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30 2018-11

    河南正阳:小花生撬动农机市场

    “孩子们都在外地打工,年年到了收花生时,咱为没劳力发愁,今年咱县生产了这种大型自走式花生捡拾摘果机,地里开一趟,花生就收到袋子里了,再也不愁种植花生收着难了。”今年秋收时节,正在使用自走式花生捡拾摘果机收花生的河南省正阳县熊寨镇崔庄村村民刘三花高兴地说。 正阳县是全国花生种植大县,常年花生种植面积保持在170万亩以上,总产53万吨以上,被誉为“中国花生之都”。正阳县农业局负责人说,今年由于人努力、天帮忙,正阳花生又是一个丰收年。 在正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记者看到了花生机械收获的景象。“一天大概能收100多亩,而且一个人就能办到,速度也相当快。”看到来回穿梭的花生收获机把花生连根拔起,种植户张小保高兴地说,除了收获机,他还购买了摘果机,一收一摘衔接紧凑,效率自然就高,“现在摘果机速度也相当快,一天摘五六十亩花生不费劲儿。花生种植全程机械化,把过去的‘三秋忙’,变成了现在的‘三秋闲’,咱农民个个笑意写在脸上。” 近年来,正阳县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正阳花生这一优势产业,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把小花生做出了大文章。2017年9月,正阳县被农业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县,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花生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农业现代产业园。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花生良种繁育基地。同时,该县花生加工产业集群被评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正阳花生”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6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创建试点之一。 “看着正阳种花生的多了,遇到地干农民收花生难,我们就开始研究花生铲挖机,这个比人工用锹挖快多了,很受农民欢迎。后来,随着花生种植面积扩大,我们开始围绕花生的种植、收获、摘果、剥壳、花生米精选等,研究生产了多功能播种机、固定式花生摘果机、移动式花生摘果机、花生捡拾摘果机等。”正阳县豫丰农机生产公司负责人蒋庆程介绍。 早在1984年,正阳人就发明了花生剥壳机,群众开始把花生果剥壳加工成花生米出售。由于当时的花生剥壳机都是小型的,剥壳净率达不到要求,加工的花生米破损率高、品相不好,卖不上价钱。2001年以后,一些农机生产企业研发的大型花生剥壳机开始投放市场,2008年基本取代了小型花生剥壳机。2009年,又发明了花生清选机,可以进行五层清选和六层清选,作业效率分别为3000公斤/小时和5000公斤/小时。 2015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科院院长张新友等专家的指导下,正阳县推广应用了以机械化为主的机械起垄种植、机械配方施肥、机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高产高效无公害栽培集成技术模式,全县花生种植收获机械化程度达到100%。2016年,正阳县成为河南省首批命名的“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正阳县还把加快花生机械化生产作为主攻方向,实现了由人工耕作向全程机械化的跨越,全县花生机械生产企业已发展到38家,获得国家专利109项,产品涵盖种植、收获、摘果、加工等各个环节,其中11家企业生产的8类17种花生机械进入国家农机产品补贴目录。打造出了2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机械制造产业园,园区入驻花生机械生产企业38家。企业研发生产的花生多功能播种机、固定式花生摘果机、移动式花生摘果机、花生捡拾摘果机等20多个系列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卖到了世界各地。 一颗普通的小花生,融合了一二三产业发展,撬动了大市场。机械化播种及机械化收获、脱粒、精选加工,也拉长了正阳县花生生产的增值链条。 “全县现有各类花生机械16.54万台,其中99%的花生生产机械是自主研发生产的。”正阳县农机局负责人介绍,仅去年一年,正阳县就研发、引进了12种自走式花生联合收获机和分段式花生收获机4880多台、大中型多功能花生播种机3000多台,应用于大田生产,并选出应用效果好的农机,在花生播种、收获等关键农时,召开现场会、举办花生收获机械比赛,向农民推广先进的机械设备。 随着花生产业的发展,正阳县花生生产从种植、收获到初加工已形成了完整的机械化生产链,花生生产机械保有量、花生机收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据介绍,目前正阳花生收获期由原来的45天缩短为现在的一个星期左右,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更多详情]
  • 29 2018-11

