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8 2019-08

    河南“三个持续”让全国1/16的耕地上产出全国1/10的粮食

    “我们始终牢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把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在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上不断取得新成效。”8月26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举行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生在会上说,2018年,河南粮食产量达到1330亿斤,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每年外调原粮及制成品超过400亿斤。努力推动农业强起来,河南省主要是做到了“三个持续”: 持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坚持藏粮于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成高标准农田6163万亩。坚持藏粮于技,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 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打造出了三门峡的苹果、焦作的山药、信阳的毛尖、鄢陵的花卉等一大批多姿多彩的农业品牌。比如南阳西峡的香菇通过搭乘电商快车,出口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创汇达到53亿美元。 持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河南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近8000家,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正在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生根发芽”。郑州商品交易所作为中西部唯一的期货交易所,“郑州价格”已经成为全球农产品的重要风向标。 王国生表示,这些年,河南省通过调整种养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通过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力度,发展劳务经济,鼓励返乡创业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农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更多详情]
  • 28 2019-08

    河南光山:芡实喜获丰收 助村民走上致富路

    8月27日,河南省光山县司马光小镇升辉合作社社员正在采收新鲜的芡实(又名“鸡头米”)。据悉,为了用产业带动更多社员脱贫致富,该合作社引进了高效品种芡实,现在喜获丰收,预计亩均收入可达到2万多。 该合作社将种植芡实和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以旅游带动芡实销售,还吸纳3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芡实种植吸引四方游客观光采摘,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村民们鼓起腰包,走上了致富路。

    [更多详情]
  • 28 2019-08

    河南栾川:高校帮扶 牡丹花开“脱贫路”

    8月25日一早,河南省洛阳栾川县赤土店镇的张大爷忙完手头农活后,匆匆赶到村旁的高山牡丹芍药生产基地,看到地里已站了不少村民,他着急挤了进去,“今天城里来了服务队,讲解牡丹种植技术,俺可不能落下。” 人群注视的方向,几位年轻人正蹲在地上,仔细观察牡丹植株长势。张大爷笑着说:“这些娃娃是服务队的,年龄小,本事大,帮俺们把牡丹种成了这的‘铁杆庄稼’,收成一年比一年好,帮俺们脱了贫。” 张大爷说的服务队,是来自河南科技大学牡丹学院的“荣世农友”公益团队,由河南科技大学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组成,从2016年开始,该团队便以河南省级科技特派服务团的形式来到栾川县,为当地高山牡丹芍药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指导,推广种植了5个优质牡丹鲜切花品种。 “荣世农友”公益团队这次是来开展“牡丹易感病虫害知识”主题讲座的。“根据我们之前下乡了解的情况,这里的牡丹地里出现不少的根茎腐烂的情况,所以我们专门来培训防治治愈措施。”团队负责人王依介绍道。 在现场,王依带领团队对土壤、施肥、浇水、生病植株处理等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演示了如何翻土保证牡丹生长通透性、如何套袋等技巧,并对农户提出的困惑予以解答。“之前有的害病症状俺理不清,现在全懂了,真是感谢他们!”张大爷对讲座内容赞不绝口。 目前从牡丹种植到切花销售,涉及到旅游观光、园林设计、花卉商品销售等多项业务,市场上已有完整产业链。同时,一亩牡丹每年能涵养水源168立方米,可有效改变当地生态环境,这使牡丹芍药鲜切花产业成为栾川县赤土店镇的重点发展项目。近年来,当地通过与企业合作和高校提供技的技术支持,流转土地1300余亩建立牡丹基地,辐射2000余亩山地退耕还林,带动经济效益超过1200万元。其中,该镇四个重点帮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8户388人通过牡丹鲜切花种植的推广完成脱贫,500余人实现了增收。 据介绍,今年栾川县已举办了首届高山牡丹芍药切花节,吸引到大量游客观光,牡丹种植规模化已成为当地特色。河南科技大学将持续与当地政府合作,提供牡丹种植的技术支持,共同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农业+旅游”经济模式。

