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2 2022-12

    民主之风劲吹乡村

    近年来,原阳县太平镇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坚持用全过程人民民主解决民生实事。     民主决策拓宽太焦线,赢来群众拍手称赞。“横贯太平镇东西的太焦线6米路面太窄,交通拥堵和车辆剐蹭、碰撞事故频繁发生,原有道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过往车辆的正常通行,迫切希望尽快拓宽该道路。”这是今年1月梁庆信、张永红、何景秀等部分人大代表提交的建议。     走访调研、论证,该镇决定实施该道路拓宽工程。历时3个月,长13公里、宽9米的太焦线全段道路拓宽及硬化工程圆满竣工,以前驾车从起点到终点至少需要30分钟,现在只需15分钟。     民主协商建成老人颐养中心,解决务工族后顾之忧。“经常在外跑车,俺妈晌午连口热乎饭可能都吃不上。”该镇双井村李先生向村“两委”反映,他迫切希望村内能建个老人颐养中心,之后又有3名村民代表反映类似的问题。     双井村村“两委”高度重视,经过民主协商,双井村村委会拿出建设方案,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始推进。其间,村民主议事领导小组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到10万元资金支持。2021年2月,双井村老人颐养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民主协商制度解决村内事务的又一成功例证。     民主协商破解难题,“商”出群众幸福感。衙东村位于太平镇东部约5公里,该村基础设施较差,村中小学门口道路因排水不畅路面常年积水不断,急需解决。李元士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在村部设立了民主议事室,成立了民主议事领导小组,推动村务管理向科学化、民主化发展。     针对积水问题,村“两委”会同村民主议事领导小组展开调研、论证,通过民主协商决定铺设雨污管道。历时15天,长约720米的雨污管道铺设完成,为村民营造了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类似的协商活动今年在衙东村已开展10余场次,先后改造了村文化活动广场,种植了景观树,清挖了河道……村民纷纷对此称赞。

    [更多详情]
  • 12 2022-12

    棵棵白菜暖人心

         12月3日,数辆满载大白菜的货车驶进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祝楼乡姚村村委会大院,村委会干部将一棵棵新鲜的大白菜免费发放给村民。     为助力疫情防控工作,更好地保障村民生活基本需求,姚村党员干部从田间地头采购了7.5万斤新鲜大白菜。寒风刺骨,但发放现场却热火朝天,22名干部、志愿者默契配合,村民群众积极响应,现场井然有序,一棵棵爱心白菜被分装打包,顺利发放到村民手中,现场一片温馨和谐的氛围。     祝楼乡干部王斌到活动现场亲自发放白菜,并询问村民生活物资储备情况。他说:“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关键时刻,购买新鲜大白菜免费发放给群众,在助力农产品销售的同时也补充了群众的‘菜篮子’,这是村干部践行‘二马精神’关爱群众的表现,更体现了党的好作风、好形象。”     截至12月3日晚,7.5万斤大白菜顺利分发至全村580户2756个居民家中,在同心战“疫”的特殊时期为千家万户送去了温暖。

    [更多详情]
  • 12 2022-12

    东张村因水而富美

      东张村坐落在范县王楼镇,是沿黄滞洪区内的一个小村落,共108户468人。     过去,这里是“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只听蛤蟆叫,就是不打粮”的背河洼地盐碱窝。如今,盐碱窝变成了水清岸绿景美,鱼米飘香的北国“小江南”。     “东张村是河南省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是范县发展稻米产业的典型代表;东张村旅游资源丰富,是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见到记者一行,省水利厅派驻东张村第一书记王海东如数家珍。     2015年开始,省水利厅就定点结对帮扶东张村,四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干部群众,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东张村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帮助下,抓住背河洼地治理机遇,转包村外土地近1万亩,培育出洁田、天冠等一批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和大米品牌,和周边的大赵村、赵海村等村成为范县背河洼地治理和“稻改”的模范村。     省水利厅驻村工作队通过对7个坑塘和9公里沟渠进行改造,建成了集湖面、假山、码头、拱桥、玻璃栈道、美食街、星空岛、培训学校等设施于一体的柳溪小镇生态公园。东张村内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并实现了“厕所革命”,实施了垃圾集中处理、道路硬化、太阳能路灯、天然气入户、绿化美化等措施。     初冬时节的东张村,放眼望去,白墙黛瓦,水清风爽。     12月8日,王海东告诉记者,东张村的目标是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引领,争创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河南省首批康养旅游示范村。

