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2 2018-11

    河南省供销系统力争3年托管全省1/4耕地

    从河南省供销社获悉,全省供销系统将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托管土地2000万~3000万亩,占河南省耕地总面积的1/4左右。 近几年,河南省供销系统以土地托管为载体,强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多样化、全方位、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生产服务。全系统加大土地托管(流转)服务推广力度,积极创新服务供给,完善提升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层次和水平稳步提升。截至今年9月底,河南省供销社已托管土地760万亩,超过全省总托管面积的1/10。 上蔡县供销合作社按照“供销主导、合作社参与、农民受益”原则,立足生产资料服务优势,成立东洪、东岸、大路李、朱里等4个为农服务中心,通过土地托管整合种植、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从种到收一体化托管服务,实现“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给农民打工”的发展目标。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供销系统自建的为农服务中心近200个。 为了更快速地开展土地托管,创新农业生产服务,目前,省供销社已拟定标准化为农服务中心建设方案,正在河南省调研选定试点。2018年,将建设15个规范化、高标准,设施更完善、功能更齐备的为农服务中心试点,待试点成熟后再全面铺开。

    [更多详情]
  • 09 2018-11

    渑池辣椒红日子火

    11月6日,在渑池县果园乡西村村的百亩辣椒基地,群众在抢收辣椒。近年来,在该县“双椒一药”(辣椒、花椒与中药材)的政策扶持下,群众种植辣椒的热情高涨。眼下正是辣椒集中采摘的时节,每天在基地采摘的群众达50余人,每人每天可收入70余元。

    [更多详情]
  • 09 2018-11

    河南安阳:种植有机花菜带动村民致富

    11月4日,工人正在收割有机花菜。有机花菜种植简单,易管理,效益好。近年,留固镇西冢头村村民史荣社把20多亩农田全部种上有机花菜,经济收入成倍增加,也影响带动了更多村民种植有机花菜。

    [更多详情]
  • 09 2018-11

    中国苜蓿产业或将迎来“黄金十年”

