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0 2023-01

    手工粉条助农增收

     1月5日,宝丰县肖旗乡赵岭村兆普家庭农场,村民们在晾晒粉条。疫情防控放开后,该家庭农场立即组织群众进行粉条生产,今冬可生产粉条3.6万斤,带动20余名村民家门口增收。

    [更多详情]
  • 10 2023-01

    红薯粉条端上“大餐桌”

    “俺这一批60捆粉条是甘肃省一个老板订购的,这28捆粉条是辽宁大连一个客户订购的。明天就给他们发走。估计3天后,就能成为当地城乡居民饭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前不久,商水县平店乡程岗村加工大户郭树新连夜为中国西北、东北的两个老主顾精心准备了新年第一批货源。     据郭树新介绍,她家30多亩红薯加工1万多斤粉条,除少量在当地销售外,其余全部卖到各大中城市。小粉条为啥能端上“大餐桌”?1月2日,记者走进享有“粉条村”美誉的程岗村,只见村前村后的空地上、道路沟渠旁、地边的木架上,到处都是成排悬挂的粉条,仿佛走进了粉条的世界。     “你看看,这粉条又细又匀称,没有一点儿粉芡疙瘩。”“那是,这样的粉条容易晾晒,好看好吃还好卖……”村民穿行其中,谈笑风生地对粉条进行整理。据加工户程宝印介绍,一般情况下,好风好日头经过一天晾晒就干了;再经过包装,就是成品粉条了。     在村民程四海的粉条加工作坊里,七八位村民正围在热气腾腾的大锅大缸前制作粉条,劳动的场面热火朝天。“如果用这一套设备,人员两班倒,每天可以漏粉条1000多斤。”程四海指着摊子介绍。     “俗话说,粉条好吃做着难。为什么能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主要是咱的粉条经过精选、清洗、分离、打碎、沉淀、提芡、晒芡、加热、和面、漏粉、冷冻、晾晒、包装等近20道工序,由传统纯手工工艺制作而成,粉条耐煮、筋道、光滑爽口。”提起自家粉条,程岗村82岁的老师傅刘良台大爷讲得头头是道。     刘良台说,程岗村会做纯红薯粉条的人很多,他的手艺也是跟村里的老一辈人学的,现在已经做了快60年了。因为完全纯手工制作,通过申报已被当地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过去大集体时期就下粉条,那时主要是为了群众改善生活,现在我们的粉条每斤卖到10~12元,根本不愁卖,甚至还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刘良台高兴地说。     走进加工大户程小中储藏粉条的库房,一捆捆粉条被摆放得整整齐齐;一挂挂粉条在暖阳的照射下,散发出新鲜的清香;几位村民正在忙碌着把晾干的粉条往屋子里搬运。程小中告诉记者,他家的红薯粉条使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纯正地道;通过注册商标、精美包装、宣传推介、参加展销会早已打开销路。他家每年由12位技术娴熟的“工匠”负责制作粉条,年加工粉条7万斤,帮助附近群众代加工3万多斤。     “我们结合‘五星’支部创建已经成立了合作社,下一步要让有能力的村民加入合作社,形成‘党支部+合作社+红薯种植+粉条加工户’的模式发展格局,顺应市场规律,制作成不同规格的包装礼盒进行线上线下销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带动全村更多的农户致富奔小康。”程岗村党支部负责人程文喜向我们描绘了程岗村粉条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据了解,程岗村每年种植优质红薯400多亩,全村从事粉条加工的有50多户,每亩可加工成品粉条500斤左右,产值480多万元,产品不仅销往周口本地市场,还深受商丘、长葛、南阳等地客户的青睐,甚至还端上西安、太原等大城市的餐桌。

    [更多详情]
  • 10 2023-01

    乡村产业让群众增收益

        1月3日,在长葛市石象镇种业小镇4000多亩优质小麦原种繁育田里记者看到,茁壮成长的麦苗随风荡漾,田野好像披上了绿色的盛装。     “2022年,种业小镇优质小麦育种面积近两万亩,参与农户200多户,带动长葛市优质小麦生产近10万亩。”长葛市种业小镇龙头企业河南鼎研泽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朱伟岭介绍,目前,长葛市12个镇实施麦椒套种面积近万亩,通过订单+保护价收购,带动农户300多户,亩收益4000元。     近年来,长葛市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不断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据了解,长葛市扎实落实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重点抓好7个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初步形成了“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品牌化发展,打造无公害农产品特色品牌,认证绿色食品17个,认证面积20万亩,长葛猪肉、长葛羊肉、长葛蜂蜜等13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目前,长葛市培育发展了“种子、蜂产品、面制品”三大支柱产业,建立良种繁育基地18万亩,规模近5亿元,石象镇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强镇;培育蜂产品企业200多家,河南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年销售收入超40亿元;蜂蜡年加工量占全国总量的85%,蜂胶年加工量占全国总量的80%,蜂王浆、蜂蜜年加工量占全国总量的20%,蜂花粉年加工量占全国总量的50%,蜂机具年生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0%;手抓饼、包子、饺子等速冻食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四分之一。     同时,长葛市深入推动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和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建设,引入阿里巴巴国际站、天猫、速卖通、京东等省内外知名电商平台20个,培育“淘宝镇”4个、“淘宝村”13个,开设各类网店两万余家,电商从业人员突破16.8万人,2022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67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2.8亿美元,获评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兴旺和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抓手。

