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2 2019-06

    郑州夏收基本结束 夏种夏管全面铺开

    ◆我市麦收从5月24日局部开始收割,6月1日进入收获高峰期,截至6月10日夏收工作基本结束 ◆截至目前,全市共收获小麦184.02万亩,机收率达到99.80% ◆今年全市预计秋作物播种面积272.95万亩,目前已播种236.05万亩,占预计播种面积的86.48% 从市农委获悉,我市夏收基本结束,夏种夏管全面展开。 三夏期间,我市积极做好抢收抢种。我市麦收从5月24日局部开始收割,6月1日进入收获高峰期,高峰期内日均出动联合收割机约4000台,日均收获小麦约20万亩。全市万余名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进行技术指导,确保颗粒归仓。全市农机部门积极落实信息、技术、协调组织等便民服务措施,组建跨区作业服务队40个,在全市主要道路设立47个服务接待站,成立30个安全监理督查小分队,深入一线,对机手进行安全宣教培训,做好安全服务保障。为更好强农惠农,今年我市继续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民所需的农机具敞开补贴,全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今年我市秸秆禁烧工作继续强化县、乡、村、组四级网格化责任体系,充分发挥“蓝天卫士”监控机制作用,实行24小时值守制,突出技防人防相结合,确保三夏“零火点”。 据统计,截至6月10日夏收工作基本结束,全市共收获小麦184.02万亩,机收率达到99.80%。今年,全市预计秋作物播种面积272.95万亩,目前已播种236.05万亩,占预计播种面积的86.48%。其中,玉米158万亩,红薯10.2万亩,花生27.5万亩,蔬菜24万亩,瓜类9.3万亩。 市农委要求,下一步要及时把工作重点转向夏种和夏管,为争取秋作物丰产丰收奠定基础。要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持续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百站包万家”活动,按照“市级分县包乡、县乡包村联户”的原则,强化责任落实,以抢时抢墒播种、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播后苗前和苗后化学除草等为重点,因时因地因苗制宜,开展分类管理;加强农业抗灾减灾的科学指导,立足防灾、科学减灾、精准救灾,同时积极宣传引导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密切关注重大天气变化,主动与气象、应急等部门会商,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强化农资市场监管,联合工商、公安、质监、工信、供销等部门,以种子、农药、肥料打假和监管为重点,深入开展三夏农资市场打假专项行动,通过建立健全农资监管长效机制,始终保持农资监管的高压态势,确保农资市场环境得到持续净化。

