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浚县
价格行情
重名查询 学位证书认证进度查询
经济作物 蔬菜蛋品
农药 肥料
美妆护肤 个人护理
农业技术 职业技能
金融保险 农业服务
7月3日,由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打造的我省首个“四体一保”畜牧产业融合服务项目在襄城县正式试点开展,襄城县的生猪也首次实现规模性上网交易。 据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公司总经理雷廷军介绍,为破解全省生猪产业在融资、交易、运输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助力全省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由该公司牵头,联合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中物流河南有限公司、中原振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中原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养殖场(户)共同推出了涵盖产业融合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风险控制体系、信用培育体系和保险精准保障于一体的“四体一保”融合服务。 “目前,我县生猪已经在重庆农交所平台达成了生猪线上交易全国第一单,我们会持续鼓励生猪通过这一交易平台实现规模性网上交易。未来,全县的生猪产业在养殖、交易和运输等各环节均将获得更大保障。”襄城县委副书记干静说,对于“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拥有373家规模养殖场的襄城县来说,这种涵盖金融服务、网络交易和技术支持的融合服务模式,将进一步化解该县的生猪产业养殖风险、解决融资难题、拓宽销售渠道,推动该县生猪产业获得更大的规模化发展优势和价格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产业支撑。
7月3日,夏邑县刘店集乡徐马庄村新型职业农民王飞在葡萄架下通过视频与客户交流。据了解,王飞经营的农场占地250余亩,通过种植优质瓜菜果蔬,平均亩效益在3万元以上,年纯收入超百万元。
6月27日,位于方城县袁店回族乡的家加家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里,羊角蜜瓜喜获丰收,农业工人忙着采摘、装框,合作社负责人吴占华看着丰收的瓜,脸上喜不胜收。该合作社有150亩基地,有22个标准大棚,年纯利润达30多万元,带动周边40多户农户共同致富。 近年来,方城县袁店回族乡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乡”建设目标,积极引导农民“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大力发展以杏、桃、李梅、薄皮核桃为主的特色林果业。目前,该乡林果产业形成东西“双飞”两翼,林果种植总面积达到6000亩,有力地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近日,鄢陵县气象局组织农气人员来到鄢陵永泓农业万亩桃园种植基地,开展桃园采摘直通式气象服务。 农气人员向桃园种植户介绍了今年汛期的天气形势,分析了日照时数、气温、降水等气象因素对桃园采摘的影响,了解种植户的气象服务需求,在水蜜桃上市以后,8月的气候也非常关键,如果连续干旱,会影响到下一年度的花芽分化,鄢陵县气象局就近期天气特点有针对性的给予了采摘和生产建议。 鄢陵是“中原花木之乡”盛产花卉、苗木种植及农副产品,该桃园占地一万余亩,是鄢陵县重点产业扶贫项目,鄢陵县气象局将桃园负责人的联系电话纳入气象信息员数据库和气象服务短信平台,确保其第一时间了解天气情况,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有效防范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部门职能,助力脱贫攻坚,帮助桃园生产增收。
“五月份俺喂的400多只鹅卖后,除去还给李书记的本钱,算下来净挣了6000多块钱。接着,我又领回来600多只小鹅喂,现在这批鹅也快能卖了,估计到时落个8000块钱不成问题。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俺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红火。”7月3日,鲁山县瀼河乡北沟村脱贫户程国政自信地说。 程国政口中的李书记是江河机械有限公司派驻北沟村的第一书记李晖。 “村里基本上都是山地河沟,青草多,养鹅条件得天独厚。河南海润集团在许昌市有个专门孵化‘大三花’鹅苗的基地,这种鹅生长周期短,基本上70天就可以出栏,肉质好,在江苏市场很受欢迎。经过联系,河南海润集团答应全程给我们提供技术支持,保证回收成品鹅。”李晖介绍说。 2019年开春,李晖出资从河南海润集团购买了首批300只鹅苗,动员村里的贫困户买回家喂,但他们一个个都不愿意养。李晖心里明白,贫困户是怕买了鹅苗却养不活,或者养大后卖不出去赔了本儿。经过深思熟虑,李晖决定这300只鹅苗由自己来养,让贫困户谢更臣、谢群山、程国政3个人帮忙,在饲养过程中慢慢教会他们养鹅技术,每天再付给他们50元工钱。两个多月后,这300只鹅苗就长成了八九斤重的大肉鹅,还没等河南海润集团来收购,附近的几家酒店就以平均每只100元的价格给买走了。 谢更臣、谢群山、程国政看到肉鹅这么好养、见效快、效益还高,就都要求养鹅,但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害怕遭受损失的想法。