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9 2023-08

    板凳会议让民生“落地有声”

          “咱们组的特色就是忠孝传家,把进组的路命名为‘孝心路’恰到好处,我同意!”     “不能让菜园拉低咱们组的形象,我觉得‘一米菜园’这个提议很好!”     8月7日,光山县仙居乡长兴镇村胡湾村民组小广场上,一场由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参加的板凳会议正在进行。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就人居环境示范点打造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     同样的情形,还发生在独山村。前不久,独山村“两委”利用晚饭后空余时间在张湾村民组召开板凳会,就集体经济试点村工作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其间,该村民组王大爷反映村民组路灯太少,希望村里能解决这个问题。没过几天,村里就把路灯安装到位。     今年7月份,仙居乡深入探索板凳会议群众协商议事机制,组织包村班子成员、责任组长、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网格员等,把商量会、谈心会开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农家小院。     截至目前,仙居乡已累计召开板凳会议21次,收集到意见建议23条,帮助村民解决问题6个,化解矛盾纠纷4起。

    [更多详情]
  • 09 2023-08

    淇县发放“人才绿卡”

      “‘人才绿卡’整合了淇县人才工作二维码,扫码即可查询淇县人才政策、服务保障事项、人才工作动态、联系服务电话等内容。”8月8日,淇县高层次骨干人才赵帅帅点开手机向记者介绍,淇县的人才政策和措施已做到“一码清”。     为释放人才创新活力,近日,淇县以第二届高层次人才认定、第一届“朝歌人才”遴选为契机,推出了“人才绿卡”。该卡主要针对经淇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的高层次人才、“朝歌人才”发放,主要集成居留落户、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的人才事项,以及凭卡免费乘坐公交、免费游览景区、免费健康体检、免费参加保险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还可以享受在指定门店就餐、住宿、加油等打折优惠,让人才凭借“人才绿卡”可以一卡“通”全城、乐享新生活。     下一步,淇县将不断深化服务内容、拓展服务事项,让人才凭卡在淇县创新创业“一卡通行、全程无忧”,让人才真正感受到城市尊重人才、厚待人才的温度。

    [更多详情]
  • 09 2023-08

    上半年我省电商交易额6467.8亿元

         8月8日,记者从省统计局获悉,根据国家统计局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2023年上半年商品、服务类电子商务交易额为6467.8亿元,居全国第十位,较上年同期增长12.4%。     从交易对象和交易主体看,服务类交易持续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省商品类交易额为4880.6亿元,同比增长7.0%;服务类交易额为1587.3亿元,同比增长32.9%。上半年全省对单位交易额为3654.7亿元,同比增长4.2%,占商品、服务类交易额比重为56.5%;对个人交易额为2813.1亿元,同比增长25.0%。     网上零售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省网上零售额为2109.7亿元,同比增长20.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1785.1亿元,同比增长20.0%。     电子商务平台交易稳定增长。截至6月底,河南监测的本省电子商务平台共计78个,在本省电商平台上实现的交易金额为2034.3亿元,同比增长14.6%。

    [更多详情]
  • 09 2023-08

    黄淮海秋粮重大病虫害防控现场会在安阳召开

         8月8日,黄淮海秋粮重大病虫害防控现场会在安阳市召开。     参会人员先后来到安阳县瓦店乡、汤阴县菜园镇,考察了秋粮病虫害发生情况,观摩了统防统治作业现场与绿色防控现场,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植保无人机施药防治病虫害作业并进行了河南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应急演练。     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俊忠表示,通过大力实施秋粮增产、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加之土壤墒情好、管理跟进早、病虫防治到位,我省秋粮长势良好。目前我省秋粮作物病虫害整体发生比较平稳,各种病虫累计发生6723.14万亩次,经过大力防治没有出现某种病虫大面积突发为害的情况,已累计防治9369.12万亩次,是发生面积的139.36%,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一步,将加强监测预警,强化技术服务,及时组织开展应急防控、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坚决打赢以玉米南方锈病为主的秋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攻坚战,确保秋粮生产安全。     会上,河南省、北京市、天津市等9个省市就当前秋粮病虫害发生及防控情况,以及下一步阶段工作安排进行了经验交流。

