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8 2019-10

    河南灵宝:硕果满枝石榴红欢声笑语度国庆

    国庆节期间,河南灵宝市的函谷关镇,漫山遍野的石榴成熟,引来众多游人采摘,红彤彤的石榴伴随着阵阵欢声笑语,给这个节日增添了无尽欢乐。 店头村是这里的石榴主产地,农民种植的软籽石榴以个大、籽饱、味甜而闻名,更以果艳、糖分高、富含多种维生素享誉国内市场。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适应果品结构调整新形势,大胆引进种植突尼斯软籽石榴这一世界名果,经过18年持续发展,现在种植面积已达1000余亩,年产优质成品果200余万斤。 村里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坚持以服务旅游为导向,以果品质量为生命线,实行无公害化生产,规范化经营,现代化管理,石榴示范基地采取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贮藏、统一品牌销售的“三统一”经营模式,在工商部门注册了“函谷关”石榴品牌;投资建设大型果蔬冷库,有效拉长了产品供应期。 他们还成立了灵宝市店头石榴农业专业合作社,至目前已发展社员240户、960人,软籽石榴园800亩,预计实现收入1600万元,户均6.7万元。这个石榴专业合作社还带动周边群众共发展软籽石榴3000余亩,今年预计产量达400万斤以上。 店头村党支部书记陈建民说,他们将进一步扩大软籽石榴种植规模;继续邀请专家教授来店头村进行授课培训,促使果品提质保量,果农增收增效;逐步扩大和稳健推广SOD技术在突尼斯软籽石榴上的使用;鼓励更多的村民开辟软籽石榴销售新渠道,让软籽石榴卖出更好的价格,实现丰产丰收。

    [更多详情]
  • 08 2019-10

    尹庄镇寺洼村举办南瓜采摘节

    国庆节期间,灵宝市尹庄镇寺洼村彩旗飘飘、人头攒动、欢歌笑语,村民们举办南瓜采摘节,用庆祝丰收的方式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本次采摘节从10月1日开始,采摘的南瓜位于海拔800余米、山色秀美、风光宜人的寺洼村龙湾沟。 近年,该村紧紧围绕地理优势做文章,认真推进“三变”改革,积极进行土地整合,于2018年12月成立了寺洼村龙湾沟苗木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户共同参与、共同开发、共同致富。目前,该村共整合土地168亩,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参与农户48户,其中贫困户25户,主要以苗木种植和精品南瓜种植为主。经过优选品种、科学管理,种植出来的南瓜个大味美、天然绿色、营养丰富,采摘节举办前三天共接待游客2000余人,销售南瓜5万余斤。 火爆的销售形势坚定了寺洼村走土地流转整合、集约化发展农业、以种植采摘带动乡村旅游的信心,该村将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连片流转整合土地,集约化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种植,积极举办亲手摘、亲眼见、亲自做、亲口尝的体验式旅游活动,丰富农田采摘、农家吃饭、村里住宿的农家休闲娱乐项目,实现“三变”引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更多详情]
  • 08 2019-10

