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9 2023-06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

        据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 中央军委晋升上将军衔仪式28日在北京八一大楼举行。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晋衔仪式。     下午4时30分许,晋衔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始。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宣读了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的晋升上将军衔命令。中央军委副主席何卫东主持晋衔仪式。     这次晋升上将军衔的军官是:北部战区政治委员郑璇、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凌焕新。     晋升上将军衔的2位军官精神抖擞来到主席台前。习近平向他们颁发命令状,表示祝贺。佩戴了上将军衔肩章的2位军官向习近平敬礼,向参加仪式的全体同志敬礼,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晋衔仪式在嘹亮的军歌声中结束。随后,习近平等领导同志同晋升上将军衔的军官合影。

    [更多详情]
  • 28 2023-06

    黄颡鱼成村民致富“小金鱼”

         6月23日,上蔡县无量寺乡七块店村黄颡鱼养殖基地负责人张长松正在“照料”他的鱼儿们。只见他抓一把鱼料,手一挥,鱼料落在池面上,不一会儿池内水花翻腾,一条条黄颡鱼跃出水面,争食鱼料。     “咱这个鱼池养的有鲫鱼、锦鲤,主养黄颡鱼,属于高密度养殖,所以对水质要求特别高,要经常测水质管控好亚硝酸盐、氨氮、pH值等指标,平时悉心照料,发现病害症状,及时预防处理。”张长松介绍。     2021年,张长松开始着手黄颡鱼养殖试验,由于经验不足,鱼池设置不合理,当年放养的几池鱼苗都顺着池底的排污口溜走了,损失严重。     2022年,张长松总结经验教训,重新设计改进了标准化地上鱼池,把原来的平底鱼池改建成漏斗状内池底,安装上高密度养殖机、过滤系统等装置,运用流水设备,实现了循环水养殖。     在这片不足3亩的养殖基地,张长松铺设了22座地上鱼池,投放四五十斤鱼苗,待到捕捞时,每池可收获2000多斤成熟的黄颡鱼,管理到位的话,效益非常可观。而且,家里有条件的话,个人也可以养殖,非常方便。     “作为一名党员,我要带着村民一起富。”身为村干部的张长松表示,等养殖经验成熟,市场效益稳定后,他想把这种养殖技术传播出去,让家里有条件的村民都来养殖,让黄颡鱼变成真正让村民致富的“小金鱼”。

    [更多详情]
  • 28 2023-06

    “聚花鱼”聚塘成财

        “‘聚花鱼’一般在水底活动,这个池塘水太深,白天基本看不到。”6月18日,在鲁山县磙子营乡孙街村,今年六十来岁的农妇孙菊香说。     孙街村位于沙河、澎河两条河流汇入白龟山水库的交界处,当地人很早就有捕鱼和人工养鱼的传统。孙菊香的丈夫范财林是当地一个养鱼大户,他说,孙街村养殖“聚花鱼”已有四五个年头了,他是第一批养“聚花鱼”的人。     据悉,“聚花鱼”是当地人对鳜鱼的俗称。孙街村养殖的鳜鱼身体黄绿色,腹部灰白,两侧面有不规则暗棕色斑块,喜欢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等较洁净的水体中,白天一般潜伏于水底,夜间四处活动觅食,鳜鱼为肉食性鱼类,性情凶猛,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虽然养‘聚花鱼’得买些小鱼喂,扎本有点大,但本大利宽,也很划算。‘聚花鱼’现在60元一斤,一般长到1斤左右就拉到市场上卖了,根本不愁销路,有些老客户也会到鱼塘来买。”范财林说。     范财林介绍,沙河里面就有野生的“聚花鱼”,他们这些养鱼人,除了在沙河里捕捞些“聚花鱼”幼苗外,有时也会在附近的曹镇乡养殖场里购进一些鱼苗。     目前,该村年出塘“聚花鱼”5万条左右,市场价值在二三百万元。孙街村养殖水面有700多亩,一年还出塘鲤鱼、草鱼、白莲等35万斤,在平顶山地区也小有名气。

    [更多详情]
  • 28 2023-06

    “菡香”阔步走上星光大“稻”

