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0 2022-06

    新密市开展村级五星支部建设

    炎炎烈日,隆隆机鸣。由村干部带领的3支群众志愿服务队为外来务工者送去了温开水、凉毛巾。日前,笔者在来集镇马沟村物流建设工地见到这样感人的场景,这是新密市着力创建“五星”村支部的一个侧影。 群众怎么干,关键在支部。建设高素质的村级党支部不仅关系到党的政策贯彻落实,关乎一方群众的和谐幸福,更悠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今年5月份以来,新密市全面开展了村级“五星”支部创建活动。为做好这项工作,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详细规划,出台了具体措施,主要领导亲自抓,市四大班子分包乡镇带头抓,市直委局牵手对口村联合抓,市乡村三级联动,多部门协作促动。为使广大群众了解创建,参与创建,市属新闻媒体集中力量宣传,开辟专栏系统阐述创建五星支部的重大意义,开办专连续题报道创建内容,组织红色文艺轻骑兵下乡,利用本地文化大院,趁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时间进行有特色、有温度的宣传。各村还通过墙体厨窗、党员微信群、短视频等形式,结合村组实情,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多角度宣传“五星”支部创建。如今进入各村,在重要路口和聚居点,宣传产业兴旺星、生态宜居星、平安法治星、文明幸福星、支部过硬星等内容的图画扑面而来,一幅幅贴近生活,温馨感动。多渠道,大力度的宣传,使创建工作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出对标提升、创星争优、比学赶超、竞相出彩的浓厚氛围。 搞好研判定目标。该市成立了由多个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实地调研,科学统筹,编制完成了全市创建规划。各乡镇结合大规划,因地制宜定详规。市四大班子分包领导按照《工作提醒函》、信息提示要求,率先示范,与乡镇负责人一道,动员部署、摸底调研、精准分析研判,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畅通、四级联动”的组织体系。乡镇(街道)由班子成员带队下沉到各村(社区),对照创建标准,认真开展“家底”大排查,摸清创建基础、找出问题短板,筛查出软弱涣散党组织,科学分析,对标对表,精准绘制本地创建蓝图,形成“一村一案”的创建目标。 精准施策强推动。该市拟定全年创建“五星”支部17个、占比5%,“四星”支部96个、占比30%,“三星”支部238个、占比65%。以此为目标为指导,各乡镇(街道)对照村级29条、社区27条,逐项过筛子,找出症结,理清思路,高标准推进村“五星”支部创建。各村迅速行动,逐“星”把脉,条块对照,梳理自己的优势和短板,有的放矢,多方借力,轰轰烈烈展开了星级创建。工作中乡村干部动真格,掏真劲,乡村振兴迈出铿锵步伐。当前,全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综合整治、精神文明等工作有序推动。项目建设风风火火,400多个工业企业及服务业开工,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3万余人。

