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5 2019-05

    草地贪夜蛾北上河南 已侵入13省区 虫害蔓延加快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5月14日消息,继云南、广西、贵州、广东、湖南见虫之后,4月下旬以来,草地贪夜蛾在海南、福建、浙江、湖北、四川、江西、重庆、河南相继查见幼虫为害,虫情扩散蔓延明显加快。截至5月10日, 13省(区)61个市(州)261县(市、区)查见幼虫为害玉米,初步统计发生面积108万亩。春末夏初,春玉米从南至北进入生长期,加之风场、天气条件适宜,草地贪夜蛾除在南方省份继续繁殖为害外,还将蔓延至长江中下游、黄淮、华东、东北和西北等地为害。 现状:13省区查见幼虫为害玉米 ●云南 已在15个市(州)的112个县(市、区)发现为害,累计发生面积超过30万亩,为害较重的是苗期至喇叭口期的玉米和苗期甘蔗。重发田块百株虫量100-300头。田间虫龄1-6龄均有,成虫和卵均可以查到,虫代重叠现象严重。 ●广西 已在全区14个市的65个县(区、市)发现为害,见虫面积69.9万亩,百株虫量10头以上的面积为44.4万亩,其中,发生1万亩以上的有13个县(区),3万亩以上有宾阳、田阳、覃塘、港南、忻城、兴宾等6县(区)。据各地田间调查,百株虫量一般1-10头,高的35-80头。上思、都安、忻城、兴宾、象州等县局部田块百株虫量在100头以上,防城港市港口区局部田块百株虫量达600头。 ●湖南 在6市12个县发现为害,面积超过2万亩,各地被害株率5%-41%,最高江华达70%以上。各地百株虫量1-60头,最高道县甜玉米上达120头。 ●贵州 在6市(州)21个县(市、区)发现为害,面积1.8万亩,玉米一般被害株率9%-11%,高的42%;田间百株虫量4-42头,义龙为60头。 ●广东 在7市16县(市、区)发现为害,面积2805亩,玉米被害株率一般10%-20%,廉江70%;平均百株虫量为25头,廉江达210头。 ●福建 在6市9个县(市、区)发现为害,面积约100亩。田间以1-3龄幼虫为主,主要取食苗期玉米。惠安县、建瓯市、新罗区、武夷山市和仙游县调查,百株虫量分别为50头、90头、25头、120头和2头,被害株率分别为23%、32%、20%、40%和2%。 ●海南 已在全省18个市(县)发现为害,面积447亩,较重的万宁县百株虫量50-70头,被害株率80%。 ●湖北 仙桃和通山县发现为害,面积5000多亩,通山县百株虫量20-65头,被害株率9.5%-18%。 ●浙江 建德和东阳两县见虫,面积80亩,虫龄为1-4龄,百株虫量2-13头,被害株率1%-10%。 ●四川 西昌市5月8日调查30块田,其中见虫田4块,发生面积2.25亩,被害株率1.3%,单株上幼虫2-9头。 ●江西 赣州发生500亩,幼虫龄期2-4龄,玉米被害株率3%-30%,百株虫量4-28头。 ●重庆北碚 ●河南信阳 近日也查见幼虫零星为害苗期玉米。 趋势:北迁速度将明显加快 当前草地贪夜蛾发生范围广、扩展速度快、为害程度重、监测防控难度大,将在我国建立繁殖区,并形成夏季发生区,对黄淮海夏玉米和北方春玉米主产区安全产生重大威胁。目前,春玉米多处于苗期至抽雄期,适宜草地贪夜蛾取食为害;除国内虫源不断增加外,缅甸、越南、泰国等境外虫源会持续迁入,且随着我国西南季风的增加,草地贪夜蛾北迁速度将明显加快。 近期,除南方各省份发生区域继续扩大外,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地区会出现为害区域,华北和东北南部出现草地贪夜蛾概率增加。因此,各地应提高认识,立即组织开展普查工作,并做好成虫灯诱和性诱监测,及时发布虫情信息,指导开展科学防控,努力做到“虫口夺粮”。

