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5 2018-09

    河南安阳绿野田畴气象新

    深入地处“两环、一带”的河南省安阳市高庄镇,看到的是全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气象,体会到的是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之势。 加快土地流转 高庄镇桑园村地处“两环、一带”的“内环”。目前,该村800多亩耕地已全部达成土地流转意向。 “原本俺不愿意流转土地,可是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还是把土地流转了比较好。”桑园村村民袁克俭坦率地说。袁克俭今年66岁,他的祖辈都是靠种地为生,他本人也种了一辈子小麦、玉米,对土地感情深厚。乍一听说要流转土地,他的心中十分不情愿。 然而,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普及和村“两委”干部的劝说,袁克俭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子女在外打工,无意回家种地,自己年事渐高,体力下降,耕种时已感到力不从心,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把土地流转出去,助推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出去,可以统一规划,种植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比种小麦、玉米挣钱多。俺也不用辛苦种地了,每年收取土地流转租金就行。”袁克俭说。 在高庄镇,很多农民和袁克俭的想法类似。在镇村两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广大农民逐渐接受并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土地流转进度。据初步统计,高庄镇“两环”及“内环”以内农业结构调整规划任务7500多亩土地,目前已流转近4000亩。 发展高效农业 沿内高线一路向西,来到地处“外环”的遵贵屯村,道路两边苗木林立。这片苗圃空气清新,简直就是一个天然氧吧。“这片苗圃是安阳尧城绿园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承包的,总面积400多亩,种有红叶李、国槐、白蜡树等树苗。”苗圃管理员王东林说。目前,这些树苗长势良好,明年可以出售一部分,预计效益可达150万元。 王东林说,苗木最怕的是病虫害,他的主要工作是每天查看苗木的叶子和枝干,一旦发现病虫害苗头,立即采取打农药、剪枝等措施。“只要不发生严重的病虫害,苗木种植就能获得较好的收益。”王东林说。 “我们村已建成1000亩苗圃,由园林绿化公司、种植大户经营,主要种有国槐、银杏、红叶李、法桐等树苗。”遵贵屯村党支部书记潘永丰说,“下一步,我们要流转土地600亩,新建苗圃和中药材种植园。” 如今,高庄镇很多村庄都在物色适合自身发展的高效农业项目,寻找合作对象。 提高服务质量 为促进全镇农业结构调整,高庄镇党委、镇政府提高服务质量,积极联系园林绿化公司、种植大户,为各村发展高效农业牵线搭桥。本月,该镇农业中心联系好园林绿化公司10多家、种植大户4户,已与相关村庄对接。 近日,后遵贵村联系了两家园林绿化公司,但这两家公司报出的土地流转租金只有二三百元每亩。该村党支部书记柳保国说:“以前,土地流转租金1500元每亩,很多园林绿化公司抢着干。现在租金压得这么低,还不如我们自己干或找种植大户干。”得知情况后,高庄镇农业中心立刻为后遵贵村联系有意向的种植大户,并承诺以后帮助他们寻找销售渠道。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强化服务,引导农户种植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并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升高庄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高庄镇主抓“三农”工作的副镇长王志宇说。

    [更多详情]
  • 21 2018-09

    兰考县:小构树变成致富“摇钱树”

