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8 2019-10

    从粗放种植到精细“孵化”

    10月26日,卢氏县狮子坪乡花园寺村,政府为群众建造的一处标准化香菇栽培大棚远景。香菇种植在卢氏南部山区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过去,当地农民靠上山砍树作原料种香菇。如今,随着农业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农民变种植香菇为“孵化”香菇,不砍一棵树照样可产香菇,而且香菇的品质、规模、效益可大幅提升,农民发展产业、稳定脱贫有了更加坚实的靠山。

    [更多详情]
  • 28 2019-10

    “鹅司令”侯翠歌的创业路

    10月27日,在梁园区观堂镇安庄村养鹅大户侯翠歌的养鹅场内,一群群大白鹅时而引吭高歌,时而追逐嬉戏。“鹅司令”侯翠歌正忙碌着给大白鹅喂自配的“营养餐”。 “大白鹅不仅好养好防疫,而且全身上下都是宝。现在我林下散养的1.3万多只鹅在周边市场已经小有名气了,它们所下的蛋,基本上每天都有人登门求购。”侯翠歌一边喂鹅一边乐呵呵地说。据了解,近年来,侯翠歌不仅通过养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还带领乡邻走上了一条养鹅脱贫致富路。因此,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她为“鹅司令”。 成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侯翠歌过去先后经营过猪饲料,贩过粮,卖过布匹等。由于在经商过程中她诚实守信,从而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口碑”,为日后养殖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侯翠歌家门口有一大片杨树林,里面空气清新,树下野草茂盛。2016年春,经过多方考察,侯翠歌发现肉鹅在南方销路广,鹅蛋在当地市场上也非常畅销。她决定在林下搞蛋鹅和肉鹅饲养业。但是苦于家里经济拮据,侯翠歌一时拿不出盖鹅舍和购鹅苗的启动资金。区工商联驻该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帮助侯翠歌到镇信用社办理了20万元低息贷款,驻村扶贫工作队还帮助侯翠歌从江苏省沛县采购回2000只蛋鹅苗和1500只肉鹅苗。侯翠歌又投资12万元,在树林里搭起了20多间鹅舍。从此,侯翠歌从早到晚都在养鹅场里像陀螺一样不停地忙碌着。 为了掌握养鹅技术,白天,侯翠歌常常一个人蹲在鹅舍观察鹅的习性;晚上,她在灯下认真学习专业书籍,从网上查找养鹅新技术。她还经常到邻村养鹅大户那里取养鹅“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精心呵护下,鹅苗成活率达92%以上,她所饲养的蛋鹅长到4个月时就开始下蛋,肉鹅6个月就长到4公斤左右,当年年底,侯翠歌靠出售肉鹅和鹅蛋就净收入14万元。 淘得第一桶金后,侯翠歌养鹅积极性更加高涨。2017年夏季,侯翠歌开始扩大养殖规模,肉鹅饲养了5000只,蛋鹅扩大到6000只。她按照养殖专家介绍的方法,把圈养鹅改为放养鹅,饲料也由原来的光靠吃草、吃稻糠,改为投喂玉米粉、麦皮、豆渣等,这样一来,养出的肉鹅肉质更鲜美,蛋鹅产出的蛋个头大,营养性更高,深受客户喜爱。 如今,侯翠歌依靠养殖生态鹅和卖鹅蛋,每年纯收入30多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鹅专业户。不少村民到她的鹅场参观,她热情接待每批来访者,并耐心细致地现场讲解养鹅技巧,毫不保留地传授养殖经验。“一户富不算富,下一步,俺准备把村里散养鹅户集中起来,成立养鹅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饲养模式,让更多的村民一起发家致富。”谈起今后的打算,侯翠歌胸有成竹地说。

    [更多详情]
  • 28 2019-10

    夏邑县农机化发展助推农业增效

    近日,提起今年秋季的收成,夏邑县车站镇杏园村村民刘新强向笔者娓娓道来:“今年秋收时,在外面打工的两个儿子我都没有让他们回来帮忙,玉米每亩照样能收获1400多斤,这都是咱县农机化发展的功劳。” 近年来,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机增实力”,夏邑县农机服务中心制定了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农机化发展规划和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使用方案,大型、新型农业机械迅速增加,农机装备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使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88%。 仅今年,该县就补贴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秸秆捡拾压捆机、翻转犁、青饲料收获机、喷灌机、深松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玉米收获机等农业机械1328台。截至目前,主要农田作业大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5769台,大型与小型拖拉机比例由2009年的1:15提升到1:5;联合收割机4073台,其中玉米收获机1454台,播种机7876台,秸秆粉碎还田机2892台,旋耕机1825台。玉米收获机、青饲料收获机、粮食烘干机、打捆机、翻转犁、深松机、航空器、喷灌机等一些新型绿色农业机械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机械装备结构明显趋于合理,作业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夏邑农村经济和农机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更多详情]
  • 28 2019-10

