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3 2018-07

    河南潢川发展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一水两用 一田双收

    连日来,在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踅孜镇八里村文尧水产公司的“稻虾共作”养殖基地内,路边的运输车辆排成了队,肥美的小龙虾刚刚出水,就被前来选购的客商迅速分拣、过秤、装运,抢购一空。 “每亩投入两三千元,当年就可回收成本”。近年来,潢川“稻虾共作”生态种养高效模式,已成为当地最具特色、最有潜力的富民产业之一。 在稻田中沿田埂挖出4米宽、1.5米深的大沟环形虾沟。每到插秧时节,把尚在幼苗期的小龙虾移至沟内生长。等秧苗返青,再把沟里的幼虾引回到稻田里。这样,四五月份收一季虾,八九月份又收获一季虾,之所谓“一稻两虾”。 潢川文尧水产公司“稻虾共作”养殖基地负责人介绍,水稻生长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饵料,而小龙虾可以除草、松土,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在这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条中,小龙虾及水稻的品质都得到了保障。“这种种养模式,每亩可以产虾200多公斤,优质糯稻400多公斤,每亩收益四五千元,是单一水稻种植效益的四五倍,让水田变成‘聚宝盆’。” “潢川‘稻虾共作’的综合种养方式,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达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双赢、生态高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院士桂建芳说。 2016年以来,潢川县大力实施“稻虾共作”综合种养战略,采用“科技+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大力推广“种绿色稻,养生态虾”的稻虾共生模式,打造“稻乡虾”和“虾乡稻”两个品牌,促进农业优化升级。 为解决“稻虾共作”的清塘、饲养、防病等一系列技术问题,潢川县建立了“稻虾共作”生产档案,实时掌握“稻虾共作”生产情况;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学习班,邀请省市水产专家讲课,传授养殖户急需的技术;潢川县水产部门牵头建立了一支小龙虾专业科技服务队伍,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据统计,2017年以来该县共举办“稻虾共作”技术培训26期,培训农民3000多人次,发放资料7000多份,现场技术指导5000多人次。 “现在稻虾产业发展趋势特别好,村里返乡养虾的人越来越多了。”正在选购虾苗的潢川县黄寺岗镇白树村养殖户高继海谈起种稻养虾眉飞色舞,今年他从江苏回到家乡开始种稻养虾,一年下来比进城打工挣得还要多,真正做到了挣钱持家两不误。 目前,潢川县小龙虾养殖规模已由2016年年底的不足2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2万亩,全县小龙虾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000多名,已建成集苗种繁育、生态养殖、加工出口、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小龙虾产业链条。 “力争到2021年全县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60万亩,年加工能力10万吨,成为继华英鸭、糯米粉之后潢川县的又一个百亿元产业集群!”对于未来稻虾产业发展,潢川县委书记赵亮充满信心。

    [更多详情]
  • 02 2018-07

    河南台前:贫困户种木耳增收

    6月20日,在河南省台前县马楼镇黑木耳种植基地里,棘针园村村民丁敬英正在他的木耳种植大棚里采摘今年的第一茬木耳。 作为群英木耳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丁敬英告诉记者:以前开货车往南方送锯末,看着他们种木耳效益不错,就来了兴趣。他一开始种了3个大棚,效益还好,就带动附近的村民建大棚。现在已经有16个大棚,今年效益很不错,价格也是一直往上涨,附近200多户村民来合作社干活,他们收入稳定,常年有活。 丁敬英的成功经验让村里看到了发展木耳产业的希望。2009年,马楼镇政府在棘针园村成立了马楼镇木耳种植基地,该基地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要成员,成立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白背木耳和黑木耳产业项目。目前该基地已带动贫困户100余户350人脱贫,实现户均增收8000余元。 棘针园村党支部书记丁连会说,从2009年开始发展到现在,全村170多个棚,种植面积300多亩,年收入300多万元。村里的木耳产业已成为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的主渠道。