    共同打造韭菜产业发展高地

    韭菜原产中国,广泛栽植于大江南北。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被誉为具有良好保健功效的蔬菜。坐落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任店镇后营村的韭菜科技园,是这个村的招商引资项目、产业扶贫基地,也是平顶山市园艺科学研究所主导的韭菜科研育种基地。这个研究所是集科研育种、繁育生产、示范推广于一体的科技型民营企业。这里还是“中国农业大学平顶山教授工作站”所在地,双方共同开展韭菜品种研究以及全产业链科研探索、校企协同创新。立足于叶县农业产业特点和区域自然条件,依托叶县政府的政策优势和制度优势,中国农业大学和这个民营企业加强合作,以特色种植业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同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 在韭菜科技园内,记者看见了多种形态各异的韭菜。平顶山市园艺科学研究所所长马金海介绍,这里的韭菜品种已经达到28个,形成了抗寒、不休眠、浅休眠、深休眠等系列品种,同时也对航天育种、化学诱变育种、物理诱变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希望通过科技探索提高韭菜种子的市场占有率和科技含量。 教授工作站提升韭菜种植科技含量 2017年,“中国农业大学平顶山教授工作站”在后营村的韭菜科技园建站,其实建站之前双方的合作就已开始,建站后合作效果日益显现。 在韭菜科技园的航天育种试验区内,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平顶山教授工作站负责人王宇欣说:“希望以特色韭菜种植业为主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引领韭菜产业发展,扩大平顶山和中国农业大学在韭菜产业中的影响力。” 双方不仅在育种方面进行合作研究,工作站还试验、示范推广韭菜田间水、肥、气、热协同调控技术,与当地政府和研究所合作筹建韭菜标准化种植基地,探究多年韭菜连续种植对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与植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为进一步指导韭菜合理施肥及种植技术提供数据支持,并对韭菜育种和栽培技术骨干进行专业化培训,为韭菜种植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技术服务。 王宇欣的学生谷怡珠在这里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研究生入学之初,工作站成立才半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我本科是食品方向,在工作站主要负责研究韭菜系列产品深加工利用。一开始思路不清晰,后来在老师帮助指导下,我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她对记者说。 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金友介绍,河南平顶山教授工作站是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建立的第67个教授工作站,该工作站结合当地农业发展需求,为平顶山市提供了农业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同时,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经验。 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27个省市和自治区建立了76个教授工作站,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规划设计、技术指导、成果转化、人员培训、社会管理等综合服务,提升当地农产品核心竞争力,促进地方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自2013年首次设立以来,针对国家粮食安全、生态修复、农业产业链建设、农业信息化等重大需求,探索出一种打通乡土与科研“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农技推广服务模式,是该校服务区域农业发展与地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特色产业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近几年来,韭菜种植产业已经发展成任店镇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当地现代农业特色品牌之一。平顶山市园艺科学研究所与叶县秋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在月庄村已经形成800亩的种植规模。不仅有益于韭菜产业的发展,也为村里的农户提供了就业岗位。 月庄村村主任郭国义是秋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介绍,目前,合作社在村里流转的500亩土地已经全部种上韭菜,还有300亩在秋收后也将种上韭菜,“村里为此召开了3次村民代表大会,大家都很支持流转土地种韭菜。我们从去年6月开始种,村民对田间管理非常认真,就等今年的好收成了”。 月庄村村民郭宗林是村里小学的校长,家中7.5亩土地去年全部流转给了秋丰合作社,他也成为了村里第一批流转土地种韭菜的人。他告诉记者,以前地里种玉米、小麦,一年也就卖1万多元钱,如果算上人工、种子、肥料、农药等费用,能挣5000元就不错了。现在自己不用干农活了,每年能收到土地流转费用7500元,年底还能有分红。 46岁的村民温凤霞和郭宗林一样,也选择将自家3亩土地全部流转出去了。从去年种上韭菜开始,她就留在地里打工,每天会有50元左右的劳务收入。以前温凤霞对韭菜种植技术并不了解,多亏了研究所技术员的指导。她相继学习了选种、育苗、移栽以及田间管理等多个环节的技术,现在已成为村里韭菜种植的“主力军”。“管理过程很麻烦,因为要保证韭菜质量,让大家吃着放心,真是不容易呢!”温凤霞笑着说道。 郭国义认为,马所长他们懂技术,跟着他们从事韭菜育种和种植商品韭菜收益一定不会差。他希望三年后村里的土地可以全部流转完,大部分都用来种植韭菜。 循序渐进布局全产业链发展 平顶山市规划建设1万亩的韭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已经实现了3000亩。马金海告诉记者,韭菜良种繁育,尤其是在一个优良品种选育之初,往往原种等繁殖材料数量偏少。而现有的有性繁殖法繁殖周期长、无性繁殖法繁殖系数低,制约新优品种的推广速度。有关试验证实,采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快速繁殖是可行性选择之一。园艺所将与教授工作站继续推进韭菜无性系的快速繁殖、无病毒种苗培育、新品种的选育和种质保存等工作,为平顶山地区韭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针对韭菜多年连作可能引发土壤性质恶化、病虫害、过量施肥引起重金属富集等问题,教授工作站将依托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王宇欣及主要成员王平智、刘志丹、邓健等人将首先从当地土壤理化性质及韭菜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研究基础入手,下一步再利用校内资源,把蔬菜栽培、农产品加工、农业节水、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引进平顶山,为韭菜种植提供科学合理指导,服务于平顶山现代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韭菜的农药残留问题是消费者特别关注的问题。目前,研究所培育出了一些抗病的品种,同时在种植过程中采用低毒高效的农药。日后,还将继续减少农药使用量,把沼液、沼渣作为韭菜生产的第一肥源,严格控制化肥使用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工作站也开展了韭菜秸秆堆肥化利用研究,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刘志丹介绍:“作物秸秆生产有机肥,不仅可以缓解韭菜秸秆随意丢弃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新措施。”马金海说:“将来,还要安装监控系统,确保每一粒种子、每一棵韭菜的安全健康,让大家放心去吃。” 2019年春节前,由中国农业大学和平顶山市园艺科学研究所共同研制开发的韭菜挂面上市了。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师王平智说:“这只是通过推进深加工提升韭菜价值的一个开始,我们正在共同合作研发韭菜酱、韭菜精油、韭菜酒等系列深加工产品。”从韭菜繁殖育种到韭菜地土壤性质及微生物结构变化研究再到韭菜系列产品深加工利用,一系列工作的推进为工作站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期要与专业合作社密切协作,加强人员技术培训,以点带面。先从统一供种、施肥、施药,统一标准化生产上下功夫,同时跟进病虫害防治及相关农技配套服务。我相信在中国农大和县政府的帮助下,韭菜产业一定能够越做越大,带动更多农民持续增收。”马金海表示。