    [更多详情]
  • 09 2023-08

    辣椒产业助增收

         8月4日,记者在位于禹州市古城镇魏庄村一处辣椒种植田看到,翠绿的辣椒长势喜人。     “这几年小辣椒市场行情不错,去年俺种了20亩,纯收入就有8万元,今年又种了50亩,按目前市场行情,纯收入达20万元没有问题。”正在辣椒丛中的种植户魏守锋一边给记者介绍,一边不时地弯腰蹲下查看辣椒的长势。     为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在该市纪委和古城镇政府的帮助指导下,魏庄村通过村干部带头试种的形式发展辣椒种植产业。由于管理得当,去年辣椒获得大丰收。由于种植成功,吸引了本村10余户群众发展连片种植。目前,该村共种植辣椒200多亩,已成为该镇“一村一品”的产业示范村。     辣椒产业的发展,也直接带动了当地30多名村民就业,村民曹凤枝就是其中一员。“我在这儿干几年了,每年育苗、除草、采摘的时候,一天能挣70元。”曹凤枝说。     该镇党委书记朱晓龙表示,下一步,将以辣椒种植为切入点,做大做强辣椒产业,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延伸产业链,提升辣椒附加值,扩大品牌效应,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更多详情]
  • 09 2023-08

    在漯河感受乡村和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那么和美乡村该是啥样?和美乡村又该咋建?走,到漯河看看创建“五星”支部引领和美乡村建设情况吧。     实现和美     班子必须得中     漯河市召陵区万金镇栗门张村是个有4730多人的大村,地处召陵区与上蔡县、商水县交界处,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张军伟回村前,村“两委”班子就剩下1人。回村后,张军伟先建村室,之后,协调项目资金,硬化了5.5公里的村子主干道,平整了12条过街小巷,修建了党建游园,打造了农耕园、村史馆。村集体收入从无到有,去年突破20万元。     村里有一个养鱼基地,是利用过去开砖窑留下的废弃大坑建起来的。为建养鱼基地,张军伟没少作难。他用自己的好地,置换废弃坑地,带头开挖鱼塘,让村民消除顾虑。     村里建养鱼基地的闯劲儿得到了上级部门充分肯定,漯河市委组织部支持他们扶持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00万元。     7月26日下午,夏阳炫目,暑热蒸腾,养鱼基地100多亩的水面闪着白光,村民张长海在水边巡视。     张长海负责抽水、喂鱼,每月工资近4000元。他一下到鱼塘边,成群的鱼就游了过来,一把鱼食撒去,鱼塘便满是跳动的鱼和翻动的水花,煞是喜人。     鱼塘里养的都是鲈鱼,不愁销。今年9月,二期鱼菜共生基地将施工建设,采取“农民入股+保底收入+按股分红”模式。环保生态的鱼菜共生模式效益更好,也将为村集体带来更大的收益。     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给人最大的感觉是古朴美。贾湖遗址博物馆高端大气自不必说,种满神奇植物的田园综合体,古色古香的村委会大院,日渐热闹的小夜市,一片热烈绽放的向日葵旁的贾湖骨笛发掘地,党建长廊,健身步道,贾湖的样貌和其名气越来越相称。     北舞渡镇党委书记王旭东说,贾湖村过去是个软弱涣散村,镇上的干部都不敢去,害怕被有怨气的群众堵住。他们创“五星”,先创“支部过硬星”,解决没有带头人的问题。     通过征求党员群众意见,镇里、村里都看准了当过兵、在外拼搏事业有成的贾彦辉。     今年40多岁的贾彦辉常年在外,和村里人没啥矛盾,和村民打交道很正派。趁着春节回家过年,王旭东找到贾彦辉,请他回村。     有了好的带头人,村子有了精气神,加上举世闻名的贾湖遗址旅游开发带来的大好机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村委委员李翠平说:“过去乱,好多事都干不成,群众告干部,党员心不齐,村里没有一点正气。现在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村子在一步步向好的方向发展。村支书在不在村里,村里都很平和稳定。去年创‘四星’,今年提着劲要创‘五星’。”     和贾湖村一样,临颍县皇帝庙乡坡高村也曾是令人头疼的软弱涣散村,还是漯河8个“成建制派”村子之一,临颍县城镇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任振山等3名同志被组织派到坡高村,任振山任村党支部书记。去年8月新的村“两委”班子刚组建时,记者到这里采访过。一年后再次踏上坡高村的街巷,感受到的是喜人的变化。新整修的村室装上了可查看全村各个巷口的监控大屏,狭窄的村委会院子变身没有院墙的开放式广场,已被双汇集团预订的冷库正在准备开工建设……     短短1年时间,软弱涣散村的帽子已经摘掉,干群关系得到改善。今年村里还计划规模种植辣椒,建设产业园,成立物业公司,年底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保守可达100万元以上。     