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4 2022-12

    带领群众建设美好家园

    近日,安阳市龙安区马家乡新大堰村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在地里帮农民采收白菜、萝卜。     他们就是新大堰村党支部组织的“群众服务志愿队”。     当前,已进入寒冬,新大堰村党支部书记郭青松考虑到一旦把蔬菜冻烂在地里,农民就会遭受损失。为此,他带领党员成立“群众服务志愿队”。     郭青松今年54岁,今年6月份,他被龙安区委组织部下派担任新大堰村党支部书记。     郭青松到任以后,紧紧围绕群众利益,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他筹集资金10多万元,将村室改造,建设党支部阵地,设立便民服务大厅,让村民不出村就能办成事,少跑路不花冤枉钱就能解决实际问题。筹集资金15万元,将村里56条共2000多米的背街小巷全部硬化,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在人居环境集中整治中,将村委会北边的闲置地,打造成村民休闲娱乐的草坪园。村委会西边污水坑,变成了一个大广场,既有跳广场舞的宽阔平台,又有看花赏景的农家园景。投资50多万元,实施安全饮水提升工程,目前该村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     新大堰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郭青松说:“为群众谋利益是我们新一届党支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我们要带领群众把新大堰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更多详情]
  • 14 2022-12

    董二伟卖菜记

    “感谢团县委、县商务局的领导,帮我解决了卖菜难题,真是帮了俺大忙……”12月7日,看着一万多斤白菜被一抢而空,汝南县留盆镇留盆社区居民董二伟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今年夏季,董二伟流转40亩土地种了14亩萝卜、26亩白菜,本想着能赚上一笔,没想到蔬菜丰收却价格下跌,看着满地的白菜、萝卜,董二伟犯了愁。     就在这时,团县委带着志愿者来到地头,不仅购买了两万多斤蔬菜,而且还专门拍了视频,在网上帮他销售,很快把十来万斤萝卜销售一空。     团县委、县商务局等还联合开展了“关爱你我他(她)、温暖千万家”爱心助农活动,邀请县城超市及企业负责人参加,帮忙对接解决剩余白菜销售问题。     活动现场,众多市民踊跃响应,把董二伟忙得不亦乐乎。驻马店市臻头河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孟令军专门前来,采购了一万斤蔬菜。团县委兼职副书记、河南宇虹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邓营将购买的2000斤蔬菜捐赠给环卫工人。他表示还会密切关注此事,为菜农解决难题。     针对董二伟剩余的20多万斤白菜,闻讯赶来的闫氏超市、洪亮超市负责人表示进行“兜底”,直接派人到地里采购,直到销完。     据了解,从11月下旬起,汝南县专门组建了蔬菜促销工作专班,及时摸排蔬菜滞销情况,制订蔬菜促销工作方案,摸清生产供需底数,做好产销衔接,公布助农热线电话,建立24小时值班和报告制度。     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时,该县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让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户与当地6家超市对接,开展“一对一”服务,做好“点对点”销售工作。     截至目前,该县已帮种植户销售大葱、萝卜、白菜、青椒、芹菜等蔬菜40多万公斤,有效缓解了菜农卖菜难题。

    [更多详情]
  • 14 2022-12

    抱团养蜂“酿”甜蜜

     12月7日上午,在鲁山县熊背乡茶庵村的一处山坡上,一些个头略小的蜜蜂从蜂箱里进进出出。     “这些是中华蜜蜂,也叫土蜂,个头比我们常见的蜜蜂小。这个季节,只有土蜂还在工作,采些野菊花蜜。”蜂箱主人孙鸿超介绍道。     孙鸿超1995年出生,2019年从部队退役。“我家亲戚在村里养了400多箱蜜蜂,还成立了自己的养殖公司,我退役后就来帮忙了。”孙鸿超说。     “鲁山县养蜂大户不少,但大多数都是自养自销,缺乏统一标准,也没有品牌,所以售价一直不高。”孙鸿超说,“现代人注重产品质量,相信正规的、有品牌的商品,所以我从事养蜂后,就决定成立合作社,带领附近蜂农共同闯市场。”     2020年10月,孙鸿超联合周边几个村的48家养蜂户,成立了鲁山县翰红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方式抱团发展,并注册了“中原安石王”商标。合作社成立后,按标准回收了养殖户1800余箱蜂蜜产品,深加工后统一对外销售,目前合作社已推出蜂蜜、蜂胶、花粉等系列产品,年销售额200万元以上。     “我们推出的低温浓缩优质蜂蜜,每斤售价50元左右,比市场价高出一倍,仍供不应求。一些客户在吃了我们的产品后,成了忠实粉丝,我也特别感谢他们对于合作社的信任。”孙鸿超说。     据了解,合作社蜂蜜加工旺季时,安排了村里七八个脱贫户务工,每天工钱80元,每年发放务工费20多万元。

