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0 2023-04

    现代农业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一座座大棚连绵起伏,一排排养殖房比肩而立,一口口方形大塘碧波荡漾……4月17日下午,固始县杨集乡张庙村的鼎沅春现代农业示范园,工人们有的正在搭建葡萄架,有的在修剪枝条,有的在清墒排杂,还有的在培土护苗,“我们常年在园里干活,也不累,一年挣的钱够家里日常开销啦!”年近六旬的李国民说,“在家门口干活、顾家两不误!”     在肉牛养殖基地,固始县鼎沅春现代农业科技公司副经理张平均介绍,该基地2020年引进西门塔尔母牛100头、利木赞母牛100头,按照正常繁育计算,每年生产牛犊200头,年出栏成品肉牛200头。     在鲈鱼育苗场房,几部大功率空调让室内始终保持在二十七八摄氏度的恒温,不同年龄段的鲈鱼苗分布在不同的鱼池中。张平均介绍道,直至鱼苗长到4至5厘米,才放归到户外鱼塘养殖,等到长成一斤多的时候,再捕捞投放市场,“年产鲈鱼苗约600万尾,销售成品鲈鱼20万公斤。”     据了解,固始县鼎沅春现代农业科技公司成立于2020年,占地1200亩,是一家集科研、种植、养殖、育种、冷链、仓储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具有较为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链条,现有红颜草莓、阳光葡萄、黄金梨、利木赞牛和鲈鱼、湖羊6大支柱产业,带动附近3个村100多人就地就近就业,为全乡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不竭动力。

    [更多详情]
  • 20 2023-04

    政务服务“上门办”

         “真没想到,坐在家里就办好了我的房屋遗失补证手续。”4月18日上午,家住鄢陵县鄢望路的卜先生说起该县政务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窗口的服务,不由得竖起大拇指。     据了解,前几天,卜先生不慎丢失了国土证、房产证,急需办理遗失补证,但他又不清楚办理流程和所需材料,便通过电话向县政务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窗口咨询。窗口工作人员核实情况和信息后,告知卜先生由于不动产系统里没有他这套房子的数据,需要到现场进行实地查看,然后才能进行遗失补证。为了不让卜先生来回跑,当天窗口工作人员王志全、王顺冰两人主动上门,为卜先生办理了遗失补证手续。     近年来,鄢陵县政务服务中心不断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能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向纵深发展,针对行动不便和特殊办事人群,实行政务服务“上门办”,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更多详情]
  • 20 2023-04

    山乡溢药香 中药富万家

        4月18日,南召县马市坪乡贯沟村、三关庙村的万亩菊花种植基地,阡陌纵横的田野里,整齐的田垄上,村民三五成群,忙着铺设地膜、种苗、除草,一片繁忙景象。     46岁的贯沟村村民翟俊杰今年种植20多亩野菊花,去年野菊花亩产3500斤、亩收益2000多元。“政府动员我们发展野菊花种植业,种植户一年每家至少收入一万多块钱,群众腰包鼓起来,好日子越过越滋润。”翟俊杰说。     马市坪乡利用山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坡地丰富的资源优势,采取“党支部+农户+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发展以野菊花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建立“双绑”机制,同时把野菊花种植与培育特色产业、乡村观光旅游、中药康养等有机融合起来,带领山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2022年,马市坪乡累计种植野菊花3000亩,户均增收5000余元。     4月10日,南召县召开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对中医药产业发展较好的6个先进乡镇累计奖励80万元。其中,在“中药材杯”发展竞赛活动中,马市坪乡斩获桂冠,荣获一等奖,现场领到20万元奖金。     马市坪乡乡长吉庆说:“我们按照每亩30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激励群众大规模种植野菊花,去年累计发放奖补资金近100万元。在政策的激励下,今年预计新增野菊花7000亩,产值实现2400万元。我们力争引进华润三九药业饮片加工项目落户,实现野菊花产业由分散生产向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转变,着力打响南召县野菊花生产加工基地金字招牌。”     近年来,南召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实施“林果药”一体化发展思路,采取林下间作和林间套种的模式,在西北部深山发展以辛夷、皂角、杜仲为主的木本中药材林,在中东部浅山丘陵区发展以黄金梨、石榴、硬质桃等为主的名特优经济林果和以艾草、芍药、白及等为主的林下中药材种植,培育特色林业经济。     据统计,目前南召县中药材种植面积52万亩,产量7000多吨,产值6亿元,发展专业农民合作社110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95个,培育恒利康植物酵素、联源生物等10多个生物医药加工企业,2022年实现产值1亿元,带动30万林农致富。

