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4 2019-10

    河南尉氏县:才闻平菇香 又见高粱红

    “咱这平菇用的是熟料,平菇长势好,现在是一天一个样。”在尉氏县朱曲镇北街村平菇大棚里,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征向前来参观的人员介绍。 今年8月份,尉氏县旭丰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350万元,在朱曲镇北街村建成平菇大棚20座,配套除菌室8座,后期计划循环修建食用菌大棚200座。大棚里,排放整齐的菌棒散发着有些熏人温热气息,一簇簇小黑菇(平菇的一个品类)竞相生长。据了解,旭丰合作社的每座食用菌大棚里堆放有菌棒50万棒,在一个生长周期里每个菌棒产量约为2.5斤,由于小黑菇含水量比普通平菇低30%-40%,平均每斤市价在3元左右,市场前景非常好。目前,合作社与部分大中型超市签订直接供货协议,确保第一时间把最新鲜的小黑菇推向市场。 菌室外也是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正紧张有序的加工菌棒,然后送到除菌室除菌。“这些菌棒已经被预定走了,现在咱这除菌室的产能仅能够供应咱自己大棚和订单。”说到除菌室产能的“压力”,旭丰合作社负责人很是骄傲。小黑菇的走俏让很多群众艳羡,旭丰合作社表示已经有很多群众购买了菌棒跟种,合作社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保价收购。 在朱曲镇米庄村地头,连片的大田里红彤彤的高粱压弯了枝头。“我们这个地区的土壤很适合高粱的生长,也有种植高粱的传统,只是这些年让位给主粮了,现在粗粮生产市场红火,我们不过是重操旧业。”尉氏县润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古建伟对合作社的发展有更多的期望。朱曲镇党委、政府立足全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目标,积极推动土地流转,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经过动员,全镇11个村与尉氏县润丰种植合作社签订了共计12211亩土地流转协议,润丰合作社积极对接贵州、四川等酿造厂,作为其绿色小麦、高粱种植基地。 润丰合作社在大田管理上,委托各村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种植管理,按照工作量发给报酬,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增收。 “发展大农业,种上新品种。我们要让更多群众参与到发展中来,让更多群众享受发展的红利……”在尉氏县朱曲镇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该镇党委书记李岩对全镇的农业产业发展寄予厚望。 才闻平菇香,又见高粱红,在农业产业大发展的路上,朱曲镇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好。

    [更多详情]
  • 24 2019-10

    河南社旗:产业扶贫托起贫困户的致富梦

    10月23日一早,河南省社旗县供港蔬菜基地,李毅和百余名贫困户正在忙着收摘菜心,装箱后直供香港。虽然活不重,但她却干劲十足。“俺特别喜欢现在的工作。以前在家种地,一年收入不足5000元。如今,俺第一个月的工资就有1500元,这收入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社旗县引导和扶持贫困村发展特色扶贫产业,由“输血”救济到“造血”自救,目前产业扶贫成为了全县脱贫攻坚成就画卷中的主色调。 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之本,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切实增强扶贫“造血”功能,着力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一是组建产业扶贫工作专班。成立由县委常委任组长、相关产业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产业扶贫工作小组,统筹推进产业培育、基地建设、带贫减贫等工作重点,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产业扶贫工作新格局。二是创新扶贫产业发展理念。结合产业优势,确定“蔬菜、中药材、林果(构树)”三大扶贫产业,坚持“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政府扶持、龙头带贫”的发展思路,把打造县级扶贫产业基地作为工作重点,打破地域限制,集全县所有乡镇(街道)力量,在产业基地规划区域内流转土地、招商引资、集中打造,发展成果各乡镇共享。眼下,全县已建成南阳种德蔬菜、仲景艾草、天易农构乡等11个县级扶贫产业基地,实现了扶贫产业的突破性发展。目前,全县扶贫产业面积超过20万亩,带动贫困户57423户次。

    [更多详情]
  • 24 2019-10

    “新农民”的“小目标”