    9月16日,在兰考县惠安街道杨山寨合作社的构树种植基地,一台大型收割机正在作业,将近1米高的构树被拦腰斩断,粉碎打包成圆柱形状,直接制成了青贮饲料。“我们一共种了350亩‘科构101’,这是今年收的第二茬,一亩地能收1.2吨,效益不错,过俩月还能再收一茬。”该合作社的负责人说,这饲料有公司直接回购,很省事儿。 这位负责人口中的公司就是兰考中科华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科华构是一家专业从事杂交构树繁育、种植、销售、推广、技术服务与回收的全产业链型企业,成立两年多来,通过品种创新、培育技术创新、扶贫模式创新等方式,推动杂交构树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引领贫困地区走上致富之路,将不起眼的小构树做成了大产业。 我国是畜牧业大国,蛋白饲料较缺,针对“人畜争粮”、饲料紧缺情况和食品安全的巨大需求,中科华构通过“以树代粮”,大力发展杂交构树饲料。“科构101”正是其明星品种,是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科技人员历经十年研究,杂交选育出的非转基因、高蛋白、非粮饲料优良杂交构树树种。“这个品种适应能力更好、树叶的营养价值更高,目前在兰考县内推广种植6000多亩,县外推广1500多亩,年底总推广面积可达1万亩。”中科华构董事长马光亮介绍。 在杂交构树苗扩繁、炼苗等方面,中科华构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温室智能大棚,继代、组培技术,超声波雾化消毒系统等大大提高了繁育效率。“目前,组培研发中心面积达3050平方米,年生产能力1475万株;育苗示范基地面积达250亩,年炼苗能力3000万株。”马光亮说。 为了将杂交构树品种进行深度、系统的开发利用,目前,该公司正在筹建河南省杂交构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将由兰考县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科华构共同投资组建。“中心建成后将致力于品质更优良的杂交构树新品种选育,衍生产品开发,杂交构树组培、种植、收割等环节管理标准制定等。”马光亮说,研究中心会将创新进行到底,引领我省构树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2015年,杂交构树产业被国家列为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对此,中科华构积极响应,在促进兰考县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科技扶贫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向贫困村合作社和贫困户供种苗时,签订回收合同,对其种植杂交构树的青贮裹包产品,以每吨不低于500元的兜底保护价回收,保证贫困户种植杂交构树能有可观的收入。”马光亮说。 构树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树种,构树的叶子可做猪饲料,树皮可以造纸,树根和种子可以入药,树液可以治皮肤病。杂交构树是中国原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转基因树种,具有高利用率、高营养价值、耐采伐、适应性强等特点,推广杂交构树对于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详情]
  • 21 2018-09

    叶县:种植金银花闯出致富路

    “去年一斤烘干的金银花售价40多元,今年市场行情好,价格涨到了150元。”9月16日,在叶县洪庄杨镇曹李村先锋农场,张先锋捧着一把金银花笑着说。 52岁的张先锋是曹李村党支部书记,10年前,张先锋前往山东、河北等地考察后得知,金银花一次性投入种植,受益年限可达60多年,且具有较好的市场行情,便决定种植金银花。在认真学习相关技术后,张先锋筹资360万元,于2010年成立叶县先锋金银花种植合作社,开始了金银花种植之路。 经过8年的经营,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金银花种植300多亩,同时种植小麦、饲草玉米1900多亩,吸引了周边26个村近700人前来务工,带动了20余户贫困户脱贫。 2015年,合作社注册了“张先锋”商标,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今年金银花市场收购价本来就高,经品牌包装后,每斤增值3倍。”张先锋说。

    [更多详情]
  • 21 2018-09

    桐柏县:从“瞎忙”到“忙虾”

