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3 2018-09

    巩义35万台农机助力三秋生产

    记者从昨日上午在巩义市召开的全市三秋农机生产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全市将组织35万台(套)农业机械投入三秋生产,力争小麦机播率稳定在98%以上,玉米机收率达到85%,花生机收率达到60%,玉米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率突破90%,全年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3%。 今年,巩义市玉米种植面积大约190万亩,花生种植面积约35万亩。秋作物长势良好,丰收在望。我市计划组织35万台(套)农业机械投入三秋生产,其中拖拉机11.2万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500台,小麦播种机2万余台。 市农机局要求,全市各县(市)区要围绕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解决机械应用难题,争取早日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要进一步提高玉米机收装备水平,进一步优化玉米收获机械结构,提高玉米机收的作业质量和综合效率。力争小麦机播率稳定在98%以上,玉米机收率达到85%,花生机收率达到60%,玉米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率突破90%,全年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3%。同时,积极推动土地深松整地作业,确保完成19万亩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任务。全市各县(市)区要科学制定三秋生产方案,完善应急预案,密切关注中长期天气预报,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秋收、耕整地、麦播等农机化作业,确保三秋生产高效有序进行。同时,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用促禁,强力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 会议开始前,还在巩义市康店镇黄河滩区组织了农机作业演示,植保无人机、玉米收获机、秸秆粉碎还田机、花生收获机、免耕播种机等先进农机具分别进行了现场演示(如图)。农机工程技术人员和厂家工作人员热心介绍各种农机具的性能特点、工作效率、性价比等情况,现场气氛热烈。

    [更多详情]
  • 12 2018-09

    农行焦作分行“惠农e贷”助力乡村振兴

    “我承包的土地正好需要缴纳土地租赁费,资金有点紧张。‘惠农e贷’真是解了燃眉之急。”9月5日下午,在农行焦作分行温县支行“惠农e贷”产品发布会上,种粮大户王备荒说,不需要任何担保,利息还低,10万元授信就拿到手了。 记者从产品发布会上获悉,“惠农e贷”是农行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专门为农民设计的一款线上化、批量化、便捷化、普惠化的贷款产品,具有新、快、准、信、简、惠6大优点。 据了解,该产品起点额度为3000元,最高额度根据客户资产、收入、担保等情况核定;贷款期限有效期最长5年,有效期内单笔贷款期限可根据客户实际需要合理确定。产品覆盖从事特色产业经营、农村电商购销、农业产业链供销以及在农行有金融资产或信贷关系的客户。 “年满18周岁的自然人、信用记录良好、有稳定收入来源、品行良好的客户都可申请贷款。”听了“惠农e贷”产品介绍,王备荒陪同多位种粮大户向农业银行工作人员报名申请。 农行焦作分行行长李文军说,“惠农e贷”突破了传统贷款业务流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破解了长期存在的农民贷款难、审批慢、用款贵问题,降低了农民融资成本,提高了农户贷款可得性、便捷性和普惠性。

    [更多详情]
  • 12 2018-09

    商城县枣树塝村依托旅游业带富贫困户

    枣树塝村位于商城县南部深山区,国家4A级景区黄柏山森林公园入口处,距县城50公里,距黄柏山核心景区15公里,是黄柏山管理处下辖的一个深度贫困村。 昔日,枣树塝村交通闭塞,信息封闭,村民居住条件恶劣,饮水困难,无支柱产业和集体经济收入。 如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万元,全村通动力电、通水泥路、通宽带。村民家家住新房,户户有产业。借助黄柏山景区的旅游开发,村民的农副土特产变成“香饽饽”,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在这里上班,离家不远,既可以照看老人小孩,每月还可以拿到2000元的工资,感觉很不错。”9月10日,正在黄柏山景区李贽书院客房部上班的枣树塝村贫困户胡勋霞说。 据枣树塝村支书林友力介绍,黄柏山搞旅游开发后,该村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农户发展旅游接待、餐饮住宿等产业,很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在贫困户李茂情的根雕店里,记者被一个骆驼模样的根雕深深吸引。“我的根雕很好卖,游客从门前路过总会停车下来看看,像这个榆树做的骆驼,可以卖到1万块钱。我会做木匠活,游客还可以把树根拿来我给他加工成根雕艺术品,每年靠卖根雕就可以收入两万多块。”李茂情说。 据县政协驻村工作队队长付义强介绍,该村依托黄柏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发展中天玫瑰种植项目,带动78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村民不仅可以分红,还可以在其务工,年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我家原来的房子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的,屋里下小的。这新房子多好,厨房、卫生间、客厅都有,还有三个卧室,有120多平方米。”因残致贫的异地扶贫搬迁户曾宪贵说。像曾宪贵这样的异地扶贫搬迁户全村共有17户,同时该村还开展危房清零行动,实施危房改造50多户,解决了260多人的安居问题。 近两年来,在县政协和黄柏山管理处的大力支持下,枣树塝村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实现了教育、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兜底保障全覆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村民的油茶、茶叶、板栗等农副产品也都变成了供不应求的“香饽饽”。 “我们家每年板栗可以卖近2000块钱,茶油可以卖6000多块钱,茶叶可以卖4000多块,黑猪卖一两头又可以收入6000多块,再在沁春园林花卉基地干点零活,一年轻轻松松收入三万多块钱。”脱贫户胡建明向记者算起了收入账。 除了依托本地资源发展产业外,该村还安排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实施金融扶贫、光伏发电带贫、转移就业等各项政策,全村97户贫困户家家有项目,户户有产业,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更多详情]
  • 12 2018-09

