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4 2018-07

    淮滨“番茄树”上结出脱贫果

      淮滨县绿博蔬菜种植基地,去年从中科院引进番茄新品种“番茄树”,植株可达1.8米高,亩产番茄1.5万斤,每亩净利润达2万元。该基地种植35亩番茄大棚,可带动周边6个行政村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更多详情]
  • 03 2018-07

    夏邑机械化让小麦在地头变成钱

       “现在收麦越来越容易了,儿女根本不用回来,我一个老太太能轻松管理三四亩地。”近日,今年66岁的夏邑农民孙素兰高兴地说,得益于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现在种地变得越来越简单,对于这种生活,孙素兰以前根本不敢想。    孙素兰家住夏邑县北岭镇,1978年收麦的时候,她的儿子刚满四个月。她清楚地记得,当时还在生产队里,每次去地里干活之前,她都会把儿子放在床上,并且用被子在旁边围起来以防孩子掉下。男人们拿起长长的大铲子,一垄一垄地从根部锄掉麦子,女人们就在旁边收成一捆。一天下来,往往累得腰酸背痛。    1980年由于政策调整,孙素兰家里分到五亩土地。收成都是自己的,极大地刺激了农民干活的积极性。孙素兰和丈夫花费全部功夫,把地里的庄稼侍弄得籽粒饱满。到了收获的时候,二人早早就磨好了镰刀,孙素兰负责割麦,丈夫用架子车拉回家,从天刚蒙蒙亮一直干到天黑,一天能收割一亩地。五六天后,麦子全部割回家,家里的牛拉着石磙一遍遍轧着麦穗,将麦子一粒粒轧出来。    孙素兰说,那时收麦子叫“过麦季”,一般要持续20多天,每天从早忙到晚,即便是对于年轻体壮的劳力,也是一道难过的坎。    1990年前后,村子里脑子灵活的年轻人购买了用拖拉机带动的小型小麦收割机,拖拉机一过,六垄小麦就齐齐倒地,一亩地很快就收割结束,这让大家惊叹不已。“第一年收割一亩地需要四块钱,那时候小麦才三毛三一斤,我算了又算,没舍得用,还是靠手工割麦。”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孙素兰历历在目。    收割完成的小麦躺在地里,还需要用车子拉回家,大部分村民使用的还是架子车,但是富裕些的村民已经购买了农用三轮车,收获的速度更快了。麦穗拉回家,还要用脱粒机脱出籽粒。脱粒机是一台有着大肚子、张着大嘴的钢铁机器,农民用杈把麦穗送进它的嘴里,随着机器的运转,麦粒从脱粒机下的出麦口流出,大人小孩齐上阵,每次脱粒都是一番热闹景象。几个小时的劳作过后,每个人的鼻孔都变成了黑色。    小型收割机带来的震撼没有几年,这种机器就被淘汰了。孙素兰说,1995年前后,村子里出现了联合收割机,轰隆隆的机器走过,长在地里的小麦直接变成了麦粒,这更是吸引了许多人前来看热闹。虽然十分便捷,但一亩地20元钱的价格还是让许多人直咬牙,而且2000余人的村子仅有两台联合收割机,即便是天天追着也不一定能轮到自己。“这种联合收割机需要有一个人坐在车顶上将麦粒收进口袋,一亩地收下来,这个人会被熏得满脸黑,只露出一口白牙。”孙素兰说,而且这种机器收得不干净,很容易将麦粒撒到麦茬中间,妇女孩子只好蹲在后面一点点收起来,以保证颗粒归仓。    不知什么时候,联合收割机变得更加先进了,收麦只需要在地头等着,收完后也无需再拉回家,在地里就可以出售了。从满地金黄变成红通通的钞票,仅仅需要几十分钟的时间,这让收获变得更加便捷,即便是老年人也可以轻松管理几亩土地。    “这40年以来,农业机械的发展是我们农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让我们收获更加方便,我们一直盼望的农业机械化终于实现了!”孙素兰说。

