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1 2018-09

    河南:让农民过一个不一样的节日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这是个收获的季节,亿万农民将第一次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 在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农耕发达、农产品十分丰富的河南,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农业厅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工作的通知,并会同相关部门成立了“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全省上下加紧筹备节庆活动,各地庆丰收活动陆续推出,新郑红枣文化节、宁陵县酥梨采摘节、孟津县梨采摘节等日前陆续拉开了序幕,为即将到来的首届农民丰收节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9月20日,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河南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负责人。 特色活动办到乡村让农民成为节日主角 记者:再有两天就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全省各地庆祝节日的活动也在陆续展开,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进展情况和总体安排。 答:“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对全社会传递出的重农崇农的价值取向。办好我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中原农耕文明,有利于充分展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新成就、农村改革发展新变化、中原农民新创造,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省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光荣感,凝聚起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发展、让中原更加出彩的磅礴力量。 我省“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内容围绕“传承农耕文明共庆五谷丰登”,以农民为主体,以庆丰收为主线,以大粮仓、大厨房、大文化为题材,设置了“中原丰收晒场”“中原农耕文化”“‘三农’成果展”“中原美丽乡村”“中原农业科技”“中原话丰收”六大主题板块,通过“庆、晒、话、享、促”等形式,全面展示悠久厚重的中原农耕文化和中原农业发展新成就、农村建设新风貌和农民新形象。 今年活动总体安排为“1+4+N”,即1个主会场活动,4个分会场活动,N个系列活动。主会场设在新郑市红枣小镇,北部分会场活动为新乡市原阳县中国“黄河鼓魂”大型稻田鼓舞大赛,南部分会场活动为驻马店市正阳县花生采摘节,西部分会场活动为三门峡市灵宝市“灵宝苹果”采摘节,东部分会场活动为商丘市柘城县小辣椒采摘节。主会场和分会场活动于9月23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同时举行。 我省首届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将从9月初持续到9月底。省、市、县的庆祝活动有百余项,以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密切相关、农民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大的民俗表演、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主,活动原则上安排在乡村举办。 目前各地开展的活动各具特色,有新时代趣味农事比赛、文艺汇演,有采摘节、农产品展销、农村电商线上线下互动等活动,有民俗文化方面的非遗展示、农民书画展、农业摄影大赛,等等。许多活动办在田间地头,设在农家小院,内容接地气,希望让农民在“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促丰收”中享受到节日的快乐,让农民真正成为节日的主角,感受到节日带给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开放办节过节帮助农民丰产增收 记者:设立农民丰收节意义非凡,不仅是精神层面的鼓励,也有发展方面的考量,在促进农产品丰产又丰收、解决农民“丰产后的烦恼”方面,我省如何让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更具现实意义? 答:我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和农产品加工大省,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我们始终牢记习总书记关于粮食生产是河南一大优势、一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殷殷嘱托,十八大以来,全省粮食产能跨越1200亿斤新台阶,总产量占全国1/10,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28%,全国第一。油料作物面积及产量全国第一。肉蛋菜果等产量稳居全国前列。 2016年以来,我省结合实际,作出了以“四优四化”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积极推动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今,河南初步实现由“卖原粮”到“卖产品”、由“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的转变。肉制品、面制品、油脂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是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五大优势主导产业,肉类和面粉加工能力位居全国第一;花生油、芝麻油位列全国前茅;奶类产量居全国第四位,乳制品产量居全国第三位;食用菌、火腿肠、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米面速冻制品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我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要充分展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新成就、农村改革发展新变化、中原农民新创造,还必须坚持开放搞活办活动的原则,用开放的思维办节过节,把“中国农民丰收节”打造成为综合性的节日,既属于农民,也属于全社会。 从目前已经开展的活动来看,在办活动庆丰收的同时,各地都在积极发挥大型电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超等市场主体的作用,以农产品为主,或举办丰收购物节,或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农产品营销促销活动,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还开展了优质农产品进万家、全民购物节等活动,通过培育节日市场、扩大丰收节社会影响,帮助农民丰产增收。 传承农耕文明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农村 记者:我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围绕“传承农耕文明共庆五谷丰登”展开,请您谈谈农耕文明的传承与河南农业发展的关系,传承农耕文明有何现实意义? 答: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是创造性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不竭资源。在当代农业高投入推进,人口与资源压力增大的今天,传承农耕文化,对拓展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 我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设在黄帝故里——郑州新郑市红枣小镇,新郑是中华根脉之地、华夏文明之源和人文始祖黄帝故里。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新郑地区率先进入以原始农业为主的氏族社会;5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新郑进入黄帝族时代,是中华古代文明形成的核心地带。而红枣是轩辕黄帝最早发现、命名和指导种植并传承至今的中国原产农产品,是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在这里举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有助于我们吸收和继承传统农业文化的合理成分,如精耕细作的科学技术体系,集约经营、主攻单产、用地养地、以粮为主多种经营等做法;有助于增强河南人的历史自豪感、自信心和使命感。 尤其对年轻一代的农民,通过展示中原农耕文化,体验农耕文明,不仅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节日带给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尊严感,也可以大力激发农村的丰收资源,让农村丰收的基子全部激活,让新一代农民更爱农村。青年农民愿意留在家乡,农村中青年农民整体素质提高了、队伍壮大了,乡村振兴战略才能落到实处。 做农民是光荣的,做农民也是幸福的。“农民丰收节”不单单是农民的节日,也是全社会应该关心、支持的节日。这个节日,既蕴含着对乡村振兴和亿万农民的关怀,也寄予着对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守望,希望各界关注支持河南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更多详情]
  • 20 2018-09

