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浚县
价格行情
重名查询 学位证书认证进度查询
经济作物 蔬菜蛋品
农药 肥料
美妆护肤 个人护理
农业技术 职业技能
金融保险 农业服务
11月20日,坐落在一处荒岗上的桐柏柳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鸡场院内,货车穿梭,工人忙个不停。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养鸡项目一期总投资达2.3亿元,自今年元月投产以来,呈现产销两旺的红火势头。近4个月来,平均每天销售鲜蛋22万枚,销往郑州、上海、广州、海口、温州、南宁等20多个大中城市。该项目总投资将达6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年产鲜蛋2160万公斤,产值3亿元以上,带动7000余户2万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我先做个初次分拣,把直径3厘米以上的香菇挑出来。听说咱山窝里的香菇经过专业检测直送郑州的五星级酒店了,能卖个好价钱啦!”11月20日,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村贫困户张振国一边熟练地分拣着香菇,一边告诉记者。 今年,镇平县同富小康大数据电商平台与河南中州皇冠假日酒店等五星级酒店以及河南警察学院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将镇平的小磨香油、空心挂面、烧鸡、黄酒、绿豆、香菇等20余种农特产品销往郑州市场,使该县的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生产程度得到大幅提升。 为确保农产品质量,镇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管理站在镇平县同富小康大数据开发有限公司农产品贮藏仓库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并配备两名专业检测人员携带农药残留检测仪器驻守开展检测工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扶沟县曹里乡东吴村村民马连法种了15亩巨型大棚茄子,今年茄子价格喜人,马连法全年纯收入可达20多万元,不仅家庭生活富裕起来了,还有钱给听力不好的儿子看病。 曹里乡东吴村支书齐俊芳也带头建起了两个巨型蔬菜棚种黄瓜,两个棚加起来共占地17亩,一年纯收入可达20万元。 种韭菜的河南绿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老板刘顺德,依靠培育研发韭菜种子,先后培育出了52个韭菜品种,还把韭菜种子出口到了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 蔬菜是扶沟县的支柱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很有名。近年来,在扶沟县委、县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下,该县依托蔬菜产业发家致富的农户比比皆是。“蔬菜是我们的品牌,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谁把扶沟蔬菜搞垮谁就是扶沟人民的罪人。”谈及蔬菜产业发展,扶沟县委书记卢伟动情地说。 自20世纪70年代末,扶沟县就开始种植蔬菜,现已形成第七代日光温室、巨型棚、双层拱棚、大骨架棚、中小拱棚等五种模式,种植模式在全省最全。一个巨型菜棚,少则三四亩,多则二十多亩,相当于一个蔬菜工厂。“承包者收入高,附近群众也得实惠。”卢伟介绍说,“扶沟县坚持把蔬菜生产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围绕特色优势蔬菜产业做文章,采取贫困户种植、联合经营、带资入股、吸纳务工等多种模式,先后打造各类蔬菜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8个,带动贫困户6100户,产业到户覆盖率达到41%。” 近年来,扶沟县委、县政府更是在方方面面倾力支持全县蔬菜产业阔步发展。“为在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聚集更多生产要素,扶沟县成立了全省首家蔬菜局,并出台了一系列大力支持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并且每年都把各乡镇发展蔬菜作为年底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卢伟介绍说,“在资金保障上,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形成27个县直单位和18个乡镇场区齐抓蔬菜产业的新格局。每年在蔬菜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都在1200万元以上。连续5年在全县的目标考核奖励大会上,用于奖励蔬菜发展的奖金都超过260万元。”在产品质量的控制上,该县始终把标准化生产作为蔬菜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严格实行生产准入制和产品质量认证制,由县农业局、蔬菜局、质监局和环保局牵头,对全县蔬菜生产进行严格把关,努力用“安全菜、放心菜、绿色菜、健康菜”赢得大市场。 据了解,针对扶沟蔬菜面积大、产量高、卖菜难的情况,扶沟县连续几年开展针对蔬菜经纪人的培训,这在全国开了先河。该县还先后与北京新发地、上海江桥、福建泉州等大型农产品市场和全国36家大型超市实现农超对接,平均每天有6000吨新鲜蔬菜进入餐桌,每年蔬菜企业和菜农农超对接销售比市场销售多卖出6200万元。此外,扶沟县依托蔬菜产业规模优势,与国内最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北京一人一亩田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全面拥抱互联网,推广“互联网+蔬菜”的融合创新模式,通过互联网销售蔬菜占总产量的23%。目前,扶沟县各类蔬菜种植基地达417个,蔬菜从业人员发展到12.36万人,蔬菜面积52万亩,年产值达46.8亿元。 为提高蔬菜种植的科技水平,扶沟县组建了以中国农大、中国蔬菜花卉研究所、河南农大、省农科院的专家为顾问和以1200多名蔬菜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农技服务队伍,并与河南农大联合建立了扶沟蔬菜研究院,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推广和应用。