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8 2023-08

    硬化村街 便民出行

         “这是一条小街,只有五六户村民,街东头原先是个土坡,坡上坑洼不平,一下雨根本没法走。现在好了,坡被挖掉了,修成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再也不怕下雨天了,村里实打实地给群众办了好事。”8月9日上午,在汝州市温泉镇丁庄村,村民丁战国站在自家门口,看着新修的水泥路,脸上满是喜悦。     据了解,丁庄村将开展“五星”支部创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排查存在的问题,在对照检查中找差距,在“五星工坊”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风文明等方面持续发力。     村党支部书记朱水彬说,丁庄村主干道全部是水泥路,而且进行了绿化和美化,但一些新增的小街小巷,还没有实现完全硬化。在此次“五星”支部创建中,村“两委”争取到9万多元的乡村振兴资金,对3条小街进行了硬化。目前还在争取其他资金,将逐步硬化所有小街小巷,让村民们走路更稳当、心里更敞亮。

    [更多详情]
  • 18 2023-08

    王寨乡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工作推进会

        8月11日,汝州市王寨乡召开8月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工作推进会,33个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业务专干参加会议。     会议系统解读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常态化工作和阶段性重点工作的相关政策、时间节点及要求,通报了各村小额信贷已放款人员名单、已还款未续贷人员名单,再次强调了监测对象风险消除工作,对识别两年以上的监测对象逐户分析研判,强调增加政策叠加,提高帮扶成效,还安排了“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和短期技能补助申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培训、动态调整、资产巡查管护、集体经济收益使用等工作。     会议结束后,该乡对村级集中排查、问题整改的档案资料进行了观摩交流。

    [更多详情]
  • 18 2023-08

    念好“养牛经”“犇”向致富路

         为帮助全村养殖户有效避免市场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做大做强全村养殖产业,蟒川镇娘庙村坚持种植养殖相结合,采取长短期结合的养殖策略,走出了一条符合市场规律的养殖之路。     一是村集体成立腾瑞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流转100亩土地,同时购买联合收割机一台,为全村所有农户种植的小麦和玉米提供收割、秸秆收购等服务,直接供给养殖户做基础草料,降低了养殖户的养殖成本。     二是把握好养殖市场高涨期。坚持养贩结合,一方面指导养殖户按照“一拖二”的标准,购买、养殖一头刚怀孕两个月的母牛和一头小牛,2至4个月后,卖掉已经怀孕半年左右的母牛,不仅基本上能收回投资成本,而且净挣一头正在茁壮成长的小牛,还能规避母牛产仔的风险。另一方面,指导养殖户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只要价格达到初始成本的5%左右就立即出手,通过快进快出实现利润增值。     三是积极应对养殖低谷期。市场低迷、养殖户都处于亏损期时,指导养殖户分批买进出生半年左右的小牛犊,市场价越跌越囤养,利用小牛犊长得快、不发病的优势,耐心饲养,等待市场的反弹,即使市场不反弹,但购进成本低,不存在赔本风险。例如今年年初存栏60头小牛,市场价10元/斤,8月份市场行情涨至13元/斤,截至8月份盈利基本达     40%~60%。     目前,在合作社的指导下,全村养牛户有25家,蓄栏达300头牛,年售200头牛,每年交易额达300万元,村集体每年收益可达10万元。

    [更多详情]
  • 18 2023-08

    连翘丰收村民增收

         8月7日,汝州市夏店镇甄窑村禹王山北坡梯田里,到处弥漫着连翘的清香。     今年70岁的甄欣立正带人在地里采摘连翘,今年他种植的3亩多连翘进入到盛果期,按现在行情每公斤60元,今年可增收2万多元。     甄欣立种植连翘始于2017年。当年,时任甄窑村党支部书记的甄欣立,与汝州市信访局驻村第一书记杨洪涛多次到卢氏县考察,决定在甄窑村发展连翘种植,实现群众增收。夏店镇党委、镇政府大力支持甄窑村发展连翘种植,投入15万元购回了连翘树苗免费发给村民,种植400多亩连翘,后因洪涝灾害和人为因素,剩下200多亩。     为了看护连翘,甄欣立在地头安装了一个太阳能监控器,通过手机即可操控摄像头360度旋转,只要有人进入地里,手机马上报警。     夏店镇党委宣统委员杨德地说,甄窑村今年进入盛果期的200多亩连翘,平均亩产可达150公斤以上,亩均收入9000元以上。仅连翘种植一项,今年可为甄窑村群众增收20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

