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2 2023-03

    林州市振林街道 “党建红”引领环境美

        “近两年来,村里的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道路硬化了、村庄绿化了、路灯亮化了、卫生净化了、环境美化了,村民的文娱活动也多了。”2月27日,林州市振林街道刘家街村村民方林吉说,“党员带头清洁家园,俺们也不能落后,得把家里家外收拾得干干净净。”     今年以来,振林街道牢固树立“党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理念,通过“支部推动、党员带动、党群互动”的模式,不断提升乡村“颜值”,做实人居环境整治“后半篇”文章。     据了解,振林街道19个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带头投入人居环境整治中,带动群众持续推进治理“六乱”、开展“六清”行动;制定完善量化积分制村规民约,增强广大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完善村(社区)党支部工作制度,将党员参与治理“六乱”、开展“六清”行动与党员量化积分相结合,并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参考依据;以主题党日活动为抓手,大力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我为人居环境整治建言献策”等系列主题党日活动。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只有环境美了,文明新风才能更好地吹进群众心中。”振林街道党工委书记付三军说,“下一步,振林街道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攀升,让美丽乡村图景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更多详情]
  • 02 2023-03

    艾草香飘产业路

         2月27日,走进宝丰县李庄乡艾思源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股浓郁的艾草香气扑鼻而来,工人们忙着打制艾绒、封装艾条。     公司负责人赵占果,今年42岁,是土生土长的李庄乡龙池村人,返乡创业前一直在外务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艾草产品,联想到家乡漫山遍野的野生艾草资源,认为返乡发展艾草产业大有可为。“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艾草产品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赵占果说。     2021年,在李庄乡党委、乡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帮扶下,赵占果多方筹措资金,在程寨沟社区建起占地1350平方米的艾思源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动员当地村民采摘野生艾草卖到公司,公司进行艾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自正月初九上班以来,订单量不断增加。其中,70%来自线上销售,好的时候一天能销售近400单呢!”赵占果乐呵呵地说道。     经过学习、借鉴和不断创新,艾思源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研发出艾条、艾枕、艾膏、足浴包等多种艾草制品,并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形式,把产品销往省内外,年产值达1000万元,吸纳当地30余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在公司干活,赚钱、顾家两不误,一天能挣一百多元哩!”龙池村村民贺国琴高兴地说。     “下一步,我打算扩大公司规模,继续开发系列产品,对接电商企业和实体销售企业,拓宽销售渠道,争取把艾草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村民依托艾草产业走上致富路。”谈及未来发展,赵占果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02 2023-03

    汝州市 为民服务实现“1+1>2”

        “这里是110指挥中心,有一名流浪人员无家可归,需要相关单位协调予以安置。”近日,汝州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接到110指挥中心的一个来电后,通过与多部门协调联动,顺利救助了一名流浪人员。     原来,热心市民在路边发现一名衣衫单薄、行动迟缓的老人,拨打了110寻求帮助。110指挥中心接警后,当即按照工作程序,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展开联动。同时,派出所民警在接到110指挥中心指令后迅速出警,对有关情况进行了查实。     调查得知,老人腿脚不便、无儿无女,户籍在钟楼街道东街社区,此前曾滞留救助站百余天,因不愿继续在救助站生活,便自行离开。     为妥善处理此事,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工作人员与街道办事处、市民政局、市残联等部门协调联动,由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为老人办理了残疾证,并将其纳入“五保”人员。老人暂住救助站,待相关手续完成后,可直接入住养老院。     这是汝州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与110指挥中心,高效对接联动、提升服务效能的生动案例。     近年来,汝州市结合地方实际、借鉴先进经验,着力打通政务“卡点”、服务“堵点”,理顺职责、明晰边界,逐渐形成了协同高效、数据共享的政务服务新格局,实现“1+1>2”的聚合效应。

