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9 2023-03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做强做优农业产业

        3月5日,记者从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获悉,该区2022年开工建设的69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5%以上,初步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生产格局,为粮食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该区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的重要抓手,着力解决农田高低不平、耕作难、灌溉难等田间基础设施落后的难题。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突出生产基地、示范园区、龙头企业三个关键环节,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区有蔬菜、水果等种植企业9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培育形成了肉牛养殖、波尔山羊养殖、肉鸡养殖和生猪养殖等7家养殖企业,年出栏3万头(只),年产值800万元。形成了永兴街道蒋东枸杞酱、忠武街道疙瘩张凉皮加工等特色产业,年产值600万元以上。     同时,该区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总抓手,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初步实现了农村环境“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2022年以来,该区共发动群众近10万人(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980多吨,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370多吨。利用植树造林时间,推进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乡村“四旁”隙地绿化,提升乡村绿化水平。全区栽植行道树1.34万棵、果树1.7万多棵、灌木绿化植物8.1万棵,苗木存活率达95%以上。

    [更多详情]
  • 09 2023-03

    高标准农田建设 赋能延津小麦产业

        3月2日,阳光普照,气温升高。在延津县高标准农田里,望着万顷绿油油的麦苗,种粮大户李长军心潮澎湃。     李长军说:“虽然去年春季雨水不足,但得益于高标准农田项目中的节水灌溉工程,小麦长势依然良好。2022年小麦产量高、价格高,赚钱了!”     粮食的稳产丰收离不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现在已经成为延津县粮食稳产高产的有力保障。     “全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强筋小麦看延津”。地处豫北平原的延津县,在小麦产业领域曾创下七个“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第一麦”。     延津县总人口52万人,县域面积8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6万亩。近年来,延津县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小麦全产业链典型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优质小麦产业化示范县等荣誉。     截至目前,延津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0万亩,今年又投资9亿元对高标准农田进行提质改造,正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30万亩。     延津县的高标准农田是怎样建设的?小麦产业是如何升级一步一步形成的?如何升级小麦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对此,记者采访了延津县委书记李泽宙。     融合5G技术 让高标准农田更智慧     李泽宙说:“多年来,延津县一直把粮食安全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守牢耕地保护线;坚持‘向科技要粮’,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延津县将农业生产与5G技术、大数据等深度融合,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创建了“建”“管”“运”“产”“服”五位一体的智慧平台,通过建设、管护、运营、产销和服务五大板块,打造了全县农业智慧大脑,实现了农业生产现代化。     今年,延津县建设的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涉及塔铺、石婆固、魏邱等乡(镇)。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要求,融合5G农业先进技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造高标准农田的“升级版”。     升级版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突出特色是:坚持“节水优先”,多种智能灌溉模式,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喷灌智能控制系统有机融合,用较小灌溉定额对农作物进行浅浇勤浇,实现了高效节水灌溉,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灌溉效率提高30%。     通过“5G+智慧农业云平台”能够集中分析处理智慧农业科技监测站采集到的农业数据,以数字可视化的形式,为农机、农技、农艺管理团队做病虫害防治决策提供精确数据支撑。     2月10日,延津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通过“5G+智慧农业云平台”查看小麦苗情时,发现了虫害,技术人员通过智能定位终端获取其活动地点、轨迹、习惯,然后利用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设置好农药喷洒计划,不到半个小时,有可能发生虫害的200亩麦田全部作业完成。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实现了延津县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管理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监控,实现节药、节水、节肥、减排,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农业生产也变得更加高效。     据统计,延津县普遍应用智慧农业技术后,每年可节省65%左右的人工成本,平均粮食产量增加了30%左右。     强抓科技 深挖粮食生产潜力     粮食生产,产量是关键。     李泽宙说,耕地有限,科技无限。只有用好科技这把利器,才能真正让科技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有限的地才能多生产粮食。     为打造藏粮于技高地,延津县借助院县合作,助推农业提质增效。延津县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聘请雷振生、郭天财、许为钢等20余名小麦育种、栽培专家成立专家工作站,提高“三农”决策的科学性,为延津农业把脉会诊解难题。     