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0 2018-10

    发展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40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提出,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生活富裕为根本,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从事涉农领域的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在网上完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购买和电子支付等业务交易的过程。农村电子商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实体经济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有利于促消费、扩内需,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现代物流等最新技术,能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更新观念,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农村电商不但要促进“工业品下乡”,更要推动本地“农产品上线”,促使二者紧密结合。在推动农村电商的过程中,少数地区片面强调“工业品下乡”,即为商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而忽略了本地农产品上线服务,对信息服务的双向性认识不足。在推动“农产品上线”过程中也存在误区,即单纯追求“种什么卖什么”。没有特色农产品的地区,发展农村电商原生动力不足,或者难以找到电子商务切入点。有特色农产品的地区又往往面临着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解决这一矛盾,要进一步推动“种什么卖什么”向“要什么种什么”转变,即从需求端入手,实施订单化生产,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要求,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扩大农村电商服务范围,推动更多的涉农企业、机构连接入网,通过互联网提供商品与服务,着力推进农村商业的生态建设。不少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已开始发展成为生态服务中心、创业中心和文化中心,为农村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从农村电商下沉发展到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用信息技术为农村赋能,可推动生产要素向乡村回流、提升生产效率,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乡村治理注入更多互联网基因。 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滞后,制约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建设具有广泛性的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要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加快县以下物流快递体系建设,增加站点,降低费用,同时建设公用仓储空间。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鼓励各地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聚集品牌推广、物流集散、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服务;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工信、通信管理局等部门要加快宽带进村步伐,进一步降费提速,普及县域公共场所免费Wi—Fi全覆盖;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产地认证、质量追溯、产地预冷、冷藏保鲜、分级包装、冷链物流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 促进人才回流,鼓励人才农村创业。农村电商要发展,人才同样是关键。政府要制定系统全面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规划,打造农村电商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培训专家人才库,将各类涉农专家、企业电商平台专家、数据分析专家、创业培训专家等吸纳进人才库,通过定期的培训计划,打造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生态圈;职业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对接电商企业,瞄准市场需求,完善专业课程设计,突出实践操作要求,按需培养电商运营、设计、宣传等专业人才。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将教师通过合作计划交流到电商企业锻炼,增加实践经验,吸引互联网电商高管、本土电商创业成功人士加入教学课程,多举措提升教学质量;鼓励互联网大型平台企业开展人才培训,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数据依据以及种植、销售、用户需求等相关大趋势分析,进一步加强农村电商的生存能力。支持企业培养各自的培训师团队和农村电商从业者,通过电商培训师团队把更多的农民培养成供货商、经销商等。进一步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优化农村电商环境。通过股权激励、薪酬奖励、职位晋升等举措,“三位一体”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化营商环境,为农村电商企业提供工商登记、税收等便利政策,解决创业人才现实需求,为创新创业人才回流农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展农村电商,助力脱贫攻坚。要制定电商扶贫产业规划,引导龙头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营商、电商交易平台等构建产业链,让贫困户参与其中,从而达到减贫脱贫效果;用好考核指挥棒,将农村电商发展纳入扶贫考核体系;带动社会资本投入,逐步提高贷款贴息、股权投资、风险补偿等市场化扶持方式的比例,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村电商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为贫困地区发展电子商务解决资金难题;走品牌化道路,更好形成产地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推动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产品或服务要严格标准,做到统一标识、统一质量,凸显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优质品牌、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

    [更多详情]
  • 09 2018-10

    我国秋粮收购工作相继展开

    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目前秋粮收购工作自南向北相继展开,收购秩序良好,市场总体平稳。 今年,我国继续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对东北地区的玉米和大豆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机制,对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等11个粮食主产区的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其中,粮稻每斤1.30元。其他粮食产区和粮食品种,由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统筹组织开展收购工作。

    [更多详情]
  • 09 2018-10

    秋播用肥需当心这些肥料不合格

    近日,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了2018年第2批复混肥料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结果显示,在抽查的60家肥料企业中,有4家肥料企业生产的4批次肥料产品质量不合格。 不合格产品包括:河南莲花环保科技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氨基酸有机无机复混肥(不合格项目:包装标识、酸碱度),河南科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掺混肥料(不合格项目:包装标识),河南中辉化肥有限公司生产的复合肥料(不合格项目:包装标识),河南中化美嘉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掺混肥料(不合格项目:总氮)。 据了解,省质监局已责成相关省辖市、直管县(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本次抽查中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企业依法进行处理。

