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4 2019-07

    国务院部署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意见》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持续强化防控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生猪产业链监管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防疫能力仍存在短板,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意见》对全面加强生猪产业链各环节监管提出要求。一是加强养猪场(户)防疫监管。深入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养猪场(户)生物安全防范水平,落实关键防控措施。二是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对餐厨废弃物实行统一收集、密闭运输、集中处理、闭环监管,细化完善全链条管理责任。三是规范生猪产地检疫管理。合理布局产地检疫报检点,落实货主产地检疫申报主体责任。四是加强生猪及生猪产品调运管理。强化运输车辆管理,建立指定通道运输制度,加强运输过程监管。五是加强生猪屠宰监管。在生猪屠宰厂(场)足额配备官方兽医,探索建立签约兽医或协检员制度;督促指导生猪屠宰厂(场)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加大资格审核清理力度。六是加强生猪产品加工经营环节监管。督促猪肉制品加工企业对未经非洲猪瘟病毒检测的生猪产品原料,自行或委托开展检测;强化加工经营环节监督检查,加大对流通环节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七是加强区域化和进出境管理。加快实施分区防控,降低疫情跨区域传播风险,鼓励创建非洲猪瘟无疫区和无疫小区;密切关注国际非洲猪瘟疫情态势,强化进出境查验检疫和打击走私。 《意见》强调,要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责任落实。稳定基层机构队伍,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保障动物防疫工作经费和专项业务经费;推进实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规划,补齐动物防疫设施设备短板。要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维持生猪市场正常流通秩序。对受影响较大的生猪调出大县的规模化养猪场(户)实行临时性生产救助,对符合条件的规模养猪场(户)给予短期贷款贴息支持。要合理规划、切实保障规模养猪场(户)发展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的土地供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更多详情]
  • 03 2019-07

    大豆种植面积预计超1.3亿亩 农民种粮不愁卖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大豆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和动物饲料来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国,也是大豆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大豆产业也面临着自产不足、单产低、加工薄弱等问题。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近些年大豆需求量增加较快,产需缺口也不断扩大。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按照中央部署,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从今年开始启动实施,主要从三方面发力:稳定恢复大豆种植面积,加快培育推广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提高大豆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水平。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提出,要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和生产实际,充分发挥国产优质高蛋白大豆优势,保持国产大豆一定的自给水平,推动形成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错位竞争、相互补充的格局。同时,发挥大豆养地肥田作用,实行玉米大豆轮作倒茬种植,着力构建绿色种植制度。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在振兴目标上,主要是“一扩两提”,扩就是扩面积,力争到2020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4亿亩;提就是提单产、提品质,食用大豆蛋白质含量、榨油大豆脂肪含量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继续组织实施大豆等作物的良种联合攻关。《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也提出,调整优化支持政策,引导农民扩大种植面积;依靠科技创新,挖掘品种的增产潜力;改善生产条件,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提高稳产高产能力;还要发展订单种植,促进产销衔接和优质优价。卓创资讯分析师张瑾节认为,实现单产技术突破是大豆振兴的关键。 张瑾节:目前我国大豆生产落后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大豆的单产水平过低。由于自身特性,大豆制种技术突破的难度也非常大,单产的落后导致了国产大豆单位种植收益低下,也是国产大豆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为弥补这一差距,国家对于大豆的补贴数额有可能还将加大。 为推动大豆振兴计划落地落实,今年,中央财政继续实施东北地区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种豆积极性;扩大耕地轮作试点规模,支持主产区实行玉米与大豆合理轮作;加大大豆制种大县奖励,资金规模达到8000万元。张瑾节认为,在补贴政策的扶持下,农民种植大豆的收益将会得到有效保障。 张瑾节:今年黑龙江的大豆生产者补贴暂时没有公布,预计是270元/亩左右,高于玉米200元/亩,相比玉米等其他作物,大豆的收益优势是可以看得到的,农民朋友不用为种植收益担忧。 总的看,大豆振兴计划开局良好,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从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情况看,春播大豆和夏播大豆面积都有所增加,特别是东北地区春播大豆面积增加较多,预计今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超过1.3亿亩,比上年增加1000多万亩。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今年大豆面积增加,是连续第四年恢复性增加,提升了国产大豆供给水平,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和风险挑战增添了底气。 据了解,今年夏季我国天气依然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降水分布不均而且差别较大,呈现东北、西北及南方多雨,山东等部分地区干旱少雨的情况。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地区大豆因降雨过多积温不足,初步预计生长期将延长;湖北早熟豆也是受到降雨过多影响预计上市期将延后10-15天,今年将从7月末开始上市;黄淮地区大豆刚刚播完,影响不大。 张瑾节介绍,每年东北新粮上市后,中储粮都会大量收购,虽然今年的东北大豆面积明显增加,但收购量也会相应增加,建议农民理性销售。 张瑾节:由于2019年上半年,中储粮投放了许多的轮换粮库存补充市场,所以我们认为在秋季中储粮也非常可能会增加大豆的收储量,农民朋友不用过于的担心秋季的大豆价格。秋季大豆刚新上市,供应增加必然会导致大豆价格暂时走低,建议农户以现金出售的方式卖粮较为妥当,或者转过年来之后到第二年春季再卖粮。