    [更多详情]
  • 18 2023-08

    陵头镇农副产品走上“云端”

        陵头镇位于汝州市北部,是典型的浅山丘陵农业乡镇,特色农副产品种类众多。     今年以来,该镇在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创新推出“抖幸福”抖音账号,开展“我是支部书记/第一书记,我为XX村代言”活动,以村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的视角,用短视频的形式,让陵头镇的产品走上“云端”,持续推动群众、集体增收,取得了良好成效。     “抖幸福”(53477011775)是陵头镇免费为各村和村民推广特色农副产品搭建的平台,寓意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在线上推进的同时,陵头镇还在镇党委、镇政府大院门口,专门设置了农副产品展销中心,陈列该镇27个行政村特色农副产品70余种,为推销农副产品拓宽销售渠道。     据悉,“抖幸福”(53477011775)创建以来,已发布各类视频100多条,获点赞20万余次。农副产品展销中心对农副产品进行品牌定位、包装设计,不仅提高了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为群众搭建了交流平台。     陵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宋晓宇说,陵头镇将进一步深化、细化产业发展,持续发挥村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示范引领作用,以“抖幸福”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适时推出直播带货等创新形式,探索特色农副产品销售方式,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18 2023-08

    故乡的河流

        二道河畔千户农家,默默陪伴着整日流淌在大别山下的二道河水。     山高、路远、沟深,也挡不住前行的步伐。那天,步行四五里山路,本来虚胖的我,汗流如雨。走村串户,面对乡亲们眼神闪烁,仿佛千山遮住万水。     阳光、煦风、蓝天、白云……徜徉于二道河两岸,顿生“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之感。     这条河流,多年前曾一度丰富了我在山中收税的时光。躺在河边的草地上,身边的草木散发香气,一瞬间让我脑中掠过熟悉的人和事,嘴角带笑,酣然入梦。     山中岁月长。那一年,我退役回乡参加税务工作,就在二道河这一片几个村街收过税。说来让我惊喜不已,时隔20多年,这里有不少村民依然还记得当年我穿着税服骑自行车穿梭在村中收税的样子。毫不谦虚地说,那个时候,没心没肺的我十分讨人喜欢。     点滴过往凝聚成二道河的风景,芬芳着不断成长的生命。     黄色的连翘花、白色的梨花……站在山脚下向山上放眼望去,绿色和生机扑面而来。远远的,一对村民夫妇朝我走来。男人忙着向我热情地打招呼,然后邀请我去他家喝口水,女人在旁边笑得舒眉展眼。到了他家,我连水都顾不上喝,立刻到院内院外转了一圈。院内,自来水已开通了,院子地面也打上了水泥地平,庭院桂花开得正艳,在院落的周边,还有几棵高大繁盛的槐树。看到他家的新变化,我心里也是暖暖的。     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二道河,有丰富的寂寞,亦有无比的辽阔,在流经大地的时候,灌溉、渗漏、消失、泛滥……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二道河的河道也曾乱石堆积、河水干涸……     迈入新时代,人来人往,渐渐有好消息传来,位于二道河上游的白果冲水库复建项目已经开工兴建。这不仅解决了独山堰灌区和梅山南干渠水源不足问题,把汛期洪水调蓄为资源水,还是固始向中等城市发展的重要补充水源,更将满足城区数十万群众饮用水的需求。这是真真切切的民生工程啊!     点亮生活,点亮梦想。唱响乡村振兴的“田园牧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税务局驻村工作队在这里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     秋阳下的山乡,呈现出一派五彩缤纷的美丽风景图。村口的一棵槐树枝上有几只鸟儿在翻腾跳跃,当我拿起手机刚要拍照,它们又叽叽喳喳飞向了另一片林子。     远处的山岚把山装饰得像沐浴的少女,羞涩而妩媚。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围绕二道河,将建成一处旅游风景区。     乡村灯火充满温馨,置身其中,恍若往日重现。梦在最深处,或者最低处……二道河,你是我血脉里奔腾不息的一条生命之流。当我恍然大悟时,这里的过往,让我的泪水在眼眶打转。