    [更多详情]
  • 11 2018-07

    二代棉铃虫盛发 警惕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受害

       据全国病虫害测报区域站监测,6月中旬以来,一代棉铃虫成虫进入盛发期,黄淮、华北和西北地区诱蛾量偏高,气象条件对北方二代棉铃虫发生有利,预计今年二代棉铃虫在北方大部玉米、花生、大豆、蔬菜等作物偏重发生,在Bt棉田偏轻发生;预计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    河南省种植较高比率的Bt棉,抗虫效果稳定,对二代棉铃虫发生起到明显控制作用,棉田会表现卵量高而幼虫量不高、为害不重的现象。而玉米、花生、大豆、蔬菜等作物广泛种植,为棉铃虫繁殖为害提供了适宜的寄主条件,棉铃虫对棉田外作物的危害将加重。加之棉铃虫对有机磷、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产生高水平抗性和高龄幼虫的耐药性增强,防治效果降低,田间为害程度加重。    据气象部门预测,6月下旬至7月上旬,降水偏多、气温偏高,对棉铃虫发生为害十分有利。各地应注意加强各作物田的调查,及时指导对卵期和低龄幼虫开展科学防治,降低为害损失,保护作物生长安全。

    [更多详情]
  • 03 2018-07

    河南省宁陵县恢复种植白蜡杆

       白蜡杆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农田生产,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历来有种植白蜡杆的习惯,宁陵白蜡杆已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但近几年来,由于白蜡杆种植经济效益不高,宁陵县白蜡杆种植面积由18万余亩锐减到6万亩。    今年以来,宁陵县组织开展了白蜡杆生态保护行动,鼓励农民种植白蜡杆,成立加工产业协会,建立研发中心,倾力打造“宁陵白蜡杆”品牌。宁陵县首先对全县白蜡杆栽植现状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建立激励机制,实行生态效益补助,按长度实行以奖代补,每米奖励0.2元。同时成立了白腊杆加工产业协会,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农户抱团发展,形成合力。对白蜡杆产品生产各环节、全过程进行质量安全监管,严把质量关口,擦亮特色品牌。并建立了白蜡杆研发中心,加快新产品、新工艺开发进程,加强对工艺创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力争把白蜡杆培育成宁陵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生态增绿。  

    [更多详情]
  • 11 2018-07

    河南初步建成防汛抗旱减灾体系

        日前,记者从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获悉,截至2018年汛前,全省已建成2651座水库、5级以上堤防1.97万公里、蓄滞洪区14处、万亩以上灌区333处、大中型水闸365座、机电井123万眼,初步建成了水利工程体系、防汛抗旱指挥体系、物资队伍保障体系、防汛抗旱责任体系等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    为强化应急能力,2014年-2016年,全省230处抗旱规划引调提水项目投入运行,淮干出山店、北汝河前坪两座大型水库正在建设。河南省还建成了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为中心,上联国家防总、流域防总,下通18个省辖市、135个县(市、区)防汛抗旱指挥部,774个乡镇政府及62个相关单位,拥有4400多处雨水墒情站,基本实现省、市、县和重点乡镇四级计算机网络及视频会商系统互联互通。同时,新建了省级防汛抗旱物资郑州仓库,改扩建了信阳、驻马店、漯河、新乡4个省级防汛抗旱物资仓库。为随时掌握雨情、汛情、旱情、灾情,河南省各级防汛、水文等部门将进一步健全预报预警机制,开始实行汛期24小时带班值班制度。

    [更多详情]
  • 03 2018-07

    新型杀菌剂丁吡吗啉获得国家农药正式登记证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覃兆海教授课题组创制的新型杀菌剂丁吡吗啉原药及其20%悬浮剂获得了国家农药正式登记证,这标志着第一个由中国农业大学创制的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品种正式进入了农业生产应用领域。    丁吡吗啉是一个含有吡啶杂环的丙烯酰胺类杀菌剂,对各类作物疫病、霜霉病、炭疽病以及烟草黑胫病等具有优异的保护和治疗效果。研究表明,它是一个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既能调控真菌细胞壁合成物质的极性分布,又能抑制真菌的能量合成系统,是第一个发现的CAA类线粒体呼吸链细胞色素c还原酶(复合物III)抑制剂。本品高效、低毒、环境安全性好,抗性风险低,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广谱性杀菌剂。经教育部组织专家鉴定,该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更多详情]
  • 03 2018-07