    [更多详情]
  • 02 2023-03

    董广聚 当好“火车头”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那天就在这里,第一次分钱,虽然下着小雪,但大伙的心里热乎乎的!”     2月27日,站在嵩县城关镇叶岭村文化广场,说起丹参产业和村里第一次分红,叶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董广聚的语速有点“刹不住车”。     “地租加分红一共50余万元,群众高兴得不得了!丹参让俺村走上了幸福路,‘五星’支部也创建成功。丹参蜜、丹参茶、丹参宴、民宿、婚纱摄影,产业链越拉越长。丹参就是一服良药、一剂酵母,唤醒了沉睡的山岭,激发了振兴新动能……”     然而,在村民眼中,董广聚就像一服“良药”,又似一个“火车头”,任职两年,他因地制宜,苦干巧干,带领群众把一个沉寂落后、软弱涣散的农业村、上访村变成了一个光芒四射、村强民富的特色村、明星村。     情怀 从老板到村官     叶岭村距嵩县县城5公里,3个自然村267户1067人,耕地2500余亩。地势连绵起伏,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靠天吃饭,增收门路窄。     董广聚十几岁时就跟随父亲到工地干活,艰苦的环境磨砺了董广聚吃苦耐劳和不服输的性格。     董广聚20岁时闯荡社会,在水泥厂当过苦力,跟哥哥跑过运输,15年后拥有自己的车队。36岁时,董广聚在外地成立了硅胶厂,成为远近闻名的小老板。     陆浑水库的蓝、叶岭坡的绿,醇香小米饭、软滑地衣菜……家乡始终是董广聚魂牵梦绕的地方。每每村子遇到难处,他总会慷慨解囊。     2021年1月,村“两委”换届,董广聚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上任后,他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狠抓“六乱六清六提升”,拆违建、修道路、整治文化广场;把闲置院落改建为互助养老站,给留守老人营造了温暖的家。     村子要发展,产业是关键。董广聚和村“两委”将目光瞄向了全身都是宝的丹参。听党话、跟党走,短短一年多时间,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求变 小丹参大能量     嵩县是洛阳南部重要生态涵养区。近年来,该县因地制宜培育了“林药烟牧菌桑蚕”特色产业。“药”,包括皂角、丹参、连翘等。     当地的政策是,对1000亩以上的丹参基地,整合60万元作为产业发展基金。运营过程中,对种植效果好、带动作用明显、经过验收认定合格的,再发放500元/亩的产业奖补资金。     董广聚主导成立了民源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筹资40万元流转土地1070余亩,于2021年10月底高标准打造了千亩丹参种植基地。     据了解,丹参栽种一年半后便可采收,“2年生”品相更好。按目前市场价,叶岭丹参预计每亩净利润4050元,1000多亩收益超过405万元,去年村民分红90余万元。     当地政府对村子主干道、基地道路铺设了柏油路面,将水引进了地头,还对村子进行了风貌改造,引导争创“五星”支部。     村子的变化引起一家旅游公司的关注,他们在对一个村民小组进行整体打造民宿的同时,还建设了丹参驿站、开发丹参宴、建设科普馆。周末假日,婚纱摄影、骑行者络绎不绝。     叶岭村乘势而上,去年又开发了丹参蜂蜜,引进了露营、“太空舱”项目,建设了民宿康养中心、丹参切片加工车间。     突破 培育核心优势     董广聚是民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8名行家里手负责管理运营。合作社按照“四三二一”(合作社“继续发展资金”、流转土地群众分红、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人员工作补助分别占比40%、30%、20%、10%)利益分配模式管理。     种植户叶建明说,他承包了20亩丹参,比种粮食一亩多挣2300多元,加上在基地务工,一年稳收7万多元。     经过一年多的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已初步形成。董广聚的目标是,培育“一心二区五线”:丹参文化核心,商旅文旅区、生态田园区,文化线、景观线、产业线、田园线、公关线,筑牢发展根基。     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江凌在叶岭村调研时,对丹参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给予肯定。指出要强化市场思维,深化改革创新,扎实推进“151”工作部署落地见效,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去年,城关镇在实施“坡改梯”项目中,指导叶岭周边的朱村、孟村、北园、杨岭、于沟5个村,以叶岭模式为参照,让董广聚带领种植能手帮带指导,“边改边种”发展丹参7000亩。     城关镇党委书记吕殿卿说:“嵩县‘湖山圣域’路延伸段已将20公里的丹参观光大道列入计划,城关镇将以叶岭为试点,发挥核心村示范村党建品牌、产业品牌、文化品牌、治理品牌优势。‘叶村’带五村,‘叶’业相连,筑(朱村)梦(孟村)田园(北园),力争蹚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     两年来,董广聚收获了颇多:当选市人大代表;获评洛阳市“乡村光荣榜”好支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党支部书记;三变改革“叶岭模式”全市推广……     两年来,董广聚失去了不少:车队和工厂交由他人管理,每年少挣50余万元;开自家车办公家事,没日没夜地加班。     春暖陆浑,站在叶岭村丹参基地制高点俯瞰,绵延的梯田似飘带、如长河,陆浑水库尽收眼底,嵩县“古八景”之“七峰叠翠”“九皋鹤鸣”“陆浑春晓”依稀可见。董广聚说,“叶岭花海”将成为嵩县新景。

