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5 2023-06

    延伸产业链条 鼓起茶农腰包

        6月20日,在商城县汪岗镇韩冲村,商城县万亩茶园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生产“金刚茶匠”牌白茶,这款茶在刚刚举行的2023北京国际茶业展上,获得了一级达标产品奖。     韩冲村万亩茶园是商城县最早成规模的连片茶叶种植基地,占地约1.1万亩。过去村里没有像样的茶叶生产企业,茶农们只能将采摘的鲜茶叶低价卖给周边的茶叶加工小作坊或小商贩,销售困难,许多茶农不得不放弃采摘。     2020年夏天,在外行医多年的孙云山回到村里投资建厂。2021年年底,一个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车间建成投产。孙云山注册成立了商城县万亩茶园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将“传承工匠精神,精制一杯好茶”作为公司宗旨,并注册了茶叶品牌“金刚茶匠”。     今年5月,该公司获得了商城高山茶、信阳毛尖、信阳红商标使用授权及信阳毛尖地理标志认证,生产的茶叶品类也扩展到了乌龙茶、白茶、黑茶等。     为了让茶农增加收入,该公司不仅只采春茶,还积极生产夏秋茶,将茶叶采摘期由过去不足40天延长到了160天,进一步拉长了茶叶产业链条。     今年75岁的何茂安经营着4亩茶园,自从商城县万亩茶园茶业发展有限公司投产以来,他的茶园亩收入由2000元增加至5000元。     韩冲村党支部书记胡正华说,自从与商城县万亩茶园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生产经营协议后,公司就开始对茶农们进行技术培训,对茶叶的管理、治虫、施肥、采摘都有明确要求,全程全部采用有机肥,采摘的鲜茶叶由公司进行统一生产与销售。现如今,茶农们的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     孙云山说:“之所以给品牌取名‘金刚茶匠’,就是要传承工匠精神,不断创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驱动力,为乡村振兴增砖添瓦。”

    [更多详情]
  • 25 2023-06

    “三提示一通报”抓实抓细检务督察

        本报讯为进一步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检务督察内部监督制约职能,长垣市人民检察院积极创新载体,建立“三提示一通报”机制,推动检务督察融入检察业务、队伍建设、纪律作风全方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中。     “三提示一通报”即一个年度内,针对在工作、思想、生活、作风、执法司法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但尚未达到党纪政纪检纪最低处分标准的部门和干警,由检务督察部门制发“督察提示函”进行提醒、督导,督促其在一定时期内整改提升。对同一检察人员或同一部门累计发送两张“提示函”后第三次触犯的,制发“检务督察通报”。对于存在违纪违法问题等十二种规定情形之一的可直接制发“检务督察通报”。     针对督察发现的问题,在全院予以书面通报,责任到人,并将督察情况纳入检察业绩考评。工作年度内,部门累计收到两张“检务督察通报”、个人累计收到一张“检务督察通报”的,直接取消年度评先评优资格。个人累计收到两张“检务督察通报”的,按规定程序给予诫勉谈话或劝其退出员额处理,构成违纪违法的,移送派驻纪检监察组处理。     今年以来,长垣市人民检察院共发出“提示函”12人次,约谈17人次,有效传导了工作压力,夯实了工作责任,推动了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更多详情]
  • 25 2023-06

    千人拔河比赛绽放“农谷活力”

        锣鼓咚咚,旌旗招展,呐喊阵阵,欢呼不断。6月20日,获嘉县“行走中原农谷豫见和美乡村”千人乡村拔河大赛八强争夺战在城关镇前寺村打响。     当天,经过预选赛进入正式比赛的男、女组别共32支队伍1280名选手展开激烈角逐。     现场,随着裁判一声哨响,赛场瞬间就淹没在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双方选手紧握长绳,一股劲,一条心,用尽全力往后拉,观赛群众将比赛场地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相关的、不相关的七嘴八舌给比赛队伍支招,啦啦队敲起了大鼓小锣、加油声此起彼伏。     据悉,当天除了精彩的比赛,该村还被“端午”和民俗元素装扮一新。古装巡游、民俗展演,与村庄美景相映成趣,一幅和美乡村的幸福画卷让游人沉醉其中。

    [更多详情]
  • 25 2023-06

    六家企业入选省“瞪羚”企业

         近日,省科学技术厅发布《河南省“瞪羚”企业名单公示》,伊川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六家企业榜上有名,在洛阳市各县区排名第一。     “瞪羚”企业是指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具备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和发展潜力大的四大特征。根据《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构建良好双创生态加快创新主体梯度培育实施办法的通知》(洛政〔2022〕26号)文件精神,企业首次获得省级“瞪羚”企业资格的,市财政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