    泌阳县:蜂箱里酿就“致富经”

    “目前我们村发展养殖户20多家100多箱蜜蜂,保守算,一箱蜜蜂能挣1000元左右,一年下来仅此一项能实现增收10多万元。”在泌阳县象河镇陈平村采访时,村支书曹来川高兴地算起了“甜蜜账”。 象河镇地处山区,境内森林资源丰富,以荆条、槐花、桃、梨、桔梗、野玫瑰等为主的蜜源植物达300余种,蜜蜂采花资源充足且范围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该村扶贫干部顺势利导,鼓励贫困户在房前屋后、林中空闲地养殖蜜蜂,如今村里贫困户靠养蜂逐渐富裕起来。 “养殖蜜蜂绿色环保无污染,不与粮果争农田、不与畜禽争饲料,而且不占劳动力,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致富好项目。”该村包村干部段志轩介绍。 如何真正实现“靠山吃山”,让群众发家致富,该村立足资源优势,开展旅游开发、生态养殖、林果和中草药种植等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好文章。 “今年俺家产了2100多斤蜜,在扶贫干部的帮忙下,能卖到3万多元,孩子也大学毕业了,今年俺家脱贫肯定没问题!”看着眼前的蜂箱,贫困户曹恒旺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曹恒旺养了30多箱蜜蜂,在他的精心照顾下,产出了不少蜂蜜。但由于曹恒旺家地理位置偏僻,再加上没有卖蜂蜜的经验,质量上乘的蜂蜜遇到了销售难题。帮扶干部了解到情况后,纷纷在微信群、朋友圈主动为他的蜂蜜“代言”,建立淘宝商铺,由于出自深山,他家的蜂蜜成了网上线下的“热销货”。 “俺这儿马上要成景区了,俺今年就产了这2000多斤蜂蜜,还不够自己卖的呢,俺才不搞批发呢。”贫困户王来银对一群前来收购蜂蜜的商户说道。 陈平村发展蜜蜂养殖产业,增强了贫困户的“造血”能力,帮扶人员积极联系专家传授养蜂技术,利用网络平台为贫困户销售蜂蜜,既减轻了蜂蜜滞销压力,又增强了贫困户靠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加快了贫困户靠双手脱贫的步伐。截至目前,辐射带动相邻乡镇200余户群众加入蜜蜂养殖,其中,40多户贫困户脱贫摘帽,实现了蜂、人、环境三方共赢。

    [更多详情]
  • 29 2018-11

    虞城产业扶贫促创新发展

    豆芽,是一般人看不上的小产业,却在虞城县扶贫中大放光彩。在刘店、大侯、站集等乡镇,金豆子蔬菜食品公司建起10万亩优质大豆种植基地,建出一个全国甚至世界最大的芽苗菜基地。贫困户除能参加务工,还可以用土地、小额贷款等生产要素加入扶贫合作社,依靠企业“点豆成金”,每年获得3000元分红。 近年来,该县打造“以大带小、以小育大、以新促转”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完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起谋篇布局,以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脱贫、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以大带小,释放带动效能。该县把产业与扶贫相结合,按照“产业强县、工业立县、民营突破、实体壮大”思路打造产业高地。支柱产业壮大了县域经济,更加有力地释放出了“以大带小”的带动效能。科迪集团通过企业特色产业经营模式带动奶牛养殖3万余头,使农民增加养殖收益2亿多元。农户通过围绕公司奶牛养殖业发展种植玉米、青贮玉米等作物,公司负责收购,农户可实现亩收入2000元。 以小育大,“小不点”长成“巨无霸”。该县有关负责人介绍,以小育大,就是小车间跟着大市场走,走小品类细分市场龙头化之路,以细分市场带动企业发展,以品类创新驱动品牌成长。小车间孕育大产业。据悉,该县建成扶贫车间182个,通过招商引资形成了南半部以农副产品加工、服饰纺织、筛板、中药材等以小育大格局,北半部以钢卷尺、五金加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以大带小格局,提供近1.2万个就业岗位。 以新促转,激活发展活力。以新促转就是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发展新动能,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