    “跟别人不一样,俺可是被新知识武装过两遍的‘新农民’。”10月22日,原阳县太平镇衙东村的村民贾庆礼对记者说,他47岁了。 “俺可是原阳新型农民培训班的‘铁粉’!”贾庆礼说,2014年他参加了一期,没学够,2018年又参加了一期,还是培训班的“优秀学员”呢。 “俺是残疾人,原来总觉得比不上常人,后来看中央对农村这么重视,老不甘心,想干点啥又不知道咋干。”贾庆礼说,年轻时他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留下后遗症,腿脚一直不利索,靠在村里卖农药化肥贴补家用。上了培训班,他脑子也活络了:立志要当个“新农民”! 2018年,贾庆礼学以致用,注册了一家农牧专业合作社,开始创业。他主要鼓动组织周边农民种富硒水稻,加工销售富硒大米。现在这个合作社共45户社员,有1000多亩地。 “创业可难,失败了光叫人看笑话!”贾庆礼说。 “也算是运气好,俺还有贵人帮忙。”贾庆礼觉得自己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2017年年底,贾庆礼认识了河南农业大学研究富硒农业的教授宋家永,了解了富硒大米,他觉得有戏、想种。 “宋教授免费给俺做技术指导,教俺种富硒大米。”贾庆礼说,技术对路了,头一年就种成功了。合作社种的富硒水稻每千克的硒含量从0.08毫克嗖嗖涨到0.26毫克,加工出的富硒大米一斤能卖到5块钱。 “富硒大米硒含量高,能防癌护肝,老人吃了多点劲,妇女吃了少生病!”贾庆礼说,这样有益健康的米价钱高,还不缺人买。 “可不容易,种富硒稻每亩要多投入五十块钱买生物制剂,还不能用化肥,开始大家伙都不愿意种,怕亏钱。”贾庆礼说,第一年合作社入股的1000多亩地中,只种了200多亩富硒水稻,社里按照每斤1.8元的价格收购稻谷,参与种植的社员每亩至少增收了300多元。 “大家一看赚钱,也觉得这富硒大米不赖,种的人就多了。今年富硒水稻种了有快600亩了!”贾庆礼说,以后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社员加入进来。 富硒大米的销路很好。“去年的产品主要让郑州人团购走了。”贾庆礼说。 “合作社还办了个富硒大米节,目的就是宣传咱的大米品牌,让更多人都吃上‘衙东稻香牌’富硒大米。”贾庆礼说, 10月16日,富硒水稻开始收割了。放眼望去,又是个丰收年。 贾庆礼说他有个“小目标”:往后三五年,合作社要把周边6000多亩土地的原阳大米全都升级成富硒大米。 “贾庆礼”们越来越多,中国饭碗才会越端越牢。

    [更多详情]
  • 24 2019-10

    永城市:“冬瓜种植大王”褚高山的致富秘诀

    “我们村的褚高山是‘冬瓜种植大王’可一点都不夸张。10多年来,褚高山采用麦茬套种的模式栽种冬瓜真可说是赚得个盆满钵盈,就是赶上最差的年份每亩冬瓜也都收入1500多元呢。”10月20日,在永城市卧龙镇黄庄村,该村村民高书林向记者说起村民褚高山很是兴奋。 褚高山,今年48岁,黝黑的脸庞上透出农村人特有的质朴和勤劳。面对记者采访褚高山有些腼腆:“我种植麦茬冬瓜已经11个年头了。黄庄村和安徽亳州泥店蔬菜基地(泥店原是亳州市谯城区的一个乡,撤乡并镇后为一个管区)仅一河之隔,当时那里种植冬瓜已成规模,经过与当地菜农的交流和学习后,我就试着在承包的10亩麦地里套种上地膜冬瓜,慢慢地发展到了现在的60多亩地。” “这些年为啥冬瓜的市场价格这么平稳且种植冬瓜的群众越来越多,这主要得益于冬瓜是一种药食两用的大众蔬菜,市场需求量较大所至。”褚高山介绍说,“今年是我遇到最好的丰收年景,让我赶上了市场好价格,每亩冬瓜平均收入达3600多元。”褚高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冬瓜平均产量可达1.2万斤,按照今年市场上每公斤冬瓜平均0.7元(头茬冬瓜每公斤卖到1.2元)的收购价,去掉各种种地管理支出,每亩冬瓜最低也得收入3600元。如果再加上一茬小麦的收入(亩均小麦产量按700斤、价格按1.1元计算),麦茬套冬瓜两茬就可实现收入4300多元。“种植冬瓜技术含量低、产量高,就是摊上市场最差的行情,每亩冬瓜也得卖上1000多元,这对咱老农民来说,比种植麦茬豆、豆茬麦的收入强多了,这也是我坚持种植10多年麦茬套冬瓜的主要原因,这也算是我种植冬瓜的致富秘诀吧!” 据陪同采访的卧龙镇宣统委员王洪科介绍,近几年,在褚高山的影响和带动下,该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冬瓜种植专业村,其中流转土地种植冬瓜40亩以上的专业户就达17家。今年就冬瓜种植一项该村人均可实现收入2900元。“由于带富能力较强,2016年至今,褚高山已连续三年被卧龙镇政府评为‘勤劳致富带头人’殊荣。”王洪科说。

