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3 2018-07

    濮阳:农特产品触网销全国

       6月27日,濮阳县子岸镇西掘地村一农村电商站点电商从业人员正在网上发布当地农特产品。濮阳县通过加快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强力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今年以来,该县新建农村电商服务站点30家,新增网店200余家,不仅方便了群众生活,也让当地越来越多的农特产品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

    [更多详情]
  • 03 2018-07

    温县产业扶贫结鲜果

       7月2日,市民在温县武德镇亢村的扶贫产业智能温室大棚里采摘西红柿。近年来,该县创新产业扶贫模式,通过资金扶持、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创新金融扶持等举措,扶持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观光农业、养殖业等,为农民脱贫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更多详情]
  • 02 2018-07

    河南鲁山县辛集乡:特色农业助增收

    近日,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辛集乡郝村的鲜红桃子成熟上市,一拨拨慕名前来的客人正在采摘新鲜的红桃。 据了解,辛集乡郝村的农民赵国会,是个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他于2014年在村上紧邻231省道的路边,租了70亩地,投资70万元,种植了鲜红桃和大白桃等多个品种的桃树,建起了盛丰农家鲜桃采摘园。几年来,经过精心管理,桃树长势良好,今年进入了盛果期,产量可以达到25万公斤左右。 鲁山县 盛丰农家鲜桃采摘园负责人赵国会告诉记者,他种植的红桃不仅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及果酸,而且个大色鲜,果面70%以上着红色晕,果肉红色脆甜,熟后离核,色如朱砂,故名朱砂红,实属特色产品。在红桃成熟期,只要顾客进园采摘就以一元一斤的价格低价出售,从而吸引了广大消费者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更多详情]
  • 03 2018-07

    河南济源:西瓜文化节带火乡村绿色经济

    绿衣红瓤瓜斗甜,青天碧蔓迎客来。近日,河南省济源市承留镇卫佛安村第七届西瓜文化节盛大开幕。千余名热情游客伴着清凉的夏雨,感受南山清新的空气,尽享瓜果飘香、自摘自尝的乐趣。 开幕式上,激情的水鼓敲起来,幸福的歌儿唱起来,欢快的舞蹈跳起来,精彩的文艺节目表达了瓜农对新时代的歌颂,对新生活的期待,也展现了西瓜之乡的魅力和风采。 伴随着欢乐的音乐,最令人期待的吃瓜比赛开始了,一块块甘甜可口的西瓜摆在桌上,不管是成人组还是幼儿组,参赛选手都卯足劲儿进行“吃瓜群众”争霸赛,个个争当吃瓜能手。 妙趣横生的吃西瓜比赛可谓让参赛者吃了个尽兴,也让台下的观众大饱眼福。有的风卷残云,有的优雅斯文,选手们在台上的吃相让观众们忍俊不禁,纷纷拿出手机记录精彩瞬间。套圈赢西瓜、猜西瓜重量、西瓜工艺雕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也赢得了群众的阵阵掌声。 “早就听说卫佛安西瓜好吃,我今天特意带家人过来尝尝,口感真的不一样,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西瓜。”来自沁阳的游客张磊说,今天不仅欣赏了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还吃到了甘甜的西瓜,不虚此行。 据介绍,卫佛安西瓜非嫁接,无污染,山上深井水灌溉,西瓜以个头小、瓤粉、甜、皮薄、口味好为特色,以其独特的品质逐渐树起了品牌,闯出了市场。 “如今的卫佛安,生活比蜜甜。”有着多年种瓜经验的卫佛安村民聂战江高兴地对记者说,如今瓜农也在不断更新品种,今年尝试栽种的富硒西瓜色正味鲜,市场有需求,价格也高了不少。 以心相待,共促乡村振兴,卫佛安西瓜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六届,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绿色生态产品,让游客见证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成果新面貌,又使当地老百姓更好地融入到生态农业产业链中,带动周边旅游经济发展。 近年来,承留镇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立足生态扶贫、产业扶贫,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观光农业,积极打造乡村旅游“美丽风景”,推动乡村旅游“美丽经济”,真正实现了现代农业观光体验与旅游的优势互补、良性共赢,积极探索脱贫攻坚新模式,真正提高广大村民的经济收入。 据了解,本届西瓜节由承留镇政府主办、济源网承办,时间持续一个月。游客们可前往品尝甜美多汁的西瓜和特色美食,体验卫佛安别样风情。