    [更多详情]
  • 29 2018-11

    一水两用 一田双收:稻田养虾商机大

    “稻田养虾顶呱呱,稻香虾肥人人夸。一水两用循环好,一田双收效益高。绿色稻米无公害,生态龙虾很走俏。”近年来,正阳县大林镇人大代表、民兵种稻养虾专业户涂桑田在创办的桑田家庭农场百亩稻田里大胆实施稻田养虾,年收入40万元,靠科学养殖走上了致富路,并带动周边17户贫困户依靠种稻养虾脱贫致富。 2017年,涂桑田所在的涂店村被大林镇列为“稻虾共作”农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为搞好“稻虾共作”示范,该镇组织涂桑田等30名稻田养殖示范户到湖北省潜江市、信阳市潢川县等地参观学习“稻田养虾”的经验。回来后,涂桑田流转低洼田100亩创办了正阳县桑田家庭农场,成了“稻虾共作”第一人。“稻虾共作”这一模式是一种绿色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不仅每亩可以多产50多公斤小龙虾,而且补上了秋季市场的空档期。 俗话说,树高千尺不忘根,创业致富不忘本。涂桑田稻田养虾成功后,被村党支部和村民兵评为“稻虾共作”致富标兵和产业脱贫致富明星。为了使乡邻共同养殖致富,他把自己的养虾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乡邻。得知涂新旺、涂万田、陈新友等17户贫困户致富无门路,涂桑田就积极联系机械设备帮助他们对稻田养虾的低洼田进行改造,达到沟、渠、路配套。同时,涂桑田以自家农场为培训基地,组织贫困养虾户免费到基地参观学习。在育秧插秧和投放虾苗季节,涂桑田亲自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全镇已有20多户贫困户开始稻田养虾,与桑田家庭农场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稻田养虾本小利大。”涂桑田每当说起稻田效益都高兴得合不拢嘴。据他介绍,由于无公害种养,小龙虾今年卖到20多元一公斤,且产出的稻米由于品质好,亩产综合收入5000元以上。“稻虾共作”效益相当可观,也吸引了很多外出打工的青年民兵回乡创业。涂桑田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扶持下,把当地稻田养殖户组织起来成立正阳县稻田养虾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品牌+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将甲鱼、泥鳅、黄鳝、鲤鱼、鲢鱼等引进稻田,用“稻虾共作”生物链延伸“稻鱼连作”生态循环链。 目前,该镇已发展“稻虾共作”稻田2000多亩。当地政府正以推广“稻虾共作”为契机,对大米品牌化进行包装,稻虾生态米将成为大林镇的金字招牌。

    [更多详情]
  • 29 2018-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工作会议召开

    为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工作,近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主持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他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全力推进立法工作进程。 会议指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是涉及整个农业产业发展和行业监管的基础性法律。目前列入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相关司局要增强工作紧迫感,做到目标明确、人员到位、保障有力、责任落实。要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扎实开展立法调研和起草工作,制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法律。要加强组织沟通协调,争取多方面支持,推动法律早日出台。

    [更多详情]
  • 29 2018-11

    河南原阳大米香 也需“电”帮忙

    连日来,在原阳县太平镇水牛稻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对大米进行脱壳、碾米、色选、打包,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原阳县供电公司太平镇供电所党员服务队走进车间检查厂内线路、设备,了解企业的用电需求。 原阳大米,米质晶莹剔透,口感香甜,被列为全国名优特产名录,有“中国第一米”之称。该县水牛稻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致力于打造以正宗原阳大米为主导,以有机种植水稻、蔬菜、生态休闲观光为辅助的现代化有机生态园区。工作中,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重点检查了该公司配电房、高低压线路、生产车间用电、照明设备等,通过测电流、电压等方式,仔细检查设备和线路运行情况,预防用电问题发生。 为助推原阳大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壮大,原阳县供电公司积极实施机井通过工程,解决稻田灌溉问题,主动与水稻主产区乡镇政府、村委对接,了解稻米加工项目用电需求,为企业用电出谋划策,切实做到提前介入、高效服务。 目前,原阳县太平镇已兴建精米深加工厂房30余座,同时以水稻的种植引出了产业深加工和旅游业,辐射和带动了周边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稻米清香,电力充足,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在向人们展开。

