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0 2023-01

    人人争先进 户户比学帮

        “自从镇里开展‘五星’支部创建以来,我们感到生活环境、干部群众的精气神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老百姓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了。去年在村党支部号召下,我流转了600亩土地,收入了90多万元。”1月6日,汤阴县韩庄镇王佐村村民黄海涛高兴地说。     2022年以来,韩庄镇从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凝聚干群合力等方面入手,推动辖区内33个行政村争创“五星”支部,人人争当先进,户户比学赶帮,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提升了镇域治理现代化水平。     截至2022年12月底,该镇已有17个行政村创建“产业兴旺星”,27个村创建“文明幸福星”,27个村创建“平安法治星”,16个村创建“生态宜居星”,1个村创建“支部过硬星”。     2022年5月,韩庄镇出台了创建“五星”支部引领乡村振兴的相关文件,明确创建目标,细化任务分解,找准工作方向,指导推动全镇33个行政村结合自身实际,制订相应的争“星”创“星”工作计划。对工作基础好、发展势头强的部落村、李家湾村、大黄村、羑河村、小河村5个行政村,重点突破、精准提升,在创建“产业兴旺星”“生态宜居星”“平安法治星”“文明幸福星”“支部过硬星”方面下功夫。对工作基础薄弱的七里铺村、西冢上村等行政村,着力查找短板、补齐弱项、提档升级。2022年该镇已规划创建“五星”支部1个、“四星”支部4个、“三星”支部15个、“二星”支部11个。     部落村围绕创建“产业兴旺星”目标,大力发展研学教育旅游业,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0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40个,为村民分红33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6万元;小河村与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百亩钢构玻璃日光温棚中药材育苗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全镇范围内发展林下野菊花种植2000余亩,亩均增收2000元;积极推动李家湾村研学基地、小河村乡村旅游、庵上村林下金蝉养殖、羑河“郑原玉432”一年两收玉米种植、娄湾村艾草种植、北张贾村中药材原料加工车间等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     2022年,韩庄镇共召开各类工作推进会暨业务培训活动10次,举办专项文艺巡演1场,知识竞赛1次,制作“‘五星’支部大家谈”系列专题采访6期,发放“五星”支部创建口袋书及应知应会手册2000余册,制作文化墙30余处、宣传展板80余块,在全镇形成了人人知“五星”、村村争“五星”的蓬勃发展新气象。     韩庄镇党委书记蒋涛表示:“我们将把‘五星’支部创建与各项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根基。”

    [更多详情]
  • 10 2023-01

    美了乡村 兴了产业

    寒冬腊月,行走在汝南县常兴镇,只见道路平坦宽阔,工厂里机声隆隆,项目区建设热火朝天。     自“五星”支部创建活动开展以来,该镇对标创建标准,抓落实抓创新抓成效,使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平安法治、文明幸福、支部过硬的创建活动蹄疾步稳,创建成效硕果累累,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明显提升。     在脱贫村大田村,水泥路通组入户,村庄一步一景。“环境美如画,心情乐开花,现在的农村一点不比城里差。”正在游园里散步的老党员曾五星乐呵呵地说。     该镇以创建“生态宜居星”为目标,共拆除危房300多处,清理残垣断壁1000多处,腾出耕地3000多亩。利用村内空心院、空闲地修建游园,建设花园,种植果树、蔬菜和发展苗圃。利用旧砖旧瓦、老坛老罐打造土色土香的“微田园”景观,在沿路农户门前统一兴建花池6000多个,制作墙体彩绘200多处,复垦废弃坑塘600多个,实行鱼鸭混养、莲鱼共养,既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又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     1月8日,在韩寨居委会万伟瑜伽背带加工车间,“嗒嗒嗒”的缝纫机响声不停,30多名妇女正在加工瑜伽背带。“家门口务工,既能挣钱又能顾家。”脱贫户李凤高兴地说。     该镇坚持“项目为王”理念,以创建“产业兴旺星”为目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实施创业兴业工程,激发了全民创业热情。王集村三红紫薇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000多亩,种植应雪黄梨、三红紫薇,带动18户脱贫户就近就业,20多名留守妇女成为产业工人,每人每月可收入1500多元。目前,该镇新建乡村车间16个,正在建设的10个,全部建成后可安排1000多名劳动力就业。     该镇还按照“文明幸福星”评星标准,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着力创建文明幸福乡村。西王庄村培育“百孝圆梦”“助学圆梦”等3个品牌项目,为群众送去温暖;大田村开展“小手拉大手”“爱心助教”活动;崔屯村探索乡贤治村的人居环境管护机制,邀请热心公益的乡贤参与村庄治理。     “我们坚持以‘绣花’功夫推进乡村精细化治理,全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文明乡村。”该镇主要负责人李浩说。