为了彻底打消贫困户的顾虑,李晖争取单位垫资2.5万元购买了1200只鹅苗,播种了8亩多苜蓿草,还协调村里为这3家贫困户提供了养殖场地,商定等贫困户把肉鹅养大出栏拿到收益后,再把本钱还给他,净利润归贫困户所有。这样一来,这3户贫困家庭都很高兴,欣然接受。 5月中旬,第一批肉鹅出栏,李晖联系江苏收购商前来,以平均每只90元的价格收购了这批鹅。一算账,除去鹅苗钱和后期养殖成本,这3户每家都得到了6000多元的纯利润。 接着,李晖又趁势购买了2000只鹅苗,这回不但谢更臣、谢群山和程国政兴高采烈地前来领养幼鹅,就连贫困户陈海清和一般农户朱国也要求加入养鹅行列。 由于陈海清和朱国是第一次养鹅,没有经验,李晖特意只分给他们每家30只鹅苗,让他俩先掌握一些养鹅技术,等下一批鹅苗购买回来再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俺年纪大了,耳朵又有点聋,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外出务工挣大钱。李书记给俺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事,俺一定好好干,不然对不起人家!”67岁的贫困户谢更臣说到。
河南省光山县青山秀水、生态环境优越,依托水资源丰富优势,引导农民发展稻虾共作。目前,全县稻虾共作面积达到10.2万亩,共有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47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稻虾共作,带动1500余户贫困户自主发展稻虾共作脱贫致富,实现全县87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通过开展稻田养殖小龙虾走上了致富路。
近日,兰考县气象局领导带领农气技术人员冒着高温深入到该县扶贫产业园区的蜜瓜科研种植基地,实地调查了解高温天气对蜜瓜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并及时提出对应的管理措施,提醒瓜农及时作好肥水、温度、病虫害等管理。针对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模式的蜜瓜及时采取遮阴、通风等降温措施,减轻高温天气对蜜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保今年能有个好的收成。 入夏以来,兰考县气温较高,对该县蜜瓜生产造成一定不利影响,高温危害是蜜瓜生长中较容易发生的生理性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塑料大棚、温室和薄膜覆盖栽培的瓜地,发生后会对蜜瓜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损失。
“这稻子看起来和普通稻子没啥不同,没想到是盐碱地里也能亩产千斤的‘海水稻’,成熟后个头儿竟比人还高。”7月3日,记者走进吉利区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一片环形水田内,稻农们三五成群忙插秧。参与插秧的韩霞是附近村庄的村民,有多年水稻种植经验,为海水稻插秧却是头一次。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又称盐碱稻。这一近年来备受公众关注的农业“黑科技”品种,被吉利区引入后,成为修复湿地生态、实现物种多样性、帮助鸟类繁衍生息的“好助手”。 今年5月,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利管理站与中农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选取6亩黄河湿地进行海水稻试种。 中农海稻公司由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主导成立,是一家集海水稻特异种资源利用、栽培模式与技术研究、盐碱滩涂地生态修复、海水稻功能食品创制等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 目前,该公司已在12个省份建立了33个试验基地。在黄河流域的甘肃、宁夏山东等地均开展了试种。洛阳市是该公司在河南省黄河流域区域开展试种的唯一试验点。 在洛阳市试种之前,中农海稻公司的海水稻已在新疆喀什试种成功。经检测,新品种海水稻不仅能在中、重度盐碱地自然生长,而且比传统品种产量高30%左右。 此次在洛阳市插秧的6亩地,共种下了海稻86、19H5SJ、19H4SJ、 海稻6号四个品种。其中,海稻86是被誉为“海水稻之父”的我国农业科学家陈日胜研发多年的成果,是这次试种试验的对照组。其余三个品种--19H5SJ、19H4SJ、 海稻6号,均为中农海稻公司主推的新品种。 中农海稻公司总经理杨记磙介绍,公司研发的海水稻耐碱度的PH值可达9到10,耐盐度可达8‰,均达到重度盐碱地标准。即便在如此恶劣的生长条件下,其亩产仍在千斤以上,品质达到国家一级米标准,口感良好,在盐碱地改造利用、生态修复等领域应用前景看好。 近年,吉利区大力整治砂石场,对保护区内的养殖场、鱼塘等进行治理,推行“退耕还湿、退养还滩”,在湿地范围内种植水杉、池杉、旱柳、栾树、银杏等树木,水系连片的湿地滩涂景观初步形成。 “我们引入海水稻,是由于其耐盐碱、病虫害少、具有较强适应性,适合湿地滩涂弱碱地种植,有利于加速恢复林、水、苇一体化和物种丰富的湿地自然景观。”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利管理站站长关自利说,吉利区黄河湿地是重要的候鸟栖息地,共监测到鸟类248种,海水稻也能给鸟类提供“口粮”,有助于鸟类繁衍生息。
