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3 2019-10

    睢阳区娄店乡辣椒丰收

    10月22日,霜降前夕,睢阳区娄店乡江庄村村民正在采收成熟的辣椒。辣椒地里,一串串辣椒犹如一朵朵盛开的花朵,煞是喜人。秋收时节,该乡辣椒陆续成熟,村民们纷纷走进田间地头采收辣椒。

    [更多详情]
  • 23 2019-10

    河南鲁山县党建引领带来乡村“蝶变效应”

    地处浅山丘陵区的熊背乡大年沟村,党员干部不等不靠,积极破解技术、资金、销售等难题,带领群众把血桃种植规模从800亩扩大到3800亩,年产量突破60万公斤,年创效益300万元,130多户贫困户靠种植血桃实现脱贫。 “大年沟村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变化,主要靠党员干部的带领和实干。”该乡党委书记冉栓伟一语中的。大年沟村的蝶变只是鲁山县抓党建引领的一个工作缩影。 党建引领党员干部“高歌前行” 近年来,该县持续开展“五优乡镇”“五佳县直单位”“五面红旗村”“五星家庭”“五型干部”“五好党员”创建活动,让党旗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飘起来。选派“最能打仗的人”驻村扶贫,择优遴选234名第一书记,组建518支驻村工作队,覆盖所有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跑出决战决胜“加速度”。 围绕发挥人才优势,把68名拔尖人才和“土专家”“田秀才”组织起来,组建县农业科技服务团和25个乡镇分团,分包联系扶贫产业,创新推进“远程式”“结对式”“组团式”“双线式”“带动式”服务模式,解决贫困群众生产增收难题,为脱贫攻坚注入了科技力量。 辛集乡葡萄产业党总支书记张平洋深入钻研葡萄种植技术,探索优质高效栽培路子,使葡萄亩产值从2000元提高到15000多元,辐射带动16个村连片种植1.5万亩。 党建引领基层组织“强身健体” 鲁山县聚焦基层党建的难点和关键环节,从阵地建设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运行机制规范化入手,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打造战斗堡垒。推进阵地建设标准化,制定了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一个基调、四个规范、六个有”标准,科学设置功能分区,打造了150个基层党建标杆村,评选产生了团城乡寺沟村等一批党建红旗村,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县里不断探索管理手段,在县、乡、村三级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站推进党建信息化视频系统、视频电话建设,连点成线,实现全覆盖,让网络多跑路,使基层党员干部不出乡、不出村,就能参加会议,接受教育培训。在乡、村安装无线大喇叭,第一时间将上级精神、扶贫政策等,宣传到村村户户,提升了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 实现机制运行规范化。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村级值班服务、基层组织活动等制度,抓实“三会一课”,把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党支部、每名党员。围绕特色种养、旅游观光、农家乐等产业链,成立1个产业党总支、65个产业党支部、1500多个产业党小组,把农村有能力、懂技术的党员全部编入产业党组织,实行设岗定责,积分量化管理,激发带动群众增收脱贫的热情和积极性。 董周乡成立五里岭林果特色产业党支部,引导周边村村民种植酥梨2.5万亩,使昔日的“乱石岭”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山”,周边600多户贫困家庭靠种梨增收脱贫。 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全线飘红” “我们村发挥山林资源丰腴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今年,有望突破40万元。”说到村级集体经济,瓦屋镇上竹园寺村党支部书记雷战河津津乐道。 鲁山县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情况纳入乡村党组织负责人抓党建述职评议和党建考核评价体系,年初定任务,年中抓推进,年底严奖惩,压实责任。同时,拓展思路,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大力推行“村党支部+产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探索“村社一体”“产业联建”发展集体经济新路。充分发挥区域、产业、生态等优势,坚持一村一策,因地制宜推行优势互补、联结共赢机制,成功探索出“合作社带动、盘活资产、发展产业、资本运作、全域旅游、发展基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该县555个村(社区)都发展有村集体经济项目,其中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至10万元的有119个,10万元以上的村80个。

    [更多详情]
  • 23 2019-10

    植保无人机成田间地头“新宠”

