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9 2018-11

    内乡柑橘“笑”弯了腰

    11月28日,游客在内乡县大桥乡杨沟村采摘柑橘。近年来,杨沟柑橘已经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丰收的景象让村民们喜上眉梢。

    [更多详情]
  • 28 2018-11

    1045万元!柘城“辣椒种植险” 已全部赔付到位

    自今年以来,柘城县为增强椒农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加大了与中原农险公司的合作,由县财政负担全部保费,为全县椒农购买了“辣椒种植保险”,按照“谁种保谁”的原则,大力推动这项政策性惠农保险施行,为我县椒农种植辣椒系上了“安全带”,让椒农在种植环节“零风险”。 由于2018年在辣椒坐果期温度较高,导致座果率较低,辣椒长势整体欠佳,产量普遍减产。此外,再加上今年秋季柘城县出现连续暴雨天气,低洼地块辣椒受淹,导致辣椒产量进一步降低,使椒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灾情发生后,柘城县立即组织农技专家联合中原农险公司组成查勘队,历时一个月的时间深入田间地头,对全县受灾农户地块造成的辣椒产量损失程度予以查勘鉴定。截止目前,全县共有5000多户种植户得到赔偿,赔偿辣椒受灾面积15840.9亩,共计赔款为10450886.16元。 “辣椒种植保险就是好,农民种地,保险护航,农民投保,政府买单。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是旱涝保收。”广大受灾椒农在拿到保险赔付款后纷纷表示。 以前,农民种植辣椒只能“靠天吃饭”,一遇到灾害天气就损失惨重。如今,有了辣椒种植保险,就可以化解农业自然风险,让椒农放心增加生产投入,扩大农业再生产的信心,最高每亩可获得1600元的赔偿也增强了椒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于椒农的灾后理赔,当地政府与保险部门积极配合,简化理赔手续,缩短理赔周期,做到理赔及时、赔付到户及时,有效地促进了全县辣椒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更多详情]
  • 28 2018-11

    叶县:大棚里种出“富民果”

    在黄淮平原上有一个乡村——叶县田庄乡半坡常村。王福生就生长在这里。 今年42岁的王福生是土生土长的半坡常村人。多年前,以种地为生的他,虽然能满足温饱,但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2009年,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王福生发起成立了叶县福旺蔬菜种植合作社,日子才渐渐有了改变。 随着技术经验的积累,王福生成功种植出了黑圣女果、五彩椒、紫茄、水果黄瓜等十多种特色蔬菜和反季蔬果,并注册“兴叶”牌商标,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大王”。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数。靠种植大棚蔬菜富起来的王福生看着身边很多还不富裕的乡亲,心里很着急,一心想着让他们一起搞种植,一起富起来。 王福生鼓励大家向土地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对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村民,他免费传授蔬菜种植技术,对销路有问题的主动帮助找销路。经过示范带动,周边武楼、英李、余庄、张林庄、黄营等十多个村的村民加入他的合作社,带动田庄乡发展现代农业1万亩以上,蔬菜、林果种植户1000多户。入社农民人均年收入上万元。 “我在福生这儿干的都是轻活儿,虽然上了年纪,摘个黄瓜、番茄还是没问题的。”半坡常村村民武桂云说。武桂云今年已经70岁,老伴儿李法治患有脑溢血,没有劳动能力。家里生活十分困难。王福生得知情况后,便把武桂云、李法治老两口都吸纳进合作社。武桂云可以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每年3500元,李法治则不用劳动,每年固定享受1200元。 如今,王福生的蔬菜、林果基地已经成为县产业扶贫基地,直接带动贫困户就业27人,人均月工资收入达到1200元。王福生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河南省劳动模范”“鹰城最具创新力人物”等。

