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8 2023-07

    农文旅“跨界”致富路更宽

        “现在这边的荷花都开了,莲子也可以摘了,我们一家人来这边玩,挺开心的。”7月16日,在淮滨县期思镇洪香铺村的莲子种植基地内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     近年来,淮滨县将产业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探索“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模式,让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邓湾乡植根蚕桑文化传统,以淮河生态廊道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桑蚕产业,打造集千亩桑园、百亩采摘园、淮河湿地等特色项目于一体的蚕桑文化体验基地,促进了城乡融合和文化传承。“我们通过‘桑、蚕、丝、史、劳、游’这六大主题开发研学系列课程,带动乡村文旅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邓湾乡党委书记鲁伟栋说。     为实现“生态+文化+旅游”的总体目标,期思镇五一村、洪香铺村因地制宜打造芡实、莲子等种养基地,开发了农事体验区、亲子游园、户外直播基地、垂钓游玩、露天烧烤区等旅游体验元素,供游客游玩。“目前五一村年接待旅游人数达3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收入达50万元以上,旅游就业人数占本村就业人口70%以上。”期思镇党委宣传委员李兰中说。     淮滨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朱家福表示:“淮滨县将持续加强农业、文化和旅游业之间的协作,形成以旅兴农、以农促旅、文旅结合、城乡互动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更多详情]
  • 18 2023-07

    “三雁”领航强村富民

         7月17日,记者从范县乡村振兴局了解到,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人才强县”战略,实施“配强头雁、引回归雁、培育雏雁”行动,构建人才良性发展格局。     “头雁”领航,建强乡村振兴“主心骨”。该县以“百名村支书持续培养计划”为牵引,对全县村党组织书记分类精准轮训,采取“菜单式”“小班化”的教学方式,开办村党支部书记大论坛,着力打造能带动产业发展和群众致富的“头雁”队伍。深化“导师帮带制”,77名“老乡镇”“老支书”结对帮带新任村党组织书记。从县直机关单位选派第一书记163名、驻村队员256名,到重点帮扶村常态联系促发展。     “归雁”招引,增添范县乡村振兴“新动能”。该县成立返乡创业服务团,出台“1+10”人才新政和《返乡创业支持政策26条》,在省外创建4个返乡创业服务站点,促进人才、项目、资金、技术等元素回流。扎实开展乡土人才联络与回归工作,举办“雁归范水”返乡创业北京恳谈会,以乡贤联谊会、商会、流动党支部为载体,宣传招引政策,共吸引27名在外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创办领办项目23个。     “雏雁”蓄力,锻造范县乡村振兴“后备军”。该县挖掘201名“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开展技能人才倍增行动,依托“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平台,全力推进职业培训“助企强技”“名师助企”等五大行动,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1792人次,新增技能人才4534人、高技能人才1575人。

    [更多详情]
  • 18 2023-07

    山茱萸下百合开

         盛夏时节,走进西峡县太平镇鱼库村的山茱萸基地,一株株笔直的大叶百合正茁壮生长,在山茱萸树下形成了一项全新产业。“进入8月份,百合球、百合籽就可以采集了。这两年我们培育了近2000亩大叶百合,仅百合籽一项预计增收达55万元。”说起百合产业,鱼库村党支部书记王伟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而百合的好处远不止增加收入那么简单。     鱼库村地处伏牛山腹地,是极佳的中药材适生区,漫山遍野的山茱萸树是当地老百姓的支柱产业。但山茱萸在生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病虫害,需要通过割杂涂白、配方施肥等技术来保证产量,不仅增加群众的种植成本,还对果实质量带来一定影响。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伟在巡山时发现,部分山茱萸树下杂草很少,受病虫害影响小,而在这些树下往往伴生着一种植物,就是大叶百合。     经过深入了解得知,大叶百合不仅具有防虫、抑制杂草的生态功能,而且药食同源,具有较高的药用、经济和观赏价值,一次播种,常年受益。面对大自然的馈赠,王伟迅速行动,把大叶百合的种植在全村迅速推广开来。     2022年8月,王伟从村民手里租赁了300多亩林地,成立了大叶百合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从农户手中收购种子,打造育种基地。同时,在山茱萸树下套种大叶百合,实施林药套种项目,目前已籽播1700多亩。     “以前只当这种花是个野花,现在套种了以后,不仅收入增加,每年还能领到租金,真是太好了。”鱼库村张芳娃家的20多亩林地被租用后,不仅每年可以从村合作社拿到5000元的租金,山茱萸利润也大幅提升。     用大叶百合控制杂草生长和病虫害,鱼库村的山茱萸种植形成了一条全新的生态经济链。今年6月,大叶百合花开满山,芳香四溢,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更多详情]
  • 18 2023-07