    [更多详情]
  • 09 2018-10

    河南原阳:“稻鳅田”变成“致富田”

    “‘稻鳅生态共作’立体种养,一次投入,长期受益,水稻种植每亩的利润由1000元左右提高到了3000元左右。同时,每亩可产泥鳅60公斤,市场价每公斤60元,又可多收入3600元,实实在在帮助贫困户和农户挣着了钱!”10月8日,记者来到位于原阳县太平镇菜吴村的旺盛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种植基地前,该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吴振邦介绍起了他们的“扶贫稻鳅田”。 “稻鳅生态共作”种养技术,就是在水稻田里养泥鳅,不用化肥、农药,利用泥鳅消灭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抑制虫害和草害发生,而泥鳅排泄的粪便是很好的有机肥,也杜绝了化肥使用。无公害的大米,有明显的价格优势,销路也十分好。合作社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带动本村贫困户及周边农户进行水稻种植。目前,旺盛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了太平镇的扶贫基地,已带动本村及周边村的62户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原阳县旺盛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先后创建了稻鳅生态共作示范基地,营养强化稻米生产基地和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建立了稻鳅生态共作基地600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800亩,无公害高产示范基地2700亩,示范种植总面积已达到了5100余亩。“稻田边二百多平方米的饭店正在装修中,我们将借助‘稻鳅田’,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给周边群众增加更多的收入渠道。”吴振邦告诉记者。

    [更多详情]
  • 09 2018-10

    南阳全覆盖监管落实秸秆禁烧

    9月28日,南阳市农业局再次召开秸秆禁烧推进会,会议分析了当前禁烧形势,指出南阳市近段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总体情况良好,但也有部分县区存在零星火点较多,处置不够及时等情况,反映了个别乡镇领导不够重视,防控网格不够严密,宣传氛围不够浓厚,监控平台值班人员不够守时,应急队伍建设不够完善,灭火设施设备不够齐全,秸秆清运不够彻底等问题。 会议强调,各县区要扎实做好五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做到家喻户晓。二是强化监控值守。各级“蓝天卫士”监控平台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运行制度,确保24小时有人值守,能够及时发现焚烧现象。三是配强应急队伍。加强灭火技能培训和演练,制定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确保出现火情在规定时间内扑灭。四是织密网格。切实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实现全天候禁烧、全覆盖监管,严防死守,看死盯牢。五是全力做好清运收储。以行政村为单位,组建专门清运队伍,专职负责秸秆清运工作,切实做到除秸秆收储企业外的“三边”(路边、沟边、树边)、“三头”(村头、地头、坟头)均没有秸秆。

    [更多详情]
  • 09 2018-10

    邓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工

    10月8日,总投资1.8亿元的邓州市诚旭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 据悉,邓州市诚旭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位于该市高集镇堰陂村,占地面积1500亩,由山东寿光奥龙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与当地农户按照55:45的出资比例共同出资建设和经营管理。 据了解,该项目建成后可以直接带动当地七个新型经营主体、吸纳500余户1000余人就地务工增收致富,所产蔬菜直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联酋等国家。

    [更多详情]
  • 09 2018-10

    方城推广农机深松作业促进粮食丰产丰收

    日前,方城县2018年农机深松作业启动仪式在赵河镇姜栋庄村举行,方城县农机局局长魏强远指出,深松作业质量对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要达到“深、平、细、实”标准,深度保证在30厘米以上,深松后合墒弥平,做到田面平整、土壤细碎、没有漏耕、深浅一致、上实下虚、适宜播种。 农机专家指出,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有利于疏松土壤、优化耕层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排涝能力,保障农作物根系生长条件。据测算,土耕层每加深1厘米,可多存储3毫米降水,每季作物可减少浇水1-2次,每亩可节支40元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每亩可减少使用化肥5公斤,节约费用15元左右,可促进作物增产10%左右。同时,农机专家还就农机深松整地的好处、技术要点、作业注意事项、新技术与传统耕地模式的区别等进行详细讲解。 据悉,方城县已连续四年开展农机土地深松作业,今年争取深松作业项目资金203万元,在5个乡镇分2个标段实施,拟定11月底前完成分配面积。

