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4 2023-03

    功能性吊蔓小西瓜在夏邑的成功实践

        嘉宾 何楠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张莹     通讯员 马凌珂 文/图     夏邑县是中国西瓜之乡,目前早春保护地西瓜种植面积发展迅速,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但生产中还存有品种多杂、育苗分散和死苗严重等共性问题。夏邑西瓜产业实现高产高效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从哪里开始突破?近年来,河南省西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西瓜专家何楠研究员,探索功能性吊蔓小西瓜产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成效凸显,其选育的功能性吊蔓小西瓜品种,售价是普通西瓜的一倍以上,广受消费者好评。     3月10日,《三农会客厅》栏目邀请何楠研究员,以夏邑县为例,谈谈发展功能性吊蔓小西瓜的产业升级实践。     主持人:我们知道夏邑是中国西瓜之乡,目前西瓜种植情况怎样?     何楠:夏邑县地处黄泛区冲积平原,土质为两合土,土壤肥沃,透气性好,气候适宜,具有栽培西瓜得天独厚的条件。夏邑县早春保护地西瓜种植面积发展迅速,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2018年以来,该县设施大棚以花皮圆形红瓤早熟西瓜种植,面积稳定在8600公顷以上,以“8424”品种为主,主要分布在北岭、太平、胡桥等乡镇。     因连年种植和瓜农担心嫁接影响西瓜品质而采取自根苗栽培,造成重茬死苗、病虫害发生严重,加之“8424”果皮较脆,成熟期采收时易裂果,给瓜农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给夏邑县保护地西瓜产业带来了极大困惑。     主持人:您所讲的夏邑西瓜产业的困惑具体是什么?实现绿色高效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何楠:夏邑西瓜在生产中存在品种多杂、育苗分散、盲目用药和死苗严重等问题。     当前夏邑西瓜品种以“8424”类型西瓜为主,同类型品种包装繁多,并且突破性品种较少,“8424”西瓜皮薄易裂、产量较低、瓤色偏粉红等缺点逐渐显现。     瓜农大都采用一家一户分散育苗,遇到低温雨雪等恶劣天气,瓜农保温设施跟不上,每年造成30%左右的瓜农因种种原因需重新育苗或不得已再买苗,造成额外损失。瓜农对西瓜病害防控意识淡薄,病害认识不清,盲目用药,不对症用药,造成大量浪费和环境污染。     另外,重茬死苗是瓜农遇见的瓶颈难题。瓜农一般都是承包土地建棚,承包期3年,对嫁接西瓜认识不到位,认为嫁接瓜皮厚、品质差,大多数瓜农抱着侥幸不死苗的心理,采用自根苗种植,特别是第二年地种植西瓜,没有预防枯萎病的意识,每年都有大面积枯萎病现象发生。同时,夏邑西瓜注册商标不统一,品种相对单一,特色、高档优质精品西瓜品种缺乏。     主持人:夏邑西瓜产业实现高产高效发展从哪里破题?怎样发展功能性吊蔓小西瓜?     何楠:夏邑西瓜产业高产高效发展急需从品种更新换代、栽培模式升级等方面破题。     一是品种升级,由普通“8424”品种升级到功能性西瓜品种。我们推出的中意1号、中彩3号等功能性吊蔓小西瓜品种,富含番茄红素和瓜氨酸等对人体有益的功能性成分,能有效延缓衰老,预防前列腺癌、胃癌、皮肤癌、乳腺癌、宫颈癌和心脑血管疾病,在丰富消费者餐桌的同时,还能极大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产品需求。     二是栽培模式升级,主要是西瓜从地爬生长向吊蔓生长改变,通过嫁接栽培克服连年死苗现象,普通早春西瓜每亩栽培800株左右,吊蔓功能性小西瓜每亩栽培2200~2500株,通过密植,在每亩产量不低于普通西瓜的情况下,吊蔓功能性小西瓜售价是普通西瓜的一倍以上,达到效益翻番的目的。通过示范带动,推进功能性吊蔓小西瓜在夏邑县的快速发展。     主持人:重茬死苗是西瓜种植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您在实践中是怎样解决的?     何楠:主要通过嫁接育苗解决。嫁接育苗是夏邑西瓜种植的技术难题。在我的建议下,政府在当地合作社自建育苗厂或引进育苗企业,已成功发展本地育苗企业3家以上,缓解了农户嫁接难和育苗需求。     主持人:您在夏邑的科技帮扶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下一步如何打算?     何楠:2021年,在北岭镇孙营村进行100亩功能性吊蔓小西瓜中意1号和中彩3号等品种示范种植,吊蔓功能性小西瓜售价是普通西瓜的一倍以上,实现了效益翻番。截至目前,夏邑发展吊蔓小西瓜1000亩以上。围绕保护地西瓜栽培技术、西瓜枯萎病等问题,每年在夏邑县多个乡镇开展室内和田间科技服务,培训学员800多人次,通过现场指导、微信群、电话解答技术难题,指导解决了一系列西瓜种植瓶颈难题,得到当地政府和瓜农的高度认可。下一步,将对秋延后吊蔓小西瓜强化示范推广力度,加大功能性西瓜新品种在夏邑各乡镇的示范展示成效,同时持续推进以北岭镇为主的高效西瓜栽培技术升级,促进夏邑西瓜产业精准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14 2023-03

