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3 2023-11

    西峡县保障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承包的100亩猕猴桃果园,老苗有20多亩,去年政府更换了新品种,今年又免费发放有机肥,每亩还能得300元产业补贴……”近日,在西峡县五里桥镇黄狮村,谈起涉农补助资金发放、惠农政策落实等方面问题,猕猴桃种植大户金小童颇为兴奋。     近年来,西峡县在推进生态美、产业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探索形成了“绿色+特色+出色”产业发展模式,以香菇、猕猴桃、山茱萸为代表的“菌果药”三大特色产业覆盖全县7万户近30万人,年综合产值超过260亿元。     西峡县纪委监委针对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多、资金多、受益面广等情况,主动与农业农村、乡村振兴、财政等部门加强联动,同时充分发挥“室组地”联动效能,围绕乡村振兴领域特色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惠民政策落实、重大资金监管等关键环节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截至目前,共开展专项监督检查108次,督促推动整改问题21个,发现问题线索13件,处理11人。     为持续保障西峡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该县纪委监委创新开展提级监督,成立由县纪委监委领导牵头的政策落实、审批服务、执法监管、腐败作风4个工作专班,出台了《西峡县纪检监察机关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为西峡特色产业企业发展注入“廉动力”。     西峡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宋扬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同时聚焦产业发展中的突出短板,推动解决存在的问题,为西峡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更多详情]
  • 13 2023-11

    强力监督守牢耕地红线

       “这里之前是杂草丛生、土壤板结的撂荒地,我们积极动员农户复耕复种,现在已经全部种上粮食作物,既保护了耕地,又增加了农户经济收入!”11月6日,上蔡县朱里镇大黄村党支部书记向前来开展耕地保护监督检查的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介绍说。     今年以来,上蔡县纪委监委立足职责定位,深化政治监督,聚焦日常监督,强化以案促改,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坚决筑牢粮食安全防线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该县纪委监委将耕地保护工作纳入2023年政治监督清单,紧盯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及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开展政治监督,凝聚工作合力。把耕地保护融入主题教育、融入重点工作统筹谋划推进,以有力监督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县委工作安排落地见效。     该县纪委监委采取“室组地”联动监督模式,聚焦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采取实地调研、查看资料、现场核查等方式,对全县占用耕地建房违法图斑分布、相关职能部门履职尽责、专项整治工作推进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严查问题背后的履责不力、不担当不作为、失职渎职等问题。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实行销号管理,督促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充分发挥乡镇纪委、村级廉情监督员监督“前哨”作用,督促开展常态化日常监督,做好耕地保护政策宣传,发现耕地违法问题及时上报。     为做好耕地保护监督执纪“后半篇文章”,该县纪委监委注重结合查办的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案件开展以案促改,深入推进“一案一整改”,以案发单位和涉及部门为重点,着力查找在建设用地规划、审批、房屋准建等权力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做好整改措施落实,推动以案促治,守牢耕地红线。

    [更多详情]
  • 13 2023-11

    ﹃文艺轻骑兵﹄送廉到乡村

        “党委政府思路新,廉政文化大推行……”11月6日上午8时许,伴随着一阵锣鼓声响,太康县“文艺轻骑兵”在该县转楼镇李报真村的惠民演出开始了,幽默诙谐的表演,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为推进全县清廉文化建设,今年6月,太康县纪委监委联合县文联挖掘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洁主题文艺节目,并组建一支“文艺轻骑兵”队伍深入全县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巡回演出,为当地干部群众奉献了一场场廉洁文化艺术盛宴。     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有小品,也有传统曲艺节目等,既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又传递了清廉文化,让群众在观看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受到廉洁教育。     据统计,截至目前,太康县“文艺轻骑兵”已在该县毛庄镇、逊母口镇等23个乡镇(街道)及村(社区)开展巡回演出122场次,惠及群众5.6万余人。     太康县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清廉文化建设,持续打造一批有温度、接地气、受欢迎的廉洁文化精品,在全县营造风清气正、崇廉尚廉的良好氛围。