    [更多详情]
  • 14 2019-05

    崔曦:七年投入1700万元建成千亩樱桃园

    5月7日,在位于汝州市温泉镇涧山口水库南岸200余亩樱桃采摘体验园里,十多名樱桃采摘工正采摘大樱桃,三三两两的游客穿梭在树间,体验着采摘的乐趣。女老板崔曦在园里巡视着,不时地提醒游客不要采摘尚未红透的大樱桃。 在这个园区西,还有1000亩樱桃园,多名采摘工也在采摘着渐次成熟的大樱桃。 “这两个樱桃园共占地1200多亩,种植有‘红灯’‘黄蜜’‘早大果’等20个品种,经过七年的精心管理,今年已进入盛果期,约可采摘60万公斤以上。”45岁的崔曦说,她来自洛阳市区,近几年来几乎把全部时间和精力乃至资金都投入到了这里的樱桃种植中,一直感觉愧对在市某单位工作的丈夫和上初中一年级的女儿。 “女儿很黏人,昨天打电话说想我了,说着说着哭了起来,让我也忍不住落泪,就连夜赶回洛阳。今天早上8点,就又从洛阳赶回到园区。现在正是卖果子时节,七年的投入和心血就靠这一个月,确实离不开人,安排采摘、称重、往外发货等等一大摊子事都需要我铺排。”崔曦说着红了眼睛。 一个都市女性,为什么要舍家别女到离家近百公里的温泉镇投资大樱桃种植呢? “我认为投资农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没来汝州前在洛阳的新安县从事过几年小杂粮种植。接触到大樱桃这种高档水果后,欲罢不能,就到周边县市很多地方考察,最后被涧山口水库的生态环境和汝州市温泉镇的投资环境和亲商服务所吸引。”崔曦说。 2012年,崔曦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大樱桃课题组合作,在温泉镇涧山口水库南的西唐、东唐两个村流转土地,注册成立了河南硕果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从事大樱桃种植。几年来,崔曦带领当地打工群众,浇水、剪枝、压枝、施肥,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此片土地上,每年在家中的时间不足两个月,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累计投入1700多万元,建成了大樱桃种植园。 2018年,经过六年的精心管理,樱桃园进入盛果期。5月初果子成熟季节,看着满树晶莹剔透鲜红的大樱桃,崔曦想着多年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憧憬着有个好的收益,岂料刚刚开园采摘,时续时断的连阴雨下了半个月,一大半樱桃或坏烂在树上、地上,或烂掉在库房里。 “这可能是上天给我的磨难。所有身家都在里边,我不能气馁,也容不得气馁,只能迎难而上。”崔曦说。 上天也同样眷顾那些有准备、不服输的人。今年,她樱桃园里的樱桃结得又大又稠,前几天的低温,也延缓了樱桃的成熟期,使可采摘的时间更长。同时,她早早地建设了保鲜库,同顺丰快递签订了直销快递协议,使采摘下来的樱桃及早送往全国各地的超市和购买者手中。 樱桃种植园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除平时有一二十人在园区务工外,采摘季节用工可达200人以上,手脚利索的一天可采摘200公斤以上,日收入可达200元以上,纵是手脚不太利索的老人,日均也可挣百元。