    中国奶牛养殖规模化快速推进,对优质苜蓿需求刚性增长,从而带动苜蓿产业的大发展。我国优质苜蓿自给率只有64%,而在近140万吨的进口总量中,美国占比达到93.5%(130.7万吨)。如今,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国将苜蓿产品列入反制目录加征25%的关税。苜蓿行业若能抓住当前机遇,将有可能造就苜蓿产业发展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苜蓿进口增速远超国产 一般来说,苜蓿经4-5年的周期就要被犁掉,开始轮茬,改种其他作物。在一年中,从6月到9月底可以收割4茬,每茬间隔30天左右。新疆天澳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介绍,苜蓿地的效益跟管理有很重要的关系。若管理得好,一亩地每年可以收获1.2-1.3吨,收益会达到300-500元。“跟棉花比,会少一些,但要比其他农作物高。” 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是奶牛等草食动物的重要优质饲草。全球来看,苜蓿普遍优先供应高产奶牛,其次才是肉牛、马、羊、肉兔等。很多地方还因苜蓿的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特意添加苜蓿草粉来饲养蛋鸡和肉鸡,以提高卵黄和羽毛的鲜亮程度。 根据荷斯坦数据,对奶牛来说,饲用优质苜蓿可使蛋白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单产提高1吨。除了乳业品质提升的需要,这10年来,国内苜蓿产业的发展,还有居民消费升级的因素。 布瑞克农信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表示,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带动了牛羊肉及牛奶的消费。然而,国内牛羊养殖业的发展,除受到土地制约以外,最大的问题在于牧草。他说:“要发展草食行业必定需要充足的牧草,我国除了内蒙古地区有一定牧草资源以外,其他地方的冬季草料还是以玉米秸秆为主,优质牧草比例较低,而优质牧草的缺乏会影响高品质牛羊肉及牛奶的供应。” 从2008年开始,中国优质苜蓿产量和质量大幅提升,为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一年也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既是中国奶业振兴的起始之年,同时也拉开了中国大举进口苜蓿的序幕。 据统计,苜蓿进口量从当年的将近2万吨增至2017年的139.8万吨,增长了68.9倍,这一数据远超国内产量的增速。同一时间段,国内苜蓿产业发展迅猛,优质苜蓿产量从15万吨左右增至250万吨,增长将近15.7倍。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作为中国苜蓿进口的主要来源国,2017年从美国进口的苜蓿量占中国总需求量的33.5%。因此,将来自美国的苜蓿列入反制目录,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到国内的奶业和苜蓿产业。华泰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在进口优质苜蓿草价格上涨25%之后,国内同等品种苜蓿干草价格每吨将跟涨500-600元,传导到国内苜蓿基地的地头收购价及加工出厂价,涨幅将达到30%-40%。 在国内奶牛养殖成本的构成中,苜蓿成本约占饲料总成本的13%,占公斤奶总成本的8%-9%;豆粕成本约占饲料总成本的20%,约占公斤奶总成本的12%。根据业内调研,在对美国苜蓿和大豆加征25%的关税后,将推动苜蓿价格上涨30%、豆粕价格上涨20%,导致全国公斤奶成本增加6%左右。 国内苜蓿存在中长期缺口 美国种植的苜蓿集中在中西部各州。无论从收获面积还是从产值看,苜蓿已经长期位列美国大田作物第4位,是支撑其畜牧业发展的基石,其产业地位也可见一斑。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美国95%的苜蓿供国内使用,仅有5%供应出口。从牧草出口国来看,主要销往中国、日本、阿联酋、沙特等亚洲国家和地区。 在2008年以前,我国也曾是苜蓿出口大国,主要出口到周边的日韩等国。但随着国内粮食作物种植的比较收益抬升、全球市场对优质苜蓿需求的结构性增长,国内牧草的竞争力下降且无法满足国内所需,中国逐渐转为第一大苜蓿进口国。 2017年,我国优质苜蓿消费量达到389.78万吨,同比增长9.4%。其中,国产250万吨,进口139.8万吨,自给率仅64%。然而,按照未来乳业产业的发展规划,不论是从当前苜蓿覆盖不及中国高产奶牛统计存栏的三分之一的角度来看,还是从高产奶牛存栏量开始出现趋势性回升的角度来看,国内优质苜蓿的中长期缺口将持续存在。 缺口有多大呢?根据《全国苜蓿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预测,到2020年,全国优质苜蓿总需求将升至690万吨(比2017年消费量多将近80%),而国产360万吨、进口150万吨,缺口将扩大至180万吨。 为此《规划》提出,到2020年,通过新增优质苜蓿种植面积300万亩,苜蓿干草单产达到600公斤/亩,来弥补这一缺口,实现自给率达到80%左右。 提高优质牧草自给率的机遇 过去十年,国内苜蓿产业经历了“黄金十年”,这背后是由两个机遇的叠加:一是奶牛养殖快速规模化;二是从2012年起,农业部和财政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国家对3000亩以上连片苜蓿每亩补贴600元。 有着全球第二大苜蓿种植国地位的中国,发展苜蓿产业的底气是超过30亿亩的草场面积。从种植的投入和产出来看,在当前市场行情下,苜蓿的种植收益较一般粮食作物要高--尤其是在近年来我国开展种植结构调整、压减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并下调主粮保护价的大背景下。 新疆天润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让表示,在新疆当地,苜蓿基本上自给自足,略有富余。由于土地资源丰富,田间管理简单,苜蓿的价格也较便宜。然而,由于离主销区较远,运输成本推高了价格。不过,由于苜蓿产品被列入反制目录,新疆苜蓿产业客观上获得了发展的利好。他分析称,当前制约国内苜蓿产业发展有两大重要因素:一个是国内产业模式落后、技术投入不足;另一个就是运费。 苜蓿是多年生草类,对机械化作业的要求较高。然而,由于机械设备的投资额高,行业内测算,每3000亩苜蓿草地所需配套的农机设备总投资额在80万-100万元,占整体投资的20%以上,这还不包含加工草捆的设备。受设备条件制约,企业收割不及时,每批次干草质量不稳定,这直接影响了市场竞争力。另外,民间有“千里不运草”的谚语。尽管在新疆当地,苜蓿本身有价格优势,但若加上长途运输费用,就会失去这一优势。 据测算,从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科尔沁草地、宁夏河套灌溉区等苜蓿基地生产加工的商品干草,销售至华北、华东牧场,运输距离一般长达2000公里以上,汽运每吨苜蓿的运输成本在600元以上,占到货交易价格的1/3。这导致国产优质苜蓿与天津港到港的美国进口苜蓿相比缺乏价格优势,压制了优质苜蓿种植收益,进而影响了国内苜蓿产业良好健康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构建起全国性的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有效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但苜蓿干草在内的各类花草苗木等品种不在其列。为此,《规划》专门提出,尽快实施“开通草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降低商品苜蓿流通成本”这一配套保障政策。 林国发表示,在此之前,由于地块小,影响机械化耕作业,造成人工成本偏高。另外,土地租金高,导致种植效益偏低。随着认识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国内紫花苜蓿将会迎来快速发展。

