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5 2023-06

    葡萄庄园来了技术天团

        一根根翠绿的葡萄藤长势喜人,绿油油的叶片下,一串串葡萄果实密密匝匝,用手一托,每一串都沉甸甸。6月12日,河南省大宗水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陈锦永带领团队成员程大伟、仝向阳,来到武陟县郑蜜葡萄庄园查看葡萄长势。     “去年郑蜜葡萄庄园扩建,种植有70亩葡萄,预计亩产2500斤到3500斤。”庄园负责人杜小亮介绍,“咱们的‘阳光玫瑰’从选苗到管理都有技术支撑,不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有保障。”     杜小亮是武陟县北郭乡涧沟村人,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在北郭乡政府的热情感召下,他返乡承包土地建设了郑蜜葡萄庄园,并将葡萄园发展成为北郭乡的产业扶贫基地,带动10余户困难群众就近就业。     在查看生长情况时,陈锦永说:“一串优质‘阳光玫瑰’的标准,成熟期果穗长度在22厘米左右,果粒65粒左右,单粒重在15~18克之间,底部糖度在18度以上,单穗重在1.8斤到2.2斤之间,果穗呈圆柱形、松紧适中、果形端正、果面光亮、果肉硬脆、有玫瑰香味。”     同行的团队成员建议,这段时间果园要做好疏果及夏梢管理,为葡萄健康生长创造更好条件,使果粒更均匀、糖分更高、口感更好。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葡萄容易发生病虫害,眼下还需及时施肥打药,加强棚内控温管理,保证品质和产量,为接下来的葡萄增产丰收打基础。同时,要注意天气变化,如遇高温,要加强棚内的通风降温,喷施S-诱抗素、甜菜碱、钙镁硅钼肥等预防日烧、气灼。     郑蜜葡萄庄园在陈锦永团队的支持下,采用“阳光玫瑰”葡萄高效花果调控技术,效益可观,对当地葡萄的种植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更多详情]
  • 15 2023-06

    保秋粮 南贾有准备

        “这是最后20亩,耩完就安心了!”6月14日,武陟县新沁河堤后滩上,顶着大太阳,龙泉街道南贾村村民穆小旭开着播种机在地里耩玉米。     今年天气多变,为了降低风险,穆小旭的160亩地里种的玉米,有矮秆密植品种,也有普通密度的;有籽粒重适合工业用的品种,也有适合鲜食的糯玉米。     “四五天前刚收完小麦我就种好了140亩玉米,本来玉米拱出芽时就得浇一次水,这不刚好中间下了暴雨,省得浇了,这会都出苗了。”穆小旭说。     一场暴雨不仅让已经播种的玉米种子喝足了水,也给地里灌足了墒,足够今天新播种的玉米出苗。     不过,这雨对穆小旭来说,只是锦上添花,即便没有也不足为惧。     “我家浇地早就用喷灌了,一个‘喷杆’可以浇半径六米,一亩地插上三四个,再旱的天,十个小时就能浇透,特别方便省力气。”穆小旭说,在种地上他毫不含糊,很舍得投入,光喷灌设备就花了六万多块钱。     再过五六天,他的160亩地里就会插满一米多高的喷灌设备,直到收获前,只要玉米想喝水,电闸一拉,水绝对管饱。     不只是穆小旭家,南贾村种粮户几乎家家都普及了喷灌。喷灌不仅能节约人力、节约水资源,提高种植效率,也能进一步提高作物的产量。     多年前,武陟县全境的耕地就已经铺设了地埋管,浇水其实并不是件难事。放着现成的地埋管不用,南贾村民在灌溉设备上进行额外投入,底气来自哪里?     这底气来自产量。南贾村一共10200亩地,几乎全部都位于沁河滩。滩地土质非常肥沃,保水保肥好,加上豫北气候适宜,只要没有天灾,作物产量都很不错。去年天旱,南贾村的玉米浇了三遍水,亩均产量在一千四五百斤,今年麦收前尽管下了雨,小麦产量和品质也都优于周边地区。     这底气还来自完备的灌溉系统。     “前年‘7·20’暴雨后,滩区受灾,村里的老机井很多都被淤泥堵坏了,灾后重建时,翻新了这些老机井,井台加高到一米多,井深也根据情况进行了调整,变压器和线路都进行了升级,新的灌溉基础设施,无论是防灾能力还是灌溉能力都提升了很多,再用三十年没有任何问题!”南贾村党支部书记刘海洲说。     穆小旭对这点有更直观的体会:“以前浇地的时候,遇上忙天,全村浇地的时间都赶到一起,电压就带不动了,得等前一波人浇完再浇,效果肯定不如立刻浇好。现在电足、井多,不仅不用等,连喷灌器要连的水泵都能换大功率的,浇得又透又快!”     除此之外,南贾村委还购置了三四台抽水机,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田间渍涝情况。     6月11日,我省印发了《河南省秋粮增产夺丰收行动方案》,要求各地突出抓好秋粮种植面积落实、单产提升、防灾减灾等十方面重点工作,推动秋粮大面积均衡增产。     “我们准备好了。”刘海洲说。

