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3 2023-01

    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2022年12月25日,襄城县山头店镇杜庄村党支部书记黄永喜趁天气晴朗,带领务工人员在大葱种植基地采收、分拣、装车、销售丰收的五指品种大葱。近年来,该村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脱贫户”的模式,引领群众发展大葱种植,在黄永喜的示范带动下,周围村庄已发展大葱种植2000余亩,使当地群众靠种植大葱增产增收,有力促进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03 2023-01

    梨农忙冬管来年助增收

    2022年12月26日,冬日暖阳下,位于宝丰县商酒务镇韩庄村虎狼爬岭3000亩秋月梨树林里人影绰绰,多名欣荣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在忙碌着,“嗡嗡”的声响不绝于耳,社员手中电动裁枝剪轻轻一按,成年人大拇指粗细的梨枝便应声而断。正在忙碌的果农一边剪枝一边介绍说:“要想来年多结大果,这冬天的剪枝压枝一点儿都不能少。”     千亩秋月梨生长的虎狼爬岭,曾有“有女不嫁虎狼爬,好年也得饿掉牙”的谚语流传。如何让草多石头多、高低又不平的虎狼爬岭变成金山银山,商酒务镇党委、镇政府可谓绞尽脑汁,多次请农科院专家实地考察,最终发现天然富硒的土壤、岭上较大的昼夜温差为果树种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2014年,随着煤矿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大潮袭来,“煤老板”赵金亮与商酒务镇政府一拍即合,多次外出考察之后,选定了秋月、园黄两个梨品种,开启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型之路。     如今,韩庄村虎狼爬岭已是当之无愧的“梨乡”:冬天排排梨树静静伫立,像士兵一样整装待发;春天梨花遍野,十里飘香,游客三五成群,徜徉其中;夏天绿叶繁盛、枝杈茂密,青色的果实在枝叶间若隐若现;秋天金黄的梨子沉甸甸地挂满枝头……     “梨乡”已成,但做到“离乡”却不容易。为打响“虎狼爬岭”品牌,近几年赵金亮带着秋月梨夺得了第二十届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全国森林食品交易博览会优质奖,获得“绿色食品A级产品”等荣誉,还入选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良好的品质与品牌效益让虎狼爬岭的精品梨可以卖到“百元一个”,实现每亩利润近万元。     名声闯出来了,怎么让果品“走出去”又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商酒务镇党委、镇政府了解到果农的难处,为种植基地平整、修建近20公里道路,还专门为基地建起了2500立方米冷库,彻底解决了秋月梨“离乡”的储存、外运等问题,让秋月梨出现在北上广的超市里成为可能。     寒冬修枝忙,来年看“梨乡”。2022年11月,韩庄村又成功入选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进一步擦亮了“秋月梨乡”的金字招牌。