    [更多详情]
  • 18 2023-08

    尝秋鲜

        立秋过后,就是秋天了。记忆中,这时田地里的作物虽未彻底成熟,但也有一番独特滋味。     说是尝秋鲜,归根到底还是嘴馋在作祟。记得那时,地里种得最多的是玉米。站在田埂上向里看,映入眼帘的就是连绵不断的青纱帐。在修长的叶片间,夹着一个个鼓鼓囊囊的玉米穗,上面挂着紫红色的玉米须。随手剥开一个玉米,青色的外衣里包裹的则是排列整齐的淡黄色玉米粒,脆生生的,远不及深秋时那般金黄坦然,若是用指甲掐一下,里面那乳白色的玉米汁便凝在指甲上,看着就觉得很有营养。     这时的玉米远没有秋天时滋味厚重,但胜在鲜嫩。我常趁着母亲做饭的工夫就溜出去掰下两穗玉米藏在柴垛里,等到母亲做完饭后,我将剥得只剩下最薄的两层外衣的玉米塞入灶坑内未燃尽的木柴底下。等吃完饭,再将那烧好的玉米给扒出来。烧好的玉米外观不佳,看起来灰突突的,但吃起来外面焦香、内里软糯。咬一口,烫得直龇牙,但却舍不得吐,满嘴都充盈着热乎乎的玉米清香味。吃到最后,总是连玉米芯子也要咬几口才舍得扔掉。     说起烧玉米,其实初秋烧得最多的是花生。立秋前后,正值暑假,记忆中总是我们几个小孩子聚在一起,趁着中午大人们午睡去烧花生吃。花生地离村庄较远,我们走时就带上了打火机。等到了田里,就“石头剪刀布”选出今天去哪家的地里薅花生。一般俩人去薅,其他人去挖坑和找柴。薅花生时为免得被发觉,常要往地中间走,在花生茂盛处薅。这边薅完花生,那边火就生起来了。我们一般先坐在地上吃会生花生,这时生花生脆嫩,水分足、香味淡。等到木柴都变成了红红的炭火,就将花生摘下来扔进火坑中,然后用土盖上,用脚踩实。     等过个五六分钟,用木棍把土给掀开。土一被拨开,滚滚热浪夹杂着花生的煳香味便向我们扑来,我们不禁都口水直流,手下速度也都纷纷加快。不一会儿,一窝外表焦煳、内里干香的烧花生就呈现在众人面前。大家都头挤着头地将花生给挑出来,放在旁边晾凉,边晾边吃,最后吃得是双手和嘴圈黢黑。     等吃完花生,嘴里就有些渴了。于是我们在回村的路上转向一家无人居住的房屋,翻过低矮的院墙,用压水井汲出井水来喝,在“哗啦呼啦”的流水声中,清冽甘甜的井水撑圆了我们的肚子。往往在回家的路上,每走一步就能听到自己肚子“咣当咣当”的响声。大家还相互笑着,看谁的肚子响声最大。     除了玉米和花生,还有在地头种的红薯。红薯这时也成形了。记得那时,从学校到回家的路上,会经过一片我家的地。有时候回家的路上渴了,就上地头拔个红薯,用手将外皮搓个差不多,就将红白色的红薯放在嘴里嚼。在回家的路上,红薯就算是我的水果了。     不过那时,无论是玉米、花生还是红薯,我们都不敢多吃,也不愿多吃,也就是尝个鲜罢了。大家心里都有数,也都有度,这些作物的收成与我们日后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相较于眼前一时的满足,日后长远的幸福和稳定更让我们心动。     时至如今,我仍觉得那是一种美好且富含哲理的体验。大家在心知肚明的前提下充分地享受自己拥有的快乐,既有趣也有益。那种经历也在日后时时刻刻发挥着作用,警醒我:毫无理智地挥霍一切,必将让人生深陷泥沼。也提醒我要过一种有“数”的生活,一种有“度”的生活,一种节制的生活,那才是一种幸福的生活。

