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4 2023-03

    洛阳市 省市农技专家田间支招

          3月8日,嵩县大坪乡流涧峪村红薯基地内平整一新,土壤松软,不远处育苗大棚里的红薯苗肥壮丛郁,长势喜人。这天恰逢“三八”妇女节,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刘小文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     3月7日~8日,洛阳市农技中心党委和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党总支联动开展了“五联五促”学习教育活动。30余名省、市农技专家调研农机制造企业,看小麦、红薯春管备播,脚踏实地服务“三农”。     在洛阳映山红拖拉机有限公司,一行人问市场、看演示。“发挥好农机补贴杠杆作用,提振企业信心;抢抓时机开足马力复工复产,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出更多新产品,让农民种田更轻松!”刘小文鼓励企业。     去年10月实施的洛阳旱地小麦高产高效千亩示范项目位于伊川县葛寨镇,种植旱作类型麦区的“洛旱22”“洛旱26”各500亩。该示范项目通过科学种植、示范总结,掌握了解新培育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抗逆性,探索出一套适宜洛阳小麦生产的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为小麦更新换代及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看了项目布局规划和小麦长势后,相关专家对田间管理和后期推进提出了指导意见。     洛阳市农技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阮祥鸣表示,将积极构建“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合作共赢”新模式,努力开创“党建引领共建共育,农技赋能乡村振兴”新局面。(许金安 陈根田 李波)

    [更多详情]
  • 14 2023-03

    禹州市 林果培训地头开课

         “整形修剪是生产中的关键环节,整形是为了形成骨架,整体看起来亮堂、漂亮、赏心悦目,而修剪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3月7日,在禹州市方山镇白庄村的花椒种植基地,许昌市林业和花木园艺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辛国奇一边手把手地演示,一边认真给果农讲解。     “今天,辛教授的课讲得是真好,浅显易懂、非常接地气儿,村民在技术方面得到很大提升,对我们村发展花椒产业帮助很大。”说起辛国奇的这次授课,白庄村党支部书记白玉臣赞不绝口。     目前,方山镇白庄等村连片种植的700余亩花椒进入盛果期,为进一步提高花椒产量,禹州市专门邀请技术专家将林果培训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采取面对面、手把手的方式,从花椒树的整形修剪、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向林农进行了全面的讲解。近年来,该市林业部门发挥行业技能优势,邀请林果种植专家,采取专家授课、现场教学等形式,将培训课开到田间。     禹州市林业发展中心主任丁旭阳表示,下一步,禹州市将结合各镇村实际,邀请更多林果专家,开设特色课程,帮助农民提高种植管理技术,解决疑难问题,实现林果稳产丰产,农户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14 2023-03

