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8 2019-10

    冬桃丰收扮靓仰韶秋日

    “这里的桃子清脆爽口,甜味十足,真好吃!”10月13日,正值周末,来自义马的王女士在尝过渑池县仰韶镇阳光村的冬桃后,情不自禁地感慨道。眼下,正是冬桃成熟的季节,在阳光村的一处冬桃采摘园内,硕大的冬桃色泽圆润,稠密的桃子压弯了枝头,一大早,采摘园负责人上官柳刚就在自家的冬桃园内忙碌起来。 “我这儿种冬桃树,采用的是‘一字杆修剪法’!”在桃园内,上官柳刚得意地向游客们展示自己的桃树修剪法,并告诉游客采摘冬桃的要领。他介绍,“一字杆修剪法”是他早些年在山西学习到的一个修剪方法,能够为冬桃提供充足的光照,这样冬桃的甜分更足。 2017年,在外边打拼20多年的上官柳刚回到家乡渑池县仰韶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观了好友位于果园乡的一处冬桃园,当他看到朋友在荒山上种植冬桃成功后,便想到了老家阳光村平坦、开阔的土地。想到这,上官柳刚就回家和家人以及村干部商议,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就这样,上官柳刚出资流转了阳光村110亩土地,投资30余万元打造了25亩的冬桃采摘园,并在村“两委”的建议下,响应渑池县“双椒一药”主导产业扶持政策的号召,栽种了85亩的丹参。 今年,桃园开始挂果了,10月12日,上官柳刚发布了一条冬桃园开园的微信,没曾想就在朋友圈里传开了,吸引了周边义马、渑池的不少游客慕名前来采摘,仅12日一天的游客接待量就在100余人次,光门票收入,一天就能挣2000多块钱。“现在只是刚开园,冬桃的最佳采摘期是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前后,那个时候的游客应该更多。”说起桃园采摘的前景,上官柳刚信心满满。上官柳刚表示,下一步,他准备把丹参地也并入到采摘园里来,让游客们亲身体验采摘丹参的乐趣。 像上官柳刚这样返乡创业的在仰韶镇并不少,近年来,随着渑池县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采摘游已经成了时下渑池县旅游发展的一大热门,仰韶镇礼庄寨村的红心火龙果、无花果和草莓采摘大棚等一大批乡村采摘,如雨后春笋在仰韶大地发展起来,渑池县农旅融合的优势正在逐步凸显。

    [更多详情]
  • 18 2019-10

    第一书记忙着卖红薯

    10月17日是第6个全国“扶贫日”。在宁陵县华堡镇高楼村红薯种植基地里,驻村第一书记张明涛和村民忙着挖薯、装袋和运输,然后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到郑州等地。 “多亏了张书记,四处联络,帮我们找销路,解决我们的难题。要不,这80万斤红薯砸在手里,我们连本钱都赔进去了,劳动一季算是白白辛苦。”朴实的村民高大英感激地说。 张明涛是宁陵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名干部,2015年10月被派到最偏远的高楼村扶贫。四年来,他和村干部一起把高楼村变了一个样儿。“新建了文化广场,实施了电网改造,铺设了乡村公路,扶贫车间也投入了使用。”张明涛介绍,“高楼村的变化,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日新月异。今年3月,高楼村通过了国家评估验收,顺利脱贫摘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乡村振兴才是目标。张明涛把目光聚焦到村里的产业发展上,他发现高楼村有着独特的土质条件,比较适合种植红薯。村里也有几户种红薯的,因为品种不好,卖到市场上也没什么销路。小红薯其实可以做篇大文章,张明涛和村干部外出考察后,决定引导村民发展红薯规模化种植。 说破嘴皮子不如做出个样子。2017年初夏,张明涛首先找到村里种植能手高大英,让他带头种红薯,给大家树立一个致富榜样。在村委会的支持下,高大英流转了20亩土地开始了红薯种植。为了改良红薯品质,他引进了西瓜红、商薯19和紫薯新品种。由于管理到位,红薯苗长势喜人。金秋时节,红薯获得了大丰收,市场上价格又好,净赢利20万元。 “一株红薯最多时结25斤,去年一斤卖到2元,一亩地的产值就是1万元。10亩地玉米才卖多少钱呢?事实胜于雄辩,一下子吸引村民的兴趣,纷纷表示也要种红薯。”张明涛说,“今年种植面积一下子扩大到80亩,单单高大英自己就种了46亩。” 今年风调雨顺,到了秋季又喜获丰收。种植户们却个个愁眉苦脸,红薯销路却成了产业发展的绊脚石。乡亲们把红薯拉到集市上卖,价格跌得越来越低,一斤红薯售价由1.5元降到0.6元。 张明涛看到眼里急到心里,村民的忧虑就是他的忧虑。他天天在朋友圈里发布卖红薯的广告,发动亲戚朋友购买爱心红薯,他开着自己的车送货上门。国庆节前,他联系上了河南广电喜买网的副经理王蒙。“喜买网能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宁陵酥梨,能不能帮我们卖红薯啊?”张明涛在电话里向王蒙求助。 恰好喜买网正在搞第一书记代言销售活动,利用“媒体+电商+第一书记+商超”的创新模式,为贫困村优质农产品与爱心企业搭建一个购销桥梁,解决供与需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张明涛和王蒙一拍即合,决定将高楼村的优质红薯在电商平台上展销。为了更好地展示高楼红薯的形象和品质,张明涛邀请了两名摄影师到田地里拍摄图片和录制视频,在喜买网销售版块上展播,并将红薯样品摆到郑州华润万家超市的货架上。 “在喜买网的帮助下,高楼村的红薯销售难题很快就会解决。我是驻村第一书记张明涛,我为我们高楼村的优质红薯代言,我们村的红薯香甜,细腻无丝,绝对好吃不腻。能为老百姓办点实事,我心里感到很欣慰。”采访结束时,张明涛还不忘宣传村里的红薯。