    金秋清晨,阳光透过层层薄雾照在淮源大地广袤的虾稻田上,稻穗饱满低垂,小龙虾悠游浅底,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9月15日一大早,桐柏县月河镇沈庄村村民杨广州便在自家的虾稻田里忙碌起来。他娴熟地从稻田中捞出一个个沉甸甸的地笼,望着满满的收获,笑开了花。 “从前年开始,我把家里的6亩水田全部开挖为虾田,一年养殖两季小龙虾,种植一季水稻,小龙虾为稻田除草、松土、增肥,稻田为小龙虾供饵、遮阴、避害,种养结合,亩产小龙虾近300斤、水稻千把斤,每亩纯收入5000元左右。”站在田埂上,老杨掐着指头算起账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靠“虾稻共作”,老杨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他正盘算着再承包15亩水田,扩大小龙虾养殖规模。 眼瞅着老杨脱了贫致了富,今年开始,贫困户吴桂有在政府帮扶引导下也把自己的5亩水田改成了虾田。“稻田里养殖小龙虾,投入少、见效快,今年每斤小龙虾能卖30元左右,光五六月份一季虾就收入了2万多元,下一季虾马上就上市了。”吴桂有笑着说,“过去单纯种稻,效益不好,净‘瞎忙’,一年四季手头紧;现在跟着‘忙虾’,有钱进账不发愁!” 沈庄村是桐柏县最早发展小龙虾养殖的专业村。目前全村发展“虾稻共作”面积1600余亩,带动100户贫困户发展“虾稻共作”面积300余亩。 市场建在田头,小龙虾销路不愁。每天早晨,沈庄村乡间公路上,停着从各地赶来的购销车辆。“桐柏的小龙虾体型大、颜色鲜亮、肉质饱满,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来自湖北广水的商贩杜六隔三岔五都会跑来买上十几筐。 桐柏县位于千里淮河的源头,境内河流众多,沟渠纵横,生态优良,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小龙虾繁育、生长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近年来,桐柏县委、县政府立足自然优势,通过大力推广“虾稻共作”、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以前,每年水稻收割后,水田长时间闲置,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很低。而‘虾稻共作’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民种粮不增收的难题,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一稻两虾’。”桐柏县小龙虾产业发展办公室负责人岳金树说。 “稻虾共养共生,不光虾卖得好,生态稻也比一般稻田的稻米金贵得多,价格上高出不少呢!”杨广州指着身后的虾稻田说。 养虾有“稻”,致富有方。为支持小龙虾产业发展,桐柏县成立了桐柏淮河源小龙虾协会和玉皇小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培训、生产资料供给、销售等一体化服务,与此同时,整合资源,注册了“淮河源”小龙虾品牌,申请了有机产品认证;建成“淮河源”小龙虾水产市场,由协会对接郑州、武汉等市场,让农户足不出村卖掉小龙虾。 虾稻共作“钱景好”,水田变成“聚宝盆”。目前,桐柏县小龙虾产业遍地开花,全县5000余人从事小龙虾生产,养殖面积超过2万余亩,年产量5000吨,产值达2亿元。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这一动一静间,交织出桐柏乡野和谐灵动的图景,衍生出无限“钱景”。 出郑州,往南一路行驶300多公里,便来到山水环绕的国家级贫困县——桐柏。这里,绿水镜湖映碧空、绵云薄雾绕青山,景色美不胜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桐柏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潜力,而通过学习借鉴,推广“虾稻共作”模式则是彰显优势、挖掘潜力的生动体现。从过去“瞎忙”到现在“忙虾”,农户生产生活的变化恰恰印证了“虾稻共作”是当地脱贫致富的正确之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在于因地制宜精准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径。

