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6 2023-01

    香菇产业发展旺

    “我平时在香菇大棚打工,一个月有2000多块钱的工资。这活不累,而且还能照顾到家,挺好!”1月5日,在息县彭店乡香菇种植基地大棚内,正在采摘菌菇的村民方圆治对笔者说道。     彭店乡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扶贫主导产业。在该乡的香菇种植基地,放眼望去,标准化香菇大棚鳞次栉比。大棚内整齐的架子上分层排列着一个个长约半米的香菇菌棒,菌棒上长满了姿态各异的香菇,可谓是“座座大棚绽放菇花,处处弥漫菇香”。     “香菇的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生产过程中用工需求比较大,香菇基地解决了50余人就业,为附近群众提供了一个家门口就可以挣钱的平台。”彭店乡郑庄村负责人说。     小香菇发展成大产业,掘开了富民增收的“源头活水”。香菇产业已经成为该乡助推乡村振兴的一张“新名片”,让更多的村民实现稳定增收。     现如今,彭店乡已建成蘑菇产业基地4家,拥有256座香菇大棚,可满荷装载菌棒75万棒,年产香菇180万斤,已建成集“种、销、育”于一体的蘑菇产销产业链,持续推进食用菌产业裂变式发展,建设“蘑菇之乡”,“小香菇”真正成为引领当地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更多详情]
  • 06 2023-01

    确保春节返乡人员用电无忧

    “真是没想到,在外漂泊了一年,刚到家就能用上放心电,体会到了浓浓的家乡情,家里亮堂热乎,感觉格外温暖!”1月4日,刚刚从外地打工回来的正阳县兰青乡方庄村村民张彦斌谈起回家的感受,不由得对国网正阳县供电公司周到的服务竖起大拇指。     随着春节日益临近,春节“返乡潮”即将到来。为了确保返乡人员用上安全电、放心电、满意电。国网正阳县供电公司着力在服务上下功夫,在细节上做文章,采取“五项措施”全力确保返乡人员无忧无虑用好电,亮亮堂堂过新年。     设备巡视,补强电网。紧密结合用电高峰期特点,统筹安排所辖10个中心供电所对农村地区的用电设备和高低压线路进行全面“特巡”,提升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登记建档,动态对接。提前摸排掌握返乡人员信息,了解用电需求,做好动态跟踪服务。主动走访,除患解难。组织党员服务队主动上门,对返乡人员家中的线路、开关、闸刀、漏电保护器等进行“体检”,消除安全隐患。绿色通道,用电无忧。开辟快捷用电“绿色通道”,为返乡人员提供报修、咨询等“一站式”用电服务。安全宣传,营造氛围。通过摆摊设点、走村入户和微信群、村村响广播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冬季安全用电宣传单和“致返乡人员的一封信”,让返乡人员感受到电力服务的温暖。

    [更多详情]
  • 06 2023-01

    村民抱团发展粉条产业

        1月4日上午,在郏县渣园乡郝庙村,各家小院作坊里机声隆隆,热气腾腾下着粉条,广场上、路边上拉扯起的绳子上挂满了粉条。     走进村民王新正家的粉条作坊,只见大锅台上的炉火正旺,锅内的水沸腾着,一名男子把揉好的粉团加入漏斗器里,随着机器的拍打,一根根粉条均匀地从漏斗器下入沸水里。一位妇女用一双特制的木筷子快速地将粉条从大锅内捞出,然后经过冰水挂杆。     近年来,渣园乡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特产深加工产业,发挥郝庙村悠久的粉条加工优势,引导村民抱团加工粉条。     王新正介绍,他们从去年12月初就开始下粉条了,每天要制作2000斤粉条。“现在粉条行情不错,一个冬天我们每人能收入4万多元呢!”村民王新奇说。     村民刘二星和妻子在田间道路上扯起绳子晾晒粉条,一眼望不到头。刘二星说,他这个冬天加工红薯10多万斤,加工粉条两万斤,晒干的粉条以9元一斤的价格销售到了鲁山、漯河、洛阳等地。     据悉,像王新正、刘二星一样专门从事加工粉条的农户,在郝庙村就有40多家,全村一个冬季加工粉条50多万斤。仅此一项,郝庙村就可收入400多万元。

    [更多详情]
  • 06 2023-01

    免费汤药送居民

    “听说这个‘大锅药’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就来领几份让家里人都喝上。”1月3日,前来修武县中医院领取汤药的张大爷说。     为提高广大群众抵抗力,降低病毒感染风险,修武县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应对新冠病毒感染治疗的特色和优势,组织修武县中医院专家团队配制新冠病毒感染的中药处方“止嗽散”,免费给全县人民群众熬制发放“大锅药”,帮助广大群众科学应对新冠,提高免疫力。     在修武县中医院大门口,前来领取“大锅药”的群众络绎不绝,工作人员将一份份带有“温度”和“温暖”的汤药递到大家手中,耐心细致地为大家讲解预防流感的相关知识。此次“大锅药”主要由荆芥、防风、桔梗、陈皮、橘红、甘草等12味中药熬制而成,具有疏风散寒,宣肺润燥,止咳化痰等功效。     据悉,免费发放“大锅药”在修武县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每到冬春季节,修武县卫健委充分利用中医药预防的优势,组织中医专家开具预防流感的中药处方,在全县免费熬制“大锅药”发放,不仅传承了中医药预防治病的传统文化,也起到了守护群众身体健康的作用。

