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5 2023-07

    蔬菜大棚种出好“钱”景

         7月18日,泌阳县泌水街道十里居委一片鳞次栉比的白色种植大棚,映照在绿树与村庄之间。大棚内村民或弯腰采摘西瓜,或仰头采摘丝瓜,汗水不断从脸上滑落。     “早上已经采摘了2000多斤丝瓜和辣椒,供应给了南阳、信阳的客户。现在地里还能再采收800多斤丝瓜就近供应县城。我们是订单式采收,价钱合适也不愁销路,每天收入几千元。”正在忙着采收蔬菜的十里居委陈楼村蔬菜种植大户王长奇笑着说。     聊起大棚蔬菜种植,王长奇有自己的一本“经济账”。王长奇一共租种了50亩土地,20多个大棚,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他根据各种蔬菜的生长周期和温度需求不同,采用上下空间种植和复茬种植相结合的方式,先在大棚内高温种植茄子、黄瓜等蔬菜,等蔬菜长到一定周期后,又在大棚外常温种植丝瓜。随着季节的变化,待大棚内蔬菜集中上市后撤去大棚塑料膜,让丝瓜顺着大棚支杆顺利爬秧,棚内蔬菜罢季、棚外丝瓜应季采收。科学、合理的种植让王长奇多了一份收入,种出了好“钱”景。     “现在是西瓜和甜瓜集中上市的时间,我们基地每天都需要20多人帮忙采收,村里的脱贫户都成了种植基地的长期工。”在十里居委崔楼村西瓜种植基地,瓜农郭书燕介绍说。     郭书燕的种植基地有100多亩,30余个大棚,常年以草莓、甜瓜、西瓜种植为主,雇有长期工6人,让脱贫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我在这里务工4年多了,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家门口就业既能挣钱还能顾家。再加上政府的帮助,现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脱贫户常先财笑着说道。     近年来,泌阳县以“一村一品”特色发展为抓手,科学规划,发挥城乡接合部的区位优势,鼓励街道、居委会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契机,按照“居委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思路,把大棚种植产业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坚持以产业促发展、以产业促增收、以产业促振兴,积极推进蔬菜、瓜果进城,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还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果篮子”。

    [更多详情]
  • 25 2023-07

    一年四季桃不断

         “本来计划摘10斤的,可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哪个也不舍得丢下。这35斤我全要了,谁让您这桃又大又甜真喜人呢。”7月20日,在禹州市方岗镇昌王村兴昌种植专业合作社,来自文殊镇的一位顾客看着自己采摘的水蜜桃,一下子犯了难,最后哪个都不舍得拿下来,全部带走了。     在昌王村桃园里,这样开心的事每天都在上演。“我这电话都接不及啊。这不,刚刚答应一家企业的订单,市里一家超市也要800斤桃子,下午就得送去,我得赶紧安排人啊。”兴昌种植专业合作社股东、桃园技术员樊有录着急地说。     在这个桃园记者看到,一棵棵桃树上,已经去掉套袋的水蜜桃个大、形圆、色泽白里透着红,个个喜人。一位采摘的游客摘下一个吃一口,直夸真甜。     昌王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法人刘光军告诉记者,水蜜桃坐果时他们就逐枝疏果,严格掌握数量、果个、产量的最佳值,确保果子品质好、个头大。今天一个顾客摘的一个桃子就有9两7钱重,谁见谁喜欢。     “在我们这个桃园里,可不是光有现在的水蜜桃,一年四季我都能让游客吃上不同品种的桃子。”该合作社股东陈自军自豪地说。     2019年,刘光军带领党员群众经过市场调查,决定成立合作社,组织群众发展桃子种植。颇有经济头脑的他早就考虑到了单一品种成熟时大批量销售不及的弊端,决定栽种从春到冬的四季品种,4月最先熟的是早春蜜桃、6月蟠桃成熟、7月接上水蜜桃、8月又轮到了黄桃。入了秋冬,还有9月的油桃、10月的冬桃和法兰西梅,一年从春吃到冬。“目前,正是水蜜桃开园上市的季节,1200多棵桃树产量预计超过2万斤,在满足游客采摘的同时,大量被平顶山、许昌、长葛、禹州市区的超市提前订购。”刘光军说。     在成立兴昌种植专业合作社之初,刘光军和党员张彩带头入股,带动村民陈自军、樊有录、樊英杰等积极以土地、资金入股,流转了本村七、八两组群众土地100余亩。村民既能够收获土地租金、入股分红,还可以到桃园务工领取工资。     昌王村在四季桃园的基础上,还发展起大棚火龙果和草莓园,并人工养殖金蝉。“我们紧紧围绕绿色生态这一关键,让居民吃得放心,让群众能赚大钱,甜甜蜜蜜走富路。”刘光军说。

