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3 2023-01

    “四好农村路”绘就乡村振兴美景

    2022年12月28日,记者从许昌市交通运输局获悉,截至目前,许昌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8608公里,其中县道1360公里、乡道2209公里、村道5039公里,全市建制村和自然村通硬化路率均达100%,实现了农村公路“县县畅、乡乡联、农村骨干路网等级化”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许昌市交通运输局围绕“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与全市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为助推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实施发挥了交通先行保障作用。     据介绍,许昌市以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县)为抓手,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由县域向市域提质扩面,全市已成功创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1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3个。2022年建安区成功入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长葛市入围“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名单,许昌市顺利通过“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考核验收。     该市积极推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县、乡两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管理运转良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纳入市、县财政列支,实现了县有中心站、乡有养护站、村有养护室,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村公路管护机制,全市所有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经常性养护率达100%。     为有效保障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加快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许昌市积极推进农村客运、货运、物流、邮政、电商、农村合作社等多种服务功能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节点体系,提升了农村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同时,许昌市积极将“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与全市地域特色深度融合,围绕“公路+产业”“公路+旅游”“公路+文化”“公路+康养”“公路+电商”等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农村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打造了鄢陵“花都1号”公路、襄城首山“彩虹路”、禹州鸠神旅游“红叶专线”等一批网红公路,绘就了许昌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更多详情]
  • 03 2023-01

    切实把保健康防重症强救治 优服务要求落到村村户户

        2022年12月31日,省委书记楼阳生主持召开农村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会,就做好农村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省长王凯作具体部署。     各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汇报了农村防疫工作情况。楼阳生指出,当前我省防控措施调整转段总体平稳顺利,但随着春节临近,流动人口增加、返乡人员增多,农村感染人数也会增多。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五级书记亲自抓,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强救治、优服务”,进一步完善措施、强化落实,确保实现“压峰”转段、顺利渡过流行期,最大程度维护好农村群众身体健康和农村地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一要发热门诊乡村全覆盖。全面加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接诊和服务能力,发热诊室、发热门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优化就诊流程,配齐人员物资,落实好值班制度,确保群众就近就便及时得到诊疗。     二要对症施治药物保障全覆盖。结合不同人群、不同症状,分类分级细化诊疗方案,有针对性使用药物方剂,健全完善乡村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诊疗能力,加强发热、止咳、解痛类药品储备,确保对症下药、规范用药、治疗愈后好。     三要特殊人群上门问诊全覆盖。摸清村组内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孕产妇、留守儿童等群体健康情况,通过电话、视频、线下随访等方式提供健康监测、用药指导、抗原检测等服务,明确和畅通转诊绿色通道,确保把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四要三级医院分区包保全覆盖。健全城乡医疗机构对口帮扶机制,加强专业指导,强化县域统筹调度,完善农村急救转运体系,加强县级医院住院单元、重症监护单元改造扩容,配齐监护治疗设备,提高病床使用率、周转率,提升救治能力,确保重症患者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转运、及时救治。     五要爱国卫生运动城乡全覆盖。创新载体、创新形式,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防护意识,掌握基本防护知识、用药常识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确保健康卫生生活方式化风成俗。     楼阳生强调,各地要切实拧紧思想螺丝、上紧行动发条,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统筹抓好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安全生产、民生保障、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以一开年就冲刺的精神状态开好局起好步。     王凯指出,要突出抓好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加强返乡人员健康提示,强化高风险老年人健康服务,做好孕产妇和儿童健康保障,畅通急诊急救绿色通道,引导群众基层首诊,更好满足农村地区群众就医需求。要突出抓好重症患者救治,加快县级医院重症床位扩容和可转化重症床位储备,配足配齐医疗力量、药品和必要救治设备,加强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做好重症患者转运保障,提升县域重症救治能力。要突出抓好群众用药保障,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供应和特殊群体用药服务,更好发挥中药在感染治疗中的作用,加强市级统筹、县域及时调度,着力满足群众用药需求。要突出抓好重点机构疫情防控,结合设施条件采取内部分区管理等措施,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与养老、社会福利等重点机构对口协作,完善感染者转运、绿色通道救治机制,确保得到及时有效救治。要突出抓好防控责任落实,健全工作机制,调动基层力量,关心乡村一线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统筹做好岁末年初农业农村和节假日安全生产工作,抓好冬春农业生产、“双节”期间重要副食品保供稳价、农民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确保农业生产正常秩序和社会大局稳定。     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设分会场。     孙守刚、江凌、陈星、安伟、张雷明、武国定出席。

