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3 2019-06

    2019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培训班在京举办

    近日,2019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培训班在京举办,全面解读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明确整县推进项目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交流典型经验做法。 培训班强调,要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发挥好中央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落地,确保高质量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要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发挥县级政府组织协调作用,积极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发展,推动建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清洁能源生产、土壤地力改善相协调的工作机制。 培训班要求,紧紧围绕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立足于扩大畜禽粪污产品终端利用渠道,加强项目实施监督管理,抓紧制定完善实施方案,整合使用相关项目资金,组织开展项目绩效评价,落实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推动建立畜禽粪污收贮运市场机制,努力开创畜禽粪污肥料化和能源化利用的新局面。

    [更多详情]
  • 12 2019-06

    商丘市李口镇走实产业发展致富路

    “老乡,我把西瓜钱转到你微信上了,你确认一下”,“好,好,收到了,明年我打算再承包土地1000亩引进种植优质早熟西瓜,咱们继续合作。”张集村西瓜种植大户李齐锋高兴的与瓜商谈笑着。 “不瞒你们说,今年的西瓜不但产量高,价格高,而且销售更方便,只需一个电话,瓜商带车到地头,每公斤在2.4元左右,50亩西瓜卖了将近60万。”李齐锋难掩丰收的喜悦盘算着今年的收获和下年的目标。 李口镇是闻名遐迩的“西瓜之乡”,其西瓜种植起源于八十年代,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以往西瓜种植多数是群众3、5亩的散种,经济效益不是太高,群众的种植热情有所下降。 今年,为了进一步壮大西瓜产业,叫响李口西瓜品牌,让群众的钱袋子鼓的更高。李口镇党委、政府按照“重引导、突特色、扩规模、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狠抓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挖掘致富能手、经济能人、返乡创业人才等资源优势,做足土地这篇大文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西瓜产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增收。 在培育壮大西瓜产业上下功夫。 依托李口镇西瓜悠久的种植历史,及全镇90%以上瓜农熟练掌握西瓜各生长环节的技术要点,推行“合作社+农户”的规模化种植模式,引导群众流转土地,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今年全镇西瓜种植面积100亩以上有8家,50亩以上的有近20家,其中有15家改变传统的“三膜一苫”种植模式,采取钢骨架大棚种植,早收获20天左右,每公斤批发价格4元左右,亩收益1.8万余元,再加上套种的辣椒、棉花、甘蔗等秋季作物,亩收益更加可观。土地流转的群众即有土地流转费的收入,也可到附近合作社、种植大户打零工,不但可以照顾家庭,还能增加收入。 在打响西瓜品牌上下功夫。 积极组织申报万亩西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项目、国家农产品地理性标志产品、国家农产品地理性标志商标、西瓜之乡。已获得省级万亩西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西瓜之乡——李口镇的称号。同时,积极通过微信、微博、报刊等媒体宣传推介李口西瓜品牌。 在引进推广优良品种上下功夫。 组织西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积极与河南农大、河南农科院的教授专家对接,引进种植了超越梦想、锦霞八号、彩虹西瓜等优良礼品西瓜,通过合作社的种植,在确实增产、增收、增益的基础上引导推广瓜农选种。同时邀请市、区农业专家举办西瓜种植技术培训班,进一步提升瓜农的技术水平,优化西瓜产业,推进西瓜种植标准化。这些西瓜每公斤售价达8元左右,每亩收益近3万元。 在调动种植大户、经济能人、返乡创业人才上下功夫。 深入挖掘种植能手、经济能人、返乡创业人才,多次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开展管区书记和镇包村干部回访交流活动,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产业结构调整观摩评比活动,充分调动种植大户、经济能人、返乡创业人才积极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形成引导一部分、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上下功夫。 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因地规划,合理实施,分别形成了张集的番茄、温堂的甜瓜、土桥的甘蔗、火楼的茄子、李口的苹果、徐村铺的金蝉、贾杨楼的冬桃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目前,全镇近2万亩西瓜已大面积成熟,销售前景良好。“今年我镇西瓜丰产丰收,群众的种植积极性大大提高,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土地调整力度,引导更多的经济能人、种植能手、返乡创业人才开展规模化种植,让乡村振兴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李口镇党委书记张明亮信心满满的说。