    [更多详情]
  • 09 2018-11

    洛阳红富士苹果和汝阳红薯捧回俩金奖

    11月8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从洛阳市农业局获悉,在11月2日开幕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二十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和全球农业南南合作高层论坛上,洛阳市12家参展企业捧回两个金奖。洛阳众森“香腮”红富士苹果荣获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农产品金奖,“汝阳红薯”荣获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金奖。 本届农交会,洛阳共有12家企业参展,综合展区参展产品达35种,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农产品深加工等行业。

    [更多详情]
  • 09 2018-11

    全国农机事故应急演练在宿州举办

    10月30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安徽省农委、宿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8年全国农机事故应急处置演练在宿州市埇桥区举办。来自全国各省、市、区农机化主管部门、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等单位的150余名代表现场观摩了演练活动。 本次农机事故应急处置演练,重点展示了事故救援的处置流程,并全面检验了农机事故应急救援中的组织、指挥水平。目的是提高应对农机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协调配合能力、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机安全生产意识,有效预防和减少农机安全事故发生,提高农机安全生产水平,着力构建“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农机安全长效机制。 现场模拟了一起“三夏”作业联合收割机自燃引发麦田火灾的事故。在演练现场的左边,一台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时车尾发生自燃,火焰迅速蔓延到周围的小麦秸秆堆,田间燃起了熊熊大火。“着火啦!来人啊,快来救火啊!”驾驶员边喊着边跳下车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灭火,但火势仍旧汹涌蔓延。驾驶员马上拨打了119进行报警,然后又给当地农机监理部门打电话报案。埇桥区农机监理站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到着火地点,工作人员手持灭火器对燃烧的秸秆进行灭火处置,同时调动附近的应急拖拉机配备旋耕机,在现场耕出一条防火隔离带,防止火势进一步蔓延。紧接着,消防官兵赶到现场,用多个高压水枪对准收割机着火点进行灭火,并对油箱部位喷水冷却。大火扑灭后,农机事故处理人员询问驾驶员及目击者,配合消防部门对火灾发生原因进行勘查。保险公司和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随后到场,分别进行理赔勘察和环境监测。经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一场因联合收割机自燃引发的麦田火灾事故得到了成功处置。 农机安全生产问题不容小觑,农业农村部已连续四年举办农机事故应急处置演练活动。据统计,今年1~3季度,全国累计报告在国家等级公路以外的农机事故382起,死亡45人,受伤86人,直接经济损失467.58万元。与2017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了31.1%、40.8%、45.2%和33.2%,农机安全形势稳定持续向好。 农业农村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张兴旺说:“最好的医生能够‘治未病’,农机安全生产作业也是这个道理,要防患于未然,提前进行应急演练,通过演练提高事故处置工作能力,不要等出了事故再手忙脚乱。”他就下一步工作提出五点要求: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安全生产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全面贯彻监理免费惠农政策,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要坚决执行,积极协调地方落实好免征后的财政保障工作;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目前已有19个省份开展了试点,年均报废量超过2万台,但还有一些省份尚未启动,下一步要加快实施进度,完善操作办法,强化监督管理,建立通报制度。认真做好新部令实施和“放管服”改革,要严格执行,落到实处,确保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便利,切实提高“放管服”改革成效。扎实抓好“平安农机”创建活动,进一步巩固创建活动成效,完善农机安全监管制度,提升监管能力,破解农机监理“最后一公里”管理难题。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持续开展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工作,各地要全面停止发放“变拖”牌证,加大假牌套牌打击力度,及时注销报废车辆;积极组织开展农机安全执法检查,严查无牌无证、假牌假证、逾期未检、超速超载以及二手农机翻新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排查农机安全隐患,强化安全监管。