    汝南县:辣椒种植稳增收

    9月10日,在汝南县常兴镇王集村辣椒种植基地,大片大片的辣椒长势喜人,农户正在采摘辣椒,装车运往紫薇公司辣椒收购点。 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年初,常兴镇通过外出考察,把发展订单辣椒种植作为脱贫致富的产业来抓,与湖北省荆州市一家辣椒制品厂签订常年种植合同。镇里成立紫薇辣椒公司,公司实现统一育苗、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和统一回收的方法,在王集、柏丈屯、崔屯、穆屯、常兴、曾庄、冯楼等7个村种植辣椒6000余亩,小麦茬地亩产鲜椒4000斤以上,亩均收入3000多元,带动贫困户56户89人稳定增收脱贫。

    [更多详情]
  • 12 2018-09

    光山县:百亩瓜蒌喜获丰收

    9月11日,光山县泼陂河镇蔡围孜村江威合作社社员正在田间收获瓜蒌。今年3月,该合作社从安徽引进野生瓜蒌苗两万棵,种植面积112亩,现在喜获丰收。瓜蒌籽每斤卖20多元,瓜蒌皮、根都是中药材,亩均纯收入可达4000元。带动19户贫困户种植瓜蒌脱贫。

    [更多详情]
  • 12 2018-09

    河南一半农民外出务工 农村“空心化”问题引关注

    最新出版的《河南农业农村发展报告》(2018)指出,“空心化”问题是农村发展面临的老问题,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的第一道难题。 上述报告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持编撰的蓝皮书。该书深入分析了2017年河南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势、特点,对2018年进行了展望,探讨了河南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思路和对策。 近年来河南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转型发展有力,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报告亦指出,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河南农村“空心化”问题尤为严重。 一方面是人的“空心化”。据统计,河南农村户籍人口5171万人,是中国农村人口唯一突破5000万人的省份。然而,其中外出务工的农民工高达2876万人,超过农村户籍人口的1/2。 报告分析,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是青壮年,而留守农村的则是妇女、儿童和老年人。还有部分家庭举家外出谋生,仅逢年过节才回到村里,可以说是人去屋空。 另一方面是村的“空心化”。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村子住宅用地规模急剧扩张。不少农民把新房建在了村外临近公路等较为便利的可耕地中,原有的住宅和房屋被抛弃成荒。 报告指出,这就导致一户多宅、村庄布局混乱,村中原有宅基地大量闲置,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报告分析称,在当下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尤其需要在培育人才、利用人才、引进人才上下功夫。在人才持续向城市流动的形势下,农村人才和劳动力总体上处于短缺状态。 报告分析称,在当下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尤其需要在培育人才、利用人才、引进人才上下功夫。在人才持续向城市流动的形势下,农村人才和劳动力总体上处于短缺状态。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东辉分析认为,人才仅仅由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是不利于乡村振兴的。必须打破城乡二元壁垒,改革现有户籍制度,让有意愿到农村创业人员举家、稳定、长久地进入农村,使他们在广阔天地里看到希望、有美好预期,进而自觉自愿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更多详情]
  • 12 2018-09