    河南商丘贾楼村:石榴熟了 村民笑了

    “没想到俺参加石榴王争霸赛比赛还能奖个42寸智能电视机”“贾楼村种植石榴户李国防高兴地告诉笔者。这是10月27日,商丘睢阳区临河店乡举办第二届石榴采摘节暨石榴争霸赛一个缩影。当天,“石榴小镇”临河店乡贾楼村异常热闹,十里八寸的村民赶来这里观看石榴争霸赛。该活动由睢阳区教体局、睢阳区商务局、睢阳区科学技术协会、临河店乡人民政府主办,贾楼村民委员会、河南圣鹰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睢阳区政协副主席潘海鹰,商丘市小城镇办公室主任王继峰,睢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振奎,睢阳区教体局局长丁峰,睢阳区商务局局长王萍,临河店乡党委书记孟飞等领导出席此次活动。群众自编自演舞蹈、歌曲、戏曲等节目,洋溢出了农民石榴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同时对参评的38户挑选的石榴从称重量、看色泽、品口感进行评选,评出了一、二、三等奖进行颁奖。睢阳区政协副主席潘海鹰宣布第二届石榴采摘节暨石榴争霸赛开幕,顿时掌声、欢呼声响起。 笔者随着人流来到石榴园,看到石榴树下硕果累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石榴采摘游的乐趣。商丘游客王圣超一家人正在石榴园采摘石榴,大人小孩齐上阵,大家忙的不亦乐乎,不一会的功夫,手中的袋子就装的满满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采摘的是乐趣,收获的是喜悦。石榴种植户贾其峰告诉笔者,自己家有一个石榴园,自从石榴成熟以来,每天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原来我们村是贫困村,石榴销困难,现在乡党委、政府利用电商平台大力推介,组织新媒体采风团、摄影协会、当地的网红等进行实地采风,扩大了贾楼村石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发挥合作社优势,让客商前来订货,目前,订单不断。价格在5元左右,经济效益可观。现贾楼村种植规模500余亩,年产量20余万斤,人均增收2000余元,石榴成为了村民支柱产业。种种植户自己的腰包鼓了,村民脸上洋溢出笑容。 下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石榴小镇”建设。该乡党委、政府将贾楼的石榴产业做大做强,采取了小产业大调整,通过送技术、做品牌、跑市场、找销路、依托河南圣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走“公司+农户”使群众得到了实际效益,形成了规模化现代农业之路。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多措并举实施产业扶贫,让贾楼村石榴产业链不断延伸,打造了集生态、旅游、采摘、民俗文化特色为一体的美丽“石榴小镇”,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有效提高了贾楼村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推动“互联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互联网+智慧农业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活力,创新驱动现代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同时,利用土地流转种植石榴,鼓励乡村干部、帮扶单位采取认养方式,大力发展石榴种植面积。让石榴成为发展促进产业脱贫、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唯一途径。 据了解,贾楼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该村所产贡品石榴被誉为“红玛瑙”。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贾楼村人贾之屏知雷州(今广东湛江市)遂溪任满之时,回京述职,因无奇珍异宝可带,仅带遂溪特产一一石榴献于朝廷。没想到,孝惠章皇后见到贾之屏送来的石榴一一形如方状、皮薄如纸、籽大如珠、其味甘甜,与众不同,大加赞赏,誉之为“红玛瑙”。(孝惠章皇后系清世祖顺治帝的第二任皇后,康熙帝继位后,与孝康章皇后两宫并尊,称母后皇太后。)贾之屏遂溪知县六年任期满的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回贾楼村家中省亲时,从遂溪带回两棵石櫂树栽至家中,至今犹存。