    [更多详情]
  • 02 2023-03

    确保春耕生产电力十足

        “大棚里的蔬菜长得怎么样?用电有没有什么问题?”2月22日,国网汝州市供电公司营销稽查人员到纸坊镇中山寨村,对该村蔬菜大棚里的用电设备进行检查,保证种植户用电安全。     纸坊镇蔬菜种植面积2万余亩,年产各种蔬菜30万吨以上。当前,纸坊镇大棚蔬菜处于栽培的关键时刻,国网汝州市供电公司密切关注农村生产用电,组织开展“稽查+乡村振兴”用电服务专项行动,全力保障电力供应。     该公司以营销智能稽查监控平台为依托,压实“专项、精准、异常”三项监督,充分利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重点对农业用电用户电压、电流等曲线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到田间地头,加强对相关用电台区和低压线路的巡视,及时处理发现的用电安全隐患,并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办理相关业务;聚焦供电服务和春灌保电举措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检查,通过电话回访、现场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检验工作成效,以有力有效监督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我们将优化‘稽查+乡村振兴’工作模式,着力抓好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用电异常预警,在最短时间内响应和处理好用电缺陷,着力增强农村用电水平,提升乡村服务水平,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国网汝州市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更多详情]
  • 02 2023-03

    “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周”活动启动

         3月1日,2023年登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周”活动正式启动。该市将依托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15个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围绕“新时代新风尚新生活”主题开展多种文明实践活动。     在活动现场,登封市司法局组织志愿者、律师、法律援助工作者为过往群众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宣传资料,现场解答群众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诉求,增强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     登封文明校园代表——北区小学教师牛秋霞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她作为一名郑州市优秀志愿者,今后一定做好自己、教育好学生、服务好社会,持续围绕《河南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打造特色品牌,为美丽登封增光添彩。     据了解,2023年登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周”活动从3月1日开始,持续5天,其间,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将围绕“学《条例》、树新风”“学报告、强引领”“学精神、续血脉”“学先进、争一流”“学雷锋、讲奉献”等五大主题,全方位、多角度、面对面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全市人民文明素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更多详情]
  • 02 2023-03

    “五朵金花”绘新景

        香菇、中药材、苹果、核桃、烟叶,一个个叫得响的特色产业,犹如“五朵金花”,伴着乡村振兴的和煦春风,在秦巴山区卢氏县悠然盛开。2月28日,记者了解到,随着一批批“金字招牌”的现代化农产品出圈,卢氏县逐渐描绘出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红色花”科学发展增效益。卢氏县一半坡耕地为中性土壤,利水保墒光照好,是优质烟叶种植示范区。全县稳定烟叶种植户4200户,集中连片优质烟叶种植面积8万亩,亩均产值4000元以上。烟叶的集中连片方种植、科学烘烤技术的推广应用,成就了一批烟叶种植专业示范户和产业致富带头人。     “白色花”高效农业结硕果。该县官道口镇果岭村、东幽村是高山水果优生区,两村流转土地6000亩,引进先进管理技术,成立鑫生源果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栽植矮化密植黄金维纳斯、烟富8号苹果4000亩,秋月梨2000亩。2022年果园已进入初果期,盛果期亩产可达4000公斤,亩产值4万元,当地千余名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果园务工、入股投资获得收入。     “绿色花”产业链接大市场。卢氏县核桃种植历史悠久,经过品种更新换代、规模发展,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00万亩,果农6.8万户27.1万人,年产量48000吨,年产值5亿元。     “黑色花”鼓起农民钱袋子。卢氏县充分发挥传统食用菌产业技术、人才、生态资源优势,落实金融扶持、产业奖补等优惠政策,推动袋料香菇产业延链扩链强链。全县有菇农3.8万户11.8万人、乡土专业技术人才1000余人,年种植香菇3.6亿袋,年产值40亿元。     “黄色花”招来“金凤凰”。卢氏县推行“野生抚育、人工种植”融合发展模式,扶持以连翘为主的中药材科学管护、人工繁育,打造出文峪望家山、范里柏坡等6个万亩、34个千亩连翘示范基地,成为全国连翘第一县,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产业饭”。     目前,卢氏中药材面积超过150万亩,每到春暖花开,漫山遍野一片“金色的海洋”,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花赏景,体验农村田园风光生活乐趣。