任振山激动地给记者讲起一件事,他去浙江大学参加市委组织部举办的示范培训班,几个老党员着急地给他打电话:“任书记,这几天你咋没来?”问他们有啥事?他们说:“隔几天没见你,大家心里没有底!”     党建引领     描绘和美画卷     “五星”支部创建中的“产业兴旺星”有一个硬指标,村集体经营性收益要达20万元以上。召陵区召陵镇党委书记李云超说:“抓好集体经济对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是一个考验。”召陵镇大徐村正是因为找准了产业,才实现了村强民富。     酷暑难耐,记者一到大徐村便抓起村干部递过来的矿泉水狂喝。     矿泉水瓶身上的标识引人注意:漯河西瓜第一村。     大徐常年种植2600亩西瓜,带动周边种植近4000亩。村里种的主打品种叫全美2K,就是一个瓜两公斤,三口之家一次吃一个刚刚好。村里每年都搞西瓜节,刚开始是村里自娱自乐,随着影响力的逐步扩大,现在上升到了区级层面,已连续举办了11届。     万事开头难。西瓜种植也是面积越大越不愁销。刚起步时,面积小,知名度低,镇村干部拉着瓜到处推广,村支书徐电超最远跑到辽宁去上门推销。     徐电超告诉记者,大徐的西瓜都是大棚西瓜,采取统一管理分户种植模式,涉及300多户。今年,召陵镇政府帮助村里建起了西瓜育苗基地,10月投入使用后,用苗不用再去山东买了,村集体每年收益不低于40万元。     徐彦华是村里的种瓜老把式,种有4亩瓜,儿子儿媳在外务工,他和老伴除了种瓜还要招呼5个孙子孙女。他说,一亩瓜能卖2万多元,收了瓜还能种菜,日子过得挺美。     临颍县大郭镇胡桥村过去搞林木绿化产业,村子发展快,村集体实力雄厚。前两年,苗木价格滑坡,胡桥利用原有林地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谋求转型。去年投资1600万元,建设了蝈蝈部落,目前,蝈蝈部落2期正在评审。领着大家伙儿持续干了几十年的村支书胡青举说:“现在保住树,将来就是一笔财富。”     聚人气,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胡桥来玩,还要想办法让他们住下来。胡桥现在正力推民宿建设,对村民自建别墅一层奖励1万元,目前已盖100多所,计划由村民报名,先发展20户,成立公司,进行统一管理。     王广培平时在县城住,家里的房子就在河边。他响应村里的号召,拆了老房,盖成了500多平方米的民宿。院里有鱼池,天井里养着花,时尚气派的农家别墅就等着迎客了。     77岁的退休教师宋秀菊是胡桥村有名的好公婆,她有两个儿子。7月27日来到她家时,老人正和大儿媳张华在家。正应了那句话,有好公婆,必有好媳妇。婆媳俩一个劲地互相夸,亲得赛过亲生母女。宋秀菊有一次不小心咬住嘴了,儿媳打趣说:“妈,你怎么了?想吃肉了?”说罢,儿媳真的立即去买肉,切好、做好让婆婆吃。别人问宋秀菊:“你有没有闺女?”宋秀菊总是自豪地说:“有呀!俩儿子,俩闺女。”     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姬石镇姬石村有6个村民小组,村里的耕地全部由村集体流转给种植大户。村里出资加上上级奖励资金,还有1名乡贤的支持,建有一个冷库,加上其他收入,村集体年收入达60万元。村集体有了钱,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善。     走进姬石村,看着村里的环境就像徐徐展开的一幅和美乡村画卷。干净宽阔的村路连接着一家家整洁的农家院落,游园、广场、荷花池,装扮着家园。     沿着路边绿草茵茵的河道,记者来到一个开满荷花的水池。为了让记者近距离看到荷花丛中的鱼,负责荷花池管理的退伍军人、老党员姬长安跑着回家拿来馒头,掰碎了扔到水里。随即就有几条两三斤重的鲤鱼游来抢食。姬长安说:“那年整修荷花池时,村支书姬四安带头跳进坑塘清淤,一点不怕脏和累。村里有了好的带头人,这些年变化真不小,团结得好,邻里和睦。”     一棵树龄260多年的皂角树下,几个妇女摇着扇子在闲聊。有位妇女拿的扇子是村里搞“五星”支部创建宣传活动时发的,上面印的是镇党委副书记田素莉她们编的打油诗:“党员联户摸民情,干部包片用真情。支部会商解问题,打通最后一百米。”     这样的古树村里有三棵。     一方石桌,十几个石凳,一片阴凉儿,树下既是群众纳凉休闲的好去处,也是定期进行树下议事的地方。     生机勃勃的古树,徐徐吹来的新风,或站或坐,群众反映问题,干部讨论解决,这是一幅多么和美的感人画面呀!     记者感言     当前,漯河市已下发了创建“五星”支部引领和美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自上而下全面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记者在漯河随机选取了六七个村庄,一路采访下来,感受最深的就是:要想乡村和美,必须有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党支部。班子不中,村子就涣散。党建引领,是实现乡村和美的根本保证。干净整洁的街巷,生机勃勃的富民产业,相亲相爱的家庭邻里,和和美美的农家日子背后,是坚强的基层党组织,是团结有力的村“两委”班子,是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谋求幸福生活的不懈奋斗!