    [更多详情]
  • 10 2022-06

    一颗咸鸭蛋背后的金融新变量

     作为一家营业网点覆盖全省、省委省政府寄予厚望、中原人民视为自己银行的省属法人银行,中原银行扎根中原、深耕中原、依靠中原、服务中原,坚定践行“服务战略、服务实体、服务企业、服务人民”的庄严承诺,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全心全意服务现代化河南建设。中原消费金融在中原银行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紧跟中原银行步伐,用心扛起金融促发展责任,努力在深耕中原发展中展现新智慧、新力量,在践行初心使命中创造新动力、新未来。     近期,中原银行携手中原消费金融积极融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局,在乡村振兴领域持续发力,探索出了一系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举措、新路径。     初夏的清晨,息县白土店乡,薄雾氤氲的米围孜村水库,3000多只淮南麻鸭从鸭舍里放出,欢快地摇摆到水中,一瞬间,晨光下平静的水面变得热闹起来。     看着满地白花花的鸭蛋,鸭子的主人汪磊喜笑颜开。这些鸭蛋将进入加工车间,用不了多久就要变成包装精美的伴手礼,在端午节走上国人的餐桌。     受疫情影响,咸鸭蛋销路不畅,饲料价格上涨,汪磊经营的淮河湾土咸鸭蛋生产养殖基地一度面临危机。中原银行及中原消费金融了解后,通过设计赋能助推品牌升级和销售升级,进行定点消费帮扶,助力该基地走出困境。     中原银行携手中原消费金融积极落实党和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部署,组建了“中原帮扶—乡村振兴赋能小组”(以下简称“中原乡村振兴赋能小组”),带着金融服务、创新思路、数智技术深入乡村,不断丰富“金融+乡村振兴”新载体。     从豫南息县蛋鸭基地到信阳黑龙潭茶园,再到豫北滑县智慧温室,中原银行携手中原消费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一幅幅美丽图景正徐徐展开。     “品牌赋能+消费帮扶” 助力息县土咸鸭蛋卖向全国     淮河湾土咸鸭蛋是豫南特产,产地位于息县,来自白土店乡米围孜村水库一带的淮南麻鸭所产的鸭蛋。麻鸭靠觅食鱼虾、田螺、虫子以及喂食五谷杂粮等,肉质鲜美,产蛋个大、味美,富含微量元素。     汪磊介绍,他们的淮河湾土咸鸭蛋按照古法腌制,采用了以草木青灰为原料的腌制方法,不仅咸味适中、健康,还能保证咸鸭蛋口感香糯,蛋质鲜嫩。煮熟后,蛋黄内有一圈圈不同的色环,一圈红、一圈黄,每层间有油质相隔,醇香可口。“有些咸蛋因为使用的鸭蛋规格不高,腌制工艺简单,导致蛋黄发干、发粉,口感不佳。”汪磊说。     汪磊的生产养殖基地帮扶农户20户,解决了40多人的就业问题。     然而,近期受疫情影响,该生产养殖基地原有的销路受阻,成品咸鸭蛋囤积得越来越多。此外,由于饲料成本不断增加,基地一时困难重重。     中原乡村振兴赋能小组得知这一情况后,派出专业的产品设计团队,上门与基地对接。     “我们到现场后发现,淮河湾土咸鸭蛋品质过硬。销路不畅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起品牌,辨识度不高,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中原乡村振兴赋能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     经过沟通,中原乡村振兴赋能小组设计团队从“天然有机”的产品特性出发,通过简洁有冲击力的插画和设计手法诠释产品,建立产品包装体系,让整体更加贴合当下流行审美,更具辨识度,帮助其形成统一的品牌包装,以品牌升级推动销售升级。     不仅如此,中原乡村振兴赋能小组还通过联名款产品定制、福利采购等手段,对淮河湾土咸鸭蛋进行定点消费帮扶。     “中原乡村振兴赋能小组不仅帮助我们拓宽了销路,还有力带动了村里农户就业,缓解了村里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乡村常见问题。”汪磊介绍。     “数智技术+公益助力” 探索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品牌赋能+消费帮扶”只是中原乡村振兴赋能小组创新支农惠农的一种尝试。中原银行携手中原消费金融用心扛起金融促发展责任,用金融妙笔绘乡村振兴蓝图,探索出了一系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举措、新路径。     叶家茶园位于信阳市浉河区浉河港镇黑龙潭村。受疫情影响,今年清明节后,该茶园客源变得稀少,在销售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中原乡村振兴赋能小组在了解到茶农面临的困境后,主动上门,跟茶农深入沟通,探讨解决办法,充分发挥优势,搭建了“消费帮扶+科技赋能+金融服务+英才行动+公益助力”的五位一体服务乡村振兴路线图,帮助茶农走出困境。     与此同时,中原银行携手中原消费金融充分发挥数字科技优势,建立了“乡村振兴数字化赋能小组”,通过技术手段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安阳市滑县高平镇大子厢后街村温室项目计划流转土地100亩,新建温室5栋、拱棚15座,种植西瓜、甜瓜、草莓等经济作物。该项目不仅可以提升高平镇果蔬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为100多名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乡村振兴数字化赋能小组调研发现,与传统温室相比,新型大棚空间利用率更高,更能够节省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此,乡村振兴数字化赋能小组计划对传统温室大棚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后,大棚内实现了对温度、湿度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大大提高了农作物成活率。     关爱儿童就是守护未来。在“4·23”第27个世界读书日前夕,中原消费金融“梦想的书架”公益项目组走进驻马店市新蔡县李桥镇八一爱民小学,现场捐献青少年读物1000余册,为广大学生架起了“梦想的书架”,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教育添砖加瓦。     “金融服务+英才行动” 助力乡村振兴打出“组合拳”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     中原银行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持续深化普惠金融,聚焦“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四农客群,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搭建“一平台四方案”金融服务,以“乡村在线”服务平台为载体,形成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治理、普惠金融四个服务方案,为四农客群提供综合化服务。中原消费金融在中原银行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探索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举措、新办法、新方式、新路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过去乡镇居民享受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有的居民有消费信贷需求,却没有相应的合规产品。因为乡镇金融基础非常薄弱,无论是融资还是投资,对偏远乡村和山区的居民来说都相对陌生。     “信息不畅阻碍了金融机构服务的覆盖,不合规的信贷往往利用乡村居民这种特点,进行不透明、片面化的营销,从而导致了乡镇居民在金融产品的消费理念上存在误区,在不合规的渠道上过度借贷、冲动消费。”中原乡村振兴赋能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中原银行携手中原消费金融通过技术创新、渠道整合、大数据应用等科技能力,做好金融差异化服务,延伸金融服务的触角,深入城镇与乡村,挖掘、服务原来无法享受金融服务的人群,提升金融的可获得性,努力解决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金融供给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中原银行充分发挥普惠金融服务站服务农村普惠金融的桥头堡作用,搭建全流程线上化普惠授信服务体系,按照“宽授信、严启用”理念推动整村授信工作,切实满足农户发展小型产业、实现生活富裕的普惠型融资需求。中原消费金融则通过纯线上运营模式精准触达城乡,居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消费金融信贷产品。此外,中原消费金融还在乡村振兴数字综合服务平台——“普惠通”APP中上线定制化普惠金融产品,近期也将在“乡村在线”APP中上线,进一步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从而拓宽金融服务体系,走出与传统金融机构差异化发展的路径,实现与中原银行在践行普惠金融领域的同频共振。     未来,中原银行携手中原消费金融将不断完善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业务模式、产品运用、服务和技术支撑体系,着力打造“新中原、新服务、新未来”的新形象,努力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贡献金融力量。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中原银行携手中原消费金融一直在路上。