    [更多详情]
  • 21 2018-09

    粮食和肉类加工能力 河南位居全国首位

    如果说多年前我省还只能称得上粮食生产大省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河南还是第一粮食转化加工业大省。 河南肉类加工和速冻食品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和60%。粮食及肉类加工能力位居全国第1位,其中面粉加工能力占全国的30%,2017年面粉实际产量占全国的37%,居全国之首。火腿肠、味精、面粉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全国市场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速冻水饺都产自河南。 瞩目河南从“国民粮仓”迈向“国人厨房” 一条经过发酵的火腿,可与全球高端火腿相媲美,虽然重量不足10公斤,却能卖出1万元左右的价格。但如果只是单纯的生肉,价钱可能只有数百元。农业转化加工业,不仅让农民得到实惠,也正在使河南从“国民粮仓”向“国人厨房”转变。 2017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有3.87万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6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9%,占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的12.2%。 此外,河南培育了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207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21家,数量居全国第2位,销售收入7100多亿元。全国肉类综合10强中河南就有3家,方便面10强中河南有5家。 企业河南的食品加工业品牌都有哪些故事 A 三全河南农业的助力,让企业有了做大的基础 从“国民粮仓”到“国人厨房”,河南农业的发展对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河南是农业大省,食品企业在这里可以更深入地和农民、农企进行合作,达到双赢的效果。 “以潢川县为例,潢川县糯稻种植面积约为32万亩,年产量近20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县级前3位。以前三全使用的糯米粉主要来自泰国,不仅价格昂贵,还路途遥远、供货不及时。”该负责人称,随后,他们在潢川县选择了几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随着农产品的不断发展,速冻食品形成了一个年产值200多亿元的大产业,而河南速冻食品也占据了全国速冻食品6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国人餐桌上常见的餐品。 B 好想你仨核桃俩枣儿,也能有大效益 在新郑,枣是地地道道的“致富宝”。一颗大枣,进入工厂后经过清洗、烘干、去核、杀菌、包装等多道程序,出来后就成了高大上的礼盒。从田间到超市再到餐桌,产业链的延伸,为农民和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这其中,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好想你”)就做得很成功。 “河南农耕文化传承悠久,是名副其实的大粮仓、大厨房、大餐桌。”好想你企业相关负责人向河南商报记者表示,河南农业的发展必将加紧编制品牌农业的发展规划、完善品牌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健全品牌发展的法治保障、强化科技对品牌价值提升作用等,这些都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C 蜜乐蜂蜜经过精加工,为企业带来近千万元收入 从“国民粮仓”到“国人厨房”,河南的中小微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蜂农创收的方式不像原先只卖蜂蜜,现在经过加工的蜂蜜变出多种花样,“身价”也随之上涨。 河南蜜乐源养蜂专业合作社(简称“蜜乐”)工作人员路女士说:“蜜乐2007年成立之初,我们仅仅买原材料,而发展到现在,我们有破壁花粉、蜂胶、蜂王浆片、蜂蜡等多种产品。” 路女士以破壁花粉为例,介绍了蜂蜜加工的基本环节。为制成易被人体吸收的破壁花粉,需要经过筛选、除尘、杀菌、高速气流打破细胞壁等加工环节。而蜂蜜经过精加工后制成蜂二宝、蜂三宝,为企业增加收入近千万元,带动200多户蜂农增收。 建议突破传统加工思路,追求个性化、营养化、高档化 提到农产品加工,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李铜山教授深有感触:“农产品加工业是河南的支柱产业,通过加工,产品价值普遍能增长5到10倍,农民也因此受益致富。我们河南有这么几个称呼上的变化,从粮食大省到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尽管这是说小麦的,但可以类推,所有的农产品都有提升附加值的空间。” 李铜山表示,目前河南农产品加工种类以小麦、玉米等主食为主,其实现在大豆、红薯等都可以加工,加工成大豆干、红薯干,“关键要拓展精深加工的程度和领域”。 同时,李铜山表达了对河南农产品加工的期待:“我们就是要往这方面努力,从种植到加工环节,都应该注重创新和前沿科技,要开阔视野,突破传统加工思路,根据市场的需要,加工出追求个性化、营养化、高档化的产品,真正把河南农产品加工做大、做深、做强。”

    [更多详情]
  • 21 2018-09

    做脱贫致富路上的“加油站”