    南召有机鱼翻大浪

        3月10日,在南召县南都湖农业开发公司的加工车间内,刚刚捕捞的鲜活花鲢被宰杀、去杂、去鳞、分割、清洗后,进入自动生产线,再经过设备的过滤、打浆、定型、速冻等工序,成了鱼丸、鱼糕、鱼饼等产品。     “南都湖有机鱼产品因天然、纯净的属性备受消费者追捧,通过线上和线下销售走向全国,目前市场供不应求。”该公司总经理刘伟说。     近年来,依托南水北调水源地南都湖(原鸭河口水库),南召县注重资源保护和利用,培育水产品生产和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示范引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促进渔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南都湖有机鱼已逐渐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特色名片。     立足资源优势叫响品牌     在淡水鱼领域,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稀缺,市场适用中高端市场的有机鱼少之又少。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南都湖农业开发公司凭借自身优势,立足南都湖独特的地理位置,精心打造南都湖深加工有机鱼。     南都湖农业开发公司是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和国内多个食品研发机构进行战略合作,专注有机鱼的深加工、精加工,成为淡水有机鱼深加工标准的制定者。2012年~2013年,南都湖有机鱼被指定为第七届全国农运会、第十二届全运会运动员专供食材,目前已成为国家运动中心专供食材。此外,该公司还与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的餐饮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与西安彩虹星球有机食材平台深度合作,南都湖有机鱼成为热销爆品。     随着南都湖有机鱼品牌和市场影响力的提升,南召县积极整合果蔬、米面油、蛋奶蜜、牛羊猪等周边有机农产品,带动15家企业形成了南都湖有机产业集群。     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     “南都湖主产花鲢,过去主要是卖鱼头,鱼身都被贱卖,现在通过精细化分割,鱼头、鱼尾、鱼背、鱼排等不同部位独立包装,价格都不低,特别是加工成鱼丸、鱼饼、鱼肉饺子后,价格更是翻了好几倍。”南召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秦性松说。     为提高水产品附加值,近年来,该县积极抓好县域渔业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工作,2022年通过中央财政直达资金支持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更新加工设备,大大提升了企业效能,有力推动了县域水产品产业可持续发展。     成立于2020年的南都湖生态水产养殖公司享有南都湖水面专有经营权,在南阳周边县市合作了100多家主营南都湖有机鱼的体验店、饭店、农家乐,与当地库塘养殖户签订苗种供养合同,采取“公司+农户”养殖模式,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养殖户的大规格育种,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互利共赢。如今,南召县已形成了由育苗到商品鱼到深加工再到餐桌的产业全链条。     “南召县将水产与旅游观光、餐饮结合起来,形成多业态发展,进一步叫响南都湖有机鱼品牌,让渔业产业龙头舞起来,带动更多的群众富起来。”南召县政协副主席孙付军深信,南都湖有机鱼将会为助力乡村振兴发挥巨大能量。