    淮滨水稻飞防正当时

       6月21日,淮滨县邓湾乡樊围孜村的稻田,正在进行“三虫两病”防治,200多亩耕地,仅用了3个多小时。随着农业科技化的普及,飞防因省水、节药、高效受到越来越多的农户青睐,当地不少农户抛弃传统人工打药,以30元/亩的价格承包给飞防服务队。

    [更多详情]
  • 11 2018-07

    专家提醒:玉米进入拔节期水肥管理要跟上

        近期大部地区墒情适宜,对大秋作物苗期生长较为有利。7月2日,河南省农业气象专家提醒农民朋友,夏玉米七叶后将很快进入拔节期,应及时进行追肥,积极做好田间管理。    据预报,本周河南降水量中东部、北部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其他地区较常年同期略偏多,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根据当前墒情,从现在至7月8日,除豫西南大部、豫中中部、豫东、淮南局部、豫北部分县(市)土壤相对湿度在90%以上,为偏湿外,其他地区土壤墒情适宜。大部地区土壤墒情条件对夏玉米及大秋作物的生长较为有利。    省农业气象专家表示,周内河南将进入多雨时段,可能会造成局部地区暴雨洪涝,要及时疏通沟渠,消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防止涝渍发生。夏玉米积极做好田间管理,及时查苗、补苗,保证苗齐、苗壮;棉花及时整枝打叶,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

    [更多详情]
  • 11 2018-07

    河南倡导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6月26日,河南省沼肥生态循环农业暨沼气工程建设现场培训会在商丘召开,观摩会在民权举行。    在人和镇聚成养殖专业合作社观摩时,该合作社成员李春辉介绍,合作社设有种养一体化现代农业园区300亩,集科技示范、种植养殖、粪污处理、有机肥生产于一体。建有标准化猪舍30栋、葡萄园区240亩、1000立方米大型沼气工程一处,200立方米沼气池一个。应用现代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堆肥技术将猪粪进行无害化处理,生产出优质有机肥,不但能替代化肥,还能减少病虫害,同时少打农药,也改良了土壤,可提高瓜果产量20%以上。该合作社各种果蔬营养价值丰富,无农药残留,绿色环保,提高了果蔬品质。    在此次观摩活动中,省农村能源环保总站副站长黄志华指出,聚成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据规模化养殖废弃物资源和沼气工程基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区域沼气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形成完整、通畅、闭合的循环链条,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平衡,并建立了可靠的盈利模式。    会议希望各级农村能源环保主管部门要以此次现场会为平台,调动全省农村能源环保系统技术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积极打造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更多详情]
  • 11 2018-07

    新乡市秋季种植业结构调整稳中求优

       目前,新乡市秋作物播种已全部结束。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新乡市积极引导调整秋季种植业结构,逐步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恢复大豆生产,稳定发展优质水稻,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水平。    从农情调度结果看,今年秋作物播种呈现“整体稳定,四减五增”的局面:一是玉米面积349万亩,比上年减少2.95%;杂粮面积2.35万亩,比上年减少12.96%;棉花面积0.62万亩,比上年减少31.86%;花生面积116.54万亩,比上年减少3.37%。二是水稻面积30.34万亩,比上年增加4.62%;红薯面积14.35万亩,比上年增加12.99%;大豆面积32.26万亩,比上年增加23.18%;蔬菜面积35.66万亩,比上年增加3.9%;瓜类面积5.61万亩,比上年增加10%。    今年春季以来,该市农业部门开展了广泛的种植业技术培训,促使全市秋季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下一步各地将采取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做好灾害的预判及防控,力争秋季生产稳定发展,稳中求优,为推进“四优四化”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