    [更多详情]
  • 11 2019-06

    河南:因地制宜发展丹参种植创新科技助农增收致富

    在我国传统医学中,丹参入药有着悠久的历史,《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等医药文献对此均有记载。当前,含有丹参提取物成分的中药制剂,更是比比皆是。作为临床常用的大宗药材,丹参的市场需求量不断攀升,仅靠野生丹参已不能满足需求,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进行人工种植。 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温度适宜、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均适宜丹参种植,如我省嵩县、渑池、方城等地。在嵩县,海拔在300米~1200米内、拥有较厚土层的位置均可种植。据测算,丹参亩产一般为1000斤左右,按每斤7元的收购价格计算,每亩收益可达7000元。我省条件适宜的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发展丹参种植,用科技力量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助力当地种植结构优化。 丹参的收购价格,受品质和市场影响较大。近年来,受到种苗质量参差不齐、病虫害防治技术落后、新技术应用推广滞后、栽培管理方式粗放等因素影响,部分群众种植丹参的积极性不高。群众不愿种的另一个原因是,丹参种子的储藏及利用率较低,采收时间直接影响种子发芽率。“随采随播”,发芽率可以达到70%;采收1个月后播种,发芽率则为40%;采收5个月后播种,发芽率仅为10%左右。特别是在土壤墒情不好的情况下,发芽率则会降至更低,从而影响丹参产量和经济效益。 丹参育苗新技术和高质量的种苗,在丹参栽培生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丹参的繁殖方法有多种,如种子育苗法、分株法、分根法以及扦插法等。目前用得最多的是分根法和扦插法,但由于工序烦琐、用工量大,不利于集约化、规模化生产。采用种子育苗移栽,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丹参产量、降低病虫害、减少退化,达到优质优产。种子储藏方法和种子萌发技术,是开展丹参种子人工育苗、标准化种植的关键技术。 在丹参种苗工厂化生产中,创新性地把微生物种子引发技术、酵素菌绿色防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物联网管理技术等先进技术,引入现代工厂化穴盘培育丹参种苗,可以较大幅度地提升丹参种子发芽率,培育出高质量的丹参种苗,这将有利于提升我省丹参种苗工厂化生产水平,推动我省丹参产业的健康发展。 丹参穴盘育苗关键技术: 一、种子引发技术。利用丛枝菌根真菌菌液,对丹参种子进行24小时的变温浸种。浸种后,丹参发芽率将提高10%~35%,发芽时间缩短至3~7天。 二、功能基质配制技术。针对丹参种子需水特性,按比例用草炭、珍珠岩、蛭石配制基质,另添加1%酵素菌、5%貂粪、0.3%红糖、0.1%聚能肽等,促进丹参生根壮苗,抗逆防病等。 三、播种。采用288穴盘播种,一穴1粒,穴深0.5cm。珍珠岩覆盖,有利于种子快速萌发出土。 四、苗期管理。90%的种子出土后,进行苗期管理。温度管理注意“三高三低”,即白天高,晚上低;晴天高,阴天低;出苗前和分苗后高,出苗后和分苗前低。阴雨天、日照不足且湿度高时,不宜浇水,浇水时间尽量在上午10点以前,下午3点后尽量不浇水,以免夜间潮湿徒长和感病。穴盘边缘苗株易失水,必要时补水或调整穴盘位置,促使幼苗生长均匀。选用N、P、K含量20-20-20、20-10-20的水溶性肥料交替施用,浓度约在25~350ppm之间。

    [更多详情]
  • 11 2019-06

    一个西瓜二三十块!郑州今年的西瓜为啥这么贵?