    [更多详情]
  • 28 2018-11

    郑州冬季草莓上市身价太高 一颗1块多市民直呼吃不起

    冬天来了,不少人整日呆在干燥的暖气屋里,鲜嫩多汁的水果成了很多人的最爱。近日,冬季草莓上市,虽然上市时间不长,但草莓价格持续上涨。根据河南万邦农产品市场数据,批发市场的草莓价格已经由刚上市的均价25元/斤,上涨至28元/斤。而在普通的水果店里,草莓都是成盒卖的,一小盒卖到20元,高昂的“身价”让不少消费者大呼吃不起。 11月26日下午,河南商报记者在汝河路一家水果超市看到鲜红的草莓被放在了店里显眼的位置上。但与其他水果不同的是,草莓不是论斤卖的,而是按盒卖的。一盒草莓大约有十几个,售价20元,不少顾客看看价格后转身去买别的水果。 正在挑选水果的郑州市民刘女士说,“草莓价格太贵了,买着‘肉疼’。还是买点柚子、橘子这些水果比较划算。”上述水果超市店主张先生说,草莓刚上市,价格比较高,他也没进太多货,因为买的人并不是很多。 河南商报记者又走访了经开区多家水果店和超市,只有两家店里在售卖草莓,价格也都比较高,平均下来一个草莓价格在1块多。 河南商报记者从河南万邦农产品市场了解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草莓品种主要有甜查理、宁玉、红颜、法兰地等品种,产地主要来自云南、安徽、江苏、中牟等地。同时,今年草莓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上涨趋势,比去年同期每斤高四、五元。 据了解,草莓价格上涨主要原因是因为草莓上市量小而需求量大。由于草莓刚刚上市,行情还不稳定,上市初期价格较高。河南万邦农产品市场商户称,目前市场草莓每天的需求量在1500件左右,而每天的上市量在1200件左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价格上涨。 水果批发商张女士介绍,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云南宁玉草莓均价在30元/斤,本地宁玉草莓由于省去了运输费、人工费,价格比云南稍低,均价在26-28元/斤。而武汉红颜草莓目前均价在30-35元/斤,本地红颜草莓均价在28-32元/斤,云南红颜草莓均价在33元/斤。中牟本地甜查理草莓均价在22-25元/斤,武汉法兰地草莓均价在21.3元/斤。 草莓价格这么高,“吃货们”咋办呢?别急,随着本地中牟草莓的大量上市,草莓价格会出现下降。

    [更多详情]
  • 28 2018-11

    给猪“刷脸”是搅局还是重构

    目前我国养猪业的痛点是市场而不是技术,是数据而不是概念,不从育种、品质和特色上调整养猪业的结构,为消费者真正提供风味特色的安全猪肉,仅从改善养猪的辅助设备上下功夫,让消费者感觉似乎“刷脸”的猪就是安全的,并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做法。 刘强东来养猪了,比马云晚来了几个月,比丁磊晚了好多年,但比起丁磊的自营和马云的“ET大脑”,据说强哥的“神农大脑”关键是让猪“刷脸”了,看脸的时代让每天变化的猪脸能跟上智能化的节奏的确进步不少。 至此,网易、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都来养猪了,虽然每个平台养猪的概念和路径、模式不同,但“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那里,不离不弃。”——一个万亿级的养猪市场始终在那里,意图“重构”养猪业的互联网巨头们,看着这么大个蛋糕,不来养个猪,可能都不好意思自称互联网企业了。 这也引起人们的好奇——农业领域那么大,为何互联网企业们独爱“猪”。 互联网平台企业作为新经济时代最活跃的因素,依靠网络改变了世界,相当一部分也赚得钵满盆满身价不菲。而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单一的消费互联网平台被细分的垂直产业平台逐渐分化优势渐失,平台经济的黄金时代渐成过往,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抢占垂直产业领域成为各大网络平台角逐的关键,急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又让数据产业成为未来的蓝海,让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技术尽快布局到传统行业,将传统行业的数据收集挖掘并产生效益,是互联网平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也是资本逐利的新领域。 