    [更多详情]
  • 12 2022-12

    以镇带村 镇村联动

     初冬,群山环抱中的汝阳县付店镇区,道路宽敞整洁,沿街楼房古香古色,错落有致,湿地、绿地、步道、廊桥、亭台相映成趣。     秀美宜居的付店镇是汝阳以城镇建设为抓手,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摸实情、定规划 目标明确     集镇建设是洛阳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的重要抓手之一。立足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汝阳集镇建设怎么建?     方法就是路子,目标就是方向。汝阳党政主要领导带领工作专班走全域、听汇报、研镇情,做好整体布局规划,坚持细节改造与连片推进相结合,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将集镇建设作为加快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的“1453”工作法。     坚持一套理念。“12345”工作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建引领和规划引领;依托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基层组织建设;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做到精心、精细、精致、精品;定文化、定风格、定节点、定路径、定保障。     要素保障四统一。统一规划评审,对乡镇规划方案逐一评审,突出区位、资源禀赋、文化等,坚决摒弃千村一面;统一打包融资,12个乡镇总共融资29.7亿元,一期4个试点集镇融资6亿元;统一建设施工,对试点乡镇镇区提升建设同步施工;统一政策支持,县级出台保障政策,鼓励乡镇通过拆旧复垦等获得建设指标。     建设内容五步推进。谋划178个项目总投资29.7亿元,围绕“补齐短板、完善功能、壮大产业、提升品位、彰显特色”进行集镇建设。     实现三个目标。街道宽了,功能全了,环境美了,人心顺了;锤炼了基层干部工作能力和作风,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党委政府形象;变投资为赋能,蹚出了新型集镇建设景区化、市场化运营新路子。     促融资、强基础 生态宜居     “抓集镇建设,就是要通过集镇建设,更好地转移农村人口,实现农业规模经营,降低土地供养人口的压力,使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以提升。”汝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军旗说。     去年以来,蔡店乡着力打造智慧小区,新建标准化学校2所,卫生院同县医院合作打造医共体,敬老院、托养中心也进行了改造提升。此外,排水一体化运营、雨污分流、道路提升、小游园建设等基础设施完善也同步跟进,可吸纳2500多名农村人口到镇区生活。     这么大的动作,蔡店乡党委书记张天林并不担心没有钱。     去年春节前,汝阳通过招商谈判,与中国二冶集团中原分公司签订了框架协议,由本地企业“杜康控股”发行债券和国开行贷款为12个乡镇融资29.7亿元,其中一期4个试点集镇融资6亿元,蔡店作为四个试点集镇(蔡店乡、付店镇、柏树乡、上店镇)之一,有了资金注入。     汝阳县委书记赵振峰介绍说,按照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江凌“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穿珠成线、连点成片,加快推动伏牛山区全域旅游”的指示要求,汝阳在集镇建设中,积极构建“南赏花、北品酒、东龙西湖全域游”总体布局,结合特色定位,为12个乡镇进行了量身定制,蔡店、内埠、陶营3个乡镇打造大虎岭北商贸服务型集镇区,付店、王坪、靳村、十八盘4个乡镇打造伏牛山水生态文旅型集镇区,上店、柏树、三屯、刘店、小店5个乡镇打造汝水龙城宜居宜业型集镇区。     聚产业、添动能 镇美民富     汝阳坚持把集镇建设与培育特色产业协同推进,促进就业的同时,壮大了集体经济。依托“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构建了以香菇、红薯、花生、杜仲、甪里艾五大地理标志农产品加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为基础的“5+2”农业特色产业体系,丰富了乡村经济业态,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瞄准红薯特色产业,以乡贤为引领,以示范方为抓手,快速实现规模化种植,筑牢竞争优势,建设千亩示范方16个、500亩示范方29个、300亩示范方44个,发展红薯种植15万亩,成为豫西较大的红薯种植基地之一。     小店镇“甜瓜长在牛粪上”2019年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后,形成了“甜瓜小镇”,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50余万元,带动700余人就业。小店镇顺势而为,在甜瓜小镇的基础上,整合7个村集体经济资金850万元,集群发展七彩甜园农业公园集体经济示范项目。     近年来,汝阳县选定杜康村等精品村为试点,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A级景区创建为抓手,打造了一批主题鲜明的甜瓜小镇、香菇小镇、红薯小镇、体育小镇、杜康古镇等文旅特色小镇,叫响了“杜康故里醉美汝阳”“来汝阳微度假”文旅口号,推动康养与文旅深度融合,激活了文旅康养产业。     为延长产业链,汝阳引进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生产薯干、香菇片、酸辣粉、杜仲茶等22类40种深加工产品,农产品附加值全面提升。     “让百姓在乡镇居住,就能享受到城市的便捷服务,增加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最终实现以镇带村、镇村联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发展。”赵振峰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12 2022-12