    [更多详情]
  • 20 2023-04

    “尧山白山羊保护区”出圈

         4月17日,记者从鲁山县农业农村局获悉,省农业农村厅日前发布公告,鲁山“尧山白山羊保护区”入列河南省第三批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区名单,保护区范围为尧山镇、赵村镇、四棵树乡、团城乡,划定范围近350平方公里。     “尧山白山羊”是我国地方优良山羊品种之一,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本土品种和纯正的民族品牌。近年来,鲁山县依托县域资源优势,多措并举促进“尧山白山羊”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鲁山县“尧山白山羊”纯种存栏3万余只、改良存栏15万余只,发展养殖专业户285户、散养户600余户。

    [更多详情]
  • 20 2023-04

    讲好劳模故事 展现工匠风采

         为展现劳模新风采,4月14日,由河南省总工会主办的“‘十大战略’看中原凝心聚力新征程”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在郑州启动,正式拉开了“劳模匠星耀中原”品牌宣传的序幕。     据了解,由河南省总工会打造的“劳模匠星耀中原”主题宣传品牌,将聚焦深入实施“十大战略”、加快建设“十个河南”、持续深化“万人助万企”和“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中的一线劳动者,特别是对其中出现的劳模工匠、最美职工、职业道德标兵等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展示和宣传,持续做大宣传工作品牌,唱响“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主旋律,丰富和提升劳模工匠典型事迹宣传的工会特色品牌,持续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浓厚氛围。

    [更多详情]
  • 20 2023-04

    “吃进”剩饭菜 “吐出”有机肥

         残羹剩菜、厨余垃圾摇身一变成了有机肥料滋养蔬果,蔬果成熟了再回到餐桌……这样的循环利用,如今每天都发生在位于平顶山市湛河区姚孟街道姚孟村的湛河区厨余垃圾处理站。     厨余垃圾处理站到底什么样?4月19日,记者来到姚孟村,探访平顶山首家公共机构厨余垃圾处理站。     该厨余垃圾处理站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在这里,机器每天最多可以“吃进”三吨厨余垃圾,经过处理后“吐出”约十分之一的腐殖质,垃圾减量率可达九成以上。     走进厨余垃圾处理站,一台小型的处理装置映入眼帘,上面有一个像电脑显示屏一样的触控屏,“主界面”“进料模式”“发酵模式”“出料模式”等指示灯和操作按钮一应俱全,完全智能化操作。     “设备的原理听起来有点复杂,但操作流程其实很简单。”负责这台设备操作的刘世民说。     当日下午4时,餐余垃圾运到,刘世民麻利地启动设备,工人将收运来的一桶餐厨垃圾放在升降机踏板上,按下按钮,垃圾箱缓缓抬升,自动将垃圾倒入料斗,进入程序化运作。     “试点小区的厨余垃圾分拣进站后,经过沥水、破碎、压榨、脱水等一系列程序,进入到发酵罐中,好氧发酵5~7天后,可制成有机肥料,整个过程全部由机械自动化完成。”刘世民说,这套设备叫厨余垃圾处理机,“吃进”剩饭菜,“吐出”有机肥,废气由除臭系统处理后达标排放,也没有臭味。     在靠门桌子上,摆放着已经装袋的腐殖质。“这些有机肥料没啥怪味,一点儿也不沾手,而且也不会变质,相比原来极易腐烂的厨余垃圾,这样储存可方便太多了。”湛河区垃圾分类项目部经理张东涛打开小袋,腐殖质仿佛松松的泥土,没有异味。     “菜叶、果皮、蛋壳、茶叶渣、腐肉、碎骨头……这些厨余垃圾易腐烂、味难闻、易传细菌和病毒,如何正确处理厨余垃圾一直是备受居民关注的焦点。”湛河区环卫中心主任刘金鹏介绍,湛河区在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过程中,借鉴外地经验,在平顶山率先尝试,试点推进“垃圾分类+厨余垃圾闭环处理”模式,探索厨余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新路径。     去年夏天,该区确定姚孟街道、九里山街道和南环路街道的7个小区10036户居民为垃圾分类试点,逐一安装智能化垃圾分类厢房,配备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自动垃圾桶,承接生活垃圾的投放收集、称重计量和信息统计。屏幕上可以选择对应的分类,然后把相应的回收物投递进回收箱,系统称重后将积分导入对应个人账户中,积分可以兑换日用品,激发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每天回收的厨余垃圾分拣后,则有专业车辆密闭转运至厨余垃圾处理站。     “以前的剩菜剩饭吃不完就丢掉很浪费,现在可以变废为宝,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刘金鹏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将总结经验,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更多详情]
  • 20 2023-04