    [更多详情]
  • 14 2019-05

    内黄薄皮甜瓜上市早质优价高效益好

    初夏时节瓜果香。5月6日,内黄县亳城乡陈流村村民左报军忙着将采摘的甜瓜装车,看着满车的甜瓜,他笑着说:“我这瓜好,上市也相对早,拉到村头的销售市场上,绝对被客商一抢而空。” 左报军的大棚位于村边,站在他的大棚外,放眼望去全是成排大棚,村里种甜瓜的不在少数。左报军介绍,陈流村耕地面积只有1200亩,但种植大棚甜瓜的就有900多亩,仅他一人就种植了16亩的甜瓜。春种甜瓜秋种菜,一年两茬作物,收入不少。如今,在陈流村的带动下,周边乡镇也掀起了甜瓜种植潮。 左报军的甜瓜大棚外,贴着种植的品种信息,主要品种是省农科院园艺所专家带来的新品种翠玉6号、珍甜18等优质品种。当天由省农科院召开的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设施甜瓜安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观摩会上,来自确山县、通许县等我省甜瓜主产区的众多种植户,拥入左报军的大棚内参观。 “甜瓜植株长势良好,抗病性强,病虫害少。”由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河南农大、安阳市农科院等单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现场调查、品鉴后,省农业农村厅经作站副站长陈彦峰研究员说。专家组的结论显示,大棚内种植的珍甜18和翠玉6号两个甜瓜新品种,中心糖度分别比对照品种高出16.1%和27.7%,中边糖梯度小,品质优良。由于采用多层覆盖、绿色病虫害防控、水肥一体化等多项技术,上市时间提前一周左右,根据目前的市场价格,珍甜18和翠玉6号的亩效益可分别达到1.84万元、1.38万元。 产量品质的双提升,让左报军兴奋不已,他介绍说,秘诀就在于省农科院和安阳市农科院的专家带来的新品种新技术。左报军种植甜瓜10余年,是村里出名的“老把式”,今年初,当省农科院专家建议改过去大水漫灌的传统方式为滴灌,村里许多种植户认为多年的种植方法没问题,而左报军则采用了新技术。 通过示范带动,一批甜瓜新技术让陈流村不少甜瓜种植户尝到了“甜头”。省农科院园艺所西甜瓜专家赵卫星副研究员介绍说,甜瓜产业提质增效,以优质、安全、简约、高效为目标,重在因地引种、因种施策,根据薄皮甜瓜的品种特点,良种良法相配套。为此,省农科院园艺所还联合资环所、植保所等,开展协同攻关,初步建立了可大面积推广的绿色技术集成模式。 除了现场指导、技术培训等,在省农科院参与和指导下,安阳市农科院在陈流村建立起科技服务站,为当地甜瓜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

    [更多详情]
  • 14 2019-05

    南召县:林蚕菌一体化工程念活“致富经”

    位于南召县城郊乡东庄村的万亩柞蚕示范基地,河南三辰菇业有限公司注册5000万元,利用柞蚕养殖轮伐的柞木树枝作为食用菌种植的原料栽培平菌、羊肚菌、牛肝菌等4品种,其中种植袋料香菇13000袋,安置10多名贫困群众在食用菌基地务工,年人均增收10000元以上。 南召县是全国19个柞蚕基地县之一,是全国首家有机柞蚕生产基地县和全国首家“东桑西移”柞蚕试点县。南召县多山地和丘陵,山上长满柞树,全县拥有宜蚕柞坡150万亩,已开发利用的柞坡122万亩,常年柞蚕放养量5000公斤,年产柞蚕茧150万公斤,产量占全省80%以上,素有“召半省”美誉。据统计,2018年全县有12个乡镇、53个贫困村、198户贫困户饲养柞蚕,年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柞蚕养殖成为山区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广泛使用沼气、天燃气、电力生火做饭、驱寒取暖,养殖柞蚕轮伐修剪下来的树枝被丢弃,造成大量柞木资源的浪费。柞木资源是发展食用菌栽培的最佳原料,南召县把这些废弃的资源变废为宝,带动山区群众增收致富。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每年轮伐15万亩柞坡,砍伐的柞木树枝可以种植6000万袋食用菌。林业生产修枝抚育20万亩,可以砍伐柞木树枝2亿斤,能够种植袋料香菇1亿袋。 南召柞蚕是最具地方特色,最适合农村发展,放养周期最短的致富项目。县里把柞蚕养殖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采取政策倾斜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示范基地促动,养殖大户拉动等措施,建成柞蚕生产基地30万亩。南召县城郊乡东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洪其顺,爱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长期慢性病,糖尿病综合征引发双目失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今年春季他在裕达蚕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在柞坡放养12斤蚕籽,除去雇佣零工等生产成本,预计今年收入3-4万元。 在脱贫攻坚中,南召县充分发挥柞坡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实行林蚕菌一体化工程,强力实施“柞蚕振兴计划”,制定3年发展计划和激励机制,通过蚕坡修剪轮伐、森林抚育项目实施等,把蚕坡抚育剩余物作为食用菌栽培的主原料,鼓励贫困户种植香菇、羊肚菌等,实施食用菌产业增收工程。留山镇建成标准化香菇种植大棚123个,年产香菇90万斤,销售额520余万元,纯利润380万元,带动了560人脱贫致富。 在保护林业资源的前提下,南召县把柞蚕产业、食用菌产业链接起来,每年11月到次年1月轮伐修剪柞坡,每年12月到次年4月制作香菇菌棒,4月到6月放养柞蚕,6月到11月生产出鲜香菇,把林业资源保护与柞蚕放养、食用菌种植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称之为林蚕菌一体化工程。 经测算,1个农村劳动力在1年内可以种植1万袋香菇,产鲜香菇2万斤,每斤最低收益3元,可实现产值6万元,扣除生产成本,纯利润2万元。同时,可以养2斤蚕卵,产鲜蚕茧600斤,每斤最低市场价25元,可实现增收15000元,纯利润1万元,1年稳定收入3万元。通过实施林蚕菌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南召县计划在3年内发展香菇1亿袋,实现产值7亿元以上,计划饲养柞蚕50万亩,带动相关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 近年来,南召县开展蚕坡森林抚育改造和荒山点橡,采取留桩放拐、点橡补墩、保持水土、肥坡旺柞、禁止柞坡开荒等措施,加大对柞坡的建设和保护。同时,完善柞蚕良种繁育体系,以“七彩蚕开发、秋柞蚕试养、羊肚菌种植、生态农业旅游观赏”为重点,提高柞蚕养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更多详情]
  • 14 2019-05

