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4 2019-05

    农机全程无人作业改变传统农业生产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最近东北地区的春耕正在进行中,农户们都在田间地头忙活。但黑龙江省的红卫农场却上演着一场“无人驾驶”的春耕“总动员”。 以前,从整地翻地到最后的播种浇水,全程都离不开农民辛勤的劳作,但是在红卫农场,无人驾驶平地机、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驾驶喷雾机等“无人操作”的农机,却让春耕变成了一场不需要任何劳动力的机器人大秀。 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一台台拖拉机正在田间地头穿梭,上前一看,咦!拖拉机里竟然没有人!最近几天,如果您在东北的农场看到这种奇景,一定不要惊讶,这不是什么惊悚片,而是“无人驾驶”的农机正在工作。 这些无人驾驶的拖拉机自带导航系统,可以连接北斗卫星,为拖拉机规划线路。同时,拖拉机装有传感器和控制器。其中,控制器可以自动发出指令控制拖拉机前进、转弯;传感器可以让拖拉机变得特别灵敏,如果有障碍物,可以轻松识别出来。 有了导航系统、控制器和传感器,无人驾驶拖拉机的核心技术就基本完善,之后的工作,就是在拖拉机之上加装其它硬件设施。因此,短短几年,无人驾驶的翻地机、插秧机、喷雾机纷纷开进了农民的田地里。有了这些无人驾驶机械,打造一家“无人”农场,基本不是梦! 最近,在农业农村部的支持下,2019年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实验在黑龙江省的红卫农场启动。实验伊始,6台无人驾驶的插秧机就开进了水田。插秧机带着装好的秧苗盘,在水田里来回走了一圈,一大片水稻苗就插好了。既省时间,还省人力。 红卫农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以前一辆插秧机除了需要一名驾驶员,还需要两个人站在机器两侧,避免秧苗盘摆歪。现在,无人驾驶插秧机,不仅不用驾驶员了,就连检查秧苗盘的工作人员也不需要了,每次作业只需要一名工作人员提前把秧苗摆进盘子里,其它工作由机器全部完成。 这两年,通过实地操作,无人驾驶农机已经向大家证实了自己的实力,不得不承认,在一些农业工作中,机器定位、智能控制确实要比人类自己操作更加精准。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国外农机发展已到了智能化阶段,而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我国传统农业作业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也在加速推进中。 类似的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实验在2018年春耕时就已经出现,当时不少地方启动了无人农场的相关实验。2018年秋收之时,江苏等地进行了“无人驾驶”农机的收割实验。据了解,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实验将持续到2025年,再过不久,无人驾驶的施肥机、打药机等也会陆续出现在平原地区的农场里。到2020年,这些无人驾驶农机会慢慢走向商业化。或许有一天,农民朋友逛逛农资市场,就能买回一台称心如意的无人驾驶农机。

    [更多详情]
  • 13 2019-05

    河南鲁山:探索蓝莓产业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在这儿干活也不累,一天能挣60元钱,离家近,还能照看家里,真是不错。”近日,河南平顶山鲁山县库区乡栗村蓝莓种植基地正在育苗的贫困户刘二妮高兴地说。笔者看到,该种植基地内,工人们有的正在育苗,有的正在装车运送蓝莓苗,有的在大棚察看管理已挂果的蓝莓,一派繁忙景象。 据该村支部书记郭新安介绍,这里的大棚蓝莓项目是2018年河南省扶持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总投资120万元,总占地25亩,建设大棚8座,大棚占地面积9100平方米。大棚建成后租赁给公司经营,后期育苗、种植、管理、销售都由公司负责,公司每年给村上5万元租赁费用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现在基地种植蓝莓15亩,种植盆栽蓝莓7000余棵,平时有20至30名村民在基地务工。大棚蓝莓比普通露天蓝莓提前15天左右上市,价格比普通蓝莓贵一倍多。”正在大棚内观测温度的该基地负责人刘胜民告诉笔者。 据了解,该乡为发展壮大带贫产业,积极探索蓝莓发展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除了栗村大棚蓝莓项目外,利用省扶持资金160万元在搬走岭村投资新建68亩大棚,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为使贫困户有长久固定的收益,该乡试行了“贫困户半亩蓝莓计划”,通过自愿方式在全乡选取200户贫困户,集中连片流转土地新建100亩蓝莓种植园,项目由平顶山市亦源实业有限公司按照土地托管模式进行管理,负责土地流转、资金投入、技术服务、统一销售。贫困户用享受到的到户增收等奖补资金作为项目投入,可长期收益,确保贫困户实现持续稳定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目前,该乡已发展蓝莓种植3480亩,带动了广大群众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13 2019-05

