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0 2023-02

    投资大 成效佳 万亩良田稳增产

        河南是缺乏自然灌溉条件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对灌溉机井依赖性较大。当下正是春耕春灌关键时期,为充分反映我省农田机井通电工程近年来建设成就,以及对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所起的重要作用,今日起本报推出“机井通电护航粮食安全”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李梦露通讯员王丹     “去年我们共投资2531.5万元,完成90项高标准农田配网工程,保障了22万亩高标准农田用电。今年我们还将为2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高压配套工程,计划新建、改造265个机井台区,增加配变容量27600千伏安,新建65.3千米10千伏线路,保障农业灌溉、粮食增产。”2月14日,国网漯河供电公司发展部负责人介绍。这是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服务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省电力公司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持续加大农田机井通电工程投资力度,着力做好农田机井配套供电设施建设,为服务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电网力量。     加大投资力度建设电力设施     河南是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粮食产量连续16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缺乏自然灌溉条件,我省粮食生产对灌溉机井依赖性较大。     2008年以前,我省有超过六成的农田机井尚未通电,农民浇地不便,利用柴油机灌溉耗时、耗力、费用高,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2008年3月11日,经过先期成功试点后,我省正式启动全省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并在缓解当年春末夏初我省遭遇的大面积旱情中,初见成效,不仅促进了粮食增产,还减少农民灌溉开支5000万元以上。省电力公司也打赢了首场抗旱浇麦攻坚战。     省电力公司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业井灌电力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发挥专业优势,结合河南实际,逐年加大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建设投资力度。2008年至今,省电力公司累计投资137亿元,着力做好农田机井配套供电设施建设,有力保障了全省20.9万个机井台区、108.28万眼机井安全可靠用电。     其中,省电力公司2008年至2015年,共安排投资21亿元,建成机井台区1.35万个、供电线路1.3万千米;《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后,2016年至2019年,安排投资88.1亿元,建成机井台区4.2万个,供电线路10.5万千米;农业农村部统一下达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后,2020年至2022年,安排投资28亿元,建成机井台区2.06万个、供电线路0.65万千米,有效满足了农业灌溉用电需求。     通过农田机井通电设施建设,全省农业用电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高,为推动农业减灾抗灾能力、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服务我省粮食产量连续稳产增产。同时,机井通电后农民灌溉用能成本大幅降低,按照河南现行能源价格,每亩地每年电灌溉比柴油机灌溉节省约72元,仅此一项每年减少全省农业灌溉用能成本23亿元,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     服务万亩农田 护航粮食安全     “我维护的高标准农田年亩产粮食稳定在1000公斤以上,收成好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1200公斤,比普通农田提高10%到20%产能。”西平县种粮大户张卫平说。近年来,我省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形成了一大批“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高产粮田,重点建设了一批节水高效、绿色生态、科技赋能等各具特色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引领高标准农田现代化发展。     实现高标准农田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旱能浇、涝能排,保证及时灌溉”,这离不开电力保驾护航。“以前灌溉用30~50米深的水源,水质易受污染,影响产品质量。现在改用不少于80米的深井水源,水好量足,利于作物高产。但水泵功率大,对电要求很高。”长葛市民生合作社理事长韩根田介绍说。     目前,我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省电力公司同步做好配套电网工程建设,2020年至2022年完成2166万亩高标准农田灌溉用电提供配套建设任务,今年还将动态跟进53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确保粮食生产灌溉用上安全可靠优质电力。     电力足、水源优、粮产高!长葛市和尚桥镇太平村村民刘广德一个人就能把上千亩高标准农田打理得井井有条。“过去种地是靠天收成,即便有了机井,也需要好几个人抽水、拉管子,还得错峰用电。现在通过电网改造,不仅节省人力,还促进增产。我种了10多种麦,每亩年产1200余斤,销往安徽、江苏、湖北等多个地方。”刘广德骄傲地说。     除了节省人力,省钱才是关键。南阳市宛城区农业专家、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王天海介绍:“与传统漫灌方式相比,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项目,通过智能喷灌,每亩可节水30%以上,节省人工费40元/亩,节省肥料40元/亩。同时,每亩增产20%以上。”周口市商水县张庄镇南陵村村民邱守先也深有感触:“过去浇地靠人力,浇一亩地人工费、成本费80元,一天最多浇5亩。现在浇一亩地5元电费,一天可浇二三百亩。一年光浇地一项,就节省几十万元。”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929万亩,2025年年末,全省高标准农田总面积将累计达8759万亩,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我们将不断加大投资,积极主动做好电力配套设施建设,改善灌排条件,实现旱涝保收,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保障粮食安全。”省电力公司发展部负责人如是说。