    [更多详情]
  • 13 2023-11

    非遗技艺﹃牵手﹄廉洁文化

        一沓红纸,一把剪刀,在非遗传承人的巧手之下,一幅幅廉政主题剪纸作品跃然纸上。     11月3日,一场以“非遗颂廉洁清风润万家”为主题的廉政教育活动在宝丰县城关镇纪委廉洁教育室举办,来自该镇的20余名党员干部在感受传统非遗技艺的同时,接受廉洁文化的浸润。     “剪纸艺术最早起源于南北朝,这幅作品主题是荷花,荷花喻廉洁,出淤泥而不染。”非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朱改向党员干部讲解剪纸历史的同时,传播清正廉洁的理念。     近年来,宝丰县纪委监委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掘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廉洁内涵,在打造廉洁文化平台、创新廉洁文化形式上下功夫,深挖非遗元素,选择剪纸、烙画、魔术等12个非遗项目,深入挖掘其中的廉洁内涵,创作党员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洁文化作品120余件,在各类非遗载体上刻下了廉洁标签。     在该县刚刚结束的“九九重阳浓情非遗”活动中,参与的非遗项目达50余个,其中涉及廉洁文化的项目就有16个,非遗传承人依托葫芦烙画、剪纸等技艺,与清廉文化有机结合,以各自不同的艺术形态生动诠释了清廉理念。     “作为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廉洁文化相互融合,能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宝丰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苏明捷表示,将不断挖掘非遗的清廉内涵,推动廉洁理念融入百姓生活,实现正心正行、化风成俗的效果。

    [更多详情]
  • 13 2023-11

    小麦无人化智慧生产关键技术装备集成应用观摩会在临颍召开

        11月8日,“小麦无人化智慧生产关键技术装备集成应用”现场观摩会在临颍县瓦店镇召开。本次现场观摩会由省农科院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益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     项目负责人李国强首先介绍了无人化少人化农场的配套技术,以及本次观摩会主要展示的小麦无人驾驶播种技术,技术支撑单位负责人王秀介绍了智慧农场小麦长势监测技术和精准喷药技术,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曾凯介绍了无人化智慧生产关键技术的意义前景以及智慧无人农场建设情况。     观摩会现场,无人驾驶的播种机在技术人员设置程序后开始直线播种,每千米偏差不超过2厘米。“受前期多次降雨影响,今年小麦播种时间较往年晚了10多天。在李国强团队的指导下,播种机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每天能播种100余亩,播种质量也大大提升,极大减轻了农机手的劳动强度。”河南益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员工娄远峰说。

    [更多详情]
  • 13 2023-11

    小瓜蒌托起乡村振兴梦想

        西峡县重阳镇积极吸引投资建设中药材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生态发展为主线,盘活低效闲置土地,大力推广瓜蒌种植,直接带动20多户脱贫群众就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助力低收入群众实现致富梦。

    [更多详情]
  • 13 2023-11

    点亮“生态宜居星”助力乡村焕新彩

         今年以来,博爱县以“五星”支部创建、“双百双争”行动为载体,探索“党建+人居环境整治”,发动党员干部结对联户带头参与环境整治,共建“生态宜居星”。     党建引领,凝聚创星合力。紧抓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契机,细化农村人居环境目标任务,县委主要领导现场督导、乡镇班子成员靠前指挥、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聚焦重点,细化整治工作。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着眼私搭乱建、残垣断壁等痛点、堵点、难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金城乡钟庄村以“党建+积分制”乡村治理新模式,积极探索“一宅变四园”新路径、新举措,利用垃圾堆放坑,打造微地形、廉政文化园,对12座遗留多年的废弃院落、残垣断壁等进行拆除改造,不断擦亮“文明钟庄”名片。     发挥特色,助力乡村振兴。挖掘各村特色优势,探索“党建+文旅”“党建+文化传承”等多形式结合,以生态宜居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磨头镇西张赶村通过治理“六乱”、开展“六清”,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发挥乡土特色优势,打造了“太行竹林水乡”特色文旅新业态,今年中秋、国庆“双节”8天时间吸引省内外游客8万余人次,一日4次登上央视,年集体经济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0万元预计增加到50万元以上,大大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更多详情]
  • 10 2023-11