    [更多详情]
  • 10 2022-06

    河南淅川:“小艾草”托起“大产业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眼下,在淅川县仓房镇,艾香浓烈,丝丝沁甜。艾草成了仓房镇特色产业的一张名片,也是当地“星旗同创”的“幸福草”“黄金草”。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核心。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仓房镇在推行“短、中、长”产业模式的同时,着力发展艾草等特色产业,扩大生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质量,将生态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群众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壮大的目标。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助力群众致富。该镇清泉村党员贾凤芝发挥基层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种植艾草20多亩,自购割晒机、小型脱叶机,带动全村30多户发展艾草产业。村党支部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实行“村集体+农户”模式,租种外出打工群众撂荒土地70余亩;实行“公司+农户”模式,外包荒地1200余亩。“全部都种上了艾草,群众基地务工连同土地租金年均可获5万元。”村党支部书记付海说。 打造艾草产业基地,壮大集体经济。侯家坡村党支部争取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100万元,以昌旺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经营主体,投资37万元高标准整地300亩,购置18万元的艾根、艾苗,30万元的艾草收割机、打捆机,新建生产管护房100平方米,铺设生产路基近5公里。“基地可带动15户脱贫户及监测户,实现群众稳定就业,户均年收益1000元。”侯家坡村党支部书记唐红建说,“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收益5万元用于二次分配,项目年收益不低于8万元,作为村集体收入。同时,还为本村群众个体种植提供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为全镇其他村低价提供艾根、艾苗,实现全镇集约发展。” 建成艾草加工车间,增加群众福祉。刘裴村艾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沟组群众杨金巧说:“我们生产加工出来的艾条、艾柱、足浴包、艾绒、枕头等产品,远销山东、广东和东北地区。月最低工资一千八九,包月2500元左右。附近10多户群众长期在车间上班。” “基地建在自家门口,全村多数群众都种有艾。收割后拉到艾草车间一卖,票子就到手了,生活越来越有奔头。”村党支部书记张奎灵说。

    [更多详情]
  • 09 2022-06

    以党建引领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通许县大岗李乡始终坚持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推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红色引擎”作用,全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在全乡开展“争星擎旗”创建活动,用一流的党建工作为乡村振兴添力增色。大力推广特色农业种植,在深加工方面持续发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上升。以乡风文明为抓手,在倡导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上持续发力,推动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更多详情]
  • 09 2022-06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 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月7日至8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穆为民赴周口市商水县调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穆为民先后来到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管理中心、牧原肉食品产业园、汤庄乡西赵桥村扶贫车间、雅戈尔盛泰产业园、阿尔本制衣公司等地,详细了解脱贫群众就业增收、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情况并召开座谈会。     穆为民强调,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到精准监测、精准帮扶。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在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上力求新突破,多途径推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要统筹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疫情防控、“三夏”生产等各项工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更多详情]
  • 09 2022-06

