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4 2022-11

    户户连通致富路

    青山之上,绿水一旁,灰白色的水泥道路像一条丝带,萦绕在乡间,蜿蜒至千家万户。这是卫辉市农村道路“户户通”的真实写照。     “过去一下雨,街上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现在家门口都平平整整,出门再也不用发愁了。”11月18日,谈起“户户通”带来的新变化,卫辉市汲水镇下园村村民田月凤脸上堆满笑容。     修建的是道路,连接的是民心。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今年4月以来,卫辉市坚持以灾后重建统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投资2.4亿元的农村道路“户户通”工程,覆盖13个乡(镇)342个村,总长1300公里,计划12月底全部完工。     目标很明确,具体咋推进?卫辉市直面道路因暴雨损毁严重、建材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仔细剖析有山区、丘陵、蓄滞洪区、水源保护地的复杂地域情况,研究推出了“县级出料、乡镇组织、村级实施、群众参与、政府奖补”的建设模式。     资金保障方面,卫辉市更是牢固树立“小财政撬动大民生”理念,探索“向上争一点、政府投一点、企业让一点、成本降一点、群众筹一点”投融资模式,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全市积极参与。     一子落,全盘活,基层的建设情绪高涨起来了。修路前得先查看路基情况,4月初,卫辉市“户户通”路基验收负责人韩玉宝的电话被打“爆”了,各个乡镇都催着去验收。     村里更是摩拳擦掌。“机会实在难得,不能错过,让群众埋怨。”一听说要实施“户户通”,李源屯镇后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文胜坐不住了,他发动全村,拆违建、清垃圾,迅速将4条村主干道平整了出来。村里还向经商“能人”募集了一部分资金,不少村民也自发筹钱,村集体最后兜底,用作修路补充。     “通村道路、村内主干道硬化厚度18厘米,次干道硬化厚度15厘米,小街巷道硬化厚度10厘米,这都是定好的。”卫辉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卫辉市规范修建标准,并聘请专业的工程师,每条道路建设都有工作人员负责全程跟进。     卫辉市还整合资源,研发出“户户通”信息化管理系统,突出“施工前商定方案、施工中质量监管、施工后竣工验收”三个重点环节,用大数据助力打通农村道路硬化的“最后一米”。     平坦道路“户户通”,“交通+民生”“交通+产业”“交通+旅游”等新业态也被打通了。     “淇县、林州的都来俺村买萝卜种子,种萝卜是我们的传统。”下园村党支部书记张治说,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运输车就能畅快通行。趁热打铁,今年,下园村给自家的萝卜注册了“明贡萝卜”商标,种植面积也扩大到600多亩,产业蓬勃发展,村里的人气财气更旺了。     “户户通”工程的实施,更是直接带动群众就业增收,项目直接增加务工工资1600万元,商砼、管网生产、运输等企业员工工资增加近2亿元。     一条条水泥通到了群众的心坎儿里,也给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更多详情]
  • 24 2022-11

    “咱张庄人要干出个样子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咱张庄人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要干出个样子来!”11月17日,兰考县“焦桐传声”宣讲团来到张庄村开展宣讲,作为宣讲团的一员,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向台下的群众说道。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庄村调研指导,对张庄的发展提出了殷殷嘱托。几年来,张庄村干部群众铆足了劲儿,村里面貌大变样。现在的张庄村,可以品尝到红薯酿的醋、西瓜做的酱、石磨磨出来的香油。产品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店,干净整洁的街道,红砖青瓦的农家小院,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个贫困村。     2016年,老党员游文超响应村“两委”号召,利用金融扶贫政策贷款把家里的老房子改建成了特色民宿,起名“游家小院”。“游家小院”5月份改造完成,8月份营业,当年就有不错的收入。在游文超的示范带动下,张庄村23户村民陆续干起了农家乐,带动115户农家进行院落改造,不少村民和游家一样,靠民宿脱贫致富。     这几年,张庄村不断探索适合本村发展的项目,建成大棚近200座,推广兰考蜜瓜、西瓜、草莓种植;借助投资近亿元的奥吉特菌业有限公司,发展食用菌产业,解决130余人就业,村集体通过入股分红;发展莲藕、藏红花、苗圃种植和南美白对虾养殖、肉牛养殖项目;扶持张庄布鞋手工坊、春光油坊、文氏醋坊等一批具有地方浓厚文化特产店……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就近就业增收,张庄村摸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腰包鼓起来了,村民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村里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每周五晚七点半,村委院内准时开办“幸福家园”大讲堂,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引领新风尚,传递正能量。安静舒适的“桐花书院”为孩子们和年轻人提供了陶冶情操、业余充电的港湾;热闹的“张庄戏院”内时不时传来叫好声,让老年人过足了戏瘾。     如今的张庄村,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村民们感叹:曾经的“风沙窝”变成了“金银铺”。