    [更多详情]
  • 03 2023-01

    院县共建促西峡菌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不断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省农科院把科技和产业牢牢结合,紧抓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项目,以科技成果赋能产业发展,带动县乡村技术队伍,致力产业兴旺。     2022年9月,省农科院与西峡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西峡)菌果药高质量发展现场观摩与技术交流会”,聚焦三大产业的现代科技成果展示。“食用菌、猕猴桃、中药材(简称‘菌果药’)是西峡三大特色农业产业。‘稳菌、固果、壮药’,科技与产业相结合,把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以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业、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三大特色农业发展结合政府的发展战略,西峡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生态发展之路。”省农科院食用菌专家、研究员孔维丽在会上表示。西峡县副县长李松表示,西峡县积极深化“院县共建”合作,自2018年与省农科院达成农业科技合作意向以来,省农科院组织多批次各领域农业专家深入西峡开展技术对接和指导,使一批优质项目和科研成果在西峡落地开花,助推了产业发展。     院县科技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乡村振兴,找准路径至关重要。20世纪90年代,西峡县委、县政府开始探索适宜本土的高效特色农业种植,最终选择香菇、猕猴桃、山茱萸三大特色产业。     如今,西峡县香菇种植规模2.5亿至3亿棒,年产量30万吨,产值30亿元;猕猴桃人工基地达14.2万亩,挂果面积8万亩,年产量7.8万吨,产值7亿元;植物源中药材173科1125种,面积达30余万亩,产值1.5亿元。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17000元,居全省前列,70%的收入来自三大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我们感受到我县香菇、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发展增速减缓,产品产业市场急需科技创新带动,稳定产品质量,提升标准化、现代化水平。”西峡相关产业主管负责人透露。如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西峡县相关部门从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那里找到了答案。     在省农科院持续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寨根、西坪、二郎坪、丁河等乡镇先后建立了15个“菌果药”高质量发展标杆典型示范基地,推广6个新品种、13项新技术,着力解决了西峡县香菇四季出菇、“双改”,猕猴桃平衡施肥、“采青”,山茱萸病虫害防控、黄精种苗快繁等技术瓶颈10余项,为西峡菌果药三大支柱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全县产业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院县共建的经验多次得到总结和推广,诸多示范基地的负责人津津乐道并从中获益。     专家进入产区提供产业发展方案     五年来,从省农科院资环所所长、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玉亭到省农科院食用菌专家、研究员孔维丽,先后有40多名农科专家赶赴西峡。人才、资金、政策不断聚集。     围绕菌果药三大产业,省农科院资环所、芝麻中心、加工所、植保所4个研究所,组建食用菌、中药材、猕猴桃3个研究团队,汇聚育种、栽培、土壤肥料、加工、植保5个学科人才,联合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培训36期,现场指导47次,还举办三场大型现场观摩会。     香菇产业的“四改四提升”、猕猴桃产业“五改五提升”、中药材产业“两扩一减”具体方案……特色产业的发展,有了纲就抓住了要领。孔维丽这样总结。     