    [更多详情]
  • 10 2023-01

    垃圾分类融入村民生活

       1月4日,记者走进禹州市鸠山镇闵庄村,一条条水泥小道干净整洁,民居错落有致,院内宽敞干净、窗明几净,每一处都让人感受到美丽乡村的诗情画意。     “之前垃圾都是混着放,根本没有分类的意识。现在大家都是有意识地分类投放,村里乱扔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环境也美起来了。”谈起村里环境的变化,村民杨大爷深有感触。     在“五星”支部创建过程中,鸠山镇按照“生态宜居星”的创建标准,以闵庄村为试点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持续整治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在村民闵学文家门口摆放着两个垃圾桶,保洁员正在回收垃圾,他正忙着将生活垃圾倒     在分类垃圾桶里。“村里的回收垃圾车早晨来一趟,下午来一趟,餐厨垃圾和普通垃圾都分开,环卫工直接拉走,比较方便!”闵学文高兴地说。     在一处垃圾分类亭旁,“绿蓝红”三色垃圾桶依次有序地摆放在亭子下面,分别标有“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三种字样。“我们这次一共建了三个垃圾分类亭,为村民发放了一千多个垃圾桶,每个亭子仅占地几平方米,但能解决周边大量居民的垃圾处理和分类问题。”该村“两委”干部慎小娟介绍。     闵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建恩表示,下一步,村“两委”将继续发挥村组织优势,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纳入村规民约,并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和学习培训,让垃圾分类真正融入群众的生活之中,形成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新格局。

    [更多详情]
  • 10 2023-01

    乡村增颜值 生活有品质

    “以前村里道路坑坑洼洼,也没有休闲娱乐的地方,现在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还修建了游园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大人孩子都喜欢到这里玩,可美啦!”1月6日,林州市振林街道胡家庄村村民郝用仓高兴地说。     胡家庄村1100余亩耕地,982户4021人,111名党员。2022年,胡家庄村以“五星”支部创建为统领,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目标,让乡村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我村坚持以党建‘高质量’引领人居环境整治‘快提升’,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火车头’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干部包片、党员联户网格体系,号召群众积极参与进来,深入开展‘六治六清’行动。”胡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郝富明说,“2022年,共投入90余万元,硬化街巷道路9465平方米,铺设污水管网2645米,拆除残垣断壁16处,清理垃圾杂物256处。”     “我村这几年变化特别大,老百姓生活在这里可舒心了。”胡家庄村村民侯聚生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庄越来越干净,生活也越来越好!”     同时,该村持续开展“好媳妇”“好婆婆”“五美庭院”等创评活动,让“孝善和俭”之花持续绽放。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胡家庄村还成立了文艺队、增设了健身器材,并长期坚持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社会风尚,让乡村开出幸福花。     此外,该村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瞄准“平安法治星”,用好“三零”创建钥匙,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划分网格,按照“一格一员”标准配强力量,开展矛盾排查、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等活动,打通治理“堵点”,办好群众“难事”,实现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     郝富明信心满满地说道:“下一步,我村将以环境美促生态美、生活美,让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以生态宜居赋能‘五星’支部高质量创建。”

    [更多详情]
  • 10 2023-01

    1067家企业榜上有名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康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近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调整后的1067家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予以公布。     根据《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河南省政府决定对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进行调整,最终确定1067家企业为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     《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切实落实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活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要珍惜荣誉、敢于担当,发挥产业领军优势、市场开拓优势、资源集聚优势,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作出新贡献。