    [更多详情]
  • 22 2022-11

    菊花产业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初冬时节,怀菊飘香。记者走进武陟县大虹桥乡南古村怀菊花种植基地,放眼望去,金黄色的怀菊花花团锦簇,随风摇曳,花海荡漾,清香扑鼻,田野里处处可见村民采摘菊花的忙碌身影。     “我在家闲着没事,在这儿采菊花,每天能挣100多元,工作很轻松,还能和大家聊聊天,不仅过得开心,也能给家里增加点收入。”南古村村民杜贵香一边采摘怀菊花一边笑呵呵地说。她把土地流转给武陟县农友专业种植合作社,在享受土地租金的同时,还能在家门口挣工资,实现了“双重”收入,从怀菊花育苗、管护到采摘、烘干、包装,基本上常年都有活干,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元。     “大家先采大花,后采小花。采完抓紧时间送到合作社,千万别耽搁时间,堆放时间长了品质就下降了。”在怀菊花种植基地,武陟县农友专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顾永胜,正在对标准化采摘进行技术指导。他说,现在正是怀菊花采摘高峰期,每天有500多人在种植基地参与采摘,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据了解,武陟县农友专业种植合作社以种植、加工、销售怀菊花为主,种植怀菊花已经十几年了,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合作社有社员386户,成为国家级示范社。今年,该合作社在大虹桥乡南古村、东刘村流转了800亩土地作为怀菊花种植基地,并和当地村民签订怀菊花种植订单2000多亩,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我和农友专业种植合作社签订怀菊花种植订单已有6年,合作社免费给我们提供优质种苗和技术指导,采摘后直接卖到合作社,省心省力不说,价钱还比市场价高。”南古村村民马小忠说,“今年,我承包了20亩地,全都种上了怀菊花,每亩地产量在1200公斤左右,除去地租、人工等各项成本外,每亩收入5000多元。”     怀菊花是当地特产,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武陟县及周边特有的土壤与气候条件,造就了怀菊花独特的药性和较高的保健价值。     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武陟县立足本地特色,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方式,推广订单农业模式,引导农户与合作社合作,既解决了种植和技术问题,又解决了销售难题,形成了集怀菊花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目前,武陟县怀菊花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2019年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对怀菊花产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上级1300万元的怀药集群项目奖补资金,支持怀菊花产品初加工、深加工等环节发展,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把怀菊花打造成集观赏、采摘、加工于一体的特色富民产业,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武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杜家斌说。

    [更多详情]
  • 22 2022-11

    500余亩西蓝花陆续收获

        日前,滑县小铺乡500余亩西蓝花陆续收获,菜农们正忙着采收上市,保障群众的“菜篮子”供应。     11月18日,在小铺乡胡营村西蓝花种植基地,一棵棵西蓝花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着采收、分拣、装筐,到处一片丰收繁忙的景象。     种植户王书国说:“我今年种了100亩西蓝花,产量每亩4000多斤,上车价7角钱一斤,一亩地挣七八百元,100亩地今年能挣七八万元。”     近年来,小铺乡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群众承包土地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并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基地务工、技术指导、组织销售等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特色产业成为促进群众增收的新引擎。