为了让以人工智能为“卖点”的数字技术尽快进入到传统行业,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变,必须寻找到一个既能满足数据经济的条件,通过数字技术收集到产业数据,又能将产业数据尽快通过资本市场即刻变现,养猪成为最好的选择。 一是我国养猪产业体量大,产值过万亿。2017年中国生猪饲养产值接近1.3万亿元,占国内畜禽(猪牛羊禽)饲养总产值比重约56.6%。生猪产业体量巨大,这个数字,几乎是智能手机总销售额的2倍多。二是个体多,每年存栏4亿多,出栏近7亿头,生猪养殖量占世界生猪总养殖量56.6%,很容易形成数据流,成为吸引资本的基础。三是好讲故事。比养殖市场规模更庞大的是国内猪肉的消费市场。我国是全世界猪肉消费第一大国,我国猪肉消费量占世界猪肉消费量49.6%,猪肉在国内肉类产量和消费量占比均超过60%。 现如今,消费升级不断推动产业升级,消费者对安全、优质、品牌和特色猪肉产品更加青睐,消费越来越多样化。消费升级倒推产业升级,安全、健康、有特色的产品成为当前市场发展的方向,互联网巨头正是抓住这些消费变化,设计出通过互联网产生爆款的产品。智能化农业是一个很好的噱头或者好的商业模式,推出一个智慧养猪、“刷脸”的概念,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进来。互联网技术公司既赚到技术服务的钱,又赚到智能设备的钱,更在资本市场上斩获丰厚。加上各地脱贫攻坚中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之一是养殖业,互联网企业借此可以吸引国家政策资金进来,关键是投资养猪享受优惠税收政策,通过农业项目互联网企业可以把主流业务税收或金融风险大大降低。 互联网企业青睐猪,是因为对企业自身有利。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希望,更多资本的力量、科技的元素能为传统的农业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但是,这种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想当然过于乐观。任何农业产业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其中,不会简单因为资本的进入、高科技的改造而自然重构。关键在于,其是否真正了解农业、看好农业,真心投资农业、服务农业,还是仅仅以此为噱头。这是需要严格区分的,也是要保持耐心的。毕竟从以往有些操作来看,很多先例并不值得乐观。 其实这些年来,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为了提高养猪生产效率,智能化技术在一些现代猪场早有应用,他们很清楚养猪的成败与否取决于育种、饲料、环境控制和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而互联网或者所谓猪脸识别,仅仅是管理水平提升的辅助化手段,仅靠它就能养好猪、吃好肉是很不现实的。猪肉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差距,猪肉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痛点,不是单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就能轻易解决的。 让猪场智能化是趋势,但智能化不是万能的,毕竟猪是一个具有生物性的动物,随着每天长大都要吃喝拉撒,智能化解决不了粪肥,疫病也不会因为智能化设备就消失。真心养猪的人都知道,养猪业既是技术活也是市场活,更是民生活,只有充分认识猪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才能把猪养好。在环保压力下,目前来看性价比最好的还是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模式。 目前我国养猪业的痛点是市场而不是技术,是数据而不是概念,不从育种、品质和特色上调整养猪业的结构,为消费者真正提供风味特色的安全猪肉,仅从改善养猪的辅助设备上下功夫,让消费者感觉似乎“刷脸”的猪就是安全的,并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做法。需要注意的是,眼前有些养猪企业在众多新概念的影响下盲目拉高硬件水平,将养猪以来多年的积累变成了设备和设施,给行业造成额外的负担。作为传统行业,我们既要敢于勇于拥抱互联网、高科技,更要善于精于做强行业自身优势和特点,方能在巨变的时代大潮中更好更高质量地赢得发展先机。