    [更多详情]
  • 18 2019-10

    不当老板当农民 荒地种出“金坨坨”

    金秋十月,菊黄蟹肥,正是全国农民收获希望和梦想的季节。9月23日,在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河南省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商丘市分会场在夏邑县太平镇隆重举行。 民权县双塔镇关帝庙村村民冯魁忠从有关领导手中接过晶莹剔透的“商丘市十佳农民”奖杯和红彤彤的荣誉证书激动不已,几年来返乡创业的辛酸付出都化作了他脸上的笑容。 外出打拼当老板 冯魁忠在外闯荡多年,在十里八乡也算是一位风光人物,提起他返乡创业当农民的事,他说得干脆利落,“回到老家,俺不后悔!农村将成为未来的奢侈品,农民将成为高雅的职业!我始终相信黄土地里能刨出金子来!” 说起冯魁忠的返乡创业还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故事。 今年48岁的冯魁忠,1990年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1997年冯魁忠走出家门闯荡。他先后在厦门、北京、昆明、西安等地干起了消防工程,经过五六年的打拼,身上小有积蓄。 时光转到2012年秋,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央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关心关爱,出台了很多农民创业的优惠政策,也正在此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社交场上认识了北京农科院和央视军事农业频道的两位朋友,向他提供了有关种植绿色无公害优质水果大有前途的信息。 回到宿舍的那一夜,冯魁忠想了很多,他想到家乡双塔属黄河滩区,历史上黄河泛滥给这里留下了大面积的沙质土壤,这里没有工业污染,适合发展水果种植业,于是他就暗下决心返乡大干一场。 返乡创业当农民 冯魁忠有个倔脾气,认准的事八头老牛也拉不回来。但当他回到家后傻脸了,老父亲和妻子是坚决反对,他们一直认为,在外面干工程,一年少说也能弄个二三十万的,回来种地能弄几个钱? 冯魁忠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最后老父亲才勉强同意他先干一年看看。 冯魁忠先是流转了周围村庄400多亩土地,开始种植桃、苹果和石榴,他从郑州果树研究所和山东等地高价买来果苗。而管理时更让村民们匪夷所思:不上一粒化学肥料、不打一滴农药,施肥用大豆饼、鸡粪等,每亩投资几百块。第三年盛果期,水果含糖量高,香甜可口,可是到市场上,价格比普通水果高出几倍,当时城里的市民还不能完全接受这种高质高价的水果,冯魁忠又跑了很多超市,也都是吃了“闭门羹”。 干到第四年,冯魁忠屈指一算,赔了400多万元。这时候老父亲说话了,“看看,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干,非得干人家都不想干的种地活,出苦力还不赚钱,你还是回城里老老实实地干工程去吧!” 黄土地里能掘金 开弓没有回头箭。冯魁忠想,再大的困难也得干!于是,他调整思路,退回了350亩流转的土地,先搞小面积种植、养殖,搞精细化管理。 两年来,他在剩余的50亩地上分三块经营:一块是优质“黄金蜜”水蜜桃、一块是盆栽红薯、一块是环保高营养养殖土鸡。 10月16日,记者在他的养鸡场见到了冯魁忠。他高大的身材,黝黑的皮肤,说起话来声如洪钟,“你尝尝俺在冷库存放的‘黄金蜜’,这桃子是喝牛奶长大的,俺有专门的配方。”耳听为虚,品一口桃子,满口流蜜,甜到心底。 说起种桃的效益,他说这种高端的桃子,不论斤卖而是论箱卖。每箱装12个桃子卖100元,现在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卖的非常好。今年夏天500多棵桃树的桃子至少能卖10多万元! 冯魁忠尝到了科技种田的甜头,他说,为了买到好桃树苗,他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桃树栽上后,他吃住在地里,辛勤培育,像呵护刚出生的婴儿一样,精心管理,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为了让桃树早挂果,他努力钻研,虚心向果农请教学习。