    眼下正是西瓜成熟收获的季节,炎炎夏日里,能够品尝到一口清甜的西瓜,或闲暇时间,带上家人前往西瓜地采摘,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小小一颗西瓜,意义重大。一头连着瓜农的利益,一头系着市民的生活,从地头到街头,直接影响着大家。那么,目前西瓜的行情如何?今年露地瓜是否已经成熟?市民吃的西瓜都来自哪里?今日起,将推出“大河报地头市场探瓜情”系列报道,记者带您走进市场超市、社区街道、田间地头等地,架起瓜农和市民的桥梁,探访瓜情和不一样的瓜农故事。 “大河报市场田间探瓜情”系列之一: 超市售外地瓜较多 郑州现无人售瓜摊 又到西瓜销售旺季。西瓜成为人们的“热宠儿”,一些瓜农也开始四处奔跑销售西瓜。那么,现在市场上今年的西瓜销售现状如何? 大河报记者走访了郑州多个流动地摊、水果商店、连锁超市和水果批发市场,据销售人员透露,超市目前销售的一般都是外地西瓜,本地瓜较少。而无人售瓜摊也现郑州,买卖全靠诚信自觉,受到市民欢迎。 【走访】 地点一:流动地摊 白天有人撵,晚上再进市区卖瓜 6月10日上午,一名中年男子驾驶着一辆手扶拖拉机,在红旗路和政七街交叉口附近售卖,由于临近中午放学,围观了许多接孩子的家长,造成了交通拥堵。 “别在这里卖了,赶紧走。”部分市民围着拖拉机挑选西瓜,正在这时,一名到此巡逻的巡防员让瓜农离开,称影响交通。随后,那名卖瓜的男子发动车辆后,向东驶去。 无独有偶。记者探访过程中,在农业路上也同样遇到拉着满满一车的瓜农。他坦言,虽然有惠农政策,但有时白天不让在街头售卖西瓜,会遭到城管和巡逻的执法人员驱赶,没办法,家里种几亩西瓜,现在都成熟了,不能不卖呀。“只能’打游击’,晚上出来流动售卖。” 当晚7点多,记者在北三环附近路段见到一名卖瓜的瓜农,他称,一般会选择人流量大的路口进行售卖西瓜,有人不让卖了,就走,再换下一个地方。“没办法,挣得都是辛苦钱。” 地点二:水果商店 西瓜切开售卖,顾客可自由选择 农业路上的家辉生鲜,针对不同人口味,不仅有常温西瓜,冰镇西瓜,也有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规格的西瓜,每一种都有不同价格。 在西瓜摊前,有顾客正在挑选西瓜。记者注意到,整颗西瓜现价每斤1.68元,走进店里,在立风柜上,冰镇西瓜每斤3.99元,只卖四分之一,用保鲜膜包裹着。而常温四分之一西瓜,单价每斤则为2.38元。 现场一名工作人员一边帮顾客称重,一边告诉记者,这些是山东的西瓜,一颗瓜称下来,大概10多元至二三十元不等。记者问及有无本地瓜时,他表示本地瓜可能还没有下来。 而花园路上的一家水果商店,西瓜每斤也是1.68元。工作人员承诺,瓜不熟了,可以拿来换,要多少也是这个价。他表示,西瓜利润不高,不过一般晚上价格会比较便宜一点。“因为都下班了,人员比较多,也是走个量。” 地点三:连锁超市 外地西瓜销售多,本地瓜较少 6月10日下午,农业路和经三路交叉口附近的华润万家超市。一名水果专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西瓜主要来自安徽,每天能销售200多斤。 该超市一名负责采购的工作人员表示,现在进的都是外地瓜,此外,每年五六月份都会进一些本地的瓜,没有直接去田地,而是从其他渠道采购,今年较少。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世纪联华超市,水果专区有两种西瓜,一种是小吊瓜比较贵,每斤3.98元。而另一种是个头儿比较大的西瓜,悬挂的标签会员价显示每斤1.28元,非会员价每斤1.98元。 “都是外地瓜,口感会比较甜。”据水果专区一名工作人员透露,现在销售的主要是陕西、浙江外地瓜,都是从万邦水果批发市场进的,本地的西瓜较少。每天能卖一两千斤左右,由于天气炎热,西瓜总体比以前销售比较好。那么,每天能多卖出多少?该工作人员只是笑了笑,没有回应。 地点四:水果批发市场 西瓜利润不高,全靠走个量 当天下午,记者又赶到了郑州万邦水果批发市场,来这里批发水果的商户很多,一些批发市场门口挤满了人。 批发市场商户赵先生在受访时称,他在此做水果批发10多年了,现在西瓜销售很快,批发每斤一块三,如果要大批量的话,可以便宜,不过,也就便宜两三分钱,主要是走个量,利润低,赚不了几个钱。他表示,西瓜利润比较低,现在进的主要是河北、山西、安徽等地的西瓜,外地哪都有,每天孟销售六七万斤。 和外地瓜不同的是,而本地西瓜也上市了,虽然说和外地瓜相比,成本较低,但他却没有进。是因为,据他的经验判断和客户反馈,本地瓜口感不甜,品质不好,一些消费者不愿意要。 另有商户告诉记者,现在天热了,西瓜很受大家喜爱。也有本地中牟的瓜销售比较好的,他们直接去田间地头,和瓜农对接,这样省了不少事。 记者走访中发现,也有中牟当地的一些瓜农,来到批发市场联系买家,一般都是他们直接卖给了批发市场,否则还要零售。 【新鲜事】无人售卖西瓜,买卖全靠诚信自觉 听说过无人售卖机,无人售卖超市,可你见过无人售卖西瓜吗?这几天,在郑州一些社区,分布着30多个无人售卖西瓜点,除价格实惠外,还大大方便了市民,受到大家热捧。 6月10日上午,记者在政七街黄河路附近的省供销社家属院看到,一个大的铁框子里面,放着多颗西瓜,摞在一起。旁边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无人售卖”几个大字,上面还有扫码付款和瓜农联系方式,引来不少居民驻足围观。 记者注意到,每个西瓜上都贴着写有价钱和斤数的标签,市民们只需挑好西瓜,再扫码支付相应的价钱即可带走西瓜。 瓜农高先生表示,今年西瓜产量比较大,有600万斤,销售成了难题。关于无人售卖的初衷,他说,当初考虑到人员成本太高,所以就采用这种方式卖瓜。之前一个月和一些社区经过前期沟通后,就进来了。 “不担心被人拿走,丢失几颗也没几个钱。”高先生告诉记者,仅金水区就有30多个西瓜无人销售点,当天配送有一万多斤,包括写字楼,医院个社区。如果顾客购买走,西瓜不熟,只需给他打个电话,都可以负责换。每天一个销售点,能销售几百斤,有时候就会有顾客打电话,让赶紧补给西瓜。 一名前来购买西瓜的男子坦言,西瓜也很好吃,很方便,而且比外面便宜几毛钱,不出社区就可以购买西瓜,只需扫码就是了。他看到很多居民挑选完西瓜,没有不付钱的人,“这也是考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诚信,其实这一点最难能可贵。” 花园路街道省供销社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方法他比较支持,价钱便宜,也实惠,很多业主都很认可。