    打造乡村振兴的唐河路径

        平畴沃野、粮满仓廪、逐梦前行。园区串珠成链,乡村和美安宁,文明新风扑面……近年来,唐河县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多措并举,一幅和美乡村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11月1日,本报“乡村行看振兴”报道组走进唐河,副主编李桂云对话唐河县委书记贺迎,探索乡村振兴的创新经验,展现高质高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唐河实践。     李桂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唐河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县,乡村产业如何破题?     贺迎:唐河有“革命老区、中原粮仓、友兰故里、栀子之乡”四张名片,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我们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更是我们加快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2021年以来,唐河县严格按照南阳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引领、招商引资项目为依托、以创新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为平台,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探索出一条以产业园建设促进产业兴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唐河县着力探索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为主导、乡村振兴产业园为支撑的“一区多园”产业发展新模式,初步形成了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目前,全县已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19个,实现“一乡一园”。各乡村振兴产业园入驻企业111家,完成投资36亿元,安置农民就近就业4000余人,赢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乡村振兴产业园已成为唐河县城乡融合发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李桂云:乡村建设示范创建是现代化河南开局拼“三农”的关键抓手,这其中,县域示范是核心、关键环。唐河作为我省首批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单位,有哪些经验和措施?     贺迎:唐河县按照党的二十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全省率先利用PPP模式,持续投资近60亿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508个村实现“三通三治三化”,持续开展危房残垣断壁清零、户厕改造、“一宅变四园”等行动,创成“千万工程”市级以上示范村54个、“美丽小镇”8个、“四美乡村”76个、“五美庭院”6.6万户,入选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名单,“水清、岸绿、河畅、景美”已经成为乡村常态。     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力量源泉。唐河县以建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乡村志愿服务队伍为抓手,引导村民转变观念、规范言行,自觉成为移风易俗的维护者、践行者,累计创成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镇6个、市级文明村镇72个,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达50%以上。如今,一个又一个“产业坚实、生态优美、庭院整洁、乡风文明、生活幸福”的和美乡村在唐河不断涌现。     李桂云:从打赢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再到奋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唐河是如何保障在推进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的?     贺迎:2020年以来,唐河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充分借鉴脱贫攻坚工作经验,在南阳市率先启动了城镇困难群体解困脱困工程,形成了以“两有四保障”(有固定生活来源、有稳定住所,教育、医疗、就业、养老有保障)为核心的解困脱困工作格局。     将民政、医保、人社、教育、住建、卫健等部门的救助政策整合起来,创新推出生活保障、养老保险资助、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就学保障、就业保障等6大类22项帮扶措施,年投入资金728万元,累计帮扶城镇困难职工居民554户1446人,使城镇困难职工居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此外,唐河县有常住人口105.3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21%。为解决该问题,我们建成县级养老服务中心、乡镇街道中心敬老院以及村级幸福大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各类养老机构423所,床位2.6万张,实现养老设施全覆盖。县财政每年投入5000余万元,对入住的低保户、脱贫户、失能、半失能人员等给予养老机构补贴,为入住人员投保疾病医疗险、意外事故险等。建设了县、乡、村三级智慧养老平台,全面掌握养老机构运行情况和入住对象生活状态,实现了养老由兜底向普惠、基本向品质的跨越。     未来,唐河将紧盯省、市战略发展部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担重任、做示范、树标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出更多的唐河探索、唐河路径。

    [更多详情]
  • 10 2023-11

    因地制宜种苹果 村民集体都增收

         11月7日,在林州市合涧镇郭家园村农夫果园内,沉甸甸、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数十名工人正忙着采摘、分拣、搬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从栽树开始我就在果园帮忙,到现在有六七年了。老板待我们不赖!”村民赵山云笑着说。     “我的果园共有300多亩,常年用工80~100人。”农夫果园负责人王茂源介绍,工人大多是附近的村民,农闲时过来帮忙,既不耽误自家农活,又能赚点零花钱补贴家用。     王茂源随手拿起一个皮薄个大、色泽鲜亮的苹果开心地说:“今年雨量适中,光照充足,苹果水分足、口感好、品质佳。这50亩苹果产量预计有20多万斤,一部分供消费者进园采摘,一部分销往本地商超,目前销量还不错,经常供不应求。”     在任村镇前峪村的采摘园里,红彤彤的富士苹果引得许多游客慕名前来。     “我承包30多亩地,种苹果已经20多年。这里都是沙土地,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产的苹果色泽艳丽、果形饱满、口感脆甜,在周边名气很大,一斤可以卖到2.5元。”该采摘园负责人李日明笑呵呵地介绍说。     目前,前峪村种植苹果130余亩,农户通过村合作社承包土地,并雇用村民从事修枝、除草、疏花、疏果、套袋、采摘等工作,不仅拓宽了村民致富的渠道,也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林州市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苹果产业,逐步蹚出了一条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变美的特色种植之路。下一步,林州市将紧紧围绕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关键点,持续在引种繁育、果园管理、果农培养、果品贮藏上下功夫,延伸苹果产业链条,推动全市苹果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

    [更多详情]
  • 10 2023-11

    产业兴带来农民富

        11月7日,武陟县三阳乡塚头村村民正在晾晒红薯粉。该村通过与河南农大联姻,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繁育出脱毒商薯19、洛薯13、西瓜红等10多种优质红薯。本报记者 冯佳志 通讯员 陆新宇 宋祖恒 摄     11月7日,温县黄河街道下石井村农民在抢收怀菊花,抓紧加工、销售,供应市场。徐宏星 摄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