      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名片     地区:焦作市武陟县乔庙镇马宣寨村     产业:大米     关键词:产业链延伸扩空间     □本报记者 冯佳志 文/图     一个村级农业种植合作社,起初整合5个村、4000亩土地种植稻谷,其间与多所大学院校全方位合作,经过10多年奋力深耕创新,形成了产学研、育繁推、产供销一体化生产模式,走出了一条农业专业化星光大“稻”,总资产达4000万元,固定资产达3000万元。     2022年,销售收入超亿元,“菡香”产品多次获国家荣誉称号,今年3月,又荣获中国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成为种植行业翘楚。     整合产业带,稻花飘香河两岸     在黄河、沁河北岸有个名叫马宣寨的村,历年来,以种植稻谷而驰名,是全国6个种植稻谷地方列入“贡米”的其中之一,唯一获得国家博物馆“国博衍艺”朱元璋像注册的商标。     6月24日,在武陟县乔庙镇马宣寨村村北稻田,耙地机、插秧机,机声隆隆,一派繁忙的景象。     “从6月16日开始,16台自动式高速插秧机不停在工作,6月25日5000亩‘菡香新一号’稻苗全部插秧结束。”河南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福军说。     马宣寨村自古以来就有种植莲藕和水稻的历史传统,池塘相连,稻田有藕,莲边有稻,所产大米晶莹透亮,藕香绵绵,口味独特,为米中佳品。为充分发挥“地处水乡,水资源丰富”这个优势,王福军初心就是把菡香大米做大、做强、做优,让土地产出比更大化,为村里的老百姓谋福,走共同致富之路。     为规范操作,有章可循,2006年9月,成立了河南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由理事长、监事长等组成的工作机构,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目前,合作社成员由32户增加到现在的319户,注册资金已由3万元发展到1000万元,土地流转面积从2007年的200余亩发展到现在的4000余亩,总资产4000余万元,固定资产3000余万元,2022年销售收入实现亿元,荣获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加工业农民示范合作社、全国最美绿色食品示范企业、全国放心粮油示范企业。     2012年,以菡香为龙头,跨两市(焦作市、新乡市)四县(武陟县、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组建河南省首家合作联社——焦作菡香沿黄稻米合作联社,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余亩。目前又有两个家庭农场加入合作联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王福军当选河南省现代农业促进会副会长、河南省经纪人协会副会长,全国绿色食品协会常务理事,连续四届荣获全国种粮大户称号。     拉长产业链,提升品牌竞争力     菡香大米是千年荷塘孕育出的“玉玲珑”,为使这个古老的品牌重闪光辉,合作社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建成了“菡香系列”水稻新品种示范区,并被认定为河南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河南省水稻新品种实验基地。     为提升“菡香”品牌竞争力,形成“菡香”大米强势品牌,合作社投资1000余万元购置大、中型农机具150余台(套);2016年引进目前最先进年产6万吨大米加工生产线和年产1500吨引进米醋生产线,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整体驱动有机整合,构成品牌驱动体系;已完成“三品一标”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农机全程化服务体系,互联网+集团采购+流通销售四大体系建设。     精良的工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大米中的全天然营养成分,精碾细选出的“菡香”大米,颗颗晶润、粒粒精华。一位稻谷专家在评选后说,菡香大米比南方米筋道,比北方米绵柔,中吃、中用、中看。     2007年合作社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了“菡香”牌大米商标、并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8年“菡香”牌大米认定为绿色食品,2011年获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马宣寨大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获全国农产品交易会金奖,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和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奖,全国粮食加工业金奖和全国科普基地称号。     目前,该合作社13个产品畅销全国,刚研制推销的菡香有机米醋受到客户青睐。     力推产学研,跨入三高精农业     科研和创新是一个品牌市场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合作社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了集办公、工程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于一体的农产品展厅,河南省粳稻绿色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省级工程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研究院、烟台大学蛋白质研究中心、河南师范大学水稻新种质研究所、河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焦作师专植物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实现产学研结合,在科研成果转化、设备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形成产学研、育繁推、产供销一体化生产模式。     在众多“名医”的关护下,该合作社不断健康成长。今年,又投资500万元,把资源利用、地力保护、循环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和生产方式融为一体,多措并举开创新路径,开展三高农业,取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优化设计,形成循环链,使一级废物成为二级生产环节原料,实现有序循环。     沿着高效科研种植观光道,两边50亩稻田已插好的秧苗,全是人工独苗插秧,就是在生长过程中不杂交方便优质选种,行行有标记有档案。前行就是稻虾混养田,稻秧成行,龙虾成排。“麦收前龙虾都处在稻田四周沟里,插罢稻秧后,把龙虾引入稻田,再停几天腾下手,就该收获龙虾了,每年龙虾增收3万多元。”王福军说。