    [更多详情]
  • 09 2018-11

    人工降雨缓解河南旱情

    11月8日,记者获悉,从11月5日凌晨开始,河南省气象局抓住有利时机,积极组织全省气象部门开展飞机和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全省大部分地区普降中到大雨,有效缓解了旱情,对小麦早期生长非常有利。 据11月4日卫星遥感监测结果显示,河南有40.7%的面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其中,中旱以上比例为9.3%,主要分布在信阳、驻马店、南阳等中南部地区,且旱情发展趋于严重,不利于小麦的分蘖和冬前形成壮苗。对此,省人影中心在11月5日到6日组织开展飞机增雨作业4架次,作业时间8小时,燃烧催化焰条141根。同时,全省各地气象部门积极开展地面增雨作业,到7日8时,出动作业人员700余人,开展196点次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发射37式人影炮弹3183发、各型火箭弹702枚,燃烧催化焰条94根。 在人工增雨和自然降水的共同作用下,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普降中到大雨。到7日8时,全省平均降水量23毫米,中南部地区的旱情得到有效缓解。

    [更多详情]
  • 09 2018-11

    菜地里“种出”脱贫梦

    樊秋红,曾是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吉家湾村一名普通的农民。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苦干实干,由她创办的三门峡市思瑞达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一家集蔬菜育苗、种植、加工、出口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种植面积8万余亩,带动农户5000余户。 致富不忘乡邻。作为省劳模,樊秋红始终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自己的应尽职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樊秋红看来,通过“扶智、扶志”来解决贫困户思想贫困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来脱贫,非常关键。为此,在定期对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思想帮扶的同时,公司还根据贫困户的不同劳动能力,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工作岗位,让他们各尽所能,脱贫增收。大王镇沙坡村的白随福因病致贫,干不了重活,一度被认为没有劳动能力,自己也丧失了脱贫的斗志。在樊秋红的帮助下,白随福进入思瑞达,除草、给芽子打岔、打扫卫生……能和其他人一样靠劳动挣钱,让他感觉一身轻松。 扶贫要从“输血”转向“造血”,产业扶贫是关键和核心。在樊秋红的带领下,公司通过种苗扶持、技术服务、品牌销售,为贫困户开创了一条脱贫致富的优质产业快速通道。公司对贫困户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免费提供种苗,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无偿技术服务,统一对外签订合同,统一保护价收购产品,统一品牌和销售渠道。全产业链的跟踪帮扶大大提高了贫困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切切实实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据统计,近年来,公司先后带动黄河金三角地区800余户贫困户,通过高山蔬菜种植脱贫致富。 “作为劳模,未来我会尽自己所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创新帮扶方式方法,使更多贫困村、贫困户能在蔬菜产业中早日脱贫致富。”樊秋红说。