    [更多详情]
  • 25 2023-07

    毛豆变“金豆” 丰产又增收

        7月24日凌晨5时,走进西平县五沟营镇海蓝牧业鲜食毛豆种植基地,一片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近百名工人分为两组,一组在田间挥舞着镰刀将豆秆齐刷刷地割断,另一组则把毛豆从秆茎上摘下放入编织袋,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现在正是毛豆采摘上市的好时候,俺已经在这儿采摘一个多星期了,时间紧工作量大,趁着早上凉快,俺得再加把劲。”工人李翠丽边割豆秆边笑着说,“最近这段时间热得很,挥两次镰刀就能浑身大汗,但是俺们干着有劲,多劳多得,一天能挣近200元。”     “今年我们种了1500多亩鲜食毛豆,现在已经采摘了600多亩,每亩产量在1800斤左右,按照每斤2元的批发价来说,除去各项成本,亩均收益能达3000元。”基地负责人代红艳介绍,采摘好的鲜食毛豆,经过分拣、清洗、打包等工序进入冷藏仓库保存,然后由冷链物流车统一运往杭州、广州等地的大型农贸市场。     “乡村产业想要发展壮大,选对路子很关键,我们将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思路,深耕特色产业,推进全产业链发展,让毛豆真正变身为‘金豆’,有效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五沟营镇党委书记钞群良说。

    [更多详情]
  • 25 2023-07

    水蜜桃丰收 令人“桃”醉

         7月17日,走进信阳市平桥区城阳城址管委会小雅村舍旁的采摘园,成片的桃林郁郁葱葱,一个个水蜜桃挂满枝头,微风拂过,沁人心脾的果香扑面而来。工人穿梭其间,正忙着采摘,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53岁的黄应章是这片桃园的负责人,2015年返乡创业,他凭借在上海打拼多年的资源,引进优质品种,成立了花茂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除种植水蜜桃外,还有油桃、蟠桃等多个品种的桃子。     “城阳城址的土壤适合种植水果,客流量也比较大。我在这里承包了385亩土地,已种植260多亩,今年是头一年挂果。”黄应章说,城阳城址管委会地理位置优越,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每年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桃子除订单销售外,还有不少周边市民前来采摘购买。     为实现标准化管理,黄应章雇请附近村民精耕细作,从整形修剪到绿色防控、有机肥使用等,完全按照标准化种植流程。当地村民在果园务工,也能挣一份收入。     近年来,城阳城址管委会围绕绿色发展做文章,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城阳城址管委会大力推动产业振兴,积极招商引资,以减免土地费用、完善基础设施等多种优惠政策引进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黄桃、水蜜桃300余亩,梅花、樱花600余亩,蔬菜、瓜果1000余亩,带动辖区群众500人稳定就业,吸引游客2万余人前来采摘,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城阳城址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梁桦说。

    [更多详情]
  • 25 2023-07

    武陟县西陶镇 “雨露计划”拓宽农民就业面

         “今年上半年,我获得短期技能培训补助2000元,解决了驾驶技术培训的经济压力。现在顺利拿到了B2驾驶证,增加了就业竞争力。”7月20日,武陟县西陶镇大南张村脱贫户李家浩高兴地说。     为持续巩固做好脱贫人口和脱贫家庭就学就业,西陶镇将雨露计划与教育、技能培训、就业相结合,解决广大脱贫户、监测户家庭求学就业之难,助力寒门学子成长成才,为乡村人才振兴赋能。     对于脱贫户、监测户家庭中、高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本着“应补尽补,不错不漏”原则,认真做好补助对象的摸排、审查工作,精准落实教育帮扶;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反馈学籍信息作为“雨露计划”职业教育数据,确保“雨露计划”政策落实到户,实现应享尽享。2023年上半年,西陶镇发放2023年春季“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款3万元,受益20人。     “雨露计划+短期技能培训”,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引导和支持脱贫户、监测户青壮年劳动力和新成长劳动力积极参加短期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加快困难农民致富步伐,实现脱贫人口由“靠苦力挣钱”向“凭技能拿薪”的转变。     “雨露计划+就业”,帮助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直接有效的增收方式。镇乡村振兴办公室工作人员与村干部、帮扶责任人、脱贫家庭联系对接,为其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渠道,力争实现有就业意愿的人员“应就业尽就业”,帮助脱贫人口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更多详情]
  • 25 2023-07