    [更多详情]
  • 02 2018-07

    上周郑州市菜篮子粮油肉蛋价平稳蔬菜价格正常波动

    记者昨日从郑州市物价局物价监测中心获悉,上周郑州市粮油肉价格稳定,蔬菜价格正常波动。 监测显示,百顺农贸市场、纬四路农贸市场、大商超市等销售的面粉、食用油、猪肉、牛肉、羊肉、鸡蛋价格平稳。 蔬菜价格正常波动。与前一周价格相比,纬四路农贸市场监测的29个蔬菜品种中,仅有丝瓜、莴笋和菠菜3个蔬菜品种的价格出现上涨;有14个蔬菜品种的价格下降,降幅较大的有:韭菜、空心菜、尖椒。 河南万邦农产品物流中心监测的29个蔬菜品种中,与前一周价格相比,有10个蔬菜品种价格上涨,涨幅较大的有:黄瓜、土豆、菠菜;有17个蔬菜品种的价格下降,降幅较大的有:生菜、芸豆角、青椒。

    [更多详情]
  • 02 2018-07

    沈丘订单葡萄助农增收

    “前年种植的红提、夏黑等优质葡萄新品种,今年已进入盛果期,现在春暖大棚内的葡萄已陆续成熟上市。”6月29日,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周营镇一处生态林果基地,果农李峰一边忙着采摘收获订单优质葡萄,一边向记者介绍。据了解,近年来,该县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为引领着力打造了以葡萄、油桃、甜瓜、花卉、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并以此为载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03 2018-07

    河南省接受生态补水5.02亿立方米

    7月1日,记者从河南省南水北调办了解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今年4月以来首次向北方进行大规模生态补水,到6月30日全面完成补水任务,累计向北方补水8.68亿立方米,其中向我省补水5.02亿立方米。 据介绍,按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如果丹江口水库水量丰沛,在保障沿线城市饮用水供应之外,可以向沿线地区进行生态补水。也就是说,在丹江口水库水量足够多的情况下,沿线受水地区用水除饮用外,还可以用来改善本地水生态环境。过去五六年,丹江口上游来水量少,属于枯水期,自去年秋天起,丹江口库区来水量变大,进入丰水期。针对汉江水情和丹江口水库水位偏高等实际情况,水利部决定,今年4月至6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首次正式向北方进行生态补水。 从4月17日起,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通过18个退水闸和4条配套工程管道向我省进行生态补水,惠及南阳、漯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濮阳、安阳等10个省辖市和邓州市。我省受水区各地围绕“多引、多蓄、多用”的原则,完善优化补水方案,科学调度,加强巡逻,确保补水安全。6月30日,省内沿线退水闸全部关闭,生态补水任务全部完成。据统计,两个多月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我省生态补水5.02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生态补水明显改善了我省水生态、水环境。通过补水,我省沿线受水地区地下水位明显上升,河湖水质得到显著改善,沿线群众对生态补水带来的幸福感普遍增强。 今年生态补水,南阳市受水最多,白河城区段,清河、潘河方城段河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6月28日,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白河退水闸,丹江水从闸门呼啸而过,流入白河河道中。下游白河湿地公园内荷花盛开,市民们纷纷在水边、荷花旁留影。在白河光武大桥附近,63岁的市民杜先生正在钓鱼:“最近白河水质明显变好,钓起来的鲫鱼浑身白亮亮的。” 在平顶山市,北汝河、沙河、澧河水量明显增加,白龟山水库生态景观明显改善。许昌市则利用生态补水对当地河湖水系水体进行了置换。在省会郑州,今年5月20日,丹江水首次流入尖岗水库,并经尖岗水库流入金水河和贾鲁河,水库及河道水质显著改善。焦作市置换了市区龙源湖的全部水体,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好的休闲环境;修武县郇封岭地下漏斗区水位明显提升。安阳市安阳河、汤河水质大为改善,由补水前的Ⅳ类、Ⅴ类水质提升为Ⅲ类,受到沿线群众欢迎。