    [更多详情]
  • 25 2023-06

    国家级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落户邓州

         6月19日,记者从邓州市农科所获悉,国家级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落户邓州,并设立育种站。该中心是国家级种业创新平台,也是我省唯一的国家级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汇聚了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学院等院校高端育种团队和人才。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在邓州设立育种站,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利用大平台优势促进邓州‘全国制种大县’建设的良好机遇。”邓州市农科所所长曹永涛介绍,目前所里先期选择120亩土地用于新品种培育,在文渠镇李洼村选择100~200亩土地开展新品种和科技成果展示。     据了解,生物育种是培育优良生物的生物学技术,是利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等方法原理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生物的育种技术体现着当代生物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应用。生物育种是现代农业的芯片,也是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     曹永涛表示,下一步,育种站将按照作物的生长周期,陆续开展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新品种培育,后续还将开展蔬菜、芝麻、高粱、谷子等新品种的培育,助推制种产业发展。

    [更多详情]
  • 25 2023-06

    皂刺“招”来安徽药材批发商

        “别看这东西又难看又吓人,却是俺村的‘刺手宝贝’!”6月18日,手指着村北山坡上一片长满尖刺的绿植林,修武县西村乡西岭后村驻村书记邱向红高兴地说。     他口中的“刺手宝贝”,就是皂刺;手指的那片绿植林,就是皂刺树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的神龙皂刺谷专业合作社。这种形似长针的“宝贝”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大,且皂刺树易管护好存活,非常适合在干旱缺水的山区种植嫁接。西岭后村党支部正是看中了这些有利条件,才下定决心发展皂刺产业,最终把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把皂刺树变成了“招财树”。     “安徽的药材批发商、东北的制药厂,都是我们的老客户。”神龙皂刺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新明介绍说,“我们已经形成了育苗、种植、销售的产业链条,是豫北最大的皂刺种植基地!”     “要借助‘五星’支部创建的东风,发挥紧邻焦作市的优势,把剩余的2000多亩荒山利用起来,引进珍贵树种、名贵花卉、优质果树,布局采摘园、盆景园等新项目,让皂刺基地成为市民的‘后花园’、山区的新景点!”谈及未来,杨新明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25 2023-06

    鲈鱼“游”上北京市民餐桌

         6月19日,在舞钢市枣林镇张卜庄村村北的志兴养殖合作社,南北长二百余米、东西宽约百米的7个鱼塘连成一排,非常壮观。抓起一把鱼食撒入塘中,十多厘米长的鲈鱼蜂拥而至,争相抢食,刚刚还波澜不惊的水面顿时沸腾起来。     “我们养殖的鲈鱼是专供北京市场的,重量长到一斤半左右就被北京的客商全部整塘买走。这个塘刚刚清塘,经消毒消杀灌水后放入鲈鱼幼苗,明年春节前后出塘。”负责人张广超指着相邻的一个干塘介绍说。     张广超种过莲藕,养过孔雀,是当地出了名的致富能手。2019年,张广超把村里50多亩旧莲藕池进行改造,建起了7个长方形鱼塘,试投了3万多尾鲈鱼苗进行养殖试验。经过几年来的养殖经验积累,他的鲈鱼养殖池塘已达到11个,总占地120亩,年产鲈鱼30多万斤,销售收入达数百万元。     张广超养殖鲈鱼成功后,很快吸引了周边的养殖户到张卜庄村学习鲈鱼养殖技术,张广超毫不保留传授养殖经验和技术。如今,枣林镇已有后邢、洪建、安寨、喜庄、高庄等多个村庄开展鲈鱼养殖项目,养殖总面积已达400多亩,年产鲈鱼120万斤以上,并远销北京、天津、湖北等地。

    [更多详情]
  • 25 2023-06

    沙地西瓜汁多味甜不愁销

         “沙地种出的西瓜真好吃!”6月19日,在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淮河村西瓜种植大户张金刚的西瓜地里,前来购买西瓜的客商胡先生边吃西瓜边称赞说。     沙土地里,一个个浑圆饱满的西瓜掩映在郁郁葱葱的藤叶之中,长势喜人。周边不少水果商慕名前来购买,张金刚忙着采摘、过秤、装车,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的日照时间充足,积累的糖分就足,瓜皮薄、瓜瓤脆,籽少多汁,鲜甜可口,产量也相当可观。”张金刚说。     淮河村有着特殊的沙性土壤,具有得天独厚的西瓜种植条件。镇、村两级干部积极引导和鼓励本村农户进行试验性种植,邀请技术指导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许多村民成为让人羡慕的致富能手、种瓜能人。     随着不断探索,该村的沙地西瓜逐步形成了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科学化管理、品牌化运作、市场化营销的模式,沙地西瓜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也打开了销路,成为市场上抢手的“消夏产品”。