    [更多详情]
  • 28 2019-08

    聚焦食品安全 河南省将推广6S管理体系

    8月26日至27日,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郑州召开全省食品生产经营规范化管理现场会。会议聚焦食品安全,旨在推广郑州市以6S管理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经验,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提升全省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据了解,“6S管理”,是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管理体系,6S之间彼此关联,整理、整顿和清扫是具体内容;清洁是指将上面的3S 实施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素养是指培养员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遵守做事规则;安全是核心和基础,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创新,是食品安全管理模式的升华。 会上,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万正峰指出,郑州市全面推行6S标准化现场管理模式,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HACCP或ISO22000启动率达100%、认证率达70%,通过对标实施国际先进标准,持续构建最严谨的标准。“溯本通”等全过程追溯体系全面实施,“一菜一码”“一品一码”遍布餐馆商超,“互联网+明厨亮灶”升级为民生实事,通过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持续实施最严格的监管。 据了解,郑州市创新实践的6S管理模式与ISO22000、HACCP管理体系的相结合,形成了涵盖多种规模、覆盖多种形态的更加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编织了一张更加严密的食品安全防护网。对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保证食品质量具有极强的时代性、适用性。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马林青表示,从郑州市推行效果来看,用6S管理体系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规范化管理水平,对于培养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提高产品品质,营造清洁有序的生产加工和经营环境,保障食品安全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他指出,下一步,要以郑州市局的做法作为基础,把拿来主义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推动全省食品生产经营监管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走向精准、走向智慧。对如何做好全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马林青提出,要营造干净整洁的食品生产经营环境,显著降低食品安全污染风险,提高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素养,为深入推进“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奠定坚实基础。 马林青强调,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加强食品安全机制建设,要着力构建食品安全风险的防控体系,着力构建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体系,着力构建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落实体系,建立客观公正的督查考评体系,着力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着力构建推动担当尽责的组织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健全机制,在开拓创新中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更多详情]
  • 28 2019-08

    农机遇冷 畜牧机械却迎“井喷”

    今年上半年,我国畜牧机械市场大幅度攀升。国产畜牧机械研发制造水平逐渐成熟,解决了进口机械太贵、国产机械品质差影响市场需求增长和扩容的窘境。专家认为,我国畜牧机械已经迎来战略机遇期—— 在整个农机市场大幅度滑坡的情况下,畜牧机械市场却持续呈现“井喷式”发展,成为农机市场一大亮点。中国农机流通协会近日发布市场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畜牧机械市场大幅度攀升。截至6月底,累计销售各种畜牧机械1.94万台,同比大幅度增长148.92%。 “市场、政策双轮驱动,是支撑畜牧机械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信息部主任张华光说。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但是,畜牧业机械化水平很低,很多小型或大型养殖户还停留在人工养殖阶段,畜牧机械刚性需求巨大;畜牧机械快速发展与国家政策导向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种植结构,推进“粮改饲”,推动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加大对畜牧机械补贴力度,为畜牧机械市场注入强大动力和宏观政策保障;市场转型产生更新换代需求。2012年畜牧机械市场进入换代车道,对大型畜牧机械需求增长,导致小型畜牧机械市场持续滑坡,2018年市场基本完成换代,大型化高端化畜牧机械成为发展方向。此外,今年国产畜牧机械研发制造水平逐渐成熟,解决了进口机械太贵、国产机械品质差影响市场需求增长和扩容的窘境。 张华光认为,我国畜牧机械市场已经迎来战略机遇期,畜牧机械工业快速发展,市场稳步增长。统计显示,2018年,畜牧机械工业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57.6亿元,同比增长12.46%,其增幅在农机行业11个子行业中位居第二。实现利润7.07亿元,高于农机行业平均15.5个百分点。而与畜牧业制造密切相关的饲料加工设备制造业,2018年实现利润1.88亿元,同比大幅度攀升97.14%。而且,畜牧机械出口市场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近年畜牧生产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走势看,畜牧机械在经历了2013年大幅度攀升后,出现连续3年的低增幅发展,2017年、2018年畜牧制造产业再度发力,连续两年呈现两位数增幅。 “未来我国畜牧机械市场成长空间很大。”张华光说。从发展环境来看,我国天然草原、人工种草和农作物秸秆等饲草料资源丰富,据测算,可利用资源至少可满足5000万吨牛奶、800万吨牛肉和500万吨羊肉的生产需求,为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但是,我国畜牧机械化水平低,畜牧机械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对外依存度高,国外公司在我国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比如,在我国规模化奶牛场中,饲喂机械中的搅拌车、自动饲喂车、传送带饲喂系统、犊牛饲喂小车等国产机械占35%,进口占65%;环境控制机械中,国产占40%,进口占60%。 巨大的差距正是畜牧机械发展的广阔空间。从市场空间看,我国牧草收获机械化总体水平还相当低,割草机、搂草机保有量仅为美国的1%,打捆机保有量仅为美国的0.1%,还有很大市场增长空间。去年以来,畜牧机械特别是饲料收获机械出现“井喷式”发展。从养殖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泌乳牛年单产水平要低2至3吨,肉牛和肉羊屠宰胴体重分别低约100公斤和10公斤,牛奶、牛肉、羊肉生产成本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1倍以上,严重影响了我国草食畜产品的竞争力。而提高畜牧业机械化水平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 “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畜牧机械市场毫无疑问是朝阳市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张华光说。国家发展畜牧业的产业政策将继续成为畜牧机械产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种植结构调整、饮食结构不断变化以及供给侧改革等将成为推动畜牧机械市场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整体经济增速出现增幅趋缓的趋势,尤其是农产品价格滑坡,直接影响购买力和市场信心,这些可能制约畜牧机械市场转型升级的因素,需要行业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准备。