    许昌市用好“五力”创“五星”

    为进一步提高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一肩三挑”能力,近日,许昌市委组织部联合许昌军分区政治工作处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分级组织开展民兵连党支部书记培训,有效提升建设民兵连助力“五星”支部创建的水平,收到良好效果。     “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许昌市委组织部,统筹各方力量,凝聚创建合力,强化督促指导,传导创建压力,用好创新载体,提升创建能力,注重搭建平台,激发创建动力,抓好拓展延伸,增添创建活力,用“五力”推动“五星”支部创建工作高标准开局、高质量推进。     在选派120余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参加省委组织部示范培训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许昌市委组织部认真梳理了“五星”支部创建中党支部书记的问题和建议,牵头举办“创建‘五星’支部助力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示范培训班”3期,邀请省内外专家和市直有关单位领导,围绕推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作专题辅导,培训支部书记348人,有效提升了支部书记推动“五星”支部创建的能力。     为了及时掌握各村(社区)创建工作进度,许昌市委组织部会同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开发了“i五星”App,登录“i五星”App,全市2349个农村、177个城市社区的基本情况,以及“五星”支部创建目标、创建措施等数据一目了然。同时,要求各村(社区)每月25日前更新创建信息,为精准督导、实时调度打牢了基础。     为进一步加强县、乡、村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许昌市委组织部依托《许昌组工信息》、许昌组工微信公众号等,打造“五星”支部创建工作专刊,深挖、总结、推广各地创“星”新思路、新办法,编发创建工作专刊25期、在许昌组工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100余条,使“五星”支部创建深入人心。     “五星”支部创建活动开始以来,许昌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农业农村局等创建工作专班牵头单位,组成2个综合督导组,深入全市36个争创“五星”的村、城市社区进行督导,帮助查找问题,并条目式反馈,督促抓好整改。许昌市委组织部还成立6个督导组,到分包的6个县(市、区)和3个功能区常态化开展督导,确保每月至少把拟创建“五星”支部、30%拟创建“四星”支部的村跑一遍。     此外,许昌市委组织部还建立了清单推进、协作联动、督导考核三大机制,通过开展机关、企业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选树了一批有成效、有影响、能带动的机关、企业党建工作典型,推动机关、企业党建持续提质、全面进步,激发了机关和企业党建活力。

    [更多详情]
  • 12 2022-12

    科技支撑为梨产业发展装上“新引擎”

    12月8日,走进宁陵县石桥镇果蔬冷链物流产业园,记者见到一颗颗黄澄澄的酥梨被工人排放到现代化自动分选设备上,经过智能检测系统后,不同重量、糖度的酥梨被分级装箱,运往消费市场。     “我们今年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梨果分拣生产设备,采用流水线作业,酥梨按照不同的种类级别进行分类包装,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效率也提高了很多。”宁陵县石桥镇商会秘书长张敏介绍道。     宁陵县投资3亿元,建成了集仓储、分选、物流、深加工于一体的果蔬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引进了NFC鲜榨果汁生产线,孵化培育了7家大型电商企业和500多名电商带头人,网上年销酥梨1亿多公斤,宁陵梨品质和销量逐年提升。     “现代化设备,工业化模式,绿色发展理念,让宁陵酥梨从以前的产量高到现在的品质好,真正实现了一品一价,优质优价,在市场销售中赢得先机。”宁陵县委副书记张亚光说。     强大的科技支撑,是宁陵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宁陵县依托梨产业特色资源优势,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共建了宁陵酥梨试验站,引进梨树新品种136个,应用8项新技术,展示5种梨树栽培新模式及多种梨树管理新设备,并以此为技术依托,开展品种改良,嫁接换优了秋月、圆黄、苏翠一号等10余个品种,延长了鲜果的销售期,丰富了产品层次,实现了三季有鲜果、全年都有梨产品销售。