    “牧羊夫妻”带领乡亲发“羊”财

    “年轻人有想法就得去行动、去尝试,不要晚上想了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谈起回乡创业的感触,80后小伙韩小龙思绪万千。5月10日,记者来到宜阳县董王庄乡武坟村,见到了这位为梦而舞的小伙子。 韩小龙今年31岁,曾经的贫困户。现在他不仅甩掉了“穷帽”,还得到了乡亲们的信任,年纪轻轻便成为闻名乡里的“创业达人”。 多年前,中专毕业的韩小龙与其他同龄的“大山的孩子们”一样,开启了出山寻梦、追梦、圆梦之旅。干过健身教练,跟过建筑队,为人踏实又肯干,收入水涨船高,还遇到了妻子张亚梅,在城市的生活可谓顺风顺水,但回乡创业的想法却越来越强烈。 2015年,韩小龙回到家乡,花2.3万元买了四十只杂交波尔山羊。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这些羊当年顺利诞下近五十只羊崽,一家人喜出望外。但到了冬天,由于气温过低、环境太差、养殖经验不足,这些羊崽要么被冻死,要么因缺乏营养而病死。祸不单行,母亲生病住院、父亲不堪重负开始精神异常。 “是什么支撑你们在那么难熬的日子里坚持下来的?”面对记者的提问,这对“牧羊夫妻”说得最多的就是感恩和感谢。 “虽然从小目睹爷爷、父亲他们养羊,但他们始终没能带领全家摆脱穷困,仔细分析,是他们的观念、技术、眼界所限。”韩小龙说,“不能只靠老经验老套路盲目干。” “有了失败经历后,小龙就带着我不断通过网络、书籍、请教行家等方式,获取养羊的新经验新方法。”张亚梅说,他们养羊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小羊成活率接近100%,从饲养到防疫保健,从放养到羊圈维护,他们慢慢摸出了门道。 如今,周边养羊户遇到问题便来韩小龙家讨教,他也乐于分享,成了远近闻名的“羊”师傅。与此同时,夫妻俩还立志要做董王庄乡最大的“羊倌”,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目前,“牧羊夫妻”的养羊规模已达200多只,今年已有100只小羊诞生,2018年纯收入5万元,2019年预计收入达10万元以上。韩小龙告诉记者,他正计划着依托政府为创业人才提供的各种政策便利申请贷款,进一步扩大养羊规模。按照目前规模和增长速度计算,未来两三年内,他们的养殖规模将达到1500至2000只。 “干一行就干到精、干到底,等我的养殖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在宜阳县城甚至洛阳开羊肉专卖店,在羊肉深加工方面多考虑。咱这是纯天然的绿色羊肉,很有挖掘潜力。”谈起未来,韩小龙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14 2019-05