    鹤壁市山城区:食用菌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

    近日,笔者走进鹤壁市山城区百菇小镇食用菌帮扶基地,只见大棚里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装运,正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大棚里10余名村民正忙着装菌种、摆菌袋;大棚外不远处的原料堆放区,正在粉碎木料…… 小小食用菌,致富大产业。近年来,山城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效益为目标,不断扩规模、提质量、创品牌、拓市场,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有力促进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在香菇大棚里,村民一边闲谈一边往架子上摆放菌种袋,村民们纷纷表示“过去在外面赚钱,很少回家,不能陪伴孩子和家人,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打工,给这些菌菇做管护,每月能拿3000多元,这样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食用菌已成为我们石林镇特色品牌,我们种植的香菇、平菇、金针菇等食用菌销量很好,下一步准备积极带动更多群众参与食用菌生产,把小菌菇打造成真正的富民大产业。”基地负责人张振强介绍说。在巩固现有帮扶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食用菌特色产业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引进发展新的农业产业。同时,在服务业、旅游业等方面进行探索尝试,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接续乡村振兴更加有力。

    [更多详情]
  • 09 2022-06

    河南杞县:从“还田”到“离田” “秸秆秆”变成“金秆秆”

    6月7日,杞县麦收已经接近尾声。走进杞县官庄乡麦田,满目金黄,一派丰收的景象。巨大的秸秆拢草机和打捆机正在收割完毕的麦田隆隆作响,金黄色的麦秸被合拢到田间后,后来的打捆机将它们“吸”入囊中,旋转、压缩、捆绑,不出一分钟,一捆弧度均匀的圆柱形草墩就被“吐”了出来。 一个个草墩捆绑好后,被工人们转运到田头整齐码放,等待运输车将这些秸秆捆运往相关企业消化。在该乡的一个草墩放置点,一辆大型叉车“捡”起一捆秸秆,高高举起,稳稳当当地放入大型平板车上,摆放整齐后再进行下一捆作业,确保这些“宝贝”能够平安运输到相关企业。远远望去,一捆捆秸秆高高地堆起,像一座座小山。 官庄乡副乡长贾萌告诉记者,该乡今年有5万亩小麦喜获丰收,从小麦收割当天秸秆回收工作就陆续开始,共有两组大型拢草机和打捆机作业,一亩地出一捆,一天能回收近4000亩秸秆。据统计,截至目前,该乡共有3万多亩秸秆得到了有效回收利用,主要用于秸秆燃料化和秸秆饲料化。 “俺今年种了120亩小麦,原来收完小麦后,秸秆大都进行了还田。今年在乡党委政府、村‘两委’的支持引导下,俺的120亩剩下的秸秆全部进行了饲料化回收利用,一亩地补贴30元,比起往年,今年卖秸秆多挣了3600元。”在田边守着自家麦田的官庄乡贾庄村农民赵则志乐呵呵地说。 前来回收麦秸的北京首创杞县垃圾焚烧发电暨生物质焚烧发电一体化项目负责人张飞山表示,原来秸秆都是以粉碎的形式“还田”,现在秸秆都让打捆机给打包带走“离田”了。秸秆销售给电厂,电厂作为终端,通过能源化秸秆打包,将麦秸“离田”用于发电,实现了能源化的综合利用。秸秆“离田”后,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对当地秸秆禁烧、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都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秸秆回收还能产生经济效益,再也没有农民愿意焚烧秸秆了。 “把秸秆回收进行综合利用,此举既响应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做好秸秆禁烧工作的要求,又方便了农户整理土地、提升肥力、增产增收。更重要的是,还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把农民头疼的‘秸秆秆’变成了‘金秆秆’,转变了农民的传统观念,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助力了乡村振兴。”官庄乡党委书记尚军说。

    [更多详情]
  • 09 2022-06

    鲁山县蓝莓产业为5000余名妇女撑起“创业致富伞”

    “我在这摘蓝莓一天可以挣100多块钱,还不耽误做饭照顾孩子,在这上班离家又近收入又高,还能学技术,等我学会后明年自己也种点儿试试。”正在鲁山县昭平台库区乡“巧媳妇”基地务工的妇女王跃杰说。 当前,正是蓝莓成熟的季节,采摘、分拣、包装、发货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库区乡妇联为了帮助妇女群众致富增收,积极引导“巧媳妇”基地“消化”留守妇女劳动力资源,并根据妇女群众的身体状况推荐不同工种,让5000余名妇女实现了挣钱养家两不误,为乡村振兴贡献“她”力量。 近年来,昭平台库区乡妇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以省级“巧媳妇”基地——豫尧公司为引领,强力推进巧媳妇基地建设,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目前,该乡妇联已培育省级“巧媳妇”基地1个,县级“巧媳妇”基地3个。 据了解,鲁山县昭平台库区乡共发展蓝莓种植园区19个,种植面积6000亩,效益辐射带动了周边让河、尧山、磙子营等乡镇积极种植。目前,该县蓝莓产业每年可解决就业用工5万余人次。 “乡党委会持续做好妇联工作的后盾,大力支持‘巧媳妇’基地提档升级,擦亮我乡‘巧媳妇’基地的品牌,让‘巧媳妇’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靓丽的风景。”县委常委、库区乡党委书记周勃说。