    [更多详情]
  • 23 2019-10

    河南鲁山: 危房改造改出美丽乡村新天地

    村里主次干道干净整洁,新修的游园造型别致,花红柳绿,游园旁边两座已经建成的房屋与众不同。这是10月22日,在鲁山县张官营镇后城村看的景象。驻村第一书记朱亚飞指着改造好的房子介绍,村里不仅为这两家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还修建仿古造型院墙60米,为温金央老人家铺设了草坪。 据介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鲁山县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实施危房改造,加快改造进度,提高建设质量,危房改造改出美丽乡村新天地。 以拆促建。实行先拆除后建设,形成倒逼机制,提高了农户建房的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主动性,积极协助农户建房。以拆促安。针对村庄内长期闲置宅院为数不少,房屋年久失修形成残垣断壁,存在安全隐患,通过拆除消除了安全隐患。以拆促搬。通过拆旧,促使一些农户或与子女一起生活,或搬进新房,真正达到了“危房不住人”。以拆促美。结合群众意愿,场地平整后变成了“一场四园” (停车场、游园、果园、菜园、花园),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以拆促收。危旧房屋拆除复垦后,新整理出来的土地通过流转、承包等形式,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户的收入。 截至目前,该县完成农村房屋等级评定、鉴定20多万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近8000户,拆除农村危旧房屋面积70余万平方米,建设“一场四园”2456个,其中停车场550个,游园235个,花园350个,果园68个,菜园1253个,打通断头路63条,有效提升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了基础。

    [更多详情]
  • 23 2019-10

    南阳桐柏磨沟:村里办起“旅游周” 家家户户乐悠悠

    碧波荡漾的水库美景,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品,色香味俱佳的农家菜,引人入胜的曲剧,承载童年记忆的文体活动,美丽的荷塘月色……最近几天,在河南省南阳市桐柏老区新集乡磨沟村,丰富多彩的金秋旅游周主题活动,为这个偏远的山村带来了旺盛的人气,家家户户忙待客,村民个个笑开颜。 “感谢党和政府,把俺村建设得这么好!在家门口就能看大戏,真是做梦都想不到啊。”李明兰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在金秋旅游周期间,新集乡邀请南阳市曲剧团来到磨沟演出,精致的舞台道具,演员们的倾心演出,引得现场观众热情高涨,声声喝彩传递出村民内心的喜悦。 有机猕猴桃、粉白的冬桃、橙红的柿子、红籽石榴、金灿灿的黄金梨、桐柏木瓜、桐柏大枣,野葡萄酒、野生蜂蜜,传统手工干薄饼、手工点心……当地采摘的果实、现做现卖的副食品,让人垂涎,引得游人驻足品味,啧啧称赞。 在旅游周期间,磨沟村开展了特色农副产品展销活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贫困户魏广云,仅靠出售特产面食一项,日均收入就达百元,他高兴地说:“摘掉贫困帽子已不成问题,我还要争当致富带头人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已在磨沟村得到印证。古寨,水库,荷塘,木桥,登山步道,翠竹,鲜花,这一切,构成一幅幅山区村落最美的风景线。在磨沟,游人在享受自然风景同时,还可追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翻看一本本妙趣横生的小人书,观看抽陀螺、滚铁环比赛,还有拔河、跳绳、跳皮筋活动,再来一张穿上红军服后的合影……追忆童年记忆,感受幸福时光,流连于此的不仅有孩童,更有很多成年人。童年记忆中的各类游戏在这里得到重现,它们化成一串串生动的字符,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人们的“乡愁”。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于革命先烈的忘我奉献。在磨沟村,你可以三五结伴,抑或带上亲朋好友、老人孩子,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纵然硝烟远离了视野,但红军长征的故事还一直在这里传颂着,英烈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勤劳勇敢的磨沟人民,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奋然前行。 旅游周期间,为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向深入,新集乡深入挖掘当年红25军转战南阳途径磨沟村这一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在该村建成了红军长征转战南阳主题展览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生动展示了红25军指战员的感人事迹,前来参观瞻仰的游客络绎不绝。 “山水磨沟,天然氧吧。”作为南阳市“十大美丽乡村”的磨沟,这里群山环抱,景色宜人;这里文化厚重,经久弥新;这里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据统计,旅游周期间前来该村的游客达到3.6万人,农产品销售及农家乐、民宿收入15万元。这让十里八乡的群众真切感受到了脱贫之后乡村振兴的广阔前景,激发了桐柏老区人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更多详情]
  • 23 2019-10