    [更多详情]
  • 10 2023-01

    修武县“夕阳红”出彩新征程

        今年77岁的马树喜是修武县城关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1月4日这天,他来到河南华东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以“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为题,为企业全体党员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受到热烈欢迎。     据了解,该县由32名老干部、老教师、退伍老兵自发组建“初心照耀新征程”宣讲团,到田间地头办学堂、车间班组上党课,累计举办32场宣讲活动,受众达1.2万人,有力推动了党的二十大精神直达基层一线。     在高质量推进“五星”支部创建的过程中,该县聚焦助力支部过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平安法治、文明幸福,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投身乡村振兴各项事业中来,展现最美“夕阳红”、共绘乡村“新画卷”、奏响振兴“最强音”。     18名从科技、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退休的专技干部对53名种养专业户开展“一对一”政策辅导、技能培训,累计解决各类问题56个,帮助“软弱涣散”村建成蔬菜大棚20座,村集体增收6万余元。     600余名“五老”人员参与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等中心工作,走街串户当好人居环境整治的宣传员、保洁员、监督员,示范带动群众共建美丽家园、共创美好生活。     260余名离退休干部“进网入格”,深度融入反电信诈骗、矛盾调处等工作,共调解矛盾纠纷200余起,收集社情民意650条,解决各类问题270个。     60余名老干部组建起红歌艺术团,自编、自导、自演一批有深度、有内涵、有思想的优秀文艺作品,把冒热气、接地气、有生气的“精神大餐”送到基层一线,10场下乡巡演、5场诗书画影展深受群众欢迎,受众达3.8万余人。

    [更多详情]
  • 10 2023-01

    处理好与村集体、村民的利益关系是“头雁”发展的必答题

          近些年,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乡村产业带头人——“头雁”,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农二代”型的“头雁”,即父辈是一直在乡村中创业经营并发展起来的“老头雁”,子承父业,入农创业,逐步成长起来的“新头雁”;一种是“企业家”型或“入乡创业”型的“头雁”,具有在其他产业和经营领域成功创业的经验,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近年来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召唤,从其他产业和经营领域转入农业产业化领域的新型农业经营者;还有一种是“返乡创业”型的“新农人”“新头雁”,在外打工或求学,近年来响应乡村振兴号召,返乡创业,加入农业产业发展中,并逐步成长起来的“头雁”们。这一批返乡创业的“头雁”是“头雁”学员的多数,也是“头雁”培育应该重点关注的群体。如何让这批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加入者,更快地成长,更好地发挥产业带动作用,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有生力量,同时也吸引更多的人返乡创业,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第四种“头雁”,是乡村“基层两委”型“头雁”,这类“头雁”的最大特点是在村“两委”中担任职务,以村集体经济负责人的身份参加“头雁”培育,是乡村集体经济的带头人。这类“头雁”和前面的几种“头雁”有一定的交叉,比如他们可能是“老头雁”“新头雁”,也可能是入乡创业者和返乡创业者。因为近年来在村“两委”的选举中,各地都有意识地充实了具有产业带动能力和产业经营能力的村“两委”成员。同时在“头雁”培育人员的推荐中,各地也有意识地增加了集体经济负责人的推荐。这使得“两委”型在“头雁”项目学员中占了一定的比例。     这四类“头雁”各有特点,在乡村产业振兴事业中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所有成长较好、发展势头稳健、带动能力较强的“头雁”,都较好地处理了与村集体、村民的利益关系,答好了“利益划分”这个“头雁”发展的必答题,做到了“让利于民、留利于村,与乡村产业发展共成长”。     先说说“老头雁”和他们带领的“新头雁”。“老头雁”这批农业产业发展领域的“老标兵”,大多在乡村产业中创业奋斗了15年以上,经历了农村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的全过程,是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的拓荒者,也是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探索者、受益者。当然他们也经历了土地流转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亲身参与了土地流转实践过程中各种复杂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索,见证了各种应对方案、管理模式的迭代和政策的演进。他们可以说是经历了适度规模化、新的农业经营方式,由传统联产承包制下一家一户碎片化经营的农业经营方式中生长并成长起来的过程。这批人,能一直在农业产业领域坚持下来,并且发展起来,成为地方农业产业化领域的“老标兵”、老模范,是不容易的。他们既有一定的农业经营的规模,也有较好的运营能力,有较强的产业带动效应,也是典型的乡村产业发展的“老头雁”。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发现,“老头雁”们最骄傲的是他们走过来了,说得最多的则是当年探索中求发展的苦和不易;他们最大的经验,是经历了和村民、村委、乡村基层干部打交道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找到了处理和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方法。而我在深入研究了多个“老头雁”的成功案例之后,一个最大的体会是,“头雁”们只有处理好了与村集体、村民的利益关系,才能在农业产业中扎下根来,谋求发展,发挥带动作用。     同时,这批“老头雁”,大多也都培养出了接班人“新头雁”。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由“老头雁”培育出的“新头雁”们,往往天然地具有“老头雁”们的创新探索精神和处理乡村复杂问题的农业经营素养,在开展农业经营模式迭代创新方面有较强的适应性。这批由“老头雁”带起来的“新头雁”,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农二代”。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对农业规模经营和与村民打交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较多的包容和理解,在处理农业经营的各种复杂共性问题中有较多的应对策略,也更加灵活和从容。     与“老头雁”和“农二代”相比较,我们的入乡创业者、返乡创业者就略显“经验不足”了。虽然这其中也有不少成绩突出,发展很好的“头雁”,但由于总数较大,其中做得不好,苦苦支撑,难以为继的;或投而无效,半途而废的;或债台高筑,四面楚歌的,也大有人在。观察入乡创业者和返乡创业者中的成与败,一个最基本的表现就是作为乡村产业的经营者,其经营收益是否能够弥补农民的土地流转费用、用工费用、各种生产成本以及是否能够及时兑付村集体的利益分成,“是”则好,可以继续经营,“否”则劣,将会面临残酷淘汰。换言之,由于土地是流转或托管来的,如果经营者的收入不能及时偿付土地租金和兑现村集体的利益,“返乡创业”和“回乡创业”会表现出较大的脆弱性。因此,土地流转或托管的经营收益的保证,实际上是规模农业经营者最严苛的约束。     如何才能保证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呢?那就是创造更大利益,并做好利益的分配。规模农业的经营者,处理与村集体、村民的利益关系,与其他领域企业的利益关系,从原理上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从水缸里淘水”,一种是“到大海里行船”。所谓“从水缸里淘水”,就是从既有的小利益中仔细切割,以求达到各种利益的平衡。而所谓“到大海里行船”,就是创造更大的利益,以产业大发展为村民谋求土地流转收入、工资收入、股权收入等大利益,化解村民对眼前小的利益的斤斤计较,化解村委对村集体经济长远利益的担心。     总之,“头雁”们要想在农业产业化中行稳致远,首先必须创造出更多的经营价值,用于覆盖各种需要兑付的利益,包括村民的利益和村集体的利益,并有能力践行让利于民、留利于村,与乡村产业发展共成长的乡村产业发展理念。     “头雁”培育能给“新农人”什么样的教育和帮助?可以做哪些有意义的创新尝试?如何培养一批有担当、有情怀、有能力的乡村振兴带头人,助力乡村产业兴旺?本报特邀郑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学敏与你交流。     交流邮箱:zzusxm@126.com交流微信:19937405150