孔维丽提出,县域经济发展要“五起来”:一是活起来,用足用活用好产业政策;二是串起来,将研发、种植、加工、经销4个龙头串起来,将猕猴桃-中药材-香菇三业串起来,将农户串到产业链条中;三是提起来,通过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循环增效,将效益提起来;四是通起来,打通国外市场,打通技术转化路径,打通食品医药领域;五是转起来,构建农菌结合、林菌结合、药菌结合模式,通过循环和产业嫁接,实现区域生产、生态协调。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届全国香菇生产大会、猕猴桃产品展示会在西峡举办,提高了“西峡香菇、西峡猕猴桃、西峡山茱萸”三大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产业发展“如虎添翼”。     标准植入产业勇立绿色发展潮头     煤改电、煤改气(“双改”)是我省大气污染防控的重点任务。2020年省污染防治攻坚领导小组下达了三年完成食用菌产业“双改”任务,西峡是七个重点“双改”县之一。而西峡县香菇种植有15个乡镇,分布在3800平方公里山区,涉及千家万户。     山区无天然气只能改电,如果直接改电,灭菌成本比煤增加近4倍。香菇生产成本太高,缺少成熟的节能灭菌技术,势必会增加种菇负担,引起菇农抵触,影响产业发展。张玉亭为此多次往返郑州、西峡两地,深入产业实际,寻求切实有效的技术方案。张玉亭表示,“双改”不仅是西峡的任务,也是全省的任务,作为技术专家责无旁贷,整合人员加快研发节能灭菌技术为产业服务。     西峡县食用菌协会会长王文成是节能灭菌技术项目成员。他说,孔维丽带领全省的专家多次到全国设备生产厂家、西峡香菇生产企业进行调研咨询,召开座谈会,面对面征求种植户、制棒厂、管理部门等多方的意见,很快制定了河南省接地气、非常实用的节能灭菌技术标准,并率先在西峡推广应用。     有了技术和标准,降成本成为推广的关键。孔维丽团队经过评估和测算,提出了“集中制棒”模式,通过适度规模降低灭菌成本、提高灭菌质量。2年过去了,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支持下,西峡县基本完成了“双改”任务:全县新建香菇制棒厂130多家,建成碳中和试点110多个,香菇菌棒机械化生产规模达3亿棒,基本实现全覆盖,每年节约燃煤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0.5万吨。西坪镇孙氏菌业总经理孙伟对记者说:“我是第一个完成‘双改’的合作社,应用了省农科院提供的节能灭菌技术,改进了装袋和灭菌工艺,完善无菌接种工艺,灭菌温度比燃煤灭菌提高了10℃,灭菌时间缩短了3倍,灭菌成本与燃煤基本一致。”     除了节能灭菌工艺,孔维丽携团队联合热泵烘干设备生产企业研发了河南省第一例香菇节能烘干工艺。西坪镇孙氏菌业孙伟、双龙镇的王庆来,第一批引进基地使用,烘出来的香菇颜色均匀,复水性、香味均较燃煤灭菌好,比电烘干成本节约1倍以上。     西峡县菌办书记薛飞说,县里计划2023年大力推广香菇节能烘干技术,彻底实现香菇全产业链绿色生产。     突破技术瓶颈插上科技翅膀     目前,西峡猕猴桃、西峡香菇、西峡山茱萸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菌果药三大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60亿元,贡献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     院县共建提出的猕猴桃“五改五提升”方案,其中之一是改土壤。西峡县猕猴桃产业整体是以分散种植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省农科院研究员刘纯敏团队率先分析了田关镇、西坪镇、丁河镇等8个乡镇的猕猴桃园土壤养分,研究了影响猕猴桃品质的土壤障碍因子。刘纯敏团队制定定制化的水溶性肥料配方,在重点示范园区示范了药渣有机肥、菌渣有机肥、猕猴桃专用配方肥等,果园优质绿肥施用面积达2300亩。通过土壤改良、有机肥施用,化肥用量减少2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2%,产品糖度大幅提升。     “合作了3年,采用省农科院专家的配方肥、水溶肥、配施有机肥,种植的黄心猕猴桃亩均产量比农户增加1000斤,80%产品的品质达到新西兰标准;金桃品种氨基酸总量提高32.05%、可溶性固形物提高21.8%、可溶性糖提高56.8%、干物质提高19.9%;徐香品种氨基酸总量提高5.8%、可溶性糖提高4.5%、干物质提高3.6%。”西坪镇一家猕猴桃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二郎坪镇1500亩山茱萸示范基地,西峡县药办主任吴长银告诉记者,山茱萸是西峡中药材主导产业,近年来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病虫害发生率高,影响了山茱萸的品质。