    近年来,在广袤的农田上,无人机的身影越来越多。精准施药效果好、节水节药能力强、省时省力效率高,2012年以来开始加速应用的植保无人机正在进入爆发增长阶段。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市场生态远未成熟,价格战等行业潜在发展风险仍需警惕—— 作为农业高新装备,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效果好、节水节药能力强、省时省力效率高,成为田间地头“新宠”,短短几年时间涌现出上千家无人机制造和服务企业,大大缓解了我国农业植保环节长期存在的“打药难”问题。在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情况下,植保无人机前景广阔。但是,作为新兴产业,植保无人机发展受到技术、政策、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究竟能飞多高? 植保无人机成农田“新宠” 9月,在新疆广袤的棉田上,极飞科技总经理彭斌看着自己公司生产的一架架植保无人机在进行棉花脱叶剂喷洒作业。“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高,与传统人工喷药相比,每架植保无人机的工作效率相当于60个劳动力,可以大幅节省农村劳动力。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可以节省30%的农药和90%的水资源。”彭斌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近年来,我国用于农作物植保的农用飞机发展很快,新机型和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水稻、小麦、玉米、甘蔗、果树、棉花等多种作物病虫害防治作业上。中国农机化协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正在服役的有人驾驶农用飞机约130架左右,主要集中分布在黑龙江和新疆地区,其中北大荒通航公司拥有国内外机型101架,年作业覆盖面积3000万亩左右。而2012年以来,植保无人机应用逐年加速发展,产品覆盖单旋翼、多旋翼、油动、电动等多个品种,至2018年底,国内植保无人机拥有量已达3万多架,全年作业量达3亿亩次,预计2019年底,拥有量将超过4万架,作业面积将超过4亿亩次。 “农业生产需求和农民欢迎是植保飞机特别是植保无人机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农机化协会副会长、农用航空分会主任委员杨林说。我国农业植保机械化水平低,施药技术落后,70%以上地区采用人工背负式喷雾机械或机动喷雾机械,特别是南方水稻产区,由于有水的稻田还没有适用的地面植保机械施药作业,只能依靠人工背负机动半机动施药器械作业,高温天气极易出现作业人员中毒、伤亡事故。植保无人机的推广使用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农药中毒、伤亡事故发生,还具有节水省药、不伤农作物、便捷高效、调度转场方便和环境条件适应性广的显著优势。 “国家大力扶持是驱动植保无人机市场发展的强劲动力。”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兰玉彬说。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农用航空建设”,引发了国内植保无人机产业爆发性增长。2017年以来,有关部门试点推行植保无人机购置补贴,支持引进植保无人机技术推进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进一步激发了植保无人机市场需求。 植保无人机改变了我国传统人工喷施农药植保方式,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目前我国拥有耕地面积20亿亩,年病虫害发生面积40亿至50亿亩次,但植保无人机年作业面积远低于总防治面积,供不应求。 “虽然植保无人机有着广阔发展前景,但也存在很多利空因素。”大疆农业公关经理樊文泽认为,目前植保无人机市场各个要素还不完善,市场生态距离成熟还很遥远。飞防植保知识的普及,销售与服务渠道建设,植保队商业模式建立等,均需大量投入与长周期运营。 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植保机械总体发展较好形势下,植保无人机成为行业投资热点。我国植保无人机发展始于本世纪初,深圳高科新农技术有限公司、珠海羽人农业航空有限公司、全丰航空、极飞科技、北方天途航空技术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等企业成为这个市场早期开拓者。2015年,在无人机市场声名赫赫的大疆发布大疆“MG-1”农业植保机,正式进军植保无人机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400家植保无人机生产企业同场竞技。 随着竞争加剧,植保无人机市场近两年进入加速洗牌关键期,一些生产规模小、没有自主研发能力或者盈利不佳的航模生产加工企业、组装厂商被淘汰出局,一批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生产规模优势的企业逐渐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大疆农业和极飞科技两家企业植保无人机销量占国内市场销量的70%以上,并且拟向全球市场提供植保无人机。 植保无人机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企业研发着力点。近几年,在充分市场竞争中,植保无人机企业针对农业生产环境条件下的技术研发投入相较前几年有了很大提高,在已经成熟的普遍应用大田作物植保施药全自主规划航线飞行作业基础上,精准定位、避绕障碍、仿地飞行、夜间飞行等自动化、智能化技术逐渐发展和成熟,增强了植保飞机安全性功能,大幅提高了植保无人机的环境条件适应性。 “技术发展永无止境。植保无人机技术应用有进一步提高空间,标准规范建设非常必要,但决不应成为阻滞企业主动根据市场和用户需求,改进和提高农用无人机产品性能质量及智能化水平的障碍。”杨林说。 确保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作为新兴产业,植保无人机发展前景诱人,但是,市场生态远未成熟。国家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要通力合作,确保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减少植保无人机行业乱象。 要避免整个行业陷入价格战漩涡。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内植保无人机虽然刚刚起步,但是随着行业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价格战苗头,一架植保无人机价格已经从十几万元下降至五六万元甚至四五万元。持续的低价竞争必然会影响产品质量提升,从而影响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对于植保无人机生产企业来说,应该尽量规避恶性价格竞争,而应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还要避免走入大载重无人机发展误区。目前,国内植保无人机以中小型电动机为主,因药液添充和电池同步更换的限制,载药量一般在15升左右,起降比较频繁。一些企业把植保无人机的载重和续航时间作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着力开发更大载重的无人机,已有企业研发出载药量80升的植保无人机,一天作业量达到1500亩至2000亩左右。但是,这种大载重无人机比较适应于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北方大面积田块,而在全国大部分20亩至200亩之间的小田块上,少有用武之地。 要理性对待植保无人机智能化问题,做好基础功能。业界普遍认为,智能化是植保无人机未来发展方向。在彭斌看来,植保无人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机,而是一种新型信息工具、智慧农业装备,可以利用农业物联系统辅助生产决策,科学管理农田,实现农作物生产全程可追溯。从当前来看,植保无人机集“遥感+施药”于一体,实现精准/变量施药,能够快速分析及诊断农田信息,开展农田无人巡查、病虫草害监测、旱情、出苗率评估、产量预测等。但是,植保仍是农用无人机最基础功能,企业在大力推动智能化的同时,要脚踏实地研发生产出能够满足农民除草、杀虫、施肥等植保要求的高品质无人机。