    [更多详情]
  • 02 2018-07

    盘山村养驴助力乡村振兴

    “它们可是俺村的宝贝,照顾好它们,到年底俺村就能挣十几万元。”记者专程到林州市任村镇盘山村盘山驴场采访,该村党支部书记、驴场负责人彭海明指着眼前的驴说。 记者看到,每头驴的耳朵上都有保险标识牌,它们或来回溜达,或懒懒地靠在栏杆上。说起驴场的建设,彭海明打开了话匣子:“驴场的建设离不开大家的帮扶,镇政府、人社局、财政局、扶贫办、农牧局尤其是帮扶单位人大机关,都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 盘山村是一个贫困村,2016年脱贫摘帽。帮扶单位入村后,以发展集体经济为抓手,以巩固脱贫成果为目的,经过走访调研、多次讨论,定下了发展集体经济、改变盘山村面貌的工作思路。去年,帮扶单位帮助该村成立了粉条加工厂。 今年,帮扶单位负责人和镇、村领导干部商量讨论后,决定办一个驴场。彭海明说:“俺村以前有养驴的历史,村里很多老人都养过驴。驴好养,还浑身是宝。”3月初,他们先后两次前往山东考察驴场项目,最终和禹城市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约。4月26日,106头德州黑驴乘专车从山东来到盘山村驴场。如今,它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大部分驴的个头儿都在一米六以上,皮毛油光发亮。 临近中午,饲养员岳录义给驴准备饲料。他用手轻扬拌好的饲料,驴凑上来欢快地咀嚼着,站在一旁的人看着这场景都满意地笑了。岳录义今年66岁,他告诉记者:“驴场是盘山村农林牧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项目,10个月以后,驴由山东公司以高于市场价每公斤2元的价格回收,这样就不用发愁销售了。帮扶干部还协调保险公司为德州黑驴买了保险,养驴风险大大降低。农牧局不定期来驴场指导和帮助我们,我们安心喂驴就行了。” 任村镇人社所所长田海江当天来回访,彭海明一见到他就不住地感谢。彭海明告诉记者:“驴场筹建以来,我们申请贷款,人社局创业贷款担保中心工作人员上门服务,先后来了六七次,现场办公,签合同、审查、发放贷款,支持我们筹建驴场,真是非常感谢!” 从驴场出来,记者见到了贫困户许奋英,她刚忙完,准备回家吃午饭。“俺赶上了好时候,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的。”许奋英说,她的丈夫多年前去世,儿子还在上学,她体弱多病,无法外出打工,被村里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村里成立合作社,她流转了土地,还经常到合作社打零工,不仅增加了收入,精神也好了。 采访结束之际,彭海明带记者参观了村里的村容村貌。大街小巷宽阔平坦,沿街墙上画着美丽的水彩画,百姓文化舞台已经建成,游园、水湖景观正在建设,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出现在眼前。 “等到年底的时候你再来,我们村集体收入将达到50万元,我们的村庄会建得更美好。”采访结束时,彭海明说,“粉条加工厂、合作社和驴场都是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建起来的,我们相信跟着党走,撸起袖子加油干,日子会越过越好。”

    [更多详情]
  • 02 2018-07

    宁陵县补全“产业链”促脱贫提速

    “我们正在加紧建设新的标准化养鸡场,预计可先期带动600户以上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脱贫。”日前,拿着一份贫困户集中托管养殖报告,宁陵县龙腾民发养殖合作社理事长耿海潮如是说。眼下,宁陵县引导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引领他们构建更为完整的产业链,将更为宽阔、平坦、稳定的脱贫路铺向一个又一个贫困村,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如何打好产业扶贫这张牌,精准发力最关键。在梨乡宁陵脱贫攻坚主战场,产业扶贫正在精准发力。该县探索出一系列灵活可行的方法,将贫困乡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后发优势,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户有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带动脱贫模式,因户施策,多措并举,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加速全县“人脱贫、县摘帽”步伐。 随着脱贫工作的深入开展,精准扶贫逐渐落到了实处。宁陵县根据当地实际,提出“三扶”方针:扶贫先扶智,要富口袋先富脑袋;扶助村里原有产业扩大规模生产、增速发展,带动全村人脱贫致富;资金扶持促成村里合作社、贫困户成“股东”的多重举措,让全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有了信心和希望。 扶贫先扶智和志,就是让村民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并通过产业带动发展地域适合的产业,让贫困村民树立脱贫信心。作为农业大县,宁陵县紧扣资源优势,做足特色文章,因地制宜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宜农则农、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向特色要竞争力、向特色要生产力。 阳驿乡潘集村根据地域环境、交通便利等因素,近年来发展种植反季节西红柿、葡萄、油桃等,现在已经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当前,潘集村共有温室大棚160多个、简易大棚100个,这些大棚种植的蔬菜水果,是村民经济来源的重要渠道。村民宁永纪介绍,葡萄大棚就是他们的家,也是他们全家经济的来源,一个棚年产7000斤至1万斤葡萄,年收入约10万元。 产业扶贫,关键在精准定位,难点也在精准定位。如何找到根植于宁陵这片土地上的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这就是宁陵扶贫工作中的关键抓手。 宁陵县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选产业。目前,全县14个乡镇根据实际发展畜牧养殖、优质酥梨、特色蔬菜、富硒瓜果、特色加工等不同产业,实现每个贫困村有1至2个主导产业,每户贫困户有1至2个增收项目,全县产业覆盖率达100%,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结合宁陵实际,我们将产业作为脱贫的主要依托,突出市场选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变化。”宁陵县县长马同和介绍,该县将进一步调优、调高、调精农产品生产,扩大中高端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大力推进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延长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群众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增加大家脱贫奔小康的底气。