    [更多详情]
  • 28 2018-11

    河南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获6.3亿元财政资金支持

    记者11月27日从省财政厅获悉,潢川、襄城等地共273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获得2.5亿元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两年来我省已经投入6.3亿元用于支持全省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 2017年,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在全国启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财政引导性资金投入,有效地激活市场,更好地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以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省被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确定为“优质粮食工程”建设首批试点省份。 按照国家文件精神,我省制定了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十三五”末,全省建成1016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实现104个产粮大县和21个其他县全覆盖。通过3-5年的建设,建成布局合理、能力充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满足粮食产后处理需要的新型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形成专业化服务能力,有偿为种粮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五代”服务。 据了解,之前我省已安排3.8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全省370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

    [更多详情]
  • 28 2018-11

    小麦产需基本平衡优质优价特征明显

    因华北主产区倒春寒与收获季节阴雨天气等不利条件,今年夏收小麦小幅减产,质量也有所下降。结合各方面情况分析,尽管因气候因素导致今年小麦产量小幅下滑,但总体上看我国小麦仍是丰产,产需保持基本平衡,而且由于多年连续增产积累了充裕的库存,小麦市场仍呈供大于需的格局,口粮供给安全是有保障的。从收购情况看,今年市场化特征明显,小麦优质优价、低质低价,市场机制导向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助于缓解库存压力、优化生产结构。 小麦产需基本平衡,市场供给较为充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受各地调整农业结构及气候条件整体较差和灾情同比偏重等不利因素影响,2018年我国夏收小麦面积、单产有所下降,总产量12835万吨(2567亿斤),比上年减少310万吨(62亿斤),下降2.4%。另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受人口增长导致面粉刚性需求增加,2018年国内小麦总需求预计达到12820万吨,同比增加4.9%。尽管产量下降、消费量上升,但今年小麦仍算好收成,产需基本平衡,并没有出现明显缺口。而且近年来我国小麦连续丰产积累了充足的储备,小麦库存处于历史高位,是调节余缺、保证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仅2015~2017年国内小麦产需累计结余6078万吨,年均结余2026万吨。因此,“产量+库存”形成的年度供给总量完全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小麦小幅减产并未对市场运行格局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口粮绝对安全是有保障的。 小麦购销以市场化为主导,优质优价特征明显 从今年小麦购销情况看,尽管收购进度与前些年相比偏慢,但市场化收购占据主导地位,“优质优价、低质低价”特征突出。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截至9月30日,主产省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小麦5015万吨,同比减少2191万吨。造成今年小麦收购量同比明显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农民售粮更趋均衡、销售周期拉长、销售进度趋缓,托市收购量减少,以及部分质量较差小麦的销售未纳入统计等因素。从收购渠道看,最低收购价收购量大幅降低,市场化收购量没有减少。今年安徽、江苏和河南三省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其中仅有江苏、安徽有少量收购。 今年,新麦市场运行平稳,价格也没有因为最低收购价的下调(由去年的每斤1.18元下调到今年的1.15元)出现低迷行情,而是保持稳中有升态势,表明市场各方的预期是稳定的,购销行为也是较为理性的。据监测,从6月夏粮收购开始到9月底夏收结束,国有粮企小麦平均收购价格从每斤1.14元上涨到1.19元,多数地区都保持在最低收购价之上,涨幅为4.5%。今年小麦购销市场值得注意的一个积极变化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优质优价”现象明显,市场机制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调研中了解到,今年各主产省优质小麦很受面粉加工企业欢迎,销路一直很好,价格保持在较高水平,比普通小麦高出10%以上,有的品种价格甚至超过每斤1.35元;而受灾地区质量超标小麦,只能用作饲料或工业消费,价格在每斤0.5~1元,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销售不畅。为此,安徽、湖北、河南等省出台方案、安排资金,引导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质量较差小麦的销售难题。 优质专用是我国小麦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小麦生产在满足量的需求的同时,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优质专用小麦供给不足,每年都需要通过适度进口来弥补。在市场需求拉动和政策引导下,近年来全国优质专用小麦发展迅速,尤其是在最低收购价水平稳中略降的情况下,小麦种植更加需要从市场要销路、向质量要效益。据行业估计,目前全国优质专用小麦的种植面积约占小麦总面积的10%左右。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随着种植收益的稳定提高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优质小麦实现优质优价的前提在于能够满足下游加工环节的要求,即品种好(同一品种无掺混)、品质好(种植品质接近)、成规模。随着土地流转加快、适度规模经营户占比提高,以及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在我国将具有更好的推广基础。在市场机制和政府之手的共同作用下,预计未来小麦生产将呈现小农户以生产普通麦为主、规模户以生产专用小麦为主的格局,口粮安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将得到有效保障。

    [更多详情]
  • 28 2018-11

    汝阳:山茱萸红了

    11月26日,汝阳县王坪乡两河村贫困户劭天祥在收获山茱萸。王坪乡位于该县南部深山区,近年来,该乡通过引导农民发展山茱萸助力农民增收,目前全乡发展山茱萸近20万株。

    [更多详情]
  • 28 2018-11

    有机肥替代化肥种出洛宁好苹果

    站在丰收果园里的张应周高兴地说:“生物有机肥料效果真是好,它不仅可以降低施肥成本,还可以使果树充分吸收营养,提升果品的色相和口感……”家住洛宁县上戈镇庙洼村的张应周种了20亩苹果树,他是村里较早使用有机肥的果农之一,由于施用有机肥得当,他种出的苹果个大含糖度高,吃起来又脆又甜,每年还没等果子成熟就早早被客商订购一空。 近年来,洛宁县以发展种养循环农业为载体,通过政策引导、因地制宜、示范带动、机制创新,强力推进苹果有机肥替代化肥,让越来越多的果农从中受益得实惠,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高。 政策引导。围绕“绿色发展”的目标,扎实开展地力培肥和土壤改良等耕地质量综合治理保护行动,积极落实农业生态导向的补贴政策,将有机肥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优势。 因地制宜。结合土壤样品的对比测试,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果园的用肥需求和有机肥储量情况,进行分类指导。 示范带动。把“海升公司”和“洛阳众森”作为产区试点,利用龙头企业在技术、资源和肥料领域的先天优势与品牌优势,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专业化利用,集中打造有机肥替代、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机制创新。结合全县每年168.5万吨的有机肥产出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社会资本进入和惠农政策支持等方式,不断建全有机肥资源化利用体系,通过对果农实施种养补贴、贴息贷款和设立引导性基金等办法,撬动各类资本支持有机肥生产应用。 目前,全县20.5万亩优质苹果种植区,采用物理防控杀虫措施,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每亩降低成本200元,土地酸化、盐渍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每亩增产200公斤,优质果率由65%提高到75%,果农亩增纯收入1500元,很好地提升了苹果产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更多详情]
  • 28 2018-11

    洛阳伊川:火龙果种植大棚吸引市民来采摘

    初冬时节,在洛阳市伊川县吕店镇火龙果种植基地的大棚里,温暖如春,火龙果次第开花结果,来采摘的市民络绎不绝。 园区负责人陈伟介绍,只要做好大棚保温,火龙果入冬也可产果,而且经济效益更好。目前,该种植基地已带动伊川、孟津、新安等地1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并免费向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下一步,他们将成立合作社,扩大火龙果的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脱贫致富奔小康。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