    [更多详情]
  • 15 2023-06

    跨省共谋发展新格局

        6月13日,记者从洛阳市洛龙区政府获悉,洛龙区政府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跨省共谋发展新格局。     目前,洛龙区与南湖区已建立高层联席会议制度和联谊互访制度。     依据协议,洛龙区与南湖区将充分发挥互联合作优势,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围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商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两区将合作建立跨区域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联盟,以产业承接、平台共建、科技研发合作等方式深度对接,共同打造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同时将深化在金融政策、金融服务、人才以及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等方面的经验交流,探索协同建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工作机制,依托各自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开展项目推介、项目合作、产业互动、地区互动等招商引资活动,推动两地资源共享、链条错位互补、产业集聚发展。

    [更多详情]
  • 15 2023-06

    漯河成功申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6月14日,记者从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发布了2023年25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漯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榜上有名。     据了解,漯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将以建设“一中心、三基地”为发展定位,即打造国际肉类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全球最大的肉类冷链产业基地、国家肉类战略保供基地、中部经济双循环示范基地。漯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分两个片区,主片区位于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分为冷链仓储分拨、冷链食品查验、海关查验及B保中心等七个功能分区;副片区紧邻双汇第一工业园,以及京港澳高速和宁洛高速,分为冷链多式联运、冷链物流、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等七个分区。     目前,漯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集聚了双汇物流、大象物流等136家冷链物流企业,集聚效应明显。海关、商检、保税物流等配套服务健全。现有存量冷库总容量56万立方米,在建冷库总库容54万立方米,“十四五”计划建设冷库总库容166万立方米,总库容将达到276万立方米。     “漯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成后,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运行水平将大幅提升,为保障全国肉类供应链战略稳定、冷链食品安全提供坚实支撑。”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钮盾说。

    [更多详情]
  • 15 2023-06

    舞出新生活 舞出新面貌

         一曲全体参赛队员集体展演的广场舞《阿佤人民唱新歌》,展示了新时代和美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各地农民群众的新生活、新面貌,也拉开了2023年全国和美乡村广场舞大赛总决赛的帷幕。6月14~15日,在新县举行的总决赛上,来自全国的21支广场舞队伍400多名选手参赛,亮绝活、展风采。     大赛以“建设和美乡村·舞动健康生活”为主题,设规定和自选套路两项比赛,赛事期间,主办方携部分经验丰富的裁判员和优秀广场舞代表队赴新县田铺乡大湾村开展送体育下乡活动,进行体育交流和知识培训。     据了解,中国农民体育协会自2017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乡村广场舞大赛,本次大赛“4+1”站,共吸引87支队伍、1500余名选手参赛。各地在举办赛事过程中,配套开展当地乡村传统手工艺展示、优质特色农产品展销,穿插安排乡村传统文体项目展演,充分发挥“体育+”带动作用。     “近年来,河南坚持农体融合,积极发展农民体育事业,成功打造了全省农民体育健身大赛、‘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赛等一批品牌赛事。”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万里说。