    [更多详情]
  • 03 2019-07

    汝州市蟒川镇:产业有“门路” 致富有出路

    慢慢揭开蜂箱的盖子,密密麻麻的土蜂嗡嗡着上下翻飞,轻轻地拿起一张网状的木框,看着网上一层乳白色的蜂盖,蟒川镇牛角岭村2组贫困户冯字掩饰不住脸上的笑容:“两天不见,这个框子的蜂蜜可满了,该割蜜了!” 今年52岁的冯字养殖土蜂已经两年了,如今他的土蜂已发展到24箱,俨然是个是养蜂的“土专家”了。 “一箱蜂一年可收15斤左右的蜂蜜,我养的蜂一年可收蜜300来斤,一斤能卖80块钱。咱这人不会坑人,蜂蜜不仅是土蜂蜜,而且不掺一点假。我养的蜂从不喂糖,冬天快来时,收蜜的时候不收那么净,剩一些让土蜂过冬吃,蜂吃了自己酿的蜜还不生病。所以我养的蜂分群快、产蜜多、质量好,顾客都是跑到家里买,不愁卖。”冯字自豪地说。 冯字家不远处的山沟里,1组村民冯晶正弯着腰在核桃园里除草。刚下过一场雨,地里的杂草都在疯长。冯晶锄累了,一边擦着汗,一边望着一人多高的树苗,栽了一年半的树苗已开始挂果,青青的核桃鸡蛋大小,这让她很是高兴:“去年过罢春节驻村工作队才给俺发的树苗,想不到去年都挂果了,有的结得还很稠,怕把树累死,一些果都掐掉了。今年树还得再修树形,结的果还不少。” 村主任李钳子告诉记者,以前困扰村里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缺水,村民过去连吃水都是个老大难问题。由于缺水,地里的庄稼一直靠天收,根本谈不上其它发展。2018年8月,在村子南侧3公里处打出了一口193米深的甘泉井,村里一下子解决了祖祖辈辈吃水难的问题。有了充足的水源,村民们看到了村子的希望,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开始发展薄皮核桃等特色种植,建起了矿泉水厂,产业脱贫的梦想在村民们的心里一点点萌动。养殖土蜂的冯字,种植薄皮核桃的冯晶……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不等不靠,加入到脱贫致富的行列。 盛夏的牛角岭,只见一条条平坦的柏油路、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一片片孕育着希望和财富的农田里,核桃树、花椒树迎风摇曳,给这个美丽的山村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更多详情]
  • 03 2019-07

    血桃网上卖订单纷纷来

    7月1日,鲁山县南部山区,熊背乡大年沟村刚成熟的血桃挂满枝头,一派丰收景象。 为啥叫血桃?熊背乡党委书记冉栓伟介绍,这桃果肉殷红如血,据说最早是山上的野生品种,清末时被村民移栽到田里。 一行人在一处桃林边站定,穿着长胶鞋的村民闫鲁峰走了出来,他笑呵呵地和记者打招呼:“一上午卖了10箱桃、1000多元,一亩地挣上万元不成问题。”靠着经营20亩血桃,当了十几年贫困户的老闫,2017年顺利摘帽,2018年翻修了老房子,今年又添了一辆7万多元的小货车。 驻村第一书记何绍三介绍:“目前全村90%的群众都种了桃树,绝大多数贫困户通过血桃产业甩掉了贫困帽。去年,仅血桃一项全村人均就增收2000元左右,这是咱村名副其实的‘摇钱树’‘幸福树’。” 但在前些年,桃树不但没给村民带来福祉,还是他们的一块“心病”。“当时路不好,只能在附近走村串巷叫卖;管理跟不上,品相一般,产量也不高。”闫鲁峰回忆,“一斤桃只能卖四五毛,卖吧挣不了几个钱,不卖又只能烂在地里。” 脱贫攻坚战打响,血桃终于迎来了“春天”。2016年,血桃被乡政府确定为扶贫主导产业之一大力推动。政策上,按照400元每亩的标准进行扶持;技术上,请来市农科院的专家悉心指导;宣传上,通过各级媒体持续推介;组织上,成立村级合作社统一管理、销售。两年间,大年沟的血桃从不到500亩扩张到3800亩,还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成了市场热捧的“网红”产品。 “以前是挑着出去卖,现在是足不出户卖;以前是5毛一斤卖不掉,现在是5元一斤不够卖。”29岁的返乡大学生闫盟盟告诉记者。3年前,他放弃大连的工作回村种桃,如今已拥有70多亩桃园。去年,闫盟盟尝试触网,效果不错。“这才刚卖了5天,就接了1000多单。”他说,“不少乡亲找我帮忙上网卖,接下来半个月有的忙了。” “今年全村产量估计能达到60万斤,”站在村委会门前俯瞰漫山遍野的桃林,村党支部书记闫文杰喜不自胜,“等所有桃树都到盛果期,群众收入还能涨一大截。” 产量猛增,滞销咋办?“不怕!”闫文杰指着不远处一座正施工的建筑回答,“那是咱投资120万元建的冷库,能容纳300吨鲜桃。”除了冷库,去年大年沟村还利用300多万元扶贫资金,整修了河堤,铺了2600米长的观光路、3800米长的生产路。现在到大年沟,游客可以直接把车开进桃园,摘桃买桃更方便了。“接下来我们打算把村子好好规划规划,发展生态旅游。”他说。

