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31 2018-07

    新野开展产业扶贫农机新技术培训

    近日,在新野县城郊乡政府的组织和协调下,新野县农机局依托城郊乡关场利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在城郊乡官碾村、李湖村、下青羊村、张楼村四个培训地点,分别为关场村、齐马庄村等10个行政村的贫困户举办了花生标准化起垄种植、机械化收获技术专题培训班。   参加培训班的有城郊乡扶贫办有关人员、农机部门专业教师、利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7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10个行政村的扶贫帮扶人120余人。   培训班上,专业教师向参训人员认真讲授了花生标准化起垄种植、机械化收获新技术,特别是针对当前花生生长过程中病虫害防治进行了技术指导,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同时还与参训人员进行互动,详细解答了贫困户提出的花生拌种、播种机调试以及后期为了适合机械收获怎样调整起垄的深度、宽度和种植密度等技术问题。   培训结束后,城郊乡扶贫办人员表示,通过技术培训使贫困户增长了知识,掌握了劳动技能,增加了收入,解决了贫困户缺少劳动力的问题,加快了贫困户早日脱贫的步伐。实现了教育扶贫、产业扶贫,贫困户与企业共成长、共发展的良性互动之路。

    [更多详情]
  • 30 2018-07

    旅游扶贫的新县实践

    盛夏的新县,大别山放眼皆绿。山路边,一湾又一湾明净的池塘,傍依着一座又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村落。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怡人的风景。   红色的、绿色的、古色的一幅幅美景,在新县干部群众的精心谋划和巧手装扮下,正变成一道道“钱景”,让老区人民的腰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鼓囊囊的。就在6月,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新县接受国家脱贫验收第三方评估核查,73个贫困村有望全部实现脱贫,其中,32个村是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35280人在全域旅游发展各环节受益,占贫困人口总数的84.34%。   当新县选定旅游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一场全员上阵,多方参与,闯关夺隘,强力推进的“大会战”就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浓墨重彩地展开。   “我们为什么选择旅游,又为什么选择全域旅游+乡村旅游?这跟新县的自身资源条件密不可分。”新县县委书记吕旅说。实际上,这也是新县探索数十年来找到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一条道路。 “不能端着金碗要饭吃,我们完全可以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以旅游来带动现代服务业。”   另一个大背景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旅游和全域旅游时代到来,自驾游、自由行成为常态。而新县众多散落在山间的小村落,恰恰深受游客青睐。   把新县建设成大别山旅游公园,将全域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结合,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旅游富民工程,让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发展旅游、受益旅游,进而实现全县脱贫,成为新县县委、县政府的共识。乡村旅游首当其冲,成为这场旅游扶贫、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26个村,23个景区景点,每个点都由一个专家团队负责规划,这样就避免了乡村旅游千村一面。”新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伟说。   有了顶层规划,铺陈开来就有条不紊,短短两三年,西河湾幽静、丁李湾古朴、田铺大塆时尚;休闲慢道、登山步道、文化长廊、生态绿道,如一条丝带把明珠般的村落串联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新县乡村旅游渐显气质。   规划设计做引领,如何落实看干部。新县建立了“1+3+N”全域旅游综合管理服务模式,成立了县旅游委员会,县委书记任主任,县长是第一副主任,全县55个部门和乡镇都是成员单位,形成了全域旅游的大旅游管理体制。   “党员干部是新县先锋,理所应当站在脱贫攻坚战的第一线,理所应当成为全域旅游大会战的排头兵。”吕旅说:“高质量的党建,不单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保障,更是我们做好经济社会发展一切工作的坚强保障。”   在新县,随意进入一个村落,都能发现旅游+的产业模式。   旅游+农业,吴陈河镇茅屋冲家庭农场等14个农业园区,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有效促进了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   旅游+教育,新县依托大别山干部学院开展红色教育培训,开发乡村体察式教学点39处,累计培训学员15万人,拉长了乡村产业链条,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   旅游+文化,全国首届乡村复兴论坛花落西河湾,大别山乡村旅游文化节、民俗文化节竞相上演,地灯戏、皮影戏、打糍粑等传统民俗文化成为乡村文化体验游的“主角”。   旅游+体育,依托全省首条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全国登山步道联赛、亚洲越野大师赛等顶级赛事来到新县;野外拓展、徒步骑行、户外探险等体育旅游活动接连上演。体育旅游激活步道经济,带动沿线16个贫困村参与旅游发展。   还有旅游+工业、旅游+林业、旅游+康养、旅游+商贸……一纲举而万目张。以旅游为原点,新县不断开拓、整合、提升,打造出了一条又一条产业链,编织成了一张托举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幸福网”。   物质层面的产业,绝不是旅游+的全部。记得住乡愁,回得去故乡,精神层面的获得感也许更强烈。呈现出原生态的村落面貌,是乡村旅游给予游客最好的精神食粮;加强村党支部的建设和号召力,让村民重新有了集体归属感。   最重要的是,旅游不仅带动了新县产业的振兴,也带动了乡村文化和乡村精神的回归,更吸引了一大批外出务工人员的回归,成为新乡贤,成为合作社的带头人或者理事长,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所有的变化汇聚成合力,推动乡村振兴在不知不觉中往前迈进。   截至目前,全县成功创建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8个,近三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游客接待量均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286.15万人次,同比增长24.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5亿元,同比增长38.7%。旅游业2017年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19.8%,已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转型发展的龙头产业。   新县的实践证明,立足自身实际,强化自身优势,以旅游业为载体和平台,推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完全可以实现整体脱贫,谱写出新时代更加出彩的新篇章。   不单单是新县,河南省多地以乡村旅游为抓手,不断强化旅游业对脱贫攻坚的助推作用,使旅游成为当地贫困群众增收提质的主要来源。省旅游局还专门出台了旅游扶贫三年计划,重点打造“十百千万”旅游扶贫示范工程,使乡村旅游和脱贫攻坚更加有机地融合起来。必须看到,河南的名山秀水之中,有很多旅游资源还“养在深闺人未识”,还有很多地方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依然处于粗放和低级,更有很多奋战在脱贫致富路上的乡亲们还没有完成“资源变财源”的嬗变。新县的成功实践,无疑是一个极富价值又可资借鉴的版本。