为此,省农科院芝麻中心李春明博士团队围绕山茱萸绿色种植,相继研发了“一涂两诱一驱”病虫害绿色防治关键技术,通过进一步矮化山茱萸株型,提高了优质果率,现在9个山茱萸主产乡镇病虫害绿色防控普及率达90%以上,农药用量降22%,优果率94%。     运用现代技术引领发展方向     寨根乡是西峡县香菇种植规模较大、集中连片的基地之一,集中连片规模约500亩。在长达13个月的生产周期内,曾发生过一场大风几乎刮坏了所有大棚的塑料薄膜,夏季连续5天35℃以上高温造成菌棒烧菌超过30%,个别农户达到80%,几乎无收成的“灾难”。     孔维丽团队经分析,之前使用的二层遮阳网、一层塑料膜加上竹木结构层架,已经沿用20多年。该香菇品种生产方法应用超过15年,传统管理、集中上市成为习惯。如何缩短养菌周期,实现周年供应、错峰上市、提高效益是传统基地转型面临的重点。县里对专家研判提出的方案双手赞同,建议示范基地建在寨根。随即更换品种提高品质,改进培养出菇设施,改进保鲜措施,延长货架期。     方案很快得到验证。寨根乡副乡长王国超指着4个现代化标准大棚介绍:“占地1600平方米,大棚管理全部实现自动化,通过调节光照、保温、降温等技术的实施,实现高温时降温10℃,低温时增温5℃~10℃的目标,通过搭配中温、高温、低温品种实现了香菇周年出菇供应。西峡能够实现夏季出菇,多亏了省农科院的技术和品种。”他激动地说,“四季菇棚”在去年7月15日最炎热的时间出了第一茬菇,1天卖了3000元。别人都没出菇,这个棚出了第二茬,已经卖了1.2万元,当时是西峡县第一例,吸引全县16个乡镇及周边几百个种植户来参观学习,证明了周年出菇、错峰卖菇是可行的。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五里桥镇黄狮村是传统的猕猴桃种植基地,西峡县猕猴桃研究所所长魏新远说,像这样的老基地西峡有几万亩,品种及管理跟不上,猕猴桃病害越来越严重,病死的树很多,果园呈现严重衰败现象,严重影响果农的种植积极性。为解决该问题,省农科院研究员刘纯敏、植保所研究员王恒亮联合桃办、研究所调研病害的起因、发病规律,制定了实施“五改良”技术,“改良土壤、改良砧木、改良品种、改良树形、改良模式”,两年下来,基地的猕猴桃生长态势明显好转,成效显著,为全县猕猴桃老基地改造提供了示范样板。     实施“稳一壮二促三”,即稳定山茱萸规模,壮大连翘、鸡头黄精规模,促进三岛柴胡、金银花、苍术等中药材适度规模种植,是西峡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纲领。吴长银告诉记者,为实现壮二目标,省农科院中药材团队在寨根乡打造优质大果连翘示范基地,引进了大果连翘新品种,制定了标准化管理技术方案,果形比当地品种大1/3,亩均产量较当地品种提升10%以上。这项技术得到县中药材研究所所长杜戈的支持,三年来带动全县连翘种植面积达11000亩,其中千亩以上的连翘基地3个。     构建循环模式化腐朽为神奇     香菇、猕猴桃、中药材是西峡农业的“三驾马车”,也是西峡根据本地独特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的有效农业布局。三大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下脚料。3亿棒香菇,除去燃料消耗的每年剩余约1亿棒废菌棒,猕猴桃修剪枝条每年约6.5万吨,中药渣、羊粪等废弃物都在万吨以上。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多种重要农产品全面保障和协同发展,需要以全产业链绿色循环发展为核心。     张玉亭告诉记者,菌果药生产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废弃物,要重新构建农业绿色协同发展机制,把菌渣、药渣和猕猴桃修剪枝条基质化和肥料化利用起来,把猕猴桃园冬闲期空间利用起来,推广一料双菇、果药间作、果菇套种等技术。     魏新远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21年,他找到孔维丽商讨猕猴桃枝条利用问题,经过分析化验后发现,猕猴桃枝条木质纤维成分较高(纤维素18.1%、半纤维15.0%、木质素25.8%),氮(C/N=33∶1)含量也不低,是很好的种植草腐菌原料。当年由省农科院提供菌种和技术,在丁河镇试种大球盖菇100平方米获得成功。     从科研成果到致富真经,省农科院发挥科研技术优势,通过人员、技术、项目合作,强力推进菌、果、药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助推西峡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更多详情]
  • 03 2023-01