    [更多详情]
  • 23 2019-10

    1046.3公斤!袁隆平第三代杂交水稻首次公开测产

    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10月21日至22日首次公开测产。经测产专家组评定,最终亩产为1046.3公斤。 本次测产由湖南省农学会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实施。测产田块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云集镇清竹村,以福建农业科学院谢华安院士领衔的专家测产组还观摩了位于湖南省湘潭市和长沙市两处试验田的另外两个组合。 21日下午4点,专家测产组对云集镇示范的新组合G3-1S/亲19进行机械化收割测产,并于22日12点左右公布了测产结果。第1丘实收面积468.48平方米,实收毛谷882.8公斤;第2丘实收面积711.52平方米,实收毛谷1363.0公斤。按照标准含水量13.5%折算,分别折合亩产1034.4公斤、1058.3公斤,平均亩产1046.3公斤。 结合另外两处未测产的试验田观摩结果,专家测产组还认为,这次三个组合均表现出株型优良、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穗大粒多、籽粒充实饱满、不早衰等特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第三代杂交水稻的综合优势,可以推动我国的水稻生产向更加优质、高产、绿色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更多详情]
  • 22 2019-10

    河南省大部地区墒情利于冬小麦播种

    近期,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墒情适宜,利于冬小麦播种。10月21日,省农业气象专家提醒农民朋友,各地要加强冬小麦苗期管理,冬小麦已播种田块,出苗后若发现缺苗断垄现象,要及早查苗补种,确保苗全苗匀。 据10月20日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网217个测站0~50cm资料显示:目前豫南南部、豫东南和豫西南局部等地的36个(占17%)测站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豫北、豫西及豫中局部的51个(占23%)测站土壤相对湿度在90%以上,为偏湿;其他130个(占60%)测站墒情适宜。本周无明显、大范围降水天气过程,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周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根据当前墒情和作物需水状况,从现在至10月27日,豫南南部、豫西北、豫东局部等地旱情仍将持续;豫中局部土壤偏湿;其他大部地区土壤墒情适宜。 省农业气象专家表示,土壤偏湿地区,注意清沟理渠,播种后要及时采取松土通气措施破除板结,以利出苗。要加快麦播进度,未来影响我省的冷空气较频繁,气温下降明显,尚未播种的地区要加快麦播进度,保证冬小麦的适时播种,以免影响冬小麦的正常出苗和冬前生长。

    [更多详情]
  • 22 2019-10

    孟津:硕果枝头挂 鸡鸣果树间

    在离洛阳市区二三十公里的孟津县常袋镇马岭村金禾幸福农场,60亩的果园里养了1万多只鸡,这是当地的一个扶贫基地。到这儿,您能采摘挂在枝头的猕猴桃,购买散养土鸡和鸡蛋,还能为当地农民脱贫做贡献。 果园负责人卫丙申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养鸡能手,曾在一家大型农场里工作过,有丰富的养殖经验。今年5月他辞去工作,回乡承包了金禾幸福农场里的60亩果园,通过果园养鸡—鸡吃虫草—鸡粪肥果的生态养殖模式,提升了鸡的品质,节省了饲料成本,猕猴桃的品质和产量也有了大幅提高。 卫丙申介绍,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普遍追求无公害和“土”味。他选用优质鸡苗,在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中放养,啄食虫子和草籽,因此鸡肉紧实、羽毛光亮,深受消费者欢迎。 卫丙申说,他养的鸡属杂交绿蛋壳鸡,11月预计可扩展到7万只,将全部销往北京市场,一年可出栏四批,一批可收入100万元左右,他希望今后能带动周边村民一起致富。