    [更多详情]
  • 15 2023-06

    “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奶业生产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

         6月9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介发布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10项、主导品种143个、主推技术176项。河南省奶牛体系“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奶业生产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     据悉,该技术以信息化为轴线,创新并结合“种、管、料、病”奶业产业技术,开发了基于大数据的奶牛智能化选种选配、奶牛生产全过程管理决策、奶牛疾病检测预警与诊断、生鲜乳检测全过程信息化等4套系统,创建了基于云计算的奶牛大数据综合服务、生鲜乳第三方质量安全监测等2个平台,完善了适合区域性的奶牛遗传改良、高效健康养殖、生鲜乳质量安全追溯等3个体系,推动了传统奶业向智慧奶业的转型。     河南省奶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震说:“此次‘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奶业生产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充分彰显河南省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服务奶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更多详情]
  • 15 2023-06

    全省农业农村科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6月13日,全省农业农村科技教育(全省农广校)工作会议在新县召开。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精神,表彰了2022年度河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通报了市县级农广校机构改革情况。     会上,省农业农村科技教育中心(省农广校)主任陶华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2022年全省农业农村科技教育(农广校)系统工作成效和经验,安排部署了今后要抓好的重点工作。信阳市、开封市、洛阳市、驻马店市、夏邑县、濮阳县6个市县有关单位围绕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民中职教育、农民体育健身等业务工作作了典型发言。     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万里指出,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新形势新要求,要立足农业农村农民实际,结好人才培育之果、科技应用之果、业绩创新之果;要切实加强队伍自身建设,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开展的以“五炼五兵”为主线的“豫农铁军”大练兵活动为抓手,在坚决扛稳扛牢“国之大者”“省之要者”政治责任上勇当豫农铁军先锋,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更多详情]
  • 15 2023-06

    夏播面积8662万亩

         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6月14日,我省夏季大宗作物集中播种期基本结束。     截至6月14日,全省夏播面积8662万亩,占预计面积的95.2%。粮食作物已播6594万亩,其中玉米5490万亩,水稻498万亩、大豆453万亩;花生已播1300万亩;瓜菜已播550万亩。     目前玉米、花生播种基本结束,除部分晚播大豆、生育期短的杂粮、倒茬蔬菜还在陆续播种外,全省夏季大宗作物集中播种期基本结束。

    [更多详情]
  • 15 2023-06

    冲刺千亿强区,孟津底气何在?