    [更多详情]
  • 03 2023-01

    郏县恒压灌区荣获全国“节水型灌区”称号

    2022年12月31日,郏县水利局传来好消息,在近日水利部公布的全国“节水型灌区”名单中,郏县恒压灌区榜上有名,为河南省唯一获此称号的灌区。     位于郏县堂街镇北汝河岸边的恒压喷灌站是全国第一座恒压喷灌试验工程,1984年9月建成,设计灌溉面积7000亩。2015年,郏县投入1500万元,建成了蓄水池两座,铺设地下管道3.35万米,利用地形高差实施自压喷灌、微喷,新发展节灌面积6500亩。2017年,郏县又投入近3000万元,在北汝河孔湾河段新建一座坝长270米、蓄水深4.5米的抗旱应急提水工程,蓄水量为200万立方米,为恒压喷灌工程提供了可靠水源。     近年来,郏县多方争取资金,对恒压水源泵站和田间灌溉系统进行了多次技术改造和延伸,设备至今完好无损,为灌区粮食产量增长、烟叶规模种植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的恒压喷灌工程灌区面积,已由当初的7000亩增加到3.3万亩,覆盖18个村2.5万人。喷灌工程不仅彻底解决了郏县东南部田地的灌溉问题,还为山丘缺水地区粮食稳产高产和发展经济作物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灌区粮食亩产量由过去的400~500斤,提高到1000斤左右。同时依托有较高温度、富含微量元素的灌溉用水,灌区种植的优质烟叶“山儿西烟”成为著名的烟草原料。     郏县恒压灌区坚持节水优先方针,以促进农业节水增效为目的,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价格杠杆控制用水量。通过不断加大工程建设,加密支管网,增加出水口,安装自动化计量设施,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行“两证一书”,落实精准补贴奖励机制,持续发展微喷、滴灌、管灌等节水灌溉面积,节省人力、物力,降低了用水成本,得到群众认可,达到科学灌溉、科学节水效果,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88,为全省提升灌溉用水效率、促进农业节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创造了农业节水增效的典范。     郏县水利局数据显示,恒压喷灌工程目前铺设输水干管1.2万多米、田间固定管道2.3万多米,设置给水栓近700个,3个可蓄水1.15万立方米的蓄水池能保证全年365天全额蓄水,随时供应群众灌溉;灌区每年节水195万立方米,节水效果非常明显。郏县东南部1.6万亩山岗薄地全部成为旱涝保收田,每年可新增粮食产量375万公斤,增加农民收入900多万元,加上烟叶每年可增收1700万元。

    [更多详情]
  • 03 2023-01

    让群众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以前,雨季来临时,一遇到暴雨来袭,小区内涝不能及时排放,家中时常被淹。现在,再也不用担心了。”2022年12月28日,家住潢川县东湖社区7号楼1单元一层的余中华指着通畅宽阔的桃园路告诉记者,通车当天,周边群众纷纷前来观看,大家称赞:“这条路真正修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据介绍,新开通的桃园路全长1353.326米,路面宽40米,是集街景重构、城市防汛与市民出行等于一体的城市主干道,是周边群众期盼已久的民生路民心路,它的建成通车,不仅方便了周边群众出行,缓解了交通压力,也促进了周边存量资产的盘活利用,让沉睡已久的商铺资产苏醒过来,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     “滨河景观提升、智慧停车场建设、沿河灯光秀展示……一个个城市建设重点项目的落地落实,让群众幸福生活触手可及。”潢川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潢川县坚持“项目为王”的理念,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了民兵南路、二环路等一条条长期没有打通的“断头路”,路通了,群众心气顺了;建成了华光园、南湖公园等便民惠民的公园、游园,满足了更多群众“出门见园、开窗见绿”的美好愿望,一座更加宜居、更具质感、更有韧性的花园城市已悄然呈现在群众眼前。

    [更多详情]
  • 03 2023-01

    农技小分队护航小麦安全越冬

        “今冬天气干旱、少雨雪,土壤冻结期来临较晚,可以根据墒情、苗情分类管理,确保小麦安全越冬。”1月2日,确山县组织的农业技术小分队在刘店镇伍桥村的麦田里现场指导群众进行田间越冬管理。     农技小分队根据麦田实际情况,要求对播种疏漏田垄查苗移栽补种,达到棵株均匀,充分利用土壤地力;对旺长小麦进行深划或镇压,填补土壤裂缝,压实土壤,抑制小麦过快生长,增强抗寒性;建议普遍进行中耕,以增温、保墒、除草、破板结;因地制宜科学加强冬季肥水管理,部分麦田因播种过深,秸秆返田地块土壤松弛,失墒严重,在土壤冻结期之前,依托高标准农田灌溉设施浇足越冬水,基肥较差的地块追施氮肥,保障水肥充足;要适时进行冬季化学除草,保障小麦安全过冬