    [更多详情]
  • 28 2019-08

    河南良种添彩“一带一路”

    “感谢河南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好的品种和种植管理技术,让我们的合作农户收入增加了30%。”8月26日,记者在河南科技学院看到一封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信,落款为阿优集团贾拉拉巴德州棉花加工厂负责人买兰别克。 记者了解到,吉尔吉斯斯坦目前已大量种植了来自河南的玉米、棉花等良种农作物,平均增产40%以上,受到了当地农民、企业的广泛好评。 吉尔吉斯斯坦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充足,是传统的棉花、玉米种植区,但品种老化、管理粗放,产量低下,迫切需要引进现代种业技术。 河南棉花、玉米产量居全国前列,种植技术和品种优势明显,但受环境资源限制,育种成果难以进一步扩大效益。 一边迫切要“引进来”,一边急着要“走出去”。 2016年,河南科技学院承担了省重大科技专项“面向中亚五国的棉花玉米现代种业技术示范与产业化”,积极促进河南农业融入“一带一路”。 以吉尔吉斯斯坦为试点,河南科技学院先后选育“百棉”“中棉”系列棉花品种和“百玉”系列玉米品种17个,并最终筛选出了8个适宜在当地规模化制种的耐旱、耐盐碱、高产优质品种。经过种植试验及示范,使当地玉米增产44.4%,棉花增产42.85%。 带来效益的同时,两地合作也逐渐向深处拓展。“我们与当地联合建立了农牧业科技示范中心和农作物育种基地,构建起种子营销推广体系,并设立研发中心,起草制定10项地方标准,申请发明专利6件。”项目主持人、河南科技学院王清连教授说。 “采取公司+农场主模式,建立棉花玉米千亩联繁制种样板田,通过示范带动,与当地农场企业建立联繁种子生产基地2700余公顷,使当地玉米、棉花制种产量比3年前平均水平提高35%以上。”参与项目的河南百农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焦涛如介绍。 吉尔吉斯斯坦经济部副部长埃利达尔·阿利舍罗夫表示,中国农业技术不仅为吉国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也带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改善了当地民生。 随着吉尔吉斯斯坦试点的成功,河南良种逐步走进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在更为广袤的中亚土地上结出硕果。该项目已累计在中亚推广种植了360万亩棉花和430万亩玉米。 省科技厅副厅长夏培臣表示,该重大专项的实施,使“河南农业”在中亚国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有力助推了“一带一路”建设。

    [更多详情]
  • 28 2019-08

    夏邑水培芽菜走俏城乡

    8月24日,夏邑县城关镇居民张俊敏正在家中管理水培芽菜。今年以来,夏邑县一些村民在阳台、院落水培芽菜,既增添了乐趣,又增加了收入。由于水培芽菜不使用化肥、农药等,且颜色正、口感好,各大饭店及城乡居民争相抢购。

    [更多详情]
  • 28 2019-08

    睢县净菜“敲开”上海“大门”