    点亮群众幸福“星”生活

         “这两年,俺村铺设了污水管网,硬化了街巷道路,清理了垃圾杂物,日子越过越好!”7月16日,林州市振林街道大屯村村民常永秋高兴地说,“我们村的村干部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的。”     为进一步推进“五星”支部创建工作走深走实,大屯村查短板、补弱项,拉满支部“战斗力”、激发产业“驱动力”、提高环境“亲和力”、强化网格“防护力”、增强文明“感染力”,“五力”齐发创“五星”,点亮幸福“星”生活。     拉满支部“战斗力”,让基层组织“强”起来。“我们村围绕‘五星’支部创建多次召开支部会、‘两委’班子会、党员大会,对照创建标准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大家干劲儿可足了!”该村党建专干秦瑞说。     围绕抓党建、打基础、抓治理、促提升,大屯村结合“全科网格+党员联户”,规范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员培训、周一例会、民主评议等各项制度,坚持“书记带头抓‘五星’、干部一线争‘五星’、党员冲锋创‘五星’”,形成基层治理“聚指成拳”良好局面。     激发产业“驱动力”,让百姓口袋“鼓”起来。“大屯村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0多万元。”大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常庆国介绍,“我们今年新引进1家企业,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集中打造集餐饮、住宿、写生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年收入可增加7万元以上;此外,还计划在林州大道大屯水库南边打造400余平方米的物流仓库,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增收5万元。”     提高环境“亲和力”,让美丽乡村“靓”起来。大屯村对标“生态宜居星”创建标准,铺设污水管道1000米、白化墙壁5000平方米、硬化街巷道路15条约2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60盏、整治乱堆乱放480处、整治广告牌12个、拆除私搭乱建47处、拆除残垣断壁18处、整治牛圈河沟1处、整治空心院12个,评选“五美庭院”15家。此外,还组建了30人的保洁队伍,建立了常态化卫生保洁机制,并让8名监测户和脱贫户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强化网格“防护力”,让社会环境“安”起来。大屯村将“平安法治星”创建与“三零”创建、安全生产、平安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组建法治宣传队、治安巡逻队、矛盾调解队、应急小分队“四支队伍”,把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融入网格,以“小网格”守护“大安全”。     增强文明“感染力”,让幸福指数“高”起来。一到傍晚时分,大屯村文化广场就沸腾起来,村民随着音乐节拍跳着广场舞,小朋友们自在玩耍,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大屯村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文化主阵地作用,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拔河比赛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文体活动中;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扎实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开展好“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提升群众文明素质。

    [更多详情]
  • 18 2023-07

    从“又偏又穷”到“打卡热点”