    [更多详情]
  • 12 2019-06

    新麦市场:贸易商心里没底,农民惜售等涨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至6月10日,全国已收获小麦2.13亿亩,麦收进度过6成。其中,安徽、河南过9成,陕西过6成,江苏近6成,山西、山东近4成,河北过2成。 新麦质量好、产量高,农民惜售 近段时间以来,随着主产区小麦收获的快速推进,部分地区新麦上市量增加明显。自6月5日起安徽地区率先启动小麦托市收购,因该地区今年新麦质量情况整体相对较好,农户惜售明显,“先卖一部分,再留一部分先看看价格再出手。”一农户表示。 坐标1安徽淮北,新麦基本收割结束。据中华粮网电话调研得知,该地今年小麦质量较好,容重在780以上,水分12左右。亩产基本在1100-1200斤左右。上周下雨时间短,对小麦品质影响不大。自托市启动后,目前价格较前期上涨了一些。面粉厂前期到厂价1.12-1.13,现在已经涨到1.15-1.16。 坐标2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茶庵村,该地小麦收割接近尾声,农户周师傅今年种植18亩小麦,质量不错,容重790-810g/L,亩产1000斤多点儿。近两年种植成本有所增加,去年一亩地机器收割要50元,今年涨到70,“成本涨啦,肯定想卖粮的时候多赚点啊!”据周师傅介绍,当地目前粮贩在地头收购价格在1.12元/斤,当地面粉厂前期收购价是1.14元/斤,现在涨到1.17元/斤。 坐标3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顺河乡,据当地农户介绍,今年小麦亩产800-900斤,能达到2等麦。前期下雨略影响容重,种植成本700-800元/亩。目前已收获的新麦地头收购价在1.1元/斤,和上市初期价格没有太大变化。“等等,再等等吧,希望后面涨一些。”当地农户张师傅说,先把收的卖了,其他再放放,等涨涨价格再卖。 贸易商收购心态更加谨慎 中华粮网开展小麦夏收调研以来,河南、江苏、山东等已收获地区新麦整体质量好于去年,单产也较去年有所增加。徐州、连云港、宿迁等地今年小麦亩产好的也在1200到1300斤,差的也可达700到900斤,比去年增加300-400斤,品质也比去年好,普遍在二等以上。江苏南京地区新麦补库收购价格在1.14到1.15之间。 目前,国内小麦市场供需总体宽松有余,加上新麦即将大量上市,市场流通粮源增多。受国家小麦最低收购价及销售底价双双下调的影响,市场对后市小麦价格看弱。调研中,许多贸易商表示,目前并不着急收粮,心态相对谨慎,夏收小麦市场出现前些年抢粮现象的概率不高。 最后提醒天气! 今年夏收天气整体有利小麦产量和质量,仅仅8-9日,山东半岛、江苏东北部出现短时较强降水及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造成部分小麦倒伏。 6月5号晚,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暴雨袭击成武,据了解,天宫庙镇小麦种植面积约有七万亩,受此次暴风雨影响,将近三分之一的小麦出现倒伏情况,影响夏粮收获进度和质量。 中央气象台预计:6月12-14日,华北南部、黄淮、江淮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利于加快夏收进度。13日,华北北部将有小范围强对流天气,14日08时至15日08时西北地区东北部将有一次区域性降水天气过程,局地麦收可能略受影响。

