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7 2018-11

    光山周福蓉网销花卉带富乡邻

    11月25日,光山县晏河乡晏河村村民周福蓉正在自家花卉基地挑选花卉,为网店下单的客人配货。周福蓉积极走种植特色花卉之路,引进桂花、山茶花、兰花、紫薇、多肉等20多个高品位花卉,种植面积已达200余亩,花卉产品通过“互联网+”在淘宝网上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100多万元,年纯收入10万元。周福蓉通过种植花卉致富后不忘乡邻,带动村里贫困户种植花卉一起奔富路。

    [更多详情]
  • 26 2018-11

    柘城县:小芦笋成了扶贫大产业

    芦笋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维生素A以及硒、铁、锰、锌等微量元素,而且还具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高档蔬菜。最近,这种蔬菜在柘城县大仵乡落地生根,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法宝”,这完全得益于村民连明光的敢想敢干。 连明光原来是大仵乡宋集村的一位农业经纪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芦笋不仅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而且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保健食疗效果,国际市场需求量比较大。从中发现商机的连明光,立即就产生了把芦笋带回家种植的想法。 连明光说:“我知道这个项目之后,立即就去山东菏泽考察,到山东考察过之后,我联系了一个当地的技术员,回来策划芦笋怎么种。前年6月开始种植了四五亩,先试验试验,去年四五月份开始有了收益。” 掌握了芦笋种植技术的连明光,去年流转了50多亩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连明光的芦笋种植基地发展到了100多亩。村里的贫困户17人来此务工,每天收入50多元。“我经常来这里干活儿,每天平均50多元,每月增收1000多元,今年顺利实现脱贫没问题。”贫困户韩秀荣高兴地对记者说。 从中获得收益的连明光,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他说:“我想依托大仵这个基地,推广到周边各乡镇,让周边的老百姓都能致富。我的模式就是公司+农户(贫困户),种子赊给农户(贫困户),见到芦笋给种子钱,这种模式农民比较能接受。” 目前,连明光已经在全县发展芦笋种植面积近2000亩。连明光说:“给农民的保底价是一斤3元。一年四季收购,一亩地在管理好的情况下收入都能过万元,一般都是8000元以上。我在县里有个收购点,包回收。” 随着芦笋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连明光在做好种植销售的同时,又打起了芦笋深加工的主意。“现在,全国芦笋的种植面积50万亩左右,柘城县的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了。如果深加工,能生产芦笋胶囊、芦笋片、芦笋饮料、芦笋茶叶等,这些都是高附加值的东西,我计划开始介入。”谈及做芦笋深加工连明光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26 2018-11

    三门峡:脱贫路上“牛”劲足

    天刚亮,湖滨区交口乡富村塬上的南滑沟边上,一名男子已开始忙碌起来,他就是靠养牛致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建方。他今年60岁,2016年6月被认定为贫困户。 “前些年家里穷,妻子常年有病,儿子身体也不好,日子过得有点恼火……”正在牛棚忙碌的张建方说,“现在变化大了,日子好过多了!” 张建方认为,2016年是他们家命运的转折点。“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觉得不好意思,怕村里人背后议论。”张建方说那时候家里确实缺技术、确实穷。穷不可怕,就怕没有发展的决心。张建方就缺少一股要发展的“牛”劲和一颗要脱贫的决心。 一次,张建方发现村里有一处空地很适合养牛,通过政府、村、帮扶单位多方协调和支持,他五进养殖培训班,最终建起了牛棚,搞起养殖业。 2016年9月,他养牛16只、养羊30只,实行自繁自养。2017年,在政府的帮助下,他获得金融扶贫小额贴息贷款5万元,又养了7头牛。年底收入近4万元,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摆脱了贫困户的帽子。 2018年11月份,张建方续贷4万元准备大干一番。“现在牛棚里存栏25头牛,养牛成了我们家脱贫的金钥匙。”张建方自豪地说,“除了养牛,种地还有补助,妻子看病也能报销,每年还可以领到产业分红1200元,帮扶干部还给我添置了电饭煲、电磁炉……党和政府就是我们家的大恩人。下一步,我计划扩大养牛规模,带领大家一起养牛、挣钱、过好日子!”