    [更多详情]
  • 25 2023-06

    这里的红薯“甜蜜蜜”

        全县红薯种植面积10余万亩,种植农户超6000户,年产值达4亿元。     “清丰红薯”“清丰红薯粉条”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韩村镇以红薯特色产业成功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     近年来,清丰县聚焦建设“现代农业强县”战略目标,加速释放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红利,打出了一套“建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通销售链”组合拳,把不起眼的“小红薯”发展为“富民大产业、甜蜜新事业”。     “红薯链”里的新路径     “从薯苗培育到红薯种植,从产品销售到企业运营,我都要做到政策清、情况明,当好红薯产业链的‘火车头’。”6月20日,清丰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赵勋强在介绍他的另一个头衔——“红薯产业链链长”时说。     在勾勒出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宏观框架之后,清丰县专门组建了红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就是当地干部群众熟悉的“红薯办”。近至开封、洛阳,远赴山东、河北,清丰县把目光放在全国“薯一薯二”的先进地区,学真经、学模式、学本领。一整套专业人马像保姆一样,扫清红薯种植、销售、融资、保险等各类疑难杂症,一路为薯农保驾护航、纾困解忧。经过与全国一流业内专家的深入研讨及反复调研,该县制定了《全域发展红薯产业的中长期规划》,将全县划分为引领区、示范区、带动区三大区域,涵盖育苗、种植、销售与加工等产业各环节,积极招引上下游企业,培育壮大本地产业链企业。     清丰县还出台一揽子利好政策,激发农民种植动力和产业发展活力:对集中连片种植户、新型经营主体及年产值突破亿元的薯制品加工企业进行奖补,健全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体系;协调银行机构降低贷款门槛,累计发放各类贷款4000余万元,有效解决种植户和企业“用钱难、用钱慢”等问题。     “红薯甜”里的新秘诀     清丰县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学院等高校企业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设立研究生校外实践和双创基地,启动种苗病毒检测服务,全力把好薯苗质量关。充分发掘河南华薯公司研发潜能,开发运用全国首个红薯种苗无糖培养技术,建设全国红薯行业一流的脱毒组培实验室和全国首家红薯种苗培育植物工厂。依托新阳种业等上游企业,在全县建立规模化种苗繁育基地12个,育苗大棚1700多座,实现年繁育种苗能力6亿多株。     为使人才这一“最大变量”成为“最大增量”,清丰县大力招才引智,培育和引进各类专家人才近200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留平博士、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陈巧艳博士在清丰建设了育繁推中试基地,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强、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会长马代夫等多次到清丰县举办科研培训。县“红薯办”多轮次邀请外地红薯种植大户、技术员现场教学,利用县职业技术学校平台开设红薯种植技术短期培训班,每年培育红薯种植“新农人”800余人次,打造红薯标准化种植基地、示范方69个。     “红薯俏”里的新渠道     为让清丰红薯顺利走上全国百姓的餐桌,该县坚持“线上和线下同步、营销与服务并重,品牌同口碑齐名”的思路,多措并举打通清丰红薯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该县依托豫鲁冀·万邦农产品批发市场,组建红薯经纪人团队,开设红薯销售档口,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依托电商产业园等平台,鼓励采用网络销售、网红带货等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培育大地密码、华董科技等电商企业11家,长期供应全国268家大型商超,开办各类网店、微商、微店等400余个,年交易额破亿元。     眼下,清丰县红薯种植合作社可谓星罗棋布、遍地开花,总数达400余家。河南华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小农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濮阳新阳种业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薯清风”“薯小二”等10余个红薯特色产品畅销全国。     “目前,清丰县正大力实施特色农业产业‘47331’工程,制定了红薯种植面积30万亩的目标规划,红薯产业的辐射力、带动力将进一步增强,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濮阳市政协副主席、清丰县委书记曹拥军说。

    [更多详情]
  • 21 2023-06

    首批道路通过竣工验收

        6月9日,中国一冶巩义市政道路项目首批4条道路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下一步,项目部将全力推动剩余道路竣工验收工作,确保优质高效完成建设任务,为助力巩义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