    [更多详情]
  • 12 2019-06

    河南:“小个”西瓜不愁销占领市场主阵地

    连日来,郑州持续高温,不管是商场还是超市,西瓜市场生意大多都销售火爆,除了外地瓜外,也有不少是本地瓜。不过,很多市民只知道西瓜好吃,甘当“吃瓜群众”,却不知这些香甜爽口的西瓜来自哪里。大河报记者走访调查发现,一些市民吃的不少本地西瓜产地在中牟。 西瓜喜丰收瓜农笑开颜 从姚家站下高速后,004县道路两侧有很多瓜农,或骑电动车或开拖拉机,在此售卖西瓜。记者注意到,西瓜品种多样,有大瓜也有小瓜,价钱各不相同。 一名瓜农称,现在西瓜熟了,有时商家就会来到家门口买西瓜。但并不是所有西瓜都要,没人收时,他们就会来此售卖,有时买家少,西瓜多,等半天也很难卖掉。 沿途除了露地西瓜外,也有很多大棚西瓜,目前已全面上市。 60岁的郭凤梅,正蹲在自家西瓜地里,用瓜秧覆盖西瓜。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西瓜成熟了,不能太晒,要不该裂口了。她说,种了20多年,西瓜养活了他们一家人,用卖瓜的钱,供应了两个儿子读书,直到毕业。 “西瓜丰收了,能多卖些钱。”采访中,多名瓜农告诉记者,今年天气不错,西瓜外观好、瓤色正、味道美,很受市民欢迎。 除了一部分露地瓜外,还有大量的大棚瓜。 在大李庄村西侧一处采摘园点,48岁的李海学穿着浅蓝色T恤,腿上沾有泥巴,赤着双脚,正在路边为顾客称西瓜。 距离道路一侧300米左右,是李海学的西瓜大棚,大棚长70多米,宽14米。时值中午,陆续有买瓜的顾客来此采摘。 打开大棚门,一股浓郁的瓜香扑鼻而来。里面温度很高,热得人透不过气来,不一会儿,记者便汗流浃背。李海学告诉记者,他家种的都是礼品瓜,有17个品种,虽然个头儿小,但价格贵,零售3元/斤,而外面市场同样的西瓜要贵很多。“大瓜一点也没种,关键是卖不上好价钱。” 专业合作社,架起互通桥梁 据韩寺镇农办主任李玉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们镇一共种植1.3万亩西瓜,包括大棚瓜和露地瓜,亩产6000——9000斤,目前已经全面上市了,大部分都销往郑州,也有省外,比如说湖北、湖南、上海等地。 今年西瓜形势较好,头茬瓜要比二茬瓜好。前几年有滞销现象,现在大瓜少了,因为不受市民欢迎。而小瓜品质好,卖的价高,占领了一些市场的“主阵地”,有时还供不应求。 中牟县农村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吕鹏程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称,2019年西瓜总面积6.2万亩。其中大中拱棚2.6万亩,小弓棚天地膜3万亩,露地0.6万亩。 吕鹏程说,此外,还有有籽西瓜和无籽西瓜。今年大中拱棚有籽西瓜定植早的农户5月1日开始上市,开秤每公斤2.8——3元,比去年同期每公斤高0.4——0.6元。今年有籽西瓜价格比较稳定,目前,大中拱棚销售接近尾声。 他介绍,韩寺大棚无籽西瓜定植早的农户,5月底开始上市,地头价每公斤2.6——2.8元,目前销售价比去年同期每公斤高0.6——1元。 “今年大棚礼品瓜种植面积比往年有所增加。”吕鹏程分析原因,近几年大瓜效益不太好,个儿大一次吃不完,而礼品瓜口感好、品质好,吃着方便不浪费,逐渐占领市场。 中牟县农村工作委员会农业生产科科长弓增志称,瓜农的销售渠道,一般情况下有西瓜经纪人、合作社和瓜农自己销售。 关于西瓜产销,郑州地区有多大消费量?对此,弓增志坦言,很难统计,原因是西瓜大多是零售,小面积经营,没有大规模的,分析起来非常麻烦。据他粗略统计,中牟县西瓜大概能占郑州西瓜消费量一半以上。