扶沟县先后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果菜十强县”“中国蔬菜之乡”“中国设施蔬菜十强县”。 “10月28日,中国(周口)蔬菜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扶沟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将在扶沟建立院士工作站,扶沟蔬菜产业的升级发展将会翻开新的一页。在未来的机构改革中,我们会继续保留蔬菜局,持续抓好蔬菜产业,始终坚持把蔬菜产业发展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始终坚持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始终坚持与推进脱贫攻坚相结合,把扶沟打造成河南省的蔬菜生产基地,打造成全国蔬菜‘北调南补、西出东进’的重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采访结束时,卢伟说。
枝繁叶茂,绿意盎然。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果园乡果丰蓝莓专业合作社的九个蓝莓大棚里,四千余棵蓝莓树长得正壮。一头钻进大棚,映入眼帘的却不是预想中蓝莓串串、压弯枝头的景象:树叶间,空空荡荡;枝梢头,一果难寻。 “不好意思,咱棚里的蓝莓果都卖光了。”看到记者在枝叶间左寻右觅,合作社负责人赵振国略显歉疚的搓了搓手。 在大棚间转悠了半天,一个蓝莓也没见到,走出大棚时,却迎面撞上一名老汉。“给,我找了半天也就找到这几颗,你尝尝吧。”长年在这里务工的张从军笑着伸出手来,三个略带白霜、蓝的发紫的蓝莓静静躺在手心。记者拈了一颗放进嘴里,嘿,真甜! 千余斤蓝莓:提前订购,销售一空 头顶挂的是喷淋头,脚下是绕的滴灌管,地上铺的是防草布。“蓝莓被誉为‘水果皇后’,现行市价在每斤百余元左右。”穿行在蓝莓树间,赵振国向记者介绍道。蓝莓价值高,自然也娇嫩些,当地的土质并不适合蓝莓种植,赵振国便从东北运来60多吨草炭土,从陕州区运来30多吨松针土,配比成适合蓝莓生长的土壤。 “我们施的是农家肥,人工除草,不打农药,蓝莓品质自然高,目前正在申请绿色有机认证。”谈起市场前景,赵振国信心满满。尽管今年是挂果的第一年,产量较少,只有千余斤,但是早已被三门峡一家公司提前订购。按照市场价每斤100元计算,今年将实现产值10万余元。明年进入盛果期,9个大棚总产量将达到1万斤。 一张用工单:基地有活,优先通知 王全胜,56岁;陈治军,68岁;赵乱柱,61岁........算下来,平均年龄52岁。在赵振国的办公桌上,记者见到一张记着9户贫困户的名字和联系方式的用工单,留白上写着八个大字:基地有活,优先通知。 “咱有活需要人,为啥不紧着贫困户来?这也是为脱贫攻坚加柴添油嘛。”赵振国介绍道。由于是成果的头一年,产量要比盛果期低上不少,用工量也远远达不到最大值。最多时用工30余人,平时就紧着这九户贫困户来,去年合作社付给当地村民的工资6万多元,贫困户的工资就占了4万余元。 “别看他们年纪都不小,可干起农活来,个个都是一把好手,一点不比年轻人差。”赵振国的话声中透着赞许和满意。 9户贫困户:现在是9,争取将来是9+N “我从合作社开始建大棚就在这务工了,每天就是施肥、拔草,活不累,中午还管一顿饭。”来自南庄村的贫困户彭桂林的笑容里透着满意,“我都快60岁了,身体还有残疾,在家门口能一个月挣2000块钱,知足!” “我来自农村,深知贫困群众的不容易,以目前合作社的规模,只能帮助这9户贫困户,还是太少了。”赵振国的话语里略显遗憾。“现在是9,争取将来是9+N。” 他告诉记者,他们正与附近的孟家沟村协商,计划采取贫困户代养与合作社共管的办法,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如果能够谈成,不算打工干活的工资,光是一家贫困户负责一个蓝莓大棚,预计就能给15户贫困户带来每户每年2500元的纯收益,算上工资就更高了,脱贫是没有问题的。”赵振国说道。深加工才有高收益,丰富产品线,才有高附加值。下一步,赵振国打算扩大种植规模,进一步拉长产品链条。 “目前已经开发出蓝莓果酒、果脯、果酱等新产品,我还养了8箱蜂,目前正在摸索着生产蓝莓蜂蜜。这样一来,不但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效益,需要的人工多了,也能为周边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谈话间,蜂鸣嗡嗡,绿意盎然的棚间已然悄悄多了几只蜜蜂的小小身影。
在科技部863、科技支撑、农业农村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等相关科技项目的资助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开展了苜蓿耐盐、高产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显著成效,实现了原始创新、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的有机结合,为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苜蓿产业的发展及奶业等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与示范。 据了解,我国盐渍化导致的中低产田约1亿亩,还有4亿亩盐碱荒地,种植苜蓿不仅可以提高盐碱地的利用率,生产高蛋白饲草,而且由于苜蓿根瘤固氮,能够大大节约化肥的使用,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黄淮海及华北等地区存在大面积盐碱地与中低产田,缺乏耐盐高产苜蓿品种的现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开展了苜蓿耐盐、高产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育成的耐盐高产苜蓿新品种中苜3号,实现了耐盐高产性状的聚合。在黄淮海地区含盐量为0.18%-0.39%的盐碱地上,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018公斤,比耐盐苜蓿中苜1号增产10.6%-14.2%。该品种分枝多、叶量多、叶片较大,初花期干草粗蛋白含量达19%-20%,品质优良。育成的广适高产苜蓿新品种中苜2号,是我国第一个侧根型高产苜蓿品种,该品种侧根多、分枝多、叶量多、叶片大,在内蒙古西部灌区创1500公斤/亩的高产纪录;在黄淮海地区旱作条件下创1233.3公斤/亩的高产纪录。适宜种植区域为34°N-42°N跨8个纬度。 