冯魁忠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俺这叫立体种植,我这脱毒红薯是无土栽培,在防晒袋装上有机肥,插上红薯秧,红薯长得大,收获时方便!” 今春,冯魁忠种植的2万余盆红薯获得大丰收,每盆红薯20公斤土壤和有机质肥料,每盆可产优质蜜薯3公斤左右,市场上蜜薯每公斤12元。 冯魁忠的盆栽红薯是种植业的一大创新,商丘市农业科学院红薯研究室的高级农艺师杨爱梅教授说,冯魁忠盆栽红薯集约节约土地、绿色环保无公害,开创了盆栽种植农作物的先河,我们正积极帮助他申报国家专利。 冯魁忠还利用流转的50亩土地,散养土鸡。他从山东购来优质鸡苗,在喂养方面,他除了让鸡仔在林子里寻觅活虫当“零食”外,关键是他给鸡仔们喂食灵芝、大枣、枸杞、豆粕等。“别人的鸡蛋论斤卖,俺的鸡蛋论个卖,2块钱一个,就这还得先预订,抢手嘞很!这可不是一般的鸡蛋啊,俺这鸡蛋可是含‘脑黄金’的鸡蛋,已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福满蛋’商标,河南省独一家!” 冯魁忠说,经营这种“放心鸡蛋”,一路走来,满腹艰辛。前年,当他看到一枚枚洁白的鸡蛋高兴没多久,就发现这鸡蛋在农村没有销路,价格的昂贵不能让老百姓接受,在城里一时半会也打不开销路。 冯魁忠认准的路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到底,于是他调整销售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第二年就有了销路。 “‘脑黄金’是促进大脑发育的重要物质,俺在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过。”冯魁忠说着说着,把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检测报告“秀”出来。检测中心的检测员胡京枝在检测报告签字时告诉冯魁忠说,做一辈子检测了,还没有检测过好品质的鸡蛋。 有了这样一份检测报告,冯魁忠信心更足了。冯魁忠兴奋地说:“这种高营养的鸡蛋在网上卖得很‘疯’。北京的一家公司准备批量购进。同样的是喂鸡,我卖出的鸡蛋每公斤20多元,俺村嘞邻居都说俺在薄沙地‘种’金蛋。” “俺虽学问不高,但每天都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习总书记对我们河南极为关心,时隔五年他再次来河南视察调研,又给我们作出指示,要求我们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我想农村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我有决心把我眼下的这‘三块蛋糕’越做越大!”冯魁忠憧憬未来,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18 2019-10

    民权机收花生效率高

    10月15日,民权县龙塘镇吴堂村农民在用花生收获机收获花生。时下,该镇种植的2.6万亩花生喜获丰收,开始陆续收获。较往年不同的是,全镇的花生收获基本全部采用了机收,不仅效率高,而且收得净。

    [更多详情]
  • 17 2019-10

    内黄县:科技力量助农增收

    金秋十月,内黄县陆村乡千口村农户赵学亮家中,火红的辣椒铺满院子。“我家种了50亩辣椒,今年每亩收了500多斤,每斤卖到14元。”赵学亮喜悦地说,多亏了安阳市农科院的好品种,我们这日子像辣椒一样红红火火。 内黄县是河南省朝天椒主要产区,常年种植面积达到30多万亩。近年来,安阳市农科院辣椒研究所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当地特点精准施策,引入了安蔬早辣一号、安蔬早辣二号、安蔬三樱十号等优质辣椒品种,并将小麦—辣椒间作套种模式、3-2-1式小麦辣椒玉米间作套种模式、大蒜—辣椒套种模式等高效栽培模式在当地进行集成示范。积极引导农户结合市场需求,改良辣椒品种、改进种植技术、提升产品品质。为推动当地辣椒产业的发展,安阳市农科院还连续五年在内黄县举办全国性的朝天椒现场观摩会,邀请省内外科研机构、辣椒育种专家、种子企业和农民代表观摩交流,现场对农户进行指导培训。 当下,安阳市农科院辣椒研究所已经开始将无人机植保、水肥一体化等新的生产技术广泛应用于朝天椒种植,用科技力量带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17 2019-10