    作为脱贫攻坚系统中的强力引擎,金融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作为地方金融机构的重要力量,焦作农信社(农商银行)充分发挥“离农最近、与农最亲”的优势,以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为载体,发挥金融产业扶贫主力军作用,走出了政策引导、金融服务、产业发展、农户受益有机结合的金融参与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奏响了金融扶贫最强音,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A 精心安排部署扶贫工作纵深开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金融参与精准扶贫才能扎实有效开展起来。 金融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焦作农信社(农商银行)契合党中央关于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精准扶贫思路,吻合农信社提升支农服务水平、拓展“三农”市场份额的发展需要,有责任、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把扶贫工作做好。 该社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一号工程,成立“一把手”为组长的扶贫工作小组,先后出台《信贷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作指导意见》《扶贫小额贷款授信管理办法》《扶贫工作考核办法》等系列文件。 明确贷款投放目标,层层分解贷款任务,编制《扶贫工作责任表》,建立覆盖行社负责人、网点负责人、驻村工作队的责任体系,确保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定期通报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明察暗访情况,严格奖优罚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动扶贫工作向纵深开展。 针对开展扶贫信贷投放、贫困地区基础金融服务覆盖、定点扶贫等重点领域的责任落实不到位等六大方面、25个重点内容,进行全方位自查的同时,综合运用定时定点督导、随机抽查、暗访等多种方法开展全方位督查督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下发督办通知并跟踪到底,确保不发生扶贫领域重大案件、重大涉贫事件以及损害党和政府形象、侵害贫困群众利益和腐败问题。 “金融参与精准扶贫,既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增强发展后劲的内在要求,也是打赢扶贫攻坚战、促进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焦作市农信办负责人卫龙奎认为。 B 加大信贷投放提高金融扶贫质效 “要不是农信社送贷上门,我还真不知道去哪里筹钱。”前两年,孟州市谷旦镇党宋马村村民党保中承包了30亩地种植玫瑰,由于前期投入太大,资金十分紧张。 得知这一情况后,焦作农信社(农商银行)信贷经理主动登门了解玫瑰园的经营现状和遇到的困难,并立即达成了贷款意向。如今,党保中的玫瑰园越做越大,平时还雇贫困户到园里做些拔草、除虫、剪枝的简单零活。 通过逐村逐户走访了解、与驻村第一书记建立日常联系制度等,焦作农信社(农商银行)摸清了贫困户经营性资金需求,“一户一档”建立了服务台账,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做到“应贷尽贷”。目前,已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户6939户。 “农信社不愧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加油站’!”9月8日,温县武德镇花园头村村民王有成高兴地说。 原来,王有成年龄较大,妻子患病,生活困难。金融扶贫框架形成后,村两委认为王有成具有加工松花蛋的技术,符合金融扶贫条件,将其层层推荐。不到一周的时间,温县农信社就为其发放了5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 对不符合信贷条件的,焦作农信社(农商银行)积极与工厂、农村各类合作社结合,为其脱贫致富提供信息、寻找出路。温县农信社积极联系河南古温酒厂,安排附近贫困户到酒厂上班,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该社加强与扶贫办、财政局、金融办等部门沟通协调,掌握脱贫攻坚政策、信息和项目,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产业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开展专项金融教育培训,利用乡村集市、集会,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活动,定期为村民普及金融知识,提供常态化金融服务。简化扶贫贷款程序,最大程度减少中间环节,全面落实“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建立风险补偿金制度”,提高了金融精准扶贫质效。 C 创新扶贫模式普惠金融覆盖面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精准扶贫责任,探索创新扶贫模式,帮助群众拓展脱贫路径,以更加精准的举措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焦作农信社一以贯之的作风。 焦作农信社(农商银行)加大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信贷投放力度,不断扩大贫困农户贷款覆盖面,大力实施产业金融扶贫,加大扶贫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 该社创新推出“支农惠贷通”“致富贷”“农村青年创业贷”“巾帼富”等信贷产品20余个,有效满足了贫困户生产经营、就业创业等多方面的资金需求。创新实施“农信社+企业+农户”“农信社+政府保证金+企业+农户”“农信社+贫困户+企业+保险公司”等金融扶贫模式,对“四大怀药”、光伏产业、云台山周边农家乐等特色产业优先扶持,先后支持特色企业21家,带动132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该社以“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乡(镇)”为目标,优化金融服务水平,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推进金融惠民工程和“村村通”建设,降低扶贫贷款准入门槛,简化办贷流程,让贫困户就近、方便、快捷地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的便利。 通过优化乡镇网点布局、增加电子机具、扩展服务功能等措施,焦作农信社(农商银行)努力解决偏远地区、贫困村的金融服务问题,普惠金融覆盖面更广泛。累计布放ATM机379台,POS终端1428台,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672台,惠农支付服务点214个……基本实现了“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机具、人人有服务”,贫困地区基础性、综合化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新提高。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全市农信社共发放精准扶贫贷款3218笔、余额43631万元,带动贫困人口30863人。其中,扶贫小额贷款余额12492万元,带动贫困人口13286人;产业精准扶贫余额31139万元,带动贫困人口17577人。 精准扶贫,农信担当。“农信社将秉承扎根‘三农’、服务‘三农’的初心,用足‘绣花’功夫,加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不断创新金融扶贫的方式,助力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谈及下一步工作,卫龙奎说。