    [更多详情]
  • 20 2023-02

    春到辛店看振兴

        “春暖花开时节,郑州市民若想在家门口寻觅‘诗与远方’,不妨到新郑市辛店镇来看看。”2月16日,关注、研究辛店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多年的陈开林热情地发出邀约。     郑州市南35公里的辛店镇,是“中华诗词之乡”,白居易、欧阳修、许衡等历史名人都与辛店有着深厚渊源。位于辛店西南部的具茨山,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带领有熊部落屯兵驯兽、建都之地,因此这里还有一个名字,叫始祖山。     如今,围绕“诗情乡村、辛店有约”的发展主题,辛店镇坚持文化为魂,田园为体,旅游为形,推出了北靳楼的“美丽桃源”、史庄的“三产融合”、刘湾村的“大汉窑欢乐田园”等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诗情乡村游,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释放了乡村振兴新动能。     桃花源里有新村     紧邻郑尧高速新郑西南出口的辛店镇北靳楼村,900多户村民住着统一风格的黄墙红瓦别墅小楼。     早在20年前,北靳楼村就率先开始了村庄规划,将13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新村,取名“桃源新村”。     过去,村内工业和农业点状分布,形不成规模效应,基础设施配套也跟不上。     “居住分散,思想涣散,撤村并点是为了‘人聚心聚’。”北靳楼村党总支书记高金亭,1996年从镇农办回村任村支书,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采取“宅基地以老换新”“搬或不搬,自主自愿”“村庄规划和基础设施村集体筹资搞,老宅拆除和建造新房花钱各家自己掏”的“笨办法”,花了20多年时间,硬是将“背旮旯”村变成了富裕的全国文明村。     高金亭说,经营村庄、经营土地、经营产业的“三个经营”发展思路,解决了人、地、产制约发展的“三要素”问题。这也正与党的二十大报告、刚刚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谋而合。     通过村庄规划调整,北靳楼村腾出350多亩建设用地,现已入驻果之恋食品厂、正赢石化等多家企业。通过整合耕地、荒地、建设用地,村面积扩大到1.2万亩,为村域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空间。     在村东北部的沟壑相连之地,开办了山水寨生态园。“春节期间,这里成为人们游乐的网红打卡地。”来自柘城的邱书喜说,他在生态园里经营动物乐园,这里的窑洞为他的两栖动物提供了绝佳的生态环境。     小村脱贫迎蝶变     “去始祖山的游客,经常来俺这儿品尝农家菜,实惠又健康。”辛店镇史庄村村民高淑红,之前在北京经营建材生意,回村后负责打理史庄乡村大食堂。     “大食堂一年能为村集体增加三四十万元的收入。”史庄村党支部书记史红立憨厚朴实、不善言辞,但一说到村子发展,就变得滔滔不绝。     史庄村曾经是省级贫困村,村集体年收入从0元发展到现在的150万元,史红立费了不少脑筋。     背靠具茨山,依托独特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种植优质小米等杂粮2000余亩,建成小米加工车间,年碾米30万斤。     建起15座日光温室大棚,培育水果番茄、水果黄瓜、红颜草莓等高附加值蔬果。     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建起6000平方米专业化厂房,引进恒安机械、星鹏制造两家制造企业,为郑煤机生产机械部件,产值近1亿元。     打造了史庄乡村大食堂,推广农家菜肴、乡村味道……     如今,宽阔整洁的村道两旁,坐落着小米加工车间、专业化厂房、村民文化广场,史庄村的致富之路和大棚里的水果番茄一样红红火火。     欢乐田园火出圈     花田列车、五彩滑道、丛林探险、动物剧场……想要欢享亲子时光,辛店人一定推荐去大汉窑欢乐田园。     一个土里刨食的传统农业村如何打造成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特色村?辛店镇大汉窑村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村情又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大汉窑村是刘湾行政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两年前还是一个一“小”、二“少”、三“不平”的村庄。“小”,是因为村子只有60多户、260多口人。“少”,是全村仅有不足300亩地,且多分布在一坡二沟三窝窝上。“不平”,是村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式下降,高岗儿与深沟相差一二十米,上上下下,十分不便。     “我们把人口、土地、环境的劣势,成功变成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新郑大汉窑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会超说,大汉窑欢乐田园是集魅力田园、休闲观光、亲子乐游、研学教育、大型演艺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的旅游景区,2022年正月初一一开园,便迎来了开门红,日接待游客破万人,一下子火出了圈,去年寒暑假期每天接待从郑州组团来研学的小朋友不下千人。今年春节期间,客流量达七八万人。     “要说成功的秘诀,就是通过资源整合,做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让村民实现物变钱、地长钱、房生钱、力换钱、钱赚钱,使村民和公司形成命运共同体,同发展,共进退。”赵会超说。     “我们在加快农文旅产业融合过程中,探索乡村振兴不同路径,彰显乡土味、诗情乡村、老家味道。”辛店镇党委书记王燕说,“无论是北靳楼、史庄、大汉窑,还是孙河、人和寨,不求千村一面,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打造、特质发展,通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让辛店真正成为大家向往的地方!”