    新安大樱桃新鲜上市

    5月11日,新安县磁涧镇礼河村村民张金玲在樱桃市场销售大樱桃。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发展大樱桃,今年,进入采摘期的5000余亩大樱桃喜获丰收,亩均纯收入达7000余元。

    [更多详情]
  • 13 2019-05

    罗山县:农技服务送到田间

    5月8日,在罗山县庙仙乡邢桥村花生种植农户的田地里,农技人员正现场讲解花生耕种技术,帮助种植农户提升花生种植田间的管理水平。 据了解,今年以来,该乡把发展壮大花生种植产业作为富民强乡的重要举措,加大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帮助种植农户协调资金,落实花生种植奖补政策,开展花生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推动花生机械化耕作。 该乡多次举办花生种植技术培训班、花生机械化作业现场会,着力培养花生种植专业人才。实行乡农技人员包田到户责任制,聘请县农业专家驻村蹲点,实地开展技术指导、新品种推广,把农业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为花生丰产丰收打牢基础。 截至目前,已落实花生种植面积3050亩,建立500亩花生示范基地1个,新增百亩以上规模花生种植户11户。举办花生技术培训班、现场会7场次,参训群众300余人次。

    [更多详情]
  • 13 2019-05

    襄城县颍阳镇大力调整种植结构促农增收致富

    “这里的花儿好漂亮,我在深圳都没有见过这么多的花儿,太喜欢这里了!”5月7日,一直生活在深圳的刘恩喆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襄城县颍阳镇大路吴村,她们听老乡介绍说这边的花漂亮,所以回老家的时候就特意来看看。 近年来,颍阳镇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逐步引种莲藕、香菇、花卉、生姜、大棚草莓等特色高效作物,经济效益翻番。许多贫困户和村民闲暇时能够到附近的地里干活,极大地带动了村内的富余劳动力,目前,种植特色高效作物,已成为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芍药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也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花卉之一,与牡丹花不相上下,有“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的说法。芍药花的根是一种中药材,叫白芍,有补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降阴的功效。 2014年,村民马全亮的儿子在外地看到很多人种植芍药,他觉得这是一个发家致富的新途径,便回家说服父亲种植。想要有好的收益,必须大规模种植,但最大的难题就是租地,上百亩地租下来并不是一句话的事儿。村主任焦学旺得知此事后,大力支持,通过各种协调,最终帮马全亮顺利地租下97亩地,开始了他的芍药种植之路。 “这个芍药比较好成活,我从安徽批发的芍药苗,挖坑、施肥、栽苗,一年施一次肥就行,平时只需要浇浇水,除除草。一株芍药根有2~3斤,市场价5~6元一斤,一般四年可以收获一次,一亩地平均有一万多元的利润。”看着即将大获丰收的芍药地,马全亮很是开心。 村头的19亩芍药,是焦学旺特意让马全亮留下来让游客和村民观赏的,芍药花的花期为半个月,花开时特别漂亮,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花落之后其根部可作为药材,就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目前,马全亮其他的78亩芍药花为了保证根部营养,已经全部用机器切割了花朵,待几天后市场情况较好,便会有专人来收芍药根。 “我这几年有机会了就来地里干活,由于我身体的原因,他们都让我干一些比较轻松的工作,浇浇水、施施肥,干一天能收入50块钱。如果可以的话,明年我也愿意种植一些。”脱贫户马金明告诉记者。 “芍药花既可以观赏又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收益要比种粮食高很多,而且村民还能到地里除草、浇水,干干杂活挣些钱,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焦学旺介绍,下一步村里会扩大芍药的种植面积,进行连片种植,计划明年种植200~300亩芍药花,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其中,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奔小康。 大路吴村的芍药花是颍阳镇优化产业结构的一个新样本,近年来,颍阳镇大力调整种植结构,通过芍药花、白术、金银花等的成功种植模式,正逐步引进其他特色高效作物种植,与烟叶合理轮作,不仅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更多详情]
  • 13 2019-05