    [更多详情]
  • 28 2023-06

    汝瓷“窑变”变出亿元产业

        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名片     地区: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     产业:汝瓷     关键词:填补空白闯市场     □本报记者 丁需学 通讯员 石少华 杨国栋 文/图     “汝瓷烧制不仅工艺复杂,而且成功率极低,一窑里成品在20%~30%。”6月22日,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党支部书记王学锋说。     尽管如此,清凉寺村的汝瓷工匠们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让古人感叹“近尤难得”的汝瓷走入了寻常百姓家。王学锋介绍,通过十几年的传承发展,目前该村拥有汝瓷企业(作坊)近百家,从业人数600余人,2022年产值达1.69亿元。     短短几十年,从消失千年的汝窑揭开神秘“面纱”,到如今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的产、供、销相衔接的产业发展体系,清凉寺村是如何做到的呢?     发现汝官窑遗址,﹃煤窑村﹄进军汝瓷产业     当日上午,日头渐高,清凉寺文化广场上,鲜艳的国旗迎风飘扬。村中,绿树红花掩映中的一幢幢楼房整齐排列,没有想象中的车水马龙。     “这是我们新村。自从汝官窑遗址发现之后,部分村民陆续搬到了这里,住上了楼房,过上了城市化生活。”王学锋指着前方的建筑群介绍道。     清凉寺村位于宝丰县的西南部,属浅山丘陵区,现有群众687户2700余人。这里土地贫瘠但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曾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也是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王学锋介绍,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清凉寺村境内近百座小煤矿星罗棋布,到了晚上更是灯火通明。因此,彼时的清凉寺村成了宝丰县率先富裕起来的村庄之一。     “除了村民在煤矿务工外,外来务工的人员很多,每到饭时,村里烧鸡店、卤肉店的门前都排成了队。那时在煤矿务工收入高,人们也舍得吃。”王学锋说,自1987年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就开始在清凉寺村探寻汝窑遗址,然而,鼓起了钱包的村民对此并不在意。     不久之后,煤炭资源枯竭、小煤矿的关停,犹如一盆凉水浇在了清凉寺村,一度热闹的小村顿时安静下来。“1998年,小煤矿的关停就像是踩下了急刹车,村民们一下子没了经济来源。”王学锋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为了生活,不但村民,纵是村里一些小“煤老板”也放下面子,跨上摩托车做起了“载客郎”。     2000年,随着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公布,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这也让踌躇中的清凉寺人意识到,原来自己竟然守着一座文化“富矿”。此后,在一些先知先觉“吃螃蟹”村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投入汝瓷的研发生产当中,一座座小瓷窑拔地而起。     探寻﹃天青﹄色,汝瓷成小村经济支柱     多年来,众多汝瓷烧制工匠为了重现汝瓷“天青”之美,呕心沥血,潜心钻研,奋斗不止。清凉寺村汝瓷烧制工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君子便是其中的领军人物。     在宝丰县君子汝瓷发展有限公司厂房内,展架上摆满了已制作成型等待烧制的各种半成品瓷器。身着蓝色大褂儿的王君子正一丝不苟地研究汝瓷釉料配比。     1987年,看到专业考古工作者在清凉寺村发掘出土了一件件精美的汝瓷片,年轻的王君子留心并在此后开始研究汝官瓷烧制技艺,同时成了该村汝瓷烧制第一人。     “为掌握汝瓷烧制技艺,我把当时发掘现场丢弃的一些废料收集起来,带回家自己细细研究。”今年63岁的王君子说,面对一堆“神秘”的废料,他查阅资料,仔细分析,一次次配料试烧,然而面对的仍是一次次的失败。     经过无数次的配料试烧,痴迷的王君子终于破解了汝官瓷的原料配方、烧制技艺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掌握了汝官瓷烧制的关键技术。他烧制的汝瓷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大奖,10多件作品被韩国首尔及国内一些省市博物馆收藏,成为宝丰县目前为止唯一的国家级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30多年里,王君子边烧制边学习,力求作品将“天青”色完美呈现。“我的梦想就是能把失传千年的汝瓷烧制技艺恢复起来、传承下去,把宝丰的汝瓷产业发展起来。”王君子说。为此,他从2004年开始就广收门徒,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技艺传承下去。     截至目前,清凉寺村拥有王君子和王国奇、王学锋、王占稳、李志强4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12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各级陶瓷、工艺美术大师30余人,他们已成为宝丰县汝瓷烧制行业中的中流砥柱。2022年,清凉寺村人均收入突破2.1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汝瓷专业村”。     成立文化合作社,确保汝瓷产品高品质     “由于汝瓷釉料全部是天然矿物质,所以想要烧制出一件满意的作品,天气的温度、湿度等都对汝瓷成色有影响。”王学锋说,随着清凉寺汝瓷产业越做越大,对品质的把控尤为重要。     为此,宝丰县注册了“宝丰汝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制定标准、推广品牌、加强行业自律,确保“宝丰汝瓷”品牌必须质量可靠。     2020年,清凉寺也成立了乡村文化合作社,并成立汝瓷文化分社,通过交流学习、公益培训等形式抱团发展,帮助社员破解技术难题,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汝瓷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今年44岁的王占稳就是汝瓷文化分社的社员之一。自2008年从业以来,他创办的宝丰清凉寺宣和汝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已成为清凉寺村最大的汝瓷企业,其产业涵盖汝瓷传统器型、工艺品摆件、茶具餐具3大类100多个品种,深受市场青睐。     “每当遇到技术难题,合作社的社员们就会聚到一起,认真研判分析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确保烧制的每一件汝瓷产品都有好品质。”王占稳说。     合作社的成立,让王占稳潜心钻研汝瓷烧制技艺更有底气。近年来,他先后投入100余万元进行汝瓷的柴烧试验,并在汝瓷大器型的烧制上取得突破,高1.3米的花瓶打破了历史上“汝不过尺”的纪录。     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指导、集约化生产管理,清凉寺村文化合作社不仅提高了汝瓷品质,而且扩大了生产规模。如今,清凉寺村汝瓷产业已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流通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让“宝丰汝瓷”的名气越来越大。     宝丰县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授予“中国汝瓷文化之乡”“中国汝瓷之都”等称号。汝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截至目前,该县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已达百余人,其中国家级陶瓷大师33人,发展汝瓷烧制企业和研究机构168家,从业人员数千人,年产量约1000万件(套),年产值6.8亿元。