    这次第,怎一个“枣”字了得

    时维九月,金风送爽。郑韩故地上的枣农们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9月16日晨,记者驱车行驶在新郑红枣主产区孟庄镇和薛店镇,但见道路两侧全是成片的枣林,虬曲盘旋的枝丫上缀满了一簇簇红枣,珍珠玛瑙般瑰丽非常。枣农们扛着竹竿在枣林里穿梭,一竿下去,落红一片,欢声笑语,荡漾林间。 薛店镇花庄村张军峰祖上传下来的上百棵老枣树让他赚得“盆满钵满”。他告诉记者,“现在正是‘枣乡风情游’期间,游人很多,好鲜枣每斤10元左右,根本不愁卖,一早起来打上几百斤早早就能卖完。”记者见他的枣箱上印有和平、小刚字样,询问根由,他笑着说:“俺老婆叫和平,儿子叫小刚,俺家的枣就以他们的名字作招牌……”言语间溢满自豪。 世界红枣看中国,中国红枣看新郑!红枣,是新郑的“金名片”。早年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炭化枣核,印证了新郑8000年的种枣历史。如今,穿越历史烟云的新郑红枣,正从一般的土特产蝶变为“枣中贵族”,演绎出独特的“红枣经济”。 行走在“好想你”工业园观光走廊,隔着透明的玻璃墙,颗颗红枣在流水线上滚动,随后按照大小、光泽度、饱和度、残次度等不同性状进行光影分选、精深加工……一目了然的现代化、智能化生产过程让人震撼。 “好想你”,一个直白而勾魂的字号。当大多数土特产还在“裸奔”的时候,新郑红枣就穿上了品牌的外衣。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注册商标703件,捧获中国商标金奖,品牌价值达70亿元。企业制定的免洗红枣标准被认定为国家标准;产品涵盖休闲食品、冻干食品等六大类型近700个单品,年产值40多亿元,在中国枣业树起了独一无二的标杆,“中国红枣第一股”红遍金瓯。 “品牌化是农产品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走标准化、工业化、品牌化之路,新郑红枣成功地由一产走到二产,今天又利用枣乡游、工业游向三产进发。”说起红枣经济,新郑市委书记刘建武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他介绍,新郑已形成了以“好想你”为核心的枣制品产业化集群,集聚各类红枣产品加工企业200多家,年加工红枣近8万吨;打造了红枣种植、种苗培育、红枣加工、品牌营销、健康饮食、观光旅游的全产业链,呈现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在“红枣小镇”,记者见到,三三两两的游客沉醉在枣林间,或悠闲漫步,或树下憩息,其情依依,其乐融融。 在这里,红枣是用来看的、用来赏的、用来品的,传统枣园的功能正在变异、升华。而生产线上的红枣却来自万里之遥的“新郑飞地”。 从2007年开始,“好想你”等企业在新疆阿克苏、若羌、哈密等地陆续开拓了红枣种植基地上万亩,十万新郑人在新疆从事枣业种植、生产、销售。同时带动新疆大枣种植面积突破80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红枣主产地。新郑红枣架起了豫、新两地经济繁荣、民族和谐的“金桥”。 根在黄帝故里,枣红天山南北。源源不断的红枣运回新郑,花样翻新的枣品销往全国。源源不断的游客来到新郑,带走了大枣,带红了新郑…… 这次第,怎一个“枣”字了得!