    [更多详情]
  • 25 2019-10

    “稻鳅田”打开致富门

    “稻田养泥鳅,是农业科学种养结合的新方法,实现了水稻与泥鳅双增收,一亩地就可以增收2000元左右。而且泥鳅的粪便可以肥田,给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绿色肥料,提高水稻品质。”近日,原阳县旺盛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振邦向参观者介绍稻鳅养殖新模式。 近年来,原阳县旺盛种植专业合作社不断探索农业发展新方式,把种植和养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稻鳅、稻虾生态共作新模式,为农民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径。2013年以来,该合作社先后创建了稻鳅生态共作示范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了6个村62户贫困户191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我们的‘鳅米香’大米,产区属于黄河背河洼地,引黄总干渠穿境而过,土壤润泽肥沃。”吴振邦告诉记者,“身处生产优质水稻的天然宝地,我们不仅要种出好大米,更要利用好这些优势资源,进一步开发乡村绿色生态旅游,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更多详情]
  • 25 2019-10

    水产养殖业锁定“绿色”目标

    2019年,对水产养殖业来说,堪称政策利好最大、转型动能最强的一年。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在日前举行的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现场会上明确表示,水产养殖业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生产全过程,既为百姓提供优质、绿色、生态的水产品,又还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秀丽景色—— 对水产养殖业来说,今年堪称政策利好最大、转型动能最强的一年。今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产养殖业发展历程中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政策利好。如今,全国水产养殖布局形成了“稳定池塘、拓展远海、控制污染、修复环境”的新格局。 “我们全面调优养殖生产布局,绿色发展产业方向已经确立。”在农业农村部日前于浙江德清举行的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现场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生产全过程,既为百姓提供优质、绿色、生态的水产品,又还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秀丽景色。 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全世界每三条鱼就有两条来自中国,中国每四条鱼有三条是养殖的。不同于其它主要渔业国,我国水产品主要来自水产养殖业,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在“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下,水产养殖业发展成绩斐然。2018年,我国养殖水产品总量4991万吨,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77%以上,占世界养殖水产品总量60%以上。养殖捕捞比由1978年的26∶74提高到2018年的77∶23。 在于康震看来,水产养殖业高速发展有两大因素。一是得益于渔业科技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在水产育种、疫病防控、营养饲料、养殖装备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二是政策和改革因素。在我国大农业中,渔业是最早引入市场化改革的产业。“放开渔业经营管理体制”“放宽水产品购销政策”两项改革充分发挥了市场主导作用,极大调动了养殖者积极性。 不断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对水产养殖业累计投入超过16亿元,实施了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和深水抗风网箱推广等重大项目。现代水产种业体系、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平稳推进,累计投资9.7亿元,支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制(繁)种项目建设。各地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力度,省级及省级以下地方财政累计投入249.3亿元支持水产养殖设施提升。 不过,水产养殖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分析说,一是产业大而不强。水产养殖生产总体规模很大,但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传统养殖方式占主导地位,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二是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繁多,但优质水产品供给不足,进口水产品销量不断攀升,国内大宗产品占比较高,优质特色品种供不应求。三是产地环境不优。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养殖布局不合理、养殖密度过高、局部地区养殖污染环境等问题。 更注重养殖环境保护 做强做优产业离不开健康养殖理念。深秋时节,江西赣州定南县天九镇东山村稻虾种养基地,一片片格子状稻田依着清澈溪流分布,稻田里一只只小龙虾窜动着。目前,基地的110亩水稻已经收完,150亩小龙虾正陆续收获。基地负责人李先配说,稻虾共生能降低水稻病虫害,小龙虾粪便又成为天然肥料,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巡视员龙宇闻说,目前,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30万亩,亩均增效1600元以上,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30%以上。 如何突破养殖污染这一瓶颈?2011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稻田综合种养和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示范,将养殖尾水作为有用的资源循环利用。2016年起,开展洞庭湖区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试点,连续3年在沿湖4个主产县开展尾水整治试点。如今,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已从提高产能产量,转变为提升污染防控能力上来。各地开展了尾水处理、循环用水等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实施环保型养殖渔排、环保浮球替代传统养殖设施行动,推广了污染防控新技术新模式。 浙江省德清县禹越镇水产养殖面积近2万亩,通过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倒逼渔业转型升级。目前,该镇年产黑鱼约1万吨,销售收入约2.5亿元。木桥头村西坝里渔业养殖尾水治理点是全镇163个尾水治理点之一,治理面积747亩,主要品种是黑鱼。记者看到,该治理点建有过滤坝及生态渠、沉淀池、曝气池、洁水池,采用“四池三坝”治理模式,实现尾水达标排放。如今,这里已是村民休闲好去处。 “山东省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养殖从离岸走向深海。”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郭鹏介绍,截至目前,山东省创建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项目89处,其中32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国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数的37%。在全国率先建设海洋牧场观测网,建成21处海底观测站,有效提高了水域环境质量状况掌控能力。目前,单次养殖产量达1500吨的大型智能深水网箱“深蓝1号”,已开赴黄海冷水团水域开展高价值冷水鱼类养殖。 推进升级改造规范化 从世界渔业发展趋势看,天然渔业资源大部分已呈现充分利用或过度利用状态,而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未来水产品供应将主要依靠水产养殖业。“我们已经有了良好的产业和技术基础,还有适宜养殖的广阔海洋、稻田和盐碱荒水资源,发展前景广阔。”于康震说,要以减量增收、提质增效为着力点,加快构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让水产养殖业在农业领域率先全面实现绿色发展,推动我国由水产养殖业大国向水产养殖业强国转变。 随着养殖生产布局全面调优,产业发展明确了正确方向。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得到各地的重视,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三区”划定工作积极推进,截至目前,水产养殖主产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基本完成,1427个县级人民政府发布规划。各地严格实施规划管控措施,控制限养区养殖规模,转移禁养区内水产养殖,共撤出网箱网围21.9万亩。全国水产养殖布局形成了“稳定池塘、拓展远海、控制污染、修复环境”的新格局。 福建宁德是全国大黄鱼和鲈鱼之乡,但以往无序无度的海上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福建省海洋和渔业局副局长钟声说,2017年起,宁德打响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攻坚战。宁德创立全塑胶渔排设施升级改造模式,推动升级改造规范化开展。引进新材料生产企业42家,保障新型养殖设施供应。截至目前,清退禁养区渔排14.8万口、藻类2.4万亩;升级改造养殖区和限养区渔排24.9万口、藻类34.1万亩。通过整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当地绝迹多年的中华白海豚重新回归频繁活动。 湖北省启动水产养殖减量用药行动,生产方式不断转绿。“持续针对抗生素及禁用物残留、投入品、重点品种及休药期等环节开展专项整治。”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林伟华说,目前全省共有55个县(市、区)先后建设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920个示范基地和31个流通企业已纳入追溯管理。在养殖池塘水域建立水质监测点,选择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水体开展水质监测,加强数据采集和分析对比,已覆盖湖北主要水产养殖品种。