    襄城县: “黑土地”焕发新活力

    “村里引进了东北优质黑木耳菌种3万袋,可以吸收贫困户来这里务工,增加收入8000元,预计可实现产值5万元。”5月9日,在襄城县范湖乡台王村塑料大棚前,该村党支部书记刘献勋高兴地给记者介绍,除此之外,村里还发展秋黄瓜种植20亩,采用吸收贫困户入股、在家庭农场务工等方式,带动8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范湖乡是典型的平原农业乡镇,长期以来以小麦、大豆等传统农业种植为主,自然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迟缓。 农业大乡发展经济路在何方?今年4月初,范湖乡新一届领导班子履职后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以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为基础,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工作思路。 4月15日晚7点,在该县“两会”紧张进行的间隙,该乡党委、乡政府召开党政班子扩大会议,安排今年重点进行的10项工作;随后陆续组织35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会计、种植大户、致富能手等,到该县姜庄,山头店等乡镇学习参观食用菌、特色蔬菜种植技术,到鄢陵县花木基地对经济林果、花卉种植等项目进行学习取经,请县农业农村局专家在乡文化大院举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培训会…… 目前,该乡已规划并实施秋黄瓜种植60亩,大蒜种植1000亩,黄蜀葵种植600亩,引进食用菌5万袋,繁殖培育蜡梅160余亩,发展路肩经济,由种植大户带头,积累经验,产生效益,示范引领,逐步形成村村有项目、户户有增收路子。

    [更多详情]
  • 14 2019-05

    宜阳县:小毛驴拉动“扶贫大车”

    “以前农村养驴用来拉小磨,现在咱们养驴拉的可是‘扶贫大车’啊!”5月11日,在宜阳县三乡镇仁村村洛阳昶元星润农牧有限公司,黑毛驴养殖基地经营者冯洪涛这样比喻他的养驴产业。 进入基地,就像进入了一个大花园,面南背北、依山而建的办公区古色古香,院内绿草如茵,办公区下是整齐排列的养殖大棚和饲料仓储库,西面是现代化的沼气发酵池和驴粪加工车间,一群一群的黑毛驴在大棚里优哉游哉地转悠着。 养驴基地是2017年4月建起来的。冯洪涛是土生土长的仁村人,在外务工多年。基地建成运营后,他受邀回乡负责日常管理。据悉,该基地与山东东阿黑毛驴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进行肉驴养殖、繁育、销售,现有存栏黑毛驴近300头,目前有5个养殖大棚,今年年底,黑毛驴数量将达1000头左右。 冯洪涛介绍说,他们采用的是全生态种养模式,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养殖废水及排泄物均排入沼气池进行再利用,沼渣、沼液用作牧草种植所需肥料。2019年基地和农户签订合同,流转土地2000亩,用来发展谷子种植,机械化的土地耕作、收获由公司负责,谷子归农户,秸秆作为基地毛驴的草料,秸秆回收能让每户贫困户每年增收1200元,这样可带动3个村的600户群众脱贫。 目前,基地探索了扶贫资金入股给贫困户分红、“扶贫养驴场+就业”等不同扶贫模式,让仁村村11名贫困户在基地务工,全镇100户贫困户通过分红实现增收,冯洪涛说:“咱这小毛驴驮起了脱贫重担,养殖场能给每人每年分红600元,加上务工收入,大伙儿脱贫不再发愁。” “下一步将结合三乡丰厚的旅游资源,将基地发展和旅游休闲有机结合起来,开发驴产品,做足驴文章,让黑毛驴养殖基地成为三乡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极,成为宜阳休闲农业发展的一张新名片。”冯洪涛这样描绘基地的发展前景。

    [更多详情]
  • 14 2019-05

    正阳县蔬菜大棚里来了“电管家”

    “有了电力保障,我可以随时抽水浇灌,利用电动卷帘机调整大棚温度,春天大棚蔬菜长得比夏天还要好,这一批蔬菜又能卖个好价钱!”5月11日,正阳县彭桥乡何庄村菜农张大爷面对着丰收在即的蔬菜,对正在棚内检查用电设施的两名供电员说道。 近年来,正阳县大力扶持新型农业,推广大棚种植蔬菜,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同时,也丰富了居民的餐桌。针对春末夏初,季节更替蔬菜大棚用电需求增多等情况,国网正阳县供电公司细化措施,延伸渠道,按照“属地管理、全面覆盖”的原则,建立定人、定点、定责服务机制,主动了解客户需求,采取上门服务,帮助客户优化用电方案,细化保障措施,对蔬菜大棚的供电线路及老化插座开关、漏电保护器等用电设施进行检查更换,对个别大棚内的“地爬线”“蛛网线”等私拉乱接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彻底消除用电隐患。同时,该公司员工向菜农介绍大棚安全用电的要点、重点及触电急救技巧,手把手指导他们正确使用电力设备,提高菜农安全用电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他们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合法用电,全力做好菜农“电管家”。