    [更多详情]
  • 20 2018-09

    淅川县:石榴映红致富路

    “好山好水养好果。淅川的软籽石榴果形、果色、果肉俱佳,肉汁率达91.4%,含糖量14.5%左右……”9月17日,淅川县副县长方松海在阿里巴巴集团举办的“首届丰收购物节”上当了一把代言人,一个劲儿地为淅川县的软籽石榴做广告。 在淅川,万亩软籽石榴基地里鲜红的石榴挂在枝头,偶遇上一两个咧开了“嘴巴”的,露出晶莹如宝石般的籽粒,诱惑着游人。 “明年淅川要办第一届石榴节,这石榴就跟我们的日子一样要越来越红火了。”在豫淅红软籽石榴基地,老城镇杨山村的杨超峰对软籽石榴有着特殊的感情。 杨超峰一家7口人,母亲行动不便,父亲患有血栓,妻子患心脏病,都干不了重活,家里还有3个上学的孩子,生活重担全压在杨超峰一人身上。农忙时,杨超峰一人要料理12亩地的庄稼,农闲时,就在附近的建筑工地打零工补贴家用,日子十分拮据。2016年,老城镇引进了豫淅红生态农业公司,在杨山村等地大力发展软籽石榴产业,杨超峰将自家的12亩地流转给企业,自己则成为第一批产业工人。 “土地流转费一年6000元,在公司打工每月3000元,再加上到户增收的分红,一年收入4万多元,比以前强多了!”杨超峰说,今年的石榴又是个丰收年,他期盼着这些红红的石榴能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的愿望。 如今,淅川4.12万亩的软籽石榴,已经成为该县保水质、促民富产业“菜单”上的优选项。为了让软籽石榴惠及更多群众,淅川县出台软籽石榴等产业发展扶持激励政策,通过举办石榴赏花旅游节和采摘节,初步打响了淅川软籽石榴品牌,催生了仁和康源、丹圣源、豫淅红等一批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有2万余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发展年人均增收2200元以上。丰收的石榴映红了渠首群众的致富之路。

    [更多详情]
  • 20 2018-09

    2018河南省食品安全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即将启幕

    9月26日,由省政府食品安全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主办,大河报承办的2018河南省食品安全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将在河南日报报社大厦4楼多功能厅举行。届时,食品安全专家、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者、食品行业代表等将围绕“责任与担当,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省建设”齐聚论坛,共话全产业链下的食品安全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目前,河南正在创建食品安全省,这是新时期河南一项大民生工程,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主要实践。 近年来,河南作为食品大省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提升,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为保障全省乃至全国食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国家食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2018河南省食品安全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央党校副教授胡颖廉将为参会嘉宾讲述新形势下食品安全发展与河南食品安全省建设等内容。河南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食品安全与营养组召集人、郑州大学副校长屈凌波博士将为参会嘉宾分享食品安全把控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在创建食品安全省中的责任与担当;河南省工信委原副巡视员、河南省食品工业协会首席专家陈振杰将为参会嘉宾解析河南食品工业发展方向与历程,把脉行业发展。同时,作为省食安委命名的“第一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叶县,如何造就食品监管中的“叶县现象”?争创省级食品安全县的临颍县,在食品监管方面又有哪些创新做法?2018河南省食品安全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我们给您答案。 提起我省食品企业,不得不提双汇、众品、好想你、南街村等一大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知名食品生产企业。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他们铁腕抓质量,铁心保安全,为河南省食品安全省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18河南省食品安全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众品掌门人朱献福将就食品生产过程中如何把控食品安全与在场嘉宾分享。提到食品安全保障,不得不提食品安全责任险。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公司自2011年开办食品安全责任险以来,目前人保财险河南省分公司已为全省近万家食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等提供了餐饮风险保障及食品产品保障。未来人保财险将全面参与到建设河南食品安全大省的工作中来,在全省全面推进“保险+服务”的食品安全风险保障,为河南省食品安全建设工作助力,为食品行业发展和人民食品安全保驾护航。论坛上,人保财险将为参会嘉宾分享食品保险的那些事。 除了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现场今日头条大数据将为消费者梳理我们的食品安全热点词汇,解析河南食安大数据。

    [更多详情]
  • 20 2018-09

    新郑枣乡风情醉游人

    9月对“中国红枣之乡”新郑市来说是个热闹的月份,眼下又值大枣成熟季,众多游客专程到枣园摘枣祈福,享受枣园风光,领略枣乡文化。 近日,在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对外发布的“5个100”榜单中,新郑市薛店镇的中华枣乡风情游入选“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名单,这让今年的枣乡风情游变得更加红火。

    [更多详情]
  • 20 2018-09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

    9月18日,光山县罗陈乡张楼村青龙河合作社社员正在抓紧时机抢收水稻。金秋时节,稻谷飘香,该县80多万亩水稻一片金黄,正处于收割季。当地农民喜迎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更多详情]
  • 20 2018-09

    河南许昌试点开展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

    从2016年至今年8月,河南省许昌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持续开展“烟叶全程机械化生产关键装备及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完成了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试验应用,使烟田亩均用工由原来的27个减少到7.5个,每亩用工成本减少2000元,上等烟比例提高约20%,均价提高约20%。 “烟叶全程机械化生产关键装备及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主要研究平原烟区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突破了打顶植保一体机、全自动采摘机、大箱烘烤三大关键技术,完成了打顶植保一体机、全自动采摘机的国内首台(套)生产,达到了同类技术国内领先水平,建立了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规范,为平原烟区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模式。 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烟叶规模化种植提供了良好条件,有力于推动新型烟叶种植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加快实现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推动实现烟草农业现代化,带动烟区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20 2018-09