    [更多详情]
  • 08 2019-10

    副省长武国定:全力做好“三秋”生产及秸秆禁烧工作

    近日,副省长武国定到鹤壁市浚县调研“三秋”生产、秸秆禁烧、花生机收控尘工作。 武国定来到浚县善堂镇王礼村丰盛种植专业合作社、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浚县3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方,实地调研高油酸花生收获情况、“蓝天卫士”监控平台运行情况以及玉米收割情况。他对浚县丰盛种植专业合作社、浚县3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方实行的“家庭农场+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及鹤壁市秸秆禁烧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武国定指出,要做好农机调度,引导农民趁天适时收获;要加快腾茬整地,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要加强示范引导,切实抓好花生机收控尘工作,减少扬尘污染;要抓好秸秆禁烧,坚持人防与技防相结合,努力实现零火点;要搞好技术指导,确保“三秋”农业生产顺利开展。

    [更多详情]
  • 30 2019-09

    西姜寨花生闻名全国

    9月23日,开封市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首届花生文化节在“中国最美村镇”开封市祥符区西姜寨乡启幕。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与西姜寨毗邻的尉氏县张市镇,在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了乡镇工作“三结合”的指示要求。近年来,西姜寨乡党委、乡政府结合本乡实际,努力寻找结合点,用一把扫帚作为改进作风和增强党性的结合点,扫美了乡村,扫净了干群的心灵;用修通幸福路作为群众办实事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结合点,修成了干群的通心路;用一颗纯净的为人民服务的心作为抓发展和抓党建的结合点,出现了发展中的西姜寨速度。 2016年,西姜寨进入“全国最美村镇”50强,获得全国最美村镇生态奖;2017年,西姜寨一举摘下省级文明乡镇称号;2018年,西姜寨成为开封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动的示范点;今年,西姜寨田园综合体项目在全省竞争立项评选中荣获第一名。 本次活动开设了农产品展示区,展示的农产品以花生系列为主,还有大豆、玉米、红薯、特色蔬菜等。 西姜寨乡花生种植面积达15万亩,因5次被带上全国“两会”而闻名全国。西姜寨花生米粒外观整齐,含油量高达60%以上,出油率高,含蛋白质29%左右,且富含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今年,该乡又流转土地1000亩,作为国家高油酸花生基地,使一、二产业深度融合。