    国家黄淮海区玉米新品种核心展示观摩活动在郑举行

    9月10日,2018年国家黄淮海区玉米新品种核心展示观摩活动暨国家玉米良种科研联合攻关现场观摩会在位于原阳的河南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召开。来自国内的知名院士、专家及玉米科研育种单位和企业的300余名代表对40余个近年来由国家、各省审定的玉米优良品种进行观摩、研讨。 随着我国玉米品种审定制度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步推进,为示范筛选符合未来市场需求的优秀玉米新品种,2016年以来,全国农技中心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市场力量,率先在黄淮海夏播玉米区,搭建了统一的玉米新品种核心展示示范平台。 2018年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山西、陕西共设13个点,通过统一征集品种、统一制定方案、统一组织实施、统一开展观摩,以第三方视角,来宣传、推荐和跟踪评价玉米新品种,加大对优良品种的宣传推介和跟踪力度,加快玉米品种更新换代,促进玉米产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 “2018年国家黄淮海区玉米新品种核心展示观摩活动暨国家玉米良种科研联合攻关现场观摩会召开,对于引领黄淮海区未来玉米育种创新,加快品种更新换代,促进玉米产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均有重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在开幕式上说。 “玉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农作物,对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肉、蛋、奶供应的作用非常大。从今天展示的品种看,未来黄淮海区玉米生产的趋势,就是向高密度、早熟、品质优、适合机械化收获方向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玉米遗传育种学家戴景瑞说。在本次观摩会上,以郑单958为对照展示了29个黄淮海夏玉米区和东华北中晚熟区的品种,以京农科728为对照展示了12个适宜机械化收获籽粒品种。 会上,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张延秋表示,未来10年将是种业发展的黄金期。河南省种子协会会长康广华则认为,通过连续举办这样一个高水平、权威性的展示示范活动,必将对黄淮海地区玉米品种的发展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更多详情]
  • 12 2018-09

    农业遥感,离我们不远

    一架无人机从田间起飞,仅用十几分钟就拍摄了一大片玉米试验田的高精度多光谱图像,经过数据模型分析,可以了解这片玉米的种植面积、长势、产量预测等信息。9月10日,记者在新乡县七里营乡玉米集中种植示范区看到,我省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开展大范围农作物生长监测诊断,已经可以为农作物生长的精确栽培管理提供有效服务。 据了解,这项无人机遥感监测农作物技术由省农科院农经信息所研发,已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河南玉米生长监测诊断与精确栽培技术的示范应用”中集成使用,并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 “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天空地’一体化,即通过卫星图像、无人机高光谱图像和田间便携式监测仪等多源遥感监测平台收集图像数据,再利用我们开发的各类监测诊断模型,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和帮助。”省农科院农经信息所所长郑国清告诉记者,遥感技术已经在我省生产实践中发挥了突出作用。“比如,根据我们监测得出的分析结果,可在生产中有效指导农民节水节肥,仅节约种植管理成本一项,每亩玉米可增效30元~50元。” 省农科院农经信息所农业遥感监测研究工作始于2000年,起初主要是通过卫星图像进行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测算。“现在,农作物面积测量精度已达90%以上,为我省农作物估产提供了权威数据。”省农科院农经信息所农业遥感研究室主任王来刚介绍说。他调出一张“新乡地区夏季农作物种植分布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清楚标识出玉米、花生、大豆等农作物的空间分布和面积。“去年,我们为正阳县花生种植测算面积,为正阳县成为‘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数据支持。” 目前,随着无人机等新兴技术的普及,我省遥感技术应用的领域正在加速扩展,如对农业灾害的遥感监测和农业保险定损。今年4月初,豫北地区出现大范围强降温天气过程,不少小麦发生不同程度冻害,利用遥感技术可进行灾害评估,并为农民尽快获得保险定损赔偿提供了帮助。 “农业遥感技术会加速向深度化应用发展,通过开发不同的数据应用模型,可以更有效地对卫星遥感图像和无人机航拍图像进行精准分析,提供诸如农作物地表水分含量、叶片氮含量、田间虫害监测等精准数据信息。”郑国清介绍说,这将为农业管理提供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技术支持。③3 “天空地”一体化 通过卫星图像、无人机高光谱图像和田间便携式监测仪等多源遥感监测平台收集图像数据,再利用各类监测诊断模型,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和帮助。 遥感技术用途 ◎可有效指导农民节水节肥 ◎为农作物估产提供权威数据 ◎监测农业灾害、对农业保险定损

    [更多详情]
  • 12 2018-09

    尉氏县三字村壳寡糖葡萄引客来

    9月9日,在尉氏县朱曲镇三字村茂丰葡萄园,数十亩采用中科院壳寡糖植物疫苗技术种植的葡萄“结果”喜人,前来自助采摘或购买的客人络绎不绝。 茂丰无公害葡萄合作社由当地4名年轻人联合创办,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在尉氏县成立了河南开封壳寡糖试验基地,种植五十余亩无公害葡萄。 该合作社技术负责人宋勇杰介绍,壳寡糖素通常是指植物或微生物细胞壁结构多糖水解产生的有生理活性的壳寡聚糖或其混合物。已知植物壳寡糖素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特别是其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无污染、促抗性、养土地、治病害、促根生、活根态、提品质等优点。

    [更多详情]
  • 12 2018-09

    西李村乡:药菊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入秋以来,西李村乡白埠村的农户抢抓有利时机,将自家种植的药用菊花采摘晾晒,以赶上好行情卖上好价钱。 今年年初,西李村乡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方式,带动村民大力发展药菊种植产业。据统计,2018年全乡种植药菊300余亩,带动30余户100余人发展药菊种植,每亩增收4000元,为贫困户增收提供了新平台,成为西李村乡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条好出路。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