    豫南夏玉米“减肥”成功

    化肥用的少了,玉米的产量会不会受到影响?9月19日,省农科院在遂平县和兴镇大刘庄村一块玉米地举行“豫南夏玉米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与示范”观摩会,现场测产玉米亩产达到557公斤。这一数据表明,虽然化肥少用了两成,但玉米同样能够实现高产。 为贯彻原农业部《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我省遴选13个县(市、区)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并把玉米、蔬菜、果树作为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试点作物,全力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根据农业种植结构地区差异和施肥现状,我省把玉米种植区域划分为豫东豫北平原区、豫南平原区等减肥增效类型区,稳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大刘庄村这块玉米测产田就是今年豫南夏玉米“减肥减药”的示范田之一。田地的主人刘国富今年种植夏玉米800亩,其中100亩进行减肥示范。正常地块每亩地上化肥60公斤,而示范田每亩地只上复合肥45公斤,刘国富说:“化肥上少了,产量不减少,效益增加了。” 为什么会“减肥”不减产?“关键是施肥科学了。”省农科院资环所杨占平研究员解释,农民在种植玉米时普遍存在“选肥随大流,施肥凭感觉”的问题,施用化肥品种随意,施用的量也大,尤其是氮肥的用量大。结果,上的化肥多,玉米也不增产增效。根据这种情况,专家们对示范田进行测土配方,根据土壤情况、作物需求科学合理施氮、磷、钾等肥料;对玉米病虫草害进行全程预测预报,采用有针对性的新型高效低毒药剂,农药减施约三成,实现了化肥农药减量和农业增效的双重目标。 “不论从控制面源污染保护环境,还是降低成本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业‘减肥减药’都势在必行。”杨占平说,当前玉米虽然面临阶段性过剩,但仍是我省秋粮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针对玉米种植实施减肥减药增效,对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促进我省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更多详情]
  • 20 2018-09

    河南省通过示范点带动农业绿色发展

    9月13日,河南省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现场推进会在济源召开。河南省农业厅计划处处长张红雷主持了推进会。 据悉,济源市自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以来,陆续开发出康鑫食用菌生产基地、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点、王屋山高山蔬菜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基地等绿色低碳、环境友好型农业综合模式。 2017年12月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的平顶山市做了发言。该市探索出了多种循环发展、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模式,已形成了具有平顶山特色的农业绿色发展新阶段。 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丁心奎,农业可持续发展创建技术专家组组长、河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院长赵鹏,省直有关部门参会代表及各地市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丁心奎针对下一周期我省农业绿色发展做出安排。我省将通过创建典型示范点,总结经验,探索发展模式、技术集成和运行机制的方式,有效利用多媒体,大力宣传农村农业环保知识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努力提高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广大农户改变传统种植观念,尽快推动项目落地实施,带动农业绿色发展。

    [更多详情]
  • 20 2018-09

    平顶山:秸秆综合利用 废物成了宝贝

    9月13日,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赵庄村村民赵长青装完带穗的玉米秆,将农用三轮车开出地块,“俺往年把玉米掰到家,还得晾晒、脱粒、出售,既费工又费时,一地的玉米秆儿还得粉碎还田。今年提前连穗带秆卖给奶牛养殖场,每公斤两毛六,一亩地合1000多元,跟往年比,每亩还能多卖200多块钱哩!” 曹镇乡是个农业大乡,每年都产生大量的夏秋作物秸秆。该乡距离市区较近,近几年为防治大气污染,在夏秋两季的秸秆禁烧上都下足了功夫。如今,该乡采取了一系列秸秆综合利用措施:除了将秸秆粉碎还田、饲喂牲畜过腹还田外,还鼓励和支持农民采用编织苫子、纺草绳、制草垫等方法,把稻草深加工,将废物变成了宝贝。该乡中部稻区的草制品厂已发展到20多家。为了鼓励秸秆还田、转化和消化,政府按每亩地每季发给农户40元的秸秆处理费。该乡种植水稻近2万亩,水稻收割后,较长的稻草被草制品厂收购了,但有些地块还被散乱的稻草覆盖着。为了挪走稻草及时腾茬,该乡联系到禹州神垕镇的几家钧瓷生产厂家,请他们前来拉稻草,他们当即表示有多少要多少,较好地解决了稻草盖地的难题,从源头上消除了焚烧秸秆的隐患。 禁烧派生出综合利用好办法,综合利用也促进了禁烧工作。据统计,连续三年来,该乡基本上实现了零焚烧,秸秆综合利用率都在98%以上。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