    [更多详情]
  • 03 2023-01

    “藕”遇丰收季泥里捞“金”忙

        “伙计们都来瞅一瞅,这是刚挖出来的南斯拉夫雪莲藕,生吃清甜还没渣,煮熟性味甘温,不仅能健脾开胃还能益血补心……”1月1日,西平县谭店乡三张村莲藕种植基地,郭欣拿着手机直播莲藕收获情况。     “马上就该过年了,现在莲藕的需求量很大,除了供应线下的商超,我还在手机上直播销售,刚直播1个多小时就有300多名网友在线观看。”郭欣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网友们在手机上下单,我们在现场称重、打包,打印快递单号,立即安排发货,挖出来的藕基本不过夜。”     今年37岁的郭欣是一位新型农民,大专毕业后卖过汽车、干过餐饮。2017年,郭欣返乡创业,经过多方考察种起了莲藕,从不到1亩面积的土地上起步,一年多的时间将莲藕种植规模扩大到30多亩。     “经过两三年的摸索,现在我们这个基地采用‘莲藕+泥鳅+小龙虾’立体套养模式,按照今年行情,仅莲藕收益就能达每亩6000多元,再加上泥鳅和小龙虾,亩均产值最高能突破2万元。”郭欣高兴地说,“下一步,我打算扩大种植规模,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们一起增收致富。”     随着不断传来的机器轰鸣声,只见挖藕人王卫东穿着防水衣,手里紧紧地攥着高压水枪,深一脚浅一脚地弯着腰在混浊的水里摸藕,水面不断冒出水泡,一根根莲藕浮出水面。“基地的效益越好,俺们的腰包越鼓。”王卫东接过话茬说,平时在基地干一天能挣100多元,春节前后销量大、手头忙,在池塘里摸藕一天能挣400多元。

    [更多详情]
  • 03 2023-01

    念好“五”字诀“星”光更闪耀

        1月2日,隆冬的新安,“黄河神仙湾景区”二期工程推进提速、磁河生态谷“两清一护”现场渠畅堤固、碾坪村“虾菜共生”养殖大棚虾肥菜壮……干群精神饱满,城乡面貌一新,处处“春潮”涌动。     去年以来,新安县将“五星”支部创建作为落实洛阳乡村振兴“151”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凝聚“五方”力量、坚持“五项”抓手,做实“五星”创建,立标杆、争先进、创一流,高位谋划,精准发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凝聚“五方”力量,形成创建合力。建立三级书记抓创建工作机制,坚持大抓基层导向,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创建工作专班,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县委常委分包“四星”及以上支部和软弱涣散村;县直单位下沉解难题,将创建工作纳入乡村振兴重点观摩项目,县直责任单位下沉一线,帮助镇村发现解决问题;乡镇干部精准施策促落实,入村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凝聚创建合力;村级干部齐心协力抓实施,充分发挥党支部主体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调动积极因素,激发内生动力,形成齐抓共建良好局面;全民行动聚合力,通过提升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开设积分超市、“星级文明户”“乡村光荣榜”等选树活动,提高了群众认同感和参与度。     坚持“五项”抓手,精准推进创建。逐村定星、逐村“过筛子”,缺啥补啥,把创星过程变成为群众办实事的过程。明确目标紧盯任务搞创建,逐村摸底定星,村村有目标,人人有任务;细化任务思路清晰搞创建,细化具体工作,指导各村捋出创星重点任务,具体到人、到月;压实责任上下联动搞创建,村级是创建主体,县镇两级统筹资源、解决问题、帮助创星;集中攻坚全力以赴搞创建,成立11个“五星”支部创建调研帮扶组分包各乡镇,每周入村不少于1天;县级领导牵头重点解决镇村无法解决的难题,为30多个村解决了供排水一体化、改厕等问题;营造氛围争星晋位搞创建,将创建成效与单位年度考核、个人评优评先等挂钩,积极宣传推送创建动态,营造了良好争创氛围。     做实“五星”创建,促进乡村振兴。积极发展产业,打造了辣椒、鲜食玉米、高粱和冬桃基地8万亩,4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全面整治人居环境,推广“苗圃式”绿化、户厕改造,县级以上“文明村”超过70%;推动平安建设,“五级”网格化管理,“四官”服务群众4650余人次、化解纠纷419起,267个村(社区)符合“平安法治星”创建标准;引领乡风文明,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养老服务场所覆盖219个村(社区),90%以上村成立了文艺社团;建强支部堡垒,建立“四酬六有”村干部激励机制,选派40名党员到软弱涣散村和基层任职,3个产业联合党委带动21个党支部5万余名群众,每个村集体经济收益平均增加超过10万元。     新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段红高说,自我满足是最大的不足,去年,洛阳给新安的年度任务是3个“五星”支部、12个“四星”支部。新安自我加压,镇镇有“五星”、村村有任务,拟创建“五星”支部15个、“四星”支部26个、“三星”支部80个。经自评,10个支部基本达到“五星”标准,20个支部基本达到“四星”标准,未达标村正在集中攻坚,争取春节前全部达标。