据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杨青川说,在苜蓿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中,建立了中苜系列苜蓿新品种4级繁育体系及配套种子繁育技术,提出了苜蓿水肥调控、播种收获等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并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通过“科研单位+苜蓿生产企业+推广单位+种植农户”的运行模式,中苜1号、2号、3号已在山东、河北、天津、北京、河南、内蒙古、山西、宁夏、甘肃等10个省区盐碱地及中低产田大面积种植,表现了较好的适应性与丰产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近日,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就外商投资准入农作物种业有关措施答记者问。 问:今年6月,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大幅放宽外商投资农作物种业市场准入。这一举措是如何考虑的? 答: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论坛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将大幅度放开外资准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围绕种业等重点领域,深化现代农业对外开放。《国务院关于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19号)要求,取消或放宽种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农业农村部坚定不移推进种业对外开放,以高水平开放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今年6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进一步扩大种业对外开放,大幅放宽种业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大幅提升种业对外开放水平。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扩大种业对外开放是构建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主动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扩大种业对外开放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加快引进国外名特优新品种,加快特色作物产业快速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特色农产品的需要。 问: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请问两个负面清单中涉及种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与2017年版负面清单有何区别? 答: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发布的2018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有两个版本,即在全国适用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以下简称“2018全国版”)和在自贸试验区范围内适用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以下简称“2018自贸试验区版”)。 在禁止领域,两个负面清单规定完全相同。主要包括两项:一是禁止投资中国稀有和特有的珍贵优良品种的研发、养殖、种植以及相关繁殖材料的生产(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的优良基因);二是禁止投资农作物、种畜禽、水产苗种转基因品种选育及其转基因种子(苗)生产。种植业领域的稻、大豆现阶段仍属禁止外商投资领域。 在限制领域,两个负面清单对外商投资股比要求不同,与2017年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7年版)》相比,此次负面清单进行了调整。 “2018全国版”将外商投资种业的作物限制范围由“农作物”缩减为“小麦、玉米”,要求中方控股(中方持股比例不低于51%)。“2018自贸试验区版”将外商投资种业的作物限制范围由“农作物”缩减为“小麦、玉米”,要求中方持股比例不低于34%。 问:外商投资农作物种业的政策调整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请问如何办理相关手续?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采取哪些措施落实种业对外开放? 答:根据《种子法》和外商投资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外商投资玉米、小麦种业领域,须进行准入许可;稻、大豆种业禁止外商投资,暂不受理申请。同时,外商投资种业企业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无论是玉米、小麦还是其他作物,皆需办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许可证申请由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受理审核,报农业农村部核发。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依据《种子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要求,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转变管理方式,从事前许可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落实相关政策,优化种业发展环境,欢迎外商投资种业,依法开展种子生产经营活动。同时,进一步完善种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种业信息监测与安全预警机制,确保国家种业安全,打造种业开放发展的新格局。