    红薯种管收 全程无人化

         4月15日,丘陵地区薯类全程无人化作业试验启动仪式在汝阳县城关镇杨庄村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红薯)标准化生产基地举行,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汝阳县红薯种植合作社、种植户代表等100余人现场观摩。     在现场演示过程中,来自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洛阳中科慧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上海联适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东风井关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等农机制造企业的演示机具,从智能化、无人化驾驶旋耕、起垄覆膜、移栽、翻耕除草、声光电除虫等薯类种植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了充分演示、展示。     本次活动聚焦红薯耕、种、管、收全流程中对智能农机的需求,通过现场演示和专题培训,为丘陵地区薯类全程无人化作业提供参考方案。

    [更多详情]
  • 20 2023-04

    让农民种地更轻松

         4月19日,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座谈会在郑州召开,总结去年农业机械化工作,安排部署今年重点工作。     2022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以上,全省机耕作业实现应耕尽耕。小麦、玉米、水稻机播率分别达到98.6%、97.7%、62.9%,小麦、玉米、水稻机收率分别达到99.5%、88.2%、94.5%,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业机械化率分别达到35%、24%、43%、42%。商水、平舆、西峡、潢川、濮阳、尉氏、渑池、鲁山、浚县、漯河市源汇区等10个县(区)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第七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全省总量已达80个,居全国第2位。     展望2023年,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主任张金龙说,全省农机化工作将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对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的要求,围绕提高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水平、扩种大豆油料等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加快推广增产增效、减灾减损、绿色智能机械化技术装备,着力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供和农民增收致富的装备保障能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力争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8%以上。