    [更多详情]
  • 26 2018-11

    唐河“网红”红薯产业强势突围

    这几天,正值“唐河红薯”销售季节,家住唐河县城郊乡王庄村的李书强喜忧参半。 “今年红薯销售太火爆了,双11的订单从当下持续到年尾,我们日夜赶单,刷出唐河红薯的市场存在感。就鲜薯一项,今年合作社供应1000多万斤不成问题。”李书强有点“头疼”地告诉记者。 李书强是唐河县书强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红薯产业协会副会长,他的合作社种植无公害红薯800多亩,带动种植3000余亩,有800平方米储存库两个,小型窖20余个,年储存量150万余斤。 线上销售,线下数钱。这是唐河农民红薯销售的新体验。 链条转动薯生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召唤下,唐河红薯产业开始纳入唐河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实现了从不好卖到卖得好的销售升级,持续完善的产业体系开始异军突起。 品种改一改,效益翻一番。如今,唐河县因势利导,重新对红薯产业发展进行调整、定位,积极与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红薯新品种、新技术,引导红薯产业的发展,全县引进苏薯8号、商薯19、龙薯9号、普薯32、洛薯13、烟薯25、浙薯13、广薯87等脱毒红薯和红薯新品种10余个,红薯种植面积恢复到30万亩左右,50万斤以上保鲜窖达150余座,贮藏能力达到1.5亿斤,产值达5亿元左右,实现品种嫁接、效益翻番。 生产基地化,有机标准化。唐河县在2017年“唐河红薯”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基础上,制定了“唐河红薯”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采取政府引导,行业自律,职能部门检查督导的方法,规范、推广红薯“三品一标”生产,实现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品牌和建立红薯产品质量档案和追溯体系,打响唐河红薯有机农产品品牌。目前已建立红薯千亩示范基地4个,百亩示范基地30个,规范化育苗基地20个。这些示范基地的建立带动了整个红薯产业的发展。 科技当家,产业开花。唐河县与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中心、河南省农科院等国字号、省字号的科研院所联系,聘请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马代夫、谢逸萍等知名红薯专家为技术顾问,指导唐河红薯产业发展,并与国家甘薯研究中心联合成立国家甘薯研究中心唐河试验站,为唐河红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政策强保障,服务到心上。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县里拨出500万元专项资金对红薯产业发展进行扶持:引进红薯新品种、脱毒红薯试管苗;新建224平方米脱毒组培室,进行红薯脱毒组织培养;建立红薯新品种、脱毒红薯种苗及种薯繁育基地;对设施大棚育苗基地在100亩以上原种苗繁育基地进行补贴;对新建50万斤以上的红薯保鲜窖进行一次性补贴;对连片种植在200亩、500亩、1000亩、2000亩以上的规范化生产基地进行补贴;对聘请的红薯专家进行工作、生活补助。 协会打头阵,聚力促发展。为进一步规范“唐河红薯”生产、销售、加工等行为,实现行业自律、形成合力、互利互惠、稳步发展的局面,该县由县农业局牵头,9个红薯生产专业合作社倡议,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成立唐河红薯产业协会。目前协会已发展会员单位、会员210余个,形成了“组团作战、抱团入市”的联动效应。

    [更多详情]
  • 26 2018-11

    农业农村部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

    11月22日-23日,农业农村部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现场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大力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17年我国农机专业户超过500万个,乡村农机从业人员5128万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8.7万个,比2013年增长1.9万个,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42亿亩次。在全国初步形成了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主,以技术推广、技能培训、机具维修、信息服务等为支撑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会议指出,在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五个“围绕”:第一,围绕优化农机装备资源配置,积极促进多元农机服务主体融合发展;第二,围绕助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一站式”服务模式;第三,围绕持续增强发展后劲,大力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制度规范建设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第四,围绕提升管理服务效率,加快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在农机社会化服务中的有效应用;第五,围绕解决制约新型主体发展壮大的瓶颈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支持保障措施。 会议要求,各地要以发展多样化高质量农机服务为目标,以提高农机利用效率、经营效益为核心,以组织、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规模经营融合为重点,培育发展各类农机服务新主体、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农机服务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全产业和农村生态、农民生活服务领域延伸。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发展,基本形成总量适宜、布局合理、经济便捷、专业高效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更多详情]
  • 26 2018-11