    [更多详情]
  • 30 2019-09

    贫困户一年增收1.8万元小菊花成为“脱贫致富花”

    9月26日,入秋后的天气格外晴朗。在位于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师寨镇的秋韵菊花种植基地,一簇簇菊花竞相开放,鲜艳夺目。 “你别小看这菊花,可承载着我们好多贫困户的脱贫希望呢。”在这里工作的贫困户宋治华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他负责浇花、薅草等杂活,每月都能领2000多元的工资。“俺家3口人,年底有望脱贫!” “今年正好赶上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盛典,再加上上海的全国菊花展,两件大事赶到一块,这个菊花的市场行情非常好!”据秋韵菊花种植基地负责人李慧管介绍,该基地总投资100万元,一期占地100亩,拥有国庆菊、千头菊、悬崖菊等菊花品种500余种,年产各类菊花25万多盆,年产值达200万元左右。 一朵小菊花,如何做成扶贫大产业?李慧管说,该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进行带贫。目前,直接带贫7户27人,年户均增收1.8万元以上;为周边贫困户设置季节性公益岗位50个,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计划用3到4年的时间,建一个2000多亩的菊花产业园,把师寨镇的所有贫困户都纳入咱合作社里,让大家都能脱贫致富奔小康!”李慧管说。

    [更多详情]
  • 30 2019-09

    罗山县:玫瑰托起村民致富梦

    9月26日,在罗山县东铺镇北杨店村省道337线路旁的“玫瑰小镇”,整齐划一的温控大棚里,花农们正忙着为即将上市的玫瑰花套袋整形。 基地负责人李连虎介绍,这是他前年流转的60亩地,另外还有200亩地在县委党校附近。“我们引种的玫瑰花非常适应这里的土质,在管理上比种植其他农作物要粗放得多。”李连虎说,玫瑰花每年可生产3茬,每亩产出约3.5万枝,纯收入在1.6万元以上。 该村第一书记潘晓波说,受自然条件限制,该村过去种植传统农作物产量不高,很多田地撂荒闲置。这些年,村里开始发展符合村情实际的特色产业,既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又有效改善了土地闲置现象,同时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更多详情]
  • 30 2019-09

    南召县中药材产业成为脱贫“良方”