    西峡 春天里的振兴“菇”事

        三月春正好,奋发向未来。3月9日,刚刚奠基的西峡县国家级食用菌交易中心项目工地上,车水马龙,机器轰鸣,一片火热景象。该项目的奠基标志着西峡香菇发展翻开崭新的一页。     西峡县地处秦岭山脉东段,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这里孕育出的香菇朵形圆整、菇质肉厚、口感爽脆,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西峡县先后获得中国香菇之乡、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国家香菇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等荣誉,历经20多年的发展,西峡小香菇已成长为百亿级产业集群。     家门口的“致富经”     走进西峡县寨根乡寨根村村民袁纪文家,大人围坐在一起,忙碌着修剪菇腿,孩子则在一旁认真地写作业。“1996年,家里只有三间土坯房,为了生活,我试种了1000袋香菇,到今年我的种植规模达28万袋,房子、车子都有了,没有这个好产业,就没有我现在的好日子。”从家徒四壁到身家百万,细数自己与香菇20多年的“情缘”,袁纪文感慨万分。     袁纪文的成功得益于西峡县委、县政府对香菇产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持续发力。香菇产业属于高效农业,投资规模较小,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是典型的“短、平、快”产业,能够帮助农民快速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1997年,西峡县把香菇产业作为富民‘一号工程’,纳入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总体规划,大力推广香菇种植。该县在各乡镇配备科技副乡(镇)长、科技助理,建设示范基地,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党的十八大以后,西峡县着力推动香菇产业向标准化、机械化、生态化转变,小香菇已经成为普通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我们持续投资建成机械化制棒工厂86家,承担了全县一半以上的袋料菌棒制作,投建的食用菌科研中心中试车间可以提供全县1/3的菌种需求,菇农充分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红利,种得安心、省心,这是香菇种植规模迅速壮大的主要原因。”西峡县食用菌生产办公室党组书记薛飞说,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香菇专业乡镇15个、专业村140个、标准化基地198处,有食用菌专业合作社474家,标准化生产率达98%以上。     山乡里的“就业潮”     “我们企业的用工量在220人左右。弱劳动力剪香菇一天能挣80元;壮劳力一天最低能挣150元;技术能人一天工费有300元,西峡的老、中、青三代都能围着香菇找到工作。”西峡县双龙镇百菌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志欣笑着说,“可是本地劳动力基本都去种香菇了,我们厂子里的员工大都来自外地。”     百菌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以香菇精深加工、香菇生产服务为主的工业企业。长期以来,西峡县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发展思路,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实现多层次转化增值,推进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领域延伸,为全县提供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除了种香菇,老百姓可以卖菌种、卖辅料、卖设备,也可以组成劳务团队做搭菇棚、剪菇腿这类‘小工程’,跟着香菇走,到处是商机。”西峡县食用菌协会副会长晋东亮说。     数字显示,每年活跃在西峡的香菇购销商近3000人,从事香菇生产、加工、销售的人数已突破20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真正实现了把农民嵌在产业链上。     乡村经济的“稳定器”     一环扣一环,香菇产业链各环节耦合共生,给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2019年,米坪镇的徐彦申嗅到了发展机遇。香菇加工、贸易越来越频繁,物流转运需求大增,香菇周转筐这个不起眼的“小东西”一定有着巨大市场需求。于是,徐彦申投资180万元,成立了惠胜注塑制品有限公司,专司生产农产品周转筐。“2022年我们生产各类周转筐25万余个,其中八成都是香菇周转筐,一年产值150万元左右。在我们这里上班的9个人,月工资都在4500元左右,不种香菇,却都因为香菇致了富。”徐彦申说。     同徐彦申一样,为服务好香菇产业发展,西峡先后建成专用冷库521个、区域性香菇集散市场3个,创新推出产业保险、“菌贷通”产业链信贷等金融产品,大大提升了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     产业链条多点开花成就了香菇的“美味多姿”。西峡现有原菇、罐头、休闲、发酵酱类、食品配料调味料、功能保健类等6大类200多个香菇产品。随着2020年第一列“西峡香菇铁海快线(中欧)专列”从南阳发出,西峡香菇及其制品已出口德国、法国、越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创汇90亿美元以上。“500多家香菇加工企业、142家香菇出口企业共同组成了乡村经济的稳定器。”薛飞说。     “下一步,我们将成立西峡香菇产业化集团,持续整合产业链条各环节要素,形成要素集聚、产业集聚、产能集聚的集群发展格局,把西峡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食用菌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全国最大的标准化香菇种植平台、设施齐全的香菇投入品生产服务平台、销售链最完整的香菇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对外交流最完善的香菇文化传播平台。”西峡县县长马俊说。

    [更多详情]
  • 14 2023-03

    李连成 天天干活也有使不完的劲儿

        “宏雨,咱村里的医院大楼门厅外墙粉刷的怎么样啦,广场的树栽上了几棵?几个坑塘水蓄满了没有?”3月9日凌晨五点半,全国人大代表、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从北京打来电话,询问驻村第一书记闫宏雨有关村里的各项工作进展情况。     虽然人在北京,但村里的一草一木都牵动着李连成的心。李连成常说:“组织树我当典型,就是让我带头干活的。一天不干活身体就不舒服,天天干活,身体也有使不完的劲儿。”     多年来,李连成带领村“两委”班子,几乎天天出义务工,每天早晨天不亮,大家伙起床一起给村集体干活,8点之前结束,不耽误各自再干其工作。去年4月份,以西辛庄村为核心,联合周边4个村成立了综合示范区,70多岁的李连成又挂帅担任党委书记,带领附近5000多名农民群众共同发展,他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电话中,李连成最挂念的还是示范区内天耕农业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基地项目建设进展情况。从去年6月开工建设以来,李连成亲自带领建筑工程队加紧施工,克服疫情、资金紧张等因素,马不停蹄赶工期。目前,工程基建部分基本完工,正在准备设备安装前期工作,预计能提前开工投产。该项目总投资1.3亿元,占地150亩,日产50吨金针菇,安排就业岗位200多个,能辐射带动附近相关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以及农村电商和物流行业繁荣发展。     “我天天在这个工地干活,这是我们亲手建起的厂子,建好后,我们大家伙还能在这里上班,当工人,我们高兴得很。”来自附近村庄的叉车工李永祥自豪地说。     不远处的同福集团投资的馒头厂,也是示范区最近引进的农业深加工项目,生产线正在安装调试,预计投产后,日产21万个馒头,能安置示范区150人就业……     惊蛰后,万物复苏,乡村大地一派生机勃勃。西辛庄综合示范区内到处是热火朝天,村民们翘首期盼着他们的领头人李连成把今年全国两会的精神带回来,把更好的政策带回来,带领他们一同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更多详情]
  • 14 2023-03