    郭学明:栽下冬枣树 走出致富路

    金秋时节,冬枣飘香。在宁陵县阳驿乡朱屯村富硒冬枣种植园里,200余亩枣树密密匝匝挂着枣子,那大枣圆润水灵,令人垂涎欲滴。游客们徜徉其中,或采摘或游玩,既能品尝甘甜的冬枣,又能感受收获的喜悦。 朱屯村富硒冬枣种植园的主人叫郭学明,一副朴实憨厚的样子。据他介绍,他之前远在新疆和田承包土地种大枣。妻子身体不好,他2014年只好返回家乡自己创业。朱屯村临近大沙河畔,土地沙化严重,再加上村民土地零散,依靠“麦茬头、豆茬麦”的种植模式,一年辛辛苦苦劳作,仅能勉强维持温饱。郭学明找到村委会干部,要求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冬枣,想做全村的致富带头人。村干部信任他,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帮他流转了26亩土地。 能不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出“摇钱树”来?掌握种枣技术的郭学明信心十足。第二年一开春,他从山东滨州引进一批富硒冬枣。移栽成活后,他全身心地扑在枣园里,一棵棵修剪,一株株环剥。心血没有白费,经过辛苦培育,枣树开花结果了,第一年就获得了丰收,亩产4000斤,净收益达20万元。 由于冬枣生长期长、营养丰富,含有1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被称为“冬季美味”。为了保证冬枣的糖分高、口感香脆,枣树挂果期间,郭学明施用农家肥,并采取物理方法防除虫,还使用埋管灌溉,坚决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我追求的目标就是打造绿色无公害生态果园。”郭学明说。 常言道,说得好,不如做得好。看到郭学明种植冬枣尝到了甜头,村民们纷纷来枣园“取经”。郭学明免费给村民提供枣苗,义务教给村民技术。特别是贫困户种枣,郭学明和他们签订回收合同,免除他们销售后顾之忧。另外,他还在枣园安排了20多个贫困户务工,每月发放2000元的工资。目前,朱屯枣种植园面积扩大了10倍,远远望去,一片蓊蓊郁郁,成了村里最美的风景。 特别是金秋时节,满园枣树硕果累累,前来采摘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整个枣园显得十分热闹。“一斤鲜枣销售价格是10元,一株枣树最多可以结80多斤,足可以抵上一亩玉米的收入,郭学明真是沙窝里种出了‘摇钱树’。”驻村第一书记孙晓峰说。 如今,朱屯村通过土地流转、结构调整,实现了农户收入从单一的种植收益向“土地租金+劳务工资”的多元模式转变。“下一步,我们打算抱团发展,成立朱屯冬枣合作社,还想举办冬枣采摘节,打造乡村旅游,让更多农户尝到冬枣的甜头。”谈到明年的发展规划时,郭学明如是说。