沼气厂房内,高大的气转电设备正在运转,沼气池内的沼液不断翻滚;现代智能玻璃观光棚内,一块块物理杀虫板有序排开,一株株有机西红柿苗长势良好,一派喜人的生产景象。来到五陵镇屯庄村,在汤阴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南麦多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了一番别样的景象。 据了解,该公司大力发展“气、电、肥”绿色能源利用,坚持生态环保、科学发展、化污染为能源的经营理念,着力发展良性循环经济,改变了传统种植的“老把式”,在老土地上玩出了新花样,利用牛粪产沼气,变废为宝造肥料,生产绿色有机菜,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新风景在这里不断呈现。 该公司负责人韩玉祥介绍,这里地处黄河故道,是一处没有被污染的天然形成的沙土地,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目前,该公司已形成集垃圾资源化处理、清洁能源、农户集中供气、生物有机肥、原生态种植于一体的完整循环经济产业链,现拥有3000平方米现代智能玻璃观光棚1栋、连栋大棚10栋,配有6000立方米沼气池1座。该公司生态农业科技BOO模式已获得国家专利,多种产品输出非洲,开启了汤阴县生态农业经济原生态循环模式的先河。 在该公司附近,有一个拥有400余头牛的规模养殖场,每天产牛粪二三十吨。多年来,难闻的气味一直困扰着周围居民。为促进当地环保事业发展,该公司通过与养殖场洽谈协商,投资500余万元建造了一个容积为6000立方米的太阳能沼气池,可全部消化养殖场的牛粪,利用牛粪日产沼气3000立方米,沼气经过气转电设备的转换,可为公司提供生产、生活用电,同时,周边的小葛寨村、小宋村、汤屯新社区的400余户居民也成了受益者。“俺家原来用煤球做饭,烟熏火燎,费时又费力。现在使用沼气,省时省力又省钱,还干净环保。”小宋村村民申改明高兴地说。 在这里,变废为宝的事屡见不鲜,科学处理沼气的副产品沼液就是个实例。“我们将沼液和水混合后,通过管网输送到大棚和大田里,作为叶面肥或水肥使用。产生的沼渣通过添加功能菌生产出有机肥料。”韩玉祥说,目前,他们种植的农作物全部使用自己生产的有机肥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产品品质,真正达到了安全放心绿色有机食品标准。 “目前,我们主要种植有机蔬菜和盆栽蔬菜,很受消费者青睐。许多蔬菜都是订单生产,不愁销路。”韩玉祥说,公司建立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每一个环节的剩余物都是下一个环节的原料,在循环生产过程中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保障了人们“舌尖上的安全”,也给公司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初冬时节,地处河南省镇平县北部深山区的高丘镇黑虎庙村气温已逼近0度,寒冷的天气却抵挡不住香菇大棚里的阵阵暖意。该村贫困群众张振山利用小额扶贫贷款建起的香菇大棚里6000袋香菇长势正旺。正在大棚忙碌的张振山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按照今年的长势,去掉各项支出一袋香菇袋料年可收入5元,6000袋净利润都3万多。”张振山高兴地说道。 近年来,镇平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采取“3+”模式引导山区群众发展食用菌扶贫产业,带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如今,全县已培育以香菇、羊肚菌、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品种十多个,年产量590万袋,年产值5320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大批发市场。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该县成立同富小康电商平台,采取消费扶贫方式,在平台包销贫困群众出产的土特产品,带动山区经济发展,解决深山区交通不便,土特产运输不出来问题。同富小康和黑虎庙村建立香菇生产基地,该村出产的香菇由同富小康电商平台收购销售,从而解决了销售难问题。贫困群众利用小额贷款、到户增收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等渠道入股或参与经营,取得收益。如今,这种模式已带动贫困户1030户2734人。 “扶贫基地+贫困户”模式。山区贫困村发展产业只有就地取材,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扶贫产业,二龙乡三潭村建起了香菇、木耳种植基地,吸纳在家的贫困人员在扶贫基地务工,一个人每个月可收入1000多元,一年下来就一万多。持续稳定的收入使这里的贫困群众脸上乐开了花。 “同康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同康合作社带领下,仅二龙乡就有11个村875户种植食用菌,从业人数1750人,其中贫困户320户645人。目前该产业已发展二龙、高丘、老庄、卢医、石佛寺等8个乡镇,覆盖人口4676户,从业人员4401人,通过签订带贫协议落实利益联结,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今年的草莓种植面积达10500亩,预计在11月25日上市,一茬草莓将收获一万吨。 寒风料峭,寒气逼人。位于中牟县姚家镇西春岗村的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日光温室里,温暖如春,笑声朗朗。今年60岁的姚发兴正小心翼翼摘掉草莓苗根部的老叶和病叶,看见记者进来,便站直了身子,笑呵呵打招呼:“赶紧摘几个尝尝鲜,这可是今年的头茬儿草莓,味道美着嘞!” 翠绿的草莓叶,茁壮的草莓苗,鲜艳欲滴的草莓果,摘一颗温润如玉,尝一口柔嫩汁多、芳香留齿,记者一口气吃了五六个,忍不住啧啧称赞。 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董事长李峰介绍说,今年合作社种植草莓20多亩,有宁玉、章姬、丰香、红颜、甜查理等10多个品种,“每年8月25日到9月20日移栽草莓幼苗到日光温室,每天上午揭开大棚,下午盖好大棚,保持通风、受光和保温,11月上旬结果,11月25日左右上市”。 “第一茬儿草莓多少钱一斤?”“就拿现在的宁玉这个品种来说吧,第一茬儿每公斤80元。”李峰说。 中牟县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4月,从最初的“挎篮叫卖”到现在的“订单生产”,创始人李峰和他的伙伴们走过了10多年不平凡的历程。西春岗成为河南省最大的草莓种植村,李峰成了远近闻名的“草莓大王”。 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成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中牟县农委相关人员表示,中牟县今年的草莓种植面积达10500亩,预计在11月25日上市,一茬草莓将收获一万吨。