    [更多详情]
  • 20 2023-02

    我省春运共发送旅客3543.3万人次

        “春运期间,全省道路、水路、铁路、民航共发送旅客3543.3万人次,同比2022年增长43.3%。”2月17日,我省2023年春运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孔军介绍,2023年春运运力供给充足,运输保障有力,圆满完成了2023年春运“六保一优”各项任务措施,实现了“人民群众平安健康便捷舒畅出行、重点物资运输畅通有序”的目标。     吴孔军介绍,2023年春运从1月7日开始,2月15日结束,共计40天。春运期间,全省道路、水路、铁路、民航共发送旅客3543.3万人次,同比2022年增长43.3%,高速公路出口流量共7209.1万辆,同比2022年增长58.1%,普通国省干线汽车交通流量共18280.9万辆,同比2022年增长35.9%;全省12328热线共受理咨询、投诉等业务约29.96万件,同比下降32.13%;全省累计开行农民工包车3577趟次,运送15万余人次,累计开行学生包车478趟次,运送学生3万余人次,累计开行定制客运4.2万辆次,运送旅客34万余人次。

    [更多详情]
  • 20 2023-02

    近30家“农媒”齐聚广州共话乡村振兴的媒体担当

        2月18日,2023“三农”媒体峰会暨南方农村报创刊60周年座谈会在广州举办。来自全国近30家涉农媒体的有关负责人和一线从业者齐聚一堂,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媒体担当”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和思想碰撞。河南日报农村版应邀参加。     涉农媒体如何传播“三农”工作好声音,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会长,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何兰生表示,涉农媒体的报道要有政治高度、专业深度、新闻锐度、民本温度,新闻工作者要吃透上情、悟深农情、厚植情怀、把准社会情绪,内容和形式层面要拓展主题呈现、拓宽报道视角、创新叙事风格、创新表达方式。     “媒体要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邓鸿说,媒体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把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融合,深入实际,面向基层,服务大众。要以坚定的立场、深沉的情怀、厚重的内容,发时代之先声、引乡村之新风。     “传播格局日新月异,不断挖掘价值,推进功能迭代,是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的要求。”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南方日报社原社长范以锦表示,作为农字类媒体,要介入乡村振兴的宏大系统工程,仅靠报纸加上简单的网络复制传播难有作为。涉农媒体要提升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用全媒体传播矩阵连接用户,实现影响力最大化。     “新闻+服务,创造更大的价值。”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认为,反映农民的呼声和需求,在城乡之间和农业产业上下游发挥连接资源的功能,是“三农”媒体的使命和责任。在广东乡村振兴中,媒体要做新闻生产者、服务提供者、市场连接者、品牌塑造者、文化传承者。     此次峰会由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方农村报社承办。峰会同期举办了南方农村报创刊60周年座谈会。