    [更多详情]
  • 29 2018-11

    强化贸易合作 维护粮食安全

    当前,通过全球贸易实现全球资源和人口的匹配是一条必由之路,粮食贸易也不能例外。自由的世界粮食贸易,对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促进各国农业繁荣和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面对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的新形势,亟需进一步加深全球粮食贸易合作 11月27日,由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和国际粮食贸易联盟共同主办的世界粮食贸易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世界粮食贸易趋势展望”为主题,共同探讨交流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新形势,面临的新问题及深化粮食贸易合作。 “自由的世界粮食贸易,对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促进各国农业繁荣和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认为,粮食生产需要土地和淡水资源,但全球土地和淡水资源与全球人口分布结构明显不一致。通过全球贸易实现全球资源和人口匹配是一条必由之路。世界贸易组织参赞乌拉·卡斯克表示,国际贸易可以让需要粮食的国家获得粮食,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也是世界粮食贸易大国,在世界粮食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今年以来,中国的粮食够不够吃,中国未来的粮食贸易怎样发展,世界粮食价格将在多大程度上因为中国的变化而变化,再次引发全世界的关注。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历届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粮食供给完全不存在问题。 经济日报记者在此次世界粮食贸易论坛上了解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家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6000多亿斤增长到2017年的12358亿斤,并且连续多年超过12000亿斤。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实现自给,肉、蛋、菜、果、鱼等产量稳居第一。现阶段,中国小麦、稻谷和玉米三大主粮存在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问题,中国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粮食供给结构,提升粮食品质,满足了消费者消费水平日益提升的需求。 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超过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中国对全球粮食安全作出的重要贡献。但是,中国的资源禀赋也决定了依靠本国资源难以解决全部农产品和食品需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必然选择。 据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贸易规模快速增长。2001年到2017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由279.2亿美元增长到2013.9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3.1%,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贸易总额占全球农产品贸易额的6%。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进口增加了国内的有效供给,减缓了资源压力,满足了消费需求,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对促进农业增值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中国坚持推进贸易自由化,农产品平均关税由1992年的46.6%削减到15.2%,是世界上关税水平较低和贸易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中国坚持推进贸易投资一体化,坚持推进多边农业交流与合作,农业合作机制不断建立、深化和完善,发展农业援助体系,为提高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与会专家认为,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中国粮食市场与世界粮食市场的融合程度会进一步提高。当前,中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标准,很多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国际合作的意愿也非常强烈。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为世界粮食贸易注入了持久动力。但是,需要世界各国通过更多的贸易合作来共同打造中国这个大市场。 “这次世界粮食贸易论坛将成功地推进国际粮食贸易联盟使命,并在全球建立更加牢固的关系,支持全球粮食贸易,以解决大家共同面临的国际难题,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推动全球粮食、油料、豆类和其他产品的国际贸易。”国际粮食贸易联盟主席盖瑞·马丁说。