    [更多详情]
  • 14 2023-03

    凝练一批好成果、好技术和好模式落地

        “我做了十年的巴氏奶,虽然遇到过一些难题,但我坚信,只要继续做对的事情,肯定会取得成功。”3月10日上午,嵩县亚杰奶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陈战武忙着将处理好的巴氏奶放到货车上,稍后这些牛奶将出现在嵩县的各个商店。     陈战武养了200多头奶牛,如何降本增效、如何对牛奶进行更多方式的初加工,在专家的指导下,他有了满意的答案。     2月28日,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奶牛体系、肉牛体系、经济评价体系等主办的2023年肉牛奶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培训班在嵩县召开,陈战武与50多位养殖户代表在现场与专家就市场销售、品种改良、养殖成本等问题进行交流,并一起见证了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嵩县人民政府“两牛”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     省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震说:“省现代产业体系走进嵩县,就是要将凝练的一批好成果、好技术和好模式在基层落地实施,这也是践行农业科技支撑建设农业强省的集中体现。”     技术下乡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嵩县,针对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设定的“牛十条”已经成为嵩县肉牛奶牛养殖户耳熟能详的政策措施,“托牛所”和规模化养殖场等设施建设也取得良好进展。     嵩县县长辛俊峰说:“嵩县多丘陵,适合小规模养殖,近两年通过将人才、技术集中起来,相关措施得到了养殖户的支持,我们相信有各体系专家的支持,嵩县的‘两牛’产业发展会越来越好。”     为打通“最后一公里”,3月1日,2023年肉牛奶牛产业高质量培训班在嵩县同步举行,来自嵩县各个乡镇的200多名养殖户踊跃参加。     培训班上,来自各个体系、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和河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从肉牛产业政策解读、肉牛养殖形势及产业分析、“牛叮当”肉牛综合数据平台使用、肉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肉牛高效繁殖技术、肉牛饲养管理技术、肉牛疾病防控技术、玉米青贮饲养生产技术等方面给养殖户进行了详细讲解。     在听完“牛叮当”平台的使用说明后,库区乡龙驹村慧圆牛业合作社负责人解要国拿出手机,打开“牛叮当”小程序,注册了自己的账号。     “我养了50多头肉牛,了解到疾病防治、性能检测都能在‘牛叮当’平台上得到帮助,我就抓紧注册了。”解要国说。     省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闫祥洲说:“以嵩县、伊川等为代表的豫西市县有悠久的养牛传统和很强的地域特色,新时期发展‘两牛’产业一定要将县域传统优势与现代技术充分结合,提升养殖的生产效率;通过技术下乡打通‘最后一公里’,为养殖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联农带农助力乡村振兴     为更好地了解“两牛”产业的联农带农效果,论坛开始前,张震、闫祥洲等来到田湖镇樊店村金地实业公司的养殖场考察。     “你建的这个露天牛棚一旦遇到雨天,环境就变得极差,因此一定要及时清除粪便,避免疾病疫情发生。俗语说,寸草铡三刀,无料也上膘。加工粗饲料,不能偷懒,用粉碎设备可不行,需要改进。”张震说,“牛犊是牧场的未来,对它们要好一些,要多喂燕麦、苜蓿。”     在河南山厚牧业有限公司,专家们见到了老板刘毅养的300多头奶公牛。“奶公牛长势慢,但好在饲养成本低。如果单单是育肥,可以买些更早断奶的小牛。鉴于你的牛棚搭建得特别好,可以养些母牛,提高综合效益。”闫祥洲说,“可以学习借鉴一些国外养牛场的做法,采用前店后场的模式发展。”     在3月2日的伊川县现场技术培训会上,听取专家的指导,水寨镇左寨村厚融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樊营亮在加强管理和品种牛选择方面学到了更多的经验。     张震说:“通过现场培训,希望更多的‘土专家、‘牛秀才’能够真正懂养牛、会养牛、善经营、有情怀,为‘两牛’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提标提质提效,进一步推进‘两牛’产业高质量、高效益、链条式发展。”