    [更多详情]
  • 22 2022-11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好镇好村好风景,真抓实干产业兴。”近日,在上蔡县黄埠镇党委书记翟洪涛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黄埠镇近千亩有机果蔬大棚,只见棚内一片绿意盎然。     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黄埠镇千亩有机果蔬大棚依托山东潍坊科技学院驻上蔡博士工作站,在全镇推广“科研+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和休闲采摘观光农业。据了解,黄埠镇千亩有机果蔬大棚不仅带动当地整体的发展,还帮助周边农户每年稳定增收4000元以上。除果蔬大棚外,在特色种植方面,小王营村还依托快速通道区位优势,推广特色品种甘薯种植,建设甘薯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构建集育苗、种植、储存、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巨型一号’丝瓜水系列化妆品在互联网已经热销近10年,销售额3.2亿元,就全国来说,‘巨型一号’丝瓜水那是排名靠前的。”言语间,翟洪涛满是骄傲。走进黄埠镇晨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丝瓜水生产车间,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忙碌的工人和欢闹的带货直播间,让整个车间充满无限生机。“就目前中低端美肤用品中,‘巨型一号’丝瓜水的品质很不错,但是品牌效应低、产品规格不高、产品功能不够突出,是‘巨型一号’丝瓜水从中低端到高端发展的瓶颈,接下来将依托博士站的科研实力,打破技术壁垒,实现产品的迭代升级。”     在翟洪涛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小王营村,笔直的村道、整洁的环境,几位老人坐在家门口一边剥花生一边聊天,一派祥和的场景。“咱们一直边整边教,教在前、整在后,整是手段、教会是目的,让‘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的目标成为干群共同的奋斗目标。”翟洪涛说。至今,黄埠镇完成户厕改造8000户,以小王营为试点在6个自然村铺设雨污分流管道,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无害化垃圾处理体系,利用厨余垃圾做成有机肥料,实现无害化循环农业。目前,黄埠镇已成功创建“省级卫生乡镇”“省级健康乡镇”“省级美丽小镇”“省级文明村镇”。

    [更多详情]
  • 22 2022-11

    种好甜瓜甜蜜乡亲

      “‘甜瓜小镇’推出2023年全民种瓜活动,承包4~10个大棚,预计一季纯收入6万~20万元,签订回收协议,全程提供技术服务,盼望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近日,这样一封信在汝阳县小店镇在外务工人员的微信群里广泛转发。     发出这封信的是汝阳县甜瓜小镇创业团队。团队创始人马明盼,是一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也是一名“乡创客之星”,乡亲们亲切地称他“甜瓜哥”。     返乡创业成楷模     2014年,马明盼辞去国企机械工程师的工作,回到家乡汝阳县小店镇种植甜瓜。创业之初,他注册了“家乡美家庭农场”,和7名同学合伙租了7亩地,开办了养牛场、搞起了大棚种植。     2019年,小店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整合协调扶贫资金,流转土地200亩,建起“甜瓜小镇”。马明盼积极对接,顺利签订合作协议,由他牵头成立的甜牛牧场公司负责运营“甜瓜小镇”项目。     今年35岁的马明盼,通过产业形态、种植模式、管理方式、技术体系、经营理念、品牌文化、商业营销等多方面创新,把甜瓜种植做得风生水起,为甜瓜产业发展树立了榜样。     依托科技兴产业     “科技是农业的翅膀。”马明盼说,“农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有科技支撑。”     马明盼先后与河南科技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建立技术合作,成立甜瓜产业研究院。从豫艺种业公司引进种植绿宝等优良甜瓜品种,邀请河南农业大学王吉庆教授组建技术服务团进行长期指导,以“良种+良法”为产业赋能,实现节本、提质、增产、增效。     马明盼和他的团队认真钻研甜瓜种植技术,研发出“50%发酵牛粪无土高效长季节栽培薄皮甜瓜技术”“多叶保果、多果多茬技术”等,使甜瓜亩产超过1.2万斤、甜度达到20,亩均收益4万余元。     “我们集成的种植技术,就是回收牛粪、秸秆、花生皮、香菇菌棒等进行发酵、腐熟,之后利用其形成的有机质种植甜瓜。”马明昐说,这种技术实现了农牧有机循环,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品质。     创新方式稳发展     为减轻农民经济负担,马明盼实施“农场垫资先种瓜,农户见效再投资”的合作模式,先后带动甜瓜种植大户15户,带动农民创业就业230人。     “我承包了一个大棚,一季甜瓜收入4万余元。甜瓜罢园后,种植蔬菜还能再增收5000多元。”农户苗敏高兴地说。     2019年,小店镇发展集体经济,建成85个大棚。马明盼主动和村集体签订“先合约、后经营”的协议,由马明盼的企业运营,给村集体分成,帮助8个村集体经济实现了由零到每年50余万元的突破。     种出来,还要销出去。马明盼搭建起“甜瓜销售社团”小程序,加盟的团长有100多人,使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仅今年一年网络订单就多达2.3万单。     “让更多客户吃到更好的甜瓜,让更多农户赚到更多的财富。我们青年人要有情怀和担当,不断创新,努力答好乡村产业振兴的‘答卷’。”马明盼对产业发展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18 2022-11

