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7 2023-08

    “三零”创建点亮“平安法治星”

        “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鹤壁市淇滨区金山街道将“三零”创建和“平安法治星”创建深度整合,通过网格管理、党员联户、干部包片,建立乡村组三级调解组织,排查各类矛盾纠纷86起,已调解化解85起;发挥网格员“六员”作用,通过微信群、广播等开展广泛宣传,对“九小”场所、燃气等重点行业,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发挥“人防+技防”双重保障,26个巡逻队不间断巡逻,实实在在地将“三零”创建的“辛苦指数”转化为群众的“平安指数”和“幸福指数”。

    [更多详情]
  • 17 2023-08

    人居环境整治刷新乡村颜值

       博爱县清化镇街道南朱营村认真践行“乡村要振兴,环境要提升”理念,组织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在整治活动中,该村重点对道路沿线、河道沟渠、房前屋后进行了清理,做到了无卫生死角、无脏乱现象,全力营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更多详情]
  • 17 2023-08

    产业带动让乡村“强富美”

        武陟县西陶镇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根基,通过实施资源撬动、产业拉动等多种主体参与的融合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强、乡村美、村民富的发展之路。该镇先后对接10余家企业,上马产业项目28个,投入衔接资金1600余万元,年收益130余万元。

    [更多详情]
  • 17 2023-08

    驻村帮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沁阳市常平乡组织驻村工作队成员、帮扶责任人走访入户,详细询问村民家庭成员就业、主要收入来源、学生就学、看病就医等情况。同时,向村民宣传各项政策,坚定不移地把帮扶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添砖加瓦。

    [更多详情]
  • 17 2023-08

    唱响奋斗主旋律 水库渔业争先锋

        “洛阳帝脉,天地之中。百里南门,嵩州要冲。”随着《陆浑赋》吟诵者雄浑的声音响起,8月8日,陆浑景区旌旗招展、人潮涌动,洛阳陆浑水库第八届开渔节正式拉开序幕。     陆浑水库位于黄河支流伊河流域,水面5万亩,是国家大型水库,有“洛阳南湖”“中原红海湾”之称。陆浑水库有“三宝”,鳙鱼、银鱼、伊河鲂,其中伊河鲂是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挖掘出来的土著水产新品种,近年来伊河鲂的人工养殖和繁育技术日益成熟。现在伊河鲂有两个保种基地,分别位于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基地和洛阳嵩县陆浑鱼种厂。这两个保种基地,同时也是国家淡水水产种质资源库黄河流域种质资源分库的保存基地,目前保存有2龄以上亲本800尾,每年繁育苗种200万~1000万尾不等,主要用于陆浑水库的增殖放流。     洛阳市按照《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实施方案(2021-2023年)》和《第一次河南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实施方案(2021-2023年)》的要求和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以摸清水产种质资源家底。在普查过程中,各县(区)统一工作牌和工作服务、统一培训、统一流程、统一录入、统一审核,确保了普查质量。洛阳市有两个省级良种场,分别为嵩县陆浑鱼种厂和洛阳市恒瑞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其中洛阳市恒瑞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2022年新增的省级良种场,同时也是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的示范点之一。     多年以来,洛阳陆浑盈源渔业有限公司依托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水库渔业科技服务专家团队,以“保水”“洁水”为主线,科学合理发展水产养殖。全面实施“保水渔业”工程,重点开展鲢鱼、鳙鱼、银鱼等鱼类组合、科学放流,实现了“以鱼控水”“以鱼控藻”,确保陆浑水库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水库水环境和水库产品品质都有明显的提高,有机鱼产量连续多年稳增,达到1300吨,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提升”。该公司在打造生态渔业养殖模式的同时,通过举办“洛阳陆浑开渔节”“陆浑杯垂钓大赛”“陆浑说渔”等系列活动,强化“陆浑”品牌塑造。国家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的创建成功,为嵩县又添一张靓丽的“国字号”名片,对于陆浑渔业的规范生产、品牌塑造也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更多详情]
  • 17 2023-08

    小村唱大戏 农民过戏瘾

         “宋世杰去告状直奔大道,掖袍巾甩大步去拜法标,杨素贞来告状冤仇不小,恨顾读受了贿颠倒律条……”8月13日晚,华灯初上,洛阳市孟津区麻屯镇上河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上河村“快乐星期天”之戏曲演出正激情开唱,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这段唱词节选自《宋世杰告状》,演唱者是年过七旬、出身戏曲世家的李金兰老师。她自幼喜欢唱戏,年轻时是戏班的台柱子,嫁到上河村后,成了村里的文艺骨干,受到十里八乡群众的喜爱。     当晚,李金兰等十多名戏曲爱好者受上河村之邀,来到新落成的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为群众献上了一场戏曲盛宴。从《小仓娃》唱到《洛阳话》,又从《风雪配》唱到《陈三两》,广场就是舞台,乡亲就是观众,演员倾情演出,观众热情高涨。     听说唱大戏,村民们从四面八方拥来,道路两边停满了三轮车、摩托车,有人搬来小马扎、小板凳,还有站着的、蹲着的。     据了解,当晚演出的业余戏曲演出队,由包括5名上河村村民在内的近20名戏曲爱好者组成,年龄跨度从30多岁至70多岁。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上河村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内外兼修打造和美乡村。     今年夏季,继该村“银河湾文旅康养项目”启动后,道路“白改黑”、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提升、集中互助养老服务站改造等项目陆续竣工。     此外,随着一批小游园、小广场等休闲场地的完善,该村的文艺活力被不断激发,锣鼓、唢呐、歌舞、戏曲等活动场次逐渐增加,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更多详情]
  • 17 2023-08