    [更多详情]
  • 06 2023-01

    亲情帮扶到家中

        1月4日沁阳市西向镇西向五街村的党员活动室内,一群人或围坐或忙碌,热议着镇里刚刚印发的纾困解难二十二条措施。     近日,西向镇在全镇范围内组建村亲情帮扶小分队,开展“新春送温暖”服务,制定“二十二条措施”,用实际行动聚民心暖人心。     “目前在已掌握的重点人群、次重点人群和一般人群的基础上,进一步精准掌握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对照全镇三类监测户、‘六帮六助‘户、计生特殊家庭以及65岁以上老人、0~6岁儿童等重点人员台账,逐一敲门入户走访,问诊健康情况,发放‘健康爱心包’(包含解热镇痛药、维生素C、健康宣传折页等)。”西向镇党委副书记葛伟介绍。此外,以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人群为重点,明确联系服务人员,采取上门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跟进了解重点对象情况,精准掌握困难需求,开展常态化探访关爱服务。     “我们主要对单亲家庭、独居老人家庭等开展走访慰问,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需求,并予以帮助。”西向五街村亲情帮扶小分队负责人胡培林说。     据悉,“新春送温暖”实行四级遍访机制,组织镇、村、组、联户党员逐门逐户开展困难和特殊群体家庭走访和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并动态调整重点人群花名册,对群众问题诉求,亲情帮扶小分队能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上报,协调解决。     “西向镇将‘新春送温暖’作为首要督查事项,对帮扶情况、各村解决群众诉求和一般生活类、政策保障类问题办理情况进行督查督办,并将督查结果运用到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中,树立工作导向,督促工作落细落实。”西向镇党委书记王淑霞说。

    [更多详情]
  • 06 2023-01

    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1月4日,交通运输部官网发布《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邮政局办公室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关于公布2022年度“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名单的通知》,潢川县作为信阳市唯一城市成功入选“2022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名单”。     2022年,潢川县锚定市委“1335”工作布局,聚力县委“12345”工作思路,坚持“以路惠民、以路兴业”,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着力完善“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建设一条条产业致富路、生态旅游路、幸福民生路,奋力当好“美好生活看信阳”开路先锋。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公路里程达2355公里,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达5A级,先后被授予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等荣誉称号。潢川县交通运输局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四好农村路”建设已经成为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亮点工程。     下一步,潢川县将以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成功创建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四好农村路”提质扩面。完善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体系,推动全县“四好农村路”建设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更多详情]
  • 06 2023-01

    入选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我们村入选(河南省第二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这是最好的新年礼物了。”1月3日,鲁山县库区乡东许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建有兴奋地说。     东许庄村属水库移民村,2012年有1000余人搬出深山。怎样让搬迁群众留得住、稳增收、安居乐业,成了该村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为此,该县、乡、村邀请农业农村部蓝莓树莓项目首席专家李亚东教授一行前来考察。专家组考察后,认为东许庄村一带地处水库边,土壤、地貌、湿度等非常适合蓝莓生长,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蓝莓优生区。     经过10年的发展,东许庄村先后吸引豫尧、蓝沃、奕源、沃德等众多实力雄厚的专业公司到此并落地生根。在蓝莓产业做大过程中,该村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到园区务工、参股经营等形式,直接收益达1000万元。     2022年12月26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正式下发文件,东许庄村入选(河南省第二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也是鲁山县唯一的上榜村镇。     “下一步我们将以入选‘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为契机,将蓝莓产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做活特色农业大文章,助力乡村振兴。”鲁山县委常委、库区乡党委书记周勃说。