    金秋时节,天高云淡,凉爽宜人。9月28日,在南召县白土岗镇杜村绿丰源中药材种植基地里,100个高标准建设的良种繁育大棚依次排列,棚里面的白芨、黄精等10余种名贵中药材长势旺盛、辛夷树苗亭亭玉立,大棚外成片的紫色丹参花随风摇曳,药香四溢,吸引成群的蜜蜂穿梭其中,10多名群众正在丹参药田里拿着剪刀采集丹参花。 “经过我们的精心培育和管理,这些药材长势喜人,再过两年就能大获丰收!”望着满眼郁郁葱葱的中药材,基地负责人董保存喜上眉梢。“咱们的药材地道,药效好,市场‘钱’景广阔。” 南召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是许多道地中药材的原产地,药材产地正,种类多、质量佳、品位高,是河南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纯天然中药材资源密集区。针对山区群众增收致富路径窄的病根,该县对症施治,靶向治疗,开准“中药方”。制定下发了《中药材产业发展意见》《中药材“三个十”扶贫行动计划》等文件,把产业扶贫和中药材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县财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投入5000余万元,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用于完善产业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区域合理化布局、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南召县以创建十大中药材基地为抓手,采取“公司+基地+技术+农户”的经营模式,培育了乔端镇云霄曼白芨种植基地,板山坪镇大曼山石斛种植基地,四棵树乡五朵山黄精种植基地,小店乡鹰山万亩辛夷标准化种植基地,云阳小店演艺山野生辛夷基地,乔端镇穆老庄万亩杜仲基地,崔庄乡银河虎山万亩连翘、桔梗种植基地,石门乡寨沟京菊种植基地等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形成了县城东部辛夷种植区,以县域西部的杜仲、山茱萸、黄精、白芨、重楼种植区,以中南部的艾草种植区。 南召县立足于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推动种植加工、调养医疗、康养保健、观光体验融合发展,促进了中药材产业强势崛起,逐步成为中原地区乃至全国中药材产业的重要基地。 目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南召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良方”。据统计,该县成立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110家、中药材加工企业9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15个,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52万亩,年产值达13亿元。中药材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安置用工、技术帮带、入股分红、产品回收等措施,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130户、7450人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更多详情]
  • 30 2019-09

    沈丘县周营镇:西瓜辣椒轮作助群众增收

    9月25日一大早,在沈丘县周营镇张营村富春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棚早春西瓜+秋延迟辣椒”基地,合作社负责人张富春正指挥10多名工人忙着采摘、过秤、包装青皮菜辣椒。“俺这60多亩地的大棚订单辣椒,一茬下来能采收4万多公斤,地头交货价每公斤4元,经济效益可观。”张富春兴奋地向记者“显摆”。 张富春过去在外打工,前几年在家乡优惠政策的感召下返乡创业,流转土地60余亩,从事“大棚早春西瓜+秋延迟辣椒”的循环轮作一年两熟种植。去年,善于经营的张富春成立了富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还带动20多户乡邻增收致富。 “我们上季大棚早春西瓜种的是8424优质新品种,每亩纯收入可达6000多元。加上这季辣椒,每亩净赚超过1.2万元。”张富春的妻子蒋晓杰告诉记者。 近年来,周营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因地制宜发展“大棚早春西瓜+秋延迟辣椒”轮作复种,使之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从育苗、栽培生产到订单销售等,建立起一条龙服务机制。如今,该镇已有优质瓜果蔬菜示范基地20余个。

    [更多详情]
  • 30 2019-09

    郏县洪军强:脱贫不松劲致富再出发

    崭新的院墙、整洁的院子……9月26日,记者在郏县白庙乡宁庄村马沟自然村看到,一处新盖的院落十分引人注目。 院落主人洪军强今年43岁,曾是宁庄村的贫困户。近年来,他家依靠国家扶贫政策,发展规模养殖光荣脱贫,盖起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洪军强自小就跟着父亲在山坡上放羊,是村里有名的“羊倌”。为摆脱贫困,他曾借钱买了几十只羊,但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2014年他赔得血本无归。2015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当年9月,平煤神马集团帘子布公司维修厂党支部书记刘克成为他的帮扶责任人。了解情况后,刘克和他一起分析市场,鼓励他重拾旧业,规模养羊。2016年初,刘克帮他申请了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发展肉羊养殖,并介绍他去县里参加养殖培训。随后,洪军强扩大羊圈,又引进70多只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肉羊。2016年底,洪军强家出栏50多只肉羊,净收入3万多元。2017年底,他成功脱贫,还盖起了新房子。 如今,洪军强的肉羊养殖规模已扩大到近200只,他也成为附近有名的养殖大户和致富带头人。他已带动村里7户贫困户规模养羊,年出栏总计500余只,净收益30多万元。 “今后,我要更努力,带动更多乡亲脱贫致富,为宁庄村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出一把力。”洪军强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