    秦英林 助力乡村振兴是企业的责任

        乡村振兴,很多人认为主要靠农业企业,但也有人认为,只有更深一步的工业化,让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到工厂工作,才有更稳定的工业、服务业,更稳定的产业和更稳定的就业。作为养殖业龙头,牧原集团近年来也在二、三产业方面不断发力,他们如何从全产业链的角度,谋划好乡村振兴中的企业责任、多方共赢、持续振兴之间关系?又做了哪些尝试?对此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     秦英林表示,乡村振兴是牧原集团回报社会的好时机,发挥产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是企业的责任和使命。牧原集团持续围绕养猪主业做大做强,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价值,进一步延链补链优链,带动上下游共同发展,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多方共赢。目前,牧原集团有4万名大学生投身农业,在牧原集团从事饲料营养研发、猪舍设计、智能设备研发、生猪养殖、环保管理等工作,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回顾牧原30年养猪发展,在规模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把环保列入重要工作。持续探索集“养殖—沼液—绿色农业”于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走出一条种养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2021年,牧原集团与内乡县政府合作探索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总规划建设6.7万亩高标准农田,目前已建成6000余亩。示范区通过沼液还田,种养结合,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动粮食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带动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牧原集团现有环保团队6000余人,其中有270名农艺师分布在全国各个养殖场,对场区周边的土壤多点采样,测土配方,打通作物资源化利用路径。牧原集团结合作物种植周期内生长情况,对农户进行作物种植、生产管理等技术培训,做到精准防治、精准施肥,帮助农民掌握种植技术,提升良种选择能力、病虫害防治能力等。目前,牧原集团已经打通了小麦、玉米、红薯、沃柑、莲藕等37种农作物的资源化使用路径,免费为农户铺设支农管网1970万米,服务农田394.8万亩,减投增收每亩295元。

    [更多详情]
  • 14 2023-03

    千亩韭菜抢“鲜”上市

         3月7日,记者走进叶县任店镇月庄村千亩韭菜种植基地看到,一畦畦白色的小拱棚铺满田地,韭菜长势喜人,“韭”香四溢,菜农们正抢抓有利时机收割头茬韭菜,抢“鲜”上市。     “我们这样的小拱棚韭菜,每年可收割两茬,每茬收3000斤,收入6000元左右。”月庄村种植大户王新安说。     月庄村共有285户1079人,耕地面积1386亩。近年来,该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引导农户大力发展以温室种植为主的特色高效农业,通过“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发展模式,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品种韭菜种植,着力打造“一村一品”韭菜产业。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月庄村韭菜种植面积从2018年的500亩,扩大到今年的1300余亩,韭菜已成为该村主导产业和群众主要经济来源。     据了解,月庄村的特色韭菜产业采取“冬棚+暖棚”的种植方式巧打时间差,提高种植户收益。眼下正是越冬后韭菜采收上市的最佳时节,每天都有2万多斤新鲜的韭菜销往全国各地。     一棵棵小小的韭菜,一座座充满希望的温室拱棚,构成了产业振兴的新图景,拓宽了群众的增收致富渠道。     “下一步,月庄村韭菜种植基地将聚力韭菜产业发展,积极总结种植经验,有序扩大种植规模,种好品质韭菜,带动更多群众从中受益。”月庄村党支部书记郭冠洋说。

    [更多详情]
  • 14 2023-03

    一块豆腐带动一方产业

         3月7日,在鲁山县琴台街道杨庄村,村民杨广军正在将刚磨好的豆浆倒入锅中进行熬制。“在熬制这个环节非常关键,需要不停地用勺子进行搅拌,防止豆渣沉底煳锅,这样做出来的豆腐口感才会好。”43岁的杨广军说。     据杨广军介绍,杨庄的豆腐是用本地井水制作,卤水点制,压制出来的豆腐含水量少、豆香浓郁、味道纯正。因杨庄豆腐质地较硬,煎、炒、烹、炸、涮都不会走样散碎,不但县城及周边居民钟爱,就连好多制作胡辣汤的早餐店都喜欢采购这里的豆腐。在杨庄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豆腐,有“豆腐村”雅号。     据介绍,杨庄村制作豆腐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前一直是村里的副业。改革开放后,有十几户村民靠祖辈流传下来的手艺开起豆腐作坊,传承至今。     “现在,县城里好多超市、饭店都是合作客户,每天我们早起提前做好豆腐,按时送到客户手中就行。村里每家豆腐坊平均每天都要卖出五六板豆腐,每家一年收入十几万元不成问题。”杨广军说。     在杨庄村,像杨广军家这样的豆腐坊有十几家。他们一年四季不停地劳作,制作出这道百姓喜欢的食材,通过各种渠道,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     “在杨庄村的带动下,街道其他村做豆腐的家庭逐渐增多。我们街道也大力支持,把它当作‘一村一品’、振兴乡村的产业来抓。”琴台街道党工委书记徐旭光说。