    新县: “红土地”里种出“金瓜果”

    日前,在新县千斤乡娘湾村的吊瓜基地中,绿油油的吊瓜藤爬满了支架。64岁的强农吊瓜合作社负责人张庆金正忙着给瓜除草、剪蔓。 说起张庆金,周边十里八乡人人皆知。这个身有残疾的勤奋农民,不仅靠着种植吊瓜从土里刨出“金疙瘩”,还带着65户贫困户一起脱贫增收,先后荣获“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奉献奖”“新县扶贫模范”“新县劳动模范”等殊荣。 张庆金初中没毕业就四处务工,因为身体不便,收入微薄。2009年,一档介绍吊瓜种植的电视节目让他眼前一亮,于是他一路奔波到江西省武陵县拜师学艺,回来后,就在自家责任田里开始种吊瓜,没想到2亩地一年净赚1万多元。从此他便与吊瓜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0年,他注册成立强农吊瓜合作社,流转本村500亩荒地一门心思种吊瓜。看到周围的贫困乡亲,张庆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一方面找来贫困群众在合作社务工增收,一方面向有种植意愿的乡亲免费提供技术培训。 在张庆金的带动下,如今千斤乡吊瓜种植专业户已达32户,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带动300多人就业。

    [更多详情]
  • 13 2019-05

    淮滨 :“番茄树”上结出脱贫果

    淮滨县绿博蔬菜种植基地,去年从中科院引进番茄新品种“番茄树”,植株可达1.8米高,亩产番茄1.5万斤,每亩净利润达2万元。该基地种植35亩番茄大棚,可带动周边6个行政村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图为6月24日,谷堆乡朱湾村低保贫困户陈翠柳和大伙一起,正在基地摘番茄。

    [更多详情]
  • 13 2019-05

    鲁山兄弟齐心办厂 年购销辛夷花蕾800吨带脱贫

    5月8日,河南平顶山鲁山县四棵树乡土楼村村民郭良顷在自家院子的简易车间里指导着村民对堆积如山的辛夷花蕾进行分拣。“我在家干点杂活儿,不是我那俩孩儿依托电商跑业务,我家也不敢把鲁山、南召产的辛夷都收到这儿。”郭良顷对笔者说。 郭良顷的两个儿子郭春青、郭青坡是土楼村的“名人”。受郭良顷影响,兄弟俩数年前就开始买卖辛夷花蕾等中草药。小有积蓄后,他们在自家院子内建起简易工厂,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和鲁山天地网农业有限公司,常年批量收购本县及邻县南召盛产的辛夷、丹参、连翘等药材,今年仅辛夷花蕾就收购了800吨。对收购来的药材,兄弟俩雇佣村民进行分选、烘干,成品不仅批发给制药厂,也通过电商渠道零售,大量远销到了国外。 土楼村党支部书记宋国介绍,为便于采摘,郭氏兄弟还帮助辛夷种植户对树木进行矮化改良。一直以来,他们的中药材购销生意十分红火,常年用工达10余人,季节性用工人数最多时达60余户,直接带动全县1000余户贫困群众从事辛夷采摘。目前,郭氏兄弟正想法对门前道路进行改造,新建一处标准化车间进行扩大再生产,以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13 2019-05