    [更多详情]
  • 09 2018-11

    农业农村部:生猪运输车辆需备案

    为了防范非洲猪瘟疫情跨区域传播,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做好生猪运输车辆备案等有关工作的通知》,严格执行农业农村部公告第79号(以下简称“公告”)有关规定,强化生猪运输车辆备案等监管措施,要求要高度重视生猪运输车辆备案办理,并规范办理备案。 具体要求如下: ——严格落实生猪运输车辆备案要求 公告对生猪运输车辆备案有关要求作出了具体规定,并明确了1个月的过渡期限。各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车辆备案工作,充分认识实施这一应急管理措施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紧紧抓住1个月过渡期,通过张贴公告、发放明白纸和网络新媒体等方式广泛宣传公告内容,使交易、养殖、运输、屠宰生猪的单位和个人详细知晓,自觉配合做好备案,确保从2018年12月1日起全面实施生猪运输车辆备案和监管。 ——规范开展生猪运输车辆备案办理 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按照公告要求,查验承运人提交的有关材料,留存相关证件复印件,在指定场所对生猪运输车辆实施严格的现场检查。对于符合条件的生猪运输车辆,出具生猪运输车辆备案表随车同行。生猪运输车辆备案表长29.7cm、宽21cm,由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统一印制,有效期暂定为半年。 ——及时报送运输车辆备案信息 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按照公告第四条要求记录的内容,收集本省(区、市)生猪运输车辆备案信息,填写生猪运输车辆备案信息采集表(附后),于2018年11月30日前发送至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电子邮箱:cadc2016@126.com)。对2018年11月30日后备案的生猪运输车辆,要定期做好信息汇总和报送。各省信息由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汇总后,上传至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电子出证平台公众查询服务系统。 ——严格查验跨区域运输车辆条件 跨省(区、市)运输生猪,以及发生疫情省份及其相邻省份内跨县调运生猪的车辆申请备案时,应检查其是否配备车辆定位跟踪系统,未配备的不予备案。同时应明确告知承运人,车辆定位跟踪系统的相关信息记录须保存半年以上。 ——督促建立生猪运输台账 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督促承运人建立台账制度,详细记录检疫证明号码、生猪数量、运载时间、启运地点、到达地点、运载路径、车辆清洗、消毒以及运输过程中染疫、病死、死因不明生猪处置等内容。台账管理的具体办法可由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制定。 ——切实加强产地检疫环节把关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官方兽医接到生猪产地检疫申报后,对拟运输外调的生猪,应当严格查验运输车辆备案及清洗消毒情况,核实后逐项填写动物检疫证明所列内容。发现承运生猪的车辆未经备案或有伪造、变造、租用、借用备案表等情形的,应当责令改正,并及时通报畜牧兽医主管部门。 ——着重强化运输环节监管 各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运输环节监管,发现有违反公告规定情形的,一经查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及《农业农村部关于切实加强生猪及其产品调运监管工作的通知》(农明字〔2018〕第29号)、《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猪及其产品跨省调运监管的通知》(农明字〔2018〕第33号)有关规定处理。要着力完善生猪调运联查联动工作机制,参与、支持交通运输、公安等相关部门开展执法检查,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更多详情]
  • 09 2018-11

    河南:小麦冬管应因地制宜

    11月7日,由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定的《河南省2018年小麦冬前管理技术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针对今年气候、播种特点与当前苗情,从小麦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冻害预防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 省农技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河南省麦播工作进展顺利,全省大部分地区墒情较好,播期适宜,播种质量整体较高。 《意见》指出,小麦冬前管理,应做到因苗制宜,分类管理。小麦出苗后要及时查苗,出现缺苗断垄的地方,要及早用同一品种的种子开沟补种。对整地粗放、坷垃较多、悬空不实麦田,要及时浇好分蘖水,踏实土壤,保苗正常生长;对于没有水浇条件的麦田,应做好冬前镇压和中耕划锄保墒,缺肥麦田可趁雨雪天气适量追肥;对底肥充足、生长正常、土壤墒情适宜的壮苗麦田,冬前一般不再追肥浇水,只进行中耕划锄,保苗稳健生长。对播种偏早、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要及时进行深中耕断根或镇压,也可用化控剂抑制其生长,控旺转壮;晚播麦田,冬前一般不宜追肥浇水,可浅锄松土,增温保墒,促苗早发快长。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