    [更多详情]
  • 20 2023-02

    业态丰 收入增

        2月16日,在兰考县考城镇,兰考大丰植物油有限公司的女工在包装生产的花生油。这家2018年投产的公司主产“焦桐花”牌花生油,年产花生油3万吨,保障了当地花生种植户收益稳定。杨远高樊雨晨摄

    [更多详情]
  • 20 2023-02

    投资大 成效佳 万亩良田稳增产

        河南是缺乏自然灌溉条件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对灌溉机井依赖性较大。当下正是春耕春灌关键时期,为充分反映我省农田机井通电工程近年来建设成就,以及对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所起的重要作用,今日起本报推出“机井通电护航粮食安全”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李梦露通讯员王丹     “去年我们共投资2531.5万元,完成90项高标准农田配网工程,保障了22万亩高标准农田用电。今年我们还将为2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高压配套工程,计划新建、改造265个机井台区,增加配变容量27600千伏安,新建65.3千米10千伏线路,保障农业灌溉、粮食增产。”2月14日,国网漯河供电公司发展部负责人介绍。这是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服务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省电力公司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持续加大农田机井通电工程投资力度,着力做好农田机井配套供电设施建设,为服务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电网力量。     加大投资力度建设电力设施     河南是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粮食产量连续16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缺乏自然灌溉条件,我省粮食生产对灌溉机井依赖性较大。     2008年以前,我省有超过六成的农田机井尚未通电,农民浇地不便,利用柴油机灌溉耗时、耗力、费用高,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2008年3月11日,经过先期成功试点后,我省正式启动全省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并在缓解当年春末夏初我省遭遇的大面积旱情中,初见成效,不仅促进了粮食增产,还减少农民灌溉开支5000万元以上。省电力公司也打赢了首场抗旱浇麦攻坚战。     省电力公司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业井灌电力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发挥专业优势,结合河南实际,逐年加大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建设投资力度。2008年至今,省电力公司累计投资137亿元,着力做好农田机井配套供电设施建设,有力保障了全省20.9万个机井台区、108.28万眼机井安全可靠用电。     其中,省电力公司2008年至2015年,共安排投资21亿元,建成机井台区1.35万个、供电线路1.3万千米;《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后,2016年至2019年,安排投资88.1亿元,建成机井台区4.2万个,供电线路10.5万千米;农业农村部统一下达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后,2020年至2022年,安排投资28亿元,建成机井台区2.06万个、供电线路0.65万千米,有效满足了农业灌溉用电需求。     通过农田机井通电设施建设,全省农业用电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高,为推动农业减灾抗灾能力、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服务我省粮食产量连续稳产增产。同时,机井通电后农民灌溉用能成本大幅降低,按照河南现行能源价格,每亩地每年电灌溉比柴油机灌溉节省约72元,仅此一项每年减少全省农业灌溉用能成本23亿元,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     服务万亩农田 护航粮食安全     “我维护的高标准农田年亩产粮食稳定在1000公斤以上,收成好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1200公斤,比普通农田提高10%到20%产能。”西平县种粮大户张卫平说。近年来,我省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形成了一大批“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高产粮田,重点建设了一批节水高效、绿色生态、科技赋能等各具特色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引领高标准农田现代化发展。     实现高标准农田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旱能浇、涝能排,保证及时灌溉”,这离不开电力保驾护航。“以前灌溉用30~50米深的水源,水质易受污染,影响产品质量。现在改用不少于80米的深井水源,水好量足,利于作物高产。但水泵功率大,对电要求很高。”长葛市民生合作社理事长韩根田介绍说。     目前,我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省电力公司同步做好配套电网工程建设,2020年至2022年完成2166万亩高标准农田灌溉用电提供配套建设任务,今年还将动态跟进53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确保粮食生产灌溉用上安全可靠优质电力。     电力足、水源优、粮产高!长葛市和尚桥镇太平村村民刘广德一个人就能把上千亩高标准农田打理得井井有条。“过去种地是靠天收成,即便有了机井,也需要好几个人抽水、拉管子,还得错峰用电。现在通过电网改造,不仅节省人力,还促进增产。我种了10多种麦,每亩年产1200余斤,销往安徽、江苏、湖北等多个地方。”刘广德骄傲地说。     除了节省人力,省钱才是关键。南阳市宛城区农业专家、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王天海介绍:“与传统漫灌方式相比,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项目,通过智能喷灌,每亩可节水30%以上,节省人工费40元/亩,节省肥料40元/亩。同时,每亩增产20%以上。”周口市商水县张庄镇南陵村村民邱守先也深有感触:“过去浇地靠人力,浇一亩地人工费、成本费80元,一天最多浇5亩。现在浇一亩地5元电费,一天可浇二三百亩。一年光浇地一项,就节省几十万元。”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929万亩,2025年年末,全省高标准农田总面积将累计达8759万亩,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我们将不断加大投资,积极主动做好电力配套设施建设,改善灌排条件,实现旱涝保收,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保障粮食安全。”省电力公司发展部负责人如是说。