    [更多详情]
  • 02 2018-07

    永城市黄口镇枸杞园铺就富民路

    “曹大哥,有了这片枸杞园,离发家致富的路子就不远了。”“这可得感谢驻村第一书记姜清芳给咱修通的这条脱贫致富路呀。”在永城市黄口镇曹楼村,由永城市公安局投资35万元建设的50亩枸杞扶贫产业园里,该村的贫困户曹志业、张二娃二人一边在枸杞园里锄草一边兴高采烈地说。 贫困户口中感谢的姜清芳是永城市公安局选派到黄口镇曹楼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自2016年驻村扶贫工作以来,姜清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实重干,逐步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曹楼村治理变成了一个美丽富裕的明星村。 在曹楼村枸杞扶贫产业园办公室,记者看到刚刚获得河南省驻村扶贫模范先进个人的姜清芳。说起这个枸杞扶贫产业园,姜清芳说:“为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在黄口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协调,由市公安局追加投资35万元建成了这个枸杞园扶贫产业园”。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要想叫农民脱贫致富,必须修通一条产业扶贫的阳光大道。“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我们在原先取得扶贫工作成绩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基地+贫困户+报酬+分红’的扶贫新模式,把全村22户贫困户进行统一居住和生活管理,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在枸杞扶贫产业园里务工创收;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负责枸杞扶贫产业园的看护和园区门口的日常保洁工作,以确保各个贫困户人人有活干。” 在枸杞扶贫产业园大门西边,刚刚建好粉刷一新的贫困户集中居住的房舍格外扎眼,贫困群众有的坐在一起唠家常,有的在树荫下打扑克……一幅其乐融融的幸福画面。 据姜清芳介绍,这50亩枸杞扶贫产业园全部栽种了由新疆林场提供的优质枸杞苗,他们还聘请了新疆的技术管理人员负责技术指导,明年就可挂果见效益。“为稳定脱贫攻坚成果,我们基地采取‘5∶2∶2∶1’的分配模式,让全体贫困群众都能享受到产业扶贫的成果。”姜清芳接着详细介绍,“5”,就是每年拿出枸杞扶贫产业园总收入的50%,作为土地承包费和产业园投资贷款的分期偿还;“2”,就是每年拿出枸杞扶贫产业园总收入的20%,作为贫困群众在园区务工的工资发放;“2”,就是每年拿出枸杞扶贫产业园总收入的20%,作为全体贫困群众的年底分红;“1”,就是每年拿出枸杞扶贫产业园总收入的10%,作为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好为村民办点实事和好事。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照在枸杞扶贫产业园上。看着一株株茁壮成长的枸杞苗,望着枸杞园里欢快劳作的贫困群众,姜清芳的脸庞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更多详情]
  • 11 2018-07

    2018年中国(杞县)大蒜节开幕

        6月29日,由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主办,杞县县委、杞县人民政府承办的2018年中国(杞县)第十届大蒜节开幕。    据了解,大蒜是杞县重要的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亩左右,年产量达90多万吨,规模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金杞”牌大蒜品牌价值达50.24亿元,杞县大蒜被评为“中国100大地理标志产品”。2017年,杞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大蒜质量安全示范区”,高标准打造了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积极筹建河南省鑫杞大蒜现货交易平台,有力推动了全县大蒜产业与互联网+、现代物流、大数据应用的融合发展,全县农业效益持续提升,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县域实力稳步增强。    当日下午,2018年中国(杞县)第十届大蒜节线上线下产销对接签约仪式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多家大蒜客商及本地大蒜经销商参加活动。

    [更多详情]
  • 03 2018-07

    小艾草如何长成“扶贫树”