    [更多详情]
  • 28 2023-06

    刘德军夫妇 大棚“种”出好日子

        6月20日,走进信阳市平桥区胡店乡胡楼村刘德军夫妇的蔬菜大棚,只见棚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夫妇俩在大棚里忙碌着,看着成簇相拥、长势喜人的蔬菜,喜上眉梢。     今年54岁的刘德军在外打拼多年,2011年选择回乡创业。夫妻俩说干就干,在交通便利的胡楼村,建起了200多个蔬菜大棚。     “种的蔬菜种类很多,施用的全部是农家有机肥,种出来的西红柿、辣椒、黄瓜等蔬菜,主要销往信阳市区和一些单位食堂,此外还有超市和商贩前来采购,都是前一天客户打电话预订,第二天我准时送到。”刘德军说。     “需要用工的时候,我就找周边的老人来帮忙,让他们挣点钱补贴家用,每人每天能拿到80元工资。”刘德军说。     刘德军种植的蔬菜,种类多、品质高、口感好,深受大家的欢迎,销路越来越广,他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富起来的刘德军,打算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明年,我想把大棚全部拆了,重建成连栋大棚,还要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村民共同种植,帮助他们销售,和他们一起走上致富路。”刘德军说。

    [更多详情]
  • 28 2023-06

    十一年如一日 关爱“一老一小”

        她11年如一日帮助身边孤寡老人、困境儿童,她就是林州市龙山街道天平社区公认的“活雷锋”王秀花。     6月21日,记者采访了有着一头齐耳短发、个子不高却能量满满的王秀花。     50岁的王秀花,每天骑着电动车,轮换着前往社区孤寡老人和困境儿童的家中,帮他们收拾房间、置办生活用品,此外还经常到民政部门和残联,帮他们争取救助资金。     2017年,王秀花加入爱心妈妈团队。在一次团队走访时,她认识了11岁的董青。     “我跟别人不一样,我没有爸爸妈妈。”董青的一句话,刺痛了王秀花的心。     听了董青的话,王秀花表示想带她到自己家生活,为她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董青跟着你,我放心。”王秀花的诚意打动了董青的奶奶。王秀花把董青和奶奶接到家里来住,建立了一对一的帮扶关系。     谈及自己的大爱之举,王秀花说:“自己只是做了想做、应该做的事,只要自己还能走得动,就会继续照顾好她们,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