    [更多详情]
  • 08 2023-08

    葡萄丰收 甜蜜来袭

       8月4日,在渑池县英豪镇东马村,渑池县鑫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宏铎在采摘葡萄。该合作社2016年成立,仅葡萄大棚就发展了12个,示范种植葡萄15个品种,促进了当地葡萄、蔬菜种植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更多详情]
  • 08 2023-08

    村企牵手 致富有“坊”

         7月27日上午,走进位于平顶山市石龙区龙兴街道军营村的“艾尚健康工坊”,阵阵艾草清香扑面而来。车间内,工人有条不紊地将艾草粉碎,用艾绒制作艾灸条、艾柱、艾枕、泡脚(泡澡)包等产品。     “我家就住在工坊附近,来工坊干活,每月能赚2000多元,既照顾了家,又增加了收入。”在“艾尚健康工坊”务工的军营村村民赵艳杰说。     据了解,该工坊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筹措资金1130余万元创办了艾草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艾草种植和艾制品深加工,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4万元;同时,吸纳20余名村民务工,辐射带动周边600多户村民种植艾草,每人年增收约4万元。     军营村依托艾草深加工打造的“艾尚健康工坊”是石龙区推动“五星工坊”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区依托艾草、食用菌、养殖、汝瓷、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谋划4个乡土品牌型和4个来料加工型工坊。利用铁路站台等闲置资产,与河南百邦仓储物流有限公司合作,谋划建设1个驿站型工坊。     “五星工坊”建设的核心是产业。该区以村(社区)企结对共建为纽带,将“五星工坊”打造成党组织、村集体、企业主体、群众之间连接的纽带,以小工坊助力大产业。     石龙区还成立工作专班,开展“九大助力”行动,统筹整合街道班子成员、驻村干部、在外创业人士等力量,建立“作坊式”“车间式”“田园式”“联营式”“撬动式”“居家式”的“五星工坊”,有效带动农户稳就业、促增收,变“富余劳力”为“富裕动力”,持续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强村富民的发展优势。     目前,该区已建成占地120余亩的柿树种植基地1个,占地17亩的养殖基地1个,标准化赤松茸种植大棚厂房14座,月饼、面包、糕点等特色食品生产标准化厂房2个,种植艾草1200亩,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至20万元不等,吸纳近千名村民务工,每人年增收3万元至4万元。     “石龙区将继续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商活村’思路,3年内建成9个‘五星工坊’,着力实现集体经济薄弱村全覆盖、‘五星’‘四星’支部村产业带动全覆盖,最终实现组织增能、产业增值、集体增收、群众增富的目标。”石龙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杰说。