         山环水绕、碧波荡漾、白墙灰瓦的民居、蜿蜒整洁的村道……7月17日,走进商城县吴河乡清塘坳村,一派诗意盎然的田园风光图景映入眼帘,令人流连忘返。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偏僻的贫困村,如今旧貌换新颜,逐步发展成为远近小有名气的“网红村”,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打卡”,体验垂钓、民宿、农家乐、田园观光、康养等休闲项目。     “以前家门口的池塘,到处是淤泥和垃圾,成了臭水沟,人居环境整修之后,水清了,能洗衣洗菜,又能养鱼养鸭,房前屋后的荒地成了花园……”该村黄新屋居民郭时华满脸笑容地说起村里的变化,十分满意。     “清塘坳村濒临库区,依山傍水,风光秀丽,近年来我们持续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坚持打好生态旅游牌,全域整治,一组一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振兴样板村初具雏形。”该村党支部书记胡于法介绍说。     该村争取乡村振兴资金300余万元,安装路灯160盏,硬化道路43.6公里,整修大塘62口,建设文化广场5个,改厕300余户,铺设污水处理管道2公里。打造市级示范点一个,县级示范点三个,获评“省级文明村镇”,农村环境更加宜居美丽,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今年村里及时整修山洪冲毁的村道,把原来两米五的水泥路扩建成四米五,这下俺家的民宿交通更方便了,客源也增加了不少……”开了四年多民宿的漆湾组居民刘先玉感慨地说道。     环境更美丽了,有效带动了乡村旅游经济,该村目前有农家乐和民宿20多家,初步形成了集垂钓体验、农业观光、特色农家菜、湖心岛康养等于一体的链条,让农民赚上家门口的“风景”钱,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将持续打造山水融合、红绿融合、产业融合的生态圈,让乡亲们的腰包更鼓,生活得更加幸福。”谈到未来打算,胡于法踌躇满志。 

    [更多详情]
  • 18 2023-07

    为乡村振兴注入“技能力量”

         7月8日~10日,南召县商务局“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电子商务培训班在南召县皇后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办,来自全乡16个村(社区)的60名学员参加本次为期三天的培训,经组织考试合格后,由县人社部门统一颁发电子商务证。     为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次培训活动的授课讲师为河南农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梁迁迁,课程采取“理论讲授+案例互动+现场示范+实训演练+经验分享”的模式,让学员们全方位了解掌握视频拍摄、抖音剪辑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确保学员学有所获。     “我之前想通过直播带货来销售店内化妆品,可自己摸索拍摄、剪辑视频都不理想。听说有电商培训的机会,我早早报了名。参加学习培训过程中,老师手把手地讲解传授实操技能和要领,我感觉收获很大。我打算以后通过网络直播,把化妆品店生意做大做强。”7月10日,参加电子商务培训的北召店村学员陈小双深有感触地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年以来,南召县大力践行“四敢”精神,深入开展“观念能力作风提升年”活动,按照“以需求定培训,以培训促劳务,以技能促就业”的思路,实施“实用技能培训提质工程”,聚焦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实用职业技能培训,在家门口为广大群众送上“致富经”,拓宽劳动力就业空间,拓展创新创业新业态,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技能力量”。     南召县人社部门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农村学员们普遍专业理论基础薄弱,专业实践不足,但求知欲强、就业创业愿望强。该县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在各乡镇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实用技能培训班,问需于民,送教上门,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打开致富的大门,打造乡村人才“加油站”。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南召县已组织厨师、餐厅服务员、蔬菜栽培、电子商务、电工、电焊工、驾驶员等技能培训班17期,参加培训1002人,取得技能等级证书987人,其中500余人持证后已经找到满意的工作。     同时,南召县建立企业急需紧缺型(工种)需求目录,定期开展企业急需紧缺型技能人才培训,通过“冠名班”“定向班”等方式,为企业定向输送技能人才。南召县人社局、四棵树乡政府与五朵山旅游公司携手培养本土民宿运营人才,制定文旅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对行政管理、品牌营销和民宿经营等方面的人才开展长期培训培养,组织旅游、文创、厨师、种植养殖等技能培训班5期,定向培养400多人次。     “我们持续开展实用技能培训,重点培养紧缺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释放‘培训红利’,达到一证在手,就业不愁,带动乡土人才和务工人员实现技能成才、技能就业、技能增收,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能支持。”南召县人社局局长刘四海说。

    [更多详情]
  • 18 2023-07

    老区焕发“文艺范”