新中国成立之初,因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极低,绝大多数农户仍然是睡着“土坯坑(床)”、住着“茅草房”、吃着“救济粮”。多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勤劳勇敢的固始人民,唱响了鱼米之乡丰收歌,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农业基础条件全面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组织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大规模实施田、林、路、渠综合治理,以硬化道路和硬化渠道为主干,桥、涵、闸等配套工程全面推进,在2012~2017年期间,固始县新建“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粮田91.6万亩,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全县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157.5万亩,每亩耕地年粮食生产能力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5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以上。 农业科学技术全面进步 组织实施“种子工程”。2000年以来,坚持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的选种用种原则,大面积推广“超级杂交水稻”“双低油菜”等优良品种,固始成为位列全国县级排序第32位的超级产粮大县和排序第4位的油料生产大县,连续11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组织实施“植保工程”。近年来,先后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5个,全县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到了55.4万亩。推广科学施肥技术。从单一氮肥到单元素肥料,从盲目施肥到缺什么补什么、需多少补多少,从平衡施肥到注重生态、高效、安全,科学施肥已成为农民普遍掌握的主推技术。推广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组织开展太阳能热水器推广,使太阳能成为城乡居民生活的主要辅助清洁能源;推广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技术,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推广农作物轻简化集成栽培技术。水稻盘育抛秧,水稻直播,农作物机耕、机种、机收及飞防作业等一大批轻简技术用于生产。通过持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 绿色发展能力全面提升 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打造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列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严格落实污染排放管理,严禁使用剧毒农药,加强农药包装及农用塑膜等废弃物管理。先后制定了企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3项,经各级发布的技术规程21项,在全县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8个农业生产企业的生产基地建立了基地准出制度。截止到2017年,全县累计申报并通过认定(证)和登记的“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达到61个。“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占全县农产品生产总规模接近30%。通过持续努力,全县农业绿色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固始被确定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随着党和国家支持“三农”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含金量不断增加和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收入稳定提高、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至2015年,全县粮食总产由7.55亿斤增加到24.3亿公斤,增长了2.2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大幅度增加了农民家庭的生产收入。通过轻简化栽培技术的应用,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加,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发展,全县外出务工农民接近60万人,年总收益达到50亿元以上,大幅度增加了农民家庭的工资性收入。2017年,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2448元,是1978年149元的83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主导产业发展为引领,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全县农业实现增加值77.5亿元,是1978年1.296亿元的近60倍。通过持续发展,固始“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和“豫南神秘净土”的生态优势集中彰显,以“我要发展”为内生动力,在“要我发展”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的强力推动下,固始农村经济已全面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神州牧易 赣农宝 神州农易 益农社 当当网 苏宁 银泰网 梦芭莎 红孩子 亚马逊 财付通 快递查询 宁夏原产地商品官方旗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