        孟津,因扼据黄河要津而得名。古有渡口,曾商贾云集。     如今,依托黄河水滋养和洛阳老工业基地带动,现代农业和工业并驾齐驱,孟津势头强劲。     6月10日,洛阳市孟津区首次高规格举行产业发展大会,高举“工业立区”战略,深入剖析面临机遇与挑战,聘请业界精英当产业发展顾问,送出一揽子惠企政策“大礼包”,吹响“奋力冲刺千亿强区”号角。     冲刺“千亿强区”,孟津底气何在?     占天时     抢抓新机遇,挺进大乙烯时代     无工不富。产业是发展的根基。     5月27日,中国石化洛阳百万吨乙烯项目暨绿色石化先进材料产业基地正式开工。百万吨乙烯项目总投资278亿元,投产后每年可新增产值200亿元、新增税收18亿元。标志着孟津工业进入发展新阶段。     乙烯对下游产业的价值带动比例是1∶6,这意味着项目将带动超过1600亿元的下游投资,形成“千亿投资、万人就业”的大集群。     洛阳是新中国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一五”时期全国156项重点项目有7项在洛阳布局,孟津也逐步成为重要的配套服务区,制造业基础雄厚、资源禀赋优势明显。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孟津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正在打造石油加工、精细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六大产业集群。     物以“稀”为贵。乙烯有“石化工业之母”之称,是世界上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有机基础化工原料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化工水平的重要标尺,相关产品覆盖衣食住行用各领域。     百万吨乙烯项目,是洛阳“历史性的项目”,让孟津挺进了“大乙烯时代”。项目落地,将能有效减少我国对乙烯等高端石化产品的进口依赖,补齐中西部地区石化产业链短板,填补河南省及周边地区供需缺口。     抢抓机遇,用实政策。孟津区委副书记、区长常涌涛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给孟津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绿色石化先进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让孟津产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享政通     构建新体系,凝集强大合力     发展时不我待,孟津因势而起。     近年,孟津谋划提出了“345”发展战略:聚焦洛阳副中心城市核心增长极、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创新创业新高地3大定位;实现活力孟津、生态孟津、人文孟津、幸福孟津4个目标;工业立区、科教强区、生态美区、文旅兴区、改革活区5个战略途径。     孟津按照“项目为王、产业为基、平台为大、创新为要、改革为重”理念,提出了工业发展“13636”举措:围绕加速挺进千亿级“一个目标”;发展石油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培育700亿级精细化工、800亿级石油化工、500亿级新材料、300亿级装备制造、100亿级电子信息、200亿级新能源“六大产业集群”;突出园区提质增效、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和风口产业培育壮大、“四上”企业双倍增和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三大抓手”;强化土地、规划、资金、人才、环境、机制“六项保障”。     为此,孟津明确了“五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做强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三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五大特色产业。     坚定不移优存量强增量。做优存量、做大增量、激活变量,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三大改造”实现全覆盖。     坚定不移抓创新强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强化创新自觉,集聚创新人才,加强金融创新,营造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     坚定不移抓园区提能级。坚持规划引领,提高承载力,推动提质增效,深化开发区改革,着力建设高端化、绿色化、智慧化、标准化现代产业园区。     坚定不移抓项目增后劲。用心谋项目、精准引项目、全力建项目,形成凝心聚力抓项目的强劲态势。     悦人和     履行新使命,培育发展“沃土”     产业发展是孟津的“一号工程”,企业和企业家是孟津的宝贵财富。     6月10日,参加产业发展大会的麻屯镇企业代表被浓浓的幸福包围着,所乘的汽车前引擎盖上系着的丝绸大红花格外醒目,引来啧啧称赞。     麻屯镇党委书记杨萌说,麻屯镇有7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民营经济是主力军、压舱石、主阵地,政府要当好“店小二”、做好“服务员”,会议主要讲产业,企业自然是“主角”,当然要让企业家风风光光参会。     当日,同样出现在“C位”的还有洛阳石化首席专家兼发展规划部经理、2021年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张锋,他同其他10名业界精英被孟津区聘为产业发展顾问。     组建产业发展顾问团,为产业把脉问诊,提供精准解决方案,助力产业提档升级。     孟津区坚持以企业为中心,出台“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意见》,建立项目审批代办、每周重大项目例会、区级领导分包等机制,区财政设立5亿元的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每年单列500万元企业家培训经费,设立“十强”企业奖,最高奖励100万元。     围绕企业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整合出台十个方面的支持措施,对企业引进的高端人才,可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和最高5万元/年的生活补贴等。     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孟津区四大班子领导分包100家重点企业,以推进承诺制改革为重点,全面实行“并联审、容缺办”“标准地+承诺制”“拿地即开工”等一系列措施。     6月10日,3个小时的产业发展大会干货满满,不时响起热烈掌声,足足有17次之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洛阳市政协副主席、孟津区委书记何武周坦言,高规格举行产业发展大会释放的是,进一步坚定产业是高质量发展最强支撑的战略地位,亮明企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主角”的坚决态度,展现关心关爱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的真情实意。     打造“千亿强区”,孟津底气十足!

    [更多详情]
  • 15 2023-06

    农发行推出27条政策服务农业强国建设

        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3日发布的《关于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27条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     意见提出,要支持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农业科技装备和绿色农业发展、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三农”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做好信贷计划和利率定价管理,带动各项资源进一步向重点领域倾斜配置。     意见强调,要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项目结构、区域结构、负债结构,围绕现金流创新业务模式;完善信贷政策,强化统一授信授权管理,优化贷款准入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担保方案,合理设置项目贷款期限,优化办贷流程,做好容缺办贷后续衔接;严守业务边界,加强风险和合规管理,守牢安全底线。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