    [更多详情]
  • 21 2018-09

    “双节”将至,河南近百家景区送福利

    2018中秋、国庆“双节”将至,今年又适逢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三大节日相映生辉。记者了解到,在未来一个月的时间内,省旅游局统筹全省85家景区集体“放大招”,重磅推出三大主题板块活动,推出120余项活动,80余项优惠政策,让广大游客度过一个既欢乐又“实惠”的节日。 景区联手送“优惠”云台山再推新“福利” 记者了解到,自9月20日起,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小浪底4家省管国有重点景区执行门票降价政策,平均降价幅度约为20%。调整后的景区门票价格分别为:少林寺景区80元/人次,云台山景区120元/人次,龙门石窟景区为90元/人次,小浪底景区40元/人次。许昌大鸿寨,驻马店南海禅寺、老乐山等景区也出台了降价措施。 其中,云台山景区除门票降价外,还推出了“一张门票任玩三天”的优惠政策。从今年10月8日起,每年的3月1日~11月30日,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团队还是散客,凡持身份证购买云台山景区门票的游客,一年之内(12个月)任选三天,各景点不限次数任意游览,验身份证同时“刷脸”入园。 此外,双节期间,各地景区纷纷推出降价或优惠政策:开封清明上河园购买晚会票赠送白天门票;济源王屋山景区推出特惠套票;焦作青天河,新乡轿顶山、跑马岭等景区门票半价;南阳宝天曼、商丘火神台、周口太昊陵等景区对特定职业、姓名、出生日期等群体免费。 “老家河南”迎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今年9月23日是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由省旅游局、省农业厅、省总工会、洛阳市政府主办的“丰收伏牛山·陪您一起看秋色”暨河南省中国农民丰收系列活动将在栾川县主会场启动,届时,“老家”河南为广大游客准备了20多项精彩纷呈的“田园风”活动。9月21日至10月31日,在省旅游局的统筹下,栾川、嵩县、卢氏、内乡、淅川、南召、方城、郏县等县联合举办“丰收伏牛山·陪你一起看秋色”活动,一系列突出丰收特色的民俗展演、特色农产品展销、秋果采摘等活动将与广大游客见面。 “节日期间,广大游客可以到栾川老君山参加五彩秋趣节,赏红叶,采秋果;到红旗渠体验农民丰收节暨稻田艺术节活动,传递红旗渠精神;到新安龙潭大峡谷,在世界地质公园里赏圆月;到平顶山郏县参加乡村骑游,看农产品展销和帐篷电影;到三门峡豫西大峡谷参加首届‘峡谷赏秋节’,看民俗古村,品豫西美食等。”省旅游局旅游促进处处长汤雁在河南“双节”旅游产品发布会上一一介绍全省各地20多项精彩的主题体验活动。 此外,各大景区还配套推出各种优惠措施:9月21日~12月31日(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老君山、鸡冠洞、重渡沟、龙峪湾、天河大峡谷、伏牛山滑雪度假乐园对市级以上劳模,凭劳模证书、河南省工会会员卡、本人身份证,到景区享受免门票政策(需购买5元保险);同时,可享受入住栾川智选假日酒店房间减免50元优惠。另在9月21日~10月31日期间(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龙峪湾、天河大峡谷、伏牛山滑雪度假乐园对河南省工会会员,凭工会会员卡和本人身份证,到景区享受免门票政策(需购买5元保险)。 未来一个月精彩活动让你玩转“金秋” 未来一个月,我省18个地市将不间断推出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让广大游客领略河南“山色秋韵”的独特魅力。 久负盛名的开封菊花文化节将于10月中旬启幕,驻马店嵖岈山温泉小镇将举办首届七彩百合文化节,新乡万仙山的金秋摄影节,鹤壁云梦山的草原风情音乐节,巩义竹林长寿山红叶节等一系列“金秋”精彩活动,为游客带来别样的视觉盛宴。 此外,洛阳白云山、老君山、平顶山尧山、南阳老界岭、安阳太行大峡谷、新乡南太行、焦作青天河、鹤壁大伾山、济源王屋山等景区围绕各自秋季独特的山景资源,也开展了一系列赏秋、晒秋活动。