    [更多详情]
  • 29 2018-11

    渑池县首届丹参采收节开幕

    11月27日,渑池县首届丹参采收节在渑池县张村镇漏泉村举行,五千余人参加了活动。 开幕式不仅有文艺演出和丹参采收比赛,同时还举行了豫西丹参产业发展论坛、特色农副产品展销会、签约仪式等活动。 “今年可是个大丰收啊!”漏泉村村民赵保国激动地说,他是丹参种植大户,今年种植的400多亩丹参喜获丰收。丹参采收现场,在翻土机轰隆隆的声音中,一棵棵丹参破土而出。50名村民拿着各自的筐在土中捡拾红彤彤的丹参,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 “豫西地区的土质松软,营养丰富,很适合丹参的种植。渑池丹参品质极佳,丹参酮含量在0.46%~1.23%之间,远远超过国家的0.2%标准。”漏泉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晓文介绍说,截至目前,张村镇已种植丹参1万余亩,其中一年生丹参8600亩、今冬新种植3087亩,仅漏泉村年收入700余万元。为充分保证产品的销售,该镇于2017年7月与天沣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同时与天士力集团进行多次洽谈力争促成药企+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稳定形成。建成丹参初加工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20年实现产值超亿元,形成成熟产业体系,“中药材特色镇”初具雏形。 据了解,近年来,渑池县坚持把“打造三门峡市东部畜椒药特色农业板块”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出台“双椒一药”实施意见,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产业培育,尤其是张村镇作为打造以丹参为主的中药材特色小镇,大力发展丹参产业,2018年种植以丹参为主的中药材超过1万余亩,产值达到近亿元,全镇中药材产业呈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态势。

    [更多详情]
  • 29 2018-11

    河南汝州市纸坊镇萝卜白菜出口中东

    “我宣布,汝州丝路实业无公害蔬菜出口中东国家启动!”近日,河南汝州市纸坊镇副镇长李志超话音刚落,一辆叉车轰鸣着将早已码好的萝卜白菜集装箱转运到厂区外的冷藏货车上,随后,冷藏货车开往青岛码头,经过海关检验后,海运到达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 此次启运,也标志着汝州市通过电商将农产品输往中东国家的跨境贸易初战告捷。 纸坊镇是汝州市重要的瓜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了使出口的蔬菜农药残留、水分、糖度等10余项指标达到出口检验标准,汝州丝路实业有限公司从去年8月份开始,先后流转土地160余亩,成立专门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全部采用农家肥做蔬菜肥力,历经一年多的实验,最终获得了省质监局、国家海关等部门的出口检验审批。 该公司负责人李亚丽告诉说,她的叔父李顺伟一直在约旦、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等中东国家做商业贸易,在当地拥有7家商贸公司,并配套有大型商超等,有一次回到家乡后看到很多蔬菜滞销或者贱卖时,就萌生了把家乡的蔬菜推销到中东的想法。在亲属和村民们的帮助下,这个事情很快开始筹备。 “一批货从纸坊运到中东要20多天,现在镇里的领导和商务局的领导都很重视,全力支持我,目前是准备一月走三批货。下一步将吸引更多的农户进来,利用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增加出口蔬菜的产量,让纸坊的萝卜白菜在中东国家越来越畅销!”望着远去的冷藏车,李亚丽信心满满地说道。

    [更多详情]
  • 29 2018-11

    河南通许县孙营乡引进藤编产业 贫困群众乐开花

    近日,为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河南通许孙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郑永峰带领副乡长王锋,“第一书记”安显伟从兰考佳合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引进藤编加工项目,为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造了便利条件。 经考察,兰考佳合户外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出口创汇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的藤编桌椅、沙发户外休闲产品远销欧美市场。孙营乡政府向上级汇报请示利用“第一书记”专项资金建造了占地230平方的藤编加工车间,邀请藤艺加工技术人员到孙营乡南李佐村开展藤编技术培训,全村七十余贫困户参加了培训。藤编采用手工编织,适合有就业愿望但难以外出打工的农村妇女、老人、残障人员,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培训中,藤编技师现场操作授教,参加培训的学员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摩学习,积极向讲师咨询和请教。参与培训的贫困户纷纷表示这样的培训很实用,在家利用闲散的时间就能挣钱,是一件大好事,一定认真学习,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增收脱贫。 今年65岁的司合平,在家照顾两个孙子,藤编加工点在家门口开着,还能挣钱,还能照顾家。72岁的李进中,自幼患小儿麻痹症,藤编项目引入后,他就来参加了培训。 孙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郑永峰表示,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孙营乡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总目标,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推行“产业+贫困户”政策的扶贫模式,创新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引进藤编产业,帮助贫困村户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该项目的引入有效解决了贫困户里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难问题,同时为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有力保证。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