    [更多详情]
  • 23 2019-10

    玫瑰花香 带富一方

    金秋十月,又逢丰收。得知自己有幸荣获“河南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朱婧源,这个从郑州白领变身为返乡村民,又成为地方致富带头人的女大学生,心里倍感幸福和欣慰。 这不是她第一次获奖了,2016年、2017年,她的“虞玫丰”种养殖合作社相继荣获“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全国就业脱贫示范基地”称号,她本人于2017年荣获首届中国妇女创业创新大赛“创意奖”;2016年荣获虞城县第十四届十大杰出青年、商丘市最美创业女性;2018年荣获商丘市十佳农民、中国妇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妇女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 走进虞城县利民镇的蔡庄村,刚到村口就看到一方数百亩的玫瑰庄园,园里不光种植玫瑰,还有豆角、番茄等农作物,以及几百亩的荠菜。这里就是朱婧源的虞玫丰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也是她不忘初心、成就梦想的地方。 朱婧源今年31岁,中等身材,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镜,文质彬彬,远看还像个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只是长期的农村生活,又经常在田野里奔波,浑身充满着一股庄稼人的直爽和干练。 “那一年,我爱上了玫瑰” 朱婧源的姥姥家就在虞城县利民镇大蔡庄村。2008年,她考上郑州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毕业后,和哥哥同时考入郑州市公务员系统,进入河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班。 在单位,朱婧源经过近两年打拼,就做到能带领二三十人的小组长。可是工作压力太大,她开始紧张和烦躁,慢慢患上轻度抑郁症。当时有朋友推荐她喝玫瑰花茶,“护肝解郁”,她第一次了解到玫瑰花的药用功效,也因此爱上了玫瑰。 “那一年,我种上了玫瑰” 2014年,朱婧源与母亲回乡探亲,十年未归的她突然发现,印象中美好的乡村田园竟然还有大量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她开始思考,是否能通过产业支持的方式,使这片土地上的老人在家门口就业。“让家乡人富起来”,她心中开始萌生了在蔡庄村种植药食同源玫瑰花的想法。 不想,她辞职回乡种玫瑰的想法刚刚提出就遭到全家人的反对。一个女大学生,靠多年奋斗刚刚在大城市立足,却要回到农村种地,“这不是天大的笑话!”父亲和哥哥又气又恼。这个时候,母亲成了她仅剩的支持者。她带着朱婧源,跑遍了山东、北京、云南、安徽等地的玫瑰花市场和种植基地,又回到娘家蔡庄村,帮忙协调土地流转问题。整整一个月时间,朱婧源和母亲两人一直呆在农田里,就着咸菜吃馒头。整块地盘下的那天,母女俩抱头痛哭,“终于有个着落了”。 “那一年,村里的贫困户脱贫了” 朱婧源的玫瑰种植开始后,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她通过学习和外出参观,采用了家庭农场式的农作物套种模式,并采用散养生态鸡的方式解决病虫害问题,可由于缺乏经验,玫瑰园经营的头三年一直亏损。后来,她通过学习,在玫瑰园一角搭起养殖大棚,采用种植、养殖相结合的方式,实行花养鸡、鸡养花生态种植养殖,终于获得成功。最近几年,她利用这种循环模式饲养玫瑰鸡7万余只。 近年来,为助力脱贫攻坚,她又成立了虞城县虞玫丰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动员贫困户加入,利用“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科技扶贫”模式,为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免费培训管理技术,免费提供玫瑰苗木,以市场保护价回收贫困户种植的玫瑰花。现在,在玫瑰园里长期上班的工人有30—50人,月工资2000元至3000元,在收获季节,园里每天用工600余人,日均工资100元左右,已带动70余人成功脱贫。 贫困户赵香莲的儿女均已成家,丈夫去世早,自己一直独自生活。知道儿女们生活不易,老人不愿向家人开口要钱,就到玫瑰园里找活干,并渐渐成为玫瑰园里的熟练工。现在,她的月平均收入能达到2000元。 现在,她的合作社每年为绿环公司提供荠荠菜860吨,香菜种植面积达300亩,每亩产量有3000至4000斤,这项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经营管理模式既合理利用了资源,又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家乡人变富裕,原本就是我的梦想,现在,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朱婧源高兴地说。

    [更多详情]
  • 23 2019-10

    葡萄园的换位经济:从运出去到“跑进来”