    [更多详情]
  • 02 2023-03

    博物馆里探寻“最早”中国

        2月25日,伊川县白元镇常峪堡村,洛阳广发青铜技艺博物馆迎来了一批来自郑州的文物爱好参观者,专门为一睹“何尊”真容、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而来。     前不久,在中央广播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节目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由诗词谈及洛阳,盛赞洛阳历史悠久,为“天下之中”,并历数洛阳在丝绸之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位置及唐宋时期的繁华。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时洛邑(当时河洛地区)就有“天下之中”的说法。     洛阳广发青铜技艺博物馆有一尊“何尊”,其记载有“天下之中”。器物按照出土文物原尺寸仿制,原文物是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宗室贵族所制的彰显家族荣耀的酒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其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中国”指的就是今天的洛阳。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一词在文物上留下的最早痕迹。     该博物馆2019年建成,面积2000余平方米,藏品500多件。分失蜡法技艺展示区、仿古青铜器展示区、文艺表演区、研学体验互动区等,有酒器、食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古钱币等青铜器,先后接待、服务2.2万余人次游客和学生参观、研学。     为介绍“何尊”与洛阳的故事,洛阳广发青铜技艺博物馆副馆长、“古铜张”第五代传人徐明还拍摄了短视频。徐明说:“让青铜‘活’起来才能‘走’出去,以不同形式,激活青铜重器文明密码,还原它们见证历史的华彩瞬间,同时在传承中创新,积极适应市场需要,发挥博物馆的力量,加大‘何尊’开发铸造和研发力度,推出更多文创产品,让青铜真正走进大众、走进生活。”

    [更多详情]
  • 02 2023-03

    濮阳县张不孬的选择不孬

        “这钱不是咱的,咱能要吗?”2月28日上午10时,面对记者询问“想没想过不还失主自己花”时,张不孬如此回答。     2月27日中午,一名顾客在张不孬的饭店就餐后,将11万元现金忘在了店里。当顾客回来寻找时,他毫不犹豫地将钱还给了失主。     据了解,张不孬是濮阳县习城乡黄河滩区人,他在县城开了一家名为“张不孬特色炒面”的餐馆。餐馆不大,就他和一名店员。当日中午12时,张不孬在收拾桌子时,发现其中一张餐桌上放着一个红色塑料袋,打开一看,竟然是一沓沓现金。“肯定是吃饭的顾客忘到这里了,我得赶紧放起来,等失主回来拿。”张不孬赶紧把现金拿到后厨,等待失主认领。四五十分钟后,一名小伙子着急忙慌地赶来,问张不孬是否看到一个袋子。小伙子告诉张不孬,他姓刘,今年二十多岁,准备买房结婚,凑了11万元准备交首付,没想到吃饭时把钱弄丢了。张不孬让小伙子详细描述了袋子的样子,经过再三确认,小伙就是失主。张不孬原打算报警让警察来做个见证,但见小伙子说得全能对上,也就放弃了报警的打算,当面将现金交给了小伙子。经过清点,11万元一分没少。     11万元现金的失而复得,令失主激动不已。为表示感谢,失主准备给张不孬制作一面锦旗。但张不孬说:“咱是开门做生意的,捡到东西还给失主很正常,不是咱的东西咱坚决不能要。”     3月1日上午,记者电话联系上失主小刘,确认了事情的真实性。小刘说:“特别感谢张不孬,这些钱对我太重要了,这是我准备买房凑的首付,如果找不回来,我真是不敢想象会怎样,还是好人多啊!”

    [更多详情]
  • 02 2023-03

    播撒360万颗雷锋精神种子

         “我们看到的这尊雕塑名为‘战友缘’,再现了雷锋在部队欢迎邓州籍战友入伍的情景。就是从这一刻起,让雷锋和邓州籍雷锋战友手挽手、肩并肩,永远在一起……”3月1日,像往常一样,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讲解员王丽阳热情地向观众做着讲解。     “开馆20年来共接待全国各地观众360多万人,其中青少年130多万人,还有部分外国游客也慕名来学习传承雷锋精神。”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馆长肖燕自豪地说。     1960年8月,邓州市560名青年应征入伍到原沈阳军区工程兵工兵第十团,恰好和比他们早入伍8个月的雷锋同志在一个团服役,亲身感受到了平凡而伟大的雷锋精神。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雷锋战友相继复员、转业回到家乡,几十年如一日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编外雷锋团”。“编外雷锋团”先后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授予“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时代楷模”“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称号。     为更好地发挥“编外雷锋团”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2002年年初,邓州市委、市政府、市人武部决定兴建以编外雷锋团展览馆为中心的“雷锋精神教育基地”。展览馆于2002年8月13日破土动工,2003年2月26日竣工并正式开馆。     “每年3月5日、7月1日,参观的人员特别多,一天要讲解20多场。”展览馆讲解科科长王阳光笑着说,“讲解后的夸赞和掌声就是最好的奖赏。”     二十载春风化雨,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潜移默化地推动着当地精神文明建设,邓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刘红梅说,目前邓州市共有注册志愿者26.2万人,志愿服务团队1190多个,1人当选“感动中国人物”,18人入选“中国好人榜”。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