    坚持疫病防控和生产供应两手抓 坚决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11月23日-24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赴福建莆田市、北京市房山区督导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并分别组织召开座谈会,对非洲猪瘟防控有关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安排。他强调,要统筹兼顾,坚持疫病防控和生产供应两手抓,强化责任落实,严格措施落地,坚决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于康震对北京市迅速果断处置疫情、全面开展监测排查和溯源追踪、生猪调运监管等工作予以充分肯定。他强调,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当前非洲猪瘟防控重要性、复杂性、长期性,将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做到组织到位。二要严防死守,以最坚决的措施扑灭疫情。严格应急处置措施,切实做好生猪运输及其车辆、生猪经纪人和餐厨剩余物管理,把好产地和屠宰检验关,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地落细。三要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发挥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作用,着力信息通报、疫情溯源调查、联合执法、联合培训等措施联动,确保信息对等、步调一致。四要统筹抓好基础产能和肉品市场供应。要提升规模化猪场和种猪场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水平。加强猪肉市场监测,严厉打击私屠乱宰,统筹利用屠宰产能。五要强化队伍和责任,以坚决的态度追责问责。要层层建立责任制,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督促养殖者落实防疫主体责任。 于康震肯定了前期福建省非洲猪瘟防控在联防联控、疫情处置、市场监督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强调要强化属地责任,落实各项关键措施,坚决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更多详情]
  • 26 2018-11

    “紫米稻”香飘小乡村

    淮滨县新里镇王角村的一片稻田里,一辆满载而归的收割机正往地头的小四轮上卸稻谷,油亮饱满的紫色谷粒如散落的珍珠倾泻而出,引来群众驻足观看。“老谢,今年的紫米稻品质挺不错,色泽鲜亮,颗粒均匀,有多少我们要多少。”来自该县宽裕粮油公司的收购商捧起一把紫米稻仔细看了看,对正在收割稻谷的谢实营说。 自优质水稻、再生稻全面推广种植以来,该县粮食储备库日益充盈,种植出口感好、品质佳的特色水稻,成为种粮大户们的新选择。这紫色谷粒就是该县首次试种的紫米稻,它可是谢实营的“宝贝疙瘩”。“今年俺从江苏林教授那儿引进了这批紫米稻,口感不似偏硬的黑米稻,味极香、又软糯,同时具有赖氨酸、色氨酸、B族维生素等丰富的营养元素,被称为‘药谷’‘补血米’‘长寿米’,市场紧俏,不愁卖。”有着12年水稻种植经验的实营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谢实营,对紫米稻信心十足。“这紫米稻看着真不赖,老谢,别卖完了,给俺留点紫稻种子。”交谈中,同村的贫困户李金明插话道。 “这紫米稻的种植成本与常规稻差不多,且抗病力强,不用打药,管理简单省心。一亩保守产量在700斤左右,价格是普通水稻的3倍,经济效益非常好。老谢半价供种给俺们,统一回收销售。加上县里一亩地200元的补贴,俺一亩地的收益是现在的3倍。俺就靠着种地生活,没想到踏踏实实种地也能走上致富路,俺家脱贫有望了。”贫困户李金树打起了致富“算盘”。

    [更多详情]
  • 26 2018-11

    特色农业引路 产业扶持助脱贫

    11月25日,寒冷的冬季晴空万里,核桃、山楂、花生、小米、桑葚酒、桑叶茶等“上峪”品牌农产品卖得抢手。这让“季季见增收”的贫困户乐开了怀。 据了解,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为拓展群众增收渠道,调整了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优质红薯4000亩、丹参600亩、小米1000亩、花生800亩,每亩增收约1000元。流转荒山4万余亩,种植果桑、核桃、杏树、樱桃、山楂等经济树种20余万株,带动14个村3000余群众年均增收约800元。种驴养殖和种鹿养殖项目,带动全乡376户贫困户,户年均分红1200元。