    十大举措助我省建中药材强省

    我省是中药材生产大省,如何进一步提升我省中药材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实现由中药材大省向中药材强省转变?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产值领跑全国,成为全国重要的大宗中药材生产供应中心、创新研发中心、加工制造中心、物流贸易中心,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     《意见》围绕打造4个中心、建设中药材强省,分阶段明确了2025年、2030年及2035年的目标。     到2025年,全省中药材生产供应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品牌竞争能力、绿色发展水平、质量效益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600万亩,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产值达到600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3000亿元,基本形成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国领先。     到2030年,力争全省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700万亩,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产值达到700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5000亿元,形成更加完善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艾、山药、地黄、连翘、金银花、牛至、丹参、夏枯草、杜仲、山茱萸“十大豫药”种植面积、种植和初加工产值达到全国第一。     到2035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产值领跑全国,成为全国重要的大宗中药材生产供应中心、创新研发中心、加工制造中心、物流贸易中心,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建成中药材强省。     《意见》明确,我省将以强产业、促增收为目标,以豫材豫用为重点,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培强经营主体、强化科技创新、推进品质提升、打造知名品牌、促进产业融合,做大做强大宗道地药材、做优做精特色药材,全面提升中药材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推进中药材强省建设。     《意见》提出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十项重点举措。     科学规划生产布局,彰显道地药材优势。立足我省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和产业基础等因素,因地制宜定品种、定产地,引导优势品种向五大道地药材产区(怀药道地药材产区、太行山道地药材产区、伏牛山道地药材产区、大别山道地药材产区、黄淮海平原传统道地药材产区)集聚。     加强资源保护利用,建设良种繁育体系。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积极开展珍稀、濒危、特有中药材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选育和繁育等工作,在五大优势道地药材产区支持建设5个以上种质资源圃(库)。将中药材种业发展纳入种业振兴工程,加快培育中药材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到2025年,中药材主要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70%,2035年达到85%。     推行绿色规范生产,源头把控药材品质。在道地药材产区,支持建设40个省级规范化道地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鼓励生态培育和野生抚育,到2025年,建成林药模式重点县52个,新建林下经济中药材示范基地120个。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增强产业牵引动能。支持龙头企业装备升级、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对符合制造业“头雁”企业条件,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0亿元、20亿元、30亿元、40亿元的中药产业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200万元、300万元、400万元奖励。到2025年,省级以上中药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突破50个。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厚植核心竞争优势。支持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省农科院等设立中药材专门研究机构,高标准建设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将中药材育种纳入神农种业实验室建设内容。加快实施一批中药材产业重点科技项目,开展中药材全产业链科技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深挖中医药经典内涵,全力打造领军产品。实施中药大品种培育战略,聚焦六味地黄丸补益系列、双黄连抗病毒系列、牛至替代抗生素系列、丹参活血化瘀系列等优势产品,着力打造一批单品年产值达到10亿元、30亿元、50亿元的“豫药”大品种。     发挥区位枢纽优势,完善市场流通体系。鼓励郑州市规划建设国家级现代化中药材仓储物流园和现代化中药材物流交易中心。支持禹州传统批发市场创新药材交易模式,积极推进辉县市百泉中药材物流中心建设。支持南阳市卧龙区、西峡县、确山县、永城市、卢氏县、嵩县、虞城县、封丘县、郸城县、商城县十大现代中药材特色产地交易中心建设。     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提升“豫药”影响力。重点培育南阳艾、“四大怀药”、伏牛山牛至、豫西丹参、济源冬凌草、大别山苍术等豫产道地药材品牌。支持传统中药材大县创建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支持大宗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申报中国名牌农产品。支持豫产道地中药材品种申报地理标志产品。     推进产业链群发展,激发聚合倍增效应。以龙头企业为链主、以道地药材为基础,加快建设六大中药材产业链。在深入推进怀药特色产业集群和温县、渑池、确山、禹州、宜阳、新县、嵩县等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基础上,再争创一批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拓展多元价值功能,提升综合利用水平。实施中药材产业换道领跑战略,大力支持中兽药、饲料添加剂、抗生素替代产品、康养产品、药妆产品、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天然抗氧化剂及中药材植物源农药的创新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发展“中医药+旅游”,引导中药材产业与文旅康养等有机融合。

    [更多详情]
  • 03 2023-01

    今冬深翻田年后土生金

    2022年12月20日,暖阳高照,云淡风轻。在卢氏县范里镇冯家岭村千亩示范方烟田里,一排挖掘机、拖拉机轰鸣着有序前进,农机过处,散发芬芳气息的泥土在阳光照射下泛着耀眼的光芒。     “赶在立春前把烟地深耕一下,来年才会有个好收成。”冯家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朱爱菊说,“俺村地处深山区,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土地肥沃,堪称种烟宝地。靠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种植烟叶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入冬以来,像冯家岭一样及早进入烟田冬耕深翻的种烟村比比皆是。“冬耕深,出黄金”,及早开展烟田冬耕深翻,高调奏响群众产业发展前奏曲,在卢氏早已成为烟农和各级抓烟干部的共识。大家普遍认识到,冬耕深翻烟田有三项好处,一是可以纳蓄整个冬季及春季前期的雨雪,达到蓄水保墒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三是杀死越冬虫卵,有利于减轻明年烟田病虫害。     认识提上去了,那么,如何开展冬耕深翻呢?卢氏县烟农在多年生产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了3个要点,一是冬耕时间。一般在大雪节气前后,2022年是11月底到12月底。二是冬耕深度。烟田耕翻的深度以烟株根系密集的范围为宜,耕深大于等于30厘米,并且每隔两至三年再深耕深翻一次,深度大于等于50厘米,打破犁底层。在肥力较低的烟田,可适当增加耕深。三是冬耕机械。最好选用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农机。     为了提高烟田冬耕深翻质量,加快工作进程,卢氏县每年都会在新一轮烟叶生产开始前,以“日拱一卒,周啃一马,旬下一车,月盈一局”的赛马排序督察管理机制,县烟叶生产服务中心将其纳入各产烟乡镇冬季农业农村工作重中之重,县烟草部门亦将其列入烟叶收购站点元春工作的重头戏,每日实施优差排序,全县范围内通报,力促进度快、质量高、效果好。     2022年,自吹响烟叶生产冬耕翻冲锋号以来,卢氏县15个有种烟意向的乡镇日出劳力近千人、机械近百台,配以完善的奖惩机制、系列妙招措施,有效激发了冬季烟叶发展的强大活力,为稳烟区、稳烟田、稳烟农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以烟叶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和基础性设施建设提升为抓手,以稳定的生产规模、较高的烟叶质量持续提升烟叶产值效益,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卢氏县烟叶生产服务中心主任曲冉说。