    [更多详情]
  • 08 2023-08

    专家“把脉”中原草莓

         每年的7月至8月是草莓育苗的关键时期,也是下一季生产的开始。草莓苗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下一季生产能否取得成功并获得高效益。草莓种植户和育苗户对育苗工作都非常重视,其中病害防控和控制苗子旺长是关键技术环节。     针对这一生产需求,近期,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宗水果体系草莓育种栽培岗位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周厚成及团队成员一行,先后到中牟县、南阳市宛城区、新县、罗山县、信阳市浉河区、夏邑县、濮阳市高新区、濮阳县等地,就育苗及新一季草莓种植开展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     河南省大宗水果产业技术体系此次在全省各地举办的草莓高效种植技术培训会与河南省草莓协会、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示范基地建设相结合,针对草莓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农户生产技术难点,采用课堂培训和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提供草莓种植全程技术方案,实用性强、成效显著,不仅提升种植户草莓种植技术水平,更增强了他们对草莓种植产业的信心和获取高效益的动力,为草莓产业发展和建设草莓强省提供科技支撑。

    [更多详情]
  • 08 2023-08

    常来常袋

        常袋镇位于洛阳市孟津区西南部,北依小浪底景区,是洛阳30分钟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辖19个村(社区)3.1万人,先后获得“中国最美乡村创新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等称号。     近年来,常袋镇围绕孟津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实施“体育+”“文化+”“农业+”战略,重点打造了东部石榴产业基地、西部洛阳近郊微度假乡村旅游地和南部沉浸式文旅目的地三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乡村振兴势头强劲。     “体育+”——打造康养民俗新业态     火热盛夏,激情赛事。     7月21日晚,孟津区“德马杯”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圆满落幕。农民办赛,农味十足,获奖代表队分别获得了1头牛、5只羊、100条鱼奖励。     5天30场比赛,让举办地常袋镇马岭村和紧邻的姚凹村迎来了高光时刻。     “每天球场观众4000人次、收看直播不少于2万人次,‘体育马岭’进一步叫响!”7月31日,虽然已比赛过去10天,但马岭村党支部书记马其祥仍难掩激动。     马岭村是明星村,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等称号。     在“万企助万村”活动中,与洛阳森德石化工程有限公司“村企结对”,共建“体育马岭”,投资135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2座篮球馆,开洛阳村级建设高端篮球馆的先河。     乡村振兴,抱团发展。常袋镇将禀赋资源类似、地理位置相近的马岭村、酒流凹村和姚凹村划归同一党建集群,旨在通过先进引路,带动整体发展。     “篮球突破”让一路之隔的姚凹村受益匪浅。7月20日晚,由共青团孟津区委主办的“青春踏歌,逐‘孟’有我”草坪音乐会在姚凹村激情开唱,而群众自发的表演活动每晚都在上演。     姚凹村之前“不温不火”,改变从今年春季开始。村里盘活的700余亩“两闲四荒”土地,吸引了乡贤张俊强发展决明子、芍药等中草药种植。     为支持发展,村里改造了闲置学校,配套建设了中医药文化馆,能满足80余人中药康养需求;建设了梯田花海,种植向日葵、柳叶马鞭草、格桑花等;修建了音乐广场和旅游公厕,搭露营帐篷,旅游业态日趋丰富,“花草姚凹,理想生活”品牌进一步凸显。     “‘马岭打球,姚凹休闲’。项目竣工后能安置80余人就业,今年村集体经济有望突破30万元!”姚凹村党支部书记姚艳涛很有底气。     “文化+”——建设红色旅游目的地     这些天,半坡村驻村第一书记、30多岁的汤鸿飞一有时间就会到村子的“涧北区委旧址”,与前辈“时空对话”,力图在参观体验上寻求突破。     