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4 2022-06

    推进“邮快合作”服务乡村振兴

     自“万人助万企”活动开展以来,淅川县邮政分公司积极贯彻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大力推进“邮快合作”,实现快递进村新突破,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淅川县邮政分公司以乡镇支局网点为辐射,以社会加盟网点为补充,构建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便利高效的农村物流发展新格局。     淅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快递进村”相关指标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要求该县邮政分公司作为牵头单位与县交通运输局互相协作、共同推进,确保工作落地实施及目标达成。淅川县邮政分公司主动与县政府相关领导及部门对接,制订方案,与各家社会快递公司沟通协调,推进“邮快合作”,得到各级管理部门高度认可。     今年以来,淅川县邮政分公司将“邮快合作”列为全年三项重点工作之一高质量推进。2月28日,淅川县快递协会正式揭牌,成为南阳市首家挂牌的县级快递协会,乡镇级“邮快合作”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为抓手,由政府牵头并与其签订承诺书。     推进“邮快合作”,社会快递能够利用邮政乡镇网点办理快件收投业务,让老百姓切实享受现代寄递服务带来的生活便利。目前,淅川县共有7个乡镇与5家快递公司实现代运,5个乡镇与5家快递企业实现代投,6个乡镇实现“代运+代投”合作。1~5月淅川县邮政分公司累计代运社会快递公司邮件23.4万件,代投社会快递公司邮件15.6万余件。

    [更多详情]
  • 14 2022-06

    孟州“五星”创建定目标产业兴村有动力

    6月2日,孟州市会昌街道侯庄村城市小菜园里,工人们有的在“老李家的菜园”除草,有的在“老宋家的菜园”浇水,一派繁忙景象。     “‘五星’支部创建以来,我们围绕城市小菜园特色产业做文章,通过寻求开发商认领租赁、市民买房得菜园的形式盘活资源,增加收入。”据侯庄村党支部书记钱红星介绍,目前,这里的菜园大部分已找到了“地主”。     侯庄村位于孟州城区西南部,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黄河滩区嫩滩地的对外发包。去年以来,嫩滩地被统一收回列入黄河湿地核心区后,村集体经济收入由50万元直接下降到了几万元。     为尽快扭转被动局面,该村党支部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引领,确立了“兴产业拓富路助振兴”的发展思路,依托紧邻城区南环路的区位优势,规划建设城市小菜园、温室大棚等项目,通过开展私家菜园认领、果蔬采摘等活动,积极发展周边游、短线游,提高土地利用率,扮靓农户菜园,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     目前,该村已在南环路进村路口建成了占地15亩的孟州市首家集休闲、采摘、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城市小菜园。其中,4亩已被某公司认领租赁。该租赁地块又细分为30块面积约1分地左右的小块地,各地块间由人行步道分割,“地主”可以在菜园内自由种植向日葵、黄瓜、青菜等,由菜园管家即村委会安排专人进行日常管理。     平时闲暇之余,“地主”们携家人和亲朋好友一起到菜园劳动,不仅可以体验田园乐趣,而且还可以传授孩子农耕文化。钱红星说,位于南环路南侧,占地10余亩的温室大棚也已完成了规划选址、土地流转等工作,计划建设5个大棚,用于反季节蔬菜种植、草莓采摘及水果种植等,与城市小菜园连为一体,形成侯庄村新的支撑产业。