    特色产业旺 增收门路多

    11月17日,走进项城市丁集镇绿色生态农业园的智慧温室,技术员刘炳成正在对立体种植蔬菜进行管理,他手里的“小黄妃”西红柿市场价格达10元一公斤,十分畅销。     近年来,项城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位于永丰镇的河南集齐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今年夏季订单引进了瓜蒌种植加工项目,并实行一条龙服务,种植户只管种植,不愁销路。通过瓜蒌套种产业模式,带动了永丰、付集、贾岭、南顿等镇种植瓜蒌5000多亩,实现了“一田多种”“一地多收”。     项城市汇远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河南三利食品公司联合流转土地1000余亩种植三樱椒,并带动周边村镇种植7000多亩,成为该公司的重要辣椒生产基地,合作社生产的鲜辣椒经该公司加工,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目前,项城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482家,省、周口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2家,家庭农场580家,特色农业生产基地14家,带动8万户农民从中受益。

    [更多详情]
  • 18 2022-11

    应雪黄梨丰收 亩收入两万元

    “俺今年种植应雪黄梨150亩,每亩收入2万元。”11月16日,正在组织村民采摘应雪黄梨的汝南县常兴镇王集村种植户吕改名高兴地说。     2020年春,吕改名从省农科院引进应雪黄梨幼苗5万株,按照每亩种植330株的标准,流转土地150亩,通过科学管理,实现了当年种植,当年挂果,第3年就进入盛果期,单个梨果重达2公斤。     “应雪黄梨皮薄、核小、水分多,甜度高,每公斤10元还很抢手。”吕改名说。     近年来,常兴镇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前提下,引导群众发展特色林果产业,逐步形成产业带动、特色发展、辐射周边的乡村振兴新格局。目前,该镇已发展葡萄、黄金梨、黄金蜜桃等优质林果3000多亩,年助农增收3000多万元。

    [更多详情]
  • 18 2022-11

    林下种植雪茸菇 开辟致富新路子

    初冬时节,沁阳市王召乡东王召村沁河滩地雪茸菇林下种植示范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将采摘出来的雪茸菇去土、装箱。“基地占地5亩,原本是一片杨树林,今年我是头一年种雪茸菇,10月份开始种植到现在,仅一个月时间就已经长成,目前看长势还不错。”基地负责人杜会来介绍,雪茸菇的样子像平菇,但它的质地更细嫩,菌盖更厚,吃着口感更好,并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营养丰富。     据悉,相比大棚种植,林下种植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还能充分利用空闲土地资源,而且树林是天然“氧吧”,林下腐殖土疏松且肥沃,特别适宜雪茸菇生长。同时雪茸菇的培养料可为林木根系提供丰富的营养,提高林地的保水能力,促进林木健康生长,菇林组合,相得益彰。     目前,雪茸菇林下种植示范基地的第一茬雪茸菇已经收获了2万余斤,实现销售收入4万余元。雪茸菇出菇期为半年,这片基地可以采摘到明年6月,预计能产出10万斤雪茸菇。

    [更多详情]
  • 16 2022-11

    果蔬套种效益增

    “没想到第一年种水果萝卜,就有这么好的产量和质量,由于萝卜都是现拔现卖,脆嫩、多汁、口感好,一斤能卖1元,每亩产量能达七八千斤,今年又将是个丰收年!”11月10日,伊川县酒后镇路氏精农种植基地负责人高兴地说。     眼下正值水果萝卜收获时节,位于酒后镇路庙村的路氏精农种植基地迎来了火热的丰收季,连片的水果萝卜长势喜人!为有效利用土地空间,该基地积极推进间作套种计划,在葡萄垄沟间隙里做文章,推广种植草莓、西瓜、水果萝卜等高效精品农业,实现了“一年多收”的模式,每亩收益又增加了1万~4万元,最高亩收益可达10万元,经济效益可观。同时,村民通过土地流转的地租收入,加上在基地的务工费,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增收。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