    [更多详情]
  • 29 2018-06

    新野:平原农业县闯出产业脱贫新路

      在新野县樊集乡刘庄村的扶贫车间里,几十名工人组装配件、检测产品,忙碌而有序。这是该县奇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设在村口的扶贫车间,主要生产手机数据线、信箱数据线、电脑连线等。其负责人肜书奇告诉记者:“在这个车间务工的有42名村民,其中10名贫困户。这里就业门槛低,从事的大多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工作。另外,这儿就业也很灵活,平时在车间劳动,农忙时节可以在家操作,公司计件付给工人工资。” 据了解,新野县共建立这样的扶贫车间40个,带动贫困群众1000多名。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群众在扶贫车间每月能有1200元到2000元的收入,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群众月工资则在600元左右。 新野县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境内无山,百里平川。目前,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070户、贫困人口13134人。如何实现贫困群众顺利脱贫?今年以来,新野县强化产业支撑,促进稳定增收,强化企业带贫,加速转移就业,初步走出了一条平原农业县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永远不走的扶贫产业 科尔沁牛业公司是新野县的龙头企业。扶贫攻坚开展以来,银行为有养牛意愿的贫困户每户贴息贷款5万元,贫困户委托科尔沁公司购买4头500斤左右的架子牛饲养管理,经过6-8个月育肥,每头牛可增重500斤左右,公司按每斤13元予以收购,每头牛可增值6000元左右,扣除饲料费、防疫费等3000元左右的综合成本后,每头牛的净利润为3000元,每户年可收入l万元以上。目前,仅此一项就带动了肉牛园区周边歪子、上庄、沙堰等乡镇107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发展一个好的扶贫产业,就等于打造了一支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新野县的现代农业特色鲜明,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尤其是肉牛、蔬菜、花生三大产业优势明显,全县常年种植蔬菜30多万亩,花生40多万亩,肉牛存栏10万头左右。新野县立足三大富农产业,通过直接帮扶、托管帮扶、合作帮扶、股份帮扶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人口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目前,该县共有63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建立了107个产业扶贫基地,实现了对所有贫困群众产业扶贫全覆盖。新野县樊集乡、沙堰镇、城郊乡等地素有种植大葱的传统。该县创新性地利用产业扶贫基金把贫困户的分散经营与专业合作社联结起来,推行高效种植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在樊集乡,宏达合作社带动145户贫困群众种植钢葱,亩产值5000元左右,扣除各项成本,每户净收益3500元左右。 建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 上庄乡杨营村贫困群众王金焕在邻村编织绳厂打工,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需要供养一双儿女读书。今年,扶贫车间建在了杨营村,王金焕工作更加便利了,每天能回家给上学的孩子做饭,连体弱的丈夫也在扶贫车间找到了工作,王金焕逢人便夸:“扶贫车间真是好啊!” 新野县依托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光电电子三大主导产业,以返乡创业工程为龙头,通过“千企帮千村”结对帮扶,把扶贫车间建到村边路边、田间地头,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这些扶贫车间普遍投资较小,因陋就简,利用农村闲置的校舍、仓库、民房、旧村部等资源进行改造提升,实现花小钱办大事。另外,风险也小。扶贫车间的经营主体多为返乡创业人员,具有多年的经营管理经验,生产的产品基本上都是纺织服装、光电电子等产业链上的配套产品,大企业为扶贫车间分拨订单进行生产,可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虽然是小小的扶贫车间,却因为其就业门槛较低、就业方式灵活等便利条件实现了带动快、见效快的效果。这些扶贫车间主要生产小编织、小鞋帽、小缝纫、小电子加工等,用工要求不高,简单易学好操作,贫困群众经过简单培训后即可上岗。贫困群众可选择在扶贫车间上班、居家生产或从事保洁、门卫等辅助性岗位,极大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持续稳定增收的目标。