    [更多详情]
  • 20 2023-02

    2023年中原金融论坛在郑州举行

        2月18日,由中原银行、河南日报社、郑州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年中原金融论坛在郑州举行。     立足新发展阶段,汇聚各方面智慧。本次论坛围绕“新中原·新金融·新未来”主题,邀请了任泽平、马骏、李迅雷等著名经济学家作主旨演讲。同时,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等会聚一堂,共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金融支持路径,分享研讨成果,为我省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提供坚实金融支撑。     论坛上,郑州市政府、中原银行、河南日报社负责人先后致辞。在随后的聘任仪式环节,中原银行拟聘任泽平为首席经济学家,拟聘马骏、李迅雷为特聘专家,并向3位专家颁发聘书。     任泽平表示,在经济加快复苏背景下,中原金融论坛的召开正当其时。各方以此为契机,共同探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展现金融担当,必将精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增加和改善金融供给,满足新时期金融服务需求,为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起新一轮金融动能。     在主旨演讲之外,本次论坛还下设4个平行论坛。800余位业界嘉宾从“金融助力产业创新和绿色发展”“数智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数字经济和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展开交流、分享经验。     本次论坛发出十条倡议,号召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及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新征程上奋勇争先、更加出彩贡献金融力量。

    [更多详情]
  • 20 2023-02

    邓州 26万名志愿者温暖城乡

        2月12日是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开学的日子,该校大一学生张燕带着“编外雷锋团”邓州义工雷锋营爱心人士捐赠的电脑,开开心心地到学校报到。     张燕是邓州市彭桥镇南岗村人,大伯和父亲都是盲人,家境贫寒。从2014年开始,邓州义工雷锋营对张燕一家的帮扶持续不断。     2019年8月,张燕以优异成绩考入邓州市二高。“洗脸盆、毛巾、鞋子,身上里里外外都买了新的。星期天接到家里吃饭、洗衣服、洗澡。”邓州义工雷锋营教导员魏厚明介绍,爱人任永梅非常疼爱张燕,经常为她买衣服,“俩人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     “魏叔叔任阿姨像爸爸妈妈一样,学习上鼓励,生活上照顾,还经常送东西到家里,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张燕说,“高考志愿填报也是魏叔叔帮忙,选择了就业形势好的人工智能应用技术。”魏厚明开车把张燕送到大学,交了学费,还联系两个爱心商家,解决了她的生活费。     今年春节,张燕向父亲提起学习专业课时需要一台电脑,魏厚明得知消息后,立即发起了“众筹”,问题圆满解决。     “我要好好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将来有能力了也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张燕充满自信地说。     1960年8月,邓州560名青年应征入伍到原沈阳军区工程兵工兵第十团,恰好和雷锋同志在一个团服役,亲身感受到了平凡而伟大的雷锋精神。相继复员、转业回到家乡后,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编外雷锋团”,成为中原大地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的一面鲜艳旗帜。     邓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中心主任高永刚说:“在‘编外雷锋团’引领下,邓州市志愿者队伍如雨后春笋遍布城乡。全市共有注册志愿者26万余人,志愿服务团队1190多个。”     2月5日是元宵节,邓州市瑞敏爱心协会走进赵集镇敬老院,为老人们送去牛奶、鸡蛋等慰问品,帮老人们理发、剪指甲,并献上精彩的文艺节目。老人们喜笑颜开,掌声喝彩声不断。邓州市瑞敏爱心协会成立8年来,“布衣暖心”项目向弱势群体捐赠衣物12万余件(套),被子、毛毯560多床,鞋子700多双,受捐助人员达14万余人次;协会联系上海蔚蔚舞蹈学校,先后建立“爱心书屋”5间;协会牵线新浪扬帆公益基金对接实施“安全校服”项目,累计获得价值近10万元公益图书,安全校服176件,电脑15台;“童心相守”一对一项目,资助失去父母困境学生67名。     “我们与110、119指挥中心建立了联动机制,只要有人需要,我们随时都会伸出援手。”邓州救援队队长王旭东介绍,2014年至今,参与溺水搜救171次,机井救援31次,抗震救灾2次,抗洪救灾3次,大型公共卫生事件救援1次,道路救援400余次,应急安全教育知识推广40余场,累计受众10余万人。     “志愿服务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为建设中等城市中心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道德滋养。”邓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刘红梅说。