    [更多详情]
  • 14 2022-06

    河南内乡:京宛协作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初夏时节,走进京宛对口协作项目——内乡县乍曲镇郦邑贡菊种植基地,一垄垄整齐的菊花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郁郁葱葱,焕发出勃勃生机,孕育着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希望。 为促进菊花产业创新发展,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黄丛林团队给内乡菊花送来了“新技术新品种”,为特色优质茶菊品种脱毒复壮,试验示范食用菊花新品种,用科技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赋能乡村振兴,深化京宛协作。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内乡是茶用药用菊花的起源地,菊花也是该县的县花。近年来,该县围绕生态产业科学谋划、全面布局,挖掘菊文化、培育菊产业、振兴菊经济,借助科技力量提高菊花产业科技含量,使菊产业做大做强。 “通过科技赋能,郦邑贡菊已成为绿色生态产品,河南省‘一县一品’和河南省十大优质农产品,走俏国内,走出国门,目前全镇种植面积3000余亩,年带动当地群众就业2000余人。”乍曲镇党委书记邢永海说,作为南水北调汇水区,我们坚持绿色发展,全力守护生态环境,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除了菊花品种试验示范,此次“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河南内乡特色产业科技支撑和示范推广项目”实施内容还包含樱桃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和熊蜂辅助蔬菜杂交授粉,提高番茄、西瓜等蔬菜品质,促进绿色生产,加速转型升级。 据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将优质的品种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应用于援派干部地点——内乡县试验示范,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调整产业转型、保护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年初,在该县桃溪镇建设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樱桃试验示范基地内,可见新栽的从北京“空降”至此的7000余株大樱桃最新品种树苗正在风中摇曳,成为了又一道靓丽风景。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依托“人才、技术、品牌”三大优势,在桃溪镇大路村、彭沟村设立樱桃试验示范基地,有效突破樱桃种植发展瓶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当前,内乡县正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越来越需要补齐农业品种和生产技术的短板。 让科技成为乡村振兴“助推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科技助力,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使内乡县“两花三桃多元果”的产业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以菊花、月季花、油桃、核桃、猕猴桃为主的特色林果业正强势崛起,黑李、樱桃、柑橘、石榴等多元化林果带也渐成气候,实现“山上披绿、林下生金”。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示范推广项目在内乡的落地是京宛协作的硕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发挥科研技术优势,深化院地合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贡献科技力量。”京宛对口协作援派干部、内乡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卫说。

    [更多详情]
  • 14 2022-06

    叶县:党建赋能 点燃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6月12日,位于叶县夏李乡孙庵社区的澧水湾电子商务直播空间内,90后专职主播牛强正通过电商直播平台向受众展示十余种艾草系列产品,并引导受众有序下单。 与此同时,距离直播空间不足1公里处的艾产品体验馆内烟雾缭绕、艾草飘香。工作人员于子琇正一边给顾客做理疗,一边查看订单情况。用微信和牛强简短沟通确认后,她便着手将产品打包发货。 “目前基本都是团购和订单,线上下单、线下发货,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七八百单,销售额能达到10多万。”夏李乡滹沱村党支部书记李磊说。 澧水湾电子商务直播空间隶属于夏李乡党建联合体示范点,通过直播带货形式,将叶县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直播空间共有主播36名,展示销售全县22个特色农副产品品牌、100余款产品种类,俨然成为叶县助农增收、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夏李乡组织委员李冬冬介绍。 2021年以来,夏李乡聚焦县委“45797”工作任务,围绕“伞具生产、电商物流、文旅融合、烟叶种植”四大支柱产业成立“电商产业发展专班、伞业小镇打造专班、文旅融合专班、烟叶种植加工专班”四大专班,由乡党政班子成员分别任组长、副组长,积极引导干部、人才、项目、资金、土地、技术、政策等多元化要素向乡村聚合,通过供需对接、资源共享、信息共通,把党建融合形成的“红色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红色能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叶县“置项”组织建设,将建强阵地设为“特别备注”,以“融合赋能”党建新思维引领乡村振兴大发展,通过党建统领各类组织、统筹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让支部找到道路,让集体找到思路,让党员找到门路,让产品找到销路,奋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党建赋能既要列好资源清单、筑好‘底盘’,又要强化资源对接、配好‘拼盘’,还要抓好服务认领、打好‘算盘’,推动不同条块、行业、层级、领域等有机联结,从而激活一池春水。”李冬冬说。 目前,河南爱上雨具有限公司年销售8大系列20余个雨具品种100多万支,纯利润达200万元,带动就业143人;“澧水湾农场”助力丁庄村“黄台湾”种植基地销售翡翠丝瓜5000斤、石榴2000斤,近期贝贝南瓜线上销售供不应求;总投资4000万元的“听蝉谷”民宿项目已初具规模、游人如织…… 如今,在叶县大地,红色引擎,“花叶”正繁。党建赋能正源源不断地激发乡村振兴的红色动能,绘就叶县跨越发展精彩蝶变的最美底色。