    [更多详情]
  • 03 2018-07

    河南济源:蔬菜制种惠及1.1万农户

       地处太行山南麓的河南省济源市,山区丘陵面积占80%以上,自然条件的限制曾经让当地村民带着“山区帽子”,“种地难、收益低”既是村民的口头禅,也是村民的无奈。而如今,依托蔬菜制种产业的发展,在制种产业链分一杯羹,“种菜不卖菜、制种收益高”早已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共识。 纬度适宜,年平均气温14.5℃、无霜期长达281天、日照超过1800小时、降雨567.9毫米……一组数据清晰地显示了济源适合蔬菜制种的气候条件。同时,太行山南麓和黄河为种子生产形成了天然的隔离屏障。在济源,有近10万亩土地适合蔬菜种子生产。 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济源市成为全国响当当的蔬菜制种基地:济源市是目前河南省唯一获得国家认定的蔬菜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全国唯一的洋葱杂交种子基地。 “现在在俺村,一亩地要是不收个1万元左右的话,都没人愿意干。”谈及制种收入带来的变化,济源市王屋镇柏木洼村支部委员秦红波告诉笔者。但在以前,“两岭三面坡”,只是种植小麦和玉米,想从土地中得到高收益是难以想象的。 秦红波对种植收入的自信,来源于当地多年前便开始的蔬菜制种。如今柏木洼村的1300亩耕地中,有1000亩种上了蔬菜。 村民王小雨算了这样一笔账,每亩白菜能够制种400斤,每斤15元;收获之后在种制种甘蓝,每亩制种420斤,每斤30元;再加上秋季种植西红柿。“去年我种的产量比村里其他人低点,但一亩拿个“万元户”绰绰有余。”王小雨说,自己家的4亩耕地,能够带来稳定的收入,现在整个村子都靠制种获得高收益。 制种带来的高收益,让柏木洼村的村民“守着家门把钱挣 ”,冬季农闲外出打工则成了“配菜”。并且,与王小雨一样,柏木洼村的村民不担心种菜制种卖不出去,因为有订单种植和企业收购。 农户进入产业链获得高收益,得益于全国农村创业创新第二批优秀带头人侯三元和他的绿茵种苗公司。济源市乡镇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李贝贝介绍说,从2001年开始,济源市绿茵种苗公司开始利用“企业+农户”的模式,与村民签订收购合同,让村民从产业链上获得收益。随着济源制种产业的发展,目前绿茵种苗公司已经在当地12个乡镇(办事处)的210个行政村开展订单种植。 “我们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从国内外企业拿到生产订单,在济源市设立的八个片区基地,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生产资料等,由农户生产,企业订单收购,企业和农户双双受益。” 侯三元介绍 产业的不断壮大,也让农户的风险进一步降低。侯三元解释说,蔬菜制种产业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但绿茵公司面对的是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市场,品种和市场多元化,即使某种种子或某个订单造成损失,也能够通过规模化抵消。同时风险由企业承担,避免了处于种植环节的农户因为市场等原因遭受损失。“市场的风险传导不到农户,其收入始终稳定。”侯三元说。 目前,济源市拥有蔬菜制种面积3.2万亩,涉及1.1万农户,蔬菜种子年产值高达1.98亿元,出口额达3900万元。种子生产也从单一的白菜种子,发展到甘蓝、萝卜、洋葱等30余类400多个品种。

    [更多详情]
  • 03 2018-07

    河南今年计划深松整地1300万亩

      从河南省农机局获悉,按照该局联合省财政厅下发的《河南省2018年农机深松整地实施方案》,河南省将对核心区内实施深松整地作业进行补助,补助标准原则上不超过25元/亩。 今年,农业农村部下达河南深松整地任务为1300万亩。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原则,河南省将对核心区内实施深松整地作业进行补助,示范推广农机深松整地技术,辐射带动完成全省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任务。各地应以高标准粮田建设区域和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区域为重点,划定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核心区,实施作业补助,辐射带动其他区域。 河南省农机局相关负责人说,根据河南省土壤类型、耕作制度等实际情况,全省深松整地作业主要采用“单一深松”和“深松+旋耕”模式,原则上同一地块三年深松一次。资金兑付上,按照“先作业后补助、先公示后兑现”的原则,年底前完成本年度作业补助资金兑付。补助标准原则上不超过25元/亩,各地可结合机具、油价、土壤、用工等成本因素研究确定具体标准。