孟津区副区长、常袋镇党委书记杨霄给他布置了任务:拟对“旧址”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造红色剧本杀、VR全景体验等沉浸式、交互式的红色游目的地。汤鸿飞要拿出初步方案。     就职于中机十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的汤鸿飞,大学学的是土建规划。     半坡村有仰韶文化遗址、龙泉祠等文化遗址,是我省第五批传统古村落和孟津区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旧址”为砖木结构的三座四合院,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此建立区级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2021年,集百年党史、涧北区委史、半坡村史及乡村振兴等文化资源于一体的“涧北区委旧址红色教育基地”对外开放。这两年,每年接待参观者2万人次。     “通过红色研学游加田园体验游,带动餐饮住宿、特产销售,还能增加就业。”汤鸿飞对村里的发展很有信心。     半坡村正东2公里的石碑凹村也隐藏着一座古建筑群。北宋时,那里是“开国元勋”石守信的家族墓地。碑碣林立,更名石碑凹村。     村子西北一处圹塬上,还立着两通5米多高、石守信儿子石保兴和石保吉的墓神道碑,是我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为加强保护,当地将两通石碑移在一起,并加盖了房子。如今它们被连片的牡丹守护着。     石碑凹村党支部书记刘广汉介绍说,村里有牡丹1000亩,亩均年收益2万元。每年牡丹季,连片花海,芬芳百里,游人如潮。     村里还有一座明清时期的古寨,尚存的十座东西相连三进院,有窑洞80多孔,2013年入选国家传统古村落。目前正在修缮开发,建成后将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     “农业+”——构建文旅休闲综合体     常袋镇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瓜果品质上乘。近年来,常袋镇围绕“特色农业示范带”定位,把林果业作为主导产业,强化品牌赋能,大力发展软籽石榴、精品葡萄、大粒樱桃,走差异化发展路子。     早在1998年,半坡村就发展红提1000亩。这几年,随着市场新品种的出现,该村有计划地进行阳光玫瑰葡萄改良。     今年2月,中国阳光玫瑰联盟在常袋镇建立了集科技创新、品种培育、教育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阳光玫瑰基地,夯实了重振葡萄辉煌基础。     在常袋,东地村的软籽石榴最出名。村里建设了田园风车、观光平台,还推出了“遇见石榴”喜乐宴,每年中秋节前后,都会吸引很多网友光顾,石榴园变身“网红”打卡地。     去年9月,常袋石榴“拥抱”文化节首次走进洛阳市区、在网红打卡地“广州市场步行街”举办,“‘石’刻想你‘榴’在常袋”,推介石榴风情采摘游,“石榴嘟嘟”卡通吉祥物亮相,打响了“常袋好物”地域农业产品品牌。     石榴“一时红”带动产业“常年红”。常袋镇坚持融合发展,持续打造洛阳石榴公园“网红”地标,积极探索“石榴+体验+文化+旅游”模式,加大景区规划、文化开发、宣传推介、文旅项目建设,吸引游客走进常袋、了解常袋。     目前,常袋镇初步形成了东部软籽石榴、西部大粒樱桃和南部精品葡萄三大特色农业品牌。“村在果园中,果园在村中,远看像林园,近看像花园,细看是果园”的愿景初步实现。     2021年,常袋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2022年,全镇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全部达到10万元。     “常来常袋不想走,来了常袋可长待。”杨霄表示,下一步,常袋镇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文旅文创大会精神,强组织、引乡贤、搞运营、兴产业,进一步整合体农旅文旅体旅资源,构建石榴采摘、体育康养、文化休闲等特色产业,致力打造洛阳近郊微度假乡村旅游地,推动现代农业向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全产业链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常来常袋,福往福来!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