    宜阳县120个老旧小区颜值提升

        “以前一到下班、放学时,路就堵成了一锅粥,到了下雨天,路上污水横流,根本没法出门。现在好了,道路平整宽阔、排水顺畅,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再也不用为出行发愁了!”8月15日,在宜阳县城关镇人民南路社区居住了20多年的张留柱老人感慨地说。     发生在张留柱身边的改变,是宜阳县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重大民生工程的缩影。截至2022年年底,宜阳县投资1.9亿元,改造了120个老旧小区,改造面积42万平方米,惠及居民4000余户。     老旧小区改造,好事如何办好?宜阳县将老旧小区改造列入年度十大民生实事,在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并对改造项目实施全过程全周期监管。     宜阳县按照“位置相邻、邻里相望、文化相连、生活相关”的原则,将相邻的独立小区、分散楼栋与周边区域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改造、统一管理。2022年,把76个老旧小区整合为人民南路片区等4个“15分钟品质生活大社区”,打通了片区内循环,整体提升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服务配套。     做靓“面子”,更要做实“里子”。宜阳县完善“硬设施”,新增停车棚、安装充电桩、建设小花园,系统谋划雨污分流、道路硬化等改造项目;优化“软服务”,建成邻里中心、“乐养居”,提供优质暖心服务,安装智能门禁系统,给居民带来了安全感。

    [更多详情]
  • 17 2023-08

    洋弟子体验太极文化

        8月14日,在温县陈家沟,拳师指导外籍学员习练太极拳。近日,由商务部主办、河南工业大学承办的“陈氏太极拳培训班”走进太极拳发源地——温县陈家沟,开展为期三十天的集训交流活动。来自突尼斯、土耳其、尼泊尔、毛里求斯等国家的23名学员,通过参加现场教学、专题讲座和研讨交流等形式,体验陈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及文化内涵,感受中国武术文化的魅力。

    [更多详情]
  • 17 2023-08

    野生中药材购销两旺

          “野生柴胡收购的话多少钱一斤?”“35块!”8月12日傍晚,位于安阳市龙安区马家乡的马家老二中药材购销店门前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他们都是前来出售中药材的附近群众。     他们出售的中药材,种类各不相同,有酸枣、柏子、槐米等。过秤、算钱、结账,店员们忙得不亦乐乎,结过账的村民手里拿着钱,笑眯眯地清点着。     “这不,我去地里干活,回来的时候看到路边有几棵酸枣树,就摘了些,卖了50多块钱。”马家村村民马四贵高兴地说,“俺们这儿酸枣树漫山遍野到处都是,一斤酸枣收购价5块钱。除了酸枣,山上还有柏子、柴胡……”     马家老二中药材购销店负责人,名叫马学亮。他介绍说:“过去,老百姓就是采摘到这些中药材,也卖不出去,找不到销路。现在,老百姓方便多了,拿到我这里出售,货款随来随结,一天挣个一二百元是常事。”     “目前是收购酸枣、柏子的旺季,我这里一天走货一二十吨,交易额十四五万元。此外,还收购蒲公英、杏核、茜草等30多种中药材。”马学亮说,“这些野生中药材是我们这儿的特产,药用价值很高,销路很广。”     在为家乡特产找到销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马家老二中药材购销店还拓宽了村民们的就业门路。在马学亮的店里,有七八名马家村村民常年务工,负责打理店铺、筛选药材、药材晾晒等工作。     “俺在学亮的中药材购销店帮忙,每月能赚1200多块钱,还不误种地、做饭、接送小孩上学。”马家村村民邢秀平高兴地说。     “下一步,我准备增加设备,对中药材进行深加工,这样既能拓宽销路又能提高效益。销路宽了、效益增了,我们就可以提高收购价格,让群众获得更大的收益,让家乡的中药材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马学亮说道。

    [更多详情]
  • 17 2023-08

    头雁领航 群雁齐飞

        8月14日,走进濮阳市青恒箱包有限责任公司,只见工人们在干净明亮的厂房内裁剪、缝制、包装、检验,各道工序环环相扣,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我们通过实施雁阵工程,吸引在外人才王毓会返乡创业,创办青恒箱包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人均月收入4000元,让群众实现了楼上安居、楼下乐业。”范县辛庄镇党委组织委员王鑫介绍说。     这是范县实施雁阵工程吸引人才返乡创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范县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聚焦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念好引、育、用“三字诀”,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具体工作中,范县唱响引才“主旋律”,依事择人引进一批,引导城乡规划、农林畜牧等专业性强的人才流向基层;依托乡情回引一批,创新开展“乡贤回归”等活动,吸引在外本土人才建设家乡;精准定向培养一批,定向培养师范、全科医生、水利、农业等专业的特岗生。     同时,该县还挥动育才“指挥棒”,加大乡土实用人才培育,将广大农村地区的主力军转变为会种植、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结合“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累计培育各类农村实用人才4300余人;实施乡土人才“十百千”工程,采取“党支部+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支持乡土人才创办领办企业(项目),发挥“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经验技术优势。     此外,该县还注重敲好用才“定音鼓”,完善“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为人才搭台子、扶梯子、铺路子,加大资金、政策等扶持力度,打造良好的用才留才环境。构建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依托本地特色资源、优势产业,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龙头企业创建、建设农业产业园等形式,加快创业载体建设。     截至目前,范县培育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27家,有112名乡土人才当选各级“两代表一委员”,392名乡土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