    [更多详情]
  • 03 2023-01

    种烟是项技术活

      “李师傅,咱试验田的样品烟按要求挑拣好没有?我联系平顶山市烟草公司技术中心来提样品吧?”打电话给分级工人的薛战锋,是郏县安良镇酸庄村人,种烟已有33个年头,是大家公认的土专家,也是全市烤烟种植方面的名人。     育苗大棚巧利用种的瓜果比蜜甜     “在县烟草公司的帮助下,2005年前后,我建了十几个单体棚进行漂浮育苗。因为育苗时间比较集中,一般5月中旬前后烟苗就卖完了,眼瞅着大棚闲置下来很浪费,我就一直琢磨着,怎样把育苗大棚高效利用起来。”2022年12月23日,薛战锋说,起初他一直受困于非育苗期大棚的资源利用问题。     对此,郏县烟草专卖局局长梁少峰介绍道:“为提高非育苗季节大棚的综合利用率,烟草公司不仅为烟农提供增收方案,还帮助烟农请专家进行指导,种蔬菜、菌菇或者瓜果,效益都不错。”     起先,薛战锋每年都会种上半亩地的西瓜供自家人吃,但是记忆里那种浓郁的瓜味儿越来越淡,直到吃到一箱正宗的新疆哈密瓜。家里人边吃边点赞,哈密瓜比自己种的瓜甜好多!薛战锋内心一阵疑惑,为什么新疆种出来的瓜那么甜?     “新疆昼夜温差大,糖分积累多,瓜的甜度自然就高。”儿子随口的一句话惊醒了梦中人。“咱家大棚白天温度比外界高好几摄氏度,晚上可以把棚帘拉下来,这样不就模拟出新疆的环境了?”薛战锋大腿一拍,当即做出决定,“咱家育苗大棚里就种西瓜!”     就这样,有多年瓜果种植经验,再加上育苗大棚温度可控的优势,薛战锋家的西瓜慢慢有了名气。近几年,每到西瓜成熟季,他家育苗大棚里前来抢购的人、车就络绎不绝。     “20个育苗大棚,每年除了育苗收入外,种西瓜一项也能额外收入2万元左右。同时也给村里的几个困难户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岗位,增加了经济来源。”说起这些年育苗大棚带来的高收益,薛战锋颇有些得意。     土壤保育做得好烟薯套种效益高     2022年霜降刚过,薛战锋家烟地里十几个工人就开始忙活,他家烟地套的红薯丰收了。“烟地套种红薯这种模式,在我看来值得推广。”     “我家有10亩烟地是平顶山市烟草公司技术中心常栋博士的专属试验田,2022年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了。”薛战锋介绍道。“什么?连种6年?没有死烟吗?”几个烟农听得惊掉了下巴。     “也有死烟的情况,但都在能接受的范围内。这主要在于土壤保育做得好,每年冬天我都会往地里撒一层生物炭,然后再翻耕,这样土质变得更疏松,薅草都比别的地块轻松。”薛战锋解答着周围烟农的疑惑。     据常栋介绍,生物炭作为富含碳素的固体物质,能够提高土壤的保墒能力,增加土壤孔隙,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形成,提高土壤肥力,是一种有效的土壤改良剂。     10亩烟地的红薯总产量1万公斤,根据薛战锋的规划,一半直接批发出售,另一半深加工成粉条,细算下来,单红薯这一笔收入每年可达1.6万元左右。     多年练就硬本领烘烤技术众人赞     来到薛战锋家的炕房群,可以见识不同类型的炕房,有老式燃煤烤房、生物质燃料烤房、电能烤房,还有可移动的小集装箱烤房。     “十七八岁就开始跟着老父亲学种烟,最先学的就是烘烤。为了炕好烟,吃了很多苦。”薛战锋感慨道。老式土烤房操作不易,要时刻关注烟叶变黄程度、炕房温度、炕房排湿和昼夜冷热变化,以便随时调整火力。     “最开始炕烟用的是‘老虎大张嘴’炕房,需要烧地龙,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往地龙里添煤,同时还要把燃烧殆尽的煤渣清理出来,那时候烟只要一进炕,整个人的神经就紧绷起来,一天24个小时蹲守在炕房门口,整个烘烤季根本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回忆多年前用老式土炕房的情景,薛战锋历历在目。“种烟30多年,经历6代烤房变革,越变越智能,越变越简单,现在烤烟一个手机操作全程,屋里坐着喝茶的功夫就把烟炕好了。”薛战锋对现在的智能电烤房连连称赞。     如今的薛战锋,成立了自己的专业合作社,领着村里一伙人运行十余座烤房,每年以单杆5.5元的烘烤成本承接附近烟农的炕烟任务。     “老薛烘烤技术过硬,烟交给他炕,俺放心。”     “老薛是个专业‘炕把’,只要看一眼鲜烟素质,就能告诉俺能烤出来啥等级。”提起薛战锋的技术,找他烤过烟的烟农无不竖起大拇指。