    [更多详情]
  • 20 2023-04

    致富路上有奔头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经营综合效益;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制度,提高资产利用收益。     ——摘自省委一号文件     □本报记者 董豪杰     胡萝卜啥时候种?     在开封市祥符区这样一个胡萝卜传统产区,绝大多数种植户会告诉你:秋季种。     祥符区万隆乡成恩合作社负责人杨卫川则会告诉你:春季种!     秋也好,春也罢,关键看收益。杨卫川说:“夏季,新鲜胡萝卜的需求相对紧缺,价格自然高不少。”     4月15日,杨卫川的胡萝卜地里,随着气温升高,揭掉小拱棚棚膜后,露出了改茬后的胡萝卜“真容”:地上部分叶片长势良好,拔掉一棵测量,根长超过20厘米。现在,杨卫川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好水肥管理,促进地下根快速膨大生长。     今年,杨卫川一口气种了100多亩早春茬胡萝卜。这几年反季节胡萝卜价格不错,他对高收益有信心。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说,我省将积极发展高质高效农业,打造“一县一业”“一乡(镇)一特”“一村一品”,将地方特色小品种发展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培育一批“大而优”的大宗农产品品牌,创建一批“小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着力打造“豫农优品”整体品牌,提高农业经营综合效益,促进农民经营增收。     市场这个指挥棒,既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法宝。     从豫东平原向西200公里,伊川县鸦岭镇,曾经果腹的红薯如今成了餐桌上的健康产品。浅山丘陵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鸦岭镇“豫西红薯第一乡”的美誉,“横亘”此地的富硒土壤,让岭上硒薯名声大噪。     返乡创业的俞永生并不满足于此,他引进薯25、普薯32、商薯19等优质新品种,在标准化种植基础上增加了小拱棚,种植时间由4月提前到3月,收获时间提前到7月。多重加持下,伊川县岭上硒薯品牌迅速打响,红薯装箱卖到全国各地,价格噌噌上涨。     抓住品牌这个“放大器”,就牵住了农民增收的牛鼻子。纵观全省,一大批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培育,正持续带动农民增收。     每到春季,泌阳县马谷田镇河南村就变成了花海,游客纷至沓来。     几年前,河南村还是空有瓢梨之乡美誉,种植难、销售难的落后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优势难以发挥。     发挥自身优势、抱团闯出致富路,是村党支部书记余永立的选择。丰水梨、瓢梨、石榴、桃等果树,在统一规划后,河南村一口气种下3000亩,村“两委”牵头,组织致富能手创立党群创业服务社,采用“党群服务社+公司+农户”的发展经营模式,把支部、公司、果农三者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果园统一修剪、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实现了水果种植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多方共赢。     “小田”变“大田”,村党支部的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的生产功能有效整合,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河南村走出了一条集体、村民双受益的新路子。去年,河南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5万元,发展后劲儿十足。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积极挖掘农业农村资源要素价值,扎实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不断拓展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制度,依据成员持有的集体资产份额进行收益分红。     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正激活大量沉睡的资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的探索,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制度,提高资源资产利用收益,将为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建设农业强省,农民要唱主角;乡村振兴路上,要始终把农民增收致富装在心中扛在肩上。

    [更多详情]
  • 20 2023-04

    镇平县 鸿雁归来建家乡

         鸿雁归来建家乡,丹心一片报桑梓。4月1日~5日,镇平县“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暨第一届创新创业大会成功举办,近400位镇平籍在外老乡和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荣归故里,共话桑梓之情,共谋发展大计。     这是镇平近年来首次以县委、县政府名义举办的高规格乡情引才聚才活动,活动期间,一场场凝聚智慧的高端论坛,一次次务实高效的项目观摩,一份份前景可期的合作协议,犹如一个个强大引擎,为镇平加速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注入新的活力动能。     为贯彻实施“镇平人建设新镇平”战略,3月份以来,镇平县正式启动“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暨第一届创新创业大会筹备工作,常委会专题谋划部署、推进会明确路线图、专班联席会共破难题……     “镇平人,走四方,树高千尺,根在家乡……八方英才共建新镇平,回家乡,建家乡……”镇平县委书记艾进德作词,把殷切的期望写进《镇平人建设新镇平》这首歌中,在口口传唱中传递“畅叙乡情、携手奋进”的磅礴力量。     最美是乡音,最浓是乡情。4月2日,镇平县“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暨第一届创新创业大会开幕,现场发布了镇平县公共品牌和地理标志,向10位创新创业领军人物颁奖,向10名镇平新市民颁发了城市钥匙,举行了镇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顾问受聘仪式和镇平县创新创业导师受聘仪式。     活动期间,该县十大产业发展论坛同期举行。与会专家、嘉宾围绕镇平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讨,为镇平特色产业壮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汇聚强大力量。     此次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目标明确,硕果累累。经过前期深入对接协商,共达成合作项目56个、总投资277亿元,涉及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等多个领域。     走一走来时路,叙一叙家乡情。镇平县将进一步系牢乡情纽带,强化乡情感召,大力实施“双招双引”,奋力建设全市先进制造业隆起区、全省数字经济先行区、全国三产融合示范区和全球玉文化消费中心。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