    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的档口,睢县的辣椒、芦笋、红薯等农产品被洗净装袋,整齐地码放在货架上,手机扫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产品质量追溯信息一目了然。从不含技术的农产品到高附加值的净菜,走出河南,亮相上海。 8月23日,商丘(睢县)上海优质农产品推介会暨上海蔬菜主供应基地授牌仪式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举行,这是继山东、江苏、海南、云南及贵州遵义之后,河南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上海市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 上海蔬菜集团党委委员、董事长、总裁吴梦秋介绍,上海市每天消费农产品约7万吨,其中蔬菜消费1.8万吨,80%农产品供应依靠全国各省市支持,特别是在“冬淡”“夏淡”期间,“客菜”能弥补本市“郊菜”的供应不足,市场需求量巨大。 潮庄水东芦笋、城郊中顺辣椒、胡堂金果……睢县县委书记吴海燕介绍,近年来睢县按照“优化布局、优良品种、高新技术、高端市场”的总体要求,围绕“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县”这一主线,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了“南笋北椒中果蔬”种植业产业布局。 一面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一面是优质的农业产业基础,两方一拍即合。 今年6月,上海市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正式在睢县云腾农业示范园区落地。睢县副县长贾毅说,近年来,农产品需求正逐步由数量满足型向质量安全型转变,借此基地挂牌契机,大力发展睢县蔬菜标准化种植程度,推动农业生产模式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不断提升品质。作为对口扶贫单位,最高人民法院汇聚各方力量,抓好产业扶贫,助力睢县脱贫摘帽,基地落成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推进特色产业,对于睢县是巩固精准脱贫成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好事。 贾毅还透露,基地目前不仅有3000亩的果蔬种植园,还初步选定了净菜加工场地,基地正式挂牌运行后,将立刻完善机器等配套设施并尽快投入使用。 “基地的落成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毛菜到净菜,大大提升了蔬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基地建成后还会解决更多贫困户就业的问题。”河南云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玲说,“我们根据上海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下一步,还将不断扩充产品种类,争取让更多河南农产品走进上海。” “基地搭建起了睢县名特优农产品进入上海市场的‘绿色通道’和‘直通车’,改‘生产什么卖什么’为‘需要什么生产什么’。”省农业农村厅经济作物推广站站长郑乃福说,上海市对于净菜以及净菜初加工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这可以带动睢县周边农产品销售、加工制造业发展,对于睢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脱贫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富民强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上海市民的“菜篮子”,还鼓起了河南人民的“钱袋子”。 对于基地落成后的规划,商丘市副市长曹月坤表示,商丘市常年蔬菜基地面积达300余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近百万亩,年产各类优质蔬菜达900多万吨,优质蔬菜生产形成了规模化、设施化、标准 化、品牌化发展态势。为保障日后合作,商丘市各级有关部门将以扩大对沪农产品供应规模为目标,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加强质量安全管控,提升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水平,不断推动沪商两地农业合作交流。

    [更多详情]
  • 28 2019-08

    鲁山:农大硕士生秦文向返乡创业天地宽

    8月27日,笔者在鲁山县张店乡刘湾村的一处果园里看到,这里种植的蟠桃、杏梅等特色水果吸引了一些游人前来采摘品尝。“我在果园里散养柴鸡,给果树施肥用的都是有机肥,种的全部是市场上的稀有品种,不仅口感好,品质也达到了绿色标准。”果园主人秦文向向笔者介绍。 今年33岁的秦文向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早年因病去世,母亲靠着家中的几亩薄田将他和弟弟抚养长大。初中毕业时,秦文向放弃了读书,回家操持农业。但在养羊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4年半后,秦文向重回校园,历经两次高考,于2008年成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一名学生。 在读大学时,秦文向就开始创业,先是尝试养猪,由于防疫不过关而失败,不甘心的他又摸索着以“地下养鸡地上种菜”模式在家乡建了一个地下养鸡场,经过多年的坚持,取得了成功。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读完硕士研究生后,秦文向又在家乡倡导着成立了养鸡专业合作社,带动乡亲们养殖小柴鸡。养鸡市场效益低迷时期,他把鸡蛋做成了变蛋,很好地抵御了市场风险。 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2017年,他发现本地的桃子、酥梨、葡萄等大宗水果销路不畅,就在鲁山县张店乡刘湾村、辛集乡柴庄村流转土地300余亩,另辟蹊径从农科院校引进杏梅、果桑等30余个特色新品种水果,套种了山药、红薯、花生和菊花。目前,秦文向种植的特色水果已经挂果。 秦文向告诉笔者,他创办的生态种养基地通过流转土地及务工带动50余户贫困群众增收,今后他希望把自己的果园打造成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来示范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特色林果产业。

    [更多详情]
  • 28 2019-08

    通许县 “360”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俺村现在有日光温室大棚70多亩,棚里种的西红柿、豆角、辣椒、黄瓜等绿色无公害反季节蔬菜,主要销往省市的大中型超市卖场。同时,还采用了蔬果采摘休闲农业经营模式,每年都有很多游客来棚里采摘,吃过的都说俺村种的菜好,现在村集体每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近日,通许县在“逐乡观摩、整县提升”暨村级集体经济观摩活动中,冯庄乡陈庄村党支部书记李爱玲说道。 近年来,通许县坚持党建引领,实行“360”工作模式,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360”工作模式即:严把“选、育、评”3关,树立“凭一线实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突出“三有三带”标准选好班长,采取专题辅导、外出教学、开展“乡村干部论坛”等方式育强班子,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村“两委”班子任期目标考核和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评好干部;通过利用扶贫资金、土地流转、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能人领办、入股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6种方式,增加集体收入;以“零容忍”态度加强村级经济监督,一手破解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一手防范“有钱乱花”的新问题。通过“360”工作模式推动,目前通许县年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村有102个,其中50万元以上村达到9个。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