近年来,延津县还建成遗传改良育种中心、共享实验室等,鼓励本土企业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2021年,本土企业金粒麦业新审定小麦品种“豫金麦017”1个;繁育推广的小麦新品种“郑麦366”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延津县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力推广农业集成新技术,积极落实减肥、减药新方针,重点推广优质小麦品种、配方施肥、种子包衣、“一喷三防”等绿色防控成熟技术,达到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融合,优质高效同步实现,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围绕“中国第一麦”特色优势产业,延津县建立2个培训中心,通过“园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重点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返乡涉农创业者,分层次、按类型强化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目前,全县已培训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6000余人次。     科技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赋能,吸引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80后、90后投入到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来,成为粮食种植、稳产增产的“生力军”。     建管并重 确保工程长久效益     李泽宙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延津县严格执行国家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指南》等设计规范,确保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行,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在规划设计建设中,延津县按照“全县一盘棋、措施一体化、宜大不宜小”的原则,打破乡镇界限,综合统筹田间道路、水利灌排、林网防护、电力配套等工程项目,“田、路、井、渠、电、林”等基础设施全部达到高标准。     同时,延津县注重现代农业与现代化农村建设彼此融合,实现村庄农田水网、路网、林网、电网的互联互通;重视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联动发展,真正把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成“农业公园”,提升农业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延津县专门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在高位统筹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县级监管、乡镇管理、专业监理、群众监督和第三方质量检测“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全面加强项目实施全流程监管,严格督导安全施工,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工程质量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命线、高压线,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工程质量,也是监管的重点。延津县组织多方力量,从原材料采购、工序管理、过程管控等各环节“严防死守”。     李泽宙说,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重建轻管现象对高标准农田建后作用的发挥有一定影响,因此,延津县建立健全建后管护机制,多渠道筹集落实管护资金。     延津县在高标准农田管护上建立了“县负总责、乡镇为主体、村级落实”的建后管护机制,坚持“谁受益、谁管护”原则,将管护工作制度化,签订管护协议书,明确管护责任人。     延津县把高标准农田管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和村集体等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运行管护,确保项目工程长期高效率发挥效益。     高效融合 让产量变成效益     粮食产量如何变成粮食效益呢?延津县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全产业链模式谋划小麦产业发展,推进粮食产业链条向上游延伸、向下游拓展,把小麦全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粮的格局,培育了以国内顶尖粮油企业为龙头的加工产业集群。     延津县通过实施“育龙头、延链条、抓创新、促循环、树品牌”五项举措,吸引龙头企业落地,带动农民增收。鲁花集团、克明集团、广西桂柳牧业、豫粮集团等4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已经落户延津。目前,全县有粮油加工企业48家,年可加工面粉100万吨、优质挂面80万吨、速冻和方便食品10万吨、花生油10万吨,实现年产值超100亿元,直接带动就业5000余人。     延津县优质的小麦资源引来了中储粮、中粮、京粮、豫粮以及国际四大粮商来延津收储小麦。全县现有粮食储备库总仓容150万吨,集聚了鲁花集团、克明集团、豫粮集团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家,打造了精益珍等中国驰名商标4个。     延津县积极推动延链补链,带动了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种子、物流、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等20余家配套企业稳定生产和运行。     帝益麦种业、黄淮冬麦科研农场等企业年繁育小麦种子2亿斤;圆通物流等物流企业年分拨能力超过200万吨;小麦产业园区内的长青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年资源化利用小麦秸秆等农林废弃物达3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5万吨;入驻园区的泰国正大、广西桂柳牧业等一批畜禽企业年饲料化农副产品30万吨,实现了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     延津县坚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方向,现有“三品一标”农产品7个,正在聚力塑造“延津麦·强筋面”区域品牌;依托县域内8万亩茅台有机小麦原料基地,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在延津抬头可见。     “目前延津县小麦产业园形成了以小麦为‘头雁’,以‘面粉—面条—面点—速冻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物流’产业链为两翼的‘雁阵’发展布局,初步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全循环发展模式,延津正在探索靠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李泽宙说。

    [更多详情]
  • 09 2023-03

    乡村振兴路上争“书香”