    [更多详情]
  • 30 2018-07

    鸡蛋价格重回“4元时代” 短期内或再走高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6月下旬,鸡蛋价格经历一波低谷后,7月中旬开始出现持续上涨,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突破每斤4元大关,成为春节过后鸡蛋价格的最高点。 可能有不少人还对去年下半年的“火箭蛋”现象记忆犹新,那么今年会不会再次出现“火箭蛋”?鸡蛋后期走势如何? 在山东青岛的一家农贸市场,摊主告诉记者,最近鸡蛋价格不断上涨,它的标牌价也是改了又改。 摊主王女士:最近半个月涨幅有点大,那几天一天涨一毛至两毛,现在差不多4块5了。 记者从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查询,最近一周鸡蛋价格由每公斤7.5亿元涨到8.54元,涨价幅度近14%。与农贸市场相比,超市的蛋价相对平稳。 某超市销售经理李永超:这一周鸡蛋价格稳中有升,上涨了两三毛钱,目前是一斤4元。因为我们跟鸡蛋供货方签的是长期合同,很少出现大幅度的上涨。 对于一些鸡蛋加工企业来说,原料涨价盈利空间就被压缩。某糕点加工企业每天加工10万多个蛋糕,大概需要十几吨的鸡蛋。 糕点厂生产厂长:从7月初的3块4到现在的4块钱一斤,算下来每天少盈利2万多块钱。如果涨到4块2或者4块3,相应的产品价格也会略微浮动一毛或者两毛。 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主产区鸡蛋价格止跌回涨,部分地区走高0.05-0.10元/斤,主产区鸡蛋主流到户收购价格在3.50-3.70元/斤。卓创资讯分析师张文萍表示,鸡蛋零售价格重回“四元时代”主要是受产区价格的支撑。 张文萍:目前产区价格多在3.50-3.70元/斤,产区蛋价走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夏季气温高,蛋鸡产蛋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同时蛋鸡采食量小、饮水量增加,蛋重明显下降,鸡蛋供应能力减弱。尽管需求面并无好转,但供应面支撑较足,蛋鸡迅速涨至阶段性高位,促使零售价重回“四元时代”。 按目前市场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鸡蛋供应能力一般,受供应面支撑影响,卓创资讯分析师张文萍预计,未来短期内蛋价将继续走高。 张文萍:后期随着天气转凉,需求方面陆续好转,同时8月中旬前后,受学校开学、农历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备货的影响,需求方面将进一步好转,届时需求面将支撑蛋价走高。 分析师建议广大养殖户,要留意高温引发的鸡蛋质量问题;经销商也要顺势出货,保证鸡蛋质量。 张文萍:当前气温较高,鸡蛋储存时间短,容易发生质量问题,建议养殖单位、经销商顺势出货,保证鸡蛋质量;同时养殖单位一定要注意鸡舍的电力、通风设施,并做好相应的应急处理准备,减少鸡群的应激反应,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更多详情]
  • 30 2018-07