    [更多详情]
  • 28 2023-06

    她把村产毛巾卖到了迪拜

        6月21日,位于清丰县阳邵镇报录村的领恒纺织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纺织女工们正加紧赶制一批毛巾的国际订单,小小的毛巾打通了村里留守妇女的致富路。     该公司总经理韩丽娟在纺纱、织布、锁边、包装等车间来回查看,确保每一道工序高质量运行。     1996年开始创业的韩丽娟,从起初的负债累累奋斗到现在的承接国际订单,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同时,她不忘村里的姐妹们,从零开始培训女工,如今不少女工已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在这里上班,离家近,工资高,一个月能挣一万多元。”工人张金玲说。     为了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韩丽娟设置了2个加工点,辐射带动30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年销售额5000余万元,企业生产的订单产品全部出口到迪拜、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日子好了,我就想为乡村振兴做一点贡献,希望能带领村里的留守妇女增收致富,让她们不用出远门就能过上幸福生活。”韩丽娟说。

    [更多详情]
  • 28 2023-06

    “香包奶奶”巧手传承“非遗”

        6月19日上午,在平顶山市新华区新鹰小学多功能教室内,课桌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布料、丝线、挂饰配件。“缠线是缝香包的第一步,线要一根一根码好,各种颜色的线可千万不能乱了。”“香包奶奶”郭巧莲正耐心地给学生们讲授香包制作步骤。     已近耄耋之年的郭巧莲,眼不花耳不聋,绣香包的技术十分娴熟。不到三分钟,一个精致小巧的鸡心香囊就做好了。     郭巧莲家住新华区湛北路街道八中北街社区。作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高级民间艺术师、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代表性传承人,她绣法多、技法好,缝制的香包做工细腻、外观精美,既富含民间文化内涵又极具有个人特点。     平日里,郭巧莲总是随身携带着各色丝线、钩针、亮珠及香料等,随时随地缝制香包,50年来送出亲手缝制的香包3万多个,大家亲切地称她为“香包奶奶”。     郭巧莲出身于香包世家,从小跟着外婆学针织、刺绣、裁缝手艺。幼时的耳濡目染,让郭巧莲开了眼界,也学会了多种绣法,十三四岁她便开始给家人和邻居做香包,也做一些简单的衣帽配饰等。     多年来,郭巧莲缝制的香包都是自己构图、自己打样,巧妙地利用各种布料制作成摆件、挂件、配饰等多个系列近百个品种,备受人们喜爱。简单的香包,她一天能做三四个,复杂的两天能做出一个,这些年光是缝制香包的原材料就花费数万元,但她全部将精心制作、寓意美好的香包免费送给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和一线医务工作者、抗洪抢险救援人员、孤寡老人、困难群众等。     2018年9月,郭巧莲的手工刺绣作品,被列入第四批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成为平顶山市民俗文化的一张名片。     “香包奶奶”名声传出后,许多市民和外地朋友慕名而来,专程找到她做香包,大家还把香包带到了省外、国外。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近几年郭巧莲更加致力于香包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空闲之余,她经常到学校、社区、企业等传授香包知识和技艺,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香包、喜欢香包。     “手工制作香包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民间技艺,不能在咱们手里失传了。”郭巧莲说。     2017年,郭巧莲在社区的帮助下,成立了“郭巧莲大师非遗传承工作室”,每周一开课,义务传授刺绣手工技艺。截至目前,累计已有近百名市民免费学习香包制作技艺。