    [更多详情]
  • 12 2022-12

    柘城 擦亮“绿色”让“红椒都”“金粮仓”更出彩

     世界辣椒看中国,中国辣椒看柘城。夏来地涌金,秋来火样红,成为柘城沃野上的两大亮丽底色。     享有“中原金粮仓”“中国辣椒之都”之美誉的柘城县,是全国重要的辣椒交易集散枢纽和价格形成中心。品质优良的柘城辣椒走红天下,荣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百强榜”,品牌价值已突破60亿元。今年5月,柘城县创建1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顺利通过了专家组考核验收。“这标志着柘城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农业发展跃升到了一个新水平,形成了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柘城县县长余化敏表示。     高位推动     基地创建层层落实     近年来,柘城县委、县政府忠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紧抓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重大机遇,聚力高位推动,紧盯“七大体系”,补短板、强弱项、创特色,在该县马集乡、牛城乡、慈圣镇的51个行政村10万亩沃土上,展开了一幅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宏伟画卷。     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柘城县坚持发扬担当实干的工作作风,高起点谋划,高站位统筹,强组织,建队伍,完善工作机制,把基地建设工作列入全县年度绩效考核目标,县、乡、村、户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县财政拨付专项资金95万元,有效地推动了基地创建工作高效运转。     综合巧施策,强基上水平。该县把基地创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绿色循环种养、四好农村路等项目建设统筹安排,协调推进。“我县新建了1家有机肥厂,生态化改造221家规模养殖场,修建305万平方米堆粪场、5万平方米污水处理池,建成1座光大环保发电厂,高标准改造农田5.6万亩,绿化道路60公里,基地内畜禽粪污资源利用率、乡村绿化覆盖率分别达100%、31%,夯实了基础设施,保证了基地优良的生态环境。”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许士伟介绍说。     在基地创建中,柘城县坚持“严”字当头,“管”字当先,严格落实农药投入品监管制度,全面加强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仓储、交售等各环节的全程质量管控。3个投入品专供点与种植大户、村组签订了托管协议,统一购买种子、肥料、农药,实行统一耕种、统一机防、统一收获,统一推广小麦辣椒良种、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增效、生物防治等良法,绿色种养循环面积达到3.6万亩。     “原料”带动     产融结合迈向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动能,点亮“智慧灯”。该县成立了12人的农技专家组和21人的农技服务队伍,常年下乡进基地,培养高素质农民1000余人,受训人员3万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万余份,为广大农民的心里点亮了绿色种植的科技“智慧灯”。     该县着力发挥数字化的引擎作用,建立了电子化信息管理和智慧农业信息平台,建设有辣椒生长环境智能解析系统、病虫害自动识别解析评价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等,实现了辣椒产业服务数据全覆盖,基地的管理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绿色是最亮的底色,品质是效益的保障。随着1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成功创建,柘城已对接北科种业、三樱汇、亚东三樱椒、平安面业、如意面业等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绿色食品认证3个,吸引了贵州旭阳、重庆吉客哆、韩邦辣味源等10多家辣椒深加工企业落户柘城,并成了贵州老干妈、香港李锦记等企业的原料采购地,带动建成了融合发展样板区牛城乡辣椒特色小镇,取得了经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绿色农业是有奔头的希望产业。我们将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品牌化引领,让柘城的‘金粮仓’‘红椒都’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中更加出彩。”柘城县委书记王景宇对做强做大柘城绿色农业充满信心。

    [更多详情]
  • 12 2022-12

    挂面高高挂 幸福绵绵长

       12月11日,光山县十里镇杨湾村的挂面作坊里,村民正在制作晾晒传统手工油条挂面。近年来,光山县采取资金扶持、信贷支持等方式,鼓励发展传统手工挂面产业,如今,生产手工挂面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更多详情]
  • 12 2022-12

    滞销菜变成热销“暖心菜”