    [更多详情]
  • 14 2023-03

    把技术培训开到田间地头

         惊蛰已过,万物萌动,正是大麦田间管理、甘薯育苗、绿豆备播的大好时机。3月8~9日,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联合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在驻马店开展技术培训,为春耕助力。     在泌阳县下碑寺乡宜农农民专业合作社,体系专家实地查看了大麦高产生产示范基地和红薯种苗培育基地,并对当前大麦生产和红薯种苗培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技术指导。针对当前大麦田略显干旱等情况,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张京提醒,结合苗情、墒情及时浇水、合理追肥。针对当前的大麦田病虫害,专家还现场开出了防治药方。     在甘薯种苗繁育基地,看到使用的简易单层小拱棚,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洛阳市农林科学院甘薯谷子所所长王自力建议,最好替换使用保湿保温效果更好的3层棚膜设施。他解释说,单层膜保温保湿性能较差,大棚内和土壤的温湿度均不能得到保障,影响出苗率和出苗效果。下年度育苗时,可先浇足浇透水,摆完种薯后覆土,然后加覆一层地膜,再搭建小拱棚,最好使用3层棚膜设施育苗,确保苗齐苗壮。     王自力说,甘薯种植曾经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也必将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大的担当,要把提质增效作为甘薯产业发展的主攻目标,把质量和效益作为主攻方向,依靠科技,充分发挥“品种+栽培模式+农机具”的综合优势,选用合适的品种类型,利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做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提高有限商品的充足供应,同时依据甘薯加工和鲜薯销售两条增值途径,在规模化生产、专业化销售、品牌化运行上下功夫、创名牌,做大做强甘薯产业。     除了现场指导,专家云集的技术培训会也吸引了百余名农业技术骨干、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等,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深度的产业行情分析让与会者发展信心倍增。     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河南科技大学教授李春霞认为,绿豆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从种植上来说,绿豆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是补种、填闲和救荒的优良作物;从作物特性上来说,绿豆营养丰富,备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等功能,是重要的药用植物;从前景上来看,绿豆种植作为绿色产业是“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未来可期。     张京从大麦产业发展概况和生产消费趋势入手,指出大麦营养丰富、组分平衡,作为大宗饲料原料可提高猪和牛羊的瘦肉率,改善肉品质量。从食物多样性与营养健康角度来看,大麦作为主食复配、健康营养食品和饮品等加工需求增加,为产业发展带来生机。

    [更多详情]
  • 14 2023-03

    张杰 打造优质生态“黄河粮”