        “到我们村子去吧,我们那个地方好!”“还是到我们那里去,我们那里更合适!”3月7日8时许,在新安县政协会议室内,正进行着一场互不相让的争论。     争什么呢?争“书香”。为啥会争“书香”呢?还得从新安打造“书香政协”说起。去年6月份以来,新安县政协在线上、线下开展了“书香政协、香溢新安”读书活动,读经典、读传统、读时代、读乡村,每月一本书、每天半小时打卡学习,一场“书香政协”打造活动如火如荼展开。     今年,为了把读书活动进一步延伸,通过“书香政协”打造“书香新安”,新安县政协决定围绕乡村振兴、文旅文创等重点工作,面向社会举办读书分享活动。     乡村振兴被列为首场的主题,打算在4月份开展。经过认真筛选,新安县政协确定了8名委员进行现场演讲分享。但活动的地点选在哪里?新安县政协专门召集8名委员进行讨论。     “到我们王庄村去吧,我们村子在黄河岸边,是河南省旅游特色乡村、洛阳市乡村振兴示范村,黄河好风光成了‘金银地’,村民吃上了生态旅游饭,正渴望获得书香的滋养呢!”新安县政协委员、仓头镇王庄村党支部副书记介新蕾率先发出邀请!     “我觉得甘泉村好,拥有悠久的窑文化、罕见的完整古民居群。经过几年来的开发建设,甘泉村正成为中原古村落文化遗址旅游胜地。让古色古香的地方洋溢着浓浓书香,想一想就令人神往!”新安县政协委员、洛阳旅发集团甘泉古村落公司董事长娄敬自然当仁不让。     “我推荐两个地方,一个是我的公司,一个是我的家乡青要山镇,肯定行!”新安县政协委员衡哲是退役老兵、返乡创业乡贤,也是洛阳泓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近年来,衡哲组织退役军人志愿者开展助学济困、关爱抗战老兵、抢险救助、爱心献血等活动150余次,累计捐赠物资200多万元。衡哲说:“要么到我公司去,搞企业离不开企业文化。或者到我家乡青要山去,那里不仅山清水秀,还有特色民宿微度假综合体,这么美的地方,更应该有琅琅书声!”     “大家说的都在理儿,可我觉得有一个地方更合适,那就是我们五头镇!”新安县政协委员刘行是五头镇党委副书记,平时说话慢条斯理的他,尽管语速未改,但语气中透着坚定和自信。     面对大家投来的好奇目光,刘行说:“五头是樱桃之乡,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我们的樱桃因洛阳的繁华而闻名遐迩。我们镇里现存树龄千年以上的樱桃树有30棵,百年以上的有500余棵。四月份,正是小樱桃成熟的时候,咱们的活动如果安排在千年樱桃树下,想一想就令人陶醉!”     “通过政协开展读书活动,我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不仅带动了镇机关读书,还影响了樱桃种植户,他们通过读书学习,提高了种植技术,学会了直播带货,还能把樱桃文化讲得头头是道。你们说该不该去五头镇!”     主持会议的新安县政协副主席刘浩满心喜悦地说:“考虑时间因素,这次先安排到五头镇吧!乡村的亮点很多,咱们的读书活动没有休止符,以后咱们各个点都要走到,要把书香带到黄河岸边、带到创业园区、带到大山深处,让乡村振兴的路上溢满浓浓的书香,汇聚起智慧的力量!”     刘浩话音刚落,会场内顿时响起了开心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更多详情]
  • 09 2023-03

    土城村“不土”