    [更多详情]
  • 03 2019-07

    光山:荷田飘香引客来

    6月30日,游人在光山县泼陂河镇蔡围孜村江威合作社的荷田内游览。 光山县重视发展特色农业,政府扶持、技术指导,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太空莲、荷花等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助力乡村振兴。近日,该县泼陂河镇蔡围孜村江威合作社荷田景区的荷花绽放,吸引众多游人前来观光游览。

    [更多详情]
  • 03 2019-07

    杞县:拉长大蒜产业链 拓宽脱贫快速路

    “俺今年种了3亩大蒜,收获9000斤,政府给买了一保三年的保险,按现在的价格,净收入将近3万元。”6月30日,杞县傅集镇白庙屯村70岁的脱贫户魏文祥说。 白庙屯村是深度贫困村,共有贫困户65户207人。该村党支部书记张书涛告诉记者:“像魏文祥一样依靠种植大蒜脱贫的贫困户有60户。白庙屯村共有747亩地,95%种植的都是大蒜,今年大蒜价格高,我们村年底实现整村脱贫指日可待。” 大蒜是杞县的支柱产业,更是脱贫攻坚所依托的主要产业,杞县积极引导贫困农户通过种植大蒜脱贫致富。杞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全县大蒜种植面积达60万亩,每亩可以卖到1万元左右,83个贫困村的贫困户种植大蒜近4万亩,可收入4亿元。” 大蒜产业链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金杞大蒜国际交易市场,记者看到一群群的中年妇女正围坐在一家家收购点分拣大蒜,“剥蒜皮、切蒜根、去蒜把、装袋。一天下来大概能挣150元。”正在对大蒜进行初加工的贫困户孟庆英对在大蒜市场打工的收入很满意。 大蒜产业的兴盛带动了杞县餐饮、住宿、运输、包装、通讯、信息、物流、金融等多行业的发展,日益完善的大蒜产业链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杞县积极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主动参与大蒜有关的抽提蒜薹、收获大蒜、分级装袋、入库装车等工作。 “每年5月至10月大蒜种植、管理、收获、交易期间,务工人员日均女工收入150元左右,男工300元左右。在大蒜交易高峰期,就我们这个市场内每天有3000多辆蒜车,用工量就有5000多人。我们对贫困户都有优惠政策,招工时优先考虑,额外再给5元的生活补助。”金杞大蒜国际交易市场总经理侯俊岭告诉记者,参与务工的每位贫困人员每个蒜季可收入3万多元,贫困户实现了大蒜产业带动下的间接脱贫、稳定脱贫。 构建“互联网+大蒜”现代商贸模式,助力贫困群众实现创业就业、脱贫致富。“我们公司分包平城乡罗寨村、于寨村,与贫困户蒜农签订收购意向书后,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的大蒜。最近,交易量大,每天都能发送4000件左右,约2万斤。”拼多多平台大蒜销售第一名科科大蒜负责人王永告诉记者,“2018年网络销售收入900多万元,今年大蒜价格高,有望突破1000万元,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 杞县电商办负责人王海涛说,我们依靠杞县大蒜产业优势,对接淘宝、拼多多等成熟电商平台,引导农民在平台开设店铺。目前,拼多多大蒜交易量前10名商家中有9家杞县经销商,淘宝有5家。

    [更多详情]
  • 03 2019-07

    汝阳县:片片烟叶促脱贫

    昨日,在汝阳县小店镇马沟村的烟田里,驻村帮扶队员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加强田间管理。 马沟村是个贫困村,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选派帮扶队员驻村后,引导、支持该村发展烟叶产业,种植烟叶800余亩,带动40余户贫困户增收。