        “我当过工人,开过饭店,卖过化肥,现在投身种植业,目标是打造优质生态的‘黄河粮’,把它做成品牌、卖向世界。”3月10日,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原武镇万亩水稻田边,张杰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感慨万千。     从最开始的503亩土地,发展到现在的平原示范区桥北乡马庄村黄河滩区万亩杂粮核心区、平原示范区原武镇万亩水稻核心区、原阳县太平镇万亩水稻核心区3个种植基地两万余亩,张杰用将近10年的时间把这片土地打造成了沿黄生态带上一个颇具特色的种植区域。     返乡创业 发掘优势成特色     201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生活稳定富足的张杰看到朋友在平原示范区承包的近千亩土地由于不懂管理几近荒芜,心疼不已。不顾家人反对,张杰当了“接盘侠”,由商人做回了农民。     张杰说:“黄河水浇灌,加上先天弱碱土壤、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这些优势一定可以成为发展的特色和动力。”     目前,粮满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水稻种植基地主产鱼、蟹、鸭、鳅稻共作“黄金晴”“稻花香”“富硒米”等系列原阳大米。“这些稻米色泽光亮、味道清新、糯而不黏。”张杰说,“经国家有关部门检测,其蛋白质、淀粉以及铜、铁、钙、硒等微量元素含量高于国际知名品牌大米。”     除了鱼、蟹、鸭、鳅共作水稻,基地还种植黑大麦、黑小麦、黑花生、红薯、紫薯、西瓜、大豆、油菜、芝麻等多种作物,加工生产系列独具特色的农产品。     发展品牌 延链条融合发展     在平原示范区原武镇种植基地,每到秋季,站在观景台上远远望去,万顷稻田就像金色的地毯,微风吹来,荡起一层金色的波浪,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前来观赏。     水稻的一生要经历育苗、打田、插秧、除草、施肥、收割等一系列过程,而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设计活动,让人品味美食之余,体会躬耕劳作的乐趣。     “从古流传至今,水稻都是非常好的研学素材。以水稻的一生展开的自然活动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喜爱。”张杰说,通过举办稻田音乐节、稻田虾鱼蟹美食节、丰收节等,消费者对生态大米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成为“黄河粮”系列产品的忠实会员。公司以“黄河粮”为原料开发的红薯粉皮、石磨香油、烤红薯干、石磨绿豆面、西瓜豆酱等,也深受消费者喜爱。     创新模式 致富带动有高招     “育种是小麦产量、品质的关键。我们通过加强与专家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张杰说。     与新乡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建立深度合作,粮满仓优质强筋小麦“新麦45”“新麦38”“新麦40”“新麦52”“富硒黑麦1号”无论品质产量、抗病虫、抗倒春寒、抗倒伏、穗层整齐度、籽粒饱满度都超越了老品种,高强筋系列小麦品种已经大面积推广。     粮满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模式,与合作社、农户签订种植购销协议,公司统一供应种子、有机肥、病虫害防控技术。对于农户种植的水稻、小麦、花生、红薯等农产品,公司以高于市场10%~20%的价格统一回收,由此带动农户种地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更多详情]
  • 14 2023-03

    “龙头”带动水产养殖业强起来

        为全面了解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诉求,切实帮助企业纾难解困,促进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3月8日至3月10日,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高国荣带领调研组到信阳市、南阳市调研水产品产业链重点龙头企业。     在潢川县河南省农都农业公司虾稻共作良种繁育基地和小龙虾产业园,调研组了解虾稻共养模式,对小龙虾冰鲜仓储、冷链物流和年产3万吨小龙虾精深加工项目进行调研。在该公司生产车间,调研组与车间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对该公司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高度认可。调研组指出,潢川县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顺应依靠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大势,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践行“大食物观”,托起“舌尖”幸福。     在南召县南都湖农业开发公司,调研组对其精深加工有机鱼产品高度赞赏,对该公司生态养殖、精深加工、联农惠农的经验做法给予肯定。     最后,调研组通过座谈认真听取了企业需要政府协调解决的事项以及政策建议。调研组表示,将全面梳理这些诉求和建议,强化惠企纾困措施,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坚实支撑。