    [更多详情]
  • 11 2019-06

    南阳宛城区袁祖印:发展特色蔬菜产业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仲夏时节,骄阳当头,热情似火。南阳市宛城区茶庵乡袁黄庄村的果蔬扶贫产业园里一片繁忙景象,绵延的蔬菜大棚内薯尖鲜嫩翠绿,长势喜人,十几名村民正忙着采摘、装箱、装车、运送。 “这些都是客户预定的,种植的薯尖不仅在中心城区受欢迎,还远销省外大城市。俺村依托南阳市一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薯尖大棚200座,2400平方米保鲜库1个,吸纳贫困劳动力20余人。”南阳市宛城区茶庵乡袁黄庄村支部书记袁祖印说。 袁黄庄村共有贫困户44户110人,其中2017年脱贫7户33人,2018年脱贫9户30人。袁祖印自2018年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充分利用该村自身优势,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带领村民致富,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2019年,他被评为宛城区劳动模范、区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市优秀村党支部书记。 近年来,袁祖印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在袁黄庄村承包土地百余亩,主要种植反季节薯尖、反季节西瓜及大棚绿叶蔬菜,由于技术过硬,产品畅销,从而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成为该乡有名的种植大户。 “自己富不算富,共同富才是富。”袁祖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明白村里只有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才能带动乡亲父老脱贫致富。在乡党委领导的支持下,该村按照“党建助扶贫、扶贫抓产业、产业育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助脱贫”的思路,打造了4100亩以“名优果蔬”为核心的扶贫产业园,种植西瓜、西红柿、薯尖三大主导产品,吸纳该村及周边樊庄村、周庙村、葛营村300余人到产业园务工,其中带动贫困劳动力50余人,工人工资60元/天、100余元/天不等,实现了就业增收。此外,流转土地近1700亩,流转贫困户土地170亩。“目前,我们村西红柿的产量可以说能影响南阳市批发市场的价格。”袁祖印激动地说。 人穷志不穷,脱贫靠自身。为寻求脱贫之路,2017年该村像陈兴全、袁祖光等8名贫困户不等不靠,利用到户增收的资金建设大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辟致富路,一年下来收入不少并且当年脱贫,成为村民们效仿的脱贫“样本”。 袁黄庄村贫困户宋海鸥感激地说:“我自己身体不好,加上妻子患肝腹水长期有病,还有两个孩子,生活十分困难。多亏了袁书记帮忙介绍照顾我在产业园打工,一个月可以挣3000元,我的日子有盼头了。” 同时,该村在2018年引进本村在外精英回村创办企业,投资建成智能设备扶贫车间,主要生产智能纸巾包装机、智能艾条包装机和艾条艾柱切割机,车间运行良好。目前用工23人,吸纳贫困劳动力10人,月工资3000元左右。 南阳宛城区委政法委驻袁黄庄村第一书记王保石说:“袁祖印书记一心为民办实事,情系群众解难题,不仅是致富能人,而且是贫困群众的知心人,去年他自己拿钱为村里13户贫困户播种玉米,受到群众的高度称赞。” 袁祖印说,“目前果蔬扶贫产业园已经争取到扶贫资金550万元,仅大棚蔬菜一项全年收入达到7000多万元。下一步我将带领村民,持续壮大特色瓜果蔬菜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落实好党的各项政策,积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为打赢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更多详情]
  • 11 2019-06