    [更多详情]
  • 12 2019-06

    夏邑一农民流转土地1200亩 成了种粮大户

    “前几天,市领导到我收割小麦现场指导工作,鼓励我要继续加大投入,扩大种植面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有了领导的鼓励,我种粮的劲头更足了。下半年,我要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沿着新型职业农民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6月10日,在夏邑县会亭镇崔楼村,见到正忙于“三夏”生产的刘领军时,刘领军晒得黝黑的脸庞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信心百倍地对记者说。 刘领军是会亭镇崔楼村一名普通农民。前几年,乘着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东风,他流转土地1200亩发展规模种植,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6月8日,副市长曹月坤在夏邑调研“三夏”生产时,曾到刘领军的小麦收获现场,详细询问他小麦品种、产量、收割费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保证和收入等方面情况,鼓励刘领军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 领导的鼓励给刘领军吃下“定心丸”,而农业部门对种植大户的实际支持,则让刘领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今年年初,夏邑县农业农村局以“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了刘领军一台价值14万多元的植保机,并新建了一座粮食烘干设备。“以前我给小麦打药,要找10多个工人,打一次药光人工费就要7000多元,小麦打三次药,人工费就是2万多元。有了植保机,我自己操作比10多个人干得都快,2万多元的人工费就节省下来了。省下钱不就是赚到钱了吗?”刘领军说。 “说一千道一万,没有甜头你不干!”看记者和刘领军聊得热闹,正在一旁执勤点开展秸秆禁烧巡逻的崔楼村党支部书记崔团结围了上来,并打趣刘领军道。据崔团结介绍,刘领军这几年开展规模种植可没少挣钱。 “就拿今年来说吧,今年老刘家的小麦亩产1200多斤,因为种的是小麦良种,种子公司回收价格应该在1.4元每斤,光小麦这一季,每亩毛收入就是1600多元,去掉流转土地的费用每亩800元,去掉每亩300元的投入,一亩地就能挣到将近600元。加上下茬的玉米一亩地再净收入个400多元钱,一亩地纯收入就是1000多元,1200亩地就是120多万元,你干着咋能没有劲呢?”崔团结帮着刘领军算收入账。 “俺挣的可是辛苦钱!你看咱一个村,谁有俺两口子晒的黑?”刘领军笑着“抱怨”道。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采访结束的时候,总结刘领军的发家史,记者觉得习总书记的这句话越咀嚼越有味道。

    [更多详情]
  • 12 2019-06

    光山:桃香满园引客来

    6月9日,游客在光山县马畈镇瑞全家庭农场鲜桃园里采摘“观五玫”鲜桃。近年来,该镇鲜桃种植面积达10300余亩,丰产面积3600多亩,年销售量达220万公斤,年销售收入达2200余万元,带动1500多户农户增收。千家万户集中连片种植鲜桃已成为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

    [更多详情]
  • 12 2019-06

    河南安阳:杏树沟采杏忙

    6月9日,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北大岷村的杏树沟内,当地果农将摘下来的杏子分拣入箱。该村以盛产杏而闻名,千余棵杏树进入成熟期,预估产量达到50万斤。

    [更多详情]
  • 12 2019-06

    正阳县:“对症”破解三大难题

    正阳县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南部,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降雨丰富但年际间变幅较大,旱涝灾害时常发生。曾经,全县210万亩耕地中有150多万亩中低产田,旱不能浇,涝不能排,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从2016年开始,正阳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精准发力,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占地调地、土方工程、物价上涨,是制约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中的三大难点。正阳县“对症下药”,破解了这三大难题。 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免要占地,而农民多有惜地情结,为此工作要做在前面。正阳县财政每年预算拿出30万元,对被占地农户进行适当补偿。具体到项目实施时,还要分不同情况具体解决,占地多的从新增耕地中调剂,一对一补偿,个别不愿意调地的农民,党员干部就主动与其调地。最重要的,还是要农民思想通。项目实施前,正阳就召开座谈会,组织有关乡镇、村、组干部及农民代表到其他项目区观摩学习,引导农民算经济账,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农田建设带来的好处。“不搞建设,农田虽多,但抗灾能力弱,收入没保障;建高标准农田虽然占点地,但通过拆老路和田埂也增加了不少耕地,更重要的是旱涝保收,粮食产量和收入都更稳定。”台子寺村村支书周新功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要建成高标准农田,离不开土方工程。针对其工程量大、工期长等特点,正阳县通过夯实乡镇责任来确保落实。每年年初,县政府就与项目乡镇签订责任书,明确工作职责、完成时限,要求项目乡镇、村组早行动、早落实。哪个乡、村落实得早,完成得快,项目就先往哪里实施。乡、村各级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土方工程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每年麦收后、秋收后、入冬前,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几个最佳施工期,这期间建材涨价是普遍现象。为此,正阳县早安排、巧部署,在施工之前就督促企业备足建材,对各标段料场进行现场监测,料不足的不许开工。一旦开工,就要保证施工不间断,有效避免了物料上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的影响。 通过三年的连续建设,正阳县新增高标准农田18.2万亩,新项目区与原来的老项目区连成一片,形成了50多万亩连片开发的规模优势,基本覆盖了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乡村,为发展优质小麦、高油酸花生等优势特色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稳定增加1200多元。同时催生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了土地规模流转,以公司、合作社、种粮大户为主体,流转300亩以上土地发展特色经济的已达50余家。正阳县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了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吸引君乐宝、鲁花等龙头企业落户,带动一大批贫困农民就近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更多详情]
  • 12 2019-06