    [更多详情]
  • 02 2018-07

    平顶山湛河区“果树领养”开启甜蜜致富路

      湛河区曹镇乡焦庄村300亩桃园里,来采摘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    这些桃树已经于今年初由市民出资领养。领养期间,他们可随时到桃园观赏消闲,在农技师的指导下护理桃树,通过微信随时监管桃树是否按绿色食品的标准进行种植,掌握桃子成长情况,果实丰收后归领养人所有。    “在微信上看到我们的桃子成熟了,全家人都很兴奋。这不,我们一大早就尝鲜来了!”家住湛河区九里山街道飞行社区的市民李红旭边吃鲜桃边说。    得益于紧临白龟山水库,水源充沛的天然优势,湛河区发展各类果木20余处3000余亩,果木成了该区的主要经济作物。湛河区由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联合策划,由农业部门提供技术指导,依托辖区果木种植合作社,创新经营“果树领养”经济,吸引市民向乡村投资,体验农民生活,参与农业管理,共同推进农旅文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湛河区分别推出桃树领养、晚秋黄梨领养等10余种果树种植领养模式,吸引了5000余名市民参与,直接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70余万元,成为助推湛河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    为借助“果树领养”把乡村经济搞活做大,湛河区广泛采纳领养人的建议,根据他们的需求,不断丰富果木种植经营模式,使辖区农民的营销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农业资源进一步盘活。该区北渡街道油坊头村种植猕猴桃200余亩,为进一步提升效益,去年底,北渡街道专门推出了猕猴桃领养活动,消费者提前领养,经营方在做好种植管理的同时,按照消费者需求,把猕猴桃免费深加工为果脯、果汁、果酒、果酱等产品。目前,该合作社有80余亩猕猴桃得到领养,在激活猕猴桃销售市场的同时,带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餐饮等产业的联动发展。    “果树领养”引发市民下乡热,湛河区看准时机,开通了市民走向乡间的甜蜜旅程。该区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历史人文优势及特色餐饮,打通了一条覆盖全区的文化旅游线路,规划了两道东西贯穿乡村的生态水系,打造了沿顺坝路为主的文化景观游、沿苗张路为主的乡村景观游、沿平桐路为主的采摘游三条旅游观光带,建造了曹镇水席暨特色餐饮一条街,并开通公交旅游专线,实现了近郊旅游“吃逛娱赏购”一体化服务。据统计,仅年初以来,该区近郊游项目共接待游人5万余人次,创经济效益500余万元。

    [更多详情]
  • 03 2018-07

    河南省项城:种植合作社当好“地保姆”

       如何实现农村农民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衔接?近年来,豫东粮仓河南省项城市积极推行土地托管模式,既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也把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 正值“三夏”大忙季节,丁集镇关庄村的一块田里,一群人正忙着在麦茬地里点种玉米。“以前收麦子,在外打工的孩子们都要回来,来回路费和误工费得好几千元。”今年67岁的贾书民是丁集镇关庄村人。从去年起,他家里7亩多地全都托管给专业合作社,“每年能赚10余万元,我不用守着几亩地,也不那么累了。” 这块地的承包户叫孔勇敢,今年45岁。因双手残疾,妻子有病,成了村里的贫困户。承包的2.3亩地曾经是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然而,在地里张罗忙活的不是孔勇敢,而是项城市红旗农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栾玉亭等人。这是咋回事呢? 栾玉亭2013年成立专业合作社,除承包5000亩土地外,还托管了周边16个乡镇的16.8万亩耕地,实行技术、农资、耕种、管理、收获和销售“六统一”。农户每年只交500元,就能当上“甩手掌柜”。 在项城市,这样的合作社已经有了10多家。合作社推出半托管、全托管两种模式,供农民自主选择。半托管也叫“点单式”托管,地里种什么、土地如何管理由农户自己说了算,合作社只提供批发价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户可单独购买“深耕”“旋耕”“播种”等项目。 合作社还针对不同类型贫困户,实行相应的帮扶措施: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从种到收全程免费发放农资、免费技术帮扶、免费农机械服务;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对在外务工的贫困户,实行全程托管服务。 你在外地打工挣钱,我在家里帮你种田。家住永丰镇后栾村的栾培军,今年46岁,家中4口人,两个孩子上学负担重,他长年在外打工。家里3.8亩地,每逢收割季节,都要从外地赶回老家收庄稼,不但要付高昂的往返路费,还要耽误打工挣钱。去年,栾培军把土地托管给了合作社,他说:“这一年下来,我节省下来的花费比托管费用还多。” 如今,加入这个合作社的农户有3万多户,其中还有1300多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栾玉亭说,合作社对贫困户免收500元的入社费。 同时,项城实施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扶贫等形式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统一实行政府兜底。仅栾玉亭和他的红旗合作社已完成产业股份扶贫205户,转移就业扶贫500人,金融扶贫971户,在全市15个镇为入社贫困户实行了“六免费”服务。“今年我们将继续扩大土地托管面积,给广大农民当好‘地保姆’。”栾玉亭表示,托管前期垫资大,希望银行能加大支农贷款力度,为扩大托管规模提供资金支持。 项城市委书记刘昌宇说:“面对日益老龄化的农村种地群体,种植合作社的土地托管模式破解了谁来种地、地如何种的农业困局,是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趋势之一。下一步我们将统一协调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