    商城县唱响油茶富民歌

    连绵起伏的群山绿浪翻滚,葳蕤葱茏的油茶树挂满了绿珍珠般的油茶果,商城县长竹园乡五里山村的胡海洋满眼都是丰收的希望。“加上承包别人的,我发展了近80亩油茶,仅此一项去年就增收近2万元。”7月26日,正在山上为油茶树除杂的胡海洋对记者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种油茶,一年收入三四万元的多着呢。”   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间的商城县,气候、雨水、土壤等非常适合油茶生长,在该县南部山区的10多个乡镇有着栽培和加工油茶的传统。五里山村党支部书记熊夏华介绍说,该县油茶大都分布在深山区,以前因为交通不便采收成本太高,很多油茶山没人管理荒废了;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村村通”“组组通”也打通了山区油茶运输的最后一公里,大伙儿才重新拾起了这把脱贫致富的“绿色钥匙”。   “油茶一次栽种、多年收果,经济价值高,油茶林还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是我们县重点培育发展的绿色产业、富民产业。”该县林业局林技站站长陈中如介绍说,该县油茶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产茶油160余万公斤,产值接近3.6亿元。   为从政策上、资金上对发展油茶给予扶持,2016年以来,该县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对油茶基地造林的补助资金从原来的150元提高到每亩600元,年均投入财政补助资金约600万元,年递增油茶林8000多亩,开展油茶种植培训100余人次,培育发展油茶专业合作社40个、年加工能力500吨以上的茶油加工企业3家。   不仅如此,该县还通过品种改良、技术改良,帮助油茶种植户提高收益,新培育的高产无性系油茶,能将挂果期缩短5年,亩产增加4倍到10倍。   “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更是让贫困群众也分享到油茶发展红利。据该县长园野生茶油有限公司负责人谢焕友介绍,在其公司及下属合作社的带动下,95户贫困户通过入股形式每年可领到分红23.45万余元,同时辐射带动200余农户每户年增收5000元左右。   “在新一轮油茶产业发展规划中,到2025年,全县的油茶林保有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更长远的目标则是50万亩,同时一二三产融合的油茶产业链条将进一步完善。”该县一位主要负责同志充满信心地说:“要让我们的油茶富民歌越唱越响亮。”

    [更多详情]
  • 30 2018-07

    发展高效农业走上致富路

    7月27日,法国著名葡萄专家米歇尔·皮埃拉尔和贝尔纳黛特·迪富尔到汝阳县十八盘乡斜纹村特种葡萄种植基地指导种植技术。2016年,该村引进了国外特色葡萄品种200亩试种获得成功,并通过“党支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带动当地农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更多详情]
  • 30 2018-07