    [更多详情]
  • 14 2023-03

    “牛”产业“畜”势勃发

         3月10日,笔者在去往光山县斛山乡范乡村的村组路上看到,机器轰鸣,施工队正在修建一条7米宽的硬化道路。据了解,这是乡、村两级为助力示范乡村肉牛养殖产业发展修建的通往福牛牧业的道路,附近群众都亲切地称它为“福牛大道”。     今年以来,斛山乡继续把“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以打造“牛全产业链”为发展目标,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服务,不断推动肉牛养殖产业扩规模、上水平、高质高效发展,域内“牛”产业“畜”势勃发。     “在乡、村两级的关心支持下,福牛牧业二期工程建设已顺利完工,新建了3座养殖车间,目前正在加紧运购小牛犊,预计3月末总存栏量达3000头,今年年底存栏量达5000头。”3月6日,福牛牧业管理负责人介绍道,下一步,福牛牧业准备建成屠宰车间、深加工车间、有机肥生产车间,努力朝规模化、科学化现代养殖企业目标迈进。     有了乡、村的大力支持,不仅福牛牧业项目建设进度“神速”,与福牛牧业比邻而居的金梦然肉牛养殖企业,自去年10月开工,现已完成了青储池建造,饲料加工车间、养殖车间主体框架也基本完工。     做强做大特色产业,便是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去年5月,福牛牧业一期建成,随着福牛牧业的投产,斛山乡党委、乡政府便积极探索,不断培育、延伸“牛”产业链条,围绕肉牛养殖上游产业发展“牛”经济,不仅有效解决了福牛牧业的建设用工、饲草饲料等困难,也化解了乡村的秸秆禁烧难题,更给周边群众提供了种植青贮玉米、巨菌草等获取更高经济效益的新方式。     “今年我们已经跟范乡村签订了700多亩的饲草种植合同,并且企业用工大多数都是周边村民,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反哺村民,带动周边村民和村集体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福牛牧业管理负责人说。     下一步,斛山乡将以打造“肉牛全产业之乡”为目标,把肉牛养殖产业摆在发展的首要位置,加强产业补链、延链,通过示范引领形成养殖产业集聚,致力实现“牛”产业到产业牛的华丽转变,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稳定推进的强大动力。

    [更多详情]
  • 14 2023-03

    特色产业生机勃勃

        “去年我在村里的菊花园里摘菊花,一天挣五六十元,现在又在合作社里包装菊花,一天还能挣五六十元。一年下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五六千元……”3月9日,在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老应村花茶加工车间,村民杨贵香笑着说。当天,村民正在车间为一笔20万元的菊花茶订单忙碌着。     据了解,2021年,老应村通过土地整理和资源整合,利用150多亩荒地荒沟,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金丝皇菊和贡菊,每亩收益3000元以上。为更好地提升附加值,去年村里又上马加工车间,经过分拣、包装后,制作成花茶礼盒出售,一下增值了两倍多。     “去年,合作社仅菊花这一项收入就达18万元,今年我们打算继续扩大种植面积,预计规模达200亩,能为村集体经济再带来10万元以上的收入。”老应村党支部书记应朋伟信心满满地说。     老应村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只是该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如今,在示范区的各镇村,处处可以感受到乡村产业振兴带来的勃勃生机。     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示范区实施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流转土地2万多亩,培育了12家田园综合体,发展大棚西瓜、瓜苗培育、猕猴桃、农业生态园等项目。目前,该区村集体经济规模已突破25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近千元。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各村结合实际,依托自身资源优势,选择富民产业、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人说。

    [更多详情]
  • 14 2023-03

    尉氏县

        3月12日,市民在尉氏县邢庄乡郭佛村的开封市凤丹农业有限公司温棚里采摘蔬菜。近年来,该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引导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通过“种植基地+农户”的模式,着力打造布局优、规模大、效益高的蔬菜产业体系,既丰富当地市民的“菜篮子”,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李新义 摄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