    [更多详情]
  • 10 2023-01

    产业链鼓起农民“钱袋子”

        近年来,虞城县农村特色产业链条拉长,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扶贫车间带动、打造农业品牌等形式,把农民组织在产业链上,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龙头企业带动     田庙乡滕湾村依托河南懂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做好农民土地流转与托管,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瓜果、食用菌、中药材繁育、冷链互联网销售和中央厨房餐饮配送等;1200余名村民参与到懂菜农业的产业链上,流转土地2200余亩,发展绿色认证水肥一体化露地蔬菜,每户成员每年增加收入2.5万元。     大侯乡的虞城县鸭百利蛋业有限公司,日产咸鸭蛋、烤鸭蛋15万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同时,该公司在刘店乡建设了100多个鸭棚,为当地农民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     闻集乡卢营村村民周开放拜师虞城县金隆菇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利金战,学习灵芝盆景的粘接工艺。每月除能领到5000元工资外,还通过网络,销售灵芝盆景。如今,周开放又租了40亩土地,种植大球盖菇。     合作社带动     作为河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李老家乡刘庄村成立了永旺家庭种植农场,村民李艳海通过刻苦钻研掌握了种植哈密瓜、羊肚菌技术,农场也给他分了股份,今年分红10万元左右。     “我们在村委会的引导下,温室大棚内种上了哈密瓜、羊肚菌,还有蔬菜。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把农民捆绑在产业链上,利益联结促双赢。”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新良说。     截至目前,虞城县111家规模以上企业直接吸纳脱贫人员3600余人,人均月收入2600元左右。     扶贫车间带动     稍岗镇的商丘珂铭工量具有限公司扶贫车间里,员工宋冬梅正熟练地组装钢卷尺,“全国85%以上的钢卷尺都产自虞城!”每天下午,组装好的钢卷尺便会运往港口,发往世界各地。     农业品牌带动     近年来,虞城县积极探索“单品突破”模式,截至目前,虞城县已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8个,虞城荠菜、惠楼山药、虞城酥梨、虞城苹果、虞城乔藕5个农产品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认证面积65.22万亩,居商丘市第一;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6家。

    [更多详情]
  • 10 2023-01

    纯手工芥菜丝俏销全国

     芥菜丝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口感爽脆,被列入全国名优特产农产品名录     本报讯(记者丁需学通讯员孙书贤吴帅钢)1月3日,在郏县长桥镇李常庄村的郏县禾之源蔬菜加工厂车间,女工们正将秘制的芥菜丝装进精美的陶瓷罐,经过密封装箱后直接发货。“快春节了,我们加班加点生产,还是供不应求!”禾之源蔬菜加工厂负责人李创业说。     2017年8月,李创业返乡创业,成立了郏县禾之源蔬菜加工厂,开始加工生产芥菜丝、韭菜花、小米椒、萝卜条等系列产品。其生产的芥菜丝等远销上海、北京、深圳、江苏等地,年产值达350万元,同时安排30多名村民就业,每月工资2000多元。     长桥镇作为“郏县芥菜”的主产地,禾之源手工芥菜丝取自当地的优质芥菜,切丝后配以大豆油、食用盐、干辣椒、白醋、生姜、八角、花椒等佐料进行秘法调制,口感爽脆,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这芥菜都是自己种植自己加工,是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的绿色产品。临近年关了,咱这纯手工芥菜丝,一天就加工3000多斤、2000多件。”李创业说。     在郑桥村外的河南鑫龙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车间里,同样是一派忙碌景象。2021年4月,河南鑫龙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纯手工芥菜丝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名优特产农产品名录。该公司总经理郭自强高兴地说:“眼下正值秘制芥菜丝、韭菜花、糖蒜等特产的销售旺季,我们每年春节前的几个月仅加工芥菜丝就有300多吨,大部分都销到了外地,非常受欢迎。”     据悉,在长桥镇,像李创业、郭自强这样生产芥菜丝等特色农产品的公司就有6家之多,年产量达上千吨。

