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让农民过一个不一样的节日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这是个收获的季节,亿万农民将第一次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 在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农耕发达、农产品十分丰富的河南,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农业厅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工作的通知,并会同相关部门成立了“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全省上下加紧筹备节庆活动,各地庆丰收活动陆续推出,新郑红枣文化节、宁陵县酥梨采摘节、孟津县梨采摘节等日前陆续拉开了序幕,为即将到来的首届农民丰收节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9月20日,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河南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负责人。 特色活动办到乡村让农民成为节日主角 记者:再有两天就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全省各地庆祝节日的活动也在陆续展开,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进展情况和总体安排。 答:“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对全社会传递出的重农崇农的价值取向。办好我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中原农耕文明,有利于充分展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新成就、农村改革发展新变化、中原农民新创造,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省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光荣感,凝聚起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发展、让中原更加出彩的磅礴力量。 我省“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内容围绕“传承农耕文明共庆五谷丰登”,以农民为主体,以庆丰收为主线,以大粮仓、大厨房、大文化为题材,设置了“中原丰收晒场”“中原农耕文化”“‘三农’成果展”“中原美丽乡村”“中原农业科技”“中原话丰收”六大主题板块,通过“庆、晒、话、享、促”等形式,全面展示悠久厚重的中原农耕文化和中原农业发展新成就、农村建设新风貌和农民新形象。 今年活动总体安排为“1+4+N”,即1个主会场活动,4个分会场活动,N个系列活动。主会场设在新郑市红枣小镇,北部分会场活动为新乡市原阳县中国“黄河鼓魂”大型稻田鼓舞大赛,南部分会场活动为驻马店市正阳县花生采摘节,西部分会场活动为三门峡市灵宝市“灵宝苹果”采摘节,东部分会场活动为商丘市柘城县小辣椒采摘节。主会场和分会场活动于9月23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同时举行。 我省首届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将从9月初持续到9月底。省、市、县的庆祝活动有百余项,以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密切相关、农民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大的民俗表演、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主,活动原则上安排在乡村举办。 目前各地开展的活动各具特色,有新时代趣味农事比赛、文艺汇演,有采摘节、农产品展销、农村电商线上线下互动等活动,有民俗文化方面的非遗展示、农民书画展、农业摄影大赛,等等。许多活动办在田间地头,设在农家小院,内容接地气,希望让农民在“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促丰收”中享受到节日的快乐,让农民真正成为节日的主角,感受到节日带给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开放办节过节帮助农民丰产增收 记者:设立农民丰收节意义非凡,不仅是精神层面的鼓励,也有发展方面的考量,在促进农产品丰产又丰收、解决农民“丰产后的烦恼”方面,我省如何让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更具现实意义? 答:我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和农产品加工大省,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我们始终牢记习总书记关于粮食生产是河南一大优势、一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殷殷嘱托,十八大以来,全省粮食产能跨越1200亿斤新台阶,总产量占全国1/10,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28%,全国第一。油料作物面积及产量全国第一。肉蛋菜果等产量稳居全国前列。 2016年以来,我省结合实际,作出了以“四优四化”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积极推动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今,河南初步实现由“卖原粮”到“卖产品”、由“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的转变。肉制品、面制品、油脂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是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五大优势主导产业,肉类和面粉加工能力位居全国第一;花生油、芝麻油位列全国前茅;奶类产量居全国第四位,乳制品产量居全国第三位;食用菌、火腿肠、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米面速冻制品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我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要充分展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新成就、农村改革发展新变化、中原农民新创造,还必须坚持开放搞活办活动的原则,用开放的思维办节过节,把“中国农民丰收节”打造成为综合性的节日,既属于农民,也属于全社会。 从目前已经开展的活动来看,在办活动庆丰收的同时,各地都在积极发挥大型电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超等市场主体的作用,以农产品为主,或举办丰收购物节,或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农产品营销促销活动,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还开展了优质农产品进万家、全民购物节等活动,通过培育节日市场、扩大丰收节社会影响,帮助农民丰产增收。 传承农耕文明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农村 记者:我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围绕“传承农耕文明共庆五谷丰登”展开,请您谈谈农耕文明的传承与河南农业发展的关系,传承农耕文明有何现实意义? 答: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是创造性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不竭资源。在当代农业高投入推进,人口与资源压力增大的今天,传承农耕文化,对拓展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 我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设在黄帝故里——郑州新郑市红枣小镇,新郑是中华根脉之地、华夏文明之源和人文始祖黄帝故里。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新郑地区率先进入以原始农业为主的氏族社会;5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新郑进入黄帝族时代,是中华古代文明形成的核心地带。而红枣是轩辕黄帝最早发现、命名和指导种植并传承至今的中国原产农产品,是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在这里举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有助于我们吸收和继承传统农业文化的合理成分,如精耕细作的科学技术体系,集约经营、主攻单产、用地养地、以粮为主多种经营等做法;有助于增强河南人的历史自豪感、自信心和使命感。 尤其对年轻一代的农民,通过展示中原农耕文化,体验农耕文明,不仅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节日带给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尊严感,也可以大力激发农村的丰收资源,让农村丰收的基子全部激活,让新一代农民更爱农村。青年农民愿意留在家乡,农村中青年农民整体素质提高了、队伍壮大了,乡村振兴战略才能落到实处。 做农民是光荣的,做农民也是幸福的。“农民丰收节”不单单是农民的节日,也是全社会应该关心、支持的节日。这个节日,既蕴含着对乡村振兴和亿万农民的关怀,也寄予着对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守望,希望各界关注支持河南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