        正值暑假,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花山寨、南王岗乡村会客厅等地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小游客”——首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研学团队。来自全国各地的小朋友到光山听红色故事、赏花鼓大戏、看非遗表演、打卡乡村美景,在这个盛夏一起成为“光”的孩子。     首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活动以“在艺术的田野上一起奔跑”为主题,在7月8日至30日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光山县通过打造非遗展演、研学实践、体育赛事、户外露营、会展巡游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项目,不断缩小城乡孩子的精神文化生活差距,让更多基层孩子享受到优质艺术文化的滋养,助力光山乡村文化振兴。     活动期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将有230多人次到光山演出、创 作。该剧院的艺术家们以光山本土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为土壤,创排了《灯火》和《少年司马光》两部独属于光山孩子的“种子计划”作品,这两部作品不仅将作为中国儿艺新时代“种子计划”剧目在首届嘉年华闭幕式首演,还将作为戏剧普及的载体,由光山县师生代代相传。     为配合首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活动顺利举行,助力光山打造“儿童友好示范城市”,光山文产特派员们借助当下先进的文旅内容,聚焦光山丰富的自然、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积极参与此次嘉年华活动,一同给孩子们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     “欢迎大家来东岳,解锁夏日‘多巴胺’之旅。”在东岳村,光山文产特派员高慧慧为小朋友们准备了缤纷绚烂的“多巴胺”打卡装置体验。     在花山寨,光山文产特派员洛克为此次嘉年华活动定制了红色剧本体验产品。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透过剧本穿梭光阴,重温热血故事,延续红色记忆,在红色剧情中展开一场超越时空的沉浸体验。     在南王岗乡村会客厅,光山文产特派员李燕宁打造了“首届乡村儿童电影周”,同时策划开展了“光的孩子”艺术展,提供艺术工坊、光的美术馆、皮影区、儿童市集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让孩子们尽情享受快乐与美好。     据光山县县长李伟介绍,光山县将借力此次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活动,打造儿童艺术标志地、儿童研学目的地、儿童户外产业展示体验地,拓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好路子”。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光山县考察调研,勉励大家“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     近年来,光山不仅在项目建设、经济发展上铆足了干劲儿,更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不断探索新路径,走起了“文艺范”。老区人民的腰包不仅鼓了起来,精神也富了起来,幸福感满满!

    [更多详情]
  • 18 2023-07

    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河南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新征程上一马当先、走在前列。即日起,本报推出“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专栏,派出多路记者走进城乡,深入了解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鲜活案例,着力反映推动我省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突出亮点,深刻见证新发展理念所焕发出的实践伟力与真理力量。     本报讯(记者冯佳志通讯员周武申)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联合公布第四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焦作市武陟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功入选,这是近年来焦作市唯一进入国家创建名单的县。     小董乡和西陶镇是武陟县西部跨沁河相连的两个乡镇。小董乡是典型的农业乡镇,虽然土地肥沃、种植养殖有一定基础,但存在第一产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程度较低,第二产业起步晚、第三产业发展慢的痛点和产品有亮点但产业不成链的堵点。而沁河南岸的西陶镇民营企业起步早、发展好,辖区集聚有30多家食品深加工企业,但存在本土原材料供应和土地要素保障不足、劳动力缺乏等短板。     武陟县立足小董乡和西陶镇的资源禀赋和工农业发展基础,结合焦(作)平(顶山)高速公路横穿两个乡镇且均设有开口的情况,围绕“打通堵点、缓解痛点、补齐短板”的思路,探索构建集“研发育种+基地种养+涉农加工+休闲文旅+综合商贸”于一体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武陟模式”,谋划创建了覆盖小董乡和西陶镇全域的“农业产业链延伸型”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小董乡、西陶镇跨沁河融合发展,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农业产业链延伸奠定扎实基础,为农业价值链提升发挥集聚效应,为农文旅深度融合注入发展动能,为联农惠农探索有效路径,也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武陟县副县长苏瑞君说。     小董乡对涉及自己的重点任务逐条逐项进一步细化,成立了武陟县兴董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将全乡种植、养殖合作社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对合作社的管理、扶持和指导,加快与西陶镇企业、合作社的融合速度,尽最大努力确保农民和村集体经济“双增收”。同时,多次邀请武陟县挂职博士到辖区进行实地调研指导,组织辖区企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和村干部到西陶镇等周边先进乡镇观摩学习。     武陟县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多次组织小董乡和西陶镇市场经营主体召开座谈会,现场解决创建过程中融合主体的各类“疑难杂症”,推动“面对面”谈需求、搞对接。     今年3月,武陟县兴董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刘栋梁与西陶镇辖区的河南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代表,签订了2.55万吨小麦、2000吨鸡蛋、210吨大葱、260吨洋葱订单协议。     在国家、省、市的政策支持和各责任单位的共同配合下,武陟县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第一阶段12大项33小项重点任务已全面完成。目前,武陟县已将相关重点任务进行分解,逐一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纳入县政务督查重点并实行“周调度”,力争明年顺利通过第三方评估,认定成功并挂牌。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把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创建做法和成果,辐射应用到大虹桥乡、三阳乡、北郭乡和大封镇等周边乡镇,总结推广集‘研发育种+基地种养+涉农加工+休闲文旅+综合商贸’于一体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武陟模式’。”武陟县委书记赵红兵说。