    [更多详情]
  • 25 2019-10

    南召县产业扶贫鼓起贫困群众“腰包”

    “这是我今年第一次分红,分到2000块钱,到年底还有一次分红。除了分红,我家种植一亩黄精,联源公司高于市场价的回收药材,不用发愁销售问题。”10月22日,南召县城郊乡大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庆起领到河南联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分红资金后喜不自胜。当天,大庄村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像张庆起一样获得分红资金,看着手里崭新的分红现金,大家心里乐开了花。 今年国庆节后,河南联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陆续向7个乡镇、200余名贫困户发放“分红”20多万元。去年以来,联源公司为中药材种植户发放分红资金两批,总计190万元。 河南联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南召县中药材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参与脱贫攻坚行动,依托自身技术、人才、资源优势,实施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联源公司采取“一对一”对口扶持贫困户,公司与贫困户签订《南召县新型定向脱贫协议》,由联源公司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服务,免费向给贫困群众提供价值700余万元的白芨苗和黄精种子、蜂种蜂箱,实行订单回收产品。截止目前,扶持7个乡镇、19个村、478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对中药材种植户前两年每户每年预付分成资金4000元,保证贫困户3年最低收入12000元,药材收获后按照5:5分成,群众平均每亩收益不低于3万元。 南召是山区林业大县,中药材资源丰富,县里成立南召县中药材发展中心,对全县中药材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确定辛夷、杜仲、黄精、白芨、山茱萸、艾草、连翘等作为十大道地中药材进行重点培育。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涉农企业与贫困户签订中药材种植带贫协议,实行“三包三统一三标准”管理,即包种苗、包技术、包回收,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销售,标准化育苗、标准化种植、标准化采收,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实现“乡有产业基地、村有增收项目、户有脱贫门路”。 据统计,南召县现有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110家、中药材加工企业9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15个,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52万亩,中药材产业年产值13亿多元。中药材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安置用工、技术帮带、入股分红、产品回收等措施,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130户、7450人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依托资源优势,南召县围绕苗木花卉、食用菌、中药材、柞蚕、酵素、艾草等6大特色产业,探索实施“林+N”生态扶贫模式,成立产业专班,培育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目前,全县建成苗木花卉、食用菌、中药材、柞蚕和畜禽养殖等特色种养基地125个,打造农业产业化集群3个,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33家,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稳定在7.2万亩,1.3万余户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入股分红、流转土地、参与务工实现增收,户均年增收5000元。