    [更多详情]
  • 03 2019-07

    神奇海水稻让湿地又“美”又“富”

    近日,走进吉利区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满眼是水系连片、林草丰茂、禽鸟群飞的湿地美景。在一片环形水田内,绿油油的稻秧被齐刷刷地插下,它们都有个特别的名字——海水稻。 参与插秧的韩霞是附近村庄的村民,有多年水稻种植经验,为海水稻插秧却是头一次。 “这稻子看起来和普通稻子没啥不同,没想到是盐碱地里也能亩产千斤的‘海水稻’,成熟后个头儿竟比人还高。”韩霞说。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又称盐碱稻。这一近年备受公众关注的农业“黑科技”品种,被吉利区引入后,成为修复湿地生态、实现物种多样性、帮助鸟类繁衍生息的“好助手”。 今年5月,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利管理站与中农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选取6亩黄河湿地进行海水稻试种。 中农海稻公司由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主导成立,是一家集海水稻特异种资源利用、栽培模式与技术研究、盐碱滩涂地生态修复、海水稻功能食品创制等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 中农海稻公司总经理杨记磙介绍,公司研发的海水稻耐碱度的PH值可达9到10,耐盐度可达8‰,均达到重度盐碱地标准。即便在如此恶劣的生长条件下,其亩产仍在千斤以上,品质达到国家一级米标准,口感良好,在盐碱地改造利用、生态修复等领域应用前景看好。 近年,吉利区大力整治砂石场,对保护区内的养殖场、鱼塘等进行治理,推行“退耕还湿、退养还滩”,在湿地范围内种植水杉、池杉、旱柳、栾树、银杏等树木,水系连片的湿地滩涂景观初步形成。 “我们引入海水稻,是由于其耐盐碱、病虫害少、具有较强适应性,适合湿地滩涂弱碱地种植,有利于加速恢复林、水、苇一体化和物种丰富的湿地自然景观。”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利管理站站长关自利说。 此外,吉利区黄河湿地是重要的候鸟栖息地,共监测到鸟类248种,海水稻也能给鸟类提供“口粮”,有助于鸟类繁衍生息。由于部分海水稻品种株高可达2米,且在成熟季色彩鲜艳,具有较高的观光价值,黄河湿地将再现河水悠悠、水草依依、群鸟齐飞的自然生态画卷,成为市民旅游观光的理想场所。

    [更多详情]
  • 03 2019-07

    夏邑县:采摘中药材小红花

    6月30日,夏邑县桑堌乡王牌坊村村民在采摘中药材小红花。该村共产党员、退伍军人王建立从沿海返乡创业,流转土地300余亩,成立小红花种植合作社,带动2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更多详情]
  • 03 2019-07

    河南省部分地区启动小麦托市收购

    经省发展改革委、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等五部门申请,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批准自7月2日起,在河南省内符合条件的开封、平顶山、许昌、漯河、商丘、周口、驻马店、南阳、信阳启动201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据悉,今年国家小麦托市收购价格为1.12元/斤,较去年下调了0.03元,相邻等级之间等级差价按每市斤0.02元掌握。今年我省首批审核确定的收储库点618家,有效空仓容653万吨。省内其他地区一旦符合启动条件,将根据国家六部委《关于印发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通知》(简称《预案》)规定,报请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批复启动。 今年,我省收储库点全面应用“一卡通”结算系统,坚持“谁来售粮、给谁付款”,所有粮款均由中储粮直属库通过“一卡通”系统直接支付给售粮人,从源头上杜绝“打白条”问题。同时,在收储库点显著位置悬挂张贴关于防止向售粮农民“打白条”的公告,提醒售粮农民及时查收核对售粮款。收购现场设立便民服务台、休息站等,提供餐饮、防暑药品、休息室等便民服务,安排专人现场巡回服务,随时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让卖粮农民交“舒心粮”。 为确保国家支农惠农政策落实落地,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六部门制定了《关于印发河南省2019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收购工作方案的通知》,进一步细化《预案》规定,并建立了由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农发行河南省分行、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组成的最低收购价粮食收储管理联席协调会商机制,协调解决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问题,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共同执行好最低收购价政策。 相关链接 小麦最低收购价 按照国家规定,2019年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1.12元/斤,相邻等级之间等级差价按每市斤0.02元掌握。 国标三等及以上符合国家收购标准。最低收购价收购的小麦应为当年生产且符合“三等及以上”国家标准,即达到一等、二等、三等的粮食。 四等以下粮食不在最低收购价范围,由地方政府组织引导实行市场化收购。 啥是三等标准品小麦?具体质量指标为:容重750~770g/L(含750g/L,不含770g/L),水分12.5%以内,杂质1%以内,不完善粒8%以内,且符合食品安全指标要求。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