    [更多详情]
  • 28 2023-06

    菇乡丰收季 菇香伴笑语

        听说今年以来,全国优质香菇伏牛山集群核心区卢氏县香菇产量高、村民乐陶陶,6月17日,记者来到卢氏县杜关、东明等乡镇探访,实地查看这儿的香菇生产情况。     村头垒起大锅台     天气预报当天卢氏县有中雨,最高温度18℃。上午一早,记者就赶往卢氏县杜关镇民湾村,沿着杜荆河逆流而上,白色的浓雾把山顶裹得严严实实,溪流清澈,山林青翠,山路静寂。     刚到民湾村村头,“创建中国绿色食品原料(香菇)基地”大牌子下的广场边,就看到两个大锅台正燃着熊熊的灶火。厨师杨当玲、任东梅正忙着准备香菇基地300多名工人的午饭。大锅馒头蒸熟出锅,需要个子高、力气大的男人来揭笼盖,基地副主任王飞飞和一名男工合力高高抬起笼盖,顿时热气升腾,雪白的馒头麦香浓郁。     “基地共有218个香菇大棚,上架273.18万个香菇棒。”王飞飞介绍说,“技术管理人员有30多人,还有采菇女工二百六七十人。就这,人手还是不够,每天需发班车到文峪等周边乡镇接人来采摘香菇。香菇出得太好,需要加班加点,所有人员全部免费就餐。”     记者随机走进A区44号香菇大棚,大棚里充满欢声笑语。这个大棚今年都是由孙雪梅、王兰兰负责采菇,两人都住在杜关镇。“最近三四年,我们天天来这当采菇工,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元。要是晚上加个班,收入三千多元没问题。”孙雪梅说,“你看这香菇长得多好,一个棒上长有100多个香菇,说是采摘,其实是捋香菇。”     “可不是,就像捋洋槐花一样。”王兰兰笑着说,“很多街坊邻居都在这儿干,集体吃大锅饭,可热闹啦!”     王飞飞说,基地种的香菇品种德海6号、10号和1号十分高产,一天产量在2万公斤左右。     乡村生产搞竞赛     记者来到C区3号棚,这个大棚有一两亩大,上架香菇菌棒5.38万个。50岁的王艳艳、39岁的马丽静、35岁的杜园园、51岁的何竹红4个女工正在比赛。棚内共有56架香菇,每架980棒,她们每人一架,看谁采摘得又快又好。原来,劳动也可以如此愉快。     临近午饭,基地冷库旁,一辆冷链物流车正在转运香菇,10多个人忙着卸车。见记者拍照,一名员工说:“把李国辉拍上,他是领导,还带头干。”李国辉是基地所属的卢氏县林海兴华公司技术部主任,他说,今年香菇丰产,公司分布在15个乡镇的31个基地分5个片区搞生产竞赛,比产量多、比质量高、比周期短、比费用低。他联系的9个生产基地和去年相比,增产都接近50%。“每月每超产1万公斤,基地主任奖励100元。”李国辉说,“香菇产量高,菇农、工人的收入都高,大家越干越高兴,越干越有劲儿。”     下午,记者专门赶往不属于李国辉联系的东明镇后河村香菇生产基地,这个基地前一天在该公司生产竞赛中排名第五。该基地上架香菇菌棒91.4万个,香菇单产排名靠前。基地主任李向阳笑逐颜开:“关键是严格落实技术措施,我们加班喷水,严格调控温度、湿度,及时上架、注水,加快生产周期。下周,我们基地还要有产量高峰,排名还要提升。”     一天能挣500块钱     在三淅高速卢氏站下站后,通往沙河乡公路边上一个大型香菇生产基地,100多个香菇大棚临河排开。记者临时停车走进一个大棚,这个大棚养菌期满,今年31岁的常亚伟正在给菌棒注水。记者看到,橡胶水管接有7个注水铁管喷头,每架香菇刚好有7层,7个注水铁管依次插进香菇菌棒,拔掉、插入,循环往复,身着防水衣的常亚伟操作起来十分娴熟。     “一个棚有1万个菌棒,注水一个棒工资5分钱,我一天注水一个棚。”常亚伟说,“一个月干上20多天,一天能挣500块钱。”说话期间,常亚伟把注过水的菌棒上称称重,“出过菇的菌棒在1.9~2斤,注水后菌棒要达到2.8斤到3.2斤,注的水要长成香菇呢!”     当记者夸他工资高时,常亚伟说,卢氏到处是香菇棚,有8万多座,只要想干,到处都能挣钱,女的能采菇,男的能去生产菌棒、当搬运工,工资还不低;他老家在潘河乡岗头岭村,已在县城买了房。     当天晚上,记者电话和卢氏县香菇产业链“链主”企业林海兴华公司董事长叶传林取得了联系。叶传林说,卢氏香菇近几年来实现了四季出菇、天天上市,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产量也越来越大,月月都是生产旺季,天天都是丰收季,让菇农幸福劳动、美好生活正是企业追求的目标。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