    [更多详情]
  • 20 2023-02

    春到辛店看振兴

        “春暖花开时节,郑州市民若想在家门口寻觅‘诗与远方’,不妨到新郑市辛店镇来看看。”2月16日,关注、研究辛店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多年的陈开林热情地发出邀约。     郑州市南35公里的辛店镇,是“中华诗词之乡”,白居易、欧阳修、许衡等历史名人都与辛店有着深厚渊源。位于辛店西南部的具茨山,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带领有熊部落屯兵驯兽、建都之地,因此这里还有一个名字,叫始祖山。     如今,围绕“诗情乡村、辛店有约”的发展主题,辛店镇坚持文化为魂,田园为体,旅游为形,推出了北靳楼的“美丽桃源”、史庄的“三产融合”、刘湾村的“大汉窑欢乐田园”等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诗情乡村游,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释放了乡村振兴新动能。     桃花源里有新村     紧邻郑尧高速新郑西南出口的辛店镇北靳楼村,900多户村民住着统一风格的黄墙红瓦别墅小楼。     早在20年前,北靳楼村就率先开始了村庄规划,将13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新村,取名“桃源新村”。     过去,村内工业和农业点状分布,形不成规模效应,基础设施配套也跟不上。     “居住分散,思想涣散,撤村并点是为了‘人聚心聚’。”北靳楼村党总支书记高金亭,1996年从镇农办回村任村支书,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采取“宅基地以老换新”“搬或不搬,自主自愿”“村庄规划和基础设施村集体筹资搞,老宅拆除和建造新房花钱各家自己掏”的“笨办法”,花了20多年时间,硬是将“背旮旯”村变成了富裕的全国文明村。     高金亭说,经营村庄、经营土地、经营产业的“三个经营”发展思路,解决了人、地、产制约发展的“三要素”问题。这也正与党的二十大报告、刚刚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谋而合。     通过村庄规划调整,北靳楼村腾出350多亩建设用地,现已入驻果之恋食品厂、正赢石化等多家企业。通过整合耕地、荒地、建设用地,村面积扩大到1.2万亩,为村域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空间。     在村东北部的沟壑相连之地,开办了山水寨生态园。“春节期间,这里成为人们游乐的网红打卡地。”来自柘城的邱书喜说,他在生态园里经营动物乐园,这里的窑洞为他的两栖动物提供了绝佳的生态环境。     小村脱贫迎蝶变     “去始祖山的游客,经常来俺这儿品尝农家菜,实惠又健康。”辛店镇史庄村村民高淑红,之前在北京经营建材生意,回村后负责打理史庄乡村大食堂。     “大食堂一年能为村集体增加三四十万元的收入。”史庄村党支部书记史红立憨厚朴实、不善言辞,但一说到村子发展,就变得滔滔不绝。     史庄村曾经是省级贫困村,村集体年收入从0元发展到现在的150万元,史红立费了不少脑筋。     背靠具茨山,依托独特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种植优质小米等杂粮2000余亩,建成小米加工车间,年碾米30万斤。     建起15座日光温室大棚,培育水果番茄、水果黄瓜、红颜草莓等高附加值蔬果。     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建起6000平方米专业化厂房,引进恒安机械、星鹏制造两家制造企业,为郑煤机生产机械部件,产值近1亿元。     打造了史庄乡村大食堂,推广农家菜肴、乡村味道……     如今,宽阔整洁的村道两旁,坐落着小米加工车间、专业化厂房、村民文化广场,史庄村的致富之路和大棚里的水果番茄一样红红火火。     欢乐田园火出圈     花田列车、五彩滑道、丛林探险、动物剧场……想要欢享亲子时光,辛店人一定推荐去大汉窑欢乐田园。     一个土里刨食的传统农业村如何打造成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特色村?