    [更多详情]
  • 14 2022-12

    刺绣“绣”出好生活

         12月10日,郏县堂街镇段李庄村的瑞翔电脑刺绣厂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赶制订单,伴随着“嗒嗒嗒”的响声,一个个颇具特色的刺绣图案在机器持续作业中显现出来。     “在返乡创业大潮中,我想着回来带动乡亲们做点事,就投资创办了刺绣厂。在营业执照办理、招工培训等方面,政府给了很大的支持。我还想继续扩大规模,带领更多乡亲就业,为家乡做更多贡献。”刺绣厂负责人赵自峰说。     早年间,赵自峰夫妇在南方一家电脑刺绣厂上班。2007年,夫妻俩掌握电脑刺绣技术后,在深圳创办了九翔刺绣制品有限公司。     2019年,随着返乡创业潮的兴起,赵自峰思虑再三后,和妻子返乡建起了现在的刺绣厂。     刺绣厂引进了电脑绣花机,将传统刺绣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生产出的绣品样式精美,深受福建、上海等地客户的青睐,有些还出口到了日本。     如今,刺绣成为段李庄村的一项支柱产业,为该村和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目前在该厂上班的女工就有十几名。“以前我一直在外务工,刺绣厂建成后,我就来这里工作了。一个月工资4000多元,还能把活带回家做。”村民莫燕雯说。     “下一步,我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争取承接更多订单,给更多村民创造就业机会。”赵自峰满怀憧憬地说。

    [更多详情]
  • 14 2022-12

    六旬羊倌发“羊”财

    12月5日,泌阳县象河乡下曹村村民王兴选的羊棚里,100多只大大小小的绵羊膘肥体壮,它们正在吃着精心搭配的草料。     “我今年养了200多只羊,这个棚里养的是绵羊,主要销售羔羊。另外,还有近百只山羊,主要是采取野外放牧的方式,主要销售羊羔和育肥羊。”年近六旬的王兴选介绍说。     能不能依托村里林草多的优势,搞点特色养殖增收致富,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王兴选前几年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2020年,他购入50多只羊羔,开始和家人从事养殖,将梦想变成了现实。     刚开始养羊,王兴选全靠自己摸索,买了好多有关养羊方面的书来看,还经常向乡里的兽医专家请教。闲暇时,他就从书本上获取养殖知识,看不懂的地方就让儿子从网上查资料。同时,他还积极参加畜牧养殖培训班,在学习中认识了不少养殖业的朋友。他们经常一起探讨养羊技术,交流养殖经验,互通肉价行情。两三年过去了,王兴选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羊能手。     添草喂食,清扫羊圈,及时消毒……两年多来,王兴选几乎一天到晚都和他的羊群在一起。尤其是每当有母羊要下崽时,他就一直守候到母羊顺利产下羊羔,熬更守夜到凌晨两三点是经常的事。     王兴选说,他自己还种了几十亩地,羊粪可以腐熟后还田,这样既解决了羊圈卫生问题,也满足了农作物对绿色肥料的需要,可谓一举两得。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兴选一家的辛勤努力下,今年他家的养殖纯收入已接近10万元,全村有不少人在他的带领下也走上了养殖致富的道路。

    [更多详情]
  • 14 2022-12

    “第一书记陪俺去看病”