    [更多详情]
  • 22 2019-10

    农机联合体让今年秋收“又快又轻巧”

    “玉米收得快了,也轻巧了,多亏了农机联合体。”10月15日,内黄县东庄镇大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雪广说起今年的玉米收获满脸笑容。杨学广今年种了6亩8分地的玉米,光玉米穗就有8000斤左右,因家里缺少劳动力,当他为玉米收获往家运而犯愁时,农机联合体上门为他提供农机作业,农机联合收割机把玉米一穗穗剥得干干净净,把金灿灿的玉米运回了家,紧接着秸秆还田机又把玉米秸秆轧个粉碎还了田,不到两个小时,玉米的收、运、秸秆还田完成得干净利落。 杨雪广说的农机联合体,究竟是个什么组织?有13年农机驾驶经历的兰现臣解释说,当地有农机的农户十有八九都是单机,有的是有玉米联合收获机但没有秸秆还田机,有的只有农用车,很多时候是有的农机忙不过来,有的农机闲置“睡大觉”,不能统一调度安排,收获效率低。后来,有农机的农户相互商量,自愿组成了农机联合体,玉米机收、玉米穗往家运、秸秆还田一次完成,为农户提供了一体化服务。 内黄县农机局局长汪涛说:“有了农机联合体,用农机的户多了,收得快了。全县36万亩玉米机收率达到88%,时间也可比往年提前4天~5天,不只是加快了收获进度,为种好小麦及早腾地,农机联合体还可及早到外县跨区作业。” 农机作业能有想不到的喜人变化,新出现的农机联合体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农户的联合收获机、农用车、秸秆还田机全派上了用场。为了使农机有个良好的作业状态,各联合体都注重保养农机,出现小的故障就连夜抢修,想各种办法创造条件不影响白天作业。内黄县马上乡赵信、燕庄、东马上、西马上等村的农机联合体在本村活干完后,都立即到外村作业。张龙乡司杨庄村种植大户司现根种有40亩地,他说:“有了农机联合体作业,秋收不作难,地种好多收,咱农民的日子也轻松快乐了。”

    [更多详情]
  • 22 2019-10

    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推进现场会在河南省兰考县召开

    10月21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河南省兰考县召开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推进现场会。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推进垃圾分类的重要指示精神,因势利导、持之以恒、不折不扣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快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建立健全治理长效机制,推动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对标对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确保2020年垃圾治理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会议指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主动作为,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国80%以上行政村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比2017年提高了约7个百分点。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深刻认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不断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坚持就近就地就农利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引导群众广泛参与,让农民成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主力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建设回收利用体系。同时,各地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开。 会议要求,必须着力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工作责任机制、村庄保洁机制、多元化投入机制和监督指导机制,建立起一套务实管用的长效运行机制。要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等其他工作一体谋划、统筹推进。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侯顺利出席会议并讲话,河南省副省长何金平在会上致辞。会议由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主持。黑龙江、甘肃、河南兰考县、浙江衢州市衢江区、湖南长沙县、广西恭城县作交流发言。