    [更多详情]
  • 14 2022-06

    杨树底村振兴之路“根深干壮叶茂”

    夏日的栾川县庙子镇杨树底村绿意葱茏,生机盎然,望君山景区机器轰鸣,党员群众正在“露营基地”割草、平整。     杨树底村曾是贫困村,2018年脱贫,目前村子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人均收入1.5万元以上。近年来,该村坚持“旅游产业为主导,以林农产业促增收,以电商发展为抓手”为致富方向的乡村运营“小切口”,激活了富民强村“大文章”。     主导旅游,稳固乡村运营之根     2020年6月,杨树底月季园、星空帐篷房、高端民宿“莘野·揽山院”等均已建成,望君山景区组团初具规模,乡村休闲游蓄势待发。     “莘野·揽山院”是旧宅改造的精品民宿,村子多次邀约客商对接,但因规模小、缺水、装修运营投资太大,一家家地来,一家家地走。     只有“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该村建造水坝、电网改造、主干道提升、安装路灯,制作720度“望君山”全景VR,出台减免租金政策,2020年3月引得栾川籍在外客商300万元的资金注入,并成立洛阳莘野酒店有限公司参与运营。     产业发展,运营先行。今年,“露营基地”开始建设,村、群众和运营商利益联结机制已建立完善。     林农增收,筑牢乡村运营之干过去,杨树底村的葛根粉条、土蜂蜜、香菇、玉米糁等土特产“藏在深闺无人知”。2021年4月,帮扶单位洛阳师范学院设计了统一的“望君山”logo,还递上了一份30万元的农产品订单。“沁香园熟榨油坊”重焕生机、“玉米糁磨坊”应运而生、“葛根粉条”市场打开,带动20余名群众就业,实现了群众有动力、经营者有利润、村集体能增收。     “兰草产业是朝阳产业,庙子镇是全县起步最早的,且具备交通区位优势,要是能在杨树底村建设兰花产业园,我愿意运营,为集体和群众出一份力!”,前期已入驻该村的“鸿祥兰园”负责人申现青的这个想法立刻得到“回复”,投资100万元的兰花产业园已开工建设。     栾川兰花新的交易集散地及培育养殖中心将扎根在杨树底村,该村“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电商发力,壮大乡村运营之叶后疫情时代,电商优势明显。在村干部的游说下,2021年8月,在外创业的“电商达人”李贺峰回村成立公司,一个月时间就带动6名群众加入创业,并实现盈利。     2022年春节,锦鲤养殖户王新学直播卖鱼,销售12万余元。村里组织了10余次电商培训,周边群众纷至沓来观摩学习,不少人在网上开起了特产店、鞋帽店、服装店等,一根细细的网线架起了沟通世界的桥梁。     目前,杨树底村已被确定为栾川县电商建设示范村,电商产业园、直播间等已开工建设,电子商务强势出击。

    [更多详情]
  • 13 2022-06

    “土地驿站”送来乡村振兴“金钥匙”