    扫码、挂号、就诊、检查、办理住院手续……12月2日早晨,平舆县中医院刚开始营业,只见一位身体壮实的年轻人用轮椅推着一位老人忙前忙后。     年轻人名叫崔向高,是东皇街道张营社区的驻村(社区)第一书记。老人是张营社区脱贫监测户闫进学,今年70多岁。     闫进学家中三口人,老伴和儿子都是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全靠他照顾。闫进学在家门口打零工,收入不高,2017年被纳入贫困户,经多方帮扶于2019年脱贫。鉴于他家的实际情况,2020年驻村工作队按程序把他家纳入脱贫监测户,对他家进行重点帮扶。     今年9月14日,闫进学在工地操作手砂轮时,不慎将腿锯断,紧急送医后做了手术。手术很成功,但是一家人的日子却更难了。     事情发生后,崔向高就和驻村工作队第一时间前去看望,详细了解他们家的生产生活、经济收入等情况,以及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及时为闫进学一家申请了临时救助。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闫进学身体逐渐恢复。眼看就到了二次手术取出钢钉的时间,细心的崔向高在和闫进学确定好手术日期后,及时按照疫情要求,联系医院办理住院事宜。     “由于老伴和儿子都是残疾人,我住院以来可苦了崔书记,他每天除了工作,还要来医院照顾俺,他就是俺的亲人。”闫进学说。

    [更多详情]
  • 14 2022-12

    “拐杖书记”撑起一肩责任

     “彭书记,天气越来越冷,你的脚伤没好,可得注意保暖。”12月5日,一个右脚缠着绷带、拄着拐杖的身影一直在村部忙前忙后,村民来办事都不忘关心她几句。     她就是商城县妇联驻张湾村第一书记彭帮丽。10月底,彭帮丽脚伤复发,医生检查后诊断为脚背骨裂、踝关节扭伤,强烈建议她住院治疗半个月。     当时正值商城县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第二轮排查暨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建设信息采集工作的关键时期,彭帮丽知道她这个第一书记不能缺位,毫不犹豫地拄着拐杖回到了工作岗位。     “同事们都劝我先回去休息,但村里事务繁杂,不能给同事们增加负担。”面对同事们的劝说,彭帮丽表示,“虽然跑不了外勤,但可以承担内务。”就这样,她带着脚伤完成了100多户脱贫户资料填写、信息核对完善以及整理归档等工作。她干工作的认真劲儿,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和群众的赞扬。     “自从彭书记来到俺村,帮俺们买音响,教俺们跳广场舞,还帮俺们在直播平台上卖桃子、卖黑猪肉、卖花生油……她拄着拐杖撑起了一肩责任,给俺村做了不少实事!”村民饶德红说。     2021年3月彭帮丽接下驻村第一书记的担子,立即全身心投入驻村工作。她主动担当,协调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坚持以心换心,以情换情,深入村组了解村情民意,积极向上级汇报,争取项目和资金;在全面落实各项防止返贫政策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巩固脱贫成果,成为村民的贴心人。     “组织把这项工作交给我,我就必须冲上去。”彭帮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驻村道路上,她始终心系村民,努力为村民多做实事、多干好事。

    [更多详情]
  • 14 2022-12

    40万斤滞销蔬菜喜“出闺”

    12月7日,汝南县板店乡冯屯村一块菜田里,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和菜农一起拔萝卜、收白菜、装袋、过秤,不到两个小时,5000公斤大白菜和1万公斤萝卜便顺利装车。     “多亏了刘书记联系蔬菜收购商,还带着志愿者来帮忙,帮俺把萝卜、白菜都卖出去了。大雪节气一过严寒就来了,要是没有她帮忙,我这4亩蔬菜就冻烂到地里了。”结清货款,看着蔬菜采购车远去,菜农张红斌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张红斌口中的刘书记,就是汝南县移民办派驻冯屯村第一书记刘璐。     “群众起早摸黑种菜不容易,菜卖不出去,他们亏钱,我心里也不是滋味。”刘璐介绍说,入冬以来,受到蔬菜集中上市和疫情影响,许多菜农面临蔬菜销售难题。     “算上张红斌家,冯屯村共有10多万斤大白菜和30多万斤萝卜销售受阻。这些蔬菜都是群众用心血换来的,如果不能及时销售,一旦被冻烂在地里,不仅给菜农带来巨大损失,还将严重挫伤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刘璐说。     “冯屯村今年种植露地蔬菜50多亩,这些蔬菜长势好、产量高。受疫情影响,许多蔬菜收购商来不到村里,卖菜成了菜农最心焦的事。”冯屯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喜说,“刘书记通过走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村‘两委’干部入户盘点蔬菜数量,积极寻找销路,想方设法发动同事、朋友和爱心企业帮助销售。”     为了避免丰产不丰收的情况出现,刘璐一方面向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等单位寻求帮助,一方面积极通过线上线下联系销路。通过刘璐的努力,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等单位的爱心志愿者带着爱心企业、蔬菜采购商直接到田间地头收购蔬菜。随着蔬菜滞销问题得到解决,群众吃下了“定心丸”,增强了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信心。     “我种植蔬菜不仅有奖补资金,还有刘书记帮助联系销路,以后种植蔬菜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明年,我将继续扩大蔬菜种植规模,还要引导帮助周边群众发展蔬菜产业共同致富。”脱贫户许雪华收到卖菜款后喜不自禁地说。