    邓州:抱团致富路更宽

    “这下好了,我再也不用担心家里那10多亩葡萄没有销路了。”近日,邓州市构林镇袁岗社区5组贫困户李科廷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放下了,他刚刚同丹缘农业生态种植合作社签订了入社协议,正式“傍”上合作社这棵大树,踏上“抱团致富”的脱贫之路。 今年以来,构林镇积极探索“订单收购”“资产入社”“土地流转入股”“入股分红”“务工增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致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让更多的产业加入带贫队伍中,确保贫困户稳定、高质量脱贫。 “目前已发展了10余个经营主体,累计带动贫困户220户,助推了全镇脱贫攻坚工作。”构林镇党委书记郑小涛说。 在袁岗社区丹缘农业生态基地,1200余亩葡萄地里,成片成行的葡萄藤分布整齐,枝条粗细均匀叶子茂盛,串串葡萄被袋子套着。在袁岗社区,贫困户把自己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统一打造品牌进行宣传、统一管护、提供技术指导和营销服务,农户的葡萄由合作社代统一销售运行模式,还成功举办了豫西南葡萄采摘节,大大带动了当地经济效益,推动了该社区脱贫攻坚步伐。 “目前,丹缘农业生态基地主要通过入股合作社、分红、就业等方式,多渠道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取得明显成效。”袁岗社区支部书记高遵说。 据高遵介绍,丹缘生态农业基地吸纳袁岗社区6户贫困户土地12亩,签订葡萄种植协议。第一年种苗每亩成本10000元,随后农药施肥每亩2000元/年,年产量4000斤/亩,减去化肥农药成本后,每亩平均收益达6000多元,现已是种植四年,经济效益可观。 同时,由合作社每年从管理费和分红的资金中拿出25000元,集中帮扶全村所有25户贫困户,每户帮扶1000元,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目前已带动7户贫困户稳定脱贫。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带动本村及周边贫困户自主就业,合作社积极吸纳贫困户到基地内进行采摘、修剪、除草务工,带动贫困户6人就业,每人每天务工费60元,大大增加贫困户的经济收入。 郭庄村鼎鑫农业合作社是一家大型绿色蔬菜种植合作社,该社以每亩每年800元的价格流转了1500亩土地,主要种植广东菜心、日本芥蓝、丹麦菠菜等15个品种,产品直接发往广州市场,十分畅销。 “我们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带贫模式,以郭庄村集体投资60万元,建立蔬菜大棚7个,入股鼎鑫农业合作社,分红资金归村集体所有,此项资金可带贫全村28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1000元。”鼎鑫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文对记者说,目前,合作社共吸纳郭庄村贫困户劳动力12人,通过到蔬菜基地打零工,以量计酬,每人每天务工费100元,成功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除此以外,目前还有贫困户60余人在该镇内的32个扶贫加工点或服务行业务工。其中,仅华鑫纸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达11人,并对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技能;新引进的李营村中能石化拿出社会帮扶资金3.3万元,帮扶该村33户贫困户,每户1000元。 据了解,构林镇通过一系列的激励和创新,全镇产业带贫取得了良好效果: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使抓党建促脱贫落到实处;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解决了部分贫困户缺资金、无技术、无营销经验、担心风险等问题,提高了贫困户的满意度,助推了脱贫攻坚进程;提高了贫困户的产业叠加率和产业收益率;突出了镇政府抓产业项目的优势,达到了先富带动后富的目的。

    [更多详情]
  • 17 2019-10

    平菇变“金菇”带动脱贫户年净收入20万元

    “这一茬平菇刚开始长,实在是不够批发商要的。”10月16日,新乡市平原示范区桥北乡盐店庄村的“食用菌大王”蒋红超一边查看着平菇的长势,一边与河南商报记者聊了起来。 今年36岁的蒋红超,是盐店庄村第一批被确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早些年,蒋红超的父亲患有腿部残疾,母亲因糖尿病并发症视力受损且双脚无法行走(其母2015年去世),加上孩子多,蒋红超只能选择在家务农,偶尔外出打个小工。 后来,蒋红超经朋友介绍,建了2座温室大棚,搞起了食用菌种植。然而,因技术和销路问题,创业以失败告终,还欠下了不少外债。新乡市政法委派驻盐店庄村的扶贫工作队得知情况后,带着他和新乡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专家进行了多次沟通学习,并到郑州、平顶山等地实地考察。 2017年10月,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扶下,蒋红超筹资盖了7座温室大棚,还成立了益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目前,这9座大棚产出的食用菌每年可达300吨,年销售额100多万元,给蒋红超带来年净收入20多万元。 “郑州有毛庄蔬菜批发市场等3个市场每天都来我这里拉平菇,不过我每天才能供应5000斤,供不应求。”蒋红超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他的目标,就是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更多的人和他一样创业搞食用菌种植脱贫致富。