       “大家排好队,今年的土地流转费都取出来啦,一亩租金从500元涨到了800元,比以前多了不少……”6月7日一大早,濮阳县鲁河镇刘坊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村民排起了长队,刘坊村党支部书记高素珍开始给村民“发钱”。     地还是那些地,地上还是种粮食,刘坊村的村民咋实现增收?鲁河镇在探索乡镇集体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做出大胆尝试——创建“联合社+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探索“土地驿站”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开展统一对接订单、种植方案、农机调配、生资供应、粮食销售。     “70后不想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是当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面临的普遍困惑。”鲁河镇党委书记田志鹏介绍,再加上农村土地耕作分散,乡村基础设施薄弱,种地形不成规模效益,农民增收和解决种粮问题成了不好协调的矛盾。     “2020年,镇里牵头与河南心连心化工集团洽谈化肥‘团购团销’,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发现需要有经营主体与其签订协议的瓶颈,便萌生了成立乡镇级经营主体的想法。”田志鹏表示。     鲁河镇以清产核资核出的100亩土地作为集体资产,注册成立了我省第一家乡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鲁河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以其下辖的47个行政村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股东,群众以土地流转或托管、机械、资金等方式入股参与合作社的经营,创建了“联合社+合作社+农户”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何为“土地驿站”?根据地理位置、土地肥沃程度、升值潜力等因素,由联合社对农户的土地确定一个合理的流转价格。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签订协议方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入“土地驿站”进行储备,达到一定储备规模后成方划片,在统一调配的基础上,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自主经营或承包给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使用,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经营,促进群众增收、农业增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种一亩小麦,种子、化肥、机收等大概需要投资400元,‘土地驿站’统一经营(统一采购、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后,每亩节约生产支出100多元,实现了农民增收,也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田志鹏表示。     截至目前,通过“土地驿站”储备、流转土地2.5万亩,为引进现代产业发展项目奠定了基础,2021年濮阳县5.4万亩的绿色优质小麦项目,鲁河镇获批2.2万亩。     “看到了镇里公布的数据,俺都不敢相信,不仅是土地承包金提高了,加上分红,每年能增加群众收入1800万元以上,解放劳动力1万人。俺村的582亩地从今年开始由村合作社自主经营,俺们要把利润都留在村里。”鲁河镇前巴河村党支部书记巴群林笑着说。

    [更多详情]
  • 13 2022-06

    深入交流合作共促乡村发展

    6月9日,河南省乡村振兴—韩国庆尚北道新村运动视频交流会在郑州举行。     副省长武国定、韩国庆尚北道经济副知事河大成出席视频交流会。河大成表示,今年是河南省与庆尚北道结成友好省道27周年,期待双方以过往友情为基础,在贸易、文化、科技、教育等更多领域继续深化合作,为双方找准符合农村发展方向提供更多帮助。     武国定指出,近年来,河南大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抓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和垃圾、污水治理,全省农村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希望双方以中韩建交30周年和中韩文化交流年为契机,深入交流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经验,共同促进乡村发展。     交流会上,韩国新村财团、庆尚北道新村会、岭南大学分别介绍了韩国新村运动的基本情况和典型案例,省农业农村厅、南阳市西峡县西坪镇、河南农业大学分别介绍了我省乡村振兴开展情况。