    柘城县农业农村局 政务服务事项一窗通办

         柘城县农业农村局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来,实行政务服务事项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进一步规范政务服务事项及办事流程,不断提高服务效能。     7月21日,柘城县农业农村局窗口负责人张歌颂告诉记者,该局主要负责农业植物及产品调运检疫及植物检疫证书签发、农药经营许可证申请、农药经营许可延续、经营不分装种子备案审批受理等45项服务事项。     “我们在非工作时间提供延时服务,确保群众在非工作日时间能办事、办成事。加大最多跑一次改革力度,以柘城县政务服务网为依托,以最多跑一次为目标,最大限度减少群众跑动次数。提升网上办事能力,完善邮寄送达等配套措施,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在线服务大厅。真正做到群众办事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统一反馈。”张歌颂说。     三商源食用菌公司负责人邵峰来窗口办理食用菌经营许可证,与窗口工作人员详细沟通后,发现自己准备的材料不齐,现场无法上传,工作人员根据邵峰的申请事项,在电脑中的“一次性告知系统”上勾选所需材料,现场打印出“一次性告知单”,交到邵峰手中。邵峰说:“今天少带了一些资料,工作人员很细致地给我说需要准备哪些资料,回去之后,在网上申请,直接就办理了,非常方便。”     为更好服务群众,方便群众,该县农业农村局服务窗口重新编制了办事指南,制作了行政许可流程图,让前来办事的人员一目了然。同时办事时间缩短90%,办事流程简化2/3,申请材料减少1/3,即办件占比率达95%以上。截至目前,共受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526件,办结率100%。

    [更多详情]
  • 25 2023-07

    禹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有了“良方”

        7月19日至20日,河南省农业科技引领优势产业发展试点县共建(禹州中药材)工作会暨“禹药”发展论坛在禹州市举行。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副处长余斌,河南省中药材体系首席专家、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陈随清教授,以及省级顾问团、许昌市科技指导团、禹州市技术推广团等成员参加了活动。     近年来,禹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打造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基本形成了集中药材种植、饮片加工、成药生产、大健康产品、仓储物流等比较完善的全链条中药材产业体系。     活动中,专家实地走访调研了禹州市古城镇禹白芷种植与种子繁育基地,范坡镇禹丹参种植基地,朱阁镇迷迭香种植基地,火龙镇金银花、禹南星种植基地,文殊镇禹白附种植基地。每到一地,专家们都深入田间地头,与药材基地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种植收入、中药材生长状况及病虫草害防治情况,对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现场给出具体的技术建议。在河南华夏药材有限公司和禹州市厚生堂中药有限公司,专家们参观加工生产车间、仓储中心、产品展厅,详细了解中药材产品研发与加工及销售情况。     实地调研结束后,专家团成员和禹州市政府相关领导及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中成药大健康产品生产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     专家团听取了相关汇报后,认为禹州市作为具有深厚中医药文化底蕴的传统中药材产区,要抓住当前中医药发展的大好时期、机遇,做好“禹八味”中药材的种植和产业发展。专家建议,禹州市要针对“禹八味”中药材品种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做好顶层设计,紧跟市场变化,突出地方特色,实现文化传承与中医药发展协同发展。针对目前禹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新品种培育较少、种植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相关部门要按照新版GAP的要求,加强中药材种植规范管理,提升产地加工的技术水平。要发挥禹州市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优势,推进黄精、金银花、禹白芷等药食同源大健康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要融合中药材生产、加工、管理和需求信息构建中药材信息技术平台,搭建起中药材生产、流通和技术服务的桥梁。此外,专家还建议,要摸清当前中药材产业需求,在中药材种植、田间管理、产地加工和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加强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培训,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要充分发挥省级专家顾问团、市级指导团和县级推广团的作用,通过开展科技跟踪服务,集成应用一批中药材科技成果和技术模式,建设一批综合的中药材示范基地,培养一批农业科技人才。通过多方联动协同,实现产业和科技的同频共振,推进禹州市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余斌说。     禹州市副市长马利表示,专家对禹州中药材产业“把脉会诊”开出了“良方”,指明了产业发展的方向。下一步,禹州市将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品往中下游走、往精加工方向走,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提升和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25 2023-07

    改造提升基础设施 村民生活幸福升级

         7月20日,洛阳市偃师区高龙镇郜寨村,燥热难耐,与之对应的是机器轰鸣,紧张有序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施工场面。     项目含1000米道路拓宽硬化、2000米污水管网铺设等,惠及270多户,将进一步优化该村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郜寨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以铺设管网根治农村污水乱排现象,以修建扩宽道路改善出行情况,建好污水管网“里子”,撑起美丽乡村道路“面子”,让村民过上现代文明新生活。     据了解,3月开始,郜寨村开始实施污水管网改造,同时,又投资14万元对主街道进行了拓宽和硬化,铺设了道牙,种植了200棵桂花树、100棵高秆月季绿化树木,还铺设硬化了生产道路350米。与此同时,党群服务中心提升改造、建造广场、铺设草坪、补栽花木工作也摆上了议事日程。     高龙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结合实际,帮助郜寨村在完善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更多详情]
  • 25 2023-07