    [更多详情]
  • 06 2023-01

    袁小勇的家庭农场不﹃跟风﹄

     “搞种植不能盲目跟风,不仅要注重产量品质,更要把握好销路,只有这样才能规避风险,增收致富才有保障……”1月5日上午,商水县平店乡袁庄村种植大户袁小勇对自己的“种植经”侃侃而谈。     今年37岁的袁小勇,16岁下学后就开始“独闯江湖”了。他北上北京卖过菜、南下广州进过厂,干过电子家具普工业务员,后来又做了格力空调维修工。家乡的“黄土情结”始终放不下,2021年开始返乡创业发展种植业。在乡工会、商会等部门帮助下,他和妻子刘卫卫共同创办了“商水县鑫通家庭农场”。     采访交谈中记者发现,“人少我多”是袁小勇的第一种植方向。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因为自家只有5亩耕地,种得再好、收入再高,无论如何也很难快速致富。他通过走访联系家里劳动力少、不愿种地的相邻乡亲,以每年2.8万元的总价流转土地40亩,为增收致富奠定了第一基础。     常言说得好,物以稀为贵。袁小勇认为,“人无我有”必须作为种植户的思路和导向。由于当地种植的都是常规蔬菜,他不打算盲目跟风,只身到山东平度、昌邑考察,当年就引种了10亩优质黄姜。通过朋友介绍,又种植了10亩洋甘菊,剩余20亩地种植了常规农作物小麦、玉米。     “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可以说是袁小勇的种植“法宝”。2022年村里其他人也种植了黄姜,袁小勇对13亩黄姜精心管理实现了优质高产。为了拓展销路,他又提前联系了收购商,结果,黄姜收获后不出地头就被客商抢购一空,亩产值达2万余元。同时,他又到山东安丘等地考察引种了12亩金丝皇菊,鲜菊花收获时也被抢购一空,亩产值近4000元。     “去年玉米收获后,我种植了15亩优质洋葱,今年还计划再种10余亩‘订单芋头’,这两样东西产量高都不愁卖……”谈起今后的设想打算,袁小勇告诉记者:“国家惠农利农政策多、种田水电方便,趁我们夫妻俩还年轻,争取两三年内把农场土地扩大到100亩以上”。

    [更多详情]
  • 06 2023-01

    老两口的生态园年入二十万

        50亩水面碧波荡漾,鹅鸭戏水;岸边果树成行,绿油油的夏枯草长满树下;塘埂上,30多只白山羊休闲地吃草。“别小看俺这个生态园,一年有20多万元的收入呢。”生态园主赵新民乐呵呵地说。     赵新民和爱人杨留英家住确山县刘店镇独山村,今年都已72岁。2009年春节前,老两口受外甥女婿的邀请,到汝南县常兴镇韩寨社区巨坡生态园帮忙看鱼塘。鱼塘是过去废弃砖窑厂改造的,加上坡地,面积有98亩,其中水面有50亩。赵新民按照每平方米放养2条鱼的标准,每年放养鲤鱼、鲢鱼、草鱼、鲫鱼等6万尾鱼苗,每天投喂玉米和麦麸。为增加收入,赵新民打出垂钓的牌子,以每人每杆每天100元价格,吸引钓鱼爱好者前去垂钓,每年有2万元的收入。鱼塘每3年收获一次鱼,大的有10来斤,小的也有七八斤,50亩水面平均每年有5多万元的进账。赵新民还利用水面大的优势,放养30多只鹅鸭。“一年到头吃不完的肉和蛋。”杨留英说。     鱼塘西侧,有40多亩坡地,赵新民利用坡地种植桃、李、杏等果树300多棵,过上春赏花,夏乘阴,秋摘果的生态田园生活。“光水果一年就有2万元的收入。”赵新民说。为实现立体增收,赵新民和爱人还在果树下种植中药材,仅夏秋两季,收获白花蛇舌草、夏枯草3000多斤,每斤市场价7元,一年收入2万多元。     赵新民夫妻还利用坡地种植牧草,喂养白山羊30多只。“光母羊就有20多只,今年能发展到60多只,年底能有10万元的收入。”赵新民说。     在赵新民的房屋旁,有2间小平房,杨留英买来一头黑母猪喂养,去年11月份下了13头猪仔,卖了5000元。“母猪一年2窝,今年至少能有1万元的收入。”杨留英说。     人老心不老,创业有成效。赵新民、杨留英老两口以辛勤劳动换来幸福美好的晚年生活,每年有20多万元的收入。

    [更多详情]
  • 06 2023-01

    舞阳农民画《浇灌幸福花》入选国家级美术创作展

    1月4日,记者从省文联了解到,在由中宣部文艺局等单位联合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承办,中国文化馆协会实施的2023年“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美术作品创作征集展示活动中,由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漯河市文联、舞阳县文联共同推荐的舞阳农民画艺术家胡秀如的优秀作品《浇灌幸福花》成功入选。     作品《浇灌幸福花》描绘了在希望的田野上,青年农民辛勤耕耘、浇灌作物的劳动场面。作品色彩鲜艳、生动活泼,兼具了农民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群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奋进新时代的蓬勃朝气。     据了解,中国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多系农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赏的绘画和印画,风格奇特,手法夸张,其范围包括农民自印的纸马、门画、神像以及在炕头、灶头、房屋山墙和檐角绘制的吉祥图画。现代农民则有在纸面上绘制乡土气息很浓的绘画作品,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包括河南舞阳、陕西宜君、南京六合等在内的数十个农民画画乡,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农民身边的中国故事。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