    [更多详情]
  • 10 2023-01

    同心毛笔销往世界各地

        毛笔选料优良,工序严苛繁杂,制作工艺精湛,订单供不应求     本报讯(记者尹小剑通讯员朱丝语)“我跟着父亲做毛笔生意已经有10年了,从普通的木料加工厂到现在的毛笔成品制作厂,我们公司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1月6日,在位于淮滨县防胡镇熊寨村同心笔业扶贫车间,车间管理负责人余心心介绍说。     余心心口中的父亲叫冷东淮,早年是一名货车司机,在南昌送货时发现当地很多人都从事毛笔配件加工,便潜心学习并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办了一家木工艺品公司,主要负责毛笔笔杆等木料加工,慢慢地生意走上正轨,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2017年,在该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的感召下,冷东淮返回家乡,在防胡镇熊寨建设同心制笔厂,利用自己的资金和销售优势,反哺家乡,带领家乡父老共同致富。     “我今年61岁,在这里干4年了,一个月能拿3000多元工资,地里忙的时候可以回去干,我们中午还管饭,离家又近,有这个工作很满意。”同心笔业员工黄素英一边娴熟地操持着手中的活计,一边讲述着属于自己的小幸福。     在同心笔业生产车间内,像黄素英这样的老员工有很多。他们经历了同心笔业由小变大的过程,也见证着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据了解,同心笔业是一家制作中高档毛笔笔杆的公司,于2017年成立。目前,该公司已投资数百万元,建有1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车间,大小机器设备数十台套,覆盖周边数个乡村,带动50余人在此就业。     “毛笔制作可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成型、抛光、打孔、刷漆……从木料开始,小小一根毛笔一共需要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华丽蜕变。”余心心说起毛笔侃侃而谈。目前,我们的笔杆主要选用青冈木、花梨木、紫檀木,价格在几元至几千元,深得浙江、江西等地客户的满意。     “同心笔业生产的毛笔线上通过淘宝、阿里巴巴,线下经文港和南昌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常常是毛笔还在加工,订单早已订下,时常供不应求,乡亲们都夸这是好项目。”该镇党委副书记刘丽说。

    [更多详情]
  • 10 2023-01

    “十二金钗”拼出发展新图景

        春节将至,就在人们匆忙备年货、盼节日、欢度休闲时光之际,卢氏县将军山村千亩示范方烟田里却机器轰鸣、人头攒动,呈现出一派深翻烟田闹冬耕、种烟致富劳作忙的繁忙景象。     该村女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张爱丽介绍说:“截至目前,俺村今年开垦新烟田600余亩,加上去年开垦的,单是新烟田就超过了1000亩,八成村民或多或少都种有烟叶。时下,正是烟田冬耕深翻时节,村里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烟叶发展,千方百计为烟农排忧解难,保障今年预备的3700多亩烟叶获得好收益!”     像张爱丽这样支持并带动村民种烟致富奔小康的女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在卢氏县共有12位,虽为女性村干部,但她们思路开阔,大胆泼辣,工作态度积极,干事坚毅果敢,被县烟叶战线干部职工亲切称为“烟村十二金钗”。自2021年农村“两委”换届以来,这12位女当家人各领风骚,带着12个传统种烟村步入烟叶发展快车道,演绎了一幅幅烟叶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东明镇东坪村女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高书鹏,带领村民一手抓农村环境整治,一手抓坡改梯烟田整理,实施烟叶中低产田改造,打造出农业强龙头乡村。     ——文峪乡磨上村女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宋当迎,带领村民一边种植烟叶,一边种植连翘、大樱桃,走“烟叶+果药+乡村游”多种经营之路,绘就出农村美壮丽画卷。     ——东明镇当家村女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武玉花,带领村“两委”一班人领办合作社,试水集体种烟,壮大了集体经济,擘画出农民富绚丽篇章。     ——沙河乡三角村女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张卢芳,带领村民既种烟叶又种大棚蔬菜、新品种红薯,挖尽土地潜力,适时轮作调茬,打造出多渠道增收典型。     ——横涧乡淤泥河村女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张玉芳,带领村民将老化桑叶地改种烟叶,将传统植桑养蚕村变为新兴烟叶种植专业村,创造出产业调整佳话。     ——东明镇铁峰村女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马秀丽,带领村民搞高山丘陵烟田改造和烟苗栽期前移试验,变竖起垄为横起垄,变大苗晚栽为小苗早栽,传出了改革创新回声。     ——杜关镇显众村女党支部书记张海苗,带领村民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大户带小户,通过牛羊粪还田改善土壤施肥结构和理化性状,演绎出“优质高产”佳绩。     ——范里镇苗村女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任建玲,骨垛村女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任冬梅,杨家岔村女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刘当平,冯家岭村女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朱爱菊,带领大户流转土地种烟,实施机械化作业,演奏出农技农业融合强音。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三门峡市委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卢氏县这12位种烟村当家人显得格外忙,她们一边传达贯彻党和政府的声音,一边大抓特抓包括烟叶在内的特色产业发展,力求实现烟村富、烟村美、烟村强的宏伟目标。为此,她们统筹兼顾,超负荷工作,带领村民全力投入冬季烟叶生产工作中,莘川大地处处展现出她们战严寒、抓生产、赶进度、促工作的美丽倩影。