    [更多详情]
  • 03 2023-01

    红薯深加工粉条变“金条”

        2022年12月28日上午,叶县龙泉乡龙泉村民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粉条加工车间,只见数名工人打糊、和面、漏粉、捞粉,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我们平均每天漏4000多斤粉条,都是自己种的红薯。种一亩地红薯收入5000元左右,通过深加工做成粉条能多收入3000元。”该粉条加工车间负责人李现民说,由于都是纯手工制作粉条,纯天然不含任何添加剂,口感好,每年都有众多市民前来购买。同时,还打通了线上销售渠道,通过直播带货发往全国各地。     李现民是土生土长的龙泉村人,2013年开始进行烟叶红薯套种,并成立了叶县民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村里有名的种植大户。2020年7月,李现民与龙泉村“两委”合作,流转土地1000余亩种植优质红薯,投资700万元购置红薯粉深加工生产线,建起标准化的生产车间,实现了粉条生产由小作坊向标准化厂房的跃进。2022年,该加工车间红薯粉条加工量已超10万余斤,年产值达200万元,带动就业32人,不仅实现原材料自产自足,还打造出了自己的特色品牌。红薯粉条已成为当地村民冬闲增收的致富“金条”。     “下一步,我村将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模式,严把红薯粉条加工标准和质量关,不断提高红薯粉条产业知名度,把‘醇香可口、纯正自然’的红薯粉条送到更多百姓餐桌,让小粉条成为强村富民的大产业。”龙泉村党支部书记蔡小超表示。

    [更多详情]
  • 03 2023-01

    冬闲人不闲大棚种菇忙

    2022年12月28日中午,舞钢市尹集镇连庄村冯小远家的香菇棚内,十几位老乡正在卸车摆放菌袋垛。来自泌阳县的大货车司机说:“这是进入12月份以来,俺连续第15天给连庄村送香菇菌袋,每辆车每次装1.6万袋左右,半个月时间已经向连庄村运送香菇菌袋50多万袋,明天还要继续送。”     连庄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辖6个自然村7个村民组,370户1470口人,是舞钢市香菇种植重点村。该村村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扎实开展乡村振兴和农村“五好党支部”创建工作,在强党建、兴产业、整环境、创平安、促和谐、富村民等一系列创建活动中,闯出了种香菇、种花卉、种果树、种粮、发展畜牧业增收富民的新路子。以种植香菇为龙头,该村党支部书记王瑞祥2021年带头种植香菇5万袋,带动20户村民种植香菇约60万袋,助力村民实现增收300多万元。     据统计,尹集镇19个行政村,香菇种植农户每年稳定在200户左右,年种植规模达300万袋以上,单项实现村民年增收约2000万元。

    [更多详情]
  • 03 2023-01

    虎狼爬岭梨再获殊荣

        2022年12月28日,记者从宝丰县农业农村局获悉,宝丰县欣荣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宝丰虎狼爬岭梨”荣获“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河南组委会参展农产品金奖”。     据悉,宝丰县欣荣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宝丰虎狼爬岭梨”不仅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而且还获得了“绿色食品A级产品”、第二十届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等荣誉。     近年来,宝丰县商酒务镇立足乡村资源优势,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秋月梨种植,带动韩庄村虎狼爬岭梨种植农户326户,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实现年销售收入2400多万元,虎狼爬岭梨已成为韩庄村的支柱产业。     “我镇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放在突出位置,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发展万亩‘虎狼爬岭梨’基地为目标,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叫响‘虎狼爬岭梨’品牌,跑出‘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加速度。”商酒务镇党委书记郭书东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