    [更多详情]
  • 09 2018-10

    河南:耕地减肥大豆增产

    化肥用的少了,大豆产量会不会受影响?9月28日,在永城市举行的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区域重点项目“河南粮食生产减肥增效示范”永城核心示范区大豆测产验收现场,这个疑问得到了解答。 “优质高油大豆周豆18,在有机无机专用肥、控失肥、绿聚能复合肥均减肥近三成的施肥模式下,分别比农民习惯施肥地块增产20.9公斤/亩、14.1公斤/亩和19.8公斤/亩。”验收专家组现场测产、核算后得出了上述数据。 以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郑义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表示:这一数据表明,虽然肥料少用了三成,大豆同样能实现高产。项目负责人之一、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林先贵介绍,为减少化肥用量和养分损失,提升河南粮食生产养分利用效率、耕地地力和综合生产效益,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进绿色生产方式,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在河南启动了“粮食生产减肥增效示范”项目,今年是项目实施的第二年。 本次测产地段位于永城市双桥乡汤楼村,测产现场围满了闻讯赶来的农民。“化肥减量近三成,大豆增产近两成。”对于这一成果,双桥乡桥化村的张开广直呼:“不信科学可不行,来年我也要试一试。”双桥乡孙楼村的孙林军则告诉记者,他今年种了四亩半大豆,施肥不少,长势不好。听说今天有专家来测产、指导,他特意赶来学习。 “永城大豆常年种植面积在110万亩以上,主要集中在位于永城南部的砂姜黑土区。”验收专家组成员、商丘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张琪介绍,“今年大豆生产在花荚期遭遇高温干旱,又在八月份遭遇持续降雨天气,极易出现‘症青’现象。项目借助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在提升耕地土壤肥力、大豆养分利用率的同时,还提升了大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了在极端天气的情况下的‘减肥增效’。” “‘河南粮食生产减肥增效示范’项目的实施,综合考虑了我省土壤类型和种植制度。”课题主持人、省土肥站研究员葛树春介绍:“项目通过秸秆还田、深耕深松、化肥减量等技术的实施和有机无机专用肥、控失肥、绿聚能复合肥等新型肥料的施用,有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养分含量,达到了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减量、农业增效的目的。通过近两年的试验示范,可以看到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也达到了预期目的。” 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试验示范的减肥增效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在提升作物养分利用率和粮食生产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通过施用新型肥料、增加秸秆还田等,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提高或稳定粮食产量,实现了节本增效、培肥地力、藏粮于地,促进了我省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更多详情]
  • 09 2018-10

    河南省2018年秋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今年河南省秋作物生长期间气候多变,病虫发生情况复杂,全省各级农业植保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度重视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防控工作,及早部署,强化落实,认真做好大田普查、系统调查,及时发布重大病虫发生防治信息,加强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加大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统防统治,带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使玉米螟、棉铃虫、花生叶斑病、粘虫、二化螟、水稻纹枯病等秋作物重大病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不完全统计,全省秋作物各种病虫累计发生面积?1.9亿亩次,防治2.1亿亩次,重大病虫得到了有效防治,防控工作成效显著,为今年秋粮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更多详情]
  • 09 2018-10

    我国超级稻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13.5亿亩

    近日,全国超级稻推广现场观摩交流会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去年年底,全国超级稻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13.5亿亩,合计增收稻谷600亿公斤,带动全国水稻生产稳定发展。超级稻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典范和农业协同攻关的标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据介绍,自1996年我国启动实施“中国超级稻育种与栽培体系研究”项目以来,超级稻取得长足发展,在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农业农村部共确认超级稻品种176个,近5年的年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在1.3亿亩以上,所占水稻种植面积比重达30%。其中,超级稻“龙粳31”年均种植面积突破1600万亩,创近年单个水稻品种的最高应用面积纪录。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对今后我国超级稻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一稳定、两提升、三结合、四强化”的工作思路。具体来说,“一稳定”就是要把超级稻面积稳定在全国水稻面积的30%左右;“两提升”则强调提升绿色发展、提升稻米品质;“三结合”主要指品种选育与技术集成相结合、优质丰产与节本增效相结合和高产攻关与平衡增产相结合;“四强化”则是强化品种确认、强化品质鉴评、强化模式集成、强化宣传引导。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