    尿素行情变化莫测 市场炒作气氛较浓

    目前正属于夏、秋两季肥料市场的间歇期,在力争做好夏季肥收尾的同时,各个环节都准备在秋季肥市场上一展拳脚,来弥补春、夏两季的不足,自然而然,企业和经销商方面对于影响复合肥后市的几点要素尤为关注,预计6月底之后秋季肥市场将会逐渐启动,那么届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呢? 首先,原料方面。自年初以来,原料成本始终略高于去年同期,这也是导致复合肥价格处于高位的重要原因,至于秋季肥价格如何,氮、磷、钾各肥种的行情走势至关重要。近期,尿素市场震荡前行,频繁的涨落早已模糊了后市,市场参与者多寄希望于6月份农需的启动和国际的利好,不过仍有待观察;秋季肥以高磷型产品为主,复合肥企业的原料采购或打破一铵难涨的魔咒;钾肥港存明显高于历史同期,需求不足,短期内行情或继续维持弱势。 其次,需求方面。秋季期间正是主流地区冬小麦种植的集中季节,北方冬小麦区如两河、山东、山西等地区的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左右,如此看来,仅是中原区域的复合肥需求量就较为客观,但从各个季节的需求情况来看,或存在减量预期,原因一是种植结构的调整导致局部小麦面积缩减,复合肥用量随之减少;原因二是可替代性肥料的增多,在冲击传统复合肥市场的同时,逐渐受到下游认可。 再次,供应方面。单纯从夏季肥市场来看,整体供应情况较为正常,即使局部需求释放集中,也并未出现传闻中缺货、断货的情况,因此也预计秋季肥市场期间的供应或平稳为主,原因一是环保、安全检查已经连续进行了几轮,之前不合格的企业已经基本被淘汰或达到合格标准,并不影响正常生产;原因二是秋季肥市场跨度略长,备肥至销售阶段的时间更加充裕,大量集中拿货的情况很难出现。 综上所述,夏季市场即将结束,随着目光转向秋季肥市场,目前原料与供需方面的行情走势,预计启动初期将会延续淡稳态势。

    [更多详情]
  • 11 2019-06

    孟州市:产业扶贫出成效 菜籽繁育大丰收

    6月3日,孟州市赵和镇西庄村村委院内机器的轰鸣声、村民的笑声和交谈声交汇成一曲交响乐,耳边环绕,热闹非凡。西庄村的扶贫产业项目菜籽繁育获得大丰收! “今年菜籽公司都带机器上门收购了,现在是不出村都把菜籽卖了,真方便呀!”贫困户刘国平说,今年自己种植了8亩菜籽,预计亩产300斤以上,毛收入达4500元,除去种植支出,每亩地净收入3200元以上。 “菜籽繁育让我们这个家庭收入增加很多,脱贫致富就在眼前。”贫困户李同运说到,今年已是李同运第二年进行菜籽繁育种植,5月底就成熟了,还不耽搁秋天玉米种植收成。 赵和镇西庄村是省级贫困村,有贫困户45户177人。2017年初,孟州市民政局驻西庄工作队进驻该村,进行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工作队依托该村种植菜籽的传统,多次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为贫困户传授菜籽繁育技术,进行日常种植施肥技术指导,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菜籽种植,帮助贫困户无息贷款,并且结合济源绿荫种苗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上门收购,实现了产业扶贫增收。目前,全村共有16户参与菜籽种植,面积达到200亩,亩增收3200元。其中贫困户9户,种植面积67亩,累计增收214400元以上。今年4月,通过帮扶责任人入户调查走访,了解到还有2户贫困户有菜籽繁育种植意愿,工作队又积极协调绿荫公司,扩大西庄村菜籽收购规模,增加种植面积。预计2020年春,贫困户菜籽繁育可达11户,种植面积80亩,预期收入25万以上。 在民政局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西庄村于2018年底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实现脱贫43户170人,其中稳定脱贫15户66人。

    [更多详情]
  • 11 2019-06

    渑池仰韶大杏熟了

    6月8日,在渑池县果园乡李家村杏树林,专程从三门峡市赶来的一家三口在采摘仰韶杏。李家村种植的仰韶杏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品相与口感俱佳。端午小长假期间,李家村每天都吸引大批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旅游。