    房前屋后种油葵 美了环境富农家

         通许县大岗李乡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因地制宜,充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动群众利用房前屋后、街道两旁、空心院、坑塘沟渠边上等闲置土地栽种经济性和观赏性兼具的油葵花,在当地也被亲切地称为“金花”。     近日,在通许县大岗李乡北岗村,一株株、一排排金灿灿的油葵花随风摇曳,露出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村里花香扑鼻,处处皆景。     “以前空地放的都是乱七八糟的杂物,整治起来非常困难。通过乡里部署和村干部动员,户户都在房前屋后种植了油葵。现在油葵花开了,村庄街道都变得特别漂亮,人居环境整治,也不用那么麻烦了。油葵不仅美化了环境、扮靓了村庄,同时还有效促进了村民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大岗李乡任祥村支书桑永军说。     据了解,近年来,大岗李乡积极探索农民增收与环境美化的有效结合方式,开展油葵种植的宣传和推广,不仅增加了收入,也提升了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同时也激发了乡村振兴活力。     “目前,我们大岗李乡全乡种植油葵面积约2500亩,预计收入可达500余万元。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不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提升,引导群众广泛种植油菜油葵等经济作物,做活边角经济,发展特色产业,美化乡村环境,不断增强乡亲们幸福感和获得感,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大岗李乡党委书记谷爽说。

    [更多详情]
  • 25 2023-07

    十项措施支持乡村“头雁”发展

        7月21日,记者从2023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项目开班仪式上获悉,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出台了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发展十项措施,确保培育工作取得实效。     这十项措施主要包含加强技术指导、优化金融保险服务、提升经营能力、完善保障激励4个方面,涵盖了“头雁”培育对象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     在技术指导方面,引导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对“头雁”学员进行定期指导,聚焦粮、油、肉、果、蔬、药、渔等16类高效种养业加强集成技术模式应用培训。充分发挥农机、农技、农经“三支队伍”公益性农业服务作用,在技术推广、经营管理等方面对“头雁”培育对象进行实时跟踪指导。     在金融保险服务方面,加强与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充分利用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项目,对“头雁”培育对象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和条件,强化与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为“头雁”培育对象提供便利金融服务。加强与中原农险等保险机构合作,为“头雁”培育对象提供便利精准的农业保险服务,提升培育对象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经营能力方面,对“头雁”中发展势头好、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申报省级、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和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头雁”领办的合作社、企业中,优先推荐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加全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等各类人才培训,提升整体发展能力。为“头雁”开设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及名特优新农产品申报绿色通道,组织参加各类产销对接和涉农展会,支持其打造特色品牌,实现产品升级。     在完善激励方面,按照《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职称申报评审条件》,优先推荐“头雁”申报农民技术系列职称,畅通职称评价渠道。鼓励“头雁”领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职业技能评价,指导其制定种植养殖技能评价标准,协助申请职业技能评价资格备案。在“十佳农民”“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等各类评选中,重点向“头雁”培育对象倾斜。     “出台十项措施旨在结合‘头雁’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强对河南省‘头雁’培育对象的发展扶持,更好打造一支发展效果好、带动能力强的乡村产业带头人队伍。”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包含     加强技术指导、优化金融保险服务、提升经营能力、完善保障激励4个方面     涵盖     “头雁”培育对象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     新闻1+1     350名“头雁”入学农业高校     本报讯(记者 李东辉 实习生 崔梦莹)“通过几天的学习,我了解了更多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农作物种植技术,同时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7月23日,来自淮滨县王家岗乡小圩村的“头雁”项目培训班学员李贵选告诉记者。     河南省2023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于7月21日上午在河南农业大学开班,这标志着河南省2023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全面启动。此次“头雁”培育为期17天,不仅有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学员互动分享,还将组织学员到实地现场教学、参观科研基地等。     “作为一所承担培训任务的老牌涉农学校,也是2023年河南省内唯一的‘头雁’培育机构,将承担350名学员的培育任务。”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晓永说。     省农业农村厅人事处处长唐新伟表示,为了把政策落实到位,把好事办好,省农业农村厅领导多次专题研究,在课程设置、导师帮扶、金融扶持、宣传报道等方面多向发力。     导师代表、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中药材系教授李连珍从“头雁是什么”“培训学什么”“后期帮什么”等三个方面向广大学员进行了讲解。她表示,“头雁”培育,不仅架起了学校和头雁学员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而且也是“头雁”导师们真正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具体实践。“头雁”项目后期会对学员进行持续的沟通和持续的技术帮扶。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