    [更多详情]
  • 10 2023-01

    今年全种新品种

         三九天的清晨虽然霜深露重,寒气逼人,却孕育着生机一片。1月6日早上7点多钟,郏县李口镇大张庄村烟农张振朋就已经在地里开始了冬灌。笔者还没走到地头,就听到拖拉机马力全开轰隆隆的声音,一旁的张振朋和几个工人正拿着铁锨在挖排水沟。     “张师傅,干劲十足啊!这一大块地就是你说的要种新品种的那块吧?”笔者走到地头,向张振朋询问道。     “对对对!我发现这个烤烟新品种Y2001真不错,这两年我一共种了100亩左右,工人们说田间黑根病发生率低、死烟少,烤烟师傅评价其易烤、耐烤,烤出来上等烟比例高,挑拣工人反馈说下杆不用咋挑拣,基本都能达到中橘二等级。”张振朋兴奋地介绍说。     谈及种品种烟的心得,张振朋又一次打开了话匣子:“这个烤烟新品种不适合栽太早,因为它整个田间生长期比中烟100品种短,开花提前一周左右,中上部烟成熟比较集中,所以4月下旬时间移栽最合适。此外,烤烟新品种Y2001叶子狭长,叶间距宽,通风透光效果好,非常利于抗病。去年种烟前期因为气候原因,病害比往年重一些,粗略统计一下,同一块地中烟100黑根病发生率在10%左右,但这个烤烟新品种Y2001黑根病发生率不到3%。单就这一点,我觉得种它就不会赔钱。”     据了解,烤烟新品种Y2001是由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通过诱变中烟100联合培育的烤烟新品系,对于根茎类病害的抗性优于中烟100,具有田间生长势强、生育期短、中上部叶片成熟集中、成熟期叶片落黄明显、易烘烤的特性。     “烟草品种决定烟叶的内在品质,优良品种在改善烟叶质量、提高烟叶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平顶山烟区主栽品种中烟100种植年限已有十余年,品种退化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因此,烤烟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迫在眉睫,这关系到我们烟区的未来和发展方向。”平顶山市烟草公司烟叶生产技术中心主任李俊营说。     笔者询问张振朋今年在烟叶种植方面的打算,他告诉我说:“跟媳妇已经商量好了,今年还要铆足劲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承包的烟地全部种成新品种。”

    [更多详情]
  • 10 2023-01

    “杏树坪变成“幸福坪”