    [更多详情]
  • 18 2023-07

    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项目在中原食品实验室启动

         7月16日,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战略咨询研究重大项目——“大食物观下河南省食品产业绿色发展战略”和重点项目——“高值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在中原食品实验室正式启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亚,中国工程院院士庞国芳、孙宝国、谢剑平、李培武、任发政、谢明勇,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闫建斌等专家学者出席。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执行院长吕国范在启动会上致辞。     各位专家学者对项目进行了深入研讨,项目团队将通力协作,准确把握项目定位,精心制订实施方案,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对河南省食品产业和我国食品与天然产物产业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提交出“说实话、讲新意、可参考、有影响”的高水平资政报告,提出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建议,圆满完成项目研究的各项工作任务。

    [更多详情]
  • 18 2023-07

    核桃树“盘”成摇钱树

        “盘”在网络上,作为一个文玩术语,一般是指用手掌摩擦核桃、手串等文玩物,使之表面愈加光泽的过程。     洛宁县东宋镇官东村党支部书记黄旭普说,汉字“盘”的这个新增义项,也许起源于洛宁:“历史上,当地群众用辘轳从井里向上打水,就叫盘水!”     “盘”它!在洛宁很盛行。     三伏洛宁,分布在沟沟岔岔、山山岭岭总计3.5万亩的“猴头核桃”,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猴头核桃”原产北美,又叫黑核桃,因其表面纹理像猴子的毛发,在我国就有了个性的名字。和食用核桃不同,黑核桃的用途不是吃,而是“盘”,谓之文玩核桃!     洛宁的文玩核桃占北京、河北文玩市场的70%,2022年产值2.3亿元。     黑核桃如何落户洛宁?又如何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核桃林中有“哲理”     洛宁县东宋镇官西村,立有一通功德碑,碑上被60多名村民自发表彰的“功德之人”叫王哲理。     这通碑是2002年村民给王哲理立的,2012年王哲理去世,如今村民看到核桃树就会想起王哲理,到了碑前就会鞠躬。     王哲理,1958年毕业于洛阳林校,在洛宁当了多年的林业局局长,改良、栽培、引进,为洛宁摆弄了一辈子树。     1986年,王哲理第一次从北美引进了黑核桃。当年,39株黑核桃落户官西村。如今,仅存的2棵“核桃王”挺立在功德碑正东2公里处。     1994年,王哲理第二次引进了“高效用材树种黑核桃和耐寒长山核桃”640棵,栽种在马店乡胡原村张建武家的22亩坡地上。最终,那里成为“美国黑核桃良种基因库、黑核桃耐干旱及矮化栽培实验点”。张建武也因种植黑核桃而富了起来。     洛宁黑核桃苗木培育经验也获得了国家认可,黑核桃被列为三北防护林建设首选树种。     20棵树年赚9万元     “当时这种黑核桃果子主要做树种用,村民卖树种、树苗挣钱;2015年,随着文玩市场兴起‘盘’核桃,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改良、矮化了核桃树,逐步壮大成了现在的产业。”