    [更多详情]
  • 10 2023-01

    构建“守望相助”防贫共同体

        伴随着保单落地,卢氏县为“三类监测对象”6776户18467人筑牢一道返贫“拦水坝”。截至1月5日,“政府+慈善+保险”防贫共同体项目先后在柘城县、卢氏县、宜阳县等5个县区落地,为2.7万户监测帮扶对象提供54.02亿元风险保障。     优化方案持续升级保险服务     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原农险聚焦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探索构建以政府救助为主导、慈善救助为补充、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政社互动防贫保险共同体,通过保险防贫预警、返贫处置、脱贫保稳,兜牢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去年3月,中原农险引入慈善机制开拓减贫资金来源,在柘城县落地全国首单“政府+慈善+保险”的新型防贫保险,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对“保险+慈善”项目进行升级。“优化保险产品。在监测帮扶对象因病、因灾、因意外等风险保障的基础上,对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低于省定监测线给予补差性兜底保障,同时将慈善保险标的拓展至苹果‘保险+期货’项目,保障产业发展风险。”中原农险副总经理雷廷军介绍。     多方联动筑牢返贫“拦水坝”     卢氏县作为河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县共有“三类监测对象”(包括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6776户18467人,防止返贫致贫的任务依然很重。为确保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群体应保尽保,中原农险建立起慈善企业、慈善组织、政府和保险公司四方联动机制,推进“政府+慈善+保险”防贫共同体保险项目。     中原农险卢氏县营销服务部经理王峰说,该项目将卢氏县监测帮扶对象作为被保险人,将监测帮扶对象因病、因灾、因意外等客观原因导致的生活困难和人均纯收入低于省定监测线差额作为保险责任,将为全县监测帮扶对象提供32.13亿元的返贫风险保障。保险资金由卢氏县政府、卢氏慈善总会、慈善企业共同负担,县政府和县慈善总会共同出资200万元,其中县政府出资60万元,县慈善总会出资140万元,中原农险协调慈善企业捐赠58.54万元。     拓宽场景深化“慈善+保险”跨界合作     目前,“政府+慈善+保险”的防贫共同体项目在柘城县、卢氏县、宜阳县、浚县、三门峡市陕州区等5个县区落地,筹集慈善信托、慈善会、金融机构等慈善资金440.38万元,带动财政补贴资金945.27万元,为2.7万户监测帮扶对象提供54.02亿元风险保障。雷廷军表示,2023年,中原农险将聚焦“共同富裕”这一重要课题,发挥第三次分配机制与保险的协同功能,与政府、慈善组织不断深化“慈善+保险”跨界合作场景,积极在“新市民”低收入人群保障、乡村特殊人群健康医疗等方面,助力广大人民病有所医、灾有所赔、财有所保。