    [更多详情]
  • 14 2023-03

    推动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

          3月8日,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到扶沟县河南农大蔬菜研究院、扶沟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柴岗乡梅桥村、梅园蔬菜合作社科技示范园、豫煌番茄现代农业产业园,就设施农业发展情况开展实地调研。     孙巍峰详细了解园区建设、种植规模、市场销售、经营机制、产业效益、群众参与、农民增收等情况,对扶沟县蔬菜产业发展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意见建议。他指出,设施农业大有可为,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国家今年将出台设施农业发展指导意见,启动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我省要积极对接、抢抓机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调优结构,高水平建设一批日光温室,分层级打造一批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在全省逐步推开。     孙巍峰强调,扶沟县要充分发挥产业园集聚效应和“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培育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设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要聚焦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种植优势,不断优化园区发展布局,健全运营机制,创新运营模式,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和产出效益。要以市场化、现代化、绿色化为引领,突出品种特色,强化技术支撑,建立农技人才信息库,健全农业市场主体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蔬菜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要聚焦打造优势品牌,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不断提升蔬菜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赋能。 

    [更多详情]
  • 14 2023-03

    常作瑞 继续为群众致富谋出路

         “作为农村干部,我们会乘全国两会东风,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3月13日,封丘县李庄镇堤湾村党支部书记常作瑞内心的激动久久难以平复。     堤湾村是我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村之一,2021年4月实现了整体搬迁,全村群众实现了由农村到城市的大跨越,过上了城市人的美好生活。2022年,该村通过完善各项基础设施、落实好各项制度,成功创建了“五星”支部,进一步提升了全村群众的幸福指数。     “我要通过学习铸牢干事创业之魂,把乡村全面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贯穿到具体工作中,继续为群众致富谋出路、想办法。”下一步,常作瑞计划通过帮助村里引入龙头企业,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种植和特色产业,进一步提高群众收入,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14 2023-03

    陈来胜 用心用情服务群众

         “习近平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振奋人心,我们底气更足了、信心更强了。”3月13日,新乡县翟坡镇东大阳堤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来胜感慨良多。     曾经的东大阳堤村又乱又穷,在陈来胜的带领下,如今的东大阳堤村先行一步探路乡村振兴,已经成为省内外闻名的先进村、乡村振兴的“标杆村”。     陈来胜表示,下一步,东大阳堤村干部将学习贯彻好全国两会精神,着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以产业兴起来、乡村美起来、老百姓日子好起来为目标,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服务群众工作,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更多详情]
  • 14 2023-03

    登封市石道乡 特色农业点亮乡村振兴路

         3月13日,登封市石道乡陈家门村高坡嵩山林下黄精数字化产业基地,四五十名村民正在平整土地、播种黄精,为该乡发展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注入活力。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为我们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明确了工作抓手和努力方向。”石道乡党委书记王绍锋说,近年来,该乡围绕“农副产品品牌化、生态资源高效化、乡村旅游特色化”目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     黄精属百合科植物,可入药。“嵩山地区的气候特别适宜种植黄精,今年首批种植面积51.7亩,重点打造黄精种植示范基地。”产业基地负责人赵海瑞介绍说,登封市林下黄精种植基地项目,总投资1.2亿元,分三期进行,主要以林下有机黄精为核心,通过2到3年时间的经营发展,把该项目打造成集林下有机黄精数字化种植、销售、加工、文旅、康养民宿等于一体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     着力打造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石道乡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石道乡还制定一揽子政策支持建设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借助该乡肉牛产业及大金店镇蔬菜产业的优势,开展乡际全方位产业发展合作,共享已签约的科研机构、技术人员等资源,合作扩大肉牛养殖及蔬菜种植规模,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政府牵头成立养牛协会,对辖区内肉牛养殖单位和农户提供技术咨询。今年,石道乡计划改扩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场2座,实现肉牛存栏量突破10000头。     石道乡持续围绕特色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依托“武记”“术师傅”等本地“土字品牌”,做好熟食牛肉、牛肉酱、八大碗等土特产文章,形成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循环农业特色产业;引进专业团队进行优质育苗,打通蔬菜分拣中心销售渠道,健全联农带农富农机制,确保蔬菜种植面积突破2000亩,实现蔬菜产业前伸后延。     立足陈家门、李窑等美丽乡村,该乡依托“山上林下”“九间房”等原有产业,推动一批民宿项目落地,形成农旅养多链驱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格局,让特色产业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