        “造成了犁锄好生产,造成了枪炮送前方,嘿嘿嘿嘿嘿嘿哟……”3月7日晚7时许,武陟县大虹桥乡土城村的“周二音乐会”如期进行。     在村文化活动室内,20多名音乐爱好者正在学唱红歌,台上教得认真,台下唱得起劲,虽是“土味”表演,但一点不比专业的差。他们中有70多岁的大爷,60来岁的大妈,还有30岁左右的媳妇。     教唱的老师叫许吉来,是该县第一中学的职工。每逢周二,许吉来便会挤出时间来这里教学。每次排练,许吉来都会专门将简谱抄好,分别交给大家练习,然后一起演练合奏。     “以前吃过晚饭、干完家务便是玩手机,每天看得眼都是酸的。现在好了,每周能赶个音乐场子,唱自己喜欢的歌曲。”参与排练的村民赵新燕说。     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明幸福星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去年下半年以来,土城村发起了“红歌大家唱”活动,让村民学唱红歌,争夺“全村我最红”。     为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该村规定,凡参与唱歌的村民,可以获得奖励积分,每季度凭积分到村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咱农民自己唱的调调,听着就舒服得劲!”在观看的人群中,80岁的韩生财高兴地对记者说。     据了解,目前该村“周二音乐会”已进行25期。

    [更多详情]
  • 09 2023-03

    “嵩岳之娇”秀三月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当天,登封市石道乡赵庄村“‘嵩岳之娇’秀三月”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启动。据介绍,今年3月每个周三的上午,赵庄村文化广场都将上演一场彰显嵩岳乡土风情的文化秀。以中岳嵩山为幕,秀出一个精彩的三月,助力赵庄村乡村振兴。     当天上午,充满乡土味道的文艺会演在嵩山脚下的赵庄村文化广场拉开帷幕。整场演出内容丰富,诗歌朗诵、戏曲武术、歌曲演唱纷纷登场。走秀手势舞《人间第一情》尤其出彩,这是赵庄村新成立的“嵩岳之娇”文艺社首次亮相,演绎出嵩岳文化的独特风情,欢乐的气氛感染了前来观看的村民和游客。     石道乡党委宣传委员、副乡长崔豪说:“石道乡紧紧围绕‘强乡富民’目标,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赵庄村曾是省级贫困村,自2015年由河南日报社定点帮扶以来,先后派出四任驻村第一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引进艾草、林果等特色种植项目,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厂,让赵庄村通过发展产业逐渐富了起来。赵庄村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卫生村”“河南省‘万村整治千村示范’工程示范村”“郑州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等,目前该村党支部正在全力创建“五星”支部。     现任驻村第一书记陈潇告诉记者:“前几任第一书记为赵庄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将接过接力棒,带领乡亲们,充分利用登封的文旅资源和赵庄村的交通、区位优势,以及河南日报社的宣传优势,寻求多方合作,努力在研学和文创方面打造出一个响亮的品牌。”