    [更多详情]
  • 10 2023-01

    亿元村里“菇”事多

        2022年12月28日,叶县当天户外气温低至零下3℃,手指被冻得些许僵硬,可来到叶县龙泉乡草厂街村绿网菌业科技产业园区的菌菇大棚内,一股暖意瞬间袭来,数据显示,温度达19℃。     “这40间工厂化食用菌仿生态智慧菇房全部是无菌的,对温度、湿度、细菌等敏感度非常高,常年控制在18℃~22℃。”园区负责人张中良介绍,“目前,园区三期正在建设,一期、二期每年蘑菇产出、基料输出、有机肥料输出等年产值达1.3亿元左右,直接带动150人就业。”     菇房内,村民王青发正忙着把工人们采下的菇放进冷库,虽然辛苦,但他的脸上却溢满笑容。     “我跟俺老婆都在村里的菌业科技产业园上班,一年收入十来万元,逢年过节还能分到不少菌菇,可比出去打工强。”谈起食用菌种植带给村里的变化,王青发知足地说。     草厂街村有叶县绿网菌业有限公司、河南省鑫瑞隆农业种植科技有限公司等两个大型食用菌龙头企业,仅食用菌产业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25万元以上的分红,同时带动周边近600户农户务工增收。依托食用菌产业,草厂街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并成功跻身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行列。     不仅如此,不久前,投资2.45亿元的叶县食用菌产业园项目也落户该村。该产业园分三期,采用仿生态工厂化智慧菇房模式,生产褐菇、双孢菇等,配建制棒、接种、高温灭菌、养菌及包装车间等。目前,该产业园20多个车间的雏形已初具规模,近期可投放菌种。     “村民在菇厂务工能得到工资,从村民那里租地能产生租金,结合村集体搞入股合作可以产生股金。此外,对菇房的联合运营也能挣到钱。靠着食用菌种植,我们村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这可真成了我们致富的‘金蘑菇’。”该村党支部书记李运山说。

    [更多详情]
  • 10 2023-01

    暖棚养鸭冬季也产蛋

    2022年12月31日,在鲁山县江河新区稻谷田村一处向阳的山脚下,数千只鸭子正在享受冬日暖阳,这些鸭子膘肥体壮,走起路来憨态可掬。     “我们这是散养鸭,鸭蛋品质比一直待在大棚里养殖的好,不过我们建了个保暖大棚让鸭子住在里面,所以鸭子冬天也能一直产蛋。”养殖场主人、今年46岁的崔增文介绍说。     崔增文以前在南方打工。“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在外不好找活儿,就考虑在老家发展些产业,这样也能照顾家庭。刚好村里一个本家侄子养鸭子这些年收入一直不错,经过考察后,我就决定养鸭了。”崔增文说。     2022年9月,崔增文投资3万多元,开始筹建一个占地600多平方米的养殖大棚。为让养殖大棚保暖,崔增文特意在大棚骨架上面铺设了两层塑料薄膜、两层毡布、一层草,最上面的毡布还喷了一层防风化的水泥浆;养殖大棚里的地上还撒上了一层麦秸秆,这样冬季大棚里面夜晚最低温度也能保持在10℃以上,给鸭子创造了一个“温暖的家”。     半个月前大棚建成后,崔增文从湖北荆门引进了2800多只3个月龄的蛋鸭开始饲养。“这些鸭子叫‘金定蛋鸭’,几乎每天都会下蛋。目前个别鸭子已经下蛋,估计一个月后将进入产蛋高峰期。我加入了县里一个养鸭合作社,鸭蛋由他们包销。鸭子一年后淘汰,也有专门收老鸭的,所以我养鸭基本没啥风险。”崔增文说。     崔增文还介绍说,自己家里有一片果园,鸭子的粪便每隔一段时间会清理一次,施用到自家果园里,养殖场对周围的环境没造成一点儿污染。     “农村散养的鸭子、鸡,一到冬天基本就不怎么下蛋了。还是大棚养殖好,冬天也能下蛋,这些年鸭蛋价格很稳定,比养鸡效益高不少。我们村目前已经有两户养殖大户,我们也会支持村民多养鸭,把它当作‘一村一品’、振兴乡村的主导产业来抓。”稻谷田村党支部书记崔广献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