    [更多详情]
  • 11 2019-06

    叶县耙张村:辣椒小麦套种稳粮又增收

    “前几天种植的辣椒苗,成活率还行,趁早晚凉快这两天得抓紧时间补苗。”在叶县仙台镇耙张村,村委会主任许青旺正带人查看移栽的辣椒苗成活情况。 耙张村位于仙台镇东南3公里处,与漯河市舞阳县接壤,辖2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耕地1927亩,共有村民394户1369人,全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庄。 为了改变全村经济落后的局面,去年,耙张村村“两委”经过多次考察,并召开村组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发展豫源红麦茬椒套种项目。 许青旺介绍,豫源红小辣椒具有早熟、优质、产量高三大特点,可麦茬栽培,一年两熟,花皮少、卖相好、辣味浓,每亩栽4500至5000棵,栽收起来省工、省事、省钱,比常规辣椒增产30%以上。 “麦椒两熟,不仅能让群众保住‘粮袋子’,还能增加收入鼓起‘钱袋子’。”许青旺说,他十分看好这个项目,为了排除村民对麦茬椒的疑虑,去年他率先种植20亩豫源红小辣椒,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仍达到亩产400斤,毛利收入6万多元。 今年3月,耙张村成立叶县旺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让农户入社,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由于缺少启动资金,该村便动员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支援乡邻。目前,已有10位在外人士入股合作社资金近100万元,用于租地、种子、耕作、化肥、农药、管理等田间农艺费用,共同发展辣椒产业。 在土地流转上,耙张村打破常规,实行两种流转模式:一种是以土地入股,每亩固定收益700元,辣椒卖出后,再从利润中拿出20%分配给入股农户;另一种,对不愿入股的农户每亩900元,种椒前资金兑现到位。合作社产生收益后,30%作为集体收入,补贴全村农户的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教育、扶贫等方面支出,50%作为投资者的回报。 今年,该村共发展茬椒700多亩,按往年收成每亩可收干椒600斤。许青旺盘算着:按每斤市场价7元计算,每亩地收入可突破4000元。而入股或流转土地的农户,除得到地租收入外,还可以在大田里除草、摘辣椒等赚取工资,同时还带动了运输等行业人员增加收入。 “我们的辣椒实行专人分包责任制管理,而且成立了辣椒销售服务组,负责小辣椒销售问题。”看着辣椒苗,旺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许新颍信心满满。 目前,该村已与方城县大方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销售合同。辣椒基地实行划片包干,责任到人,成立专家指导组,由大方公司高级农艺师为专家组长,组建技术队伍,在关键环节深入到农户、田间、地头指导生产。 “今年群众的种植热情很高,我们打算明年发展到2000亩,带动周边群众一起种植辣椒致富。”许青旺说,他们还打算建冷库、标准化炕房、育苗大棚等,延长辣椒种植链条,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更多详情]
  • 11 2019-06

    胡春华:大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国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近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胡春华指出,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要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的领导,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持续推进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着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要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加强正面典型激励引导。 胡春华强调,要强化乡镇管理服务能力,切实把乡镇建成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和乡村经济中心,使乡镇成为带动乡村的龙头。要建立完善保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人才支撑和投入保障,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治理有效实现形式。

    [更多详情]
  • 11 2019-06

    河南省农业气象专家提醒:趁晴晾晒趁墒播种

    近期我省小麦即将全部收获完毕,全省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对小麦晾晒较为有利。6月10日,省农业气象专家提醒农民朋友,各地应根据天气情况抓紧晾晒,力争颗粒归仓,保住丰收果实。 根据预报,本周全省以分散性阵雨或雷阵雨降水天气为主,基本无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过程,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平均气温近常年同期或略偏高。根据当前墒情,从现在至6月16日,豫北、豫西北、豫西部分地区及豫东局部存在不同程度旱情,豫西局部土壤相对湿度将降至50%以下,为中度干旱;其他地区土壤墒情适宜。 省农业气象专家表示,夏种工作已全面展开,各地要趁墒抓紧播种,将播期尽量提前,以保障秋季作物积温需求。此外,要做好夏播作物苗期管理,已完成夏种的田块,要注意查看田间出苗情况,确保苗全苗均。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