    河南省电商累计带动4.5万贫困人口就业创业

    7月26日,河南省电商扶贫现场会在焦作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6月底,全省已建成县级电商扶贫公共服务中心89个、乡镇电商扶贫服务站842个、村级电商扶贫服务点15815个,累计带动4.5万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帮助贫困户增收2亿元。 作为全国首批8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省,我省开展电商扶贫工作以来,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有益探索。博爱县开展立体化培训、注重协会引领、丰富特色活动,光山县依靠政府推动、企业带动、部门联动、全民行动“四轮驱动”加快电商发展,卢氏县形成“党建+电商+扶贫”“电商+旅游+贫困户”的模式,台前县形成“精准扶贫就业基地+电商+贫困人员”的模式。 电商的发展有效带动贫困人员就业增收。新县26家电商企业累计带动贫困户就业2000多人,灵宝五亩乡易地搬迁小区龙祥新村建立的电商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300余人就业增收。内乡县三只虫虫电商企业与当地4个乡镇的36户贫困户签订农副产品购销合同,仅2017年,就网销小南瓜3万斤、猕猴桃15万斤、杏3万斤、黑李20万斤和红薯30多万斤,带动贫困户增收四成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我省各级电商扶贫机构和企业累计带动4.5万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帮助贫困户增收2亿元。

    [更多详情]
  • 30 2018-07

    河南唐河:“一村一品”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新认定的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唐河县马振抚乡前庄村榜上有名。 “一村一品”强调要充分利用本地农业资源,整合历史、文化、风俗等社会元素,至少开发出一种具有本地特色、打上本地烙印的产品,从而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使优势不明显的小乡村做大做长产业链。 此次入选的前庄村,特色是乡村旅游。该村位于马振抚乡南部的石柱山风景区内,毗邻虎上水库,旅游资源是其最大优势。2014年,前庄村被命名为国家级传统村落,村“两委”以此为契机,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引入投资合作伙伴,开发生态土特产,发展农家乐、生态示范采摘园等,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目前,前庄村已发展农家乐10余家,开发山药材、蜂蜜等土特产10余种,种植栀子、林果600余亩。同时,以万亩野生茶场为依托,开发出全县高端红茶“一品唐红”。每到节假日,游客纷至沓来,进农家、寻乡愁、品古韵、赏风情,尽享田园之乐。 近年来,唐河县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涌现出“传统村落”前庄、“风情小镇”马振抚、“友兰故里”祁仪、“千亩荷塘”昝岗等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成效明显的示范村镇,拓展了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更多详情]
  • 30 2018-07

    8月高温闷热天将卷土重来

    自从上一轮高温结束后,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就进入了相对凉爽的模式:雨“约”不断,而高温不再,最高气温不过30℃左右。但随着8月的到来和明显降雨的停歇,高温闷热将再度拉开帷幕。不要以为夏天已经走远,要知道今年的“中伏”长达20天,防暑降温仍将是持久战。   最近几天,“局地”爱下雨。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局”。比如29日上午,金水区不冷不热,天上的云也不浓不淡,就是不下雨。但中牟县的北部,新郑市大部,航海路未来路附近,南三环沿线,阵雨却哗啦啦降下。阵雨的局地性显露无遗,而降水量也多少不均。   30日,局地阵雨继续。   31日到8月1日,河南省西部、西南部多云间阴天有阵雨、雷阵雨,局部有中到大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其他地区多云间晴天,局部有短时雷阵雨。不过从8月1日开始,全省以晴或多云天气为主,在下午到夜里的时段,西部、南部部分地区容易出现短时雷阵雨天气。随着天气转晴、空气相对湿度大,全省将会再次迎来35℃左右的闷热天气。   根据河南省气象台中期预测,周一到周五,河南省北部和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仍有35~36℃的高温天气,周末全省最高气温可达37~38℃,局部更是达到39℃。   不过,相较于中东部其他城市,郑州本周的天气总体是比较清爽的。从周一到周六,几乎每天都预报有阵雨出现,最高气温也都是在31℃或32℃。不过,毕竟今年的“中伏”才刚刚开始,要一直持续到8月16日前后,高温仍然处于强势时期。特别从本周末开始,35℃以上的高温将成为郑州市挥之不去的苦恼之一。