    [更多详情]
  • 14 2019-05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将更规范

    近年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快速发展,在促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渔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个别地区和从业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出现稻渔综合种养沟坑面积过大、种养环境不达标、稻米产量偏低、产品抽检不合格等情况。 因此,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规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地开展全面摸底调查,对沟坑占比超过标准上限,种养环境、水稻亩产量或产品质量安全不达标等问题抓紧整改。 开展全面摸底调查对存在问题抓紧整改 通知要求,各地要加强对稻渔综合种养主体的管理,按照技术指标和要求,沟坑占比不超过总种养面积的10%,水稻平原地区亩产量不低于500公斤、丘陵山区亩产量不低于当地水稻单作平均单产,对本省(区、市)稻渔综合种养产地和产品开展全面摸底调查。对存在沟坑占比超过标准上限,种养环境、水稻亩产量或产品质量安全不达标等问题的,要抓紧进行整改。 “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严格控制沟坑占比和水稻产量 通知明确,各地要对近期拟发展的稻渔综合种养主体加强指导和监督,以“稳粮增收”为根本前提,以“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为基本原则,对沟坑占比和水稻产量等指标进行严格控制。 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要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开展相应措施,确保新上的稻渔综合种养主体在沟坑占比、种养环境、水稻产量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符合要求。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达标示范区将实施退出机制 通知要求,各地要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已创建的省、市级示范区要加强动态管理,实施退出机制,对于达不到标准的示范区,省级渔业主管部门要及时取消其称号。 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本区域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现状和潜力空间,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积极有序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 加强支持引导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通知指出,各地要积极争取政府及发改、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将稻渔综合种养纳入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扶贫开发等政策支持范围。充分发挥科研高校推广机构作用,广泛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 积极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水产品和区域公共产品品牌,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与美食餐饮、特色民宿、渔事体验、休闲垂钓和科普教育等旅游业态充分融合,提升稻渔综合种养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更多详情]
  • 14 2019-05

    商丘全面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做好“农业强”文章

    农业,一直以来都是商丘的财富、商丘的优势、商丘的品牌。长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40亿斤以上,永城面粉、夏邑食用菌、柘城三樱椒、宁陵金顶谢花酥梨、民权河蟹、梁园代庄草莓等享誉全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商丘农业发展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囤满仓盈的朴素期待上,按照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提出的推动实现从农业大市到农业强市的转变,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乘乡村振兴的东风,全面加快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全面加快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效益推进,做好“农业强”文章,商丘正当其时。 做好“农业强”文章,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商丘作为河南的粮食主产区、国家粮食安全核心区,要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要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充分利用好这几年我市水利等综合配套设施打下的良好基础,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粮食生产插上现代化翅膀。 做好“农业强”文章,要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些年,我市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特色农产品也有了一些品牌,但总的看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现象依然存在。我们必须立足商丘实际,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把种养结构调优、加工能力调强、经营规模调大、产业链条调长,筑牢大粮仓、丰富大厨房、做优大餐桌,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要围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将宁陵酥梨、柘城三樱椒、夏邑西瓜和食用菌、虞城花卉和荠荠菜等打造成享誉全国的区域性农产品公用知名品牌。要坚持以品牌打开大市场,以品牌带动上下游,大力发展一批“三品一标”农产品和一批“一村一品村镇”,注重发现挖掘资源,升级“老字号”、开发“原字号”、培育“新字号”,打造更多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 做好“农业强”文章,要大力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一度是许多农民的苦恼。现在,把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再到农产品加工企业干活或者依靠旅游资源搞农家乐,又让很多农民感觉到农村挣钱其实也很轻松。推动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更多农民感受到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才能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开发培育出高品质种植、养殖农产品和深加工食品、用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企带户、村企共建,把城市、乡村、农民都纳入产业链,让农民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猎猎旗帜下,大家一起脚踏实地、辛勤耕耘,建设农业强市的美好图景一定会变成现实。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