    [更多详情]
  • 18 2023-08

    斜铲儿

       在乡间的大路沟和小溪谷里,在人和牛羊轻易不到的田间路埂上,夏末秋初的中午,你要是看见一个戴草帽或不戴草帽的汉子,黑黝黝的肩膀上搭一条灰不拉唧的毛巾,两手握着一个长把家什,一边抢,一边往后退,欢快的刺啦刺啦声中,眼前的青草成片成片被他抢下来,活像是给地球替光头,他手中那个家什就是铲子。铲子打造出来,就是为了抢草、掘地挖坑,它不如圆头铁锨,更比不上䦆头和老虎耙子。     用浑浑实实的大铲子抢草,那是大人们,斜铲儿才是孩子们得心应手的工具。斜铲儿的刃儿是斜的,就像是好好的铲子劈掉一个角,变出一个尖尖的锐角。斜铲儿把二尺来长,轻便灵巧,在孩子们手里用处可大了,天旱,田里的草被锄头消灭得干干净净,路边和荒坡上的草也因为缺少雨水长得像小秃头上的炸毛,根本抓不住,这时就用着斜铲儿了,刺啦刺啦一抢,抻手一拢,草们就乖乖地到箩头里去了。斜铲儿还可以对付那些羊毛毡一样的葛巴草,还可以抢麦茬儿。谁家要是有一把锋利的斜铲儿,那家的孩子就别提有多神气了。     一把斜铲儿,拿在一个小学生手里,常常就成了狗药蛋的克星。狗药蛋药名半夏,医药局每年都收购。放暑假到地里挖狗药蛋,卖了钱不但可以买盐灌煤油,最重要的是积攒学费。找到一棵叶肥茎壮、中间竖着勺一样花的,铲子尖儿照准根部往深里挖,三下两下,带一嘟噜土的宝贝疙瘩就被掘出来了。大的像麦黄杏,小的像玻璃球。一把斜铲儿在汗津津的手里挥个不停,一晌能挖小半筐,装进棉布袋里,拿到坑边,醮着水搓衣服一样搓掉它们褐色带肚脐的皮,晒干白亮亮的,狗药蛋就变成半夏了。     斜铲儿拿在菜农手里,嚓嚓切断了大地的毛细血管,掏出芹菜韭菜蒜苗子们的偎根草。拿在瓜农手里,一掘一剜,种子和饼肥一起落地,抽出斜铲儿啪啪一拍,圆墩墩的一埯瓜就埯好了,天地间再美的打击乐,也比不上斜铲儿那一刻的敲叩之声……最有意思的,是在三伏天的艳阳下,挖狗药蛋的孩子们用斜铲儿在田野里挖出一地“耳朵眼儿”,太阳晒它们,南风刮它们,它们可曾听见大自然嘘嘘的口哨声吗,迷失在水泥林中的我再也无从知晓了。