    [更多详情]
  • 25 2019-10

    稻虾共作 绿色发展新风景

    金秋十月,大地一片丰收景象。在我省的信阳、南阳和沿黄地区,稻虾共作、稻蟹共作已成为农民种地的“新时尚”、农民增收的“新法宝”。稻田里,稻穗金黄、蟹肥虾跳,农民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一水两用更赚钱 在信阳市罗山县庙仙乡熊林村林道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水稻丰收在望。稻田四周环绕着约1米宽的沟渠,清水缓缓流淌,成群结队的小龙虾游得正欢。 “我这是一水两用,种一块地能挣两份钱!”该合作社负责人陈广兵说,“你瞅这虾个头多大,每公斤至少卖60元!”2018年,该合作社产小龙虾39万公斤、稻米120万公斤,实现利润约1900万元。 我省不少地区稻田资源丰富、适宜小龙虾生长。这些地区实施稻虾共作,可实现小龙虾、水稻同步增产,让更多农户增收致富。稻虾共作,可以有力地助推村民脱贫。 邓州市积极推进稻虾混养、稻鱼混养、优质鱼类养殖等项目,项目全部实施后每年可产优质水稻240万公斤,优质小龙虾72万公斤,优质淡水鱼210多万公斤,预计可带动周边农户开展种养面积8000亩,每年带动500多人脱贫。 按照匡算,实行稻虾共作,仅小龙虾每亩每年就可以产300公斤,最低收入1万元,扣除3000多元投资成本,能挣6000多元。 绿色农业更生态 水稻田里养殖小龙虾,不仅可以大幅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促进土地生态恢复。 陈广兵说,小龙虾在稻田里活动,不仅可以为稻田除草、松土,小龙虾的排泄物还是稻子的天然肥料;稻子可以为小龙虾提供食物,为小龙虾遮阴、避害。稻虾“合作”,优势互补,养殖小龙虾不用化肥,不打农药,小龙虾更干净、肉质更鲜美,大米饱满香甜、品质更好,稻虾共作收到了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的效果。 信阳市水产局局长耿继宇说:“稻虾共作能减少使用化肥、农药70%左右,为提高稻米品质、助力脱贫攻坚,尤其是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邓州市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保护区内,农业生产中不允许使用化肥、农药,我们利用丹江水发展稻虾共作,也不能使用化肥、农药,恰好与水源地保护政策相符,我们的稻米和小龙虾品质更好,在市场上更有竞争优势。”楚豫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博说。 前景广阔有潜力 发展稻虾共作、稻蟹共作,逐渐成为我省稻区农民的新时尚。罗山、潢川、固始、淮滨等县的稻虾共作产业发展迅速。全面启动稻虾共作工作以来,信阳市稻虾共作面积由2017年年初的2.71万亩,发展到现在的84.5万亩。 在丹江口水库附近,淅川县厚坡镇稻虾共作面积已达4000多亩,丹江水养出来的小龙虾备受市场欢迎。 在黄河北岸,原阳县太平镇水牛赵村的合作社注册了“水牛稻”商标,流转土地1800亩,托管土地2万多亩,发展稻蟹共作、稻虾共作,虾肥稻香,吸引了新乡、郑州不少市民前来旅游,形成了集观光旅游、农事体验、餐饮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我省水稻种植面积920万亩,适宜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的面积约400万亩,稻虾共作、稻蟹共作方兴未艾,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赵耕说。

    [更多详情]
  • 25 2019-10

    河南光山: 秋收时节万亩油茶获丰收

    10月24日,河南省光山县晏岗村村民正在联兴万亩油茶生态示范基地采摘成熟的油茶籽。 近年来,该油茶园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方式流转2.7万亩土地,发展油茶产业,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路子,与390户贫困户签订油茶种植、管理、采摘用工合同,户均年增收4000元,并吸纳当地10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村民们通过种植油茶走上了致富路。

    [更多详情]
  • 25 2019-10

    洛宁山头苹果香

    日前,河南省洛宁县上戈镇一苹果加工车间,当地村民穿上工作服在包装苹果。 上戈镇有得天独厚的苹果种植优势,目前,全镇共种植苹果4.6万余亩,其中“矮化”种植1.2万余亩,使昔日的荒坡、荒山披上绿装变成绿色银行,为上戈镇的产业兴旺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