    [更多详情]
  • 22 2019-10

    河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探索 乡村新"美颜"处处皆风景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更关乎我省6000万农民的切身利益。 如何让农村既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又能像城市一样生活便利、环境整洁?近日,全省第四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村庄规划工作推进会在长垣市举行,与会代表进行了观摩交流。各地既增“颜值”又添“气质”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正示范引领全省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 新县周河乡西河湾村是一个有7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村内的建筑大多是明末清初建的。如今这里流水潺潺、炊烟袅袅,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被称为“画里乡村,梦里老家”。 谁能想到,2013年前,这里还是房屋破败、残墙林立,没有电视信号,也没有手机信号。沿河的一条主街道上,到处是牛棚、猪圈和厕所,臭气熏天。 是什么让西河湾村脱胎换骨、从衰败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该村党支部委员张思恩说:“是规划。因为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并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施工,没有大拆大建,而是修旧如旧,既保留了古村落的传统特色,又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他告诉记者,当时村里专门邀请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等单位的专家,对村庄基础设施和古民居、村落景观等进行整体规划。 在我省,已经有一大批像西河湾村这样的村庄,通过实施科学的规划,成为乡村振兴的典型和亮点。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张传慧说:“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如今已成为共识。编制能用、管用、好用的村庄规划,已成为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呼声。” 今年7月,我省选派1517名规划设计师到1188个试点村庄,为这些村庄编制实用性规划。按照计划,明年,我省将实现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实用性村庄规划全覆盖,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达80%以上。 改革驱动村美业旺 10月18日,走进长垣市蒲西街道云寨村,只见大街小巷柏油路干净整洁,沿街各家或粉墙黛瓦,或镂空透景。该村村委会主任云发建说,前些年村里有个目标,想把云寨村打造成“花香云寨”,让村民通过旅游发家致富。 目标一提出,不少人付之一笑:当时的云寨村路是土路,村头的4个坑塘堆满垃圾,很多空闲房屋倒塌、院内长满荒草。 2016年,全国在33个试点县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当时的长垣县是我省唯一的试点县。借助改革契机,云寨村全面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让闲置宅基地“活起来”,利用退出的宅基地,兴建了污水处理厂、旅游公厕、党建广场等公共设施。同时,村里投资390万元对4个坑塘实施整治提升,还种植了300亩天鹅绒紫薇花和100亩向日葵,该村逐渐成为花海中的美丽村庄。如今,每逢节假日和双休日,云寨村每天的游客都超过1万人。 “云寨村等村庄抓住农村综合改革机遇,以宅基地改革为重点,从改善环境入手,以环境美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了美丽环境向‘美丽生产力’的转化。”长垣市委书记秦保建说。 今年,我省明确提出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提升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在万村整治的基础上,将1300个行政村打造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标杆,引领全省4万多个行政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 如今,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要求,我省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村内坑塘、畜禽养殖粪污等,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既要“面子”又要“里子” 曾经,一个濒临倒塌的小卖部,在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引起很大争议。主张推倒的人说,这个小卖部早就不经营了,没什么价值;主张保留的人说,这是村里最早的小卖部,承载着乡村记忆和历史。最终,这个小卖部被保留了下来。 根据这种思路进行村庄规划,新集村对村庄道路、旧房进行改造。 农村更像农村:土路变成了石铺地面,旧房用废砖进行了外墙包装,坑塘长满了荷叶,塘边是废旧砖瓦垒起的有装饰图案的背景墙…… 农村又不像农村:厕所都改成水冲厕所,户户门前放了垃圾分类的筐子,村里建了垃圾分类中心…… 新集村党支部副书记吴金辉说:“啥叫乡愁?乡愁就是要保留乡村文化和记忆,有独特的气质,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才能实实在在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要颜值,更要气质。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践中,我省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气质。 长垣市蒲西街道米屯村以“厨”旺村。这个村是著名的“厨师之乡”,走出了3个国家级厨师。依托这一优势,村庄规划建设了大师工坊,未来将邀请大师轮流坐镇,掌勺做菜。同时,村里进行产业调整,要求各家各户种植不上化肥、不打农药的有机蔬菜,让游客品尝到绿色美味佳肴。 让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广大农民是建设者、维护者、受益者。“始终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过程,农民才会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表示。

    [更多详情]
  • 22 2019-10

    河南省平衡施肥工程研究中心顺利通过验收

    近日,受河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高新技术处委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邀请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专家组成验收专家组,对该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承担的河南省平衡施肥工程研究中心项目进行现场验收。验收专家组认真审查了相关技术资料,听取了河南省平衡施肥工程研究中心组建工作汇报,进行了质疑答辩,考察了土壤肥料分析化验室、土壤样品库等,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按照项目规划,河南省平衡施肥工程研究中心将以全省农业科研系统为主要力量,按照全省一盘棋的思想,建设覆盖全省的配肥站协作网,带动全省农业科研系统土壤肥料学科的发展。同时,在全省铺设1000个配肥站网点,形成与农业科研体系相融合的配肥站体系和测配一体的平衡施肥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全省土壤大数据中心,实现测土施肥、随种配肥、个性化设计、专业化服务的技术构想。 当前,复肥存在过度加工、过度包装、搬运物流环节增多、流通环节多、过度营销等问题,严重挤压农业生产效益,也增加了生态环保压力。验收专家组认为,创新商业运营模式,成立河南省平衡施肥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以基层配肥站为主体的前店后厂式模式,实施扁平化的土壤肥料研究、平衡施肥技术指导、生产经营、示范推广四位一体的联盟体系,指导基层配肥站站点配制专用肥料,是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的重要抓手和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技术途径,也是耕地土壤质量建设和化肥减施增效的重要手段。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