    河南小麦:王牌实力源自于“种”

    河南,是小麦生产强省,更是小麦育种强省。河南分布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小麦育种专家约有300人,分布在相关育种、繁种企业的专家约有1000人,还有分布于乡村地头的农民育种专家约有100人。河南每年的小麦繁种面积为430万亩,年产小麦良种34亿斤,商品种子约占全国冬小麦用种的50%,小麦良种的省外销量约占销售总量的50%。 今年的端午节,俨然成了河南小麦的丰收节。 6月5日,沈丘县冯营乡徐庄村百亩优质小麦高产示范方传来好消息:经农业专家验收组对示范方内该村村民王进种植的“周麦36号”进行实打验收,亩产达到1578.4斤。 6月8日,永城市又传来喜报,“丰德存5号”小麦大面积单产达到了1557.8斤。“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的小麦生产历史被改写。 小麦亩产一吨,一直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的夙愿,他说,到小麦亩产过吨的那一天,他一定要到地头和农民痛痛快快地喝一场庆功酒! 截至去年,河南小麦已经连续13年增产、连续15年丰收。今年66岁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是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每年他在麦田里忙活超过260天,看到今年“丰收已成定局”,他再一次“志得意满”。 数据表明,就全国而言,科技对农作物增产的贡献水平是58%,河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60.8%。 “具体到小麦,除去其他因素,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为38%左右,这就是种子的力量!”茹振钢说。 一 耕地面积占全国6.5%的河南省,每年的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6月7日中午,获嘉县太山镇辛章村党支部书记张克学刚从小麦收割现场回来:“今年俺村的小麦亩产1200斤算低产了,亩产1300斤不稀罕!要说原因,一个是我们这里有人民胜利渠可以浇灌,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小麦品种好!” 张克学掰着指头数了数他们村里种植的小麦品种:矮抗58、百农207、存麦11、周麦22、新麦26、郑麦366、丰德存5号等等。 河南的小麦播种面积连年稳定在8600万亩左右,无论是55.7%的平原麦田还是44.3%的丘陵山地,“良种覆盖率达到98%,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98.7%”。郭天财说,这些数据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太山镇副镇长杨在鹏说,和几十年前不一样,现在农民收的麦子一般都在地头卖了,不要说留种子了,留口粮的农户都比较少。 “稍微大点的村子,都有专门经营种子的。他们每年都会选择在当地表现好的小麦品种推荐给农户,农户一般不会为种什么小麦种子费脑筋。”张克学说。 河南的小麦良种“铺天盖地”。 河南天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保亮给记者分析说,全省的小麦品种大致可分为几类,一类是高产品种,如百农系列、周麦系列;二类是优质品种,如郑麦系列、新麦系列;三类是旱地品种,如洛阳的洛麦系列;还有南阳的宛麦系列。8600万亩麦田里,少说也有几百个。 “河南有许多小麦品种不推自广,老百姓的收成和口碑就是最好的推广。”茹振钢说,在河南,一个小麦品种从“降生”算起,累计种植面积超过亿亩的就有多个,加上周边省份,一个单品年播种面积都能达到上千万亩。 二 一亩小麦的播种量是20斤,全省8600万亩小麦每年需要小麦良种17.2亿斤,这么量大的种子从哪里来呢? “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河南是用种大省,也是繁种大省。”张保亮说,他们公司自有5万亩育种基地,加上苏北、皖北和关中,公司共有26家周麦系列繁育推广联合体,每年的育种面积都在30万亩左右,理论上能满足1500万亩小麦的播种需求。 河南省种子管理站的最新资料显示,河南每年的小麦繁种面积为430万亩,年产小麦良种34亿斤,商品种子约占全国冬小麦用种的50%,小麦良种的省外销量约占销售总量的50%。 河南小麦良种繁育已经发展壮大为一个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渠道。 张保亮说,一般来说,小麦良种的收购价比普通商品小麦每斤高出一毛钱,也就是说,小麦育种能为粮农每亩增收100元左右。 其次增收的是繁种及种子经营企业。育种单位通过合法途径将原种即繁材提供给繁种企业,这些繁种企业获得授权后在当地进行种植,然后把收获的种子进行加工、包装、销售、推广,获得利润。 三 育种、繁育、推广,河南小麦生产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链条,正因如此,河南小麦产能才得以连年提升。 河南的小麦育种专家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分布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小麦育种专家约有300人,分布在相关育种、繁种企业的专家大约有1000人,还有分布于乡村地头的农民育种专家约有100人。 2018年河南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93个,占全国审定品种的10.3%;当年全省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32个,其中小麦品种52个。 