    [更多详情]
  • 26 2018-11

    河南省省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达293家

    11月24日,从河南省农机局获悉,经推荐申报、随机抽查和专家评审,我省新认定98家农机合作社为省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近年来,农机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为培育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效益良好的示范社,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从2016年起,我省连续开展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计划每年创建100家左右省级示范社。2016年、2017年我省已命名省级示范社195家,其中32家被授予国家级示范社称号。加上此次认定的98家示范社,至此我省已拥有省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293家。 记者了解到,经过多年培育和引导,我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800多家,服务农户540万户,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2.2万台、联合收获机械6.34万台,年作业面积1.15亿亩。

    [更多详情]
  • 26 2018-11

    信阳:土壤有机质提升水稻增产明显

    十月下旬,豫南信阳黄淮稻区粳稻正陆续进入收获季节。对于流转种植1200亩地的老陈来说,这天是个大日子,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区域重点项目“河南粮食生产减肥增效示范”他家的地里选种的7亩多水稻,马上将有专家前来进行测产验收。这让种了大半辈子地的陈诗勋感觉既新鲜又稀奇。 这天上午,中科院STS区域重点项目“河南粮食生产减肥增效示范”邀请安徽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厅、信阳市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早早地来到了老陈的地里,进行第三方水稻测产验收评估。“这次所测产的水稻在小麦、水稻双季秸秆全量还田基础上,有不施氮肥、常规施肥、控失化肥全量、控失化肥减量10%和控失化肥减量10%加有机肥5个处理,比较其减肥增效的效果。”验收组组长、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黄义德介绍。 该项目2017年启动,通过整合院地、院企技术产品与推广体系优势,围绕小麦—玉米、小麦—水稻、小麦—大豆主要轮作模式中肥料利用率低、秸秆还田效果差等问题,开展环境友好型高效肥料、秸秆还田促腐、优质作物品种等产品技术的示范推广。 老陈家的地被定为是小麦—水稻轮作核心示范区。“项目旨在通过示范控失肥、生物有机肥、绿聚能复合肥、脆秆水稻等产品及配套技术,重点解决小麦—水稻轮作生产体系中的养分资源周年优化与高效利用、农田秸秆资源化利用与地力培肥等关键问题,为河南小麦—水稻轮作生产提供减肥增效样板模式。”课题负责人葛树春介绍。 在测产现场,试验田里的水稻植株挺立。伴随着机器轰鸣声,一辆收割机驶过,田间露出一排整齐的稻茬,脱粒后的水稻秸秆不仅破碎率高,而且均匀地散落其中,这让老陈很好奇。“咱们所种的水稻品种是科技人员为解决秸秆还田难,利用新的脆秆基因,选育出来的水稻新品种‘科辐粳7号’,有利于秸秆还田。”信阳市平桥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广斌告诉记者。 水稻秸秆是一种生物质资源,粉碎还田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水稻秸秆的纤维素含量较高,柔韧性强,不易粉碎且难降解。“针对这一难题,我们发掘水稻新的细胞壁合成基因,通过减少秸秆中纤维素含量、增加半纤维素含量,秸秆由韧变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跃进介绍。 据了解,小麦—水稻轮作是河南省主要粮食轮作模式之一,“科辐粳7号”已在信阳种植了两年。之前对采用控失复合肥、绿聚能复合肥种植水稻的测产结果表明,与常规复合肥对照(平均亩产501公斤)相比,控失复合肥示范田水稻每亩增产29.7公斤,绿聚能复合肥示范田水稻每亩增产48.3公斤;而通过1年的养分优化运筹、秸秆深耕还田促腐等技术,示范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明显提高了3.8%。 临近中午,本次水稻测产结果出来了。“较常规示范方相比,控失化肥全量示范方水稻增产69.5公斤/亩,增产率为10.1%;控失化肥减量10%示范方水稻增产55.7公斤/亩,增产率为8.1%;控失化肥减量10%加有机肥示范方水稻增产84.6公斤/亩,增产率为12.3%。”听到黄义德介绍后,陈诗勋乐呵呵地说:“秸秆还田容易了,水稻产量还增加了,真神奇。” “通过现场水稻测产和机械收获演示脆秆水稻秸秆粉碎还田情况来看,项目试验示范的减肥增效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在提升作物养分利用率和粮食生产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项目技术专家组一致认为,按照项目3年(6季)的执行期,小麦—水稻轮作减肥增效示范工作有望在项目目标和示范成果方面取得突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