    [更多详情]
  • 03 2023-01

    电商为乡村振兴插上“金翅膀”

    入冬以来,卢氏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直播带货、电商培训等活动,借助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直播平台,源源不断地将该县山区群众生产的土特产向外发售,助力乡村振兴。     招商引资,引来“金凤凰”。该县统筹整合物流快递、商贸流通、交通、邮政等资源,通过招商引进郑州现代物流业有限公司加盟,充分利用乡镇闲置交通客运站和粮管所,投资9960万元建成了1个县级快递智能化分拣中心、16个物流中转站、72个村级电商示范站点,打造出了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同时,投资400万元,在县级冷链物流园建成快递智能分拣中心,供申通、中通、圆通、韵达和极兔5家快递企业入驻免费使用。此外,依托美团优选及邮政集团卢氏分公司完善的配送车辆和团队,该县对具备条件的13个乡镇38个行政村率先开通快递进村业务。目前,通过邮政集团卢氏分公司开展快递进村服务,全县行政村快递物流通达率达80%以上,县级以上文明村镇的174个行政村快递服务通达率达100%。     直播带货,插上“金翅膀”。该县围绕5条产业链,梳理24个种类108个品类427个产品,积极开展“原本卢氏”电商直播擂台赛,先后组织“做最美主播、为家乡代言”连翘花节直播大赛、“寻找最美卢氏民宿”短视频大赛、“振兴路上,‘核’你一起”电商直播大赛、“迎超杯”宠物粮直播大赛,累计销售樱桃、槲包、蜂蜜、香菇酱、艾草产品、核桃产品、宠物粮等600余万元,带动县域周边800余人灵活就业。     电商培训,打开“金钥匙”。该县为充实县域电商人才队伍,成功培养电商人才,坚持“按需培训”“订单式”培训,高标准、多途径做好人才培训,切实提高电商技能。充分整合各部门培训资源,高标准设计专业培训课程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协调推进,将普及性培训延伸到乡村,推动电商进村、入户、到人,做到应培尽培。同时,充分挖掘电商直播人才与短视频拍摄爱好者,聘请郑州专业电商直播培训讲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型培训、技能提升型培训。组织电商直播技能培训班23期,共培训1091人,其中307人进入电商人才库,155人取得高级电子商务师证,有效提升了电商人才储备。