小麦育种从原始材料的观察开始,到杂交组配然后获得杂交种,需要一年的时间,然后再种下去、再选择,一直到出现稳定的品系,没有四五年时间是很难完成的;然后是鉴定试验、比较试验、预选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继而开始报审、审定、到最后推广,一个品种差不多要历经十个春秋。 茹振钢说,一粒良种也许是一个育种专家一辈子的事。提高小麦产量,提高小麦品质,让国人的饭碗里装上中国粮,是每个小麦育种专家的追求。 6月8日,新乡县张庄村中国杂交小麦千亩试验田开始收获,跟在茹振钢身后的是十多个穿着防晒服、戴着各式帽子的“90后”小年轻,这些小青年都是河南科技学院的博士生、硕士生。 茹振钢说,他们是河南小麦乃至中国小麦的希望和未来,是最有前途的种质资源。 四 “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的重托。 河南每年都要外调小麦及其制成品400亿斤,河南小麦一旦“风吹草动”,南方多省就可能“风声鹤唳”。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说:“农业丰收长期靠科技、中期靠政策、短期靠管理。河南的粮食生产对全国的影响举足轻重,我们必须发挥好粮食生产这个优势,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高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目前,河南小麦的品种利用水平,在全国居于绝对领先地位。资料显示,1949年~2018年,河南小麦品种进行了10次更新换代,小麦平均单产由不足100斤提高到835斤,最高亩产突破1500斤。随着河南小麦良种的培育和推广力度的加大,小麦种子更新换代的速度已由前五代的8~10年更换一次变成第六代后的4~5年更换一次,更换速度明显加快。茹振钢认为,展望未来,河南小麦的种植面积、总产、单产还将继续引领行业。 河南的小麦新品种创育水平,已经能够利用分子生物学发掘出小麦优良基因,新技术服务现代品种研发,将大幅度提高新品种创育水平。其次,成熟的分子标记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也就是说,可以准确地利用基因特性针对性培育抗病性、节水性的小麦品种。“不久的将来,五六年就能有一个新品种出现。”茹振钢说。 目前,河南涉及小麦育种的国家级科研平台有4个、省级科研平台20多个、高等院校10所、企业500多家,还有自上而下的种子管理机构。育种、繁种、推广、管理,队伍庞大、分工明确、继承有力。 河南的小麦生产,已经是国家大事。

    [更多详情]
  • 12 2019-06

    农地“三权”分置将是农村工作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土地市场蓝皮书:中国农村土地市场发展报告(2018—2019)》发布会近日在京举行。 报告聚焦于农村土地市场的发展,使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利用最新的调研数据对近两年农村土地确权、农地纠纷及确权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了客观分析,着重对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社会化服务、农村土地金融服务创新与实践以及农村土地市场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我国农村土地市场发展实践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有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地流转数量提升,流转形式多样。截至2016年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达4.71亿亩,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5.1%。同时,财政补贴等政策资金也不断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推动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截至2016年底,我国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达到280万个,其中,家庭农场87.7万家,经农业部门认定的达到41.4万户,平均每个种植业家庭农场经营耕地超过170亩;农民合作社179.4万家;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超过38万个。 报告指出,抓好和落实农地“三权”分置政策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农村问题确权作为“三权”分置政策推行的重要一环,是农村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节点。因此,建议继续增强农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对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的理解,积极引导农民增加土地投资并加速农地流转,建立长期有效的农地纠纷调节机制。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