    河南许昌:改“田”换地 沃野生金

    一个种粮大户,种地一年能挣多少钱? 5月9日,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农民赵保献站在丰收在望的麦田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承包的3000多亩土地,扣除各项投入,一年纯收入在150万元以上。 是什么样的“神奇”力量,让赵保献从普通农民变成种粮大户? 高标准 农田沃野生金 站在陈曹乡10万亩高标准农田里举目四望,一眼望不到头的绿色田野绿意葱茏,生机盎然。 阳光下,陈曹乡尚庄村村民尚水旺拿出一张卡,在通电机井上一刷,一个臂长300米、自带轮胎的全自动喷灌机缓缓移动,将一串串细密的水雾均匀地喷洒到小麦上。走进田间,他弯腰细看小麦长势,笑眯眯地告诉记者:“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种了一辈子地的尚水旺,做梦都想不到这片“靠天吃饭”的内涝盐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大粮仓。“就拿种小麦来说,以前好年景每亩产量也不到400公斤,现在能达到550公斤。”他说。 许昌市副市长楚雷介绍,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许昌市近年来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实现了田网、渠网、路网、林网、电网“五网”配套,为传统农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许昌市已建成了7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是全国平原井灌区连片规模最大、技术集成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示范区项目实施后,平均每亩可带动农民增收600元以上。 高水平 管理点石成金 今春小麦拔节孕穗期,尚庄村“田把式”赵水才通过手机打开“测土配方施肥微信服务平台”,很快查到了自家田地的土壤肥力指标及科学施肥建议:增磷、补钾、控氮。这次,他将氮肥的施用量比往常减少了23%。 “种庄稼也得精细化,要科学施肥、均衡施肥,缺啥补啥。”赵水才说,“给庄稼施肥也要上‘营养餐’。” 建安区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李保明介绍,建安区目前已普及了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化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大幅减少,不仅提前实现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而且使农户亩均增收80至150元。 与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相比,示范区用水量实现了“负增长”。遍布田间地头的中心支轴式喷灌机,通过自动测墒、视频监控等信息化管理系统,能根据苗情、旱情自动调节水量,对庄稼进行精准喷灌。“过去浇地是大水漫灌,费力、费水、费电、费钱,现在浇一亩地能节水25立方米,节省45元以上。”尚水旺说,“我种了一辈子地,过去只能说是‘浇地’,现在才是‘浇庄稼’。” 陈曹乡党委书记白笑辉说,为实现高标准农田高效利用,示范区推广了“统一选用良种、统一整地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机械收获”的精细化种植模式,集成技术推广覆盖率达100%,有效扭转了以往耕地质量偏低、生态环境退化等不利因素,使规模、高效、绿色、“智慧”成了示范区农田的新底色。 新时代 农民市场淘金 当许昌市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开始建设时,赵保献就觉得,这里一定能成为农民的“金矿”。 他说:“原来农户都是单干,零零碎碎的不成规模,但现在示范区内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特别适合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作业。” 看准了这一契机,赵保献果断承包了3000多亩土地,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像赵保献一样,很多农民也开始在高标准农田中大显身手。5月10日,记者走进建安区子荣农机专业合作社,只见数千平方米的机库内,收割机、喷灌机、无人植保机、粮食烘干机等各种农业机械设备一应俱全,仿佛一个小型的农机博览会。去年,合作社总收入达400多万元。 在这些农业机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架无人植保机。合作社理事长万子荣说,他的农机合作社可以提供播种、收割、烘干、秸秆还田和病虫害防治“一条龙”服务,为种粮大户保驾护航。“像这些无人植保机,一天能为700亩地喷洒农药,一架无人机相当于70个劳动力。” 像这样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建安区目前共有300多人,推进土地流转47万亩,人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 “这说明农业也是个有奔头儿的产业。”万子荣自豪地说。

    [更多详情]
  • 13 2019-05

    河南省11部门联合打击占用挪用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行为

    记者从河南省财政厅获悉,河南省财政厅联合河南省民政厅、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1个部门,自4月30日至9月30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专项治理,斩断伸向惠民惠农尤其是扶贫资金的“黑手”。 据介绍,“一卡通”是指财政补贴资金通过直接汇入受益群众专门开设的银行卡、存折的发放方式。河南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专项治理范围主要为2017—2018年中央、省、市、县各类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不含城乡居民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和教育类资金)“一卡通”管理情况和资金管理使用发放情况,重大事项可以追溯至以前年度。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