    [更多详情]
  • 03 2023-01

    帮扶车间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信阳市平桥区肖店乡三台村信阳瑾鸿服装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操作着裁剪、缝纫等机器。     信阳瑾鸿服装有限公司的前身系信阳千锦时装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是肖店乡招商引资企业。公司成立伊始,便招收村里及周边的村民前来务工,助力村民增收。     “现在,家门口就有服装车间,上班方便多了,再也不用外出务工了,关键是还能照顾一家老小。”肖店乡曹店村村民肖小玲欣喜地说。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肖店乡持续推进就业帮扶车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把就业帮扶车间建成“发展车间”“致富车间”,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工作岗位。     “自从评上就业帮扶车间后,我们每年还能享受当地政府发放的补助资金,这对我们来说是件好事,我们企业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优先招聘脱贫户,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实现政府、企业、脱贫户三赢。”公司负责人周全说道。     据悉,该公司现已建成6条生产线,能解决近200人就业,目前正面向周边村民招工,按照村民的个人特长和务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合适的岗位,让大家在自己家门口就能找到心仪的工作。

    [更多详情]
  • 03 2023-01

    把﹃大事小情﹄办到群众心坎上

    “修补道路、安装路灯、疏浚下水道、兴建花园……党委、政府解决难题有速度,保障民生有温度,老百姓打心眼里佩服。”2022年12月25日,在汝南县常兴镇经商多年的刘国福高兴地说。     常兴镇街道东西长1公里,由于下水道不通,每遇雨天,街道积水较深,导致街道路面破损严重,加上街道没有路灯,每到夜晚漆黑一片。去年7月,新一届镇党委、镇政府树立“常兴发展,我的责任”理念,积极搭建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在“有速度”和“有温度”上下功夫,把“大事小情”办到群众心坎上。     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该镇大力开展“治理‘六乱’、开展‘六清’”活动,累计打造小游园、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等“微景观”3000多个,美化墙体160余处,整治坑塘120多个,安装路灯1000多盏,栽植景观树1万多株,评选“五美庭院”6000多户,让乡村绿起来、美起来、净起来、亮起来。     平安是人民群众最大的幸福。该镇建立领导包案、首办责任制、责任追究和绩效考核等责任机制,确保“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制度落到实处,形成基层属地抓、责任单位办、信访部门督的工作合力。     同时,该镇倡树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村,在各村(居)大力推动下,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文明风尚更加浓厚,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更多详情]
  • 03 2023-01

    “三把火”烧旺烟火气息

    “现宰的骟羯儿,新鲜得很……”2022年12月28日早上,在禹州市颍川街道南街社区市场街南头,20多个卖牛羊肉的摊贩一边大声吆喝着,一边熟练地为顾客切肉、过秤。这熟悉的吆喝声、热情的讨价声,让这个农贸市场又恢复了往日喧闹的烟火气息。     南街社区地处禹州市老城区繁华商业中心,迎宾路、南大街、纺织品街、市场街、马府巷批发街等都是传统的商业街。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南街社区迅速烧起了宣传、鼓励、帮扶“三把火”,加快复工复产工作。     该社区“两委”全面掌握国家有关政策,积极主动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工作,消除居民的恐慌感。同时,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签约医生主动对接社区居民,加强疾病预防和治疗。     在全面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障作用的基础上,该社区积极鼓励商户开门营业。在马府巷批发街,经营婚庆用品、糖果食品的门店前挤满了正在选购商品的顾客;在市场街,南头的牛羊肉摊点、中间的猪肉摊、十字街的鱼市摊以及两侧的调料干菜门店,基本全部开门营业。     对于遇到困难的商户,该社区各个网格员主动帮助,解决他们在治病、经营等方面的困难。顺河街一家羊肉馆曾因员工感染新冠病毒停业休息,该社区积极指导他们医治,并对饭店全面消毒,帮助他们及时开门营业。“咱社区这么关心商户,在南街做生意算来对地方啦!”许多商户高兴地说。     “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建网格的作用,为企业和商户主动服务、解难纾困,尽快复工复产,让烟火气息旺起来,让社区经济强起来!”南街社区党委书记张军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