    [更多详情]
  • 09 2023-03

    院士团队助力 “正阳花生”身价超百亿

        “‘远杂6号’‘远杂9102’‘豫花37’……这些都是植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深耕正阳20余年的科技成果,没有院士就没有正阳花生今日的辉煌。”3月6日,在正阳县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正阳县花生研究所所长余辉指着一排装满花生种植标本的透明玻璃瓶介绍说。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工业起步晚、产业层次低、创新动力不足。为此,正阳县下好“院士经济”先手棋,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以创新驱动实现优势再造,引领高质量发展,赋能现代化正阳建设。     正阳花生种植面积达170多万亩,总产量50多万吨,连续26年成为全国花生生产第一大县,但20年以前花生产业大而不优、大而不强一直困扰着正阳花生产业的发展。     科技要发展,人才是关键,2000年,正阳县花生研究所邀请河南省农科院专家张新友来到正阳,围绕花生产业发展需求刻苦攻关十余年,相继育成“豫花”“远杂”系列早熟、高产、高油、抗病等40余个新品种,研究探索高出地面13厘米起垄种植方式,用科技开创了黏土种花生的奇迹,让正阳花生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2018年,正阳县委、县政府出台《正阳县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正阳县加快花生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意见》,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中国花生首席专家张新友团队和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开展深入合作,研究使用测土配方施肥等高产高效无公害栽培集成技术,采取“六统一”模式,大幅度提高花生的质量和单产水平,被国家、省花生专家称为“正阳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     正阳县这一系列举措释放出强烈的“引才聚智”信号,吸引6个花生体系的60多位专家学者来到正阳和张新友院士共同成立首个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立1个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工作站,形成了科技研发和科技推广三级技术服务体系。相继转化花生产业科技成果73项,培育、研发、推广花生新品种16个,正阳县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河南省唯一花生良种繁育基地和60万亩全国最大的(花生、小麦)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在院士助力下优质花生供应链价值凸显。正阳县抢抓机遇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围绕“吃干榨尽”延长花生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投资花生精深加工业和电商产业,君乐宝、鲁花两个龙头企业相继落户正阳,培育出了花生天地、八个人电子商务等本地花生精深加工企业40家、花生机械生产企业38家,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食品加工百亿级的产业集群,同时也撬动了花生装备制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团队10余位专家博士10多年坚持在正阳开展科学研究,试验示范花生生物毒素全程控制技术以及花生减毒固氮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正阳花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北有张新友院士助力打造‘种子芯片’,南有李培武院士绿色技术加持。我们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攻克‘卡脖子’技术,对花生产业实施优势再造,不断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正阳县委书记王东征说。     “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的“院士经济”在正阳大地红火上演的同时,催生了代兴种业、邦农种业等一批大型花生育种企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万名。     张新友院士及其团队培育的一款珍珠豆型高油酸花生品种“豫花37号”,被正阳邦农种业公司总经理杨展以300万元买断,与普通花生产品相比,“豫花37号”每公斤价格可增加2元~3元。正阳邦农种业公司实现了从种花生到种花生种子的跨越,尝到甜头的杨展积极投身于种业振兴,承接《优质抗病宜机收花生良种攻关项目》,与张新友院士共同开展高效分子育种技术研究,筛选创制种质资源,在农业农村部获得登记备案新品种3个。     近年来,国际花生产业发展大会、豫疆合作花生论坛、全国花生减毒固氮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大田测产与现场观摩会等8个全国性大会在正阳召开,正阳县先后斩获了“中国富硒花生产业化基地县”“中国(国际)花生产品交易中心”“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殊荣,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正阳花生”,知名度也不断攀升,2021年“正阳花生”品牌价值达124亿元,花生产业综合收入320亿元。

    [更多详情]
  • 09 2023-03

    移民村建设典型全国推广

        3月7日,记者从宝丰县移民安置服务中心获悉,近日,由水利部出版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典型案例选编》(第二辑),评选出了36个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宝丰县周庄镇马川新村美好移民村建设作为先进典型成功入选。     据介绍,《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典型案例选编》由水利部水库移民司主编,旨在归纳总结各地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成功经验、有效制度和创新模式,展示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成效,传承和弘扬后期扶持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各级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行政管理机构提供参考,也为各地进一步做好“十四五”期间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和全面实现后期扶持中长期目标提供思路。     近年来,宝丰县以“一切为了移民、一切服务移民”为宗旨,大力优化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美好移民村”。该县创新实施了“资金异地投入、产业异地发展、群众异地增收”的“飞地置业”发展模式,发展移民特色产业,拓宽移民增收渠道。同时,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使移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移民搬迁安置目标。