张建武说。     如今,官西村的“核桃王”不仅辈分高,还值钱。其中一棵至今还保留着年收入20万元的销售最高纪录。     官东村64岁的马麦叶家有20棵8年树龄的“核桃孙”,她和老伴在核桃林里搭了间简易房,吃、住在地里,像伺候孙子一样伺候这些“摇钱树”,树下的杂草锄得精光。     “核桃孙”也给马麦叶争气,2022年这20棵树结的核桃卖了9万元。     官东村有1670余口人,家家户户种核桃,人均一亩文玩核桃。     一串核桃“盘”天下     “洛宁好山好水,黑核桃核壁厚、皮质好、油性高,非常适合雕刻、把玩,您尽情‘盘’!”7月16日晚,马店镇(原马店乡)胡原村,洛阳建武文玩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小乐在直播间介绍道。     张小乐是张建武的儿子,他的加工厂有12台加工设备、20多名员工。在洛宁,和张小乐的公司一样,有种植基地、加工车间,并且畅通网络销售渠道的有30余家。     目前,洛宁注册了“官庄”“豫洛官庄塬”商标,可加工猴头、佛头、十二生肖等60多个造型,文玩核桃成为畅销货。     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洛宁知名度和文玩核桃品牌影响力,6月26日,洛宁官庄塬文玩核桃交易中心开业。     这个由洛宁县农投公司、河南官庄塬文玩有限公司合作经营的项目,集文玩核桃分拣定级、雕刻加工、产品展示、电商交易等于一体,由40余名返乡创业青年运营,整合了7个专业合作社、80户家庭农场,有70余名核桃精细种植、雕刻加工和电商直播人才。     “文玩核桃种植规模较大的官东、官西、官南、王庄、杨树洼5个村党支部组建了文玩核桃产业联合党委,采取‘横向联动,纵向延伸’的模式,使‘链’上党建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洛宁县委副书记、县长王瑞说,洛宁将依托这个优势产业,建成集产、学、研、展、销于一体的文玩核桃产业园,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新样板。     “盘”出核桃金招牌     “打造特色产业,关键在‘特’字,需要从实处着力。”洛阳市政协副主席、洛宁县委书记王淑霞说,洛宁的文玩核桃产业要实打实抓产业发展,不能一味追求上规模、赶速度,要遵循市场规律和农业发展规律,赋予更多科技属性、文化内涵等元素,擦亮洛宁文玩核桃产业“金字招牌”。     为此,洛宁专门成立了文玩核桃产业专班,副县长张雄是组长。     “近几年,随着种植面积和产量的不断扩大,核桃的市场价格已回归理性,现在要想获得好收益,就得生产出质量好的核桃,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张雄说。     为此,洛宁农投公司主导文玩核桃交易中心,洛宁县市场监管局引导制定地方标准,洛宁县林业局专门组织技术人员培养了一大批“田专家”“土秀才”,洛宁县商务局培训了一大批“文玩网红”,仅文玩核桃就培育了“蛤蟆”“土豪”“小馒头”等300多个细化品种。     “盘”出来国泰民安     民谚云:核桃不离手,能活八十九,超过乾隆爷,阎王不叫走。     有人问:洛宁1986年就种上了猴头核桃,为什么近几年突然火了?     “盛世字画,乱世黄金嘛!”王瑞说,没吃没喝的年代,只顾弄东西填肚子呢;后来挣钱了,修房、盖屋、娶媳妇、买汽车;啥都有了,该考虑健康长寿和多元精神生活了,“盘”核桃是其一种吧!     靠着用于文玩的小核桃,洛宁“盘”出了品牌、“盘”出了市场、“盘”出了产业。     “盘”来“盘”去,洛宁“猴头核桃”盘出来八个字:物华天宝,国泰民安。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