      杏树坪,内乡县马山口镇的一个小山村,每年春暖花开之时杏花开满山坡,亮丽景色让人陶醉,村名因此而来。     1月3日,朋友相约,驱车从内乡县城出发前往杏树坪。一路上听大家聊着杏树坪这个深度贫困村成为产业兴旺村的华丽蝶变,满怀期待一览她的美丽容颜。     一个小时后即到达目的地,司机朋友说,搁以前这是近两个小时的路程。     下车漫步,可见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穿村而过,整齐划一的村民小组搬迁点让人眼前一亮,一排排香菇大棚鳞次栉比,随便走进其中的一座,菌袋上朵朵菇花盛开,忙着采摘的村民笑得合不拢嘴……     内乡县烟草专卖局派来帮扶的工作队队长孙耀坤和南阳市烟草专卖局驻村第一书记袁文正闻讯前来,热情地当起了向导。     “杏树坪全村167户382人,大部分年轻劳力都外出打工,有的已经搬出村生活,村里常住不足百人。”说话的是孙耀坤,2017年来此驻村,一待就是6年,村民都亲切地叫他“老孙”。袁文正是第二任驻村第一书记,眼下正在与新来的第三任书记交接,规划着村里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如今村里修好了水泥路,家里通上了自来水,大家伙收入也增加了不少。”村民周灵会谈及村里的路和水,喜悦而又心酸,早些年,从镇上到村里没有水泥路,加上沿路有13条小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更为心痛的是山里采摘的果子、中药材很难运出去,眼瞅着都是钱可就是装不到口袋里去。“还不仅如此,当年村子处在一条老山沟里,生活生产用水是个老大难问题,我就经常骑着摩托车用大塑料桶往家拉水喝。有的家庭因为没有年轻人在家,留守老人七八十岁了还得爬出山沟担水吃,更别说发展经济了。”周灵会说。     路通百业兴,产业带民富。老孙和“烟草书记”驻村后,和村“两委”班子一道,在加强村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坚持党建引领,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乡村光荣榜”等活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并研究确立了大力发展香菇种植业和牛羊养殖业,稳步发展野生中草药材产业,探索发展唐王寨旅游开发产业的发展思路,鼓励群众多渠道脱贫致富。     经多方协调,整合资源,村里争取捐赠项目资金60.85万元,申请政府项目资金790万元,修了9公里通村道路,建香菇种植大棚14座,筑两座蓄水坝,保证了生产生活用水;募捐9.85万元改善村部办公条件,募捐12万元修建村文化广场和游园,架通网络、安装太阳能路灯74盏,实现了宽带和路灯全覆盖。     “夜晚路灯一亮,杏树坪一片辉煌,就像‘小香港’。”48岁的脱贫户吴社变谈及村里的变化乐开了花,说道。     “香菇浑身是宝,菇伞、菇腿、菇渣都有专人上门来收购,销路不成问题。”袁文正说,村里专门成立了“绿源”合作社,打通各种渠道,联系客商上门收购,同时对接电商平台开展网上销售,与烟草专卖局联系组织消费帮扶,解除菇农的后顾之忧。     “2022年种了1.5万袋香菇,刨除大棚的租赁费用和雇人的务工费,能净收入六七万元,加上农闲上山采些黄精、何首乌、枣皮等中草药,一年下来能挣10多万元。”吴社变扳着指头给我们算起了收入账。吴社变说,在她的鼓励和支持下,她的丈夫去年还当选了村干部,“以前都是别人帮助我们,现在我们也能为别人干点事。”     民生服务无小事。热心肠的老孙看到村里唯一的小卖部货架陈旧,主动申请单位捐赠设备进行装修,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购物环境,赢得村民称赞。     眼下,杏树坪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种植香菇30万袋,牛羊存栏1500头(只),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幸福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攀升。     杏树坪,幸福坪!

    [更多详情]
  • 10 2023-01

    臭坑塘变身“音乐喷泉”

        两岸绿植成行,观赏步道平坦整洁,池塘内彩灯缠绕,多彩喷泉伴着音乐翩翩起舞……“‘音乐喷泉’让俺村夜晚美爆了!”1月8日,内黄县楚旺镇南沟村后街村村民张秀红说,以前晚上多是在家陪陪孩子,玩玩手机,自从村里有了“音乐喷泉”后,她每晚都会带孩子出来散散步。     这些天,南沟村后街村因为村里的‘音乐喷泉’火了。每天晚上,伴随着多首快节奏的音乐,“音乐喷泉”喷出多彩的水柱,变幻出一组组极富动感的优美、多彩造型,令人心旷神怡,吸引周边村庄的村民前来游玩。     “我是从朋友圈看到这里有个‘音乐喷泉’,晚上没啥事就带着孩子过来看一看,建得真漂亮,一点儿也不比县城差。”前来游玩的李天广说。     “人居环境就得治理,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村子美了,村民们高兴了,我们心里也自豪。”南沟村后街村党支部书记张卫菊深有感触地说。据张卫菊介绍,原来这里是一个废弃坑塘,垃圾成堆,荒草丛生,村民都是掩鼻匆匆而过,成为全体村民心里的“堵点”。     2022年秋天,南沟村后街村“两委”班子聚焦群众反映的问题,决心整治坑塘。村“两委”班子立足村情实际,采取以镇财政补贴、在外成功人士捐款、村民义捐、村集体出资的方式,投资100余万元,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把昔日的废弃坑塘打造成了占地11亩的现代水上游园,并依托水域景观将周边改建为村中心公园,配套建成文化大舞台、村民健身广场、观景亭等设施。     让张卫菊没想到的是,“音乐喷泉”一开放就火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赶来看个新鲜。每到晚上,烤生蚝、糖葫芦、套圈各种小摊应有尽有,让原本安静的小村庄变得烟火气十足,也为村民带来了一些额外的经济收入。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