    [更多详情]
  • 07 2022-06

    神农山风景区深度融入乡村振兴

    “好几年没来神农山,现在的变化真是大,各方面都有提升,感觉增加了很多人性化设施,假期带家人来玩真是不二之选。”6月5日,看到沁阳市神农山风景名胜区的新变化,游客王先生感叹道。     神农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5A级旅游区,据该景区工作人员刘洋洋介绍,今年以来,神农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基础设施提升,在细微处提升景区服务。景区不仅在出入口打造风雨长廊,还对护栏、厕所、标识、步道、观景台等配套设施进行升级。同时,投入28万元对景区标志性景点神农文化广场、纪元广场、云阳寨进行亮化,为景区夜游项目提供安全保障。     “接下来,我们将举办夜游神农山、品怀府小吃、广场舞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同时,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大格局,积极与入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沁阳市紫陵村万亩果园、赵寨村千亩花海、七里桥村和生森林动物乐园串线,打造乡村游、近郊游,实现景区从观景游到文化游的跨越。”神农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张鹏说。

    [更多详情]
  • 07 2022-06

    从“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一”

     项城市付集镇有个双庙村,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几十亩池塘波光潋滟,池塘边是一排排红瓦白墙的民居……村民像是住在公园里一样。     双庙村538户2789口人,2771亩地,是付集镇的“明星村”。变身“明星村”,双庙村有三招:一是优环境,二是上项目,三是建大棚。     6月2日,记者走进双庙村,首先看到村委会旁有一个大池塘,池塘上面有小凉亭、红色长廊,岸上青砖铺路、绿树红花,景色宜人。“这里以前是废弃的坑塘,改造后成了现在的鱼塘。”双庙村党支部书记李民中说。     双庙村曾是省级贫困村,村子脏、乱、差,组织软弱涣散,在全镇考核中倒数第一。李民中是村里的能人,他走南闯北,当过煤矿工人,曾获“全国劳动模范”表彰,是项城市人大代表。村里的落后让李民中忧心:“我想为家乡干点实事,让乡亲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2010年4月,事业有成的李民中从郑州回村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里到处是废弃坑塘,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李民中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坑塘,并在池塘里种莲藕、养鱼,上面建长廊、凉亭,岸边铺青砖小路,把树栽上、花草种上,百余亩废坑塘被打扮得格外漂亮。     深坑塘养鱼,浅坑塘干啥?盖厂房!村里在废坑塘上建成了三个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厂房。在村服装厂,李民中指着偌大的厂房说:“这些就是在废坑塘上建成的。”     在李民中的带领下,村里每年都有新变化,建起3个文化广场,修起横三条竖三条、总长3500米的水泥路,直通到村民家门口,还装上了路灯、摄像头。     厂房建起来了,村里环境好了,双庙村开始招商引资上项目。项城市有个产业集聚区,大项目集中在集聚区里,双庙村引资上马轻工业项目。从2014年开始,服装厂、沙发厂、纸杯厂,三个工厂经过洽谈招商,先后落地双庙村,吸引本村和附近村近百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村里开了服装厂,我们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45岁的村民苑玉华说,“厂里有20多名工人,一个月多的能挣三四千元,少的也有一两千元。”     采访中,一排排的温室大棚引起了记者注意。“建大棚是为了发展产业,拓宽增收渠道。”付集镇包村干部王明阳说。     走进蔬菜大棚,西红柿、辣椒、黄瓜长势喜人。邻村新桥镇杨木庄村的张锦锋是学农的,他承包了双庙村的7个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去年,张锦锋的芹菜,赶在春节前上市,一棚挣了3万元。     双庙村利用国家扶贫资金,投资2328万元建设了30个大棚,占地80余亩,用来发展蔬菜和食用菌种植。“为吸引懂技术的人才承包大棚,我们第一年不收租金,等赚钱了再交租金。”李民中说。     改造鱼塘、修村路、安路灯、绿化村庄、建厂房、盖新村委会、盖学校、发展大棚……“李书记总共捐资300多万元建设双庙村。”王明阳说。     如今,双庙村像公园一样漂亮,人居环境全镇第一,村集体收入从负债10余万元增至如今的近30万元,排名全镇第一。     双庙村下一个目标是: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为振兴家乡贡献力量,让村民腰包鼓起来,过上幸福生活!

    [更多详情]