“供电公司架线速度真快,不到一星期大棚种植基地就通电了,电压非常稳定,这下,村里脱贫致富的路子就宽了。”7月3日,大山深处的济源市王屋镇麻岭村党支部书记麻向东,看到产业项目区内刚刚建成的配电设施,十分高兴。这个场景,只是2019年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的缩影。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从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获悉,今年将采取多项措施,持续推动该项工作,确保今年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 据悉,2016年以来,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将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不断加大投入,农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完成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地区户均配变容量由1.05千伏安增至2.06千伏安,24万户存量“低电压”问题全面解决;实施机井通电,实现平原地区机井全覆盖,受益农田1900万亩,每年可减少农民灌溉支出11.4亿元,有效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释放了农村劳动力,为河南粮食生产连增、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53个贫困县、6492个贫困村、1235个深度贫困村电网脱贫改造任务,贫困村电网脱贫率达100%,实现贫困县、贫困村电网改造进度比政府脱贫计划分别提前一年、一年半目标,为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脱贫产业、贫困户增产增收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
河南沈丘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拥有“豫东粮仓”的美誉,沈丘县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第一位,“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努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夏粮生产实现了14连增。今年小麦长势良好,再次丰收在望。 “近几年,政府大力倡导并推广控肥、控水、控药的‘三控’技术,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效益。”沈丘县周营乡孔营村种粮大户王书鹏说。 今年王书鹏种植了800亩小麦,在种植过程中,他努力控肥、控水、控药。今年他的小麦地里化肥、农药使用比例较去年下降7至10个百分点。在县农业专家的指点下,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技术。同时,他还采取物理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办法,对粮食生产中的病虫害进行防治。 王书鹏表示:“今年给小麦苗增施以畜禽粪便为主的农家肥共计4000方,较去年增加2100方,亩均化肥投入量减少了15%。让土地吃‘粗粮’,少投资还能培肥地力。同时使用了雾滴管浇地技术,浇地覆盖面达100%,真正实现了省工、省钱、省水。” “现在田里打了机井,地头装了变压器,俺庄稼人不再靠天吃饭。以前柴油抽水灌溉,一亩地浇一次至少需要30元成本;现在浇一亩地成本还不到6元。机井通电,不怕天旱!”提起这两年田间管理的变化,沈丘县周营镇赵寨行政村种粮大户赵书昌说。 今年65岁的赵书昌,流转土地1000余亩,以种植订单小麦繁育良种、大豆、花生为主。 为助力全县粮安工程建设,沈丘县供电公司积极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了“农田机井通电”工程,两年内新增农田机井通电1204眼,受益农田面积8万多亩,有效提高了农业减灾抗灾能力。 今年45岁的李坤峰是沈丘县留福镇化庄村人,从2016年开始,在国家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政策感召下,李坤峰与化庄、老寨等8个村的410个农户签订了1万亩连片小麦订单种植合同,选用“新麦26”良种,以每斤高出市场价7分钱的价格收购农户的小麦。 在沈丘县,像李坤峰这样发展订单小麦种植的种粮大户多达20多人,这些种粮大户都受益于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 沈丘县农发行在支持当地农业开发中,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支持农民增产增收的切入口。4年来累计投放支农信贷资金4.76亿元,支持当地雪融面粉、兴银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规模经营模式。 目前沈丘已建成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订单种植示范基地6个,发展订单优质小麦、玉米71万亩,订单小麦、玉米良种12.3万亩,“三农”服务社125家,惠及农户846户,确保了农民增产增收和粮食安全。
神州牧易 赣农宝 神州农易 益农社 当当网 苏宁 银泰网 梦芭莎 红孩子 亚马逊 财付通 快递查询 宁夏原产地商品官方旗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