    [更多详情]
  • 18 2023-08

    梨熟时节

        农历七月底,老家的稻子就大面积黄熟了。稻子一黄,梨子也熟了。     李雪家独门独户地住在一个小村庄里,村子周围挖了一圈水塘,水塘边上,爷爷用棠梨嫁接了十棵梨树,李雪记事的时候,这些梨树都已是参天大树了,年成好的时候,每棵树能结几百斤果子。     李雪家的果树,完全是自然生长,不剪枝、不打药、不施肥,能结多少结多少。     梨子成熟的日子,李雪跟弟弟基本不喝水了,渴了就吃梨子。     前后村的邻居,不管谁路过,爷爷都诚恳地邀请他们来吃梨。     大家也不客气,自己爬上树,拣最大的摘了,在衣服上擦擦,坐在树上吃,吃饱了,再拣大个儿的,装满两个裤兜,捎回家。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过年才会回来,李雪和弟弟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爷爷精瘦灵活,70多岁时,还能爬树,李雪也想爬树,爷爷不让:女孩子就要像女孩子的样子。     爷爷也不让弟弟上树摘梨子,爷爷说梨树枝子很脆,看着很粗,其实经不了多重,稍不留神,就把枝子踩断了,树枝子断了是小事,人掉下来就坏了。     午饭后,周围好几个村的孩子们,都拿着竹竿来李雪屋后的梨树下洗澡。     说是洗澡,没人的时候,他们就伸出竹竿敲打低处的梨子,梨子掉到水里,他们就扎猛子摸出来,踩着水吃了。     每到中午,爷爷都会搬着他的靠椅,靠着梨树打盹儿。     爷爷不是舍不得孩子们吃梨子,只要他们来,爷爷都会主动邀请他们上来摘梨子吃,爷爷害怕孩子们在水里有个三长两短,自己担不起责任。     爷爷一去,小孩们就一哄而散了,他们不好意思上树摘梨。     割稻子的时候,大家都忙开了,也没人来吃梨子了,再不摘,梨子就会自己掉下来,摔得稀烂。     这时候,爷爷每天要摘两篮梨子,挑到街上去卖。     街上亲戚熟人多,半卖半送,挣不了几个钱。爷爷其实是不想浪费了这么好的果子。李雪在乡里上初中的时候,每星期回一趟,梨子黄熟的时候,每次去学校,爷爷都要给李雪拣最好的梨子装一兜子,叫李雪拿到学校跟同学们分享。     高中在县城上的,一个月才能回一趟,梨子黄熟的时候,爷爷就背一袋子最好的梨子,给李雪送去,吩咐李雪,一定要让老师同学们都尝尝。     爷爷对自己的梨子很自信,爷爷说,他尝遍了周边村子所有的梨子,都没有自己的梨子好吃。     李雪觉得这是爷爷的偏见,同一方水土,同一个品种,能有什么差别哩!     但爷爷有理由骄傲,这是他自己的作品。大学,李雪去了广州,那是父母打工的城市,一放暑假,李雪就直奔老家,陪伴爷爷奶奶。     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了,每个村里,只剩下几个老人和几个小孩了,梨熟时节,也没有孩子来洗澡了。     梨子越熟,爷爷的焦虑越明显,偶尔碰上一个路过的人,即使不认识,爷爷也会热情地邀请人家来吃梨。     这时候,爷爷已经上不了树了,爷爷连卖梨子的力气都没有了。     中午,爷爷躺在梨树下乘凉,看着熟透了的梨子一个个掉下来,爷爷就哀叹道:可惜了,多好的梨子啊!     毕业后,李雪留在了广州工作。     不管多忙,每到故乡梨子黄熟的时候,李雪都要请几天假,回去陪陪爷爷,陪陪那些梨树。     再后来,爷爷和奶奶都走了。     爷爷奶奶活着的时候,每到过年,父母都要带着李雪和弟弟回家陪伴他们,没有了爷爷和奶奶,过年,父母也不回去了。     不管别人回不回来,每年梨子黄熟的时候,李雪一定要回来的,去爷爷奶奶的坟头烧几刀纸钱,在自家房前屋后转几遍,站在每棵梨树下,仰望满树的果子,发一会儿呆。     李雪家的梨树们,年年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只是没有了吃梨的人。

    [更多详情]
  • 18 2023-08

    延津县持续拧紧燃气“安全阀”

        延津县积极践行“马上办理、马路办公”工作机制,强化“人防+技防+物防”,拧紧燃气“安全阀”,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勤调度,建立燃气安全工作周例会制度;用科技,做好安全装置加装和更换智能钢瓶推广宣传工作;找源头,从用户端入手排查整治隐患,建立台账,确保隐患见底、整改彻底、闭环销号;管施工,加强第三方施工日常巡查,强化现场监管;保安全,严厉打击非法用气、非法充装、二道贩子倒气等违法行为,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