       曾经插在家门口防蚊驱虫的艾草,近几年身价大涨。今年以来,我省不少地方将艾草种植列入产业扶贫的发展“菜单”。    端午节前后,第一茬艾草陆续收割。今年价格如何?市场前景怎样?小小艾草能否承载贫困群众的期望?记者到南阳、洛阳等地进行了走访。    成本低见效快“燎原之势”渐成    从黄河之滨到淮河之畔,从豫东平原到豫西山区,曾经无人问津的艾草,如今在全省各地已成燎原之势。其中又以南阳、洛阳等地种植规模最大。据介绍,今年南阳种植艾草面积超过15万亩,洛阳有将近10万亩,都比去年增加一倍以上。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艾草产业很受贫困地区“青睐”。在许多农技人员和种植户眼里,自带绿色生态“属性”的艾草,是发展扶贫产业的“最佳拍档”。    “跟大粮比,它收益高,一亩艾草顶三亩麦;跟果树比,它见效快,当年就能卖成钱。”6月30日,南阳市宛城区高庙乡邰庄村村民陈全喜告诉记者。去年,他带领村里贫困群众成立艾草种植合作社,流转了1200亩土地种艾草,亩均收益4000元左右。    成本不高,费工不多,也是艾草能够迅速被群众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一年种要买艾根,往后都能自给自足。而且不用咋打农药,除好草就行了。”嵩县纸房镇马驹岭村贫困户何存粮说。    价格虽有波动前景“方兴未艾”    今年艾草市场行情如何?    洛阳天之艾艾草制品公司总经理王喜森告诉记者,去年洛阳地区艾叶收购起步价是每公斤5元,但很快上涨并稳定在6元左右;今年也是5元起步,但不久就跌到了4.3元。    价格下跌是否因为种植面积增长过快?南阳大艾生态农业公司董事长阚清恒认为,有这方面影响,但不全是。“今年艾草收割早、产量高,企业不担心原料供应问题,种植户却着急出手,供求关系变化造成价格走低,是市场的正常反应。”他说。    “加工能力跟不上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洛阳宣辉实业公司总经理鲁春丽说。该公司在嵩县纸房镇开设了一家艾制品加工厂,去年基本上将全镇的艾草“包圆”,但今年种植规模扩大后,就有些“消化”不了。    不过,为了照顾种植户特别是贫困群众的收益,不少企业都采取了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以宣辉公司为例,除了给签订单的农户提供保护价之外,还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艾草,敞开收购不压价。    虽然价格走低,但业内人士对艾草的种植和艾产业发展前景,都持乐观态度。洛阳市园艺工作站站长田玉广认为,一方面,艾草市场还在“生长发育期”,总体需求量仍在上升;另一方面,艾草自身很多功效尚未研发出来,目前仍处在“浅加工”阶段。“大势来看,方兴未艾。”他说。    标准须统一链条待拉长    小艾草能否在脱贫攻坚中担起重任?接受记者采访的相关专家表示,非常“靠谱”,但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标准要统一,企业要做强,品牌要擦亮。”长期关注艾草产业的南阳市宛城区科技局局长陈增喜认为,统一了行业标准,才能提高艾草附加值;培育好龙头企业,才能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增收;叫响了品牌,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中国中药协会艾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吴中朝认为,现在对艾草的利用大多局限在生产艾绒及衍生品上。事实上,除了常见的入药用、制绒用,艾草还有食材、饮品、制香、观赏、颜料等多种用途。“必须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将艾草种植加工与旅游产业、健康产业、养老产业深度融合,做好艾产业的消费延伸,更好地造福亿万百姓。”他说。

    [更多详情]
  • 02 2018-07

    河南内乡:小小“联户组”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新支点

    “有啥事,找‘组长’。”这句话已成了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余关镇子育村贫困户魏梅花的口头禅,她口中的“组长”就是她的联户组长李文创。 丈夫去世后,魏梅花独自拉扯着3个孩子。“家里缺劳力,俺又不识字,以前有啥事就靠自己扛着。”她说,现在,大袋粮食搬不动、卖东西不会算账啥的都不用愁了,联户组离得近,组长带着组员都给帮忙。 近年来,内乡县以五户为一组,组建由“党员干部、社会能人、致富能手”带动的联户组,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搭建起撬动乡村振兴的新支点。 “俺以前好打个小牌,联户组长王建林没事就来讲政策、唠家常。俺们是叔侄,他讲话能讲到俺心坎儿上。现在俺养了羊,年前卖了8只,赚了钱,这又买了几只,还被评上了光荣户!”今年63岁的子育村贫困户王书敏说。 怎么样让联户组真正发挥出作用?内乡县县长杨曙光表示,构筑治理单元只是第一步,确保其有效运行则要下大功夫。 给联户组长颁发聘书、明确职责,建立培训制度;在联户组中评选“十星三美”户、“三带五联”模范组等荣誉称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长期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联户组长,根据实际情况取消资格……至此,小小联户组成了“一户得荣誉、全组都光荣”“一户有困难、全组有责任”的同进同退联合体。 如今,内乡县16个乡镇288个行政村共成立联户组25493个,覆盖128661户514035人。在超过2.5万名联户组长的带动下,贫困户积极投身于香菇种植、山羊养殖等致富渠道,劳动力也纷纷外出务工或就近打零工增加收入。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