    [更多详情]
  • 13 2022-06

    多学科协同,助推南乐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多次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在省财政涉农资金持续支持下,省农科院组织实施了重大农业科技推广行动——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2020年起,在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省农科院站位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为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快速通道,加速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实现由“1到100”和“100到1000”的转变,谋划启动了新一轮“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工作,在高起点上建设15个特色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高水平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着力最大限度地推动科技下沉、成果下沉、人才下沉,为县域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无缝对接,有力支撑县域农业农村乃至全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即日起,本报推出“四优四化强产业院县共建筑高地”系列报道。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围绕南乐县农业传统优势产业,对标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品牌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整合省市县三级农业技术人才资源,加强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和联动,重点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努力打造示范样板。省农科院经作所协同园艺所、小麦所打造了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南乐模式,成功引领南乐农业实现从传统“增产”到“提质增效”的转型。     产业困扰     南乐县西邵乡地处黄河故道,沙质土壤适合果树种植,孕育出的红杏品种种植历史悠久。西邵乡现存杏林面积4500余亩,辐射南乐县红杏种植面积14500亩。每年春天,杏花满园;初夏时节,青杏转黄,黄杏飘红。     西邵红杏虽然远近闻名,但给当地带来的效益却很有限。省农科院专家们多次前往基地、专题研讨,“把脉”南乐红杏产业存在的问题:树形高大管理不便、树势较弱病虫害严重、品种单一货架期短等。此外,南乐县还存在着农业产业间分割明显,产业链短,农产品多以提供初级农产品为主,并未形成产业融合式发展,在整合农业资源方面,形式比较简单,对区域内新元素、新产品与新业态引入不足。     科技帮忙     省农科院专家们开出对策——     通过示范推广适宜黄河故道生态条件的优良杏品种,逐步改善南乐县西邵杏种植结构。据统计,2022年春,省农科院为西邵乡引进梅香、梅硕、大将军等新品种杏树苗4500棵,极大丰富了西邵红杏的品种。     专题负责人吕中伟多次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为西邵杏农针对性讲解红杏的种植管理技术,比如“枝条如何修剪、花期防冻知识、放蜂授粉”等,涉及每个重要管理阶段。“示范推广新的树形——纺锤形应用,在主干上均匀分布8~10个主枝,主枝间距20厘米左右,主枝角度70度~90度;修剪时以夏剪为主,冬剪为辅……”果农们说,专家们讲课非常具体,操作性强,效果好。     硕果累累     截至目前,已为当地引进优质品种27个,示范绿色高效技术8项,建立示范样板5个,打造标准化基地13个,辐射带动周边24万亩农业生产,优质品种占有率较共建前提高了11.4%,产品种类、产品质量、生产能力及品牌影响力均有了大幅度提高。对接基地先后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玉米、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等荣誉。     省农科院与地方政府的共建,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出发,已打造了以红杏为主的4时段6景区的周年观光线路,初步形成了“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的订单生产模式、“多业态融合”的循环农业模式、“种植+加工+旅游”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等多种现代化农业生产典范,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促进了产业链条深度融合。     自2020年院县共建以来,南乐县以“乡村振兴”“六优四化”为重点,坚持调优结构、绿色发展、提升品质、创响品牌、完善链条,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和优势领域,带领南乐县多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优质专用品种生产基地建设为核心,努力打造了示范样板,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13 2022-06

    偃师区乡村运营把美丽资源变美丽经济

    6月11日,洛阳市偃师区乡村运营商招募暨乡贤返乡创业大会举行,来自全国37家合作运营商、乡贤代表参加,20个镇村与运营商签订了合作协议。     为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偃师区采取招募乡村运营团队,鼓励引导乡贤返乡创业的形式,旨在借力借势借智,挖掘乡村价值,盘活乡村资源,促进共同富裕。     乡村环境秀美。全区10个镇(街道)、204个村全部实现垃圾市场化运作,建立了农村保洁长效机制,行政村实现公共厕所全覆盖。建设“绿村”96个,廊道绿化620公里,呈现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生态文明画卷。     文化资源丰厚。围绕七朝古都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以打造华夏文明传承核心区为统揽,大力实施文旅融合发展,引进文化旅游、生态旅游、遗迹开发、特色小镇等10余个特色项目。     “乡村运营是以市场化手段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有效促进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农村复兴的重要途径。”偃师区委书记杨红忠说,偃师将积极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培育一批“乡村运营师”“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管理人才和能工巧匠,将全力做好服务配合工作,尊重运营商自主经营权,着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发展格局,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确保乡村建设可持续性,确保乡村发展动力充足。

    [更多详情]
  • 10 2022-06

    请回老同志为乡村振兴支招

    端午假期前,夏店镇举行“建乡30周年撤乡建镇5周年”暨乡村振兴座谈会,邀请部分曾在夏店工作、生活过的老同志,为夏店镇经济社会发展支招,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郏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原夏店乡党委书记张平怀,汝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夏店乡乡长杜占广,夏店镇鲁张村人、汝州市政府党组成员鲁武国,平顶山市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夏店镇原党委书记王长征,曾在夏店工作或生活过的刘均莹、汤强、李秋生、鲁建伟、刘京渠等同志应邀参加座谈会并发言。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