    [更多详情]
  • 17 2019-10

    河南省去年农业产业扶贫 惠及156万贫困群众

    10月17日是第6个全国扶贫日。记者昨日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近年来,河南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培育了一批带动贫困户脱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8年全省农业产业扶贫覆盖带动贫困群众156万人。 据了解,河南省近几年先后出台了《河南省“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2020年)》《河南省农业产业扶贫“1+N”专项行动方案》等一系列规划方案,培育了一批带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扶贫取得积极进展,贫困地区优势特色农业加快发展,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值优势,贫困群众实现了稳定增收。2018年,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达11911元,年均增长13%;全省农业产业扶贫覆盖带动贫困群众156万人。 据悉,在农业产业扶贫方面,我省下一步将采取多项举措。 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加快建设以优质小麦、优质草蓄、优质林果、优质蔬菜为重点的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促进贫困群众增收;深入实施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围绕面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油脂制品、果蔬制品等五大行业,引导贫困群众深度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今后4年在全省建100个省级产业园,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35个国定贫困县共安排36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235.8万亩。 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加快龙头企业培育引进,提升农民合作社带贫能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贫困地区组建、培育农机作业、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大对带贫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 创新完善联贫带贫机制,继续通过推广务工就业、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方式,推动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紧密、互利的利益联结关系;推进“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园区+贫困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等组织方式,带动贫困户与现代农业实现有机衔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同时,利用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等各类展会,集中推介、展示、销售特色农产品,提升贫困地区农业品牌知名度;培育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品牌发展;持续实施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行动计划,开展精准对接,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

    [更多详情]
  • 17 2019-10

    河南大豆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 亩产超300公斤

    “郑1307”是省农科院与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联合选育的突破性大豆新品种,适用于黄淮海地区加工专用,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早熟抗病和适合机械化管理的特点。国家生物育种中心的成立,将建立新的育种创新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将加速该品种的推广应用。 测产专家组组长常汝镇研究员认为,作为机收大豆品种,“郑1307”具有不倒伏、成熟时间一致、不炸荚等特征。“郑1307”常年百粒重19.4克,节间比较短,结荚比较密,底荚不是特别高,植株上下结荚均匀,抗倒能力强,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发挥出了品种的优势。 “郑1307”育种人、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卢为国研究员说,该品种主要特点是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综合性状优良,适合大面积机械化种植;品质优良,可以作为豆腐、豆浆等豆制品深加工专用品种,达到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另外他指出,获嘉是河南传统大豆高产区,当地农户管理水平高,科技意识强,在这里进行机收实打测产活动,辐射带动效果明显。 我国大豆需求量巨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育突破性品种,辅之以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大幅度提高单产,才是有效的解决之道。“郑1307”正是适应这一需求的高产稳产新品种,目前已经通过河南省和国家黄淮南片审定,适宜正在河南、鲁西南、皖北、苏北等地示范地推广,有望成为未来黄淮海大豆品种更新换代的主导品种。

    [更多详情]
  • 17 2019-10

    农业农村部:生猪生产恢复的积极因素增多,形势逐步好转

    农业农村部10月17日举行例行发布会,介绍三季度重点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介绍道,9月份以来,随着促进生猪产能恢复和市场供应政策密集出台,猪肉供给阶段性紧张的局面有所缓和,国庆节前价格涨幅回落;同时,禽肉、牛羊肉、鸡蛋和水产品等替代品供给相对充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猪价上涨压力。目前,非洲猪瘟疫情趋稳,相关政策措施效果开始显现,生猪生产恢复的积极因素增多,形势逐步好转。 唐珂表示,预计四季度,我国生猪产能下降的局面将会得到改善,但短期内猪肉市场供给依然偏紧,预计元旦、春节前猪肉价格将保持高位运行走势,但随着库存冻肉逐步出库、禽肉等畜产品供应增加,畜产品供应总体是有保障的。 此外,唐珂还介绍道,今年水果价格“前高后低”,7月份以来随着西甜瓜等夏季时令水果大量上市,价格开始高位回落,后期葡萄、苹果等上市量增加,价格持续下跌,目前基本回到正常水平。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