    [更多详情]
  • 21 2018-09

    河南三门峡市:二仙坡苹果满枝头

    漫山红苹果,曹宽友夫妇俩看着心儿醉了…… 9月17日一大早,他们就来到果园,戴上手套,小心地将苹果摘下来,剪去果蒂放筐里,分级、套袋、装箱。 “苹果从种到收,都是技术活,收果也有讲究,得确保果伤率不高于3%。”曹宽友说。他住在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寺古洼村,在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工作了9年。这里位于伏牛山北麓,土层肥沃、空气清新、水质优良,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AA级生态区,适生高档优质果品。现在方圆3万多亩土地,大部分都种了优质苹果树。 曹宽友任公司分场场长,也是苹果管理的行家里手,每月工资3100元,加上各项补贴,一年工资近4万元。 “家里还种着5亩苹果,用果园学到的果树调势,让枝条由粗变细,挂果多了,估算一下,今年每亩地可增收500元左右。”曹宽友说,“咱这苹果,看着红红的皮儿,都知道特别甜。果还在树上,村里的代购商就上门介绍果商,不愁销路。” 这些年,陕州区政府利用当地自然优势,引导龙头企业研发、推广新技术,提高苹果的产量和质量,做大做强品牌,走出了一条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品牌化运营的现代果业发展道路。 “我们公司已经带动三门峡地区2万户果农提质增收,带动了全国160万亩果园提质增效。”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赵跃文介绍说。 “种苹果收获的不仅是果子,二仙坡以果园为载体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每年吸引周边3万余名游客,这里已成为三门峡市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重要节点。”陕州区委书记骆玉峰说。

    [更多详情]
  • 21 2018-09

    河南:种粮大户赛“粮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9月18日,河南省项城市贾岭镇麻老庄等村庄的50多名种粮大户齐聚镇政府,“‘中国农民丰收节’让咱农民有了自己的节日,今天我们要举行‘粮王争霸赛’,比一比谁家秋粮亩产高。”谁家庄稼亩产量最高,村里就会奖励几袋化肥。而获得“粮王”称号的人,要把粮种同村民分享,带动大家增产增收。村民们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年年赛出好收成、好年景。 9时整,热闹的“粮王争霸赛”正式开始。项城市农业局农技专家、高级农艺师韩景红等人对50多个种粮大户带来的农作物逐个称重、除水、去杂,得出详细数据。“第一名麻明明,实收面积1.59亩,实收粮食1882公斤,扣除杂质,每亩实际产量为940.5公斤。”种粮大户麻明明喜获“粮王”,以及镇里奖励的10袋化肥、10袋种子。麻明明手捧奖牌兴奋地说:“我今年种了47亩玉米,亩产都在900公斤以上,与科学种田、科学管理分不开。”

    [更多详情]
  • 21 2018-09

    正阳花生面积减单产增 玉米有霉变担忧

    当前正值花生、玉米等秋粮品种收获期,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南省秋作物生产情况,中华粮网考察团将于9月18日-9月21日在河南花生及玉米主产区开展市场及生产形势考察。第二天考察路线为睢县-太康-周口-正阳,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考察团从睢县出发,到达睢县香张村,该地以玉米种植为主,村民徐女士表示,当地农历五六月份旱情较重,玉米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农户大多进行灌溉,刚浇地完毕,七夕迎来大降雨,玉米受淹严重,由此造成玉米减产,预计今年亩产1000斤左右,正常年景亩产1400~1500斤。自家种植成本每亩约400元,其中种子60,化肥180,浇水20,农药75,收割70。 目前,正值玉米收获季节,但因持续降雨,无法收割,从农田里的情况看,玉米尖部腐烂,虫害也比较重,如果降雨持续时间长,玉米难免加重霉变。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