    12月10日,在鲁山县张良镇蔬菜产区,一辆辆满载白菜、蒜苗的货车从这里运往外地销售。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和当地各种促销措施的出台,该县滞销菜变成热销的“暖心菜”。     针对前期蔬菜运输、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鲁山县商务、供销等部门多渠道对接联系大型商超,协调省、市供销社广泛介绍客源,帮助菜农销售蔬菜。平顶山市供销社农资公司、太阳城商厦、新联公司、再生资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在鲁山县张良镇等乡镇开展“爱心助农”蔬菜促销活动,同时争取外省订单业务,为滞销蔬菜打开销路。截至目前,仅鲁山县供销社就帮助菜农销售萝卜、白菜、蒜苗等各种蔬菜270余吨。     鲁山县城南特色商业区组织辖区企业到结对帮扶的张良镇王营村采购蔬菜10大车,送给困难家庭,既解决了结对帮扶村蔬菜滞销问题,又给辖区群众送去暖心的问候。     “这里的蔬菜质量好还便宜,今后我们会定期组织车辆前来采购。”城南特色商业区鲁山之窗商业运营总经理庞媛媛说。

    [更多详情]
  • 12 2022-12

    襄城县 产业兴旺 人居和美

    “封山育林后,我在首山脚下种果树,今年种的80亩阳光玫瑰葡萄,挂果的有30多亩,每亩产量4000多斤,收入也很可观!”12月8日,在襄城县山头店镇寺门村,广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俊虎说起今年果园的收成,满脸都是喜悦。在襄城,像张俊虎这样乘势而上致富的农人数不胜数。     近年来,襄城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努力绘就“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     “过去这儿是闲置地,杂草丛生,现在建成了广场,有花有草、有凉亭,休息的同时还能赏景,真是太好了!”12月9日,在襄城县湛北乡山前杨庄村,说起村里新建的小广场,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大家纷纷夸赞“五星”支部创得好。     襄城县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启动后,结合“能力作风建设年”各项工作,迅速掀起创建热潮,按照“一办五专班”组织架构,县乡两级分别成立“五星”支部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发动“五星”支部创建涉及的35个县直部门,对照农村“五星”支部创建29项重点任务、城市社区27项重点任务,结合单位职能,逐项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创建措施。同时,该县举办“逐村观摩、整乡推进”活动,实施“头雁工程”,定期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促进经验交流,推动“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向纵深开展,以党的建设高质量引领各项工作同步推进,描绘支部过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平安法治、文明幸福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绚丽底色。     “尽管今年受种种因素影响,我们种的这一茬蔬菜没有往年收成好,但看看农场碰到销售困难时,从县里到村里各级领导都想法帮忙解决难题,就冲这点我们也要把农场经营得更好!”12月8日,襄城县库庄镇李吾庄村阿旺家庭农场经理李顶正对记者说。     阿旺家庭农场成立于2013年,在襄城县农业农村局的扶持下,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农业种植水平,所产健康、绿色的农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在农场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2021年,阿旺家庭农场成为全国示范家庭农场,其做法和经验在襄城乃至全国进行推广。     2021年以来,襄城县获批创建河南省家庭农场示范县,借此契机,襄城县以示范创建为抓手,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结构调整和富民产业培育,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实施家庭农场培育工程,通过政府引导、示范带动、政策扶持收到初步成效,为乡村振兴培养打造了一支家庭农场生力军,成为农民增收致富、乡村产业兴旺的中坚力量。目前,该县共注册家庭农场2888家,培育县级示范农场329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34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4家,全国家庭农场发展典型1家。     走进湛北乡山前杨庄村,宽阔平坦的村中街道,道路两边精心种植的花果树木,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色彩鲜艳的墙壁绘画……美丽的乡村环境令人心旷神怡。     山前杨庄村变美只是襄城县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襄城县以全省正在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清脏治乱拆违增绿”集中攻坚行动为抓手,坚持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绘就乡村振兴底色的关键环节,成立工作专班、建立联乡帮村机制、督导检查机制、曝光通报机制、半月调度机制、每月观摩机制、季度推进机制、追责问责机制等七项机制,调动全县乡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人居环境问题整治入手,实现重点突破。同时发起“五美庭院”“文明小锦旗”等活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在全县上下营造了人居环境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襄城县将继续高度聚焦‘三农’基本盘,超前谋划,科学施策,全面推进‘三农’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更大突破,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襄城县委书记孙毅表示。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