    [更多详情]
  • 07 2023-03

    新县 全域旅游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初春时节,西河古村落暖阳浓郁,村旁溪水两侧,嫩芽爬上柳枝条、杏花梳妆碧水上,一幅春日生机图将春天的消息传递到这个古朴宁静的村庄里。     “我们成功和西安市新县商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得到3000万元投资,用于西河良油山茶油扩大公司经营范围、提升市场营销的力度、拓宽西部销售渠道。”2月28日,带队赴西安考察签约招商引资项目的西河古村落景区管委会主任张一谋也带回了西河发展新‘春天’的消息!     春天的喜讯远不止此。得益于年前大别山(新县)乡村旅游文化节暨首届非遗文化大集活动,西河景区的旅游“春天”从年前开始就一直持续。每日游人如织、家家民宿爆火、农家乐炊烟袅袅的场景给西河景区按下了旅游发展加速键,为村民打开了致富路。     乡村旅游富民惠民,体育旅游出新出彩。2月26日,新县城区英雄山上热闹非凡,新县红旗飘扬半程马拉松火炬传递活动拉开帷幕,屹立于山巅的“红旗飘飘”见证着薪火相传。这不仅是新县推动“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的春日行动,也是吹响新一轮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角。     全域旅游东风劲吹,革命老区花开千树。近年来,新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更好”殷殷嘱托,着眼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挖掘丰富的红色历史、绿色生态和古色乡村资源,全域保护、全景打造、全面提升,探索出了一条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革命老区发展新路径。     依托大别山干部学院,打造出红色教学、红色研学、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等红学旅融合培训产业;建成500公里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承接国家、国际级体育赛事,建设体旅融合发展活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开发农事体验、田园采摘等农旅融合多元业态产业;开发田铺大塆、西河湾、香山湖等民宿集群和民宿线路,打造杨高山银杏、西河油茶、苏河板栗、香山茶叶、箭厂河乌桕、百草苑观鸟等生态文化公园……摄影、观鸟、赏花、古树、漂流度假等旅游新景点涌现,多元化业态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擦亮“九镇十八湾全域游新县”金名片。     一业兴,百业旺。全域旅游蓬勃发展,带动了新县“民宿经济”“研学经济”“露营经济”等大繁荣、大发展,培育新主体,联结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推动创业、就业、产业联动,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稳定获得多重收益,全县84%以上的群众在旅游发展各环节受益,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振兴不停步,奋进正当时。静卧青山绿水之间的红城新县,正在全域旅游引擎推动下,沿着乡村振兴康庄大道加力前行,迎向着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春天。

    [更多详情]
  • 07 2023-03

    “我们对今后的生活更有信心”

        3月4日,走进上蔡县邵店镇刘岳村,村内的水泥路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门前绿植林立,村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如今该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特色产业发展强劲,脱贫户收入年年增加。“我们对今后的生活更有信心了。”村民纷纷表示,是李书记带领大家走上了幸福路。     省农业农村厅驻刘岳村第一书记李红岗,驻村五年多来,以村为家、主动作为,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积极投身于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消费扶贫等工作,使该村村民生产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2月24日,在全省“五星”支部创建工作推进会上,刘岳村党支部荣获河南省2022年度“五星”支部。在省农业农村厅驻刘岳村工作队和刘岳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该村党员群众持续开展基础设施提升行动、特色种养业增效行动、矛盾纠纷化解行动、重点人群关爱行动、五星支部提质行动,党支部政治功能不断强化,乡村产业不断发展,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走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以特色种养业推动乡村发展的新路子。     该村依托“邵店黄姜”地理标志农产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引进和培育产业15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6.3万元,产业发展走在全县村集体经济的前列。     刘岳村党支部书记王欢说:“下一步,刘岳村党支部将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守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积极打造农业强省的刘岳样板。”

    [更多详情]
  • 07 2023-03

    禹州 大戏唱到家门口“

        “我喜欢看戏,那几天我都是早上7点就带着小板凳去占位子,等着开场。”3月2日,禹州市范坡镇董庄村70多岁的戏迷董大爷说,送戏下乡活动让他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戏。     板一打,鼓一敲,角色登台,好戏开场了。《三娘教子》《哑女告状》《包青天》等经典传统剧目故事情节动人心弦,尤其是结合当下热点新创排的大型现代豫剧《支部书记》,更让在场群众感动不已。     近年来,禹州市高度重视文化惠民工作,积极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持续开展送戏下乡、文艺演出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把文化惠民工程真正送到群众的心坎上,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文化动力。     “村村都有大戏看。”这是该市连续9年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不变的承诺。承担送戏下乡任务的禹州市豫剧团团长杨丽娟介绍,去年以来,该市豫剧团“送戏下乡”演出活动700余场,演出范围覆盖全市26个乡镇(街道),真正做到把公共文化资源送到百姓身边,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彩的文艺演出。     “一声谢让金凤我泪水流淌,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永远在我心中装……乡亲们啊!咱要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范坡镇董庄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广场,戏台上精彩剧目轮番上演,台上演员抑扬有度的唱腔,惟妙惟肖的演技,让台下观众直呼过瘾。     “‘送戏下乡’活动的开展,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让群众感受到了新时代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新气象、新风貌。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高质量文化‘精准供给’,真正将文化惠民、服务百姓落到实处。”该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齐红俊表示。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