辛店镇大汉窑村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村情又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大汉窑村是刘湾行政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两年前还是一个一“小”、二“少”、三“不平”的村庄。“小”,是因为村子只有60多户、260多口人。“少”,是全村仅有不足300亩地,且多分布在一坡二沟三窝窝上。“不平”,是村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式下降,高岗儿与深沟相差一二十米,上上下下,十分不便。     “我们把人口、土地、环境的劣势,成功变成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新郑大汉窑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会超说,大汉窑欢乐田园是集魅力田园、休闲观光、亲子乐游、研学教育、大型演艺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的旅游景区,2022年正月初一一开园,便迎来了开门红,日接待游客破万人,一下子火出了圈,去年寒暑假期每天接待从郑州组团来研学的小朋友不下千人。今年春节期间,客流量达七八万人。     “要说成功的秘诀,就是通过资源整合,做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让村民实现物变钱、地长钱、房生钱、力换钱、钱赚钱,使村民和公司形成命运共同体,同发展,共进退。”赵会超说。     “我们在加快农文旅产业融合过程中,探索乡村振兴不同路径,彰显乡土味、诗情乡村、老家味道。”辛店镇党委书记王燕说,“无论是北靳楼、史庄、大汉窑,还是孙河、人和寨,不求千村一面,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打造、特质发展,通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让辛店真正成为大家向往的地方!”

    [更多详情]
  • 20 2023-02

    两部门推动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加强全面节水

        8日从水利部了解到,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受水区全面节水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意见要求,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省市要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坚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受水区节约用水统筹起来,坚持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全面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全面提升用水效率,全面健全节水制度,全面加强节水管理,推动受水区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     意见提出,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省市要采取更高标准、更严管理、更强措施,严格总量强度控制,深化节水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力量,推动全社会共同节水,长期深入做好节水工作。     到2025年,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控制在33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5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4以上,非常规水源利用量超过55亿立方米,县区级行政区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