    [更多详情]
  • 30 2018-07

    南召产业扶持变输血为造血

     7月26日,在南召县四棵树乡黄土嘴村艾草种植基地,一望无垠的艾草一尺多高,叶肥枝壮,郁郁葱葱,贫困户张清珍带着本村十多个乡邻正在田间收割。“我家种了80亩艾草,县里出台优惠政策,种植一亩奖励300元。产业扶持让俺看到了脱贫的希望,要不俺这一家子真是愁煞人!”张清珍告诉记者。   张清珍的底气,源自该县实施的产业倍增工程。结合山区实际,南召县在产业扶贫上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县里集中财力、人力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建立苗木花卉、中药材、畜牧、食用菌、光伏、乡村旅游、柞蚕等十大特色产业,培育100个专业合作社、1000个特色农户,带动1万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对有产业发展愿望、产业发展能力,但缺乏资金的贫困户,南召县采取直接帮扶、以奖代补和资金扶持的办法,支持其直接参与特色产业发展。对有产业发展愿望,但无发展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委托帮扶、股份合作、入股分红的方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和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合作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良好市场前景的特色产业。   南召华扬龙生科技产业园投资17.8亿元研发生产植物酵素,每年消耗黄姜、梨、苹果、西瓜、猕猴桃、冬瓜、南瓜等果蔬50余万吨。该县利用酵素产业消化大量特色农产品的特点,鼓励企业扩大辐射带动范围,已间接或直接带动50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河南联源生物有限公司建立伏牛山石斛、白芨、黄精等名贵中药材种植基地,与贫困家庭签订产业扶贫带动协议,采取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回收药材的方式大面积推广种植名贵中药材,动员吸纳7个乡镇的652户贫困户种植中药材571亩,前三年保底支付每户贫困户1.2万元劳动报酬,中药材种植成熟后按照市场行情或最低保护价收购药材,公司与农户按照5∶5比例分成。   南召县通过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培育壮大十大特色产业基地,扩大产业发展格局,最大限度释放出产业扶贫的“几何倍增”效果。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转移就业,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3+N”个带贫产业,每户贫困户都有3个以上增收项目,实现致富项目多重叠加,从而确保1万名贫困群众能顺利实现稳定脱贫。

    [更多详情]
  • 30 2018-07

    洛阳农田装上“千里眼”

    日前,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保存带领部分驻豫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到洛阳市“蓝天卫士”监控指挥中心调研和指导工作。去年,河南省发布秸秆燃烧火点35处,洛阳区域内没有发现任何一处,实现了“零火点”的禁烧目标。   洛阳市农业局局长归宝辰介绍说,洛阳市应用“蓝天卫士”监控系统,构建了“技防+人防”的监管体系,在火点预警、应急指挥、事故惩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该市共设置148个“蓝天卫士”监控平台,该市各乡(镇)工作人员均可通过电脑、手机客户端登录平台察看视频监控。结合探头分布,全市成立了2000余支乡村应急处置小分队,确保一旦发生火情,及时响应处置,有效避免了火势蔓延,实现打早打小。调研现场,通过“蓝天卫士”电子监控平台,随机检查了高新区丰李镇小西庄和偃师市高龙镇半个寨在发现“火情”后的快速应急处理机制。   据了解,“蓝天卫士”是依托遍布农村的铁塔基站,合理安装高清摄像头,对周边农田实施全天候、无死角监控,并实时传送画面。在“蓝天卫士”秸秆禁烧指挥中心,值班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可以查看任一监控站点周围情况。从画面质量看,大到一栋建筑,小到一个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一旦发现疑似火点,监控人员可以360度旋转镜头,拉近画面进行分析,并迅速通知所在地乡镇干部赶赴现场处置。焚烧火点从发现预警到处置完毕,基本可以控制在30分钟之内。目前,洛阳市累计安装“蓝天卫士”电子监控摄像头1859个,农村每万亩耕地平均安装2.94个摄像头,建立健全了市、县、乡(镇)三级“蓝天卫士”监控网络,可实现全天候全覆盖实时监控。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