    “今年的葡萄月初就销售结束啦,明年一定要来园里尝尝,因为光是采摘就不够,更别说卖到市场了!”10月22日,孟庆进站在自家的葡萄园里说。 孟庆进是孟州市赵和镇上寨村1组村民,55岁的他种葡萄差不多20年了。他家的葡萄园面积有160亩,种的葡萄品种有黑提、红宝石无核葡萄、阳光玫瑰、美国红提等。 孟庆进种的葡萄2017年卖了110万元,2018年卖了160万元,今年卖了200万元,年年有钱赚,年年在增收。 穿过大门,进入葡萄园,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葡萄架,葡萄架上爬满密密麻麻的葡萄藤,在葡萄藤上方是蓝色的织网,覆盖了整个葡萄园。 “这网子是防止大喜鹊、小麻雀、白头翁来吃葡萄,”孟庆进接着说,“我种出的葡萄又甜又脆,人爱吃,鸟也爱吃。” 孟庆进种的葡萄就这么好吃? 葡萄园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为200多米,光照适宜。园内的沙质土壤肥沃,引附近沁河的水灌溉,最重要的是村里的沼气池能为土壤输送源源不断的“营养液”。 “上寨村有190户,是当地的养猪专业村,最多时有30个养猪场。为了减少污染、合理利用猪的粪便,村里规划建设了11个大型沼气池,不仅解决了养殖场的污染问题,而且其产生的沼液通过地下管道直接输送到葡萄园里,成了葡萄生长所需的有机肥料,提升了葡萄的品质,是个两全其美的好事儿。”上寨村党支部书记行立明说。 本来一串自然生长的葡萄能结350颗~400颗果,一颗挤着一颗,有的挨得太紧长得小,有的还容易“挤破头皮”。孟庆进就让每串葡萄数量保持在100颗左右。拿黑珍珠品种来举例,本来每亩能产8000斤,但孟庆进将每亩产量控制在2500~3000斤。 产量低了,可品质好了,价格卖得更高了。 前些年,孟庆进的葡萄“闯”了出去,全国各地都来拉货,摘下的葡萄经过装袋、装箱、装车,发冷链物流到生鲜超市等市场售卖,孟庆进挣得是批发价。 而现在,主动上门来采摘、购买的人变得越来越多,葡萄直接就地售卖,孟庆进收到的是零售钱。 “焦作‘四好农村路’修得越来越好,为了尝上新鲜的葡萄,游客踩上一脚油门,说来就来了,”孟庆进说,“虽然采摘价格比零售价还要高出一两块钱,顾客也觉得值了!” 以前卖葡萄要想法儿运出去,现在是吸引消费者主动“跑进来”,一出一进,孟庆进葡萄园的换位经济提高了收益,找到了乡村振兴的一条致富路径。

    [更多详情]
  • 23 2019-10

    河南方城:红薯给群众带来红火的生活

    机收、分拣、挑运…… 日前,在方城县中封村特色红薯种植基地,机器轰鸣,人来人往,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今年俺村通过土地流转种了600亩红薯,平均亩产有6000多斤,按每斤8毛钱来算,每亩收入4000多元,是过去的3倍,仅次一项全村就可多收入100多万元。”正在地里忙碌的村民王兆振高兴的说。 中封村位于方城县赵河镇镇东南部,人口2800人,耕地5130亩,过去该村以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群众增收缓慢,特别是如何让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成为摆在村支书赵天常面前难题。经过外出考察和充分讨论,结合村耕地多,群众又有种植红薯的传统,决定采用通过种植特色红薯带动群众增产增收。为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村里组织全村党员、村民代表和贫困户代表70余人到开封市祥符区万隆乡实地考察,引进“一点红”、“西瓜红”“龙久”“徐紫8”等可制作薯片薯条的红薯新品种,并与山东、福建等薯条薯片加工企业取得联系,保证产品的销路不愁。 “明年,我村计划种植红薯2500亩,并辐射带动周边村农户种植,实现规模效应;采取“企业+农户”模式,形成产销一条龙,同时探索茎叶鲜食和储存技术,让红薯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中封村党支部书记赵天常表示。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