    [更多详情]
  • 14 2022-12

    西蓝花结出“致富果”

    眼下正是西蓝花的采收季节。12月7日,在宝丰县李庄乡禄庄村,集中连片的西蓝花犹如一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卷在大地铺展开来。多名村民正来回穿梭忙着采摘、分拣、装袋、转运,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哇,好大一棵西蓝花。”“这朵也大,今年的西蓝花长势真不错。”在西蓝花种植基地,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满脸饱含着丰收的喜悦。     “我承包了52亩地,采用了‘春种西蓝花、夏种茄子、秋种西蓝花’的三季轮作种植模式,现在收的是第二季西蓝花,预计亩产4000斤,每亩地毛利润至少可实现4000元。”看着丰收的西蓝花,禄庄村种植大户李建要高兴地说。     禄庄村现有耕地面积830亩。多年来,该村一直依靠种植小麦、花生等传统农作物为生,种植方式单一。近年来,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打造“一村一品”,禄庄村鼓励村民流转土地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全程做好能人大户发展产业路上的“保姆”。     “为让承包户安心发展西蓝花产业,我们不仅在基地旁铺垫道路、架设电线,还组织村民到西蓝花基地务工,解决基地的用工难题。”该村党支部书记宋新臣说,禄庄村依托“村集体+种植大户+种植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基地务工、技术指导、组织销售等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目前,西蓝花基地已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     “从种西蓝花、施肥到采摘,我们经常都在西蓝花地里干活,每天有六七十元收入,离家还近,俺干得可开心!”禄庄村村民朱小芹一边娴熟地采摘西蓝花装袋一边高兴地说。     如今,小小西蓝花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疙瘩”,不仅实现了群众增收和产业发展的“双赢”,更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更多详情]
  • 14 2022-12

    莲藕“连”通致富路

    眼下,位于武陟县大虹桥乡黄河滩区的黄河龙泽园千亩荷塘迎来收获季节,工作人员正穿着防水服,下到水齐腰深的荷塘中,驾驶着挖藕机,将一根根嫩白的莲藕从水下缓缓抽出,堆放在小船上,然后分拣、清洗、加工,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你看,这个是水果莲菜,掰开里面雪白雪白的,都可以生吃,并且吃起来有一股水果味,清脆可口,广受大家的喜欢,你们快尝尝。”黄河龙泽园负责人杜明利热情地介绍说,“现在,我们的莲藕已经在郑州的蔬菜市场打出了名气,站稳了脚跟,刚才郑州万邦蔬菜批发市场的批发商又向我下了2万斤的订单,按照市场行情,能卖将近10万元。”     据悉,黄河龙泽园是武陟县丰惠种植合作社按照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思路,立足生态立体有机种养模式,总投资3600万元打造的1200亩以荷花为主题,集种植、养殖、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区。     “夏天这里荷花盛开,可供游客观光游玩,秋天可以进行莲子采摘体验,到了冬天收获莲藕并深加工成藕粉。现在这池里面,不但可以种莲藕,还养殖有小龙虾和鱼,实现了生态有机种养。”正在分拣莲藕的工作人员程万里说,“今年是个丰收年,商品莲亩产4000多斤,水果莲亩产2000多斤。”     作为乡村旅游新样板,如今的黄河龙泽园已成为武陟县一张亮丽的名片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每年吸引几十万名游客前来打卡旅游,年带动消费2500余万元,加上养殖的鱼虾,综合亩效益超万元。     据了解,常年在黄河龙泽园务工的脱贫户、低保户等有30多人,在夏季旅游旺季,临时用工达100多人。“我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常年在这儿干活,夏天巡荷塘、冬天挖藕,工作都不累,